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宋史研究的格局和热点分布
1
作者 王兆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9,共16页
根据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统计,20世纪国内宋史研究论著的总量为41319项。宋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成果分布很不平衡,宋代文学研究成果量最多,学术思想、经济、文化艺术、考古与文物、政治、史学的研究相对热络,民族关系、社... 根据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统计,20世纪国内宋史研究论著的总量为41319项。宋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成果分布很不平衡,宋代文学研究成果量最多,学术思想、经济、文化艺术、考古与文物、政治、史学的研究相对热络,民族关系、社会、宗教、军事、语言文字、法律研究等稍显冷清。宋代文学研究重点关注作家作品,而聚集于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宋代学术思想研究的热点在理学,而理学研究的焦点在朱熹。经济研究偏重货币、农业、商业与城市经济研究,文化艺术研究注重绘画、书法和石刻,考古与文物更关注考古发掘,教育领域的着力点在教育思想与方法,社会领域偏向家族和风俗礼仪研究,文献研究领域里版本、目录、校勘的成果比较多,政治研究领域里官制与地方行政制度、政治改革的研究成果较突出。文学研究的活跃作者最多,其次是学术思想研究。一个领域的活跃作者越多,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越深入、越成熟。活跃作者不仅成果量较多,关注的领域也比较多,许多活跃作者同时活跃于多个领域。活跃作者的成果,往往代表着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史研究 宋代文学研究 量化分析 活跃作者 计量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书院对话式教学及其教学论意义
2
作者 朱汉民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7,共7页
宋儒在书院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出一种形式活跃的对话式教学,生徒记录对话教学的内容而形成一种“语录”体学术著作。宋儒之所以重视对话式讲学,其实是有思想内容的原因。宋儒重视启发生徒精神人格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完善,为了与此讲学内容... 宋儒在书院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出一种形式活跃的对话式教学,生徒记录对话教学的内容而形成一种“语录”体学术著作。宋儒之所以重视对话式讲学,其实是有思想内容的原因。宋儒重视启发生徒精神人格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完善,为了与此讲学内容相匹配,他们在自己主持的书院教学中采取自由对话的讲学形式。宋代“语录”的盛行,既是宋儒复兴先秦儒家对话式教学的教育成果,也是宋学重建哲学化儒学的学术成果。宋代书院的对话式教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教学论意义,它对师生共同教学主体的形成、对知识与意义的生成以及师生共同成长均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建立现代中国教学论提供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书院 对话式教学 语录 中国教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体诗名作多诗病原因--基于宋元人“诗病”观的讨论
3
作者 李虹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5-212,共8页
许多高知名度的古代近体诗作存在不同程度的诗病,探究原因有助于把握古代近体诗创作观念,从而客观评价古代诗歌、指导今人创作。通过对近体诗名作和宋元诗话的考察,可知该现象原因有三:一是诗歌名作成为经典在先,而相关“诗病”观念形... 许多高知名度的古代近体诗作存在不同程度的诗病,探究原因有助于把握古代近体诗创作观念,从而客观评价古代诗歌、指导今人创作。通过对近体诗名作和宋元诗话的考察,可知该现象原因有三:一是诗歌名作成为经典在先,而相关“诗病”观念形成在后;二是古代诗论家会结合诗人、作品语境看待诗病,对后人眼中的形式问题态度较包容;三是诗歌成为名作的原因复杂多样,印象式的接受过程和诗歌“以句名篇”的流传特点可能减弱、规避具体诗病在篇中的影响。名作而存诗病的现象揭示宋元人与今人不同的诗病观念与融通眼光,亦可见诗歌创作和接受体系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病 宋元诗话 宋代诗学 诗法 “犯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近世说(唐宋变革论)”与宋型国家概念的提出
4
作者 李华瑞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3,共9页
