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regenerative cooling parallel channel
1
作者 JU Yinchao LIU Xiaoyong +1 位作者 XU Guoqiang DONG Bensi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1,共9页
Due to the complex high-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fuel,the research on the long-term working process of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 under variable working conditions,especially under high heat-mass rat... Due to the complex high-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fuel,the research on the long-term working process of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 under variable working conditions,especially under high heat-mass ratio,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carried out.In this paper,the heat transfer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high temperature fuels are studied by using typical engine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systematic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parallel chan⁃nels under typical working conditions are obtained,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precision calculation method is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It is known that the stable time required for hot start of regenerative cooling engine is about 50 s,and the flow resistance of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quivalence ratio(The following equivalence ratio is expressed byΦ),and there is a flow resistance peak in the range ofΦ=0.5~0.8.This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coupling 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 physical proper⁃ties,flow rate and pressure of fuel in parallel channels.At the same time,the cooling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parallel channels under some conditions of high heat-mass ratio are obtained,an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heat transfer of parallel channels such as improving surface roughness and strengthening heat transfer are mastered.In the experiment,whenΦis less than 0.9,the phenomenon of local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and deterioration can be obviously observed,and the temperature rise of local structures exceeds 200℃,which is the risk of structural damage.Therefore,the reliability of long-term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heat-mass ratio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in structural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enerative cooling Heat transfer Flow resistance ENGINE parallel chann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混合料电阻率模型研究综述
2
作者 陈松林 汪魁 赵明阶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5,共11页
