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3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an Improved ISODATA Method to Pipeline Leak Detection 被引量:4
1
作者 Hu Jinqiu Zhang Laibin Wang Zhaohui Liang We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97-104,共8页
Increasingly serious leak problem in pipeline transportation has not only affected the operation of pipelines but also caused loss of precious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ccurrence... Increasingly serious leak problem in pipeline transportation has not only affected the operation of pipelines but also caused loss of precious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ccurrence of negative pressure waves and the unsupervised learning of pattern recognition, the Interactive Self-organizing Data Analysis Technique Algorithm (ISODATA) method was used to classify the negative pressure waves and then the states of pipelines could be determined. K L transformation was used to eliminate the correlativity of feature parameters and to reduce the dimensionality of feature vector space to speed up calcul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validated the accuracy and practical value of this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gative pressure wave ISODATA leak detection K_L trans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f pressure effects on ocean in-situ detection using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被引量:3
2
作者 Jinjia GUO Nan LI +1 位作者 Jiaojian SONG Ronger ZHENG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82-187,共6页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as a new technique for in-situ marine application. In this work, the influence of deep-sea high pressure environment on LIBS signals was inv...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as a new technique for in-situ marine application. In this work, the influence of deep-sea high pressure environment on LIBS signals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compact LIBS-sea system developed b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for the in-situ chemical analysis of seawater. The results from the field measurements show that the liquid pressur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LIBS signals. Higher peak intensity and larger line broadening were obtained as the pressure increases. By comparing the variations of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with the LIBS signals, a weak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can be observed. Under high pressure conditions, the optimal laser energy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air environment. When the laser energy exceeded 17 mJ, the effect of laser energy on the signal intensity weakened. The signal intensity decreases gradually at larger delays. The obtained results verifi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LIBS technique for the deep-sea in-situ detection, and we hope this technology can contribute to surveying more deep-sea environments such as the hydrothermal vent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DEEP-SEA in-situ detection pressure effect plasma EMIS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 leak detection criteria for a subsea oil export pipeline
3
作者 张方元 白勇 +1 位作者 Mohd Fauzi BADARUDDIN Suhartodjo TUTY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2009年第2期168-174,共7页