唐宋之际中国历史确实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宋代近世说(唐宋变革论)”并不是从中国历史的整体观察这个变化,且对许多历史现象的总结不尽符合实际。既然如此,在现今反思的基础上,走出唐宋变革论,对唐宋历史从范式角度作新的探索就实... 唐宋之际中国历史确实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宋代近世说(唐宋变革论)”并不是从中国历史的整体观察这个变化,且对许多历史现象的总结不尽符合实际。既然如此,在现今反思的基础上,走出唐宋变革论,对唐宋历史从范式角度作新的探索就实属必要。而将宋代置于中国古代史长河中与其他断代相比便会发现其所具有的独特性,首先,宋是唯一不与“夷狄”(游牧渔猎民族政权)一争雄长,且辖境最小的帝制国家;其次,宋是唯一在国家财政税收中工商税、专利税大大超过农业税的时代;再次,“宋学”功利思想占统治地位,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中独树一帜;最后,宋朝文官士大夫政治力量较之其他政治势力处于最高地位。这些独特性都充分说明了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鲜明特色类型的时期,而对“宋型国家”的探讨,最终目的是为了讨论两宋之后,蒙古族和满族能够建立政治上大一统帝制国家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近世说” 宋型国家 文官政治 国家财政 事功思想 民族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明诸名家文学创作工夫论概述
5
作者 汪群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中晚明文学工夫论或承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工夫论,或根于朱熹格物致知之工夫论,或鉴于王学致良知的工夫论,或源于禅宗明心见性的工夫论,或合孟子的“知言”“养气”工夫为一体。如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文体工夫论重视学养... 中晚明文学工夫论或承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工夫论,或根于朱熹格物致知之工夫论,或鉴于王学致良知的工夫论,或源于禅宗明心见性的工夫论,或合孟子的“知言”“养气”工夫为一体。如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文体工夫论重视学养、强调对文体规范、篇章字句之法的掌握;唐顺之、李贽、袁宏道等人的文学创作主体工夫论指向心性的修炼、知识的效用,主体精神的大解脱;王阳明倡导在心性本体上下工夫,至刘宗周、黄宗羲等则主张以工夫作为“存养”身心锻炼的本体。这亦势必影响其文学创作观念。充分认识中晚明诸名家文学创作工夫论的价值,对重新建构与阐释明代文学批评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明 文学创作 工夫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颂之音”与“讽谕之鸣”:论礼乐复兴视域下的宋初文学
6
作者 罗超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8,共8页
宋初文坛纷繁复杂,不仅呈现出南北对峙、难以融合的紧张局面,还产生了时文与古文的创作分歧。而于此之外,士人群体内又共同含纳着一股颂美君王功业、宣扬帝国政治的风气。尽管从传统文艺审美的角度看,这种风气催生的文学作品多属程式化... 宋初文坛纷繁复杂,不仅呈现出南北对峙、难以融合的紧张局面,还产生了时文与古文的创作分歧。而于此之外,士人群体内又共同含纳着一股颂美君王功业、宣扬帝国政治的风气。尽管从传统文艺审美的角度看,这种风气催生的文学作品多属程式化的礼仪书写,但若将之置于宋初礼乐复兴视域下进行更深层次解读,则于某些赋颂中可观觇士大夫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迹象,且雅颂主旋律中讽喻之声的鸣起,又宣示了宋初文人对唐人风雅观的进一步开拓。这些被程式化书写遮蔽的内容,实质是政治与文学的合奏交响,二者间表里经纬的错综关系及由此生成的强力互动,正体现出此间特殊的文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宋代 雅颂 文学风气 儒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学学官“作新斯文”职责与北宋太学文风变革
7
作者 王朋飞 马自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3,共10页
北宋太学学官是太学制度和文风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太学规模扩大、学规完善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为太学文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在任命制诰中太学学官被朝廷委以“作新斯文”之责,他们自觉履行这一职责并肩负起了改造太学文风的... 北宋太学学官是太学制度和文风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太学规模扩大、学规完善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为太学文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在任命制诰中太学学官被朝廷委以“作新斯文”之责,他们自觉履行这一职责并肩负起了改造太学文风的重任。这主要表现在庆历间石介等极力排抑西昆浮靡之风、引导太学文风走向“太学体”的险怪,以及熙宁后慕容彦逢、葛胜仲、曾几、陈与义等为振作卑弱文风所作的努力。太学学官“作新斯文”之举是北宋文风改革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太学学官 “作新斯文” 太学文风 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宋时期自然灾害的文学记述与地理分布规律 被引量:7
8
作者 李铁松 任德有 +1 位作者 张晓霞 李剑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32,共7页
