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空气液逆向两相流动下气泡变形及运移特征
1
作者 尹邦堂 丁天宝 +4 位作者 王树龙 王志远 孙宝江 张伟 张绪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9-430,共12页
针对压回法压井过程中气液逆向两相流动规律复杂、气泡运移速度难以预测的问题,开展不同工况下环空中气液逆向流动气泡运移实验,揭示井筒倾角、液相性质及逆流液速对气泡变形、气泡运移轨迹及速度的影响规律,建立气泡运移速度预测模型... 针对压回法压井过程中气液逆向两相流动规律复杂、气泡运移速度难以预测的问题,开展不同工况下环空中气液逆向流动气泡运移实验,揭示井筒倾角、液相性质及逆流液速对气泡变形、气泡运移轨迹及速度的影响规律,建立气泡运移速度预测模型。研究表明,气泡在逆流中主要表现出孤立气泡自由上升及多气泡相互作用上升两种运移方式;气泡在逆流下的运移轨迹为“S”形,随着逆流液速增大气泡横向摆动加剧,井筒倾角、液相密度、液相黏度增大都会使气泡运移轨迹逐渐趋向于直线;气泡上升过程中整体呈现为椭球形,井筒倾角对气泡变形程度的影响不大,随着液相黏度及密度增大气泡纵横比减小;随着井筒倾角增大气泡运移速度逐渐减小,随着液相黏度增大气泡运移速度减小,随着液相密度增大气泡运移速度略微增大。建立的气泡运移速度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在±15%以内,适用条件较为宽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回法压井 气液逆向流动 气泡纵横比 气泡运移轨迹 气泡运移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式上行管内正四面体颗粒群的运动分布特性
2
作者 彭德其 周靖强 +5 位作者 冯源 黄治中 谭卓伟 唐明成 彭建国 陈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138,共9页
液固两相流技术广泛应用于换热器的强化传热设计,其关键在于引导低体积分数颗粒运动至壁面以扰动并破坏附近的热边界层,进而实现强化传热效果。颗粒的运动行为是深入解析传热强化机理的关键因素,其中非球形颗粒因其形状的各向异性而具... 液固两相流技术广泛应用于换热器的强化传热设计,其关键在于引导低体积分数颗粒运动至壁面以扰动并破坏附近的热边界层,进而实现强化传热效果。颗粒的运动行为是深入解析传热强化机理的关键因素,其中非球形颗粒因其形状的各向异性而具有更佳的扰动效果以及更为复杂的运动行为。该文以正四面体颗粒群为研究对象,为分析其在立式上行管内液固两相流中的运动分布规律,基于CFD-DEM(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单元模型)耦合方法模拟研究颗粒进口体积分数(1%、2%、3%、4%、5%)和液相进口流速(1.0、1.2、1.5、1.8、2.0 m/s)对管内颗粒群平均速度和颗粒群相对体积分数分布的影响,并通过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实验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颗粒群平均速度沿轴向波动,波动幅度随进口流速的增大而加剧,沿径向由中心至管壁递减,分布随流体轴向的充分发展而越发集中;颗粒群相对体积分数沿径向遵循管中心区域和近壁面较高、过渡区域较低的双峰规律;颗粒进口体积分数为1%、液相进口流速为2.0 m/s时,管壁附近的颗粒体积分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两相流 正四面体颗粒 运动特性 速度分布 体积分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维漂移流模型的低温管路预冷过程两相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
3
作者 张淇栋 艾立强 +3 位作者 马原 吴胜宝 王磊 厉彦忠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42-3852,共11页
为进一步掌握低温管路预冷过程中两相流动与沸腾换热的特性规律,以液氮传输管路为对象构建低温管路预冷过程热流耦合数值模型,基于一维漂移流模型重点考虑了气液相间滑移速度的影响,计算得到了预冷过程中管壁温度、含气率、热通量与气... 为进一步掌握低温管路预冷过程中两相流动与沸腾换热的特性规律,以液氮传输管路为对象构建低温管路预冷过程热流耦合数值模型,基于一维漂移流模型重点考虑了气液相间滑移速度的影响,计算得到了预冷过程中管壁温度、含气率、热通量与气液相间滑移速度的变化规律,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时刻、不同管路位置及不同管长下平均速度和质量流速的波动情况。