A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QRA) based on leak detection criteria (LDC) for the design of a proposed subsea oil export pipeline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objective of this QRA/LDC study was to determine ... A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QRA) based on leak detection criteria (LDC) for the design of a proposed subsea oil export pipeline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objective of this QRA/LDC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current leak detection methodologies were sufficient, based on QRA results, while excluding the use of statistical leak detection; if not, an appropriate LDC for the leak detection system would need to be established. The famous UK PARLOC database was use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pipeline failure rates, and the software POSVCM from MMS was used for oil spill simulations. QRA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installation of a statistically based leak detection system (LD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ime to leak detection, thereby mitiga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leakage. A sound LDC has been defined based on QRA study results and comments from various LDS vendors to assist the emergency response team (ERT) to quickly identify and locate leakage and employ the most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ntain da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RA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RISK LDC leak detection criteria) PARLOC database PIPEL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门控注意网络模型的天然气管道泄漏检测新方法
4
作者 董宏丽 孙桐 +2 位作者 王闯 杨帆 商柔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6,共12页
准确的泄漏检测对维护天然气管道运行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深度学习已成为天然气管道泄漏检测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天然气管道数据具有复杂的时间动态特性,进而导致大多数深度学习方法在识别泄漏类型方面难以取得优异的性能。此外,检测模... 准确的泄漏检测对维护天然气管道运行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深度学习已成为天然气管道泄漏检测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天然气管道数据具有复杂的时间动态特性,进而导致大多数深度学习方法在识别泄漏类型方面难以取得优异的性能。此外,检测模型的初始超参数选择通常是随机的,这也可能会导致识别性能不稳定。为了提升天然气管道泄漏检测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麻雀搜索算法的门控注意网络模型(Sparrow Search Algorithm-based Gate Attention Network, SGAN)。首先,为了提取有效且具有鲁棒性的数据特征,采用带交叉熵函数的麻雀搜索算法对门控循环单元的初始超参数进行全局搜索;然后,设计了一种异常注意力机制,通过对数据特征进行加权来放大正常和泄漏数据之间的区分差异;最后,将所提算法应用于天然气管道的泄漏检测。研究结果表明:(1) SGAN模型能够实现模型超参数的自适应优化,并加快了模型的收敛速度,使模型性能更加稳定;(2) SGAN模型通过对正常与泄漏特征进行加权处理,显著提升了数据特征的区分效果;(3) SGAN模型的学习表示能力和泛化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以此提高了对数据的分类性能;(4) SGAN模型能够显著提高天然气管道泄漏检测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可减少误报率和漏报率,并且其性能明显优于常规分类算法。结论认为,SGAN模型通过自适应优化和异常注意力机制结合,能精准识别泄漏特征,并快速响应天然气管道中的泄漏情况,有效提升了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显著降低了安全事故风险,为天然气管道泄漏检测提供了一种高效、智能的解决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管道 泄漏检测 麻雀搜索算法 门控循环单元 异常注意力机制 自适应优化 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泄漏红外光谱成像探测组件研发
5
作者 张云昊 杨云朋 +4 位作者 孙秉才 刘鑫 姜洪妍 赵帅 吴斌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8,共12页
