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0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mooth cutting pattern generation technique for membrane structures using geodesic line on subplane and spline interpol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SHON Su-deok LEE Seung-jae LEE Kang-guk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1期3131-3141,共11页
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smooth geodesic pattern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s were investigated.For the geodesic search,adjustment of the subplane of the extracted elements series was proposed,and various spline approxim... 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smooth geodesic pattern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s were investigated.For the geodesic search,adjustment of the subplane of the extracted elements series was proposed,and various spline approxima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flatten the strip for the generation of a smooth pattern.This search approach is very simple,and the geodesic line could be easily attained by the proposed method without the need for a difficult computation method.Smooth cutting patterning can also be generated by spline approximation without the noise in discrete nodal information.Additionally,the geodesic cutting pattern saved about 21%of the required area for the catenary model due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curvature of the planar pattern seam 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brane structures cutting pattern generation geodesic line spline interpolation triangular mesh sub-pla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ibration of line structured light vision system based on camera’s projective center 被引量:7
2
作者 ZHU Ji-gui LI Yan-jun YE Sheng-hua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4-591,共8页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e structured light sensor, a speedy method for the calibration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coplanar reference target, the spacial pose between camera and optical plane can be calibrat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e structured light sensor, a speedy method for the calibration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coplanar reference target, the spacial pose between camera and optical plane can be calibrated by using of the camera’s projective center and the light’s information in the camera’s image surface. Without striction to the movement of the coplanar reference target and assistant adjustment equipment, this calibration method can be implemented. This method has been used and decreased the cost of calibration equipment, simplified the calibration procedure, improved calibration efficiency. Using experiment, the sensor can attain relative accuracy about 0.5%, which indicates the rationality and effectivity of this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影中心 线性结构 光传感器 标度 可视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behaviors of pretensioned cable AERORail structure
