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4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ed permeability mechanism in coal seams through liquid nitrogen immersion:multi-scale pore structure analysis
1
作者 LI Xue-long CHEN De-you +5 位作者 LIU Shu-min WANG Deng-ke SUN Hai-tao YIN Da-wei ZHANG Yong-gang GONG B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7期2732-2749,共18页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coal seams in China is remarkably varied and complex,with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marked by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and low permeability,creating substantial technical challenges for e...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coal seams in China is remarkably varied and complex,with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marked by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and low permeability,creating substantial technical challenges for efficient extraction.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liquid nitrogen immersion(LNI)on the coal’s pore structure and its mechanism of enhancing permeability with 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analysis,nitrogen adsorption experiments,and fractal dimension calculation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LNI can damage the coal’s pore structure and promote fracture expansion through thermal stress induction and moisture phase transformation,thereby enhancing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seams.The T_(2)peak area in the NMR experiments on coal samples subjected to LNI treatment shows a significant increase,the Brunauer-Emmett-Teller(BET)specific surface area decreases to 6.02 m^(2)/g,and the Barrett-Joyner-Halenda(BJH)total pore volume increases to 14.99 mm^(3)/g.Furthermore,changes in fractal dimensions(D_(1)rising from 2.804 to 2.837,and D_(2)falling from 2.757 to 2.594)indicate a notable enhancement in the complexity of the pore structure.With increasing LNI cycles,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coal samples diminishes,suggesting a significant optimization of the pore structure.This optimization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micropore structure,which in turn greatly enhances the complexity and connectivity of the sample’s pore network.In summary,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LNI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seams and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of coalbed methane by optimizing the micropore structure and enhancing pore connectivity,which offers a potential method for enhancing the permeability of gas-bearing coal seams and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albed meth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 nitrogen immersion(LNI) coal seam pore structure PERMEABILIT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fractal dimen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actal Dimension of Pore Structure of Combustible Cartridge Cases 被引量:5