电阻率法能通过表面电导率对岩土体等多孔介质内部结构及特性进行探测与表征,被广泛应用于原位测试中。土石混合料是由多相介质组成的极端不均匀松散岩土介质系统,其整体导电性受各相介质的空间分布、导电能力及组合方式的影响。众多学... 电阻率法能通过表面电导率对岩土体等多孔介质内部结构及特性进行探测与表征,被广泛应用于原位测试中。土石混合料是由多相介质组成的极端不均匀松散岩土介质系统,其整体导电性受各相介质的空间分布、导电能力及组合方式的影响。众多学者对土体电阻率进行了试验与理论研究,总结得到了多种土体电阻率理论模型。由于土石混合料的电阻率特性及相关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笔者在土体电阻率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土石混合料的导电机理,对已有的土石混合料电阻率模型及其局限性进行总结。结果表明:混合介质的导电原理,为土石混合料电学传导模型的研究奠定基础;基于电化学理论,单相介质的电导性已有成熟的理论,而多相介质体的导电模型还处于不断完善与改进中;已有土石混合料电阻率模型可分为串-并联模型与区域统计模型,区域统计模型多为经验公式,应用方便,但模型的普适性仍需提高,串-并联模型有较好的理论基础,模型中参数的物理意义明确,但将导电介质简化为串并联排列仍有别于土石混合料复杂的内部结构组成,模型仍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土石混合料 电阻率模型 串-并联模型 区域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寺河煤矿大采高超宽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研究
3
作者 王国梁 王飞 +2 位作者 王树勇 程凤飞 杜锋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90,共9页
目的为了得到寺河煤矿大采高超宽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以寺河煤矿6306大采高超宽工作面为对象开展研究。方法利用并行电法观测采动前后煤层顶板岩层视电阻率变化规律,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得到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结果结果表明:(1)采... 目的为了得到寺河煤矿大采高超宽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以寺河煤矿6306大采高超宽工作面为对象开展研究。方法利用并行电法观测采动前后煤层顶板岩层视电阻率变化规律,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得到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结果结果表明:(1)采动前后煤层顶板岩层视电阻率变化明显,原始地层视电阻率为150~300Ω·m,严重破坏地层视电阻率可达680Ω·m,并行电法实测大采高超宽工作面开采垮落带高度为21.0 m,垮采比为3.5,导水裂隙带实测高度下限值为82.5 m,裂采比为13.8,未能在观测期间有效捕捉到导水裂隙带上限值;(2)数值计算得出大采高超宽工作面垮落带高度为21.9 m,工作面推进至300 m时,导水裂隙带发育至最大值,达到90.6m,导水裂隙的最终形态符合“马鞍型”分布特征;(3)由于垮落带发育至最大值所需时间短,并行电法测试过程中,垮落带已充分发育,现场实测与数值计算结果接近;导水裂隙带发育至最高值至少需要1~2月,现场有效测试时间短,导致现场实测与数值计算结果偏差较大。结论寺河煤矿大采高超宽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82.5~90.6 m,导水裂隙的最终形态为“马鞍型”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对预防寺河煤矿顶板水害及科学抽采采空区瓦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隙带 超宽工作面 并行电法 视电阻率 垮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CD单元的两相交错并联高增益Boost变换器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向真 刘灿 +3 位作者 杜燕 张涛 陶燕 王锦秀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8-418,共11页
为减少基于电容-二极管(CD)升压单元的两相交错并联高增益Boost变换器的CD单元数量,提升变换器电压增益,提出一种最后两级CD单元电容并联充电、串联供电的新型两相交错Boost变换器拓扑结构,进一步发挥CD单元的升压能力。分析新型3CD、4C... 为减少基于电容-二极管(CD)升压单元的两相交错并联高增益Boost变换器的CD单元数量,提升变换器电压增益,提出一种最后两级CD单元电容并联充电、串联供电的新型两相交错Boost变换器拓扑结构,进一步发挥CD单元的升压能力。分析新型3CD、4CD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拓扑演化过程,提出新型NCD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拓扑演化规律。以新型4CD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为例,分析变换器工作原理,以及电感、电容寄生电阻对变换器电压增益的影响。最后在StarSim硬件在环实验平台搭建1 kW的新型4CD单元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验证该文所提拓扑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OST变换器 电容 电感 交错并联 高增益 寄生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电磁-热-结构耦合的并沟线夹温升特性分析及验证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观慈 李军毅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6-263,共8页
