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浪涌电流冲击对圆柱型三元锂离子电芯的温升响应分析
1
作者 刘亚坤 沈思远 +6 位作者 雷文彦 高嘉欣 金登辉 李雨珺 罗栋煌 郝伟 梁正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74-1584,共11页
储能电化学电池在并网或混合系统中会受到因传导、感应等引发的过电流威胁,同时存在因器件故障等导致的浪涌电流冲击风险。对于锂离子电芯在浪涌电流冲击下的温升响应尚不清楚,为此,开展不同幅值下浪涌电流冲击三元锂离子电芯试验,进行... 储能电化学电池在并网或混合系统中会受到因传导、感应等引发的过电流威胁,同时存在因器件故障等导致的浪涌电流冲击风险。对于锂离子电芯在浪涌电流冲击下的温升响应尚不清楚,为此,开展不同幅值下浪涌电流冲击三元锂离子电芯试验,进行多点同步和三维红外观测的高精度温升时序测量,分析电芯的动态温升响应特征。进一步建立电芯电热耦合有限元仿真模型,认识电芯内部温升特征。结果表明,波形8/20μs,峰值分别为7.4 kA、10.6 kA、13.0 kA的浪涌电流冲击造成电芯表面温升为0.7℃、1.8℃、4.2℃,较高峰值(≥10.6 kA)的浪涌电流会导致电芯正极区域温度高于负极,隔膜的温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涌电流 温升响应 锂离子电芯 有限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通风对隧道内锂电池燃烧特性和烟气温度分布影响研究
2
作者 高云骥 雷子健 +1 位作者 孙澳 张玉春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4-770,共7页
为了研究隧道内纵向通风对锂电池燃烧特性和烟气温度分布的影响,在缩尺寸隧道空间内开展了风速为0~1.5 m/s的单节、4节和9节18650型锂电池组的一系列热失控试验,同时开展了无风环境下开敞空间的单节、4节、9节试验,分析了热失控现象、... 为了研究隧道内纵向通风对锂电池燃烧特性和烟气温度分布的影响,在缩尺寸隧道空间内开展了风速为0~1.5 m/s的单节、4节和9节18650型锂电池组的一系列热失控试验,同时开展了无风环境下开敞空间的单节、4节、9节试验,分析了热失控现象、特征火焰长度、质量损失、热失控温度、隧道烟气温度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风速增加。锂电池热失控最大特征火焰长度和最大喷射火焰温度增加;受限空间中锂电池热失控最大特征火焰长度和最大喷射火焰温度均小于开敞空间;热失控时火源附近烟气温度出现明显峰值,距火源较远处烟气温度波动较小,随着风速增加,距火源较远处下游烟气温度高于上游;锂电池烟气纵向温度分布符合指数衰减,试验数据与预测数据符合良好,单节、4节、9节电池临界风速分别为0.93、1.83、2.05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锂离子电池 隧道 纵向通风 电池规模 热失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on Li_xFe PO_4/C(0
3
作者 肖政伟 张英杰 胡国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043-2051,共9页
Li Fe PO4/C was prepared via solid state reaction and characterized with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and charge–discharge test. As-prepared Li Fe PO4/C has a triphylite structure and exhibits an excellent rate capabilit... Li Fe PO4/C was prepared via solid state reaction and characterized with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and charge–discharge test. As-prepared Li Fe PO4/C has a triphylite structure and exhibits an excellent rate capability and capacity retention.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LixFe PO4/C(0<x<1) electrode on temperature variation. The valid equivalent circuit for EIS fitting was determined which contains an intercalation capacitance for Li+ ion accumulation and consumption in the electrode reaction. The surface layer impedance needs to be included in the equivalent circuit when Li Fe PO4/C is deeply delithiated at a relatively high temperature. EIS examination indicates that a temperature rise leads to a better reversibility, lower charge transfer resistance, higher exchange current density J0 and greater Li+ ion diffusion coefficient for the LixFe PO4/C electrode process. The Li+ ion concentration in LixFe PO4/C is potential to impact the Li+ ion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a decrease in the former results in an increase in the la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ion cell LIFEPO4/C el :ctrode process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quivalent circuit Li+ ion diffusion coeffic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导热系数的各向异性特性表征
4
作者 盛飞 盛雷 周钦健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5年第4期87-91,98,共6页
