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MG在养殖水体中的残留及其在鱼肌肉中的积累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敏 任随周 +1 位作者 许玫英 孙国萍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36,共5页
检测曾投放过孔雀石绿(MG)养殖池塘中水样MG和隐性孔雀石绿(LMG)含量,并以此数据为基础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LMG养殖水体中生长的罗非鱼(Tilapia)和淡水白鲳(Colussoma brachypomum)肌肉中的积累情况。结果显示:所选取的5个... 检测曾投放过孔雀石绿(MG)养殖池塘中水样MG和隐性孔雀石绿(LMG)含量,并以此数据为基础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LMG养殖水体中生长的罗非鱼(Tilapia)和淡水白鲳(Colussoma brachypomum)肌肉中的积累情况。结果显示:所选取的5个池塘中LMG平均含量为30.32 ng/mL,6个月前使用过孔雀石绿的5个鱼塘的养殖水体中仍有一定量LMG残留。室内模拟实验显示:在LMG初始浓度为1.00 ng/mL的养殖水体中,LMG在罗非鱼和淡水白鲳肌肉中积累浓度分别高达60.0 ng/g和70.8 ng/g;罗非鱼肌肉中脂肪含量为0.53%,淡水白鲳为0.75%,说明脂肪含量高的淡水白鲳更容易积累LMG。同时发现,罗非鱼和淡水白鲳积累LMG浓度与水体中LMG浓度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石绿 无色孔雀石绿 积累 罗非鱼(Tilapia) 淡水白鲳(Colussoma brachypom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 被引量:40
2
作者 郭德华 叶长淋 +1 位作者 李波 方晓明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206-208,共3页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人们经常使用各种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和防止鱼病害,孔雀石绿就是其中的一种染料类杀菌剂[1],近年来发现它特别是其代谢物在水产体内有明显的残留现象,且代谢物的残留时间较长,由于孔雀石绿化学官能团三苯甲烷是一种...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人们经常使用各种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和防止鱼病害,孔雀石绿就是其中的一种染料类杀菌剂[1],近年来发现它特别是其代谢物在水产体内有明显的残留现象,且代谢物的残留时间较长,由于孔雀石绿化学官能团三苯甲烷是一种致癌物质,所以欧盟、美国等宣布禁止其在经济鱼类(观赏鱼除外)养殖过程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 VIS HPLC - TOF MS Malachite green leucomalachite gre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雀石绿的代谢机理及生物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25
3
作者 翟毓秀 郭莹莹 +2 位作者 耿霞 张翠 宁劲松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2,共6页
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是1种三苯甲烷类工业染料,曾广泛用于治疗水产动物的水霉病、烂鳃病、寄生虫病等,但由于具有高毒、高残留、“三致”等毒性性质,许多国家禁止其在经济鱼类(观赏鱼除外)的养殖过程中使用,成为药物残留监控... 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是1种三苯甲烷类工业染料,曾广泛用于治疗水产动物的水霉病、烂鳃病、寄生虫病等,但由于具有高毒、高残留、“三致”等毒性性质,许多国家禁止其在经济鱼类(观赏鱼除外)的养殖过程中使用,成为药物残留监控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对孔雀石绿的化学性质、代谢规律及机理、生物毒性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药残的监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石绿 无色孔雀石绿 代谢 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UPLC-MS/MS法测定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及其代谢物 被引量:26
4
作者 宫小明 华萌萌 +2 位作者 王洪涛 王炳军 马荣桧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97-901,共5页
建立了水产品中孔雀石绿(MG)和结晶紫(CV)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LMG)和隐色结晶紫(LCV)残留的QuEChERS/UPLC-MS/MS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改进的QuEChERS(EMR-Lipid)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经Agilent Eclipse Plus C_(18)(1.8μm,3.0 ... 建立了水产品中孔雀石绿(MG)和结晶紫(CV)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LMG)和隐色结晶紫(LCV)残留的QuEChERS/UPLC-MS/MS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改进的QuEChERS(EMR-Lipid)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经Agilent Eclipse Plus C_(18)(1.8μm,3.0 mm×100 mm)色谱柱分离,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多反应监测正离子方式测定。4种分析物在0.2~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鱼肉中4种分析物在0.5,1.0,5.0μg/kg加标浓度水平下,回收率为77.1%~106.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4.3%。该方法简单、稳定、可靠,能有效去除样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杂质,可满足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结晶紫以及隐色代谢物残留检测与确证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EMR-Lipid UPLC-MS/MS 孔雀石绿 隐色孔雀石绿 结晶紫 隐色结晶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药孔雀石绿的毒性、危害和检测现状 被引量:41