结果表明,漂移流模型能够更为准确地预测预冷过程的两相流动换热特性,壁面降温结果较均相流模型误差降低3.9%;预冷过程大部分为两相流动区间,气液相间滑移速度不可忽略,且含气率越高平均气相滑移速度较均相流模型偏移越大;预冷过程平均速度和质量流速存在显著波动,针对0.572 m长的管路,平均速度波动幅度接近1.5 m/s,平均质量流速波动的最大幅度接近45 kg/(m^(2)·s);管长对于质量流速波动影响显著,管路越长平均质量流速波动幅度越大,对于同一根管道,下游位置处的质量流速波动幅度比上游更剧烈。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和优化低温管路的预冷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管路预冷 预冷沸腾 气液两相流 数值模拟 漂移流模型 滑移速度 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流体模型物理引导神经网络的扰动波速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金霞 茹浩然 +2 位作者 刘文凯 孙宏军 丁红兵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15-1824,共10页
扰动波广泛存在于蒸发器、天然气等环雾状两相流工业环境中,其中扰动波速是气液界面动量传递、传热和摩擦压降的重要参数。为提高扰动波大范围预测精度,本文以气相-液滴-液膜三流体模型为基础,考虑夹带液滴影响对气芯参数和液膜参数进... 扰动波广泛存在于蒸发器、天然气等环雾状两相流工业环境中,其中扰动波速是气液界面动量传递、传热和摩擦压降的重要参数。为提高扰动波大范围预测精度,本文以气相-液滴-液膜三流体模型为基础,考虑夹带液滴影响对气芯参数和液膜参数进行修正,提出了基于物理引导神经网络(PGNN)的扰动波速预测方法。利用环雾状流实验装置进行不同载气工况和液相流量实验,利用双电导环液膜传感器获得扰动波速,利用液膜提取装置测量液滴夹带率,并以气相韦伯数和液相雷诺数为参数建立了夹带率关联式。对提出的物理引导神经网络进行了超参数优化,利用不同工况(口径、压力、介质物性、流动方向)下的288组公开扰动波数据进行预测,76.74%的数据点在±5.0%误差带以内,94.10%的数据点在±15.0%误差带以内,相较于其他扰动波关联式和机器学习模型,本文提出的PGNN模型预测精度和可拓展性均大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 气液两相流 神经网络 扰动波速 夹带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填沥青对可缩性井壁接头力学特性影响分析
5
作者 许华桥 荣隽锋 马昊辰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45-455,共11页
为了研究充填沥青对可缩性井壁接头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式,以淮北矿业集团临涣煤矿中央风井设立的可缩性井壁接头为工程背景,对未填充(K组)、充填沥青(T组)和充填沥青且将沥青注入管堵塞(TD组)等3种工况下... 为了研究充填沥青对可缩性井壁接头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式,以淮北矿业集团临涣煤矿中央风井设立的可缩性井壁接头为工程背景,对未填充(K组)、充填沥青(T组)和充填沥青且将沥青注入管堵塞(TD组)等3种工况下可缩性井壁接头模型的力学特性进行试验,并建立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种工况条件下可缩性井壁接头模型试验中,相较于K组的平均极限承载力,T组和TD组的平均极限承载力分别增长了12.81%和21.51%,同时验证了数值计算模型是可行的;数值计算分析表明T组和TD组比K组的可缩性井壁接头竖向极限承载力分别增长了11.04%和25.84%,其竖向极限承载力增长率与模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竖向载荷逐步递增,K组的内、外立板竖向应力基本呈线性增加并趋于稳定值,TD组的内、外立板竖向应力变化趋势与K组的基本一致;T组的内、外立板竖向应力未呈现稳定递增,而是越靠近溢流口的位置,板的竖向应力−竖向载荷曲线的斜率越小,同一位置的竖向应力−竖向载荷曲线斜率变化规律受沥青流动速率的影响。同时,竖向载荷越大沥青流动速率越快,这使得对井壁竖向承载力的影响也逐渐加剧;沥青动力黏度的增加导致流动性和壁面剪切力减弱,减轻了对井壁内外立板的扰动和调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缩性井壁接头 沥青 流固耦合 有限元模型 竖向承载力 流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动水截流施工骨料堆积生长机制研究
6
作者 苏培莉 杨述 刘锋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9-221,共13页