2
作者 肖乐勤 邹伟伟 +2 位作者 李煜 郭德惠 周伟良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CAS 2012年第2期109-113,共5页
A fractal pore structure model of combustible cartridge cases was established by virtue of the fractal geometry. Pore structure information, such as backbone fractal dimension and pore fractal dimension, of four kinds... A fractal pore structure model of combustible cartridge cases was established by virtue of the fractal geometry. Pore structure information, such as backbone fractal dimension and pore fractal dimension, of four kinds of combustible cartridge case were obtained by 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 (MIP) .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ractal pore structure of combustible cartridge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ckbone fractal dimension consists of the component and influenced by the component number and size of components; the pore percolation fractal dimension reflects the pore structures of components; and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pore structure is positively relative to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combustible cartridge c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al chemistry combustible cartridge case pore structure fractal dimension PORO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堆填黄土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之君 马彦杰 +1 位作者 张座雄 刘兴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03-2711,共9页
兰州地区开展平山造地工程产生了大量黄土堆填场,因其压实度低,缺乏必要防护,导致黄土洞穴、滑坡等地质灾害广泛发育,具有较大安全隐患。通过扫描电镜和Image J软件对不同含水率原状堆填黄土的孔隙微观结构进行定量研究,结合分形理论,... 兰州地区开展平山造地工程产生了大量黄土堆填场,因其压实度低,缺乏必要防护,导致黄土洞穴、滑坡等地质灾害广泛发育,具有较大安全隐患。通过扫描电镜和Image J软件对不同含水率原状堆填黄土的孔隙微观结构进行定量研究,结合分形理论,获取了不同含水率下堆填黄土的孔隙类型、数量、面积、分维数变化规律,并初步分析了孔隙结构与黄土湿陷、洞穴发育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堆填黄土随含水率增大,大、中架空孔隙数量、面积占比逐渐减小,而小架空孔隙数量占比虽有所下降,但面积占比呈增大趋势,大、中架空孔隙坍塌是其产生湿陷变形的主要原因;堆填黄土的孔隙分维数与含水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湿陷性呈正相关关系,原状堆填黄土平均孔隙分维数为1.251;基于黄土堆填场洞穴发育特点,提出应从修建排水沟渠、加固洞穴、边坡防护等3方面进行防护处理。研究成果可为兰州堆填黄土区工程建设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填黄土 孔隙结构 扫描电镜 黄土湿陷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沙一段湖相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及主控因素
4
作者 李国永 刘小平 +6 位作者 马乾 李聪 孟令箭 王建伟 高永亮 庄东志 邹娟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2,共12页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沙一段湖相页岩发育,是重要的页岩油富集层系。为弄清沙一段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并定量表征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指导页岩油勘探选区,利用全岩X-衍射、总有机碳、岩石热解、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以及恒速压汞...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沙一段湖相页岩发育,是重要的页岩油富集层系。为弄清沙一段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并定量表征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指导页岩油勘探选区,利用全岩X-衍射、总有机碳、岩石热解、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以及恒速压汞等实验技术,结合分形理论,分析了南堡凹陷沙一段页岩储层样品的矿物成分、地球化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等。