为更准确地研究并沟线夹的温升特性,分析了导线与并沟线夹之间接触点的实际分布特征,建立了并沟线夹的三维电磁、热、结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基于结构场分析线夹与导线安装和发生热膨胀后导线的接触压力,并计算接触电阻,通过电磁-热耦... 为更准确地研究并沟线夹的温升特性,分析了导线与并沟线夹之间接触点的实际分布特征,建立了并沟线夹的三维电磁、热、结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基于结构场分析线夹与导线安装和发生热膨胀后导线的接触压力,并计算接触电阻,通过电磁-热耦合得到线夹的电流密度及温度分布规律,探明最高温度的具体位置。分析了不同载流量与螺栓松脱程度对线夹最高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电流流经并沟线夹系统时,导线与线夹本体接触点界面外侧的电流密度最大,造成的发热最严重;载流量越小,螺栓松脱对线夹的最高温度影响越小,反之,螺栓松脱对线夹的最高温度影响越大;相对误差在3%内,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沟线夹 接触点 接触电阻 多物理场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多层立体织物平行打纬构型的设计建模与仿真
6
作者 邱海飞 焉瑞安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8-116,共9页
为提升碳纤维立体织物各层打纬力分布的均匀性,通过机构串联对共轭凸轮与平面四连杆进行功能配置,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多层立体织造的组合式平行打纬构型。根据修正梯形加速运动规律,在Matlab环境中对主、副凸轮理论廓线进行数值分析与编... 为提升碳纤维立体织物各层打纬力分布的均匀性,通过机构串联对共轭凸轮与平面四连杆进行功能配置,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多层立体织造的组合式平行打纬构型。根据修正梯形加速运动规律,在Matlab环境中对主、副凸轮理论廓线进行数值分析与编程反求,提出了适用于多层立体织物的打纬阻力计算方法,构建了基于Adams/View的高精度平行打纬系统数字化仿真模型,并针对其运动特性、共轭精度及接触碰撞等进行了动态模拟与分析。结果显示:钢筘在前死心位置(凸轮轴转角为72°时)附近能够很好地实现水平打纬运动;摇轴与摆臂具有较高的角运动匹配精度,且两者负角加速度在前死心处均达到瞬时最大,有利于同步打紧各层纬纱;当凸轮机构存在共轭间隙时,摇轴角位移、角加速度会产生明显的偏离与振荡,同时主、副凸轮与滚子之间亦存在高频次接触和碰撞,并将导致摇轴与筘座发生振动,不利于提升平行打纬动力精度。文章为高品质多层立体织物打纬构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钢筘 共轭凸轮 平行打纬 共轭间隙 立体织物 打纬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延迟补偿的永磁同步电机并行自抗扰控制 被引量:7
7
作者 尹诗荀 郑志安 朱俊杰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285,共11页
为了解决永磁同步电机在多工况下转速易受到内外扰动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延迟补偿的并行线性自抗扰控制策略。针对永磁同步电机可能受到信号处理、逆变器响应等因素从而引入的外部时滞效应的问题,引入Smith预估器与自抗扰控制相结合,使... 为了解决永磁同步电机在多工况下转速易受到内外扰动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延迟补偿的并行线性自抗扰控制策略。针对永磁同步电机可能受到信号处理、逆变器响应等因素从而引入的外部时滞效应的问题,引入Smith预估器与自抗扰控制相结合,使控制系统更加精确、快速地响应内部参数变化和外部扰动。同时,针对线性自抗扰控制器(LADRC)在有限带宽内其抗扰性能较差的问题,设计了并行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在保持其带宽不变与参数易于整定的同时,有效提高其抗扰动能力。最后,对自抗扰控制器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参数设计与扰动性能分析。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相比LADRC在电机受到速度阶跃、负载扰动与内部参数变化时,在调整时间上分别提升了52.5%、49.5%与42.4%,从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能有效增强永磁同步电机在多工况下抗内外扰动与速度跟踪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延迟补偿 并行线性自抗扰控制 抗内外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幅钢箱梁竖弯涡振气动力演变特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徐胜乙 方根深 +2 位作者 赵林 宋神友 葛耀君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9-1150,共12页
双幅钢箱梁桥是工程实践中一种常用的大跨度连续梁桥型式,但并列双箱复杂的旋涡脱落和交互作用可能引发显著的涡激振动现象,影响结构的疲劳性能和行车舒适性。本文以某六边形双幅钢箱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对大比例节段模型开展了测振、... 双幅钢箱梁桥是工程实践中一种常用的大跨度连续梁桥型式,但并列双箱复杂的旋涡脱落和交互作用可能引发显著的涡激振动现象,影响结构的疲劳性能和行车舒适性。本文以某六边形双幅钢箱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对大比例节段模型开展了测振、测压风洞试验,对比了双幅钢箱梁在不同间距下竖弯涡振全过程(涡振前、上升区、振幅极值点、下降区及涡振结束)的分布气动力演变特点,提出了有效控制双幅钢箱梁桥涡振的气动措施。研究表明,双幅钢箱梁桥涡振锁定区间长、振幅大,+3°为最不利攻角,涡激力的倍频效应与间距和双幅箱梁涡振的振幅均有关。在小间距及低风速时,上、下游梁背风侧的分布气动力对涡激振动起到增强作用;在大间距或较小间距且高风速时,开槽附近上表面和下游梁斜腹板位置的分布气动力对涡激力起主要增强作用,也是双幅钢箱梁产生大幅涡激振动的诱因。提出了槽间裙板与两端风嘴组合的综合气动控制措施,通过切断槽间涡的传播途径从而降低桥面处分布气动力对涡激力的贡献,该措施可有效减弱双幅钢箱梁桥的竖弯涡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抗风 双幅钢箱梁 涡激振动 风洞试验 分布气动力 气动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阻性下垂的逆变器无线并联均流控制 被引量:41