3
作者 李方元 吴培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267-2276,共10页
The AERORail, a new aerial transport platform, was chosen as the object of this work. Follow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static behaviors, model tests on the basic dynamic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conducte... The AERORail, a new aerial transport platform, was chosen as the object of this work. Follow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static behaviors, model tests on the basic dynamic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conducted. A series of 90 tests were completed with different factors, including tension force, vehicle load and vehicle speed. With regard to the proper tension and vehicle load, at a certain speed range, the tension increments of the rail's cable were proved relatively small. It can be assumed that the change of tension is small and can be reasonably ignored when the tension of an entire span is under a dynamic load. When the tension reaches a certain range,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able track structure using classical cable theory is acceptable. The tests prove that the average maximum dynamic amplification factor of the deflection is small, generally no more than 1.2. However, when the vehicle speed reaches a certain value, the amplified factor will reach 2.0. If the moving loads increase, the dynamic amplification factor of dynamic deflection will also increase. The tension will change the rigidity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vibration frequency; furthermore, the resonance speed will change at a certain tension. The vibration is noticeable when vehicles pass through at the resonance speed, and this negative impact on driving comfort requires the right velocity to avoid the resonanc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more design details are required for the AERORail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tensioned cable AERORail structure dynamic bchavior model test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 dynamic amplification factor influence l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立井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维好 黄书翔 +8 位作者 王衍森 李伟 杨志江 任彦龙 韩涛 张驰 张涛 骆汀汀 张雨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14,共23页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在400~800 m深厚土层中和在500~1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及其应用情况,包括:冻结井筒C60~C100、CF80~CF110高承载力混凝土井壁设计与施工技术,深厚土层中冻结井壁破裂灾害防治技术,深厚富水岩层中低渗漏单层井壁技术等。