研究表明:①南堡凹陷沙一段主要发育长英质页岩和混合质页岩,孔隙类型多样,以狭缝状、平行板状及锥状孔隙为主;②沙一段页岩孔径分布范围较大,主要发育介孔与宏孔,孔隙与喉道分选差异性大;③沙一段页岩孔隙结构分形维数D1与D2变化范围分别为2.731~2.909与2.390~2.671,平均值分别为2.792与2.519,孔隙结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明显,介孔较宏孔孔隙结构更为复杂;④总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及长英质矿物含量的增加有利于介孔发育,并增强介孔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宏孔发育及其非均质性则随着长英质矿物及碳酸盐质矿物含量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页岩 孔隙结构 分形特征 沙一段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志留系石牛栏组海相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5
作者 王斌 过敏 +5 位作者 施泽进 王勇 金鑫 曾垚 马小刚 邓豪爽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4-688,共15页
四川盆地东南地区志留系石牛栏组海相页岩储层具有良好的气测显示,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的潜在层位,但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不明,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通过全岩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和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对川东... 四川盆地东南地区志留系石牛栏组海相页岩储层具有良好的气测显示,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的潜在层位,但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不明,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通过全岩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和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对川东南地区石牛栏组页岩储层进行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南地区石牛栏组页岩储层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和无机孔为主,发育少量微裂缝,孔隙形态以狭缝状、墨水瓶状和楔状为主;(2)储层Brunauer-Emmett-Teller比表面积为5.17~16.67 m^(2)/g;孔体积为(2.55~52.59)×10^(-3)cm^(3)/g,主要受微孔和介孔控制,2~10 nm的介孔最为发育,平均孔体积占比为46.82%,2 nm以下的微孔较为发育,平均孔体积占比为23.65%;(3)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是控制石牛栏组页岩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矿物质量分数则通过影响有机质富集间接控制储层的孔隙结构,其中黏土矿物的发育有利于有机质吸附,过高的脆性矿物输入则会稀释有机质富集;(4)石牛栏组页岩储层的优势岩相为黏土质页岩,孔隙形态和孔径分布与五峰组-龙马溪组、大隆组等优质页岩储层相似,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总有机碳质量分数较高的区域是下一步页岩气重点勘探区。研究结果可为川东南地区石牛栏组页岩气勘探潜力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地区 石牛栏组 有机质孔 孔隙结构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气化渣免烧陶粒滤料强度和孔结构的调控
6
作者 孙浩 蒋林亮 +1 位作者 常新卓 田全志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1-201,共11页
煤气化渣是制备免烧陶粒滤料的优质原材料,而强度和孔结构是决定免烧陶粒过滤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明确免烧陶粒强度和孔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优化煤气化渣、偏高岭土和固体碱激发剂等原料配比,制备了筒压强度为25.72 MPa、堆积密度... 煤气化渣是制备免烧陶粒滤料的优质原材料,而强度和孔结构是决定免烧陶粒过滤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明确免烧陶粒强度和孔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优化煤气化渣、偏高岭土和固体碱激发剂等原料配比,制备了筒压强度为25.72 MPa、堆积密度为1160 kg/m^(3)的煤气化渣免烧陶粒滤料,综合运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固体核磁共振硅谱等表征方法,研究了免烧陶粒滤料的强度形成机理,发现免烧陶粒的主要强度来源为水化硅铝酸钠/钙(N/C-A-S-H)凝胶,偏高岭土的加入使N/C-A-S-H凝胶中的Q^(4)(2Al)聚体含量40.34%提升至56.05%,这使得硅铝酸盐网络交联程度更高,因此N/C-A-S-H凝胶结构更加致密,促进了免烧陶粒力学性能的提升。