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文学进化论”与世界文学史观──评美国“重构派”莫莱蒂教授的学说 被引量:8
1
作者 吴雨平 方汉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34,共8页
作为美国"世界文学重构"的主体性理论观念之一,莫莱蒂的"新文学进化论"是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进化论在后工业化时代语境下的再现。达尔文进化论虽然曾经对西方社会科学与文学理论有一定影响,但其认识论与研究方法... 作为美国"世界文学重构"的主体性理论观念之一,莫莱蒂的"新文学进化论"是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进化论在后工业化时代语境下的再现。达尔文进化论虽然曾经对西方社会科学与文学理论有一定影响,但其认识论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早已暴露得相当明显。而莫莱蒂所提出的情节与风格的相互作用的论点,结合了形式主义与西方的世界体系学说所体现的历史观念,作为重构世界文学的创新性文学史观,突破了结构主义以来世界文学史共时史观及研究模式的束缚,对西方文学史观的理论更新仍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进化论 世界文学史重构 莫莱蒂 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趋新派文变观中的时间之维——兼与现代进化论文学史观之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詹冬华 占淑荣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42-46,共5页
中国古代文变观中的趋新派认为,文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由质而文是时代演变使然,时变而文亦变。因而特别强调艺术的创新,反对因循守旧,盲目崇古。趋新派文变观并不等同于现代进化论文学史观,趋新论虽有线性时间观,但同时还包含了丰富的... 中国古代文变观中的趋新派认为,文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由质而文是时代演变使然,时变而文亦变。因而特别强调艺术的创新,反对因循守旧,盲目崇古。趋新派文变观并不等同于现代进化论文学史观,趋新论虽有线性时间观,但同时还包含了丰富的时变思想,这与进化论所持的线性时间观有很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趋新派 文变观 时间观 进化论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拉格学派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锺陵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57,共16页
承认外部因素的影响,却又坚持文学艺术的自主性,这是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它是从俄国形式主义沿承嬗变而来。这一观点向着作品论的展开,便产生了穆卡若夫斯基的受到现象学影响的艺术的意向性与非意向性的理论。意向性是指作品涵义的... 承认外部因素的影响,却又坚持文学艺术的自主性,这是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它是从俄国形式主义沿承嬗变而来。这一观点向着作品论的展开,便产生了穆卡若夫斯基的受到现象学影响的艺术的意向性与非意向性的理论。意向性是指作品涵义的统一性;为此,穆卡若夫斯基将作者转化为了泛化的欣赏者,艺术作品就变成了独立的符号。非意向性是指艺术作品中一切抵制、打破涵义统一性的东西,其作用是使艺术作品能够予读者以仿佛得自现实的印象,即是使艺术作品成为一个"物"。穆卡若夫斯基的作品论,便是将艺术作品视为符号与物的结合。不过,后者却是附属于前者的,被视为前者的一定的形式。上述基本观点向着文学史观的展开,便产生沃季奇卡的"视作品为文学史研究的核心"的文学史观。这一文学史观所关注的是作为符号的文学作品的接受情况,更具体地说,就是关注作品在接受过程中具体化方式的变化。贯串结构主义三阶段发展的语言学家雅可布逊的作品分析,不仅纷繁琐碎,而且是硬加裁割、拼凑与乱加省略的。尽管如此,布拉格学派的上述观念仍然构成了从俄国形式主义到巴黎结构主义的过渡。巴黎结构主义进一步发展了非主体化的观念,对作品的具体化方式的变化作了相当细致的考察,并在广度与深度上,将符号学用作分析作品、研究文学史的一种方法,甚至将文学纳入为符号学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论 文学史观 语言学作品分析 结构 非主体化 现象学影响 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艺理论体系论(四)
4
作者 王锺陵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0,191,共10页