灌注骨料形成阻水屏障实现截流降速是井下治水工程的关键所在。为定量描述骨料堆积生长的时空演化机理,提出了将骨料沉降堆积过程切分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片状颗粒层堆叠过程的分析计算方法,以及动水环境中骨料灌注后从沉降到堆积全过程关... 灌注骨料形成阻水屏障实现截流降速是井下治水工程的关键所在。为定量描述骨料堆积生长的时空演化机理,提出了将骨料沉降堆积过程切分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片状颗粒层堆叠过程的分析计算方法,以及动水环境中骨料灌注后从沉降到堆积全过程关键参量(颗粒水平移距xd,动水休止角ψ,未接顶区流速U,骨料留存临界流速U_(cr))的理论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骨料堆积体生长预测模型。通过CFD-DEM双向耦合算法研究了骨料灌注期间流场分布演化特征和骨料堆积形态差异,并验证了预测模型合理性。研究表明:空间上,依据初始流速U_(s)是否超过骨料起动流速U_(c)或骨料留存临界流速U_(cr),可将截流初期骨料沉积主域的所在位置划分为3个区域,若沉积主域位于③区,则将其视为无效灌注;时间上,骨料堆积体生长过程可归结为3个阶段:高度快速增长阶段、高度长度同步生长阶段、仅水平向伸长阶段;初始流速决定了第1阶段的有无,而灌注条件(骨料粒径、灌注速度)主导着第1阶段所持续的时间;基于泥沙运动力学中推移质输沙率、起动流速等概念,得出了堵孔现象发生及骨料能否留存的临界判据;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骨料灌注后的堆积生长规律,骨料堆积稳定后,理论计算值与模拟试验值相对误差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突水 骨料灌注 临界流速 沉积主域 固–液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液型管式气液分离器旋流分离段内液膜流动和分离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宋家恺 孔令真 +5 位作者 陈家庆 孙欢 李奇 李长河 王思诚 孔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97-4306,共10页
脱液型管式气液分离器旋流分离段内液膜流动特性是影响分离性能的关键因素,掌握液膜流动与分离效率之间的关系对结构改进和性能提升至关重要。本文改变液气比、入口气速、分流比和旋流叶片出口角等因素开展室内实验测试,获得不同工况下... 脱液型管式气液分离器旋流分离段内液膜流动特性是影响分离性能的关键因素,掌握液膜流动与分离效率之间的关系对结构改进和性能提升至关重要。本文改变液气比、入口气速、分流比和旋流叶片出口角等因素开展室内实验测试,获得不同工况下液膜流动的高速摄影图像和分离效率,基于Matlab编程建立液膜表面波速度和角度的图像分析方法,确定液膜流动特性与分离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液气比在0.12~0.3L/m3范围内,液气比和分流比对分离效率和液膜表面波速度的影响不明显;入口气速对分离效率和液膜表面波速度的影响最为显著,随着入口气速逐渐增加,分离效率先增大后减小,在入口气速18.82m/s时出现拐点;旋流叶片出口角分别为30°、45°、60°时,分离效率由大到小依次为30°>45°>60°,液膜表面波速度由大到小依次为60°>45°>30°。总的来说,旋流分离管段内液膜表面波速度0.98m/s为临界值,液膜表面波速度大于该值时,环缝排液口处液膜更易发生破碎,部分破碎的大液滴在重力和气流作用下进入气相出口,导致气液分离效率显著下降;液膜表面波速度小于0.98m/s时,分离效率基本保持在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分离 液膜流动特性 液膜表面波速度 分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电池模组液冷并联蛇形流道结构设计及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罗心源 金阳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0-169,188,共11页
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储能系统,然而由于该电池固有的产热特性,热失控成为了化学储能电站的一大安全隐患。因此优化设计电池热管理系统,有效避免热失控现象,对化学储能系统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文中设计了一种兼具串联折返与并联分... 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储能系统,然而由于该电池固有的产热特性,热失控成为了化学储能电站的一大安全隐患。