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穆尔察·成书《多岁堂古诗存》的选诗理念与文学史意义
1
作者 李佳艺 曹建国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0,共9页
清人穆尔察·成书认为“一代有一代之《三百篇》”,而此前的古诗选本多凭着某种诗歌理论,比如追求风雅遗意,比如讲求辞采藻饰而编选,是谓以己意求诗,而非以诗求诗。故成书对此前的古诗选本多有不意,于是自己动手编选了一部古诗选本... 清人穆尔察·成书认为“一代有一代之《三百篇》”,而此前的古诗选本多凭着某种诗歌理论,比如追求风雅遗意,比如讲求辞采藻饰而编选,是谓以己意求诗,而非以诗求诗。故成书对此前的古诗选本多有不意,于是自己动手编选了一部古诗选本《多岁堂古诗存》。成书自述其选诗实践为,取《古诗纪》而读之,“尽屏诸选家品藻雌黄之辞不观,而独与古人之诗相晤对”,故其《多岁堂古诗存》有着诸多“读诗”痕迹。《多岁堂古诗存》践行了成书一代有一代之诗的主张,并对沈德潜《古诗源》等古诗选本有所纠偏。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选诗、论诗,其中亦多作诗之法,体现选本与文学创作之间的深层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岁堂古诗存》 以己意求诗 以诗求诗 文学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出土唐贞元九年任氏墓志考
2
作者 何月馨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7-103,共7页
洛阳近年出土的唐贞元九年任氏墓志,志文内容丰富,涉及到买墓田、取吉穴、斩草仪、择葬日等丧葬过程的多个方面。经过考释可知,任氏墓志蕴含浓厚的风水堪舆和阴阳五行思想,是唐人葬埋择吉的生动例证。
关键词 唐代 墓志 斩草 阴阳五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韦绚墓志》发微
3
作者 何如月 邓梦园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5,共8页
韦绚为唐代中期的著名文人,唐顺宗朝宰相韦执谊之子,文学家元稹之婿,其笔记小说《刘宾客嘉话》《戎幕闲谈》流传至今。因文献记载不足,故与其有关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韦绚墓志的发现,为研究其家世生平、交游仕宦、文学创作提供了第一... 韦绚为唐代中期的著名文人,唐顺宗朝宰相韦执谊之子,文学家元稹之婿,其笔记小说《刘宾客嘉话》《戎幕闲谈》流传至今。因文献记载不足,故与其有关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韦绚墓志的发现,为研究其家世生平、交游仕宦、文学创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时宦官擅权、朋党相争、藩镇割据的政治面貌,对研究中晚唐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墓志 韦绚 笔记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明诸名家文学创作工夫论概述
4
作者 汪群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中晚明文学工夫论或承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工夫论,或根于朱熹格物致知之工夫论,或鉴于王学致良知的工夫论,或源于禅宗明心见性的工夫论,或合孟子的“知言”“养气”工夫为一体。如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文体工夫论重视学养... 中晚明文学工夫论或承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工夫论,或根于朱熹格物致知之工夫论,或鉴于王学致良知的工夫论,或源于禅宗明心见性的工夫论,或合孟子的“知言”“养气”工夫为一体。如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文体工夫论重视学养、强调对文体规范、篇章字句之法的掌握;唐顺之、李贽、袁宏道等人的文学创作主体工夫论指向心性的修炼、知识的效用,主体精神的大解脱;王阳明倡导在心性本体上下工夫,至刘宗周、黄宗羲等则主张以工夫作为“存养”身心锻炼的本体。这亦势必影响其文学创作观念。充分认识中晚明诸名家文学创作工夫论的价值,对重新建构与阐释明代文学批评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明 文学创作 工夫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笔记小说的演变与唐宋社会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宁欣 史明文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61,共5页
唐宋社会变革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城市面貌变化亦是唐宋变革的重要论题。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发展的关键时期。笔记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
关键词 唐宋社会 笔记小说 城市化 历史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批评”文学理论对宇文所安唐诗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邱晓 李浩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6-161,共6页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qu...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宫廷诗—京城诗"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唐诗进行的语义学分析上:具体表现为他以文本细读方式对唐诗展开的复义语言研究、反讽诗学解读和"三部式"结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文所安 唐诗研究 “新批评”理论 盛唐诗歌史 宫廷诗 京城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杂传与传奇体制 被引量:9