针对锂离子电池各向异性导热系数的表征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表征方法——极值寻优法。通过实验掌握电池受热时的温变特征,然后借助数值模拟将电池的展向导热系数设定为其法向导热系数的某一倍数来分析电池的热... 针对锂离子电池各向异性导热系数的表征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表征方法——极值寻优法。通过实验掌握电池受热时的温变特征,然后借助数值模拟将电池的展向导热系数设定为其法向导热系数的某一倍数来分析电池的热场分布,并考察两者之间的一致性。研究发现,电池的展向导热系数显著大于其法相导热系数,方形和圆柱形电池的展向与法向导热系数的比值分别高达40.5和20.3。研究结果对探讨电池导热系数的各向异性特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各向异性导热系数 特性表征 极值寻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锂离子电池正负极片原电池法自驱动浸出研究
5
作者 付彤彤 何婷 +1 位作者 周诗雨 顾帅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43,92,共10页
近年来,电动汽车和储能设备的快速发展使锂离子电池(LIBs)的应用呈爆发式增长,随之产生了大量的退役LIBs。若退役LIBs得不到有效处置,其中含有的大量重金属和有毒电解质将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目前,传统的湿法冶金回收技术已经... 近年来,电动汽车和储能设备的快速发展使锂离子电池(LIBs)的应用呈爆发式增长,随之产生了大量的退役LIBs。若退役LIBs得不到有效处置,其中含有的大量重金属和有毒电解质将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目前,传统的湿法冶金回收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复杂的预处理过程和大量的试剂消耗阻碍了该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目前对退役LIBs的回收主要集中在正极材料,对负极材料的研究较少。开发绿色高效的退役LIBs正负极材料回收方法不仅具有生态环境意义,而且可以有效地弥补中国矿产资源短缺的现状。基于此,研究提出一种直接回收退役LIBs正负极片的自驱动原电池浸出体系,在盐酸溶液中实现了正负极材料同步高效浸出(Li^(+)、Co^(2+)、Al^(3+)浸出率分别为94.42%、86.18%、100.00%,Cu溶解量为270.6 mg)的同时向外输出能量。热力学和实验分析表明,HCl的还原性和其中的Cl^(-)与有价金属形成配合物可促进浸出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锂离子电池 正负极片 湿法冶金 自驱动浸出 原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钽掺杂锆酸镧锂涂层隔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
作者 谢佳磊 黄晶 +3 位作者 刘晶香 张兆龙 苏欢 陈召勇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3-159,共7页
针对锂枝晶不可控生长的问题,采用改性后的纳米无机固体电解质锆酸镧锂(LLZTO)与PE隔膜结合制备了锆酸镧锂涂层隔膜。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厚度LLZTO/PE涂层隔膜进行表征,并对组装的扣式电池进行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及电... 针对锂枝晶不可控生长的问题,采用改性后的纳米无机固体电解质锆酸镧锂(LLZTO)与PE隔膜结合制备了锆酸镧锂涂层隔膜。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厚度LLZTO/PE涂层隔膜进行表征,并对组装的扣式电池进行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及电化学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锆酸镧锂涂层隔膜在部分区间厚度内的电化学性能均有所提高,且在不同倍率下放电比容量和容量保持率都有明显改善。在隔膜最佳厚度为20μm时,0.1 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63.94 mAh/g, 1 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102.25%,明显提升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涂层隔膜 LLZTO 固态电解质 扣式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氧负极材料包覆工艺对电池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琳 孟庆聪 洪树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6-1231,共6页
为提高电池能量密度,需要使用高容量的硅-石墨混合负极材料。通过改变硅负极材料制备工艺,采用CVD法包覆及沥青包覆对硅负极表面进行碳包覆,并对材料进行物性测试、极片测试及电化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气相CVD法包覆的碳层包覆完整... 为提高电池能量密度,需要使用高容量的硅-石墨混合负极材料。通过改变硅负极材料制备工艺,采用CVD法包覆及沥青包覆对硅负极表面进行碳包覆,并对材料进行物性测试、极片测试及电化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气相CVD法包覆的碳层包覆完整,体现出“绒状”结构的负极材料,其极片测试及电池的循环性能更为优异。在0.5 C充/1 C放制式下经过8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达到73.9%,循环性能优于沥青包覆的负极材料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硅基负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钴锰三元锂离子电池不同电压下浮充失效机理及热安全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汤旭旭 许铤 储德韧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44-2053,共10页