石油化工行业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石油气具有无色无味的特点,发生微量泄漏时不易被工作人员察觉,对环境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石化企业针对石油气泄漏进行检测和定位的需求日益增大。相比于传统检测方法,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因... 石油化工行业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石油气具有无色无味的特点,发生微量泄漏时不易被工作人员察觉,对环境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石化企业针对石油气泄漏进行检测和定位的需求日益增大。相比于传统检测方法,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因其大范围、远距离、快速定位泄漏源、动态直观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文中介绍了一种基于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的油气泄漏探测组件,该组件结合了红外光谱图像技术的优势,通过攻关宽自由谱宽范围窄带高消光比滤波技术、高精度指数光刻与刻蚀等关键技术,完成覆盖长波红外谱段的多通道带通滤波器设计;结合油气泄漏检测应用场景,完成图像传感器的选型及器件耦合,最终研制出一套针对油气泄漏检测的红外光谱成像探测组件。经测试,其谱段数多于10个谱段,谱段范围覆盖8~12μm,光谱分辨率优于0.5μm。使用该成像组件对油气主要成分空间分布进行实时检测,系统理论检测极限浓度达到5.4%,为研发适用于企业现场的油气类危险化学品泄漏光谱监测技术及装备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泄漏 油气检测 长波红外 宽谱段 光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AR技术在天然气净化厂甲烷减排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惠 李巩 +4 位作者 孙峰 江丽 徐炳科 刘斯琪 陈建军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64,共7页
目的针对天然气净化厂的甲烷逸散排放问题,试点开展甲烷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以研究其甲烷减排效果。方法通过在天然气净化厂开展甲烷泄漏检测与修复,对比修复前后的甲烷排放量,确定LDAR技术在天然气净化厂甲烷减排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针对天然气净化厂的甲烷逸散排放问题,试点开展甲烷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以研究其甲烷减排效果。方法通过在天然气净化厂开展甲烷泄漏检测与修复,对比修复前后的甲烷排放量,确定LDAR技术在天然气净化厂甲烷减排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对天然气净化厂装置进行泄漏检测,共发现甲烷泄漏密封点57个,全厂甲烷排放量11696 kg/a,进行泄漏点修复后,甲烷排放量减至531 kg/a,减排甲烷11165 kg/a,减排率达95.46%。结论针对天然气净化厂的甲烷逸散排放,通过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显著减少了甲烷排放量,为LDAR技术在油气行业甲烷减排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净化厂 甲烷减排 逸散排放 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不确定性的红外视频气羽分割及其在VOCs泄漏检测中的应用
7
作者 张宇霖 谷小婧 顾幸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7-318,共12页
针对红外气体成像实现泄漏检测自动化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一种可同时进行视频气羽分割与不确定性估计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泄漏检测框架。通过分析视频帧判断泄漏位置与范围,并将深度模型的不确定性结果作为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指标,为后... 针对红外气体成像实现泄漏检测自动化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一种可同时进行视频气羽分割与不确定性估计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泄漏检测框架。通过分析视频帧判断泄漏位置与范围,并将深度模型的不确定性结果作为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指标,为后续决策提供参考,以增强算法使用中的安全性。通过记忆模块来关联视频时序信息,实现快速高效的视频气羽分割与不确定性评估,提升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为缓解VOCs视频数据稀缺问题,使用真实与合成数据混合训练。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给出泄漏检测结果的同时,可以输出模型置信度评价,避免对深度模型的盲目依赖,为人工决策和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语义分割 气体泄漏检测 不确定性估计 合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套管泄漏地面检测技术现状与展望
8
作者 万志国 张志泰 +1 位作者 刘君林 窦益华 《非常规油气》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油管和套管泄漏会导致环空压力异常,对井筒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影响了油气生产安全。传统测井作业泄漏检测操作复杂、安全风险大且成本较高。相比之下,油套管泄漏地面检测技术可在不停产情况下进行泄漏检测,具有操作安全以及成本低的优势... 油管和套管泄漏会导致环空压力异常,对井筒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影响了油气生产安全。传统测井作业泄漏检测操作复杂、安全风险大且成本较高。相比之下,油套管泄漏地面检测技术可在不停产情况下进行泄漏检测,具有操作安全以及成本低的优势。论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油套管泄漏地面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其优缺点和检测方法适用性,重点关注了在泄漏速率计算、泄漏点定位、泄漏当量直径及多漏点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现场需求,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如下建议:未来的研究需要通过多源信息融合与智能化技术提升泄漏监测系统的精确度和效率,优化声波检测技术以提高液面以下漏点的探测能力,并进一步推进多漏点检测和智能预警系统的发展。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油套管泄漏检测技术将在复杂井况下实现更精确和实时的监测,确保油气田的安全生产与环保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筒完整性 环空带压检测 泄漏速率 漏点定位 泄漏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纤拉曼散射的分布式管道测漏系统标定技术
9
作者 李艳能 陈智 +3 位作者 郭慧玲 党艳 董晶 梅美 《无线互联科技》 2025年第4期72-75,共4页