9
作者 林燎源 林钊 +1 位作者 刘伟 马皓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3-50,共8页
通过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参数的设计将逆变器输出阻抗调整为阻性,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阻性输出阻抗的功率下垂策略,加入自适应虚拟电阻以调节逆变器等效输出阻抗,改善有功功率调节,削弱有功功率均分同输出电压幅值的强耦合,在并联单元... 通过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参数的设计将逆变器输出阻抗调整为阻性,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阻性输出阻抗的功率下垂策略,加入自适应虚拟电阻以调节逆变器等效输出阻抗,改善有功功率调节,削弱有功功率均分同输出电压幅值的强耦合,在并联单元输出电压幅值由于不可控因素造成一定程度差异时也能实现较好的功率均分。引入电压参考前馈,用于补偿瞬时值电压环未引入积分环节造成的空载闭环增益损失。有效值环的加入在保证系统负载调整率的同时,也使得系统闭环不会出现过增益。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案应用于阻性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均流控制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器 并联 阻性输出阻抗 虚拟阻抗 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性土的电阻计算模型 被引量:11
10
作者 龚晓南 焦丹 李瑛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2011年第2期213-218,共6页
电阻是土体电渗中的重要参数,为了对电渗现场土体电阻进行研究,提出了粘性土的电阻计算模型.电阻率是土体的基本参数,它受土体的含水率、孔隙比和饱和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粘土三相并联电阻率模型,并给出了电阻率的计算式,根据电阻率... 电阻是土体电渗中的重要参数,为了对电渗现场土体电阻进行研究,提出了粘性土的电阻计算模型.电阻率是土体的基本参数,它受土体的含水率、孔隙比和饱和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粘土三相并联电阻率模型,并给出了电阻率的计算式,根据电阻率与电阻的关系,推导出排形电极、环形电极和六边形电极下土体电阻的计算式.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含水率大于25%且饱和度大于50%的杭州粘土,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较为吻合.粘性土电阻计算为实际工程中土体电阻的估算提供了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电阻 三相并联电阻率模型 室内试验 电阻计算式 排形电极 环形电极 六边形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并行电法勘探技术与矿井水害探查 被引量:93
11
作者 刘盛东 吴荣新 +1 位作者 张平松 曹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27-932,共6页
应用自主开发的网络并行电法仪及其三维采集系统,对布置在矿井工作面不同巷道内的所有电极进行电流、电压数据同步实时采集,实现了地下空间的三维电法同步测量.然后运用三维电阻率反演技术,得到矿井工作面内三维空间的电阻率分布特征,... 应用自主开发的网络并行电法仪及其三维采集系统,对布置在矿井工作面不同巷道内的所有电极进行电流、电压数据同步实时采集,实现了地下空间的三维电法同步测量.然后运用三维电阻率反演技术,得到矿井工作面内三维空间的电阻率分布特征,为工作面非巷道揭露区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探查提供了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查手段.该技术突破了目前矿井直流电法勘探的局限性,首次取得了煤矿工作面底板完整三维电场参数与视电阻率数据体.通过多个矿井工作面的探采对比,三维反演解释结果客观地反映了工作面内底板的隐伏水源空间位置,为矿井防治水工程提供了准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法勘探 矿井水害 网络并行电法仪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电阻匹配模式的逆变器并联方案 被引量:26
12
作者 陈宏志 王旭 刘建昌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32,共9页
对于采用逆变器并联模式的交流供电系统,逆变器均流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逆变器的动态均流与静态均流同等重要,而现有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动态均流问题。另外,抑制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直流环流和输出电压的直流偏移也是需要解决的技术... 对于采用逆变器并联模式的交流供电系统,逆变器均流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逆变器的动态均流与静态均流同等重要,而现有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动态均流问题。另外,抑制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直流环流和输出电压的直流偏移也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为此,提出虚拟电阻匹配模式的并联控制方案。