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相法制备Al5052/PMMA接头界面结构与结合性能研究
1
作者 殷官超 丁纪俊 +3 位作者 张睿智 张建 罗国强 李家劲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1-261,共11页
目的提高Al5052/PMMA接头结合性能,研究界面结构与结合强度之间的构效关系。方法采用激光打孔结合盐酸腐蚀对5052铝合金(Al5052)表面进行处理,制备了具有多级轮廓特征的表面形貌。随后,采用液相法实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Al5052的... 目的提高Al5052/PMMA接头结合性能,研究界面结构与结合强度之间的构效关系。方法采用激光打孔结合盐酸腐蚀对5052铝合金(Al5052)表面进行处理,制备了具有多级轮廓特征的表面形貌。随后,采用液相法实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Al5052的直接连接。最后通过剪切与拉伸实验,并结合离散界面单元模型的仿真结果,系统地讨论了Al5052/PMMA接头界面结构与结合强度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对于先由激光打孔,后经盐酸腐蚀的Al5052基板,与PMMA连接后最大剪切强度为13.94 MPa,最大抗拉强度为9.35 MPa;与未激光打孔、仅盐酸腐蚀的样品相比,最大强度提高了约30%。Al5052/PMMA接头脱粘面根据其形态和失效机制可分为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区域。结论Al5052表面粗糙程度随着盐酸腐蚀处理时间增加,原激光打孔的截面形状逐渐由方变圆,纵深也随之减小。使用液相法制备黏接样品时,Al5052/PMMA接头界面轮廓在物理层面上充分咬合。接头的剪切与拉伸强度均随盐酸腐蚀时间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所得构效关系的结果及其分析过程,将为涉及多级尺度轮廓特征的材料界面结合问题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聚合物连接 表面处理 液相法 结合性能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鱼塘底泥中氯硝柳胺的含量
2
作者 索纹纹 陈湘艺 +5 位作者 杨霄 曾春芳 刘伶俐 雷琴 李小玲 万译文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3-598,共6页
为简化前处理过程,降低方法的检出限,进行了题示研究。采集鱼塘底泥样品,混匀、缩分、冷冻干燥、除杂、研磨、过筛后混匀,分取5.00 g,加入10.0μg·L^(-1)^(13)C_(6)-氯硝柳胺水合物标准溶液0.2 m L和含2.0%(体积分数)氨水的乙腈溶... 为简化前处理过程,降低方法的检出限,进行了题示研究。采集鱼塘底泥样品,混匀、缩分、冷冻干燥、除杂、研磨、过筛后混匀,分取5.00 g,加入10.0μg·L^(-1)^(13)C_(6)-氯硝柳胺水合物标准溶液0.2 m L和含2.0%(体积分数)氨水的乙腈溶液20 m L,涡旋1 min,超声10 min,离心8 min。上清液于45℃旋蒸至近干,加入2.00 m L 70%(体积分数)乙腈溶液涡旋溶解残留物,再加入200 mg C18涡旋振荡30 s,离心5 min。收集上清液,过0.22μm有机滤膜,滤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在色谱分析中,以Waters Atiantis^(TM) d C_(18)色谱柱为固定相,水-乙腈体系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质谱分析中,以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ESI-)模式电离,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显示,氯硝柳胺的质量浓度在0.20~50.00μg·L^(-1)内和其定量离子峰面积与同位素内标定量离子峰面积的比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2μg·kg^(-1)。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2.1%~113%,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1.6%~5.9%。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检出的氯硝柳胺的质量分数为0.580~2.18 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同位素内标法 分散固相萃取法 氯硝柳胺 鱼塘底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氮循环冷冲击作用下高温花岗岩I型断裂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薛熠 杨博鹍 +3 位作者 刘勇 孙强 张云 曹正正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2-436,共15页