针对2002年以来中国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总结了井壁材料的进步;介绍了横截面、纵剖面井壁结构的发展;归纳了对土层的初始水平水土压力、内层井壁承受的水压、冻结压力、富水岩层中孔隙水引起的井壁水力荷载、井壁竖直附加力等的新认识;简述了井壁力学模型,高径向承载力井壁和内层可缩井壁的力学特性,双层复合井壁之内、外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含水岩层中单层井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和内层可缩井壁的设计理论等的新进展;介绍了大厚度井壁裂漏机理及防裂技术、井壁腐蚀破坏及防治技术、信息化施工技术,以及内层可缩井壁和低渗漏单层井壁的施工工艺。针对我国在1500 m超深土层中以及3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将面临的挑战,指出应重点研究:深厚土层中冻结井筒掘进期间浅部外壁破裂新机理,超深土的力学特性,高强、高性能筑壁材料与构件,超高承载力井壁结构及其力学特性,超深冻结井壁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土层 深厚富水岩层 立井 冻结法凿井 冻结井壁 井壁结构 井壁材料 井壁外载 冻结壁 力学特性 设计理论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结构光的焊缝光条亚像素中心提取方法
5
作者 杨宏韬 李浩 +3 位作者 白昊天 程云龙 李秀兰 张鹏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0,77,共6页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线结构光在焊缝检测中的应用越发广泛,针对线结构光测量中焊缝特征区域曲率变化大引起的光条灰度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提取中心存在一定偏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线结构光的焊缝光条亚像素中心提取方法。该方法主要包...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线结构光在焊缝检测中的应用越发广泛,针对线结构光测量中焊缝特征区域曲率变化大引起的光条灰度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提取中心存在一定偏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线结构光的焊缝光条亚像素中心提取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初始提取和精细提取两个阶段,在图像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骨架细化法对光条中心初始提取;在精细提取阶段,利用Hessian矩阵求解其绝对值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确定初始中心法向,最后在初始中心法向上引入灰度质心的思想,对法向像素集灰度进行二次平方加权计算,获取准确的亚像素中心。实验表明,所提方法解决了光条曲率变化较大的干扰问题,提取的平均偏差为0.224 7 pixel,满足工业测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结构光 焊缝中心 骨架细化 HESSIAN矩阵 亚像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壁后空洞致盾构隧道变形及破损机理
6
作者 郑刚 陈至通 +3 位作者 张天奇 程环宇 邱惠敏 何邦国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90-800,共11页
为探究壁后空洞对盾构隧道性能劣化的影响机理,本文建立了考虑螺栓和接头的精细化地层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首先通过室内足尺试验验证了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以盾构隧道存在腰部空洞作为典型工况分析了地应力分布、隧道变形、隧... 为探究壁后空洞对盾构隧道性能劣化的影响机理,本文建立了考虑螺栓和接头的精细化地层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首先通过室内足尺试验验证了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以盾构隧道存在腰部空洞作为典型工况分析了地应力分布、隧道变形、隧道内力和隧道损伤随着空洞尺寸扩展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壁后空洞的存在使盾构隧道周围的土层应力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卸荷区和土拱区,二者的影响范围和土拱区内最大应力随着空洞尺寸的增加而增大.土层应力的不均匀变化使盾构隧道产生了向空洞侧的挤出变形,具体体现为环内挤压椭变和环间错台.其中空洞范围内管环的环内椭变大于空洞范围外的管环,最大错台位置出现在空洞边界附近.盾构隧道横截面形状的变化导致管环的弯矩增加、轴力减少,增大了管环偏心距,盾构隧道纵向形状的变化导致环间剪力激增.上述变化使得盾构隧道承受不利受力而产生破损,其中破损主要集中在空洞侧腰部及其T形接缝附近,值得注意的是累计损伤体积最大的管环并非总是最大塑性应变的管环,即裂缝数量多并不意味最大裂缝宽度大.此外,T形接缝处相邻环的刚度存在差异进而造成奇偶环损伤严重程度不同.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盾构隧道壁后空洞病害的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后空洞 盾构隧道 地层结构响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teger算法的Ⅴ型焊缝识别方法