测温精度和定位精度是分布式测漏系统的2个重要指标,关系到分布式管道测漏系统能否准确地检测出管道泄漏的位置和泄漏规模。文章研究了分布式管道测漏系统的基本特性,针对系统静态时的线性特性,通过最小二乘法对系统进行初始标定。然后... 测温精度和定位精度是分布式测漏系统的2个重要指标,关系到分布式管道测漏系统能否准确地检测出管道泄漏的位置和泄漏规模。文章研究了分布式管道测漏系统的基本特性,针对系统静态时的线性特性,通过最小二乘法对系统进行初始标定。然后,通过泄漏信号的非稳态瞬变特性,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分布式管道侧漏系统的数据进行动态标定。最后,基于德国AP Sensing公司的分布式测漏主机搭建实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比较高的测温精度和定位精度,40 km管道测漏的测温精度≤1.22℃,定位精度≤5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管道测漏系统 最小二乘法 小波分析 光纤拉曼散射 标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itu determination of onset lithium plating for safe Li-ion batteries 被引量:8
10
作者 Lei Xu Yi Yang +6 位作者 Ye Xiao Wen-Long Cai Yu-Xing Yao Xiao-Ru Chen Chong Yan Hong Yuan Jia-Qi Hua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255-262,共8页
Lithium plating in working batteries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in the exploration of safe energy storage.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and rapid early-warning method is strongly considered but quite challenging since ... Lithium plating in working batteries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in the exploration of safe energy storage.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and rapid early-warning method is strongly considered but quite challenging since lithium plating behavior is determined by diverse factors.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present a non-destructive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transient state analysis and threeelectrode cell configuration. Through dividing the iR drop value by the current density, the as-obtained impedance quantity(R_(i)) can serve as a descriptor to describe the change of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impedance on the graphite anode. The onset of lithium plating can be identified from the sharp drop of R_(i). Once the dendritic plated lithium occurs, the extra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at the lithium interfaces leads to growing active area and reduced surface resistance of the anode. We proposed a protocol to operate the batteries under the limited capacity, which renders the cell with 98.2% capacity retention after 1000 cycles without lithium plating. The early-warning method has also been validated in in-situ optical microscopy batteries and practical pouch cells, providing a general but effective method for online lithium plating detection towards safe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plating in-situ detection method Transient state analysis iR drop Three-electrode battery Lithium-ion batter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化企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减排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栩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2,共5页
炼化企业加工过程有组织、无组织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量较大,对大气环境中的颗粒物、臭氧浓度等产生重大影响。A公司自“十三五”以来对VOCs减排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采取油气回收、储罐浮盘高效密封改造、呼吸阀改型升级、... 炼化企业加工过程有组织、无组织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量较大,对大气环境中的颗粒物、臭氧浓度等产生重大影响。A公司自“十三五”以来对VOCs减排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采取油气回收、储罐浮盘高效密封改造、呼吸阀改型升级、无组织排放改为有组织回收、VOCs焚烧、常态化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等多种减排措施,VOCs排放量已从2015年的4230 t下降到2022年的2157 t,降低比例达到49%,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回收 高效密封 呼吸阀 焚烧 泄漏检测与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建模和密度聚类的红外气体图像分割方法