采用过氧化氢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造孔剂,结合压汞法测试分析,研究了造孔剂配比对免烧陶粒滤料孔隙率、强度和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烧陶粒孔隙率21.33%可最高增长至50.60%,相应筒压强度和堆积密度降低至8.86 MPa和816 kg/m^(3)。进一步采用Menger海绵和热力学分形理论分析了免烧陶粒滤料的孔结构特征,发现基于热力学关系的分形模型计算所得的分形维数与免烧陶粒滤料强度的线性相关性更高,所得分形维数范围为2.770~2.891,说明煤气化渣免烧陶粒的孔隙结构不仅受几何分形的影响还受到热力学机制的影响,且煤气化渣免烧陶粒的筒压强度均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免烧陶粒 孔结构 筒压强度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盐水-砂砾岩作用机理与矿物成分、流体赋存及孔隙变化特征——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为例
7
作者 杨柳 公飞 +3 位作者 姜晓宇 刘朝阳 董广涛 蔡嘉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7-982,共16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的致密砂砾岩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CO_(2)驱后封存效果的矿场试验预测面临较大困难。CO_(2)-水-砂砾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揭示CO_(2)在砂砾岩储层开发后的封存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CO_(2)盐水饱和实验,...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的致密砂砾岩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CO_(2)驱后封存效果的矿场试验预测面临较大困难。CO_(2)-水-砂砾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揭示CO_(2)在砂砾岩储层开发后的封存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CO_(2)盐水饱和实验,综合运用QEMSCAN,Micro-CT,SEM和NMR测试等实验分析数据,研究了CO_(2)-盐水-砂砾岩作用机理与矿物成分、流体赋存及孔隙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CO_(2)-水-砂砾岩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岩石矿物发生溶蚀作用。矿物的溶解和迁移使得岩心的孔喉平均尺寸增大,连通性也随之增强。XRD分析结果表明,CO_(2)-水-岩石相互作用下,钠长石和伊利石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20%和2.32%,CO_(2)对石英的影响非常小。SEM分析结果表明,CO_(2)作用后粒缘缝的数量和宽度增加,产生了新的侧向裂缝。碳酸盐和长石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微小粒内孔隙和微裂缝,且裂缝沿着解理方向扩展。核磁共振测试结果显示饱和水主要以黏土矿物束缚水、毛细管束缚水和可动水的形式赋存于岩心内部。经过CO_(2)浸泡后,孔隙中饱和水的赋存含量和范围均有所增加,其中大孔中可动水变化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强调了砂砾岩储层中CO_(2)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对于指导玛湖凹陷砂砾岩储层CO_(2)驱后封存的矿场试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分形维数 孔隙结构 二氧化碳封存 砂砾岩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限条件下断层破碎岩体变形及渗流侵蚀特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孙文斌 田殿金 +3 位作者 马诚 薛彦超 杨灿 朱开鹏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3,共11页
【目的】我国大部分矿区进入深部开采阶段,复杂的深部水文地质条件和显著增加的隐蔽致灾因素以及断层的存在加大了矿井突水事故的风险。【方法】利用破碎岩石变形–渗流试验系统,研究断层破碎岩体的承压变形与渗流侵蚀特性,通过分析侧... 【目的】我国大部分矿区进入深部开采阶段,复杂的深部水文地质条件和显著增加的隐蔽致灾因素以及断层的存在加大了矿井突水事故的风险。【方法】利用破碎岩石变形–渗流试验系统,研究断层破碎岩体的承压变形与渗流侵蚀特性,通过分析侧限轴向压缩条件下级配组合、饱水状态和渗透水压3个因素对破碎岩体变形-渗流特性的影响,进一步研究破碎岩体岩样颗粒流失特征、空隙结构及渗透参数变化的时变规律。【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破碎岩样峰值应变随着级配指数n的增加而增大。饱水状态下相同级配的岩样在相同应力下的应变增量值比干燥状态下大。(2)流失颗粒质量与时间的拟合曲线呈指数增长函数关系,流失颗粒质量与侧限轴向应力成反比。次生颗粒质量随着轴向荷载的增大而增大。(3)岩样空隙率的演变趋势与其粒径级配密切相关。级配指数n与岩样的整体空隙率呈正相关关系。加载渗透前后相比,分形维数D与n成反比,细小粒径颗粒的质量增加,大粒径颗粒的质量降低。加载渗透后的岩样分形维数有较大的增量。(4)断层内承压水导升过程宏观上可分为承压水导升初期、导水溃砂通道扩展和发育成熟阶段,细观上可分为岩体浸水软化、错位挤压、变形开裂、破碎剥离的发育过程。研究成果可为断层突水灾害演化规律研究提供试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破碎带 颗粒流失 空隙结构 分形特征 变形规律 断层突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P和SEM的构造区煤系碳酸盐岩微观结构定量表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魁 贾圆 +4 位作者 韩艳龙 雷飞 林芳豪 汪添翼 陈伟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4,共11页