7
作者 熊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627-631,共5页
唐人传奇体制承继六朝杂传而来 ,这体现在唐人传奇对六朝杂传外在形式的沿袭、对实录的有意标榜、对六朝杂传行文模式的承继等几个方面 ,而且 ,历来被认为是唐人传奇重要特征的“文备众体”,实际上也源于六朝杂传的实践。
关键词 传奇体制 六朝 杂传 中国 古典小说 唐代 传奇 小说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的选学与赋论 被引量:12
8
作者 许结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3-124,共12页
明代选学兴盛,其选赋之作则有"广、续《文选》"系、"赋集"系与"文总集"系三大类,汇总前人,推崇赋体,充分表现出因辨体而复古的倾向。明人选赋,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由尊"《选》"与辨"选&qu... 明代选学兴盛,其选赋之作则有"广、续《文选》"系、"赋集"系与"文总集"系三大类,汇总前人,推崇赋体,充分表现出因辨体而复古的倾向。明人选赋,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由尊"《选》"与辨"选"到辨"体"而宗"汉",多数赋选均以汉赋为鹄的,构建赋学历史观,并树立起辞赋创作之经典。而明人复兴"选学"以及选赋之风的炽盛,是伴随明中叶弘治、嘉靖以后文学复古思潮而来,其对汉赋特别是司马相如赋的推崇、评点汉赋功用与气象所包含的当世精神、以及对赋体脱离科举文战而表现的艺术鉴赏,均体现了当代文人化复古于赋论思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选学 赋论 辨体 复古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新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4-50,共7页
唐宋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对汉赋的认可与接受,促进了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传统题材的拓展、艺术形式的发展、表现手法的学习等方面。文学家、评论家在理论上的批评总结,也是汉赋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唐宋时期理论上出现了一种"... 唐宋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对汉赋的认可与接受,促进了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传统题材的拓展、艺术形式的发展、表现手法的学习等方面。文学家、评论家在理论上的批评总结,也是汉赋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唐宋时期理论上出现了一种"去经典化"的文学思潮,但主流还是肯定汉赋的功绩,对汉赋的发展、价值、作家作品、创作手法等方面予以评价。这种肯定对于汉赋经典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宋时期对于汉赋的注释、选辑、摘引等,也是经典化的途径之一,为明清时期大规模的汉赋文献整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唐宋文学 文学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瑞来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83,共14页
论述中国历史的演进,最为有名的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倡的唐宋变革论,这是向前看得出的认识。宋元变革论则向后看,从宋代与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走向。宋元变革论,准确地说是南宋至元变革论。本文追溯了宋元变革论的学术背... 论述中国历史的演进,最为有名的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倡的唐宋变革论,这是向前看得出的认识。宋元变革论则向后看,从宋代与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走向。宋元变革论,准确地说是南宋至元变革论。本文追溯了宋元变革论的学术背景,运用地域切割理论,把视点聚焦于江南,从南朝到南宋的联系上,揭示一直遮蔽于中原政治光环之外的经济和文化重心江南的重要性。并且在士大夫政治研究的基础上,从科举登第后士人命运的角度切入,指出制度上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产生的流弊,加之进入南宋后的"员多阙少",使绝大多数科举登第后的士人停滞在选人这一低级官僚的层面。严酷的仕途现实让士人失望、绝望,逐渐与主流政治产生疏离,形成流向多元化。而元代长期废止科举,更为促进了这种趋势。大量士人参与到地方社会,引领了社会转型。文化下移,教化普及,明清以来强势的地方乡绅社会,来源正是南宋历元的积淀。通过对时(南宋)、地(江南)、人(士人)三要素互动的考察,来俯瞰中国如何走向近代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变革论 唐宋变革论 士大夫政治 选人改官 地方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道融合与宋代文论的理论自觉 被引量:2
11
作者 温婷婷 张恩普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27,共6页
宋代儒、道融合的基本思想形态是儒强道弱。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理学"并不完全是儒家的思想体系,而是兼容儒、道、释思想的伦理本体论思想体系,因此,其呈现出明显的儒强道弱的倾向。这种儒强道弱的思想形... 宋代儒、道融合的基本思想形态是儒强道弱。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理学"并不完全是儒家的思想体系,而是兼容儒、道、释思想的伦理本体论思想体系,因此,其呈现出明显的儒强道弱的倾向。这种儒强道弱的思想形态对宋代士人,包括文论家的个体独立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明显地影响到宋代文论的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融合 宋代文论 理论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昭明文选》影响之二途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鹏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3-100,共8页