液氮循环压裂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且高效的新型无水压裂方法,通过多次液氮冷却作用在干热岩中产生显著的热应力,从而有效地对干热岩储层进行致裂和增渗。为了揭示液氮循环冷冲击作用对干热岩断裂特性及损伤特征的影响机制,对花岗岩试样... 液氮循环压裂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且高效的新型无水压裂方法,通过多次液氮冷却作用在干热岩中产生显著的热应力,从而有效地对干热岩储层进行致裂和增渗。为了揭示液氮循环冷冲击作用对干热岩断裂特性及损伤特征的影响机制,对花岗岩试样进行不同循环次数的高温加热-液氮冷却处理,通过三点弯曲试验对处理后的花岗岩试样物理力学特性(包括断裂韧度和破裂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分形理论对三点弯曲试验后花岗岩断口表面形貌特征及断面粗糙度进行了定量评价。采用数值方法,利用随机四参数生成法重构非均质花岗岩基质,建立了热-力耦合的混合相场模型,对不同液氮循环次数下高温花岗岩的微裂隙演化及宏观断裂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液氮循环冷冲击作用对高温花岗岩宏观断裂特性的影响。试验和数值结果表明:高温加热-液氮冷却循环作用会加剧花岗岩的损伤程度,导致断裂韧度等力学参数显著下降。断面分形维数以及形态特征参数与循环次数呈显著正相关,在高循环次数下断面展现出复杂曲折的宏观主裂纹扩展路径。热-力耦合混合相场模型能够有效再现高温加热-液氮冷却循环作用下花岗岩的热-力开裂行为。花岗岩的热损伤主要集中在最大拉伸应变能区域。液氮循环作用下,高温花岗岩的微破裂主要由温度梯度和相邻矿物颗粒之间的热膨胀变形差异引起。液氮循环冷却诱导的微裂隙使得花岗岩I型断裂的扩展路径更加曲折和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 花岗岩 断裂韧度 断面粗糙度 相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周期光栅法的液晶相控阵指向精度研究
4
作者 曹宗新 钱奕龙 +10 位作者 刘禹彤 李坤 李子凡 龚君豪 胡五生 张大伟 洪瑞金 毛红敏 陆焕钧 樊丽娜 曹召良 《中国光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41,共13页
液晶光学相控阵被广泛应用于激光雷达、激光通信以及激光武器,进行激光光束的扫描控制。为了实现液晶相控阵的最优设计和激光光束高精度控制,本文重点研究了工作波长、像素数、像素尺寸及有效灰度数对光束指向精度的影响规律。首先,根... 液晶光学相控阵被广泛应用于激光雷达、激光通信以及激光武器,进行激光光束的扫描控制。为了实现液晶相控阵的最优设计和激光光束高精度控制,本文重点研究了工作波长、像素数、像素尺寸及有效灰度数对光束指向精度的影响规律。首先,根据液晶相位调制原理,仿真分析了周期光栅法和变周期光栅法的有效扫描角度和衍射效率;然后,基于驱动电压灰度等分相位调制量,仿真分析了指向误差随工作波长、像素数、像素尺寸以及有效灰度数的变化规律,推导出多变量普适公式;接着,仿真分析了驱动电压灰度非等分相位调制量时的指向精度,并和等分相位调制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实验验证了有效灰度数、像素数和指向误差的关系,初步证实了经验公式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液晶相控阵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相控阵列 变周期光栅法 指向误差 离散相位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转炉吹炼过程多相混合搅拌机理研究
5
作者 李洵 吴晓松 +3 位作者 张岭 杨世亮 刘慧利 王华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31,共11页
针对铜吹炼Pierce-Smith转炉(Pierce-Smith Converter,P-S转炉)存在的高能耗及设备维护问题,采用VOF(Volume of Fluid)两相流与Realizable k-ε湍流耦合模型,对炉内气-液两相流行为与壁面剪切应力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系统研究风口直径及... 针对铜吹炼Pierce-Smith转炉(Pierce-Smith Converter,P-S转炉)存在的高能耗及设备维护问题,采用VOF(Volume of Fluid)两相流与Realizable k-ε湍流耦合模型,对炉内气-液两相流行为与壁面剪切应力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系统研究风口直径及气体入口速度对熔池动力学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增大风口直径显著降低搅拌死区体积,扩展高湍动能区域覆盖范围,而提升气体入口速度可增强气泡上升区湍流强度。气体入口速度通过强化局部湍流促进熔池传质效率,风口直径变化可提升炉内混合均匀性。合理选择气体入口速度与风口直径可降低炉壁剪切应力峰值,抑制搅拌死区形成,为工业过程参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冶炼 P-S转炉 气-液两相流 VOF方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法制备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及其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门明阳 吴敬华 +3 位作者 刘高瞻 张婧 张妮妮 姚霞银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共22页