5
作者 刘军 胡华军 +2 位作者 张明洲 俞俊 俞晓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5期397-400,共4页
就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的毒性、微生物降解以及目前检测方法的现状作一综述,使人们对孔雀石绿的潜在危害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就如何减少孔雀石绿的危害性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孔雀石绿 无色孔雀石绿 毒性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研究概况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红霞 那广水 +2 位作者 贺伟 孙茜 吴垠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30-432,共3页
关键词 孔雀石绿 无色孔雀石绿 生物毒性 代谢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在鲫鱼肌肉中的代谢规律 被引量:47
7
作者 邱绪建 林洪 +2 位作者 王联珠 江洁 王建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5-748,共4页
研究了孔雀石绿及其主要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在鲫鱼肌肉组织内的残留消除趋势。对鲫鱼以200 ng/mL浓度孔雀石绿进行药浴1 h,取肌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孔雀石绿及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的残留状况。结果表明,孔雀石绿代谢相对较快。代谢... 研究了孔雀石绿及其主要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在鲫鱼肌肉组织内的残留消除趋势。对鲫鱼以200 ng/mL浓度孔雀石绿进行药浴1 h,取肌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孔雀石绿及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的残留状况。结果表明,孔雀石绿代谢相对较快。代谢产物无色孔雀石绿残留时间较长,可以作为检测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石绿 无色孔雀石绿 代谢 鲫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雀石绿及其代谢产物在罗非鱼肌肉中残留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杨贤庆 孙满义 +6 位作者 岑剑伟 李来好 吴燕燕 郝淑贤 戚勃 石红 周婉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7-111,共5页
为了了解不同养殖条件下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及其代谢产物隐色孔雀石绿(leucomalachite green,LMG)在罗非鱼Oreochromis spp.体内的代谢残留规律,做到对孔雀石绿进行有效监控。研究了规格为(150±20)g与(45±10)g的罗... 为了了解不同养殖条件下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及其代谢产物隐色孔雀石绿(leucomalachite green,LMG)在罗非鱼Oreochromis spp.体内的代谢残留规律,做到对孔雀石绿进行有效监控。研究了规格为(150±20)g与(45±10)g的罗非鱼肌肉中孔雀石绿代谢消除规律;淡水养殖与盐度为15‰的咸淡水养殖的罗非鱼肌肉中孔雀石绿代谢消除规律;分别经0.5和2mg.L?1浓度药浴1h的罗非鱼肌肉中孔雀石绿代谢消除规律。采用纯有机溶剂提取目标物,前处理简便、快捷,无需液液萃取及固相萃取,大大降低了成本。结果表明,到第60天所有组的孔雀石绿都检不出,而隐色孔雀石绿依然可以检到,说明隐色孔雀石绿代谢较孔雀石绿慢;大规格罗非鱼孔雀石绿及隐色孔雀石绿代谢快于小规格的罗非鱼;咸淡水养殖的罗非鱼同一时间体内残留孔雀石绿较淡水养殖高而隐色孔雀石绿的残留量相反;高浓度药浴罗非鱼肌肉中的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均高于低浓度药浴的罗非鱼,且高浓度药浴的罗非鱼肌肉中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残留时间长。本试验综合实际情况,对比了不同试验条件下孔雀石绿代谢残留规律,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渔业未来发展的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依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Oreochromis spp. 孔雀石绿 隐色孔雀石绿 肌肉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雀石绿及其代谢产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的残留、危害及检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9
作者 桂英爱 王洪军 +2 位作者 刘春林 刘中 丁勇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3-298,共6页