12
作者 王霞 徐世炜 +1 位作者 董康俊 金伟其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55-1361,共7页
红外成像技术作为气体泄漏检测的有效工具,能够动态直观地观察到泄漏现象,然而背景干扰和气体非实体的特性导致红外图像中气体羽流往往轮廓模糊、对比度低。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背景建模和密度聚类的分割算法,利用红外气体图像的时空分... 红外成像技术作为气体泄漏检测的有效工具,能够动态直观地观察到泄漏现象,然而背景干扰和气体非实体的特性导致红外图像中气体羽流往往轮廓模糊、对比度低。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背景建模和密度聚类的分割算法,利用红外气体图像的时空分布特征实现对低对比度红外图像中气体区域的有效分割。根据当前帧与序列帧高斯混合模型的匹配关系提取前景图像,进而利用密度聚类算法对前景图像进行分簇处理,通过空间尺寸约束过滤低密度区域,结合形态学操作最终确定气体扩散区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够实现对场景内低对比度泄漏气体的有效检测和区域分割,降低噪声和动态背景干扰,弥补气体区域空洞问题,与其他算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可为红外成像气体泄漏检测分割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成像 气体泄漏检测 背景建模 密度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化企业“无异味工厂”建设路径与实践 被引量:1
13
作者 齐立志 《齐鲁石油化工》 2024年第2期164-169,共6页
“无异味工厂”建设是推进各类污染物管控向纵深拓展的重要举措。某石化企业通过实施全流程挥发性有机物(VOCs)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建设VOCs网格化监测系统,开展生产区域VOCs走航监测、实施精细化和差异化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 “无异味工厂”建设是推进各类污染物管控向纵深拓展的重要举措。某石化企业通过实施全流程挥发性有机物(VOCs)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建设VOCs网格化监测系统,开展生产区域VOCs走航监测、实施精细化和差异化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管理等举措,使“无异味工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石油化工企业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推进绿色洁净发展和保障员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异味工厂 挥发性有机物 网格化 走航监测 泄漏检测与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供水管网泄漏原因及检测技术研究
14
作者 李杨 封磊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28-35,共8页
文章统计了2015—2022年中国城市供水情况,指出当前我国市政供水管网存在严重漏损问题,并从市政供水管网的组成、管材、敷设方式、施工工艺、外部因素、运行维护等方面出发,对泄漏类型及泄漏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流量... 文章统计了2015—2022年中国城市供水情况,指出当前我国市政供水管网存在严重漏损问题,并从市政供水管网的组成、管材、敷设方式、施工工艺、外部因素、运行维护等方面出发,对泄漏类型及泄漏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流量法、听音法、相关分析法等9类检漏方法,并结合真实供水管网泄漏案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复杂情况下漏水检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供水 管网漏损 泄漏原因 检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DLAS技术的甲烷气体泄漏成像检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正友 袁明君 +3 位作者 徐洋 杨沅锦 孙思齐 杨炳雄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3,共6页
传统的甲烷气体泄漏检测方法主要以单点测量和红外热成像为主。前者由于测量点密度小且气体易于流动,很难确定泄漏点;后者根据气体云团与周围环境温度差异检测成像,温差较小时,成像对比度低、分辨力弱。根据以上局限性,提出一种甲烷气... 传统的甲烷气体泄漏检测方法主要以单点测量和红外热成像为主。前者由于测量点密度小且气体易于流动,很难确定泄漏点;后者根据气体云团与周围环境温度差异检测成像,温差较小时,成像对比度低、分辨力弱。根据以上局限性,提出一种甲烷气体泄漏成像检测技术。该技术结合TDLAS(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遥测技术与激光主动成像方法对气体泄漏区域进行主动探测,然后采用SSIM(Structural Similarity)与混合高斯背景建模法相结合的算法对气体泄漏区域进行提取,实现对甲烷气体泄漏气团的成像检测。实验中对甲烷气体在不同泄漏流量、不同视频记录长度、不同环境下进行了检测。实验表明,该技术可实现对甲烷气体泄漏的主动成像检测,并且成像清晰、检测率高、实时性好、可准确呈现气体泄漏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DLAS 甲烷气体泄漏 检测 SSIM 混合高斯背景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埋热水供热管道泄漏定位检测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自强 李成 +3 位作者 穆连波 张立申 王海鸿 王随林 《暖通空调》 2024年第3期150-156,共7页
选用傅里叶滤波法和小波阈值法进行了管道泄漏信号降噪和泄漏定位的对比研究。在DN300管路的实验直埋热水供热系统上进行了泄漏检测实验,采用小管径支管和调节阀模拟泄漏点、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声波振动信号,依次选用2种滤波方法对直埋热... 选用傅里叶滤波法和小波阈值法进行了管道泄漏信号降噪和泄漏定位的对比研究。在DN300管路的实验直埋热水供热系统上进行了泄漏检测实验,采用小管径支管和调节阀模拟泄漏点、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声波振动信号,依次选用2种滤波方法对直埋热水供热管道泄漏的声波振动信号进行数据降噪处理,讨论了泄漏信号降噪前后的信号频域特征和定位精度。在北京市某小区直埋供热管道进行了声波降噪泄漏检测工程验证,定位偏差不超过1.0 m。研究表明,傅里叶滤波法和小波阈值法对直埋热水供热管道泄漏定位的声波振动信号降噪处理效果显著,小波阈值法保持了全频段的信号特征,可获得更高的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埋供热管道 信号降噪 泄漏定位检测 傅里叶滤波法 小波阈值法 频域 时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入侵报警和泄漏检测的智能化发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永军 李大光 戴丽娟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4年第7期64-69,76,共7页