两宋320年间共发生灾害1739次,灾害种类14种,如此深重的灾害是导致两宋"积贫积弱,国力不强"的一大主要因素。由于宋朝时期的地理气候特点,水灾、旱灾接连不断发生,并且成为两宋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古代自然灾害研究主要依据史... 两宋320年间共发生灾害1739次,灾害种类14种,如此深重的灾害是导致两宋"积贫积弱,国力不强"的一大主要因素。由于宋朝时期的地理气候特点,水灾、旱灾接连不断发生,并且成为两宋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古代自然灾害研究主要依据史书记载,中国是世界上少数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灾难与救世观念可以给人们很多启发。以王禹偁为代表的宋代文学家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记述灾害的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的记述中可以提取古代灾害的准确信息。北宋都城位于开封,南宋京都在杭州,由于史料对当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省份的记述颇为翔实,两宋自然灾害的省区分布,以河南、浙江灾害次数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自然灾害 文学记述 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的《史记》文学评论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新科 李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7-128,共12页
《史记》是文史结合的典范,历代评论颇为丰富。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宋代《史记》评论的内容及其价值意义。首先结合宋代政治、文化背景,分析《史记》传播的范围、《史记》文学接受的原因及方法等,说明宋代《史记》文学评论具有较... 《史记》是文史结合的典范,历代评论颇为丰富。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宋代《史记》评论的内容及其价值意义。首先结合宋代政治、文化背景,分析《史记》传播的范围、《史记》文学接受的原因及方法等,说明宋代《史记》文学评论具有较雄厚的文化基础。其次以叙事写人为核心,分析宋代《史记》文学评论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宋代《史记》文学评论的主要特点、形式、价值以及对后代《史记》文学评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史记》 文学评论 叙事 写人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笔记小说的演变与唐宋社会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宁欣 史明文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61,共5页
唐宋社会变革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城市面貌变化亦是唐宋变革的重要论题。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发展的关键时期。笔记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
关键词 唐宋社会 笔记小说 城市化 历史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道融合与宋代文论的理论自觉 被引量:2
11
作者 温婷婷 张恩普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27,共6页
宋代儒、道融合的基本思想形态是儒强道弱。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理学"并不完全是儒家的思想体系,而是兼容儒、道、释思想的伦理本体论思想体系,因此,其呈现出明显的儒强道弱的倾向。这种儒强道弱的思想形... 宋代儒、道融合的基本思想形态是儒强道弱。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理学"并不完全是儒家的思想体系,而是兼容儒、道、释思想的伦理本体论思想体系,因此,其呈现出明显的儒强道弱的倾向。这种儒强道弱的思想形态对宋代士人,包括文论家的个体独立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明显地影响到宋代文论的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融合 宋代文论 理论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元时期的文章学 被引量:14
12