为了深入了解陕西澄合矿区百良旭升煤矿构造区碳酸盐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和分形特征,采用了压汞(MIP)和扫描电镜(SEM)试验技术,通过对不同深度碳酸盐岩样品进行MIP和SEM分析,并绘制了双log散点图,结合分形理论计算了碳酸盐岩样品的孔隙结... 为了深入了解陕西澄合矿区百良旭升煤矿构造区碳酸盐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和分形特征,采用了压汞(MIP)和扫描电镜(SEM)试验技术,通过对不同深度碳酸盐岩样品进行MIP和SEM分析,并绘制了双log散点图,结合分形理论计算了碳酸盐岩样品的孔隙结构分形维数,并分析了其与孔隙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MIP能够提供碳酸盐岩样品孔隙大小的分布信息,但是无法直接揭示孔隙形态的复杂性;SEM孔隙提取技术能够提供碳酸盐岩样品孔隙形态的高分辨率图像,从而有效表征碳酸盐岩样品的孔隙结构复杂性,且孔隙形态的分形维数与其复杂性呈正相关。通过结合MIP和SEM数据,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碳酸盐岩的孔隙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碳酸盐岩 微观结构 压汞试验 扫描电镜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维数的硫酸盐环境下混凝土抗蚀系数及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军兆 张戎令 +3 位作者 薛彦瑾 王小平 窦晓峥 宋毅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95,共7页
为研究硫酸盐环境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基于新疆台特玛湖地区的实际工程环境,模拟现场腐蚀环境进行室内硫酸盐腐蚀试验。研究了混凝土宏观抗蚀系数、微观孔结构与腐蚀产物等随侵蚀时间的演变规律。并对混凝土孔结构进行分形维数的计算,... 为研究硫酸盐环境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基于新疆台特玛湖地区的实际工程环境,模拟现场腐蚀环境进行室内硫酸盐腐蚀试验。研究了混凝土宏观抗蚀系数、微观孔结构与腐蚀产物等随侵蚀时间的演变规律。并对混凝土孔结构进行分形维数的计算,分析了分形维数、孔隙率与抗蚀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抗蚀系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总孔隙率先降低后增加,有害孔与多害孔占比先减后增,孔隙率与抗蚀系数呈线性关系;分形维数和孔隙大小有关,腐蚀前期混凝土内部孔结构细化,密实度增加,孔隙分布复杂,分形维数增大,当钙矾石、石膏等膨胀性腐蚀产物发生膨胀作用,混凝土内部孔结构粗化,孔隙分布简单,分形维数降低。通过XRD侵蚀产物分析可知钙矾石、石膏产生膨胀作用是引起混凝土劣化的主要原因,且侵蚀早期主要发生钙矾石侵蚀,侵蚀后期主要发生石膏侵蚀。研究成果可为西北盐渍土地区混凝土抗腐蚀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腐蚀 抗蚀系数 核磁共振 孔结构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里雅河流域水系结构及连通性特征
11
作者 李进宝 何学敏 +2 位作者 黄鹏程 胡其荣 王冉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2-240,共9页
水系结构连通性评价作为干旱帮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实现流域内河流、湖泊、水系连通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合理性。科学有效评价流域水文连通性,对与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有至关重要作用。笔者基于多源DEM数据,提取克... 水系结构连通性评价作为干旱帮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实现流域内河流、湖泊、水系连通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合理性。科学有效评价流域水文连通性,对与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有至关重要作用。笔者基于多源DEM数据,提取克里雅河流域水系信息,入水系分形理论以及连通性指标(β、γ和C),对流域河网形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多源DEM提取河网的最佳集水面积阈值分别为:ALOS DEM为3.125 km^(2)、ASTER GDEM为11.7 km^(2)、SRTM DEM为52.65 km^(2),同时河网几何结构参数在较窄范围,证明流域河网具有较好自相似性特征:2)多源DEM计算流域水系分维值分别为:ALOS DEM(1.127)、ASTER GDEM(1.048)、SRTM DEM(1.041),这表明克里雅河流域正处于侵蚀的幼年期,河网发育尚不充分:3)水文连通性指数β和γ随着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的提高而增加,C指数呈相反的趋势,研究还发现冲积平原下的水文连通性最优,而整体流域水文连通性相对较差。研究结果可为克里雅河流域的水系合理规划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结构 分形结构 水文连通性 克里雅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天府气区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及流体可动性
12
作者 王涛 蒋裕强 +6 位作者 杨长城 王占磊 朱讯 潘辉 周亚东 袁永亮 贺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900-4912,共13页