7
作者 郭北涛 刘磊 +2 位作者 张丽秀 刘瀚齐 金福鑫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186,共5页
针对采用线结构光进行Ⅴ型焊缝特征识别时准确性不足和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Steger算法的Ⅴ型焊缝识别方法。通过改进Steger算法流程和自适应感兴趣区域的选择,提升了Ⅴ型焊缝特征点提取精度和效率。首先,通过对焊缝图像进... 针对采用线结构光进行Ⅴ型焊缝特征识别时准确性不足和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Steger算法的Ⅴ型焊缝识别方法。通过改进Steger算法流程和自适应感兴趣区域的选择,提升了Ⅴ型焊缝特征点提取精度和效率。首先,通过对焊缝图像进行平滑处理和阈值分割操作,将结构光条纹与背景信息分离;其次,采用一种新的感兴趣区域选择方法,有效地找出了结构光条纹所在区域;然后,采用骨架细化法和Canny边缘检测算法估算出光条纹宽度,根据宽度信息分割光条纹求取光条中心线;最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Ⅴ型焊缝特征点的亚像素坐标。实验结果表明,改进Steger算法运行速度提升约60%,平均均方根误差降低0.23 pixels,提高了Steger算法的速度和精度。Ⅴ型焊缝识别误差均小于1.0 mm,证明了该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出Ⅴ型焊缝特征,满足实际焊接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结构光 Steger 感兴趣区域 直线拟合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小净距隧道运营期渗流场-应力场演变规律及防排水结构优化
8
作者 陈子全 何川 +3 位作者 喻炳鑫 李铮 张航 刘冒佚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72-1582,共11页
复杂水文地质环境富水隧道在运营期的结构安全问题及其与地下水环境的互馈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探究城市小净距隧道在运营期的渗流场-应力场演变规律并提出合理的防排水方法,基于重庆市科学城隧道开展了变水头及强降雨条件下的渗... 复杂水文地质环境富水隧道在运营期的结构安全问题及其与地下水环境的互馈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探究城市小净距隧道在运营期的渗流场-应力场演变规律并提出合理的防排水方法,基于重庆市科学城隧道开展了变水头及强降雨条件下的渗流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衬砌水压力与围岩压力的演变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排水量-结构安全性协同调控的地下水环境保护主动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小净距隧道左右洞形成的降水漏斗在空间上部分重叠并相互影响,水压力在水平方向呈“W”形分布,随着埋深增大或减小逐渐演变为下凹弧形,其水平方向影响范围超过80 m。注浆圈对水压力与围岩压力的折减效果随着水头高度的增加而减弱,水头高度为30~50 m时注浆圈对总荷载的折减比例约为18.6%~40%。小净距隧道衬砌荷载分布呈现出显著的非对称性。强降雨过程中,衬砌荷载演变可划分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逐渐稳定3个阶段,高水压引发的二次衬砌开裂和突水灾害主要集中在拱腰、拱脚和隧道底部。高水压地段建议增设衬砌底部排水盲管,生态环境敏感区隧道地下水排放需采取主动调控技术,从而保护地下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小净距隧道 运营期 渗流场-应力场 衬砌力学性能 防排水结构 主动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线结构光高精度三维测量方法
9
作者 叶涛 何威燃 +2 位作者 刘国鹏 欧阳煜 王斌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195,共13页