三元锂离子电池由于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储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采用商用18650型镍钴锰酸锂/石墨体系电池作为实验对象,分别在4.2 V、4.4 V和4.6 V的电压下进行浮充实验。通过对新鲜电池及不同电压工况下浮充电池的容量测试、容量... 三元锂离子电池由于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储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采用商用18650型镍钴锰酸锂/石墨体系电池作为实验对象,分别在4.2 V、4.4 V和4.6 V的电压下进行浮充实验。通过对新鲜电池及不同电压工况下浮充电池的容量测试、容量增量分析、阻抗测试以及拆解电池后电极材料的XRD、XPS和SEM表征,研究NCM电池浮充失效机理;通过新鲜电池及不同电压工况下浮充失效电池的ARC测试,研究浮充对NCM电池热安全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浮充电压越高,电池老化速度越快,4.6 V浮充下电池的平均容量衰减速率达1.166%/d。高电压浮充加剧了电池内部电解液与电极之间的界面反应,导致SEI膜增厚,阻抗增加;高电压浮充也导致了正极集流体的腐蚀,使得Al析出并沉积到负极,造成电池容量进一步衰减;浮充后电池自加热起始温度(T_(onset))明显降低,电池热安全性降低。本工作基于NCM电池浮充过程分析、浮充失效材料表征及热失控实验研究,将为了解浮充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热安全性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浮充 热失控 失效机理 热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单层电芯内短路建模与热失控触发特性 被引量:3
9
作者 乔亚军 任怡茂 +2 位作者 谭子健 张袆柔 吴伟雄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91-3503,共13页
锂离子电池内短路诱因复杂,为深入研究内短路引起的电池失效问题须构建合适的精细化仿真模型。本工作以NCM/石墨电池为研究对象,围绕电池内短路失效机理,基于电化学-热耦合物理场,建立了考虑热失控放热副反应的三维单层电芯内短路模型,... 锂离子电池内短路诱因复杂,为深入研究内短路引起的电池失效问题须构建合适的精细化仿真模型。本工作以NCM/石墨电池为研究对象,围绕电池内短路失效机理,基于电化学-热耦合物理场,建立了考虑热失控放热副反应的三维单层电芯内短路模型,探究了热失控触发边界,并从内外部特征讨论了单层电芯内短路-热失控的演变过程。首先利用Arrhenius公式得到内短路触发的四种放热副反应产热量与反应速率,探究对电池温升影响最大的副反应类别,结果表明内短路过程放热副反应中负极与电解液反应总热量最大。进一步分析单层电芯内四种典型内短路形式的热失控触发特性,综合考虑组分材料导电性和导热性,得到铝-阳极内短路危险程度最高,其短路电阻值与热失控触发时间呈现正相关趋势,且临界短路电阻的高温热点区域面积值约为30 mm^(2)。模拟结果获得了四种形式内短路临界短路电阻值,并揭示了单层电芯内短路-热失控触发时内部锂离子浓度和温度分布的空间演变规律,相关结果可为研究内短路失效机制和设计安全锂离子电池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单层电芯 内短路模型 热失控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型AUV锂离子电池系统设计研究
10
作者 何巍巍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5,共5页
中型AUV具有续航力强、载荷量大等优势,在长航程科学观测、大载荷搭载等任务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根据某中型AUV的任务需求和指标进行锂离子电池系统设计,基于21700圆柱电芯,对电池成组方案、焊接工艺、电路设计和BMS设计等进行研... 中型AUV具有续航力强、载荷量大等优势,在长航程科学观测、大载荷搭载等任务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根据某中型AUV的任务需求和指标进行锂离子电池系统设计,基于21700圆柱电芯,对电池成组方案、焊接工艺、电路设计和BMS设计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相关性能测试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21700圆柱电池在中型AUV锂离子电池系统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型AUV 锂离子电池系统 21700圆柱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锂电池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4
11
作者 许晓雄 邱志军 +2 位作者 官亦标 黄祯 金翼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3年第4期331-341,共11页
现有电化学储能锂离子电池系统采用液体电解质,易泄露、易腐蚀、服役寿命短,具有安全隐患。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大容量聚合物全固态锂电池和大容量无机全固态锂电池是一类以非可燃性固体电解质取代传统锂离子电池中液态电解质,锂离子... 现有电化学储能锂离子电池系统采用液体电解质,易泄露、易腐蚀、服役寿命短,具有安全隐患。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大容量聚合物全固态锂电池和大容量无机全固态锂电池是一类以非可燃性固体电解质取代传统锂离子电池中液态电解质,锂离子通过在正负极间嵌入-脱出并与电子发生电荷交换后实现电能与化学能转换的新型高安全性锂二次电池。作者综述了各种全固态锂电池的研究和开发现状,包括固态锂电池的构造、工作原理和性能特征,锂离子固体电解质材料与电极/电解质界面调控,固态整电池技术等方面,提出并详细分析了该技术面临的主要科学与技术问题,最后指出了全固态锂电池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 固体电解质 界面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锂离子电池老化行为的析锂检测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剑波 苏来锁 +3 位作者 李新宇 葛昊 张雅琨 李哲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7-616,共10页