因此优化设计电池热管理系统,有效避免热失控现象,对化学储能系统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文中设计了一种兼具串联折返与并联分支结构的新型并联蛇形流道液冷板,通过仿真实验,研究液冷板流道结构、液冷系统布置、冷却液入口流速对最高温度、温度分布均匀性、进出口压降的影响,以达到优化液冷系统的目的。结果表明,相同冷却液入口流速下,与传统并联流道相比,新型流道的最高温度降低0.2849 K、模组组内温差降低0.4663 K,与传统蛇形流道相比,其进出口压降减小40.18%;基于并联蛇形流道液冷板,液冷系统的最佳布置方案为冷却液二分口注入+液冷板交错布置;不同液冷板流速差异化设置,即两侧液冷板入口流速设定为0.1 m/s,居中液冷板入口流速设定为0.2 m/s,较四板保持相同流速为0.2 m/s的方案,电池模组组内温差降低13.62%,列间温差降低82.59%,能耗降低44.87%,达到“降本增效”的优化效果。合理的流道结构、交错的液冷板布置以及差异化的入口流速设计可以优化电池模组的液冷系统,增加电池模组运行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模组 热管理 液体冷却 并联蛇形液冷板 液冷板布置 差异化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钐钴永磁流量计研制与锂铅自然对流回路流速测量
9
作者 赵耀 孙振超 +2 位作者 张秀杰 潘传杰 王磊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3-327,共5页
介绍了钐钴永磁流量计的研制过程,包括材料选取、结构设计、运行原理及内部磁场分布状态。利用镓铟锡高温冲刷回路与商用流量计对其进行了校准比对,结果显示校准后的平均流速约为钐钴永磁流量计测量值的1.8倍。将校准后的结果运用于液... 介绍了钐钴永磁流量计的研制过程,包括材料选取、结构设计、运行原理及内部磁场分布状态。利用镓铟锡高温冲刷回路与商用流量计对其进行了校准比对,结果显示校准后的平均流速约为钐钴永磁流量计测量值的1.8倍。将校准后的结果运用于液态锂铅自然对流回路的流速测量,并与商业软件ANSYS Fluent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二者之间的误差约为23.3%,并对误差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与分析,确定锂铅自然对流回路的流速范围约为0.05~0.06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钐钴永磁流量计 锂铅液态金属回路 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形电导传感器的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与过程参数测量 被引量:2
10
作者 史雪薇 谭超 董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648,共12页
针对水平管道气液两相流,提出一种仅采用单模态电导传感器实现流型准确辨识和流速、含率准确测量的综合性测试方法。首先,采用由6个电极环组成的电导传感器在线获取不同流动状态下含率和速度的相关信息。其次,在信号波动分析基础上,揭... 针对水平管道气液两相流,提出一种仅采用单模态电导传感器实现流型准确辨识和流速、含率准确测量的综合性测试方法。首先,采用由6个电极环组成的电导传感器在线获取不同流动状态下含率和速度的相关信息。其次,在信号波动分析基础上,揭示了不同流型下的流动特性,进而提取了量纲为1电压序列的均值和方差及互相关速度作为流型表征的特征向量;采用适用于小样本的支持向量机方法,以“一对一”策略构建了15个以径向基为核函数的二分类器用于分层流、波状流、泡状流、塞状流、弹状流和环状流的划分,采用交叉验证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优化选取,实现了6种流型的准确识别,平均识别率为93.1%。最后,在流型划分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利用量纲为1电压和互相关速度获取不同流型下分相含率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模型,并与入口参考含率和参考流速进行了对比。动态实验表明,含水率和含气率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56%和2.73%,平均流速的均方根误差为0.69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仪器仪表 流速 含率 测量 流型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article模型固液两相流离心泵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40
11
作者 汪家琼 蒋万明 +2 位作者 孔繁余 屈晓云 宿向辉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46-850,878,共6页