线结构光视觉三维测量技术因其高精度和非接触的三维重建优势而被广泛应用。然而,现有的线结构光三维测量方法在标定过程中往往面临较高的耦合性问题,且在复杂环境下,背景噪声和光照变化会严重干扰条纹的提取,导致结构光条纹中心定位精... 线结构光视觉三维测量技术因其高精度和非接触的三维重建优势而被广泛应用。然而,现有的线结构光三维测量方法在标定过程中往往面临较高的耦合性问题,且在复杂环境下,背景噪声和光照变化会严重干扰条纹的提取,导致结构光条纹中心定位精度下降,进而影响整体三维测量的精度和鲁棒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鲁棒三维测量方法。首先,设计了一种创新性的残差U型块特征金字塔网络(RSU-FPN),旨在实现背景噪声的干扰抑制和结构光条纹区域中心的高精度鲁棒提取。其次,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线结构光视觉传感器,并提出了一种分离式测量模型,成功将摄像机标定与光平面标定解耦,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与扩展性。通过这种解耦的标定方式,避免了传统标定方法中存在的耦合问题,使得整个测量系统更加高效且易于调整。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鲁棒三维测量方法,在复杂背景下能够实现结构光条纹中心的高精度提取,利用提取出的光条纹中心进行标定,其均方根误差分别为x方向0.005 mm、y方向0.009 mm以及z方向0.097 mm。并且,该方法在不同表面类型(如漫反射表面和光滑反射表面)上均能实现高精度的三维重建,验证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越性和强大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结构光 三维测量 卷积神经网络 残差U型块特征金字塔网络 背景噪声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波参数对逆变器输出波形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汪志成 李紫微 +1 位作者 陈经纬 嵇志腾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7,共8页
为了探究滤波电感、电容、滤波器结构及磁芯材料对逆变器输出波形的影响,文中设计一种LLC型滤波结构。在双极性驱动方式下,LLC型滤波电感、电容参数增大,逆变器输出波形对称性更好。但随着参数持续增大,该滤波结构会引起输出波形起始波... 为了探究滤波电感、电容、滤波器结构及磁芯材料对逆变器输出波形的影响,文中设计一种LLC型滤波结构。在双极性驱动方式下,LLC型滤波电感、电容参数增大,逆变器输出波形对称性更好。但随着参数持续增大,该滤波结构会引起输出波形起始波动时间延长,波动程度增大,电路阻抗、无功功率增加及波形过矫正。对LC型、LLC型、LCL型三种滤波结构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电感、电容参数为3 mH和14.1μF时,三种结构都具备较好的滤波特性;LLC型滤波结构具备更好的线路阻抗平衡特性,输出波形对称性更好。研究了铁硅铝、锰锌铁氧体以及非晶纳米晶三种磁芯材料对LLC型滤波特性的影响,发现在参数相同时,磁导率越高波形对称性越差,阻抗变大会导致逆变输出波形畸变。因此,在逆变器滤波设计中应综合考虑电感、电容、磁导率及线路阻抗平衡问题,以提高滤波器的工作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LC谐振 滤波电感 滤波电容 滤波结构 逆变器 线路阻抗 磁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平面阵列静电传感器灵敏特性分析及结构优化
11
作者 贾宝惠 熊亿杰 +2 位作者 肖海建 丁梓航 段博文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8,共12页
针对阵列静电传感器在航空发动机滑油磨粒在线监测中存在灵敏度不高、敏感场分布不均匀等问题,通过理论与仿真相结合的方式,综合优化传感器结构单元,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双平面32极板阵列静电传感器,基于点电荷思想... 针对阵列静电传感器在航空发动机滑油磨粒在线监测中存在灵敏度不高、敏感场分布不均匀等问题,通过理论与仿真相结合的方式,综合优化传感器结构单元,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双平面32极板阵列静电传感器,基于点电荷思想建立了该传感器的理论模型;探究了极板厚度、覆盖角、长度和双平面间距对传感器灵敏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优化传感器构型并制备相应的实验样品,搭建实验测试平台开展实验。结果表明:双平面间距L和极板长度H是提高传感器灵敏特性的关键,优化后的传感器灵敏度增加75.80%,均匀性提高了56.05%。实验结果与有限元仿真变化趋势一致,当L由1 cm增至2 cm、H由2 cm增至4 cm时,有效电压幅值增大176.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学计量 静电传感器 空间灵敏度 航空发动机 磨粒在线监测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0.1K前景和16K背景芯片快速解析小麦新品系的基因组结构和重要性状遗传基础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笑笑 相明杰 +9 位作者 刘胜杰 王晓婷 李杰 郑炜君 吴建辉 曾庆东 康振生 张传量 王长发 韩德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2,共11页