孔隙结构是决定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和油气产量的关键因素,明确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以天府气区须家河组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核磁共振测试、高压压汞测试以及X衍射等实验,结合分形... 孔隙结构是决定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和油气产量的关键因素,明确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以天府气区须家河组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核磁共振测试、高压压汞测试以及X衍射等实验,结合分形理论,系统分析了研究区须四段砂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分形特征及流体可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四段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储层类型为特低孔-特低渗孔隙型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溶孔,喉道类型以片状喉道为主。根据高压压汞曲线形态和核磁共振结果,可将须四段砂岩孔隙结构分为三类,其中Ⅰ类样品储层物性最好,孔喉半径较大,孔喉连通性和分选性好,流体可动性强,储层质量最优。须四段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受沉积结构和矿物含量影响较为明显,粒度较粗、分选性较好的储层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较好。同时,石英作为砂岩中主要的刚性矿物,具有抗压实的能力,对储层孔隙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而方解石和黏土矿物会占据孔隙空间,导致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数 流体可动性 孔隙结构 须四段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道床条件下地铁轨道不平顺性能分析
13
作者 涂英辉 闫子权 +2 位作者 李再帏 刘彦林 张丽君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3,220,共7页
[目的]随着地铁运营速度和密度的提高,在列车车辆激扰作用下,地铁轨道平顺性劣化速率加快,因而,分析掌握不同道床条件下轨道不平顺实际服役性能,对地铁轨道设备维修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为对比不同道床型式条件下轨道不平顺... [目的]随着地铁运营速度和密度的提高,在列车车辆激扰作用下,地铁轨道平顺性劣化速率加快,因而,分析掌握不同道床条件下轨道不平顺实际服役性能,对地铁轨道设备维修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为对比不同道床型式条件下轨道不平顺的状态差异,采用时域(幅值、均值、峰值、TQI(轨道质量指数))、频域轨道不平顺谱及分形维数方法进行状态评价,以讨论碎石道床、整体灌注式道床以及支承块承轨台式整体道床条件下轨道不平顺性能的优劣性。[结果及结论]在时域上,综合对比幅值、均值、峰值计算结果,整体灌注式整体道床钢轨前后高低平顺性最好,支承块承轨台式整体道床次之,碎石道床最差;轨向不平顺方面3种道床结构无明显差异性,对比TQI法计算结果,整体灌注式整体道床线路轨道平顺性综合质量状态明显优于其他两种道床型式。在频域上,对比国外轨道谱,各种型式的道床在中波频段和国外轨道谱分布规律大致相同,而在长波频段明显优于外国;在分形特征上,整体灌注式整体道床综合表现最优,在3种波长的分形维数上,线路中中短波成分变化较为明显,而长波分布变化则较为稳定,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轨道不平顺 道床结构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对超低温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14
作者 程立年 刘娟红 +2 位作者 周大卫 郭凌志 陈德平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37-143,共7页
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未来作为全混凝土LNG储罐、月面基地等特种工程建筑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工作研究了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微观孔结构、低温孔隙水结冰行为的演变规律,利用分形维数分析了各类型孔结构,并建立了孔隙率、强度相... 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未来作为全混凝土LNG储罐、月面基地等特种工程建筑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工作研究了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微观孔结构、低温孔隙水结冰行为的演变规律,利用分形维数分析了各类型孔结构,并建立了孔隙率、强度相对增幅及分形维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水胶比越大,强度增幅越高;孔隙率随着水胶比的增加而降低,复合胶凝材料净浆孔结构主要以50 nm以下的小孔为主。分形维数与孔隙率呈线性相关,而水胶比越低,凝胶孔的分形维数越大;不同低温下分形维数与相对强度增长率相关性差异明显,其中-45℃的分形维数与强度增长率呈负相关,分形维数的降低说明该低温下凝胶孔内孔隙冰的均质性增加,在-165℃时凝胶内孔隙冰的填充作用更加明显,分形维数降低,导致强度下降。DSC测试结果显示,-45℃左右出现明显的结晶放热峰,放热量与水胶比呈正相关,而-105℃的吸热峰可能与孔隙冰结构晶型转变有关,这也是分形维数与强度增长率相关系数突变的原因。研究成果可为探究超低温降温过程中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演化规律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温 混凝土 水胶比 低场核磁共振 孔结构 分形维数 低温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冲击致裂对煤中孔隙结构演化的研究