从组织病理学、血液学及毒性试验等角度分析了孔雀石绿对动物的危害,描述了有色孔雀石绿和代谢产物无色孔雀石绿间的生物转化关系,并就国内外对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绿的检测进展情况等进行了评述。建议国内应大力研究从养殖排出水中清... 从组织病理学、血液学及毒性试验等角度分析了孔雀石绿对动物的危害,描述了有色孔雀石绿和代谢产物无色孔雀石绿间的生物转化关系,并就国内外对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绿的检测进展情况等进行了评述。建议国内应大力研究从养殖排出水中清除孔雀石绿的方法,开发出安全有效的孔雀石绿替代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石绿 无色孔雀石绿 毒性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鱼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残留量 被引量:14
10
作者 周贻兵 吴坤 +3 位作者 刘利亚 王娅芳 李磊 林野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94-299,共6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鱼中孔雀石绿(MG)、隐色孔雀石绿(LMG)、结晶紫(CV)、隐色结晶紫(LCV)残留。样品加入内标,经乙腈涡旋提取、离心、中性氧化铝柱去除脂肪后,氮吹近干,V(乙腈)∶V(5mmol/L醋酸铵)=50∶50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鱼中孔雀石绿(MG)、隐色孔雀石绿(LMG)、结晶紫(CV)、隐色结晶紫(LCV)残留。样品加入内标,经乙腈涡旋提取、离心、中性氧化铝柱去除脂肪后,氮吹近干,V(乙腈)∶V(5mmol/L醋酸铵)=50∶50的溶液定容,上机测定。MG、CV及其代谢物在4.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MG、LMG、CV的检出限为0.01μg/kg,LCV的检出限为0.06μg/kg。在空白样品中分别添加0.25、2.0μg/kg混合标准溶液和2.0μg/kg内标溶液进行回收率实验,平均回收率在81.4%~97.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在5.9%~11.2%之间。对109批次实际鱼样进行检测,4种物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该方法能够灵敏、准确、可靠的测定鱼中MG、LMG、CV、LCV残留,为鱼类水产品养殖、流通及使用环节的市场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 MS) 孔雀石绿(MG) 隐色孔雀石绿(lmg) 结晶紫(CV) 隐色结晶紫(LC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水产品及水中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绿 被引量:36
11
作者 邢玮玮 王榕妹 +3 位作者 王俊卿 杨红 贺莉 邓安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6,共5页
本文报道一种同时测定水产品及水样中孔雀石绿(MG)和无色孔雀石绿(LMG)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对无色孔雀石绿分子进行修饰,使其与载体蛋白交联,得到免疫原和包被抗原,经过多次免疫动物制得抗无色孔雀石绿的多克隆抗体... 本文报道一种同时测定水产品及水样中孔雀石绿(MG)和无色孔雀石绿(LMG)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对无色孔雀石绿分子进行修饰,使其与载体蛋白交联,得到免疫原和包被抗原,经过多次免疫动物制得抗无色孔雀石绿的多克隆抗体。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IC50值(标准曲线中吸光度抑制至最大吸光度值的50%时所对应的待测物浓度)为0.9~2.6μg/L,检出限为0.02—0.10μg/L,无色孔雀石绿在水样及水产品中的回收率为76.2~95.0%,与孔雀石绿的交叉反应率为95.25%。真实样品测定中,两种食用鱼养殖水样及一个鱼样中未检出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绿,但在观赏鱼养殖水样及另一鱼样中检出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浓度分别为1.84μg/L和1.38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石绿 无色孔雀石绿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 食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体与底泥中孔雀石绿及隐色孔雀石绿残留 被引量:18
12
作者 孙言春 李池陶 +5 位作者 杜宁宁 曹顶臣 牟振波 吴松 王海涛 陈中祥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5-210,共6页
建立了水体和底泥沉积物中孔雀石绿(MG)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LMG)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水样直接利用MCX固相萃取柱富集和净化,底泥采用乙腈和二氯甲烷混合提取液超声提取。采用BEH C18(1.7μm,50 mm×... 建立了水体和底泥沉积物中孔雀石绿(MG)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LMG)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水样直接利用MCX固相萃取柱富集和净化,底泥采用乙腈和二氯甲烷混合提取液超声提取。采用BEH C18(1.7μm,50 mm×2.1 mm)色谱柱对待测物进行分离,以0.1%甲酸/乙腈-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多反应正离子监测模式检测,内标法定量。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100μg/L,r2≥0.995。空白水体在1.0、10.0、100 ng/L 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7%~9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7.2%~11.4%,检出限(LOD)和定量下限(LOQ)分别为0.2ng/L和0.4 ng/L。