为探索并建立基于小麦0.1K前景和16K背景芯片快速解析基因组结构和重要性状遗传基础的方法,对小麦新品系西农302及其亲本西农865和百农矮抗58分别进行苗期分小种和田间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分析西农302及其亲本的抗条锈病特征,并利用小麦16... 为探索并建立基于小麦0.1K前景和16K背景芯片快速解析基因组结构和重要性状遗传基础的方法,对小麦新品系西农302及其亲本西农865和百农矮抗58分别进行苗期分小种和田间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分析西农302及其亲本的抗条锈病特征,并利用小麦16K背景芯片对西农302及其亲本进行基因分型,根据亲本间16K芯片基因型的差异SNP位点,分别统计西农302来自双亲的基因组区段,确定西农302的基因组结构;利用小麦0.1K前景芯片对西农302及其亲本进行基因分型,确定西农302所含有的抗条锈病性基因/QTL位点,明确西农302的抗条锈病遗传基础,同时分析西农302所含有的其他重要性状相关优异等位基因/QTL。结果表明,西农302在苗期对中国流行的条锈病生理小种CYR32和CYR34均表现出微弱的抗性(IT=6),但在田间条件下表现出高水平成株期抗条锈性(IT=1,DS<5);西农865和百农矮抗58对西农302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4.28%和30.22%;西农302聚合了双亲的多个优异基因/QTL位点,同时含有多抗基因Lr27/Yr30/Sr2/Pbc1及其上位性互作基因YrFDC12/PbcFDC12、抗条锈病位点QYrak58.nwafu-7BL和QYrqin.nwafu-2AL、抗赤霉病位点QFhb.hbaas-5AS和QFhb.hbaas-5AL、矮秆基因Rht-2、Rht-8和QPht/Sl.cau-2D.1以及千粒重位点QGl-4A等重要性状相关基因/QTL。这说明0.1K前景选择和16K背景选择SNP芯片可以应用于小麦新品种(系)的基因组结构和重要性状遗传基础的解析;西农865和百农矮抗58对西农302的遗传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西农865的遗传贡献率约为百农矮抗58的2倍;西农302聚合了双亲的抗条锈病、抗赤霉病、矮秆和千粒重等多个重要性状相关优异基因/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新品系 SNP 芯片 遗传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结构底板破坏深度精确预测与Matlab实现
13
作者 李昂 王伟东 +6 位作者 牟谦 王峰 马政和 赵磊 黄刚 周永根 田胜祺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61-274,共14页
矿井煤岩层开采工作面底板扰动会诱发底板隔水岩层上部受到破坏,底板破坏深度计算是科学确定底板破坏深度的基本前提。以往采用单一岩层底板塑性滑移线场理论计算往往与实际偏差较大,原因在于底板破坏范围内其结构主要由多层结构组成。... 矿井煤岩层开采工作面底板扰动会诱发底板隔水岩层上部受到破坏,底板破坏深度计算是科学确定底板破坏深度的基本前提。以往采用单一岩层底板塑性滑移线场理论计算往往与实际偏差较大,原因在于底板破坏范围内其结构主要由多层结构组成。首先构建多层结构底板塑性滑移线场力学模型,推导出多工况下底板破坏深度解析解,并优化出5种计算多层结构底板破坏深度计算工况;其次分析多层结构底板破坏深度人工计算方法的不足及误差原因;提出了计算多层结构底板破坏深度逻辑流程,借助Matlab语言开发了多层结构底板破坏深度计算系统,并结合实际工况分析该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①多层结构底板破坏深度计算过程中多数工况需多次利用泰勒展开式和一元四次方程求解,人工计算过程冗长繁杂,极易导致计算结果出现偏差;②通过手算和机算(Matlab内置函数)对比计算同一工况下相同参数时底板最大破坏深度,可知随底板层数增多,人工求解过程中因泰勒展开式的多次运用导致底板破坏深度计算结果累积误差增大,而Matlab编程求解过程中避免泰勒式应用,其结果更符合现场实际需求;③软件主界面包含层数、层厚、力学参数及输入框、计算按钮等功能,可快速智能判别工况,计算出底板最大破坏深度及开采面至底板最大破坏深度水平距离;④将平煤某矿相关岩性力学参数代入该软件求解,通过对比分析5层结构底板最大破坏深度理论值、拟合值、实测值及软件值可知,理论值与实测结果偏差0.57 m,软件值与实测值相差0.14 m,多层计算结果下软件计算更符合实际需求,可为底板水害防治及安全开采提供可靠的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结构底板 破坏深度 塑性滑移线场 Matlab内置函数 计算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岩地区半包排水隧道不同堵塞情况下衬砌结构影响研究
14
作者 刘新荣 李林鹏 +4 位作者 周小涵 王䶮 祝鹏程 王丽军 丁淼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1-875,共15页
为探究排水系统结晶堵塞对盐岩地区半包排水隧道的衬砌孔隙水压力和结构力学响应特征的影响规律,并为易结晶堵塞隧道建设提供设计参考,对云南省内3座公路隧道的堵塞情况进行调研,基于现场调研结果,利用FLAC3D软件建立半包排水系统隧道模... 为探究排水系统结晶堵塞对盐岩地区半包排水隧道的衬砌孔隙水压力和结构力学响应特征的影响规律,并为易结晶堵塞隧道建设提供设计参考,对云南省内3座公路隧道的堵塞情况进行调研,基于现场调研结果,利用FLAC3D软件建立半包排水系统隧道模型,对比不同排水单元对称与非对称堵塞下隧道衬砌结构力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盐岩地区隧道排水管碳酸钙结晶堵塞首先发生在排水管件连接部位,随后向各管道逐渐发展。2)随着对称和非对称堵塞排水单元数量增加,衬砌最大孔隙水压力符合Logistic回归模型。当堵塞单元数超过3个时,最大孔隙水压力趋于稳定,堵塞影响范围仍持续扩大。3)半包排水隧道衬砌的最大孔隙水压力均位于仰拱段,对称堵塞时位于堵塞中心断面的仰拱中点,非对称堵塞时位于堵塞中心2个排水单元之间靠近堵塞一侧仰拱段。隧道堵塞后衬砌拱脚处孔隙水压力增幅均最大,大于150%。4)不同排水单元对称或非对称堵塞时,仰拱中点的最大主应力基本保持不变,其他位置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均显著增加。与对称堵塞相比,非对称堵塞时最小主应力增幅最大的位置从拱肩移至拱腰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岩隧道 半包排水系统 结晶堵塞 衬砌结构 力学响应特征 孔隙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点检测的热态H型钢断面尺寸测量算法研究