15
作者 赵云霞 江泽标 +2 位作者 陈思粮 高世康 莫桥顺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3,共10页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冲击致裂后对煤多维尺度孔隙结构的影响,该文通过压汞实验、低温氮气吸附/解吸实验及二氧化碳吸附/解吸实验,定量分析了二氧化碳冲击致裂作用下煤体的孔隙结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原煤相比,致裂煤的大孔、中孔和微孔...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冲击致裂后对煤多维尺度孔隙结构的影响,该文通过压汞实验、低温氮气吸附/解吸实验及二氧化碳吸附/解吸实验,定量分析了二氧化碳冲击致裂作用下煤体的孔隙结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原煤相比,致裂煤的大孔、中孔和微孔的比表面积分别增加了3.957 m^(2)/g、11.112 m^(2)/g和39.182 m^(2)/g,孔容分别增加了0.0375 cm^(3)/g、0.0183 cm^(3)/g和0.0075 cm^(3)/g。在50~2000 nm孔径范围内,致裂煤的进汞量明显增加;在1.06~50 nm范围内,孔隙体积为原煤的3~8倍;在0.38~1.06 nm范围内,总孔容增加了26.4%。致裂煤的大孔和微孔分形维数减小,表明结构复杂性降低。该文对致裂前后煤体多尺度孔隙结构演化的研究,能够为煤层瓦斯治理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致裂 孔隙结构演化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山地区断裂网络体系拓扑结构及分形特征
16
作者 王迪 王兴平 +2 位作者 于亚洲 李明尚 李伟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427,共13页
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拉阿拉特山(哈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对不同层系断裂精细解析的基础上,对断裂网络体系的拓扑参数(节点、分支类型)统计及分维值计算,定量表征了研究区不同层系断裂网络体系的拓扑结构及分形特征,结合研究区油气分布... 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拉阿拉特山(哈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对不同层系断裂精细解析的基础上,对断裂网络体系的拓扑参数(节点、分支类型)统计及分维值计算,定量表征了研究区不同层系断裂网络体系的拓扑结构及分形特征,结合研究区油气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断裂以NE、NEE(近EW向)为主;不同层系断裂体系的拓扑结构具有差异性,P1时期I型节点占比为4个时期中最少,Y型节点占比为4个时期最多,I-I分支、I-C分支和C-C分支占比较为平均。P2时期I型节点占比最高,Y型节点数量较少,连接节点数量最高为138,I-I分支占比多,I-C分支占比适中,C-C分支占比较少。T时期I型节点最多,Y型节点数量较少,I-I分支占比高,I-C占比次之,C-C分支占比最低。J—K时期I型节点占比最多,Y型节点占比较少,I-I分支占比最多,I-C分支和C-C分支占比较少。由深到浅I型节点占比先增多后减少,I-C分支、C-C分支的比例先减少后增大,连通性由好变差,再变好;不同层系断裂体系由深至浅分维值高值先变高后减少,断裂体系先复杂后变简单,分维高值区沿NE向主干断裂分布。结合研究区油藏分布特征发现,断裂体系的拓扑结构、分形特征与与油气藏分布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高拓扑值与高分维值的叠合区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网络体系 拓扑结构 分形特征 油气分布 哈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磨合的变角减速器齿面形貌模拟及振动特性分析
17
作者 高云龙 张涛 +2 位作者 崔宇飞 胡潇童 董皓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6-173,共8页
为研究磨合对变角减速器齿面形貌及振动特性的影响,首先,采用结构函数法计算磨合后齿面的分形参数,并结合分形理论与齿轮渐开线方程,模拟实际粗糙齿面的形貌特征;其次,建立了一个包含16自由度的弯-扭-轴耦合的锥齿轮-转子-轴承动力学模... 为研究磨合对变角减速器齿面形貌及振动特性的影响,首先,采用结构函数法计算磨合后齿面的分形参数,并结合分形理论与齿轮渐开线方程,模拟实际粗糙齿面的形貌特征;其次,建立了一个包含16自由度的弯-扭-轴耦合的锥齿轮-转子-轴承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齿面形貌、时变啮合刚度等因素;再次,通过势能法结合微凸体分布函数计算时变啮合刚度,分析磨合前后刚度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分形函数构造齿轮粗糙啮合间隙;最后,采用龙格-库塔(Runge-Kuta)数值积分法求解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对比磨合前后系统的振动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结构函数法计算的分形参数能够有效模拟变角减速器微观齿面的微观形貌。磨合过程显著改变了齿面形貌,降低了齿面粗糙度和齿轮啮合间隙,同时减少了时变啮合刚度。随着齿面粗糙度的降低,系统啮合频率的幅值明显下降,振动特性得以显著改善。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有较好的一致性,为变角减速器磨合工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函数法 分形理论 锥齿轮-转子-轴承 动力学 振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复合采空区覆岩采动裂隙分区特征及其治理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汪北方 吕元昊 张晶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2,共12页