析锂会极大地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的析锂检测十分必要.本文根据锂离子电池的两种主要老化机理—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膜生长和析锂对老化行为上的不同影响,基于多应力作用下的锂离子电池循环老化实验结... 析锂会极大地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的析锂检测十分必要.本文根据锂离子电池的两种主要老化机理—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膜生长和析锂对老化行为上的不同影响,基于多应力作用下的锂离子电池循环老化实验结果,提出了两种检测析锂的方法,分别为内阻-容量轨迹法和阿伦尼乌斯准则法.两种方法的判定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之后,利用微分电压法区分了电池容量损失的不同来源,并进行了电池负极片EDS(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能谱分析,对析锂检测方法进行了验证.本文方法只需利用电池老化过程中可测的容量和内阻等电学量,判断方法简便,可实现非解体检测;同时,利用了单次循环的微量析锂在时间尺度上的累积,对析锂工况的辨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本文方法对锂离子电池的寿命加速测试、延寿使用、安全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析锂检测 老化行为 内阻-容量轨迹图 阿伦尼乌斯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热行为及有限元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宋刘斌 李新海 +3 位作者 王志兴 郭华军 肖忠良 周英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53-1158,共6页
采用电化学-量热法对LiFePO4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倍率下的循环产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基于热传导理论建立了锂离子电池热模型,采用有限元ANSYS模拟了稳态温度场。结果表明,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的总热效应表现为放热现象,发热量和热生成率... 采用电化学-量热法对LiFePO4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倍率下的循环产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基于热传导理论建立了锂离子电池热模型,采用有限元ANSYS模拟了稳态温度场。结果表明,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的总热效应表现为放热现象,发热量和热生成率均与充放电倍率成线性关系,随着倍率的增大而增大。充放电倍率和工作温度对电池内部温度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在相同倍率条件下,工作温度越高,电池内部温度场分布均匀性越差。在相同工作温度下,充放电倍率越大,电池内部温度场分布的均匀性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行为 LIFEPO4 热模型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温度变化热模拟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松蕊 付亚娟 +1 位作者 卢立丽 刘兴江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4,91,共5页
利用锂离子电池热模型对环境温度,热交换系数,电池大小以及电池荷电状态对电池温度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温度越高,电池热交换系数越小,电池越大,荷电状态越高,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温度越低,概率越大。同时还模拟了... 利用锂离子电池热模型对环境温度,热交换系数,电池大小以及电池荷电状态对电池温度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温度越高,电池热交换系数越小,电池越大,荷电状态越高,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温度越低,概率越大。同时还模拟了绝热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模拟 热失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负极合金CoSn和Cu-Sn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1
15
作者 米常焕 张校刚 曹高邵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3-286,共4页
CoSn alloy and Cu-Sn samples were syn thesized by H 2 -reduction following solid-state r eaction between Co ?,Cu?,Sn?and NaOH at ambient temperature.Th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S E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 CoSn alloy and Cu-Sn samples were syn thesized by H 2 -reduction following solid-state r eaction between Co ?,Cu?,Sn?and NaOH at ambient temperature.Th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S E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Sn alloy(80~200nm)is globe-shaped,ultrafine hexagon al material,and Cu-Sn alloy powder consists of two phases,i.e.Cu 6 Sn 5 and Cu 3 Sn.Cu-Sn powder has spherical morphology and the particle size is estimated to be 60~70nm.The electro 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CoSn alloy and Cu-Sn powder were studied using lithium-ions model cell Li /LiPF 6 (EC +DMC)/CoSn(or Cu-Sn).It was demonstrated the reversible discharge capacities for 10cycles keep above 280mAh ·g -1 for nanophase Cu-Sn,and 60mAh ·g -1 for CoSn alloy.Differ-ential capacity plots showed that th e reaction mechanisms of Cu-Sn with l ithium were rever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n合金 Cu-Sn 锂离子电池 恒流充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处理对水热离子交换法制备钛酸锂纳米棒的结构和性能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士超 郭云霞 +3 位作者 周建华 赵建庆 丁晓春 何建平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3-128,共6页