15
作者 郑宪广 刘元铭 +3 位作者 杜旺哲 陈康辉 王涛 王志华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5-268,共14页
针对当前热态H型钢断面全尺寸测量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线结构光的热态H型钢断面尺寸测量系统。测量系统由4个线结构光子系统、H型钢、电机等组成,通过各侧相机对H型钢进行图像采集,并将测量数据拼接实现热态H型钢断面全尺寸测量。为实... 针对当前热态H型钢断面全尺寸测量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线结构光的热态H型钢断面尺寸测量系统。测量系统由4个线结构光子系统、H型钢、电机等组成,通过各侧相机对H型钢进行图像采集,并将测量数据拼接实现热态H型钢断面全尺寸测量。为实现热态H型钢断面轮廓信息的精确提取,提出一种基于法线的高斯滤波线结构光中心线提取方法,分析高斯滤波对线结构光截面灰度分布对称均匀程度的影响规律,利用几何矩构建高斯截面灰度分布模型;在构建的模型基础上,设计一种基于法线的线结构光中心线提取方法,根据初提取中心线法线方向进行中心坐标计算和插值优化,实现热态H型钢线结构光图像中心线快速高精度提取。设计一种基于特征点检测的热态H型钢断面尺寸测量算法,分析热态H型钢轮廓形状特点和数学特征,拾取尺寸特征点,实现热态H型钢断面全尺寸测量。结果表明,与考虑膨胀系数后的热态H型钢尺寸相比,高度、宽度和翼缘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0.06%、1.8%和1.76%;腹板厚度最大绝对误差为0.23 mm。提出的测量算法满足测量需求,能够实现热态H型钢断面尺寸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钢 线结构光测量 高斯滤波 几何矩 线结构光中心线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状黄土剪切力学特性与细观孔隙演化机制
16
作者 袁源 张慧梅 +1 位作者 胡千翔 王番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6-626,共11页
为研究原状黄土在不同固结方式下的剪切力学特性及细观演化机制,借助SLB-1A应力控制式三轴剪切试验装置和NMR测试技术,开展了不同固结系数下原状黄土压缩力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室内试验,并通过与重塑黄土的对比分析,讨论其变形受结构性... 为研究原状黄土在不同固结方式下的剪切力学特性及细观演化机制,借助SLB-1A应力控制式三轴剪切试验装置和NMR测试技术,开展了不同固结系数下原状黄土压缩力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室内试验,并通过与重塑黄土的对比分析,讨论其变形受结构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围压和固结系数作用下,原状黄土的固结排水抗剪强度随着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各级围压下原状黄土和重塑黄土固结排水强度均随固结系数增大而降低;在不同固结状态下,黄土内部的结构性对土体的强度特性有显著影响,原状黄土的峰值应力和弹性模量均高于重塑黄土;随着固结系数增大,黄土的强度指标参数出现降低趋势;随着固结系数的增大,内部微孔隙的占比逐渐减小,而中大孔隙占比逐渐提高,但土样内部仍以微孔隙为主,从而共同控制宏观力学行为的发展。研究结果可为构建原状黄土本构关系提供物理基础,为黄土填方地区地基变形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结系数 三轴剪切 结构性 强度包络线 内部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岩体结构面产状测量中的应用
17
作者 李华东 邓辉 +1 位作者 黄正均 刘天启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7-807,共11页
岩体结构面产状测量是现场地质调查中的关键环节,结构面形态、性质和产状等是影响岩体性质的重要因素。本文依靠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边坡岩体的三维数字模型,人工识别关键结构面,并选取结构面上三点及以上的坐标... 岩体结构面产状测量是现场地质调查中的关键环节,结构面形态、性质和产状等是影响岩体性质的重要因素。本文依靠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边坡岩体的三维数字模型,人工识别关键结构面,并选取结构面上三点及以上的坐标信息,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结构面的平面方程,求取平面法向量,解算结构面的产状。同时,对于地表仅出露迹线的结构面,通过提取迹线折线上多个点的坐标拟合平面方程,依据同样的方法解算产状。为验证方法可靠性,首先利用斜屋面(倾向误差0.47°)和平屋顶(倾角0.31°)验证了产状计算程序的精度(误差<1°)。在郑家台边坡和红娘口边坡出露良好的结构面上,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对比显示:该结构面的倾向绝对误差≤3.34°,倾角绝对误差≤1.67°,相对误差均<2.5%,吻合良好。对于西太平路和西石门斜坡仅出露迹线的结构面,通过迹线点坐标拟合计算的产状与实测值对比(倾向误差≤3.07°,倾角误差≤0.77°),以及破损混凝土路面迹线点与表面点计算结果对比(倾向差-0.94°,倾角差-0.05°),均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解决了仅出露迹线的结构面产状难于获取的难题。将多点空间坐标拟合平面、求取平面法向量、解算结构面产状的过程编制成Python程序,实现了产状的快速、准确、批量获取,解决了产状解算过程繁琐、连续产状难于获取、高陡边坡产状难于测量等技术难题,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结构面 迹线 产状 解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14号道岔结构设计方案及其性能分析