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具有接近甚至超过液态有机电解质的高室温离子电导率和较好的机械延展性,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固体电解质。其制备方式主要分为固相烧结法、高能球磨法和液相法三类。其中,固相烧结法和高能球磨法耗时长,能耗高,且合成... 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具有接近甚至超过液态有机电解质的高室温离子电导率和较好的机械延展性,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固体电解质。其制备方式主要分为固相烧结法、高能球磨法和液相法三类。其中,固相烧结法和高能球磨法耗时长,能耗高,且合成的电解质颗粒尺寸较大。相比之下,液相法以有机溶剂为介质,可以合成颗粒较小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工艺简单省时,更适用于规模化生产。有鉴于此,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液相法制备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基于原料在溶剂中的溶解状态,分析了悬浮型、溶液型和混合型三种反应类型的反应机理,并进一步探讨了溶剂对电解质纯度、形貌及结晶性的影响。同时,概述了液相法制备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最后,对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液相法合成的优势与局限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电池 硫化物固体电解质 液相法 湿化学合成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固定点氩的分子力场参数模拟优化方法
7
作者 贾会伦 刘思琦 +1 位作者 张海洋 高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119,共13页
为解决分子力场势能函数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Lennard-Jones参数难以准确求取的问题,以1990年国际温标所定义的低温固定点工质氩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势能参数-临界特性量效规律的分子力场Lennard-Jones参数优化方法。基于吉布斯系综蒙特卡... 为解决分子力场势能函数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Lennard-Jones参数难以准确求取的问题,以1990年国际温标所定义的低温固定点工质氩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势能参数-临界特性量效规律的分子力场Lennard-Jones参数优化方法。基于吉布斯系综蒙特卡罗方法,利用Trappe-ua和COMPASS两种力场对氩的气液相平衡开展了分子模拟研究,得到初步模拟结果。通过参数扰动法进行两势能参数对饱和气液相密度、饱和蒸气压和蒸发焓影响的定性分析,进一步通过定量分析构建了COMPASS力场势能参数与临界特性间的函数关系,将实验临界值代入确定了优化的COMPASS力场的Lennard-Jones参数。利用优化的参数重新编写力场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对于COMPASS力场而言,氩的饱和气液相密度、蒸气压及蒸发焓模拟精度显著提升,与Refprop 9.1软件计算值的平均绝对相对偏差由27%降到了18%,可为低温区其他固定点工质气液相平衡的分子力场Lennard-Jones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固定点 气液相平衡 吉布斯系综蒙特卡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罐内低冰点推进剂降温过程的数值研究
8
作者 魏对红 宋英恺 +1 位作者 谢龙 张鹏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6-284,共9页
为提高发动机试车系统可靠性,降低发动机试验中由于储罐内低冰点推进剂温度不均匀造成的试验误差,通过试验和数值计算研究了储罐内低冰点推进剂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分析并讨论了储罐内推进剂在不同导热油入口流速下降温过程中的温度... 为提高发动机试车系统可靠性,降低发动机试验中由于储罐内低冰点推进剂温度不均匀造成的试验误差,通过试验和数值计算研究了储罐内低冰点推进剂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分析并讨论了储罐内推进剂在不同导热油入口流速下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及平均换热功率等。结果表明:在整个降温过程中,储罐内推进剂存在明显的温差,当入口流速为0.2 m/s时,储罐中顶部和底部温差最大可达到16.47℃;随着温度的降低,推进剂的自然对流换热减弱,且靠近盘管壁面的推进剂会发生凝固,导致推进剂与导热油间的换热热阻增加,降低了推进剂的降温速率;导热油和盘管内表面之间的强制对流换热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加,与0.05 m/s的入口速度相比,入口速度0.1 m/s和0.2 m/s工况下的平均功率分别增加了约50%和96.67%,但储罐内推进剂的温差也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冰点推进剂 盘管换热器 温度均匀性 固-液相变 焓-孔隙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裂缝性地层直推法压井参数设计方法
9
作者 赵海建 李大伟 +3 位作者 魏斯壮 王雪松 吴广 李庆峰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49,共8页