基于Particle模型和非均相模型,运用流场分析软件ANSYS-CFX对固液两相流离心泵的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液相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壁面设置为无滑移壁面条件;固体颗粒相采用离散相零方程模型,壁面设置为自由滑移壁面条件.重点分析了过... 基于Particle模型和非均相模型,运用流场分析软件ANSYS-CFX对固液两相流离心泵的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液相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壁面设置为无滑移壁面条件;固体颗粒相采用离散相零方程模型,壁面设置为自由滑移壁面条件.重点分析了过流部件壁面处固体颗粒的滑移速度、颗粒体积分数分布、滑移速度及体积分数分布与过流部件磨损的关系,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相关文献中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蜗壳大包角壁面处,固体颗粒相的体积分数较大;在叶片头部靠近前盖板处、叶片压力面和吸力面的尾部处、蜗壳起始段靠近隔舌处和靠近叶片压力面尾部的前后盖板处等壁面,固体颗粒相的滑移速度较大,磨损较为严重.采用Particle模型和非均相模型能准确地模拟固液两相流泵内的流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固液两相流 数值模拟 滑移速度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气升式三相强化环流反应器内气含率分布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梦溪 卢春喜 +1 位作者 储凌 时铭显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2-337,共6页
针对一种新型的中心气升式三相强化环流反应器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根据能量平衡分别推导出了间歇操作和连续操作模式下拟均相流体的环流速度模型,并根据试验数据确定了间歇和连续两种操作模式下相应的模型参数,通过模型计算发现环流... 针对一种新型的中心气升式三相强化环流反应器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根据能量平衡分别推导出了间歇操作和连续操作模式下拟均相流体的环流速度模型,并根据试验数据确定了间歇和连续两种操作模式下相应的模型参数,通过模型计算发现环流速度随内环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外循环液体量的加入会显著增加环流速度。根据漂流通量模型推导出了环流反应器内环平均气含率模型,发现内环平均气含率随内环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其变化趋势基本可分为:气泡分散区、过渡区和气泡聚并区三个区域。给出了内环、外环平均气含率的线性关系式,发现在试验范围内外循环液体量的改变基本不对内外环平均气含率的关系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 操作模式 气含率 液体环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龙卷流型搅拌槽固液悬浮特性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郝惠娣 伍星 +1 位作者 孙吉兴 郭笃信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703-706,共4页
开发出一种新型高效节能搅拌设备———中心龙卷流型搅拌槽 ,对其固 -液悬浮特性的研究 ,采用试验方法测试固 -液悬浮临界转速 ,关联出临界转速方程 ,得出其放大规律。试验表明 ,中心龙卷流型搅拌槽固 -液悬浮性能优于标准搅拌槽 ,在相... 开发出一种新型高效节能搅拌设备———中心龙卷流型搅拌槽 ,对其固 -液悬浮特性的研究 ,采用试验方法测试固 -液悬浮临界转速 ,关联出临界转速方程 ,得出其放大规律。试验表明 ,中心龙卷流型搅拌槽固 -液悬浮性能优于标准搅拌槽 ,在相同条件下其临界转速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龙卷流型 搅拌槽 固液悬浮 临界转速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固液分相流速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39
14
作者 陈洪凯 唐红梅 +1 位作者 陈野鹰 刘陆宇(推荐)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7-364,共8页
