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2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optimum design of anchorage system for Xiashu loess slope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Wu-chao SUN Shao-rui +3 位作者 WEI Ji-hong YU Yong-xiang HE Wei SONG Jing-l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9期2843-2856,共14页
In FLAC ^(3D),cable element or modified pile element can be used to build slope anchoring model.However,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tructural elemen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have not been s... In FLAC ^(3D),cable element or modified pile element can be used to build slope anchoring model.However,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tructural elemen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have not been studied in depth.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Xiashu loess slope anchoring models based on cable element and modified pile element were constructed respectively.A variety of anchoring schemes were designed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 method,and then they were brought into the model for calcula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range analysis and variance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ified pile element can bear the bending moment and reflect the strain softening property of the grou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lope safety factor,the anchorage length and anchor bolt spacing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slope,and the anchorage angle is the secondary factor.The grout in cable element is assumed to be an elastic-perfectly plastic material,so the safety factor of the slope can b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increasing the length of the anchor bolts.This will bring potential risks to the slope treatment project.Therefore,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lope anchoring model,the modified pile element is more suitable for simulating the anchor bo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shu loess slope anchorage system cable element modified pile element orthogonal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边坡植被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念东 张硕伦 +1 位作者 梁毅轩 毛祝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8-458,共11页
围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展开,系统分析了植被恢复技术在黄土边坡治理中的应用与发展。植被恢复技术是控制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功能的有效措施。植被恢复不仅能固土防护,还能提高边坡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依据黄土高... 围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展开,系统分析了植被恢复技术在黄土边坡治理中的应用与发展。植被恢复技术是控制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功能的有效措施。植被恢复不仅能固土防护,还能提高边坡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依据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以及水土流失的成因,梳理了中外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历程和应用进展,重点介绍了喷播修复和覆坡修复技术,这些技术各有优劣,针对立地条件和环境特征选择性地使用,并针对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对技术进行优化和完善。