针对超深裂缝性地层直推法压井参数计算不合理,导致施工安全风险较大的问题,基于渗流理论、井筒续流理论和气液两相流理论,对压井前井筒内流体的初始分布状态、压井过程中井筒和地层的压力变化规律、压井液密度及排量设计方法等开展了研... 针对超深裂缝性地层直推法压井参数计算不合理,导致施工安全风险较大的问题,基于渗流理论、井筒续流理论和气液两相流理论,对压井前井筒内流体的初始分布状态、压井过程中井筒和地层的压力变化规律、压井液密度及排量设计方法等开展了研究,并建立了双梯度压井液密度计算方法与最小压井液排量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压井前考虑溢流循环、关井续流及关井滑脱3个过程,结合漂移流动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计算气液两相流高度与持气率;以储层保护为目标提出的双梯度压井液密度设计方法,能够减少推入地层中的钻井液量,大幅降低储层污染风险;综合高井口回压与气液逆流条件下气泡滑脱的特点,以小气泡滑脱速度计算直推法最小压井液排量,更符合实际。双梯度压井液密度设计方法和最小压井液排量计算方法与实际压井案例及全尺寸实验进行了对比验证,误差均在20%以内,表明该压井参数设计方法科学合理。该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为现场工程师采用直推法压井时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井 直推法 气液两相流 气泡滑脱 超深储层 裂缝性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相法制备钛丝光分子筛催化环己酮氨肟化反应
10
作者 田方正 姚风浩 +3 位作者 彭程 宓家宁 冯忠祥 于如军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6-634,共9页
采用一步液固相法制备了钛丝光分子筛催化剂,通过XRD、SEM、XPS、FTIR、UV-Vis、N_(2)吸附-脱附、XRF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将其应用到环己酮氨肟化反应中考察了催化剂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液固相反应体系中H+与F-协同作用使丝... 采用一步液固相法制备了钛丝光分子筛催化剂,通过XRD、SEM、XPS、FTIR、UV-Vis、N_(2)吸附-脱附、XRF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将其应用到环己酮氨肟化反应中考察了催化剂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液固相反应体系中H+与F-协同作用使丝光沸石分子筛在室温下脱铝,同时液相中钛元素以四配位状态成功植入分子筛骨架内因脱铝形成的羟基巢中,有利于底物分子扩散介孔的产生。在催化剂用量为0.2 g、70℃、2 h、n(环己酮)∶n(H2O2)∶n(NH_(3))=1.0∶1.2∶1.7条件下,环己酮转化率为99.5%,环己酮肟选择性达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相法 脱铝补钛 环己酮氨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水相互作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乳粉中异噻唑啉酮类药物残留量
11
作者 吴剑平 张亦菲 +3 位作者 张婧 吴雨珊 严凤 黄士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2,共11页
【目的】建立乳粉中3种异噻唑啉酮类药物残留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检测方法。【方法】试样经乙腈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后经Waters Prime HLB小柱富集净化,洗脱液采用Waters BEH HILIC(2.1 mm×100 mm×1.7μm)亲水相互作用... 【目的】建立乳粉中3种异噻唑啉酮类药物残留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检测方法。【方法】试样经乙腈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后经Waters Prime HLB小柱富集净化,洗脱液采用Waters BEH HILIC(2.1 mm×100 mm×1.7μm)亲水相互作用色谱柱分离后,以串联四极杆质谱检测器分析,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3种异噻唑啉酮药物在2.5~250.0μg/k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5),检测限(LOD)均为4μg/kg,定量限(LOQ)均为10μg/kg。在试样中进行三水平添加回收试验,3种药物的添加回收率为80.5%~94.3%,批内变异系数为3.52%~10.95%,批间变异系数为6.64%~9.6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仪器分析时间短,方法灵敏度高,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精密度,适用于乳粉中3种异噻唑啉酮类药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噻唑啉酮 乳粉 固相萃取 亲水相互作用色谱 同位素内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果中54种农药残留
12
作者 康超 刘凤听 +4 位作者 龚民君 李莉莉 周昕仪 潘东进 覃弘毅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5-162,共8页