空白底泥样品在0.20、2.00、20.0μg/kg 3个加标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82%~91%,RSD为6.3%~11.6%,检出限(LOD)和定量下限(LOQ)分别为0.02μg/kg和0.04μg/kg。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适用于实际水产养殖环境水体和底泥中MG和LMG的残留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C—MS MS 检测 水体 底泥 孔雀石绿 隐色孔雀石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泡条件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组织中分布及消除规律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永涛 艾晓辉 +1 位作者 索纹纹 杨秋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9-280,共12页
以7 mg/L的孔雀石绿浸泡斑点叉尾苗种5min后将其饲养于池塘的网箱中,研究了在养殖模式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苗种各组织中的分布及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析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 以7 mg/L的孔雀石绿浸泡斑点叉尾苗种5min后将其饲养于池塘的网箱中,研究了在养殖模式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苗种各组织中的分布及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析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血液、肌肉、皮肤、肝脏、肾脏组织中的浓度水平。采用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3p97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有吸收二室模型,动力学方程分别为:C孔雀石绿=683.063 e 0.248 t+11.176e 0.006 t 694.239e 0.333 t,C隐色孔雀石绿=757.240 e 0.222 t+14.474 e 0.007 t–771.714 e 0.382 t。血液中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3.480和3.623h,峰浓度值Cmax分别为81.560和159.619 ng/mL,表观分布容积Vd/F分别为37.689和21.125 L/kg,分布相的一级速率常数α分别为0.248和0.222/h,消除相的一级速率常数β分别为0.006和0.007/h,吸收半衰期T(1/2)α分别为2.794和3.124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13.068和105.841h,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K12分别为0.020和0.015/h,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K21分别为0.159和0.121/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2493.944和3601.863 ng.h/mL。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浓度水平的结果表明,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4种组织中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皮肤>肌肉>肾脏>肝脏,其中斑点叉尾皮肤组织易蓄积孔雀石绿,其残留时间最长,肝脏组织由于对孔雀石绿有极强的代谢转化功能而浓度较低。孔雀石绿在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消除方程分别为C=5.570 e 0.009t、C=6.302 e 0.007t、C=4.791 e 0.006t和C=4.591 e 0.002t,相关系数r2≥0.773,消除半衰期T1/2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分别为3.2、4.1、4.8和14.4d。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孔雀石绿分别在45、60、30和60d才未被检测到;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4种组织中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肝脏>皮肤>肌肉>肾脏,残留时间最长的组织也是皮肤组织。隐色孔雀石绿在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消除方程分别为C=6.491 e 0.004t、C=6.958 e 0.003t、C=6.722 e 0.007t和C=6.162 e 0.002t,相关系数r2≥0.673,消除半衰期T1/2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分别为7.2、9.6、4.1和14.4d。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隐色孔雀石绿分别在90、90、60和90d才未被检出。试验期间(2011年5月17日至7月15日)平均水温为26.4℃,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90d后在各组织中才未检测到,因此,使用7 mg/L孔雀石绿浸泡2龄斑点叉尾苗种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至少应经过2376℃.d后才能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石绿 隐色孔雀石绿 斑点叉尾鮰 组织分布 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品中残留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绿液质联用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冯雷 孙文通 +3 位作者 李波 祝红昆 李军明 杨凡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3-196,共4页