第三方破坏、自然灾害破坏和管道的老化及腐蚀是天然气长输管道线路日常运行的安全隐患。为保障管道的安全运行,综合应用入侵报警、泄漏检测和其他安防技术,搭建综合智能安防监控平台,分析了几种常用的入侵报警和泄漏检测技术,明确了天... 第三方破坏、自然灾害破坏和管道的老化及腐蚀是天然气长输管道线路日常运行的安全隐患。为保障管道的安全运行,综合应用入侵报警、泄漏检测和其他安防技术,搭建综合智能安防监控平台,分析了几种常用的入侵报警和泄漏检测技术,明确了天然气长输管道行业以光纤传感技术作为入侵报警和泄漏检测系统的发展方向。以阿联酋天然气管网为例,分析了各种技术在特定环境中应用的情况,探讨我国输气管道项目实际应用的问题。入侵报警和泄漏检测在天然气管道上的应用越来越多,需要进一步开放平台接口,接入门禁系统、扩音对讲系统、巡更系统、动力环境监测系统,共同组成多系统融合的综合智能安防监控平台。依托5G网络、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技术的优势,推进管道运营体系改革,实现管道行业由传统运行模式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安全 综合智能安防监控平台 光纤传感技术 入侵报警 泄漏检测 视频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祝令卿 范欣 +2 位作者 姚清勇 吴凯骐 张茂林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2期16-20,共5页
为了减少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泄漏产生的危害,有必要研究监测泄漏的方法。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全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由于CO_(2)具有较高焦耳—汤姆逊系数,泄漏... 为了减少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泄漏产生的危害,有必要研究监测泄漏的方法。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全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由于CO_(2)具有较高焦耳—汤姆逊系数,泄漏中温度大幅下降会使管道韧性下降,极可能造成管道脆性断裂扩展,导致管道断裂和介质泄漏扩散。对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泄漏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管道泄漏监测和站内泄漏监测的方法、相关仪表选型、报警点的设置及处理方案。研究成果可为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泄漏监测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管道 泄漏监测 报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电站内SF_(6)分解物检测追踪系统设计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建邦 喇元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4-151,共8页
六氟化硫(SF_(6))气体分解与泄漏现象日趋严重,给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对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为快速有效地对SF_(6)气体的分解物(二氧化硫SO_(2)、硫化氢H_(2)S等)进行检测并定位泄... 六氟化硫(SF_(6))气体分解与泄漏现象日趋严重,给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对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为快速有效地对SF_(6)气体的分解物(二氧化硫SO_(2)、硫化氢H_(2)S等)进行检测并定位泄露源,该研究基于高级精简指令集计算机(advanced RISC machine,ARM)控制器设计了可以检测以上两种主要有毒气体的电子鼻系统。接着以模拟退火算法为基础,提出气体烟羽追踪方法,旨在解决气体泄露源定位问题。气体浓度检测实验表明,相比MX6商业电子鼻,该文自制的电子鼻系统的气体浓度检测相对误差在0.7×10^(-6)以内,可以有效地检测以上两种有毒气体。此外,考虑到以上气体具有毒性,以乙醇气体为气味源进行了气体烟羽追踪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和实时性较好,平均定位误差只有0.63 m。以上实验证明该设计的电子鼻及模拟退火算法能够满足移动机器人进行SF_(6)分解气体泄漏检测的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_(6)分解气体 烟羽追踪 电子鼻 模拟退火算法 泄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厂安全壳氦质谱检漏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刚 李尚科 +2 位作者 陈英瑜 单强 杨中华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5期20-23,共4页
安全壳是“核”与公众之间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其密封性至关重要,核电厂需要定期执行安全壳密封性试验。为提高核电厂安全壳泄漏检测的精度和效率,探索一种安全壳泄漏定位检测的新方法,即通过将氦气作为示踪剂按照一定比例充压到安全壳... 安全壳是“核”与公众之间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其密封性至关重要,核电厂需要定期执行安全壳密封性试验。为提高核电厂安全壳泄漏检测的精度和效率,探索一种安全壳泄漏定位检测的新方法,即通过将氦气作为示踪剂按照一定比例充压到安全壳内,利用电厂辐射监测系统(KRT)在安全壳厂房周围的分布特点,检测出从安全壳内部泄漏出来的气体量分析判断泄漏区域,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及氦气用量。实践证明,氦质谱检漏方法可用于核电厂安全壳检漏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安全壳 氦质谱 泄漏 检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