建立了新型固相萃取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果中54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采用纯乙腈提取,使用QPet-Tea小柱对样品进行净化,净化液经离心过膜后上机检测。以体积分数0.1%甲酸乙腈和体积分数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在0.3 ... 建立了新型固相萃取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果中54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采用纯乙腈提取,使用QPet-Tea小柱对样品进行净化,净化液经离心过膜后上机检测。以体积分数0.1%甲酸乙腈和体积分数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在0.3 mL/min流速下梯度洗脱,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色谱柱进行液相分离,电喷雾正离子电离(ESI^(+)),多重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54种农药残留在质量浓度1~2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5),定量限为0.01 mg/kg。当以姜作为样本时,在1、5、10倍定量限水平下的回收率在61.7%~123.5%,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1%~9.8%。建立的方法准确、灵敏、快捷,适用于蔬果中54种农药残留的快速确证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蔬果 新型固相萃取法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小波阈值法的气液两相流特征提取及流型识别
13
作者 陈立 杜燕连 +3 位作者 彭甫森 韩振华 阮荣倩 沈义俊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3,共9页
对垂直管道气力提升实验中采集的气液两相流的压力信号进行小波分析,通过改善信噪比确定最佳小波基函数。根据小波细节系数能量变化确定分解层数范围,采用熵权法结合信噪比、均方根误差以及平滑度确定最佳分解层数。对小波阈值去噪后的... 对垂直管道气力提升实验中采集的气液两相流的压力信号进行小波分析,通过改善信噪比确定最佳小波基函数。根据小波细节系数能量变化确定分解层数范围,采用熵权法结合信噪比、均方根误差以及平滑度确定最佳分解层数。对小波阈值去噪后的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以分解后的第1、2频带能量占比以及熵值作为特征向量对气液两相流进行流型识别。389组压力信号的流型识别结果表明,提取特征向量结合随机子空间决策树模型可以对气液两相流流型进行高效识别分类,采用改进小波阈值法处理后的流型整体平均识别率达98.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 气力提升 气液两相流 小波分析 熵权法 阈值去噪 流型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脂肪胺的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14
作者 汪黎东 朱芊芊 +3 位作者 王亚囡 刘帅 焦燕麟 代琴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15,20,共6页
低碳脂肪胺(LCFAs)的末端处理技术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3类,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液相吸收法、吸附法、空气吹脱法、膜分离法;化学法主要包括低温等离子体法、高温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微波辐射法和液相高级氧化法。重点介绍... 低碳脂肪胺(LCFAs)的末端处理技术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3类,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液相吸收法、吸附法、空气吹脱法、膜分离法;化学法主要包括低温等离子体法、高温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微波辐射法和液相高级氧化法。重点介绍各种方法的原理、处理效率和优缺点等。研究表明,LCFAs的去除方法虽然多样,但每种方法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局限性。鉴于LCFAs出色的水溶性,提出将液相吸收法与高级氧化法/生物法联合使用将是一种十分具有前景的LCFAs治理技术。最后对LCFAs未来的治理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脂肪胺(LCFAs) 治理技术 恶臭污染 液相吸收法 高级氧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锌液相法制备技术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卓 李春雷 +3 位作者 张鑫 乔勉 田玉琴 宫源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纳米氧化锌是一种新型无机功能材料,广泛用于橡胶、涂料、催化等领域。其液相法制备技术具有产物粒径及形貌易控制、经济成本低、易于实现工业化的优点。重点综述了包括微乳液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溶剂热法和化学沉淀法在内的纳米氧... 纳米氧化锌是一种新型无机功能材料,广泛用于橡胶、涂料、催化等领域。