研究了一种针对水产品中残留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绿的液质联用分析方法。采用固相萃取方法对样品中的目标物进行净化前处理,以乙腈-醋酸铵缓冲液作流动相分析食品中的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绿,缩短了色谱分离时间,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分... 研究了一种针对水产品中残留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绿的液质联用分析方法。采用固相萃取方法对样品中的目标物进行净化前处理,以乙腈-醋酸铵缓冲液作流动相分析食品中的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绿,缩短了色谱分离时间,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并对柱后衍生化和非衍生化方法以及DAD和MS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准确、快速以及灵敏度高的特点,能够适应大规模样品的快速分析要求,目前此方法已经用于水产品中残留孔雀石绿的分析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石绿 无色孔雀石绿 液质联用 水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苗种中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 被引量:22
15
作者 田秀慧 于召强 +3 位作者 陈玮 任传博 邹荣婕 张华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71-177,共7页
建立水产苗种中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内标法定量。样品用乙腈提取后,以乙腈定容至25.0mL,取5.0mL上述样品溶液经中性氧化铝柱净化,收集全部流出液,45℃氮吹至将尽干,准确加入2.00mL乙腈-5m... 建立水产苗种中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内标法定量。样品用乙腈提取后,以乙腈定容至25.0mL,取5.0mL上述样品溶液经中性氧化铝柱净化,收集全部流出液,45℃氮吹至将尽干,准确加入2.00mL乙腈-5mmol/L的乙酸铵溶液(1:1,V/V)定容,超声振荡1min,样液经0.22μm滤膜,在ACQUITYTMUPLC BEH C18(1.7μm,2.1mm i.d.×100mm)色谱柱上进行梯度洗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和含有0.1%甲酸的5mmol/L的乙酸铵溶液;多反应监测模式下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其中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残留量。本方法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的线性范围为0.5~20.0ng/mL,相关系数为0.9991和0.9999;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的检出限为0.03μg/kg,定量限为0.10μg/kg,在0.10、1.0μg/kg和2.0μg/kg三个水平加标平均回收率为84.3%~100.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12%~9.18%。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相比较前人研究,在实验条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改进,适用于水产苗种中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残留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 苗种 孔雀石绿 隐色孔雀石绿 超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 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双波长法同时测定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隐性孔雀石绿 被引量:18
16
作者 叶四化 陆超华 +1 位作者 谢海平 李娜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9-72,共4页
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发现孔雀石绿和隐性孔雀石绿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620nm和260nm。在相应的最大吸收波长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双波长紫外可见检测器对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隐性孔雀石绿同时测定。结果表明,水产品中孔雀石... 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发现孔雀石绿和隐性孔雀石绿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620nm和260nm。在相应的最大吸收波长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双波长紫外可见检测器对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隐性孔雀石绿同时测定。结果表明,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隐性孔雀石绿回收率分别为83%~89%和87%~9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2%~2.53%和2.16%~2.65%,检出限分别为1μg/kg和2μ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双波长 孔雀石绿 隐性孔雀石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雀石绿及隐色孔雀石绿在花鲈组织中的分布与消除规律 被引量:7
17
作者 丁军伟 邓建朝 +5 位作者 杨贤庆 李来好 赵庆志 吴燕燕 陈胜军 李春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2-136,共5页