作者 祝尚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南宋至元代创立并蓬勃发展的文章学,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冷落。这时期的文章学著作甚多,内容极为丰富,学者们解析文章作法,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当然也有局限。可以预言,与诗学、词学、赋学等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一样,文章学应该也必然... 南宋至元代创立并蓬勃发展的文章学,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冷落。这时期的文章学著作甚多,内容极为丰富,学者们解析文章作法,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当然也有局限。可以预言,与诗学、词学、赋学等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一样,文章学应该也必然会成为传统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元代 文章学 古文评点 文法 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金元时期痰浊衰老相关性学说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贺松其 文彬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446-447,共2页
痰浊衰老相关性学说萌起于《内经》时期 ,发展成熟于宋金元时期 ,完善演化于明清时期。旨在通过整理研究宋金元时期有代表性的医家对该学说的不同阐述和发挥的相关文献资料 ,提炼其合理内核 。
关键词 宋金元医家 痰浊 衰老 学说 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的选学与赋论 被引量:12
14
作者 许结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3-124,共12页
明代选学兴盛,其选赋之作则有"广、续《文选》"系、"赋集"系与"文总集"系三大类,汇总前人,推崇赋体,充分表现出因辨体而复古的倾向。明人选赋,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由尊"《选》"与辨"选&qu... 明代选学兴盛,其选赋之作则有"广、续《文选》"系、"赋集"系与"文总集"系三大类,汇总前人,推崇赋体,充分表现出因辨体而复古的倾向。明人选赋,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由尊"《选》"与辨"选"到辨"体"而宗"汉",多数赋选均以汉赋为鹄的,构建赋学历史观,并树立起辞赋创作之经典。而明人复兴"选学"以及选赋之风的炽盛,是伴随明中叶弘治、嘉靖以后文学复古思潮而来,其对汉赋特别是司马相如赋的推崇、评点汉赋功用与气象所包含的当世精神、以及对赋体脱离科举文战而表现的艺术鉴赏,均体现了当代文人化复古于赋论思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选学 赋论 辨体 复古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新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4-50,共7页
唐宋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对汉赋的认可与接受,促进了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传统题材的拓展、艺术形式的发展、表现手法的学习等方面。文学家、评论家在理论上的批评总结,也是汉赋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唐宋时期理论上出现了一种"... 唐宋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对汉赋的认可与接受,促进了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传统题材的拓展、艺术形式的发展、表现手法的学习等方面。文学家、评论家在理论上的批评总结,也是汉赋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唐宋时期理论上出现了一种"去经典化"的文学思潮,但主流还是肯定汉赋的功绩,对汉赋的发展、价值、作家作品、创作手法等方面予以评价。这种肯定对于汉赋经典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宋时期对于汉赋的注释、选辑、摘引等,也是经典化的途径之一,为明清时期大规模的汉赋文献整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唐宋文学 文学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视域中的翁方纲宋诗学 被引量:5
16
作者 唐芸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8-166,185,共10页
研究者都注意到翁方纲诗学与宋诗的关系:他强调了宋诗"细肌密理"的特点,推崇苏黄,并肯定学问。这仅仅是从诗歌批评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因而缺乏学理的整体考察。从诗学逻辑建构的角度来说,翁方纲的宋诗学,是从对《宋诗钞》的批... 研究者都注意到翁方纲诗学与宋诗的关系:他强调了宋诗"细肌密理"的特点,推崇苏黄,并肯定学问。这仅仅是从诗歌批评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因而缺乏学理的整体考察。从诗学逻辑建构的角度来说,翁方纲的宋诗学,是从对《宋诗钞》的批判开始的,他对宋诗的基本特点的揭示,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而在他整个批判和立论的过程中,都贯彻了立足于文学史的精神:包括以诗歌发展规律作时代的类比,对宋诗价值的定位,特别是其通过虚实理论,及对宋诗与杜诗关系的揭示,将唐宋诗连成一脉,超越了时人纠结不清的唐宋之辨,实现了唐宋诗同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方纲 宋诗学 文学史 宋诗钞 唐宋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瑞来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83,共14页