神东矿区浅埋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裂隙发育,漏风条件复杂,遗煤自燃隐患突出,严重制约矿井安全、高效生产。为此,采用相似试验和数值模拟划定浅埋复合采空区覆岩采动裂隙分区,运用分形几何理论量化分区裂隙,基于“关键层理论”分析裂隙分... 神东矿区浅埋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裂隙发育,漏风条件复杂,遗煤自燃隐患突出,严重制约矿井安全、高效生产。为此,采用相似试验和数值模拟划定浅埋复合采空区覆岩采动裂隙分区,运用分形几何理论量化分区裂隙,基于“关键层理论”分析裂隙分区诱因并针对性提出治理技术方案。结果表明:31114工作面开采覆岩裂隙循环张开、闭合,地表滞后工作面周期性产生倾向动态裂缝。浅埋复合采空区覆岩裂隙呈“M”状分布,划为垮落带不规则裂隙区Ⅰ,裂隙带斜向破断裂隙区Ⅱ、Ⅲ和斜向离层裂隙区Ⅳ,地表边界内侧形成边缘裂缝。其中,裂隙区Ⅰ空隙发育、分布复杂,裂隙网络分形维数最大为1.569,裂隙区Ⅱ、Ⅲ和Ⅳ分形维数依次为1.531、1.396和1.438。建立浅埋复合采空区覆岩关键岩块“砌体梁”结构力学模型及失稳判据,阐释覆岩基本顶关键层“砌体梁”结构回转变形失稳导致裂隙区Ⅱ和Ⅲ斜向破断裂隙张开,基本顶关键层和层间关键层“砌体梁”结构组合承载作用致使裂隙区Ⅳ斜向离层裂隙发育。提出浅埋复合采空区覆岩斜向裂隙和地表裂缝井上、下协同治理技术,增加工作面进、出上覆采空区和末采阶段推进速度至14 m/d,辅以裂隙区Ⅱ、Ⅲ和Ⅳ及边界地表回填风积沙、覆盖黄土。SF6示踪技术测试表明浅埋复合采空区地表漏风量小,覆岩采动裂隙治理效果良好,为遗煤自然发火防治提供重要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复合采空区 裂隙分区 分形几何理论 “砌体梁”结构 裂隙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渗流分形模型的土石坝宽级配砾质土渗流特性研究
19
作者 曹昕 江超 欧阳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83,共7页
针对土石坝宽级配土渗流特性难以准确获取的问题,通过对土体骨架-孔隙-细粒土结构进行细观模拟,引入最大单粒孔隙骨料架空判据,提出土体渗流分形模型,计算土石坝宽级配砾质土渗透系数,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渗流分形模型的合理... 针对土石坝宽级配土渗流特性难以准确获取的问题,通过对土体骨架-孔隙-细粒土结构进行细观模拟,引入最大单粒孔隙骨料架空判据,提出土体渗流分形模型,计算土石坝宽级配砾质土渗透系数,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渗流分形模型的合理性。通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孔隙率、含砾率、颗粒不规则度对渗透系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孔隙率是影响渗透系数的直接因素,含砾率和颗粒不规则度增加以改变孔隙率和孔隙分布均匀程度的方式影响渗透系数。基于工程实例,证明渗流分形模型分析结果符合工程实际。根据研究成果对土石坝宽级配砾质土填筑质量控制给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宽级配土 渗流分形模型 土石细观结构 填筑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砂岩孔隙结构冻融损伤演化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文通 郭沙 +2 位作者 李治兴 李治国 刘传举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6,共13页
为研究寒区受冻融影响砂岩的细观和微观孔隙结构损伤特性,以砂岩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核磁共振试验,获得了砂岩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岩石质量、孔隙度和T_(2)谱曲线分布特征;结合分形理论与Coats渗透率模型,讨论了冻融作用下岩石孔隙和... 为研究寒区受冻融影响砂岩的细观和微观孔隙结构损伤特性,以砂岩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核磁共振试验,获得了砂岩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岩石质量、孔隙度和T_(2)谱曲线分布特征;结合分形理论与Coats渗透率模型,讨论了冻融作用下岩石孔隙和孔喉变化规律,建立了不同孔隙结构、孔隙分形维数、渗透率及孔隙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对冻融损伤影响最大的孔隙类型。结果表明:砂岩孔径呈三峰分布,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岩石质量、孔隙度和T_(2)谱峰值增大;小孔(T_(2)<3,ms)体积维持动态稳定,中孔(3<T_(2)<33,ms)和大孔(T_(2)>33,ms)体积呈线性增长;分形维数与循环次数呈负相关关系;大孔分形维数(D_(b))与孔隙度、渗透率均呈线性递减;大孔隙及与之连接的孔喉扩展,孔隙结构复杂程度降低,连通性增强,试样孔隙结构损伤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核磁共振(NMR) 孔隙特征 分形维数 孔喉 渗透率 砂岩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