最后探讨了植被恢复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植物种类合理搭配、土壤基质改良和技术创新是提升边坡生态修复效果的关键。同时,建议结合遥感、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地质灾害的监测与管理,将有助于提高生态修复的效率与精准度。最后,呼吁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边坡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黄土边坡 生态修复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边坡植被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水力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二芳 郝旺林 苗苗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4,共9页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边坡不同植被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水力性质的影响,探索其适宜的植被模式,采用干湿筛法研究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威尔科克斯法和环刀法研究土壤田间持水量(F_(c))和饱和导水率(K_(s))。结果显示:不同植被下土壤...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边坡不同植被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水力性质的影响,探索其适宜的植被模式,采用干湿筛法研究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威尔科克斯法和环刀法研究土壤田间持水量(F_(c))和饱和导水率(K_(s))。结果显示: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破坏率依次为裸地>灌木>草本。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在0~10 cm土层深度为灌木>草本>裸地,在>10~30 cm土层深度为灌木>裸地>草本;同一深度,灌木和草本土壤K_(s)均大于裸地,>10~30 cm土层深度的灌木和草本K_(s)提高显著(P<0.05);同一深度,F_(c)为草本>灌木>裸地。黄土丘陵边坡路段,灌木和草本增加浅层(0~20 cm)土壤水稳定团聚体质量分数,降低团聚体破坏率;草本植被受干湿交替的影响,导致土壤团聚体粒径减小,MWD减小,F_(c)增加;灌木增加土壤F_(c)和MWD。灌木和草本植被均可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 边坡 植被类型 团聚体稳定性 饱和导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黄土区中庄小流域土壤密度坡面变化及尺度效应
4
作者 韩新生 许浩 +5 位作者 刘广全 安钰 董立国 王月玲 万海霞 郭永忠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2,共11页
[目的]分析土壤密度在坡面上的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探讨土壤密度坡面尺度转换路径,为精准监测土壤密度、科学评价土壤功能、指导土壤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中庄小流域,选择3个退耕还林还草后的典型坡... [目的]分析土壤密度在坡面上的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探讨土壤密度坡面尺度转换路径,为精准监测土壤密度、科学评价土壤功能、指导土壤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中庄小流域,选择3个退耕还林还草后的典型坡面,按坡位从上至下设置了5个样地,调查各样地的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立地条件等,采用环刀法分层测定了200 cm深度的土壤密度。[结果]在东坡、西坡、南坡,土壤密度随土层加深基本表现为线性增加,土层每加深10 cm土壤密度平均增加0.0062,0.0036,0.0075 g/cm^(3),其原因为植被根系、土壤有机质、压实作用的土层差异。在0—200 cm土层,东坡和南坡土壤密度坡面均值均为1.22 g/cm^(3),低于西坡(1.26 g/cm^(3))。3个坡面土壤密度的坡面变化存在差异,东坡、西坡、南坡沿坡变化表现为逐渐增加或先增后减、先升后降、先降后升,整体上为坡面下部大于上部,主要原因包括植被类型、土地利用、人类活动、恢复年限等坡面差异。以离坡顶水平距离增加100 m土壤密度坡面滑动平均值的变化量评价坡面尺度效应,0—20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密度坡面尺度效应在东坡为0.032(g/cm^(3))/100 m,在西坡为0.024(g/cm^(3))/100 m(离坡顶0—250 m)和-0.007(g/cm^(3))/100 m(离坡顶250—329 m),在南部为-0.011(g/cm^(3))/100 m(离坡顶0—140 m)和0.018(g/cm^(3))/100 m(离坡顶140—368 m)。构建3个坡面不同坡位样地各土层的土壤密度与坡面均值的比值随离坡顶水平距离增加而变化的关系式(R2>0.80,p<0.0001),且基于拟合关系式预测的土壤密度坡面均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5%,藉此可由任一坡位样地土壤密度测定值准确便捷地估算坡面均值。[结论]半干旱黄土区土壤密度坡面变化和坡位差异明显,且植被类型、人为干扰、土地利用等对土壤密度坡面分布格局影响较大,未来应加强主要作用因子对土壤密度坡面变化及尺度效应的贡献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密度 坡面变化 尺度效应 植被类型 半干旱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边坡微生物矿化加固及植被恢复试验 被引量:3