论述中国历史的演进,最为有名的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倡的唐宋变革论,这是向前看得出的认识。宋元变革论则向后看,从宋代与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走向。宋元变革论,准确地说是南宋至元变革论。本文追溯了宋元变革论的学术背... 论述中国历史的演进,最为有名的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倡的唐宋变革论,这是向前看得出的认识。宋元变革论则向后看,从宋代与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走向。宋元变革论,准确地说是南宋至元变革论。本文追溯了宋元变革论的学术背景,运用地域切割理论,把视点聚焦于江南,从南朝到南宋的联系上,揭示一直遮蔽于中原政治光环之外的经济和文化重心江南的重要性。并且在士大夫政治研究的基础上,从科举登第后士人命运的角度切入,指出制度上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产生的流弊,加之进入南宋后的"员多阙少",使绝大多数科举登第后的士人停滞在选人这一低级官僚的层面。严酷的仕途现实让士人失望、绝望,逐渐与主流政治产生疏离,形成流向多元化。而元代长期废止科举,更为促进了这种趋势。大量士人参与到地方社会,引领了社会转型。文化下移,教化普及,明清以来强势的地方乡绅社会,来源正是南宋历元的积淀。通过对时(南宋)、地(江南)、人(士人)三要素互动的考察,来俯瞰中国如何走向近代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变革论 唐宋变革论 士大夫政治 选人改官 地方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水碾硙业中的官私博弈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志安 王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期1239-1242,共4页
北宋时期的水碾硙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围绕着水碾硙的经济利益,政府与官僚、寺院等势力之间展开了长期斗争,宋廷极力维护政府对水碾硙业的垄断。政府在处理航运业、灌溉业和水碾硙业三者关系时,水碾硙业则要让位... 北宋时期的水碾硙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围绕着水碾硙的经济利益,政府与官僚、寺院等势力之间展开了长期斗争,宋廷极力维护政府对水碾硙业的垄断。政府在处理航运业、灌溉业和水碾硙业三者关系时,水碾硙业则要让位于前两者。北宋水碾硙业的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与社会诸多阶层的矛盾和斗争密切交织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碾皑 利益 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日常生活的诗化与宋代城市诗歌的转型——邵雍城市诗歌书写的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方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1-104,109,共5页
宋代邵雍的城市诗歌书写,开辟了城市诗歌的一个新方向,不再是将城市视为与田园相对立的、与理想相排斥的空间,而是从积极、肯定和赞赏的眼光去书写城市。邵雍的城市诗歌赞美城市生活,建构起新的城市意象和安乐、隐逸的都市家园与精神世... 宋代邵雍的城市诗歌书写,开辟了城市诗歌的一个新方向,不再是将城市视为与田园相对立的、与理想相排斥的空间,而是从积极、肯定和赞赏的眼光去书写城市。邵雍的城市诗歌赞美城市生活,建构起新的城市意象和安乐、隐逸的都市家园与精神世界。而对于中国文学史而言,邵雍城市诗歌书写的意义更在于他探索了新的城市文学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邵雍 城市文学 城市意象 文学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唐宋变革”到“宋元近世”——论宋代文艺思想的转型特征及其典范性与近世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飞跃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2-114,共13页
宋词、宋诗、宋画、宋体、宋版、宋瓷、宋锦、唐宋大曲、宋金杂剧、宋元戏曲、宋元话本、宋代园林、宋代金石、唐宋传奇、唐宋八大家、宋明理学等几乎所有文艺门类都在宋代发生了深刻转型,达到极高水平并确立了宋代特有的文艺范式。古... 宋词、宋诗、宋画、宋体、宋版、宋瓷、宋锦、唐宋大曲、宋金杂剧、宋元戏曲、宋元话本、宋代园林、宋代金石、唐宋传奇、唐宋八大家、宋明理学等几乎所有文艺门类都在宋代发生了深刻转型,达到极高水平并确立了宋代特有的文艺范式。古典文艺在宋代取得了集成性、总结性成就,以至后来的主流文艺只能别开生面。作为“唐宋变革”与“宋元近世”的交集,宋代文艺又具有日常性、集体化与综合性等特征,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近世文艺的基本形态和精神品格。宋代文艺思想的转型特征及其典范性与近世性,使其在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成为东亚乃至世界古典文艺思想史上一个极具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思想 唐宋变革 宋元近世 转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