《昭明文选》在唐代的影响,有学术影响与文学影响二途。前者以"《文选》学"为代表,以少数学者为主体;后者以诗赋辞章为代表,以唐代广大士子和文人为主体。初唐时代,两种影响并行不悖,以学术影响为盛。高宗朝至玄宗朝,随着文... 《昭明文选》在唐代的影响,有学术影响与文学影响二途。前者以"《文选》学"为代表,以少数学者为主体;后者以诗赋辞章为代表,以唐代广大士子和文人为主体。初唐时代,两种影响并行不悖,以学术影响为盛。高宗朝至玄宗朝,随着文风日盛与科举选才偏重诗赋的转变,以及"《文选》学"学者的凋零,《文选》的学术影响逐渐衰落,而终唐之世,其文学影响却日益扩大,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士子,有着无以伦比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昭明文选》 学术影响 文学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武则天时期的文学环境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可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57,共7页
武则天时期特殊的文学环境,使文学的发展得到了新的机运。这一环境的特点主要是:建立以文章取士制度;降低士族威望;政治与文学中心东移;《三教珠英》的编纂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文学环境从儒学化到文学化。
关键词 武则天 文学环境 唐代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自我法自然:刘将孙张扬个性的文学思想 被引量:5
14
作者 查洪德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71-75,共5页
刘将孙是元初重要文论家,他的文学思想已经引起文学批评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给予很高评价,但要准确把握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想,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这应该是认识其文学理论的基点,他的文论也正是建立... 刘将孙是元初重要文论家,他的文学思想已经引起文学批评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给予很高评价,但要准确把握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想,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这应该是认识其文学理论的基点,他的文论也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点上的。他以气论文,以性情和天趣论诗等,其中都贯穿了张扬个性、师法自然、重视自我的文学思想。在那个时代,这无疑具有理论先导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将孙 元代文论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史化小说”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韩云波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5-159,共5页
小说本属子部 ,到初唐刘知几将其归于史部之后 ,唐代出现了一系列补充正史的“史化小说” ,包括刘的《隋唐嘉话》(又名《小说》)、阙名《大唐传载》、李肇《唐国史补》和高彦休《唐阙史》等 ,既有对小说史学意义的纯粹化 ,但也有对小... 小说本属子部 ,到初唐刘知几将其归于史部之后 ,唐代出现了一系列补充正史的“史化小说” ,包括刘的《隋唐嘉话》(又名《小说》)、阙名《大唐传载》、李肇《唐国史补》和高彦休《唐阙史》等 ,既有对小说史学意义的纯粹化 ,但也有对小说趣味的追求 ,表现了和以唐传奇为代表的文学小说不同的文体风貌。最后 ,在孙光宪的《北梦琐言》里 ,呈现了史化小说与文学小说相合流的倾向 ,在北宋初将中国小说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史化小说 文学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唐宋变革”到“宋元近世”——论宋代文艺思想的转型特征及其典范性与近世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飞跃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2-114,共13页
宋词、宋诗、宋画、宋体、宋版、宋瓷、宋锦、唐宋大曲、宋金杂剧、宋元戏曲、宋元话本、宋代园林、宋代金石、唐宋传奇、唐宋八大家、宋明理学等几乎所有文艺门类都在宋代发生了深刻转型,达到极高水平并确立了宋代特有的文艺范式。古... 宋词、宋诗、宋画、宋体、宋版、宋瓷、宋锦、唐宋大曲、宋金杂剧、宋元戏曲、宋元话本、宋代园林、宋代金石、唐宋传奇、唐宋八大家、宋明理学等几乎所有文艺门类都在宋代发生了深刻转型,达到极高水平并确立了宋代特有的文艺范式。古典文艺在宋代取得了集成性、总结性成就,以至后来的主流文艺只能别开生面。作为“唐宋变革”与“宋元近世”的交集,宋代文艺又具有日常性、集体化与综合性等特征,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近世文艺的基本形态和精神品格。宋代文艺思想的转型特征及其典范性与近世性,使其在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成为东亚乃至世界古典文艺思想史上一个极具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思想 唐宋变革 宋元近世 转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朝佛教行记文学的时代趋向 被引量:4