5
作者 雷磊 王良 +5 位作者 樊成虎 刘子瑞 宋洋 薛倩楠 田堪良 段金贵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7-234,242,共9页
[目的]研究黄土边坡微生物矿化加固及植被恢复,为黄土边坡的加固及坡面土壤侵蚀防治提供新方法和新技术。[方法]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te Precipitation,MICP)技术对黄土边坡进行矿化加固处理,并在固化黄... [目的]研究黄土边坡微生物矿化加固及植被恢复,为黄土边坡的加固及坡面土壤侵蚀防治提供新方法和新技术。[方法]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te Precipitation,MICP)技术对黄土边坡进行矿化加固处理,并在固化黄土边坡上进行植被恢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学显微镜,从微观角度探究MICP技术对黄土边坡矿化加固的作用机制,并统计分析了固化黄土边坡的植被恢复效果。[结果]采用MICP技术对黄土边坡进行固化处理后,在坡面上生成的固化层将松散且相邻的土壤颗粒胶结在一起,使黄土坡面形成一个整体,固化层最大厚度为0.23 cm,平均厚度为0.21 cm;固化黄土边坡恢复植被后第60天,A1,A2,B1,B2,A1B1,A2B2各区域内植被成活率比A0,B0,A0B0各区域分别显著提高26.66%,20%,37.5%,25%,33.33%,25%(p<0.05),第60天后,各区域内植被的成活率均差异显著,而且固化后加保水剂的A1,B1,A1B1各区域内植被的成活率最高;固化后加保水剂的B1和A1B1区域内紫穗槐高度和地径的生长变化量最大,且固化后加保水剂的A1,B1,A1B1各区域内麦冬草和紫穗槐的生长状况最好。[结论]采用MIC技术可以有效固化黄土坡面,与植被恢复技术相结合,既能防治土壤侵蚀,又能恢复生态环境。这种综合防治措施为黄土边坡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 微生物矿化 加固技术 植被恢复 边坡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抗渗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贾卓龙 梁哲瑞 +4 位作者 晏长根 卢浩 徐志平 石玉玲 郜世泰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5-885,共11页
纤维导流效应会加速水分入渗,造成土体抗渗性能削弱,不利于集中降雨条件下的黄土边坡长效防护。基于室内试验,研究了纤维掺量、纤维长度、干密度对纤维黄土渗透系数的影响规律,揭示了不同压实条件下纤维土柱的垂直入渗规律与模型,并结... 纤维导流效应会加速水分入渗,造成土体抗渗性能削弱,不利于集中降雨条件下的黄土边坡长效防护。基于室内试验,研究了纤维掺量、纤维长度、干密度对纤维黄土渗透系数的影响规律,揭示了不同压实条件下纤维土柱的垂直入渗规律与模型,并结合试验获得的纤维黄土处理厚度,开展现场水分监测试验,探讨了纤维防护边坡浅层土壤的水分变异特征与抗渗效果。结果表明:纤维黄土的渗透系数随纤维掺量减小、长度增长和干密度增大而减小,变化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干密度、纤维掺量、纤维长度,其中以干密度作为主要控制因素,能够对纤维导流效应起到抑制作用;压实充分是确保纤维黄土维持良好抗渗性能的必要条件,相比压实度为80%的纤维土柱,压实度为90%的纤维土柱稳定入渗时间增加36.36%,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减小50.00%,83.33%,水分初次响应时间推迟约15%~50%,通过构建入渗历时与入渗速率、湿润锋推进深度之间的函数关系,预估了积水状态纤维黄土的入渗特征和现场处理厚度;在雨季长达4个月的自然气候干扰下,纤维黄土表现出优良的现场抗渗防护效果,当水土质量比为0.37,边坡平台,坡面的纤维黄土处理厚度为15 cm,10 cm时,边坡内部各测点体积含水率均保持稳定,变异系数为0.78%~1.36%,仅为无防护边坡的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 边坡防护 聚丙烯纤维 纤维加筋土 抗渗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坡度下生态防护黄土边坡水分迁移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文铎 包含 +4 位作者 兰恒星 郑涵 晏长根 王俊田 敖新林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35,I0002,共16页
黄土边坡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发生失稳灾害。生态防护已成为保护黄土边坡的有效手段,但不同坡度的生态防护黄土边坡,会导致其内部水分迁移特征及防护效果的差异。因此,为研究不同坡度对生态防护黄土边坡水分迁移... 黄土边坡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发生失稳灾害。生态防护已成为保护黄土边坡的有效手段,但不同坡度的生态防护黄土边坡,会导致其内部水分迁移特征及防护效果的差异。因此,为研究不同坡度对生态防护黄土边坡水分迁移与演化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45°和60°两个坡度的生态防护黄土边坡模型为基础,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和Hydrus-2D水分迁移模拟软件,解释了生态防护黄土边坡的水分动态演化规律,揭示了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和植物生长周期对含水率响应模式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防护阶段和不同坡度下边坡土壤水分迁移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监测期间,60°边坡的整体含水率略低于45°边坡,且60°边坡的土壤水分在坡面下部随土层分布的差异性更加显著,而45°边坡在坡顶时表现更明显;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坡体内部水分对降雨事件响应的滞后时间显著缩短,而边坡内部水分响应的滞后时间及其达到最强响应的滞后时间则随着降雨事件历时的延长而相应增加,植被防护能够有效增大边坡水分对降雨响应的滞后时间,60°边坡内部对所研究降雨事件响应的滞后时间均慢于45°边坡;针对强降雨事件,生态防护可以有效降低水分入渗速率,不同防护时期水分迁移速率表现为:防护前期>防护中期>防护后期,同时植物对60°边坡的水分迁移速率影响更为显著,且60°边坡水分入渗响应速率比45°边坡更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护坡 