泥石流固液分相流速是泥石流对岸坡、防治结构冲击、磨损机理的核心问题.将泥石流体简化为具有相同粒径的固相和具有相同力学性质的液相,基于泥石流体为沿流动方向的一维两相流体,运用两相流理论建立了泥石流固液分相流速控制方程.构建... 泥石流固液分相流速是泥石流对岸坡、防治结构冲击、磨损机理的核心问题.将泥石流体简化为具有相同粒径的固相和具有相同力学性质的液相,基于泥石流体为沿流动方向的一维两相流体,运用两相流理论建立了泥石流固液分相流速控制方程.构建了泥石流平均压力、彻体力及平均表面力的计算方法,尤其通过浆体的Binhanm体流变方程、Bagnold颗粒相互作用试验成果建立了控制体平均表面力计算方法;建立了固液两相流速比例系数,以及理论固相流速与实际流速的比例系数.据此求解控制方程得到了固液分相流速计算方法,该方法既可同时适用于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也可在泥石流爆发以后通过现场采集沉积物分析反求泥石流爆发期间的分相流速.工程实例分析显示,该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两相流 分相流速 计算方法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管道颗粒及颗粒群沉降运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陈光国 阳宁 +2 位作者 唐达生 金星 肖红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21,共6页
沉降运动是固液两相流基础的相对运动形式。垂直管道水力输送紧急停泵状态下,颗粒群体沉降很容易造成管道堵塞。本文进行了单颗粒、均匀颗粒和非均匀颗粒群体三种沉降试验,分析了浓度、级配、粒径、边界条件等因素对颗粒及颗粒群沉降速... 沉降运动是固液两相流基础的相对运动形式。垂直管道水力输送紧急停泵状态下,颗粒群体沉降很容易造成管道堵塞。本文进行了单颗粒、均匀颗粒和非均匀颗粒群体三种沉降试验,分析了浓度、级配、粒径、边界条件等因素对颗粒及颗粒群沉降速度的影响,对粗颗粒在管道中的沉降运动规律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管道 固液两相流 群体沉速 边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脱硫塔内流场均匀性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方法 被引量:18
16
作者 冉景煜 邓庆波 +3 位作者 牛俊天 杨仲卿 蒲舸 张力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25-831,共7页
由于湿法脱硫塔内烟气速度分布对气液接触混合有决定性影响,利用基于面积加权平均速度和质量加权平均速度的速度均匀指数λ和速度相对标准差C_V计算脱硫塔内的流场均匀性,确定合适的评价指标,研究了入口烟气速度和液气比对塔内烟气均匀... 由于湿法脱硫塔内烟气速度分布对气液接触混合有决定性影响,利用基于面积加权平均速度和质量加权平均速度的速度均匀指数λ和速度相对标准差C_V计算脱硫塔内的流场均匀性,确定合适的评价指标,研究了入口烟气速度和液气比对塔内烟气均匀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2种评价指标均能很好地反映流场均匀性,综合考虑确定用速度均匀指数作为评价指标;速度均匀指数与入口烟气速度呈负相关,与液气比呈正相关;当液气比达到12.08 L/m^3时,速度均匀指数几乎不再增大;入口烟气速度越小,浆液整合作用越高效,入口烟气速度越大,烟气被有效整合所需的浆液量也越大,因此将入口烟气速度控制在较低范围可降低液气比,进而减少系统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脱硫 流场均匀性 气液两相流 速度分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藏水平井速度管下入时间确定方法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武超 李治平 +2 位作者 赖枫鹏 任广磊 赵钊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2-525,共4页
致密气藏水平井具有低产、低压、井底容易积液等特点,从而易造成气井水淹。为了解决积液问题,目前一般采取在水平井中安装速度管的措施。根据致密气藏水平井的特点,从水平井积液的角度研究了速度管下入时间的确定方法。结合现场实践认为... 致密气藏水平井具有低产、低压、井底容易积液等特点,从而易造成气井水淹。为了解决积液问题,目前一般采取在水平井中安装速度管的措施。根据致密气藏水平井的特点,从水平井积液的角度研究了速度管下入时间的确定方法。结合现场实践认为,水平井的造斜段最易积液,提出了根据生产动态数据和造斜段井筒携液模型耦合计算速度管下入时间的方法;并以华北DND致密气藏为例,进行了33口井的计算和实施。生产效果评价结果表明,33口井中有21口井生产效果好。根据21口井实例分析,19口井的计算结果能够保证更好的生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致密气藏 速度管 天然气流速 临界携液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SC178A型液动锤射流元件底盖板外壁冲蚀机理 被引量:5