18
作者 方东 周华龙 +2 位作者 王小韬 周昌盛 刘宇航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158,共5页
[目的]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道岔存在侧向过岔速度偏低进而影响折返能力的问题。为使地铁8节编组A型车在远期具备30对/h的能力,需要设计可满足高速过岔要求的道岔结构方案,使道岔侧向过岔速度达到67 km/h。[方法]以钢轨质量规格为60 kg/... [目的]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道岔存在侧向过岔速度偏低进而影响折返能力的问题。为使地铁8节编组A型车在远期具备30对/h的能力,需要设计可满足高速过岔要求的道岔结构方案,使道岔侧向过岔速度达到67 km/h。[方法]以钢轨质量规格为60 kg/m的14号道岔(以下简称“14号道岔”)为研究对象,提出了14号道岔及其交叉渡线的结构设计方案。根据现行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运用道岔转换计算理论,对所提设计方案进行了岔尖轨转换计算。建立了无缝道岔有限元模型,对14号无缝道岔的设计方案进行了静力学仿真分析。[结果及结论]该设计方案的道岔转换力、不足位移最大值、轮缘槽宽最小值均满足控制指标要求,道岔钢轨强度、传力部件强度、可动部分纵向位移值均满足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轨道线路 14号道岔 结构设计 过岔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线结构光的圆筒形工件直径测量研究
19
作者 米星如 金永 +1 位作者 郭鑫 王鉴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05,共5页
针对圆筒形工件直径测量系统复杂且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线结构光视觉系统的直径测量方法。该方法将两条非交叉激光线照射在工件表面,有效利用激光条纹的曲率信息,准确提取出亚像素中心点,并设置法向偏差阈值剔除异常点。通过... 针对圆筒形工件直径测量系统复杂且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线结构光视觉系统的直径测量方法。该方法将两条非交叉激光线照射在工件表面,有效利用激光条纹的曲率信息,准确提取出亚像素中心点,并设置法向偏差阈值剔除异常点。通过双平面校准,推导出中心轴垂面的方程,用于纠正激光线非垂直投射的误差。最后在垂面上对有效点进行圆拟合,并取多角度拟合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与局部激光扫描方法相比较,测量精度提升了大约30μm,且200 mm直径内的圆筒形工件直径测量平均误差在17μm以内,提高了检测精度且放宽了测量系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结构光 视觉检测 直径测量 激光中心线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浇筑过程二次衬砌台车结构应力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
20
作者 孔强 宋仁杰 +2 位作者 丁炜程 伍毅敏 迟作强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40-350,共11页
为完善台车结构设计理论,依托临滕高速方山隧道,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分析二次衬砌台车在不同浇筑工况下的结构应力及模板变形,并对二次衬砌台车在不同浇筑工况下的应力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1)浇筑过程中台车应... 为完善台车结构设计理论,依托临滕高速方山隧道,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分析二次衬砌台车在不同浇筑工况下的结构应力及模板变形,并对二次衬砌台车在不同浇筑工况下的应力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1)浇筑过程中台车应力主要集中在拱脚千斤、门架结构及承重立柱上,应力值最大达585.8 MPa。在边墙非对称浇筑时模板变形最大位置位于拱顶,达10.97 mm。2)边墙浇筑时台车行走方向上两端立柱受拉而中心受压,拱顶浇筑后两端受压而中心受拉。外侧立柱在浇筑至横梁且存在高差时,两侧应力差值达到极值,位于台车行走方向中间的左侧立柱拉应力在浇筑至横梁高度时达到极值12.2 MPa,右侧压应力同样达到极值23.6 MPa。3)存在浇筑高差时左侧横梁受压而右侧横梁受拉,拱顶浇筑后横梁承受的压应力在台车行走方向上由两端向中心减小。以台车行走方向首端截面为例,边墙未浇筑至横梁高度时应力无明显变化,边墙浇筑至横梁高度时,左右横梁所受应力都从拉应力转压应力,左侧达19.2 MPa,右侧达4.4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衬砌 二次衬砌台车 结构应力 模板变形 应力分布规律 应力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