坡度 水分迁移演化 时间序列分析 Hydrus2D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北部沟坡系统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郭保江 甘淼 +1 位作者 李同川 邵明安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110,121,共10页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北部沟坡系统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分析不同地形下土壤水分对极端降雨事件的响应,为建立和量化沟坡系统水文循环提供参考。[方法]以六道沟流域沟坡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子仪和自动时域反射仪(TDR),分析了沟谷、沟坡...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北部沟坡系统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分析不同地形下土壤水分对极端降雨事件的响应,为建立和量化沟坡系统水文循环提供参考。[方法]以六道沟流域沟坡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子仪和自动时域反射仪(TDR),分析了沟谷、沟坡和沟岸的水分变化过程,探讨了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1)沟谷中的土壤含水量(SWC)显著高于沟坡和沟岸(p<0.05)。暴雨条件下,沟坡和沟岸的水分入渗深度均小于20 cm。81.8 mm的极端降雨补充了沟岸40 cm土层的含水量。(2)地形和土壤质地决定了沟谷150 cm以下的SWC分布,而温度则是沟坡和沟岸0—20 cm土层之间SWC的主要驱动因子。(3)极端降雨条件下,中子仪比TDR更能准确地描述沟坡和沟岸的SWC。[结论]极端降雨会加剧沟坡的土壤干燥化程度,而地形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影响大于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沟坡系统 地形地貌 土壤质地 土壤干层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日尺度SPEI的黄土高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广 史海静 +3 位作者 姜艳敏 吴友福 王椰 李冀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4-254,共11页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地区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的干旱监测、旱作农业粮食生产、水资源管理及生态恢复建设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黄土高原地区119个站点1957—2019年逐日气象资料,使用FAO Penman-Monteith...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地区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的干旱监测、旱作农业粮食生产、水资源管理及生态恢复建设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黄土高原地区119个站点1957—2019年逐日气象资料,使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日尺度潜在蒸散发及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并采用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和Mann-Kendall趋势分析,探讨了干旱天数、干旱事件发生次数和强度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同时,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气象因子与干旱指标的关系,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气象干旱的影响。[结果](1)日尺度SPEI在识别干旱天数、干旱事件发生次数和强度方面比月尺度SPEI更为精确;(2) 1957—2019年黄土高原西北地区干旱事件发生次数增加,大部分区域干旱强度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同类型干旱的天数有所降低;(3)黄土高原东南部和西北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变干趋势,而北部和南部地区则呈现出湿润化趋势;(4)气象因子与干旱指标之间存在中等相关关系,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气象干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黄土高原地区的气象干旱受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其时空变化特征复杂。研究结果为该地区的干旱监测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日尺度SPEI 气象干旱 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动速度的黄土边坡地震损伤分析