此方案将逆变器设计为给定基准电压源与虚拟电阻串联的形式,通过控制虚拟电阻值间接实现控制目标。据此设计的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和静态均流效果,可彻底抑制直流环流,并能保证在任意负载条件下输出电压无直流偏移。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阻抗 电力电子 逆变器 均流 并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阻抗匹配模式的并联逆变器均流方法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宏志 王旭 +2 位作者 刘建昌 宋崇辉 闫士杰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6-41,46,共7页
针对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动态均流问题,提出了阻抗匹配模式的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案。依据电路等效理论,将开环控制的逆变器等效为给定电压源与虚拟阻抗串联的电路形式,并给出了阻抗参数的辨识方法。以逆变器的等效电路作为被控对象模型,推导... 针对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动态均流问题,提出了阻抗匹配模式的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案。依据电路等效理论,将开环控制的逆变器等效为给定电压源与虚拟阻抗串联的电路形式,并给出了阻抗参数的辨识方法。以逆变器的等效电路作为被控对象模型,推导出可改变逆变器输出虚拟阻抗的控制方法。给出了并联逆变器间的虚拟阻抗匹配关系。所设计的逆变器除需共享电压给定基准正弦信号外,完全自主均流,控制方法简单。采用两台容量为1 kVA、空载输出电压为220 V的逆变器并联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仿真与实验结果显示:两台逆变器输出电流之差峰值小于0.1 A;在负载阶跃变化中,无过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阻抗 电力电子 逆变器 均流 并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行电法监测工作面“垮落带”岩层动态变化 被引量:45
14
作者 吴荣新 张卫 张平松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1-577,共7页
在工作面高抽巷中布置电法监测系统,所有电极均布置在巷道底板位置,采用并行电法仪采集数据,进行高分辨地电阻法反演成像,根据工作面回采与电性参数变化关系,分析了"垮落带"岩层的动态变化特征:伴随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存在采... 在工作面高抽巷中布置电法监测系统,所有电极均布置在巷道底板位置,采用并行电法仪采集数据,进行高分辨地电阻法反演成像,根据工作面回采与电性参数变化关系,分析了"垮落带"岩层的动态变化特征:伴随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存在采动应力影响,观测范围局部岩层裂隙发育,导致周期性的电性变化,可能与工作面周期来压事件有关;工作面周期来压期间,覆岩破坏可能以大块破断与冒落为主,电性参数变化大;工作面周期来压间隔期内,覆岩破坏可能以小块破断与冒落为主,电性参数呈渐变形式;给出了工作面超前采动应力作用范围、周期来压步距及垮落带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电法 煤层工作面 垮落带 电阻率 覆岩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变压器中并联绕组的均流设计 被引量:17
15
作者 旷建军 阮新波 任小永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146-150,共5页
在低压大电流DC/DC模块电源中,为了增加绕组的载流能力,经常使用并联绕组。由于电磁场的高频效应(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可能导致电流在各并联绕组层中不均分,产生较高的交流电阻。该文基于绕组布置的结构对称性和并联绕组两端电压相等... 在低压大电流DC/DC模块电源中,为了增加绕组的载流能力,经常使用并联绕组。由于电磁场的高频效应(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可能导致电流在各并联绕组层中不均分,产生较高的交流电阻。该文基于绕组布置的结构对称性和并联绕组两端电压相等的原理,推导得到在所有偶数层中,使电流在各并联绕组中分布一致的绕组布置方法。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和实验证实了此绕组布置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变压器 并联绕组 交流电阻 绕组布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巷并行三维电法探测煤层工作面底板富水区 被引量:78
16
作者 吴荣新 刘盛东 张平松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4-457,共4页
在工作面双巷中分别布置电法观测系统,所有电极均布置在巷道底板位置,利用并行电法仪采集电法数据,将双巷各测站采集电法数据进行拼接,联合进行三维电阻率层析成像,得到工作面双巷间底板范围三维电阻率变化情况。根据富水区与正常岩层... 在工作面双巷中分别布置电法观测系统,所有电极均布置在巷道底板位置,利用并行电法仪采集电法数据,将双巷各测站采集电法数据进行拼接,联合进行三维电阻率层析成像,得到工作面双巷间底板范围三维电阻率变化情况。根据富水区与正常岩层间的电性差异情况,分析富水区可能的电阻率表现形式,再结合已有地质资料、钻孔涌水及注浆资料,综合分析出工作面底板的富水区及分布范围。对安徽恒源煤电工作面的底板水探测及验证表明,该方法较准确地查明了工作面底板岩层内富水区的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电法 煤层工作面 煤层底板 富水区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体体积的两栖车辆阻力并行数值计算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玉良 潘双夏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333-1338,共6页