其液相法制备技术具有产物粒径及形貌易控制、经济成本低、易于实现工业化的优点。重点综述了包括微乳液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溶剂热法和化学沉淀法在内的纳米氧化锌液相法制备技术,阐释了各方法的基本原理、关键影响因素,强调了过程强化技术在制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介绍了“气泡液膜法”的新思路,其特征在于通过表面活性剂与反应液、空气的快速混合,形成具有高堆密度微气泡的纳米反应环境,成核晶体在气泡间10~100 nm的液膜内限域生长,通过控制气泡间液膜厚度调控纳米粒子大小,所得产物粒径均一、不易团聚,有望实现低成本纳米氧化锌的连续规模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纳米颗粒 液相法 制备技术 气泡液膜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短时/断续工作制的电机系统固–液相变热管理技术及应用发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邱书恒 王海峰 +3 位作者 熊斌 花为 邹亮 张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0-292,I0023,共14页
固–液相变现象表现出的潜热特性可有效平抑瞬时温升,将其应用于航天航空、奔越式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等电机热管理系统,可有效提高短时工作制或断续周期性工作制(S2—S8)下运行的伺服电驱动系统的瞬态性能。为了总结归纳固–... 固–液相变现象表现出的潜热特性可有效平抑瞬时温升,将其应用于航天航空、奔越式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等电机热管理系统,可有效提高短时工作制或断续周期性工作制(S2—S8)下运行的伺服电驱动系统的瞬态性能。为了总结归纳固–液相变材料的电机系统热管理技术及其应用现状,该文针对固–液相变材料特性、系统数值计算与仿真模拟、样机实验测试方法、相变热管理系统结构等4个方面开展调研,并提出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发现:目前阶段石蜡和低温熔盐是适合电机系统的最佳相变介质,但仍存在导热系数较低的问题,需通过改性强化解决;通过机壳灌注相变材料,可有效实现温升平抑,但尚缺乏有针对性的热路拓扑设计;采用焓–多孔方法是模拟相变过程的理想手段,但糊状区参数的取值缺乏理论指导;最后,固–液相变过程的测试中侵入式传感器易对电磁、热、流场的自然演变过程产生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机系统 热管理技术 S2—S8工作制 温升平抑 固–液相变材料 电系统结构 分析方法 实验测试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则化相场格子玻尔兹曼两相流模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游 李贵 +2 位作者 李桥忠 代安定 牛小东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59-2270,共12页
目前,基于相场理论的格子玻尔兹曼(lattice Boltzmann,LB)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气-液两相流流动问题中.为了提高已有相场LB模型的数值稳定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正则化相场格子玻尔兹曼模型(regularized lattice Boltzmann model,RLBM)用... 目前,基于相场理论的格子玻尔兹曼(lattice Boltzmann,LB)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气-液两相流流动问题中.为了提高已有相场LB模型的数值稳定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正则化相场格子玻尔兹曼模型(regularized lattice Boltzmann model,RLBM)用于模拟大密度比和大黏度比的气液两相流动.该模型由界面追踪和流场求解两个核心模块构成,其中界面变化采用守恒型Allen-Cahn (A-C)相场方程控制,流场演化则通过不可压NavierStokes (N-S)方程控制.首先,构建了两个正则化格子玻尔兹曼方程(lattice Boltzmann equation,LBE)分别获取流场信息和相场信息.与标准的单松弛模型不同的是,提出的模型在演化方程的碰撞项中引入了非平衡态的预前碰撞函数,且该预前碰撞项仅与宏观量有关.通过Chapman-Enskog (C-E)多尺度展开分析,证实了所提出的模型能够准确地恢复到宏观流场控制方程和相场控制方程.进一步地,为了验证本模型的有效性,模拟了4个两相流典型算例,包括静态液滴、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问题、气泡上升和单个液滴撞击液膜.数值结果证实了提出的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大密度比、大黏度比、大雷诺数下的气液两相流流动问题.更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的相场单松弛模型在小的迁移率(θ_(M)<2.0×10^(-2))下就会诱发数值方法不收敛的问题,提出的模型在模拟迁移率较小(θ_(M)=1.0×10^(-6))的复杂两相流动时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能够更准确地刻画界面流动,捕捉界面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则化相场模型 气-液两相流 Allen-Cahn方程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二氧化碳化学吸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大勇 谷小虎 +2 位作者 刘欧阳 林雄超 方梦祥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56,共6页