10
作者 王丽丽 王兰民 +1 位作者 王平 许世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1,共8页
针对传统加速度指标在评价大震远场与小震近场边坡地震损伤时存在的破坏程度与峰值离散性显著问题,该文基于质点振动速度理论构建了黄土边坡损伤新型评价体系。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黄土边坡地震损伤演化过... 针对传统加速度指标在评价大震远场与小震近场边坡地震损伤时存在的破坏程度与峰值离散性显著问题,该文基于质点振动速度理论构建了黄土边坡损伤新型评价体系。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黄土边坡地震损伤演化过程中加速度与速度响应的耦合规律,揭示了动力参数与损伤状态的关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黄土边坡的加速度放大效应明显,以加速度峰值为评价指标时,位于近场的黄土边坡坡顶计算烈度大于实际烈度。地震动速度与土体抗拉强度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具有典型场地放大效应的黄土边坡建议采用速度峰值作为破坏烈度的评价指标。结合GB/T 17742—2020《中国地震烈度表》,提出包含5级损伤状态的黄土边坡地震烈度评价体系,界定各损伤等级对应的速度阈值区间及典型破坏形态,建立边坡损伤程度-烈度-速度峰值-宏观震害的四元对应准则。研究成果为黄土地区边坡地震损伤评估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量化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黄土边坡 地震动速度 损伤分析 加速度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修复模式对兰州南北两山陡坡绿化植被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
11
作者 王郅凯 赵锦梅 +5 位作者 朱恭 张露韡 李永晖 张煦 王兴滨 李捷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限打孔栽植木本和喷播苜蓿2种陡坡植被修复模式的植被群落特征、生产力特征和α多样性指数等的对比分析,探讨适宜兰州南北两山陡坡植被修复的模式。【方法】在兰州南北两山区域内,选取30个典型样地80个样方,调查植...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限打孔栽植木本和喷播苜蓿2种陡坡植被修复模式的植被群落特征、生产力特征和α多样性指数等的对比分析,探讨适宜兰州南北两山陡坡植被修复的模式。【方法】在兰州南北两山区域内,选取30个典型样地80个样方,调查植被群落特征和生物量,统计分析不同年限不同模式的植被群落特征、植被生产力特征和α多样性指数。【结果】2012~2014年打孔栽植木本模式(LC)和2019~2021年打孔栽植木本模式(SC)下,柽柳的地径、株高、冠幅、密度、重要值、单株生物量、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达到13.24 mm、124.78 cm、4323.96 cm^(2)、1.36株/m^(2)、0.52、936.26 g/株、828.2 g/m^(2)和11.87 mm、118.10 cm、3880.42 cm^(2)、1.01株/m^(2)、0.76、190.03 g/株、258.85 g/m^(2),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且随时间的延长出现了积累;2007~2011年喷播苜蓿模式(LS)和2019~2021年喷播苜蓿模式(SS)下苜蓿多度、频度、盖度和重要值分别达到了8.0、0.309、43.84%、1.504和16.58、0.458、64.26%、2.024,均显著高于样方内其他植物,出现了明显的正向演替;LC模式丰富度指数为1.44,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9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16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9,α多样性指数显著优于其他修复模式。【结论】柽柳和苜蓿是兰州南北两山陡坡植被修复的适宜物种;在兰州市南北两山陡坡植被修复中均呈现了生态的正向演替,打孔栽植木本模式在较长时间内对生态的修复效果优于喷播苜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陡坡 植被修复 绿化模式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雨诱发黄土边坡破坏的侵蚀机制
12
作者 崔熙灿 骆亚生 +4 位作者 秦昊天 魏逸龙 赵凌峰 陈伟 武彩萍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73-182,共10页
短时间内的强降雨入渗易使坡面发生水土流失、坡顶产生张拉裂缝、坡内形成优势通道,进而造成边坡发生侵蚀破坏。为了探究强降雨作用下黄土边坡破坏的侵蚀机制,该研究以杨凌黄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强降雨条件下的大比尺模型试验,探究了黄... 短时间内的强降雨入渗易使坡面发生水土流失、坡顶产生张拉裂缝、坡内形成优势通道,进而造成边坡发生侵蚀破坏。为了探究强降雨作用下黄土边坡破坏的侵蚀机制,该研究以杨凌黄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强降雨条件下的大比尺模型试验,探究了黄土边坡在重力、水力、重力水力耦合作用下发生的侵蚀机制和过程。结果表明:1)在降雨作用下,边坡表面的含水率曲线会经历“降雨迅速上升-趋于稳定-雨停下降-趋于稳定”和“降雨前期不变-迅速上升-趋于稳定”的变化,而坡内含水率仅部分上升,故越靠近坡体表面,土体强度越低,运动越剧烈;浸润锋入渗速率v1随着入渗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坡顶的v1约为坡面的3倍,故其入渗深度大于坡面;坡顶区域的浸润面呈现倒S形,坡面区域的浸润面基本与坡面平行。2)黄土边坡侵蚀可分为3个阶段:局部裂缝(先坡顶后坡面)-冲蚀沟与坡顶裂缝发育-坡面滑蚀与坡顶滑塌(先坡面后坡顶);其中水力侵蚀是土体软化与局部裂缝-冲蚀沟与裂隙发育-坡面流蚀的过程;重力侵蚀是泻溜-坡顶裂缝-裂缝贯通坡顶坍塌的过程;混合侵蚀则是在水力和重力侵蚀上进一步发展,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3)针对黄土边坡发生的侵蚀破坏治理措施应该从减少坡面冲蚀和降低坡顶入渗量着手。该研究可以为西北地区黄土边坡在降雨作用下的侵蚀破坏提供科学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黄土边坡 强降雨 模型试验 破坏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桩-土相对位移的黄土边坡支护桩受力变形计算方法