采用水热离子交换法制备钛酸锂纳米棒,用热重法(TG)分析钛酸锂在热处理过程中的重量损失,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水热反应温度(150和180℃)和高温热处理(600、750和900℃)对钛酸锂结构的影响,用恒流充放电法和循... 采用水热离子交换法制备钛酸锂纳米棒,用热重法(TG)分析钛酸锂在热处理过程中的重量损失,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水热反应温度(150和180℃)和高温热处理(600、750和900℃)对钛酸锂结构的影响,用恒流充放电法和循环伏安法对钛酸锂进行电化学性能评价.结果表明,P25与NaOH在180℃水热反应并经过H+与Li+交换,热处理后可以得到纳米棒状钛酸锂,热处理温度为750℃时,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64 mAh/g,在电压为1.5V左右有明显的充放电电压平台,50次充放电循环后比容量保持率达98.33%,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纳米棒 钛酸锂 水热离子交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酯化法制备LiMn_2O_4超细粉及其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彭正顺 马洁 +1 位作者 邸静 初一鸣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9-381,共3页
溶胶-凝胶-酯化方法是通过金属离子与多元有机酯形成均一的螯合物。在较低的温度(<250℃)下形成尖晶石型LiMn2O4正极材料。采用该方法制备的LiMn2O4具有很好的电化学活性。Li/LiMn2O4二次电池首次充放... 溶胶-凝胶-酯化方法是通过金属离子与多元有机酯形成均一的螯合物。在较低的温度(<250℃)下形成尖晶石型LiMn2O4正极材料。采用该方法制备的LiMn2O4具有很好的电化学活性。Li/LiMn2O4二次电池首次充放电容量超过130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LIMN2O4 锂离子电池 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过充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庞静 卢世刚 刘莎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8-401,共4页
以尖晶石锰酸锂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其过充电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电池1C过充特性和正极活性物质的量有关,与负极活性物质的量无关.充电倍率是影响电池过充特性的关键因素,低倍率过充时,结束电池过充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电解液... 以尖晶石锰酸锂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其过充电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电池1C过充特性和正极活性物质的量有关,与负极活性物质的量无关.充电倍率是影响电池过充特性的关键因素,低倍率过充时,结束电池过充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电解液分解殆尽;高倍率过充时,因电池内部产生的热量增加,散热相对滞后,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升高隔膜熔断从而截断回路结束过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过充特性 充电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因素 被引量:41
19
作者 胡广侠 解晶莹 《电化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45-251,共7页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一直是锂离子电池 ,特别是大型锂离子电池研制、生产、使用中的关键性问题 ,通过对锂离子电池的材料、制造工艺以及使用条件等方面的探讨 。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安全性 制备工艺 使用条件 电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晶石型LiMn_(2-y)M_yO_4的高温性能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彦彬 余仲宝 刘庆国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01-203,共3页
合成了一系列金属离子掺杂尖晶石 LiMn2-yMyO4(M=Al,Cr,Zn,Mg等),并对其高温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金属离子掺杂使锰尖晶石材料的高温循环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但电化学比容量有所降低。掺杂材料中Mn3+含量有所降低,抑制了锰的... 合成了一系列金属离子掺杂尖晶石 LiMn2-yMyO4(M=Al,Cr,Zn,Mg等),并对其高温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金属离子掺杂使锰尖晶石材料的高温循环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但电化学比容量有所降低。掺杂材料中Mn3+含量有所降低,抑制了锰的溶解及 Jahn-Teller效应,削弱了锰尖晶石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相变的剧烈程度;Al、Cr、Ga的掺杂增强了[MO6]八面体的稳定性,有利于材料循环性能的改善。各种金属掺杂材料电化学比容量之间存在差异,材料的比容量一方面取决于掺杂金属离子在尖晶石结构中的价态,另一方面取决于掺杂离子所处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型LiMn2-yMyO4 高温性能 锂离子电池 掺杂锰尖晶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