本实验用浓度为0.15 mg/m L的孔雀石绿药浴花鲈1 h后转移至水泥池中用淡水养殖,研究孔雀石绿(MG)及其代谢产物隐色孔雀石绿(LMG)在花鲈各组织中的分布与消除规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MG、LMG在花鲈的背肌、鱼皮、肝... 本实验用浓度为0.15 mg/m L的孔雀石绿药浴花鲈1 h后转移至水泥池中用淡水养殖,研究孔雀石绿(MG)及其代谢产物隐色孔雀石绿(LMG)在花鲈各组织中的分布与消除规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MG、LMG在花鲈的背肌、鱼皮、肝脏的含量,并用内标法来进行定量。结果表明,在消除期间,LMG的浓度始终高于MG的。MG、LMG在肝脏中的浓度最高。MG在花鲈3种组织中的最大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肝脏(94.86±8.12)μg/kg>鱼皮(19.35±1.88)μg/kg>背肌(7.47±0.45)μg/kg。MG在背肌、鱼皮、肝脏中分别于168、960、2160 h时检测不到。MG在3种组织中的半衰期长短的先后顺序为:肝脏(7.22 d)=鱼皮(7.22 d)>背肌(1.44 d)。LMG在花鲈3种组织中的最大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肝脏(3607.13±189.56)μg/kg>背肌(103.65±14.97)μg/kg>鱼皮(82.10±7.64)μg/kg。LMG在3种组织中的半衰期长短的先后顺序为:背肌(28.88 d)=鱼皮(28.88 d)>肝脏(14.44 d)。消除2544 h后,背肌、鱼皮、肝脏中的LMG含量仍然高于检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 孔雀石绿 隐色孔雀石绿 花鲈 组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紫外/荧光检测法测定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隐性孔雀石绿 被引量:11
18
作者 孙协军 谢田雨 +2 位作者 郭永健 杜兴军 李秀霞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2016年第2期52-56,共5页
试验旨在建立一种检测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隐性孔雀石绿的液相色谱-紫外/荧光检测方法,并对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简化。在乙腈作为溶剂提取步骤中同时加入酸性氧化铝吸附,提取液离心分离后采用串联的丙磺酸阳离子固相萃取柱(PRS)和酸性氧... 试验旨在建立一种检测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隐性孔雀石绿的液相色谱-紫外/荧光检测方法,并对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简化。在乙腈作为溶剂提取步骤中同时加入酸性氧化铝吸附,提取液离心分离后采用串联的丙磺酸阳离子固相萃取柱(PRS)和酸性氧化铝柱净化,0.05 mol/L的乙酸铵/乙腈(20∶80,V/V)为流动相,采用液相色谱-紫外/荧光检测法同时分析孔雀石绿和隐性孔雀石绿的含量,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孔雀石绿和隐性孔雀石绿在0.05~1.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为0.9999和0.9996,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02 mg/L和0.5μg/L。当加标量分别为10、25、50μg时,空白鱼样的加标回收率在72.0%~91.4%之间,RSD均小于7.5%。该方法准确度高,适于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及其代谢残留产物—隐性孔雀石绿的分析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孔雀石绿 隐性孔雀石绿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药孔雀石绿及其关联化合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9
作者 邱绪建 林洪 江洁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2-96,共5页
主要对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之间的关系、毒性和检测方法现状作一概述。对各种检测方法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以便研究者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改进现有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 孔雀石绿 无色孔雀石绿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雀石绿在南美白对虾苗中的消除规律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金兰 陈培基 +2 位作者 李刘冬 黎智广 杨宏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71-74,共4页
为了解孔雀石绿在虾苗中的蓄积与消除规律,达到对孔雀石绿的禁用监控。本实验对初始体长约0.9cm的南美白虾苗以0.15μg/mL质量浓度孔雀石绿进行药浴2h,再转移到室外自然环境中进行养殖,并连续采样监测。将取得的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为了解孔雀石绿在虾苗中的蓄积与消除规律,达到对孔雀石绿的禁用监控。本实验对初始体长约0.9cm的南美白虾苗以0.15μg/mL质量浓度孔雀石绿进行药浴2h,再转移到室外自然环境中进行养殖,并连续采样监测。将取得的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其孔雀石绿及其代谢产物隐色孔雀石绿的残留状况。结果表明:孔雀石绿在南美白虾苗中代谢较快,其含量降至检测限以下只需要3d。而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存留时间较长,消除过程缓慢,需长达9d,可以做为检测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石绿 隐色孔雀石绿 南美白对虾苗 消除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