13
作者 李浩 朱武卫 +1 位作者 杜秦文 姚毅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4-582,共9页
【目的】为解决黄土边坡中土压力分布假定与实测值偏差较大进而影响支护桩设计的问题。【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对抗滑桩支护黄土边坡时的变形与受力规律进行研究,提出考虑桩-土相对位移的桩身受力变形计算方法,并对影响参数进... 【目的】为解决黄土边坡中土压力分布假定与实测值偏差较大进而影响支护桩设计的问题。【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对抗滑桩支护黄土边坡时的变形与受力规律进行研究,提出考虑桩-土相对位移的桩身受力变形计算方法,并对影响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与现场试验的对比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与实测值更为接近,证明其在黄土边坡支护设计中的适用性。通过影响参数分析可知,桩后土体侧移模式相同时,桩身变形和弯矩与桩后土体侧移量成正比,且桩后土体侧移增量对桩身位移和弯矩的影响程度相同,当土体自由位移量增长125%时,桩身位移和弯矩的增长幅度均为125%。当桩后土体侧移模式不同时,桩身位移和弯矩在倒三角形分布下最小,倒梯形分布下次之,矩形分布下最大。桩身弯矩随着滑面以上土体地基系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随滑面以下土体地基系数的增加逐渐增大。抗滑桩各深度处弯矩和位移与桩身刚度变化呈线性关系,滑面处的弯矩和位移受桩身刚度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论可为黄土地区边坡支护桩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 支护桩 相对位移 自由位移 弹性地基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积雨条件下黄土水分入渗特征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14
作者 雷磊 王晓东 +4 位作者 魏小龙 刘子瑞 陈青云 白旭龙 田堪良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0,170,共9页
降雨入渗是诱发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模拟降雨引发的不积雨入渗对于理解边坡失稳及滑坡等地质灾害至关重要。基于室内黄土土柱水分入渗试验,利用HYDRUS-1D软件模拟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并结合FLAC3D软件分析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 降雨入渗是诱发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模拟降雨引发的不积雨入渗对于理解边坡失稳及滑坡等地质灾害至关重要。基于室内黄土土柱水分入渗试验,利用HYDRUS-1D软件模拟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并结合FLAC3D软件分析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YDRUS-1D模型在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率模拟值与实测值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评价指标RMSE值的范围为0.023~0.039 cm^(3)/cm^(3),NSE值均在0.7以上,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且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表现出响应时间延长和变化幅度减小的特征;不积雨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的实测值与模拟值的湿润峰运移特征高度吻合,拟合相关系数达到0.997,模型对湿润峰运移时间和速率的模拟精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并产生显著的水流滞后效应;FLAC3D模型分析表明,降雨入渗深度的增加导致边坡土体剪切带从坡脚向坡顶扩展,边坡逐渐失稳,安全系数从天然状态下的2.46减小至入渗深度为200 cm时的0.72,表明降雨入渗深度对边坡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黄土边坡水分场变化和滑坡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预防边坡失稳地质灾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不积雨入渗 边坡稳定性 HYDRUS-1D模型模拟 湿润峰 FLAC3D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条件下边坡渐进性破坏的模型试验研究
15
作者 周亮梅 王翠英 +2 位作者 崔岚 冷先伦 方波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52-761,共10页