18
作者 彭枧明 柳鹤 +2 位作者 赵志强 博坤 王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40-1144,共5页
应用CFD动态分析技术,对具有内分流结构的YSC178A型液动锤的速度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分流孔对速度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一定直径的圆柱形分流孔出口处附近存在分流流束附壁现象,且附壁的分流流束特征与冲蚀坑的形状... 应用CFD动态分析技术,对具有内分流结构的YSC178A型液动锤的速度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分流孔对速度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一定直径的圆柱形分流孔出口处附近存在分流流束附壁现象,且附壁的分流流束特征与冲蚀坑的形状和大小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表明YSC178A型液动锤射流元件底盖板外壁出现冲蚀坑是由从一定直径的圆柱形分流孔喷出的分流流束附壁冲蚀造成的;分析结果还显示,喇叭形分流孔大大优于圆柱形分流孔,足够长且出口直径较大的喇叭形分流孔,其出口处附近流束附壁现象大幅度减轻以致消失,可以大幅度降低高速射流能量并减弱分流流束对底盖板外壁的冲蚀,避免出现显著冲蚀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式液动锤 分流孔 动态分析 流速 冲蚀 射流附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量水平管道液塞速度和长度的差压波动分析法 被引量:18
19
作者 何利民 郭烈锦 陈学俊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2-198,共7页
分析了压力波动信号互相关求液塞速度存在的不足 ,引入了差压波动分析法 ,明确了液塞到达和离开上、下游测压点的时刻与差压波动信号起峰点及落峰点位置的关系 ;分析了电导探针信号、差压信号和压力信号互相关所求得的相关速度的含义 ,... 分析了压力波动信号互相关求液塞速度存在的不足 ,引入了差压波动分析法 ,明确了液塞到达和离开上、下游测压点的时刻与差压波动信号起峰点及落峰点位置的关系 ;分析了电导探针信号、差压信号和压力信号互相关所求得的相关速度的含义 ,指出差压互相关得到的是液塞运动速度 ,电导探针信号互相关得到的是液塞速度与液膜段界面波速度的平均值 ,压力信号互相关得到的相关速度具有随机性 ;明确了差压信号脉冲宽度为液塞从传感器上游测压点运动到下游测压点的时间间隔 ,脉冲宽度与液塞速度的乘积为液塞长度与差压传感器间距之和 .最后 ,按照上述方法分类 ,把空气 水、柴油和机械油的试验数据的分析结果与文献中报道的液塞速度和长度数据进行了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 水平管道 液塞速度 液塞长度 差压波动分析法 气液两相液 段塞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流化床中液速分布与颗粒循环流动 被引量:7
20
作者 郝晓刚 张忠林 +1 位作者 郭金霞 孙彦平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7-302,共6页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考察了液-固平板流化床中颗粒流和液流的运动规律,提出了将分散的颗粒流连续介质化的假设和基于容积通量的流体力学表达方式,建立了液体流动和颗粒循环流动的数学模型并定义了颗粒流与液流的有效粘度。理论计算表...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考察了液-固平板流化床中颗粒流和液流的运动规律,提出了将分散的颗粒流连续介质化的假设和基于容积通量的流体力学表达方式,建立了液体流动和颗粒循环流动的数学模型并定义了颗粒流与液流的有效粘度。理论计算表明,液体通量的径向分布为抛物线,液流有效粘度和液含率与表观液速有关;颗粒通量的径向分布也为抛物线且颗粒上流区与回流区的分界点在0.577D,循环流动强度取决于液含率和液体密度,但颗粒循环分界点的位置与颗粒类型和操作液速无关。实验观察支持模型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流化床 模型 液速分布 颗粒循环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