介绍了新型二氧化碳化学吸收剂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相变吸收剂、离子液体吸收剂、低共熔溶剂、非水吸收剂和催化解析,指出相变吸收剂吸收能力强,但解析能耗高,并存在一定的腐蚀性;离子液体吸收剂具有低挥发性、高化学稳定性、可调控性... 介绍了新型二氧化碳化学吸收剂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相变吸收剂、离子液体吸收剂、低共熔溶剂、非水吸收剂和催化解析,指出相变吸收剂吸收能力强,但解析能耗高,并存在一定的腐蚀性;离子液体吸收剂具有低挥发性、高化学稳定性、可调控性等优点,但存在合成复杂、成本高、黏度大等缺点;低共熔溶剂蒸汽压极低、溶解性能好、结构和性质具有可调性,黏度低,但是吸收量低,不适应低浓度二氧化碳场景;非水吸收剂具有腐蚀性低、解析能耗低,但无法管道输送,成本高;还可以在吸收剂中调控催化体系,可快速诱导吸收溶剂再生,降低再生能耗,但催化剂稳定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最后提出未来二氧化碳化学吸收剂可通过精细地分子设计和合成、引入新的功能基团,制备出成本更低、环境影响更小、吸收性能更强和热稳定性佳、再生能耗低的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化学吸收法 相变吸收剂 离子液体吸收剂 低共熔溶剂 非水吸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还原法和热还原法制备石墨烯的电容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玉华 戴亚堂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前驱体,通过液相还原和热还原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石墨烯电极材料。对两种工艺制备的石墨烯材料进行物理性能测试。选择热还原法制备的形貌与分散结果较好的石墨烯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组装扣式超级电容器。通... 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前驱体,通过液相还原和热还原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石墨烯电极材料。对两种工艺制备的石墨烯材料进行物理性能测试。选择热还原法制备的形貌与分散结果较好的石墨烯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组装扣式超级电容器。通过恒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等电化学分析手段,考察石墨烯电极材料的电容特性、容量特性和循环特性。石墨烯电极材料具有理想的双电层电容特性和循环稳定性,以200 mA/g在-0.2~0.8 V循环500次,容量保持率为95.9%。为了充分发挥石墨烯的高容量优势,后续将通过改性或复合处理继续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液相还原法 热还原法 电极材料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组分含量对CuZnAl催化剂CO加氢制乙醇和高级醇性能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梦迪 武璐瑶 +1 位作者 郝家荣 黄伟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37,88,共11页
随着原油储量的减少和环境问题的加剧,迫切需要寻找生产燃料和化学品的新技术。Cu基催化剂是合成气直接制乙醇和高级醇(C_(2+)醇)的重要催化剂之一,但存在目标产物选择性低的问题。采用完全液相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Al组分含量(n(Al)/n(Zn... 随着原油储量的减少和环境问题的加剧,迫切需要寻找生产燃料和化学品的新技术。Cu基催化剂是合成气直接制乙醇和高级醇(C_(2+)醇)的重要催化剂之一,但存在目标产物选择性低的问题。采用完全液相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Al组分含量(n(Al)/n(Zn)计)的CuZnAl催化剂(Cat-Alx),结合X射线衍射、N_(2)吸/脱附和H_(2)-程序升温还原等对催化剂的物相组成、织构性质和还原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在模拟浆态床反应器中研究了Cat-Alx对CO加氢制乙醇和C_(2+)醇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at-Al0.8表面具有最丰富的Cu^(+)物种以及较多的氧空位,表现出相对最优的催化性能。在280℃、4 MPa和V(H_(2))/V(CO)=2/1的条件下反应24 h,Cat-Al0.8的CO转化率为18.45%,总醇选择性为30.34%,乙醇在总醇中的占比为30.19%,C_(2+)醇在总醇中的占比为48.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组分含量 CuZnAl催化剂 完全液相法 乙醇 高级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