17
作者 阳清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4-142,共9页
唐朝汉地僧侣前往佛国的求经巡礼活动方兴未艾,现存佛教行记及其相关文献先后有玄奘等《大唐西域记》,慧立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常愍《历游天竺记》逸文,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以及《西方记》残卷,慧... 唐朝汉地僧侣前往佛国的求经巡礼活动方兴未艾,现存佛教行记及其相关文献先后有玄奘等《大唐西域记》,慧立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常愍《历游天竺记》逸文,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以及《西方记》残卷,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节本,圆照《悟空入竺记》节本。唐朝佛教行记一方面吸收前赋文学传统,另一方面凭借其文献形态之弥繁、写作意图之迎合、生活广度之拓展、文学手段之更新等进行综合演绎,藉此表现出了某种时代趋向和功能强化,并且昭示了较为显著的文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佛教行记 时代趋向 文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视域中的翁方纲宋诗学 被引量:5
18
作者 唐芸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8-166,185,共10页
研究者都注意到翁方纲诗学与宋诗的关系:他强调了宋诗"细肌密理"的特点,推崇苏黄,并肯定学问。这仅仅是从诗歌批评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因而缺乏学理的整体考察。从诗学逻辑建构的角度来说,翁方纲的宋诗学,是从对《宋诗钞》的批... 研究者都注意到翁方纲诗学与宋诗的关系:他强调了宋诗"细肌密理"的特点,推崇苏黄,并肯定学问。这仅仅是从诗歌批评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因而缺乏学理的整体考察。从诗学逻辑建构的角度来说,翁方纲的宋诗学,是从对《宋诗钞》的批判开始的,他对宋诗的基本特点的揭示,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而在他整个批判和立论的过程中,都贯彻了立足于文学史的精神:包括以诗歌发展规律作时代的类比,对宋诗价值的定位,特别是其通过虚实理论,及对宋诗与杜诗关系的揭示,将唐宋诗连成一脉,超越了时人纠结不清的唐宋之辨,实现了唐宋诗同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方纲 宋诗学 文学史 宋诗钞 唐宋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初唐诗歌革新理论的再认识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采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8-134,共7页
初唐时期在诗歌理论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是 ,前人对初唐诗歌革新理论的认识还存在着某些误解和偏差。本文认为 :高宗、武后时期已基本肃清了浮靡轻艳的齐、梁诗风的影响 ,杨炯、卢藏用、王勃的有关文章与陈子昂的《修竹篇序》一样 ,... 初唐时期在诗歌理论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是 ,前人对初唐诗歌革新理论的认识还存在着某些误解和偏差。本文认为 :高宗、武后时期已基本肃清了浮靡轻艳的齐、梁诗风的影响 ,杨炯、卢藏用、王勃的有关文章与陈子昂的《修竹篇序》一样 ,都是讨伐齐、梁诗风的檄文。初唐诗风的转变 ,主要是诗歌内部矛盾斗争的必然 ,也是许多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追求浓烈的情思和高昂的基调 ,倡导“风骨”、“兴寄”、“风雅”,正是矫正南朝诗风的正确途径。其实质就是主张诗歌创作应该密切联系社会实际 ,干预生活 ,干预政治。初唐时期的诗人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完善了律诗这一形式 ,律诗在比“沈宋”略早的“四友”,特别是杜审言的手中已经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 诗歌 革新理论 唐代 诗歌 情感 律诗 创作基调 艺术风格 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长安城的历史环境-空间逻辑初探 被引量:7
20
作者 董卫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4-97,共14页
长期以来,关于隋唐长安城的研究汗牛充栋。本文试图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隋唐长安城的历史环境进行重新思考,深入剖析这座伟大都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空间逻辑。隋唐以前,关中已经拥有了西周丰镐二京、秦栎阳与咸阳、西汉长安等一系列... 长期以来,关于隋唐长安城的研究汗牛充栋。本文试图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隋唐长安城的历史环境进行重新思考,深入剖析这座伟大都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空间逻辑。隋唐以前,关中已经拥有了西周丰镐二京、秦栎阳与咸阳、西汉长安等一系列原创性都城案例,这些都城及其离宫别馆的覆盖范围达到4000km^(2)以上,形成了关中核心区巨大而长时态的城乡空间环境。这一空间环境反映出自西周至隋唐约2000年的时间里关中地区都城的连续性“建设-弃置-重建”过程,自西向东逐渐出现了分别由周、秦、汉人开辟建设的城市发展区。这些城市的建设与废弃随历史变迁此起彼伏、滚动发展,最终汇聚叠置,于今天的关中大地.上。其中秦汉、隋唐都城交叠并置的现象十分明显,空间格局十分典型,对以后王朝的都城规划建设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长安 历史环境 规划历史与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