黄土滑坡因气候变化、人为干扰及工程活动加剧而频繁发生,而降雨入渗是主要原因之一。需要研究降雨诱发黄土滑坡的变形演化机理,并探讨施加防护措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选取陕西省黄延高速公路K615公里处阳坡窑黄土边坡为研究对象,通... 黄土滑坡因气候变化、人为干扰及工程活动加剧而频繁发生,而降雨入渗是主要原因之一。需要研究降雨诱发黄土滑坡的变形演化机理,并探讨施加防护措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选取陕西省黄延高速公路K615公里处阳坡窑黄土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两组物理模型试验,结合分布式光纤传感测量技术和人工降雨模拟系统,全面监测边坡在降雨过程中的变形、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和土压力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降雨入渗过程中,黄土边坡的含水率增加导致土体强度降低,孔隙水压力升高,最终引发边坡失稳破坏的演化机制。第二组试验通过埋设木板防护措施,显著延缓了边坡破坏过程,表明防护措施对增强边坡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分布式光纤能够准确的检测边坡内部随降雨时间的变形,为降雨诱发黄土滑坡的灾害预警和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光纤传感技术在边坡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试验 黄土边坡 分布式光纤 破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载铁路黄土边坡降雨失稳机制与应急防护措施研究
16
作者 常俊松 李浩然 +2 位作者 黄建民 王鑫磊 宫翔天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7,共9页
随着重载列车牵引质量和机车车辆轴重的不断提高,其作用于线路基础设施的集中荷载增加、频次增大、振动加剧,线路的安全问题逐渐凸显。为揭示重载铁路高陡黄土边坡降雨失稳机制,借助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手段研究降雨条件下的黄土边坡基... 随着重载列车牵引质量和机车车辆轴重的不断提高,其作用于线路基础设施的集中荷载增加、频次增大、振动加剧,线路的安全问题逐渐凸显。为揭示重载铁路高陡黄土边坡降雨失稳机制,借助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手段研究降雨条件下的黄土边坡基质吸力、应力、应变、位移、塑性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建立应急防护措施优选模型,并对两种典型应急工程(锚杆框架梁、抗滑桩)的防护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随着雨水入渗,边坡土体基质吸力和有效应力呈波动态势减少,同一纵断面上,基质吸力随着深度增大而减小,坡顶的基质吸力变化速率较大,而坡脚处较小;边坡失稳分为湿陷、滑移、贯通3个阶段,坡顶最早发生失陷,坡脚位移量最大,塑性区破坏方式为剪切破坏;降雨强度与降雨时长对边坡稳定性有负相关性,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对边坡稳定性有正相关性;对比锚杆框架梁和抗滑桩两种防护措施,发现抗滑桩应急防护措施边坡位移减少量是锚杆框架梁的1.2倍,综合得出抗滑桩的防护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黄土边坡 失稳机制 数值仿真 应急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岸坡塌岸宽度预测模型研究
17
作者 施瑜萌 高德彬 +2 位作者 田壬佳 马学通 李常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5-149,共5页
水库塌岸宽度预测是水利水电工程重要研究问题之一。经验图解法是在岸坡最终稳定坡形的基础上进行塌岸宽度预测,未体现岸坡的塌岸过程,且对岸坡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也较少考虑,故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常存在较大的预测误差。基于此,本文提... 水库塌岸宽度预测是水利水电工程重要研究问题之一。经验图解法是在岸坡最终稳定坡形的基础上进行塌岸宽度预测,未体现岸坡的塌岸过程,且对岸坡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也较少考虑,故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常存在较大的预测误差。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黄土岸坡塌岸宽度预测模型,对模型关键参数取值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下堆积系数取值对塌岸宽度预测结果的影响较大,最优水下堆积系数取值随岸坡高度和水深的增大而增大。相比之下,岸坡角度对塌岸宽度的影响较小,主要影响首次塌岸宽度,对后续塌岸宽度的影响不大。随着岸坡坡度的增大,塌岸宽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同时,通过典型黄土岸坡塌岸预测宽度与现场调查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该预测模型的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黄土岸坡 塌岸预测 极限平衡理论 水下堆积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坡面小区侵蚀性降雨标准
18
作者 张继永 肖玉玲 +1 位作者 邹伟婷 信忠保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0-359,共10页