人类的精神生成发展史的核心是思维的发展,而文学的进程,从来都是和民族心理、民族思维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的。因此,我们应该尽力从民族文化—心理动态的建构过程上来把握文学史的进程。由此,文学的进程乃上升为一种文化的进程,一种民族... 人类的精神生成发展史的核心是思维的发展,而文学的进程,从来都是和民族心理、民族思维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的。因此,我们应该尽力从民族文化—心理动态的建构过程上来把握文学史的进程。由此,文学的进程乃上升为一种文化的进程,一种民族发展的进程。而在民族发展的进程中,则体现了人的生成与提升。英加登细致地描述了阅读的意识过程,这一点是他的贡献。但他所描述的乃是一个没有历史时代区分、没有民族差异的、没有社会影响的普泛性的抽象化了的阅读行为。对阅读的意识过程的研究可以沿着个体、社会、历史的三个向度再作拓展。西方文论在如何从文学史的复杂变迁中来把握作家及其作品这一方面,其论述是极度匮乏的。然而,这一方面恰恰是我们应该详加辨析的,因为这正是作家们的历史存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观 作品阅读论 作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与政治的撞击(下)
5
作者 吴中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0-120,共11页
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胡风反革命小集团"案的冤案性质,大家比较容易取得共识。但由于某种习惯性思维作怪,有些人总觉得胡风的文艺思想与主流意识不合,因而还是错误的。但是,判断一种思想的正误,不应以另一种思想作为标准来衡量... 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胡风反革命小集团"案的冤案性质,大家比较容易取得共识。但由于某种习惯性思维作怪,有些人总觉得胡风的文艺思想与主流意识不合,因而还是错误的。但是,判断一种思想的正误,不应以另一种思想作为标准来衡量,而应该用实践来加以检验。几十年来文艺实践检验的结果,证明当时所谓的主流文艺思想是不利于文艺发展的,而胡风的文艺理论倒比较符合文艺规律。他坚持着鲁迅文学道路,发扬着五四文化精神,对中国新文学起着推动作用。后来的作家们针对现实情况所提出的种种文艺理论观点,大都是胡风理论的再版和发挥,这也可见胡风理论的现实意义。由此文艺实践出发,需要重新评价胡风的文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风理论 现实主义 鲁迅道路 五四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范畴与初期新诗合法性
6
作者 张文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7-113,共7页
新文学提倡者以文学进化观为武器论证初生新诗的价值及合法性。有关新诗的最初的历史叙述包含在"中国文学史"框架内,文学史家从诗歌发展、进化与变革的角度阐发新诗价值、塑造新诗品格、建构新诗形态,这种阐发、塑造与建构反... 新文学提倡者以文学进化观为武器论证初生新诗的价值及合法性。有关新诗的最初的历史叙述包含在"中国文学史"框架内,文学史家从诗歌发展、进化与变革的角度阐发新诗价值、塑造新诗品格、建构新诗形态,这种阐发、塑造与建构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规范着新诗的发展道路以及后人对新诗的认知与言说。新旧对照式的文学史叙述透露出想象、建构新诗时无法摆脱旧诗审美规范的焦虑,以及希望新诗从旧诗中吸取有益资源发展、完善自己的"集体无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合法性 中国文学史 文学进化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文论对纯形式观的探讨及理论价值
7
作者 罗伟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9-154,共6页
由于康德美学的直接或间接启悟,以王国维、闻一多、宗白华、梁宗岱等为代表的现代文论家对形式问题有过热切的关注。他们在各自的著述中自觉进行过形式理论的建构,将形式认定为构成艺术本质的核心因素。这种建构不仅赋予了现代文论迥异... 由于康德美学的直接或间接启悟,以王国维、闻一多、宗白华、梁宗岱等为代表的现代文论家对形式问题有过热切的关注。他们在各自的著述中自觉进行过形式理论的建构,将形式认定为构成艺术本质的核心因素。这种建构不仅赋予了现代文论迥异于传统的异质因素,而且从一个侧面鲜明地展示了现代文论的现代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论 纯形式观 康德美学 理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理论视野下的唐修正史探析
8
作者 张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8-155,共8页
对于唐修正史问题的考察,应回到历史"现场",采用历史主义的态度予以整体性观照,进而从史学发展的连续性中探寻唐初史学演进的脉络。唐初政治家、史学家以政治性需求与学术性考量二重性原则为指导,历时30年先后撰成八部正史。... 对于唐修正史问题的考察,应回到历史"现场",采用历史主义的态度予以整体性观照,进而从史学发展的连续性中探寻唐初史学演进的脉络。唐初政治家、史学家以政治性需求与学术性考量二重性原则为指导,历时30年先后撰成八部正史。从八部正史成书的时间与撰修的过程来看,唐初正史编纂的演进有着内在的逻辑。在运用纪传体撰写断代史已成为修史范式的背景下,唐初当权者对李延寿《南史》与《北史》的成就与地位,采取包容与肯定的态度,从而使唐初正史的编纂兼具断代与会通两种不同风格。在史书性质上,唐初所修八部正史可以分为官修正史和私修正史两大类型。从二十四史成书的历程来看,唐初正史的编纂处于私修向官修的范式转型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修正史 史学理论视野 二重性原则 内在演进逻辑 历史编纂风格 史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