为了在概念设计阶段评价两栖车辆的水上性能,研究了采用流体体积函数(VOF)多相流模型对两栖车辆进行模拟计算的可行性,提出了使网格单元体积变化均匀的混合网格划分方法,比较了并行计算环境下的不同网格分割方法,给出了计算结果收敛的... 为了在概念设计阶段评价两栖车辆的水上性能,研究了采用流体体积函数(VOF)多相流模型对两栖车辆进行模拟计算的可行性,提出了使网格单元体积变化均匀的混合网格划分方法,比较了并行计算环境下的不同网格分割方法,给出了计算结果收敛的评价指标,并分别采用稳态静网格、瞬态静网格和瞬态动网格三种模型对轮式两栖车辆的阻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模拟和试验的误差可控制在10%内,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瞬态静网格模拟方法是比较可靠的两栖车辆阻力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车辆 流体体积函数 阻力 并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零序阻抗突变特征的谐振接地系统高阻接地故障选线方法 被引量:14
18
作者 邵文权 刘一欢 +2 位作者 程远 张志华 程畅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0-126,共7页
针对配电网谐振接地系统高阻接地故障选线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消弧线圈并联电阻短时投入以增强线路零序阻抗特征的高阻接地故障选线方法。对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消弧线圈并联电阻投入前、后同一母线上的健全线路和故障线路的零序... 针对配电网谐振接地系统高阻接地故障选线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消弧线圈并联电阻短时投入以增强线路零序阻抗特征的高阻接地故障选线方法。对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消弧线圈并联电阻投入前、后同一母线上的健全线路和故障线路的零序阻抗特征进行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任意健全线路在并联电阻投入前、后其零序阻抗基本保持不变,由线路自身对地电容阻抗构成;故障线路在并联电阻投入后零序阻抗减小,由所有健全线路、消弧线圈支路和并联电阻支路的并联等值阻抗构成。此外,综合考虑故障点电流的限幅要求和零序电压的启动要求分析了并联电阻的取值范围。利用消弧线圈并联电阻投入前、后线路零序阻抗的变化特征构造了故障选线判据,其能够适用于过渡电阻在3000Ω以内的高阻接地故障。利用MATLAB建模仿真,验证了所提故障选线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高阻接地故障 故障选线 零序阻抗 并联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并联虚拟电阻的多逆变器控制策略 被引量:28
19
作者 赵巧娥 张乐乐 +1 位作者 武晓冬 刘芳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30-39,共10页
功率均分与环流抑制是微电网中逆变器并联控制的关键问题。针对线路阻抗差异造成的系统功率均分精度低下及系统环流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并联虚拟电阻的多逆变器控制策略。通过对各逆变器的电压跟踪系统进行设计,利用虚拟支路电流对内环... 功率均分与环流抑制是微电网中逆变器并联控制的关键问题。针对线路阻抗差异造成的系统功率均分精度低下及系统环流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并联虚拟电阻的多逆变器控制策略。通过对各逆变器的电压跟踪系统进行设计,利用虚拟支路电流对内环电流参考值进行强制修正,从而改变各逆变器的等效连接阻抗,实现系统功率均分精度的提高及环流抑制。最后,结合逆变器等效输出阻抗的伯德图,对电压跟踪系统中的相关控制参数进行了选择。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仿真模型,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网 线路阻抗 并联逆变器 虚拟电阻 功率均分 环流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回输电线路自适应距离保护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华中 王维庆 +3 位作者 朱玲玲 孔令凯 周培毅 梁思聪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209-213,共5页
平行双回线结构的特殊性以及零序互感等因素造成距离保护继电器耐受过渡电阻的能力较弱,严重影响继电器的性能,传统的距离保护方法难以满足高压平行双回线的要求。该文针对双回输电线路的单回线路单相接地故障,提出双回输电线路的自适... 平行双回线结构的特殊性以及零序互感等因素造成距离保护继电器耐受过渡电阻的能力较弱,严重影响继电器的性能,传统的距离保护方法难以满足高压平行双回线的要求。该文针对双回输电线路的单回线路单相接地故障,提出双回输电线路的自适应距离保护方法,该方法借助正、负、零序电流的权重系数和传统距离保护的测量阻抗,计算出保护的附加测量阻抗,对传统距离保护的计算结果进行修正,并给出正、负分支系数相角的估算方法。仿真结果证明这种自适应距离保护方法能有效防止保护的超越和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距离保护 双回输电线路 权重系数 过渡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