[目的]为厘定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径流小区发生产流产沙的场次降雨侵蚀性降雨标准,并探究侵蚀性降雨标准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黄土丘陵区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桥子沟试验场17个标准径流小区的2011—2020年降雨产流产沙观测资料,采用频... [目的]为厘定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径流小区发生产流产沙的场次降雨侵蚀性降雨标准,并探究侵蚀性降雨标准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黄土丘陵区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桥子沟试验场17个标准径流小区的2011—2020年降雨产流产沙观测资料,采用频率分析法和泥沙连通性IC值,评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侵蚀性降雨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水土保持措施减小不同径流小区产流产沙,与对照小区相比,草地和林地小区的产流产沙下降最明显,减沙率分别为80.39%和79.78%,农地减沙率明显小于草地和林地,仅为47.41%;水土保持措施提高侵蚀性降雨标准,对照小区侵蚀性降雨标准为场次降雨量11.62 mm,而林地和草地的标准分别为18.26、18.08 mm,农地居中,为13.76 mm;侵蚀性降雨标准与产流场次数、连通性指数(IC)、径流系数等指标呈负相关,侵蚀性降雨标准越大,IC值越小,径流系数越小,水文连通性越弱。[结论]经过水土流失治理后,坡面的水文连通性降低,侵蚀性降雨量减小,产流能力显著下降,而侵蚀性降雨标准显著上升,且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间存在差异。研究揭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坡面侵蚀性降雨标准及其影响因素,可为黄土高原坡面水土流失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坡面产流产沙 侵蚀性降雨标准 水土保持措施 泥沙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播草地不同部位对陕北黄土坡面侵蚀过程的调控效应
19
作者 陈浩 王博 +2 位作者 王豆豆 樊浩 李占斌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449-8464,共16页
草被是调控坡面侵蚀的有效措施,然而草种配置及其不同部位对坡面侵蚀过程的调控效应尚缺乏定量研究。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雨强下高羊茅、苜蓿混播及单播草地不同部位(叶、茎、根)对黄土坡面侵蚀过程、径流侵蚀动力及土... 草被是调控坡面侵蚀的有效措施,然而草种配置及其不同部位对坡面侵蚀过程的调控效应尚缺乏定量研究。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雨强下高羊茅、苜蓿混播及单播草地不同部位(叶、茎、根)对黄土坡面侵蚀过程、径流侵蚀动力及土壤侵蚀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播草地的减流减沙效益高于同部位的单播草地,且高羊茅的减流减沙效益高于同部位的苜蓿。各草被地上部分(叶与茎)减流的相对贡献均高于根系,但其减沙的相对贡献则均呈现出根系高于地上部分的特征。草被主要通过地上部分削减坡面径流流速和增加坡面阻力来实现对径流侵蚀动力的调控。混播草地对坡面径流的减速增阻效益高于同部位的单播草地,且高羊茅的减速增阻效益高于同部位的苜蓿。同时,草被主要通过根系生长活动改善表土性质进而增强土壤侵蚀阻力。不同的根系类型导致了土壤侵蚀阻力的差异,须根系高羊茅增强土壤侵蚀阻力的作用优于直根系苜蓿,而混播草地较大的根长密度及稠密的细根结构显著改善了表土理化性质,从而表现出更佳的土壤抗侵蚀能力。研究揭示了草被通过地上部分和根系实现对坡面侵蚀动力-阻力的同步双调控效应。草被垂直结构越完整,坡面侵蚀的调控效应越显著,且以混播草地对黄土坡面侵蚀的调控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深化草被覆盖调控坡面侵蚀过程研究,并可为陕北黄土区草被恢复管理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过程 植被垂直结构 土壤可蚀性 土壤临界剪切力 水动力学参数 黄土坡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沙黄土坡面沙层滑移对水分变化的响应机理
20
作者 韩奇隆 吕博 陈力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197,共10页
[目的]分析黄土坡面上覆沙厚度、降雨强度和坡度对沙土二元结构中产流产沙、水分变化及滑移的影响,旨在为风水复合侵蚀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与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室内模拟降雨试验,观测产流、产沙、侵蚀滑移以及水分时空变化过程... [目的]分析黄土坡面上覆沙厚度、降雨强度和坡度对沙土二元结构中产流产沙、水分变化及滑移的影响,旨在为风水复合侵蚀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与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室内模拟降雨试验,观测产流、产沙、侵蚀滑移以及水分时空变化过程,定量分析覆沙厚度、雨强和坡度对水分变化及覆沙黄土坡面滑移的影响。[结果]①覆沙黄土坡面经历较长历时降雨易发生滑移。覆沙厚度的增加会延缓滑移的发生,而降雨和坡度的增加则使其提前。滑移产沙量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②土壤水蓄量变化率受覆沙厚度、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共同影响,并随这三者的增加而显著增大。③沙层饱和度的变化过程可以分为快速增加、稳定状态和再次增长3个阶段。④土体饱和度的变化表明,滑移发生的临界条件受沙层厚度、降雨强度和坡度等因素的影响。[结论]覆沙黄土坡面沙层滑移受到饱和度的影响,而土壤的饱和度受到沙层厚度、降雨强度和坡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沙黄土坡面 滑移 风水复合侵蚀 坡面侵蚀产沙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