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FCM-GA灌溉供水管网减压阀布设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常子峰 李红艳 +3 位作者 史文韬 张峰 崔佳丽 毛立波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45,共8页
为探究灌溉供水管网中存在的漏损过高以及局部压力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FCM-GA的供水管网减压阀布设优化方法,该方法借助MATLAB、EPANET、MATLAB-EPANET-Toolkit以及PlatEMO平台等工具,对西班牙的BIN管网进行分区布置减压阀并优化... 为探究灌溉供水管网中存在的漏损过高以及局部压力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FCM-GA的供水管网减压阀布设优化方法,该方法借助MATLAB、EPANET、MATLAB-EPANET-Toolkit以及PlatEMO平台等工具,对西班牙的BIN管网进行分区布置减压阀并优化阀后压力,以不同分区方案的成本与降漏效果为控制指标,筛选出最优方案。结果显示:最优方案(分5个区)将整个管网的漏损率降低至7.45%,相较初始管网降低了20.04%,降低的漏损费用可达114€/d,在减压阀服务年限内可收回成本并达到盈利,并实现对整个管网系统的压力管理,提高了管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利于减少管网事故发生。因此,基于FCM-GA的灌溉供水管网减压阀布设优化是一种安全、低成本和高效益的降漏与控压方法,在有效降低灌溉用水费用的同时,可更好地实现节水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供水管网 FCM-GA算法 供水管网分区 漏损控制 减压阀布设优化 压力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ter and nitrogen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infiltration under film hole irrigation with muddy water and fertilizer
2
作者 JIANG Ruirui FEI Liangjun KANG Shouxuan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6-503,共8页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sand content of muddy water on water and nitrogen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infiltration under film hole irrigation ...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sand content of muddy water on water and nitrogen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infiltration under film hole irrigation with muddy water and fertiliz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infiltration parameters,the sand content,the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istances,and the sand content were all established.The model of the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volume of per unit film pore area,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istance of the free surface,and the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istance of the interference center with sand content and infiltration time were proposed.Reveal the law of the change of soil water cont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NO_(3)^(-)-N content based on different muddy water sand conten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t the same infiltration time,as the muddy water sand content increases,the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volume per unit pore area decreases.The infiltration index of the free infiltration and the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vary little when the sand content increases,mainly are around 0.64 and 0.5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iltration parameters a,b and the sand content is linear function.At the same location,the more the sand content,the smaller the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istance in free surface and the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surface,the less the NO_(3)^(-)-N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lm hole irrigation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infiltration muddy water FERTILIZER sand content NO_(3)^(-)-N cont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rth slope transition zone of Songnan-Baodao sag in Qiongdongnan Basin and its control on medium and large gas fields,South China Sea
3
作者 XU Changgui YOU L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6期1229-1242,共14页
Based on analysis of newly collected 3D seismic and drilled well data,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fault system of Baodao sag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examined to figure o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 fault ter... Based on analysis of newly collected 3D seismic and drilled well data,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fault system of Baodao sag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examined to figure o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 fault terrace belt and its control on the formation of natural gas reservoirs.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odao sag has the northern fault terrace belt,central depression belt and southern slope belt developed,among them,the northern fault terrace belt consists of multiple transition fault terrace belts such as Baodao B,A and C from west to east which control the source rocks,traps,reservoirs,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hydrocarbon enrichment in the Baodao sag.The activity of the main fault of the transition belt in 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Yacheng Formation in the Early Oligocene controlled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kitchen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From west to east,getting closer to the provenance,the transition belt increased in activity strength,thickness of source rock and scale of delta,and had multipl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depressions developed.The main fault had local compress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nsion and torsion,giving rise to composite trap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rge nose structure,and the Baodao A and Baodao C traps to the east are larger than Baodao B trap.Multiple fault terraces controlled the material source input from the uplift area to form large delta sand bodies,and the synthetic transition belt of the west and middle sections and the gentle slope of the east section of the F12 fault in the Baodao A transition belt controlled the input of two major material sources,giving rise to a number of delta lobes in the west and east branches.The large structural ridge formed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main fault close to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enter allows efficient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The combination mode and active time of the main faults matched well with the natural gas charging period,resulting in the hydrocarbon gas enrichment.Baodao A transition belt is adjacent to Baodao 27,25 and 21 lows,where large braided river delta deposits supplied by Shenhu uplift provenance develop,an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structural ridges allowing high efficient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parallel combination of main faults and early cessation of faulting activity,so it is a favorable area for hydrocarbon gas accumulation.Thick high-quality gas reservoirs have been revealed through drilling,leading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first large-scale gas field in Baodo 21-1 of Baodao sag.This discovery also confirms that the north transition zone of Songnan-Baodao sag has good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and the transition fault terrace belt has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 east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ongdongnan Basin Songnan-Baodao sag fault transition zone PaleogeneBaodo 21-1 medium and large gas fields large structural ridge composite trap hydrocarbon g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分根交替滴灌对马铃薯根-土系统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乔冬梅 齐学斌 +5 位作者 樊向阳 李平 胡超 樊涛 黄仲冬 赵志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59-2367,共9页
分根交替(PRD)滴灌技术是很有节水潜力的灌水技术。利用再生水,采用分根交替滴灌技术对马铃薯根长密度、根重密度及土壤水盐的空间分布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根系主要分布在0-60 cm的土层内,以植株为中心,呈放射状沿不同方... 分根交替(PRD)滴灌技术是很有节水潜力的灌水技术。利用再生水,采用分根交替滴灌技术对马铃薯根长密度、根重密度及土壤水盐的空间分布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根系主要分布在0-60 cm的土层内,以植株为中心,呈放射状沿不同方向减小。通过研究所建马铃薯根长密度的空间分布函数能较好地反映根系的三维分布趋势。PRD灌溉可以刺激马铃薯根系生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9%。进行PRD灌溉时应重点考虑滴头位置处及垄坡上的水盐变化,最好能起到节水控盐的双重作用。再生水PRD地下滴灌是对传统地表滴灌的优化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分根交替灌溉(PRD) 根长密度(RLD) 根重密度(RWD) 土壤水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条件下包气带黄土层中NO_3^--N的深部运移 被引量:4
5
作者 康银红 马耀光 王巧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7-150,182,共5页
通过渭北黄土塬地区NO3--N的原位运移试验,测定了10 m范围内黄土超根层中NO3--N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对NO3--N和土壤含水量的运移通量及运移速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微孔隙渗流的水分运移速率为44~65 mm/d,优先流的运移速率可达450 m... 通过渭北黄土塬地区NO3--N的原位运移试验,测定了10 m范围内黄土超根层中NO3--N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对NO3--N和土壤含水量的运移通量及运移速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微孔隙渗流的水分运移速率为44~65 mm/d,优先流的运移速率可达450 mm/d以上;NO3--N在施肥灌溉及作物吸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积累峰值带,并向下运移,其平均运移速率为56.3 mm/d;在作物生长缓慢的冬季大定额灌溉条件下,施入农田的尿素并不能被作物完全吸收,上层土壤吸附的NO3--N会被大量淋洗,50%以上的NO3--N随入渗水流运移到作物根层以下,成为深层土壤和地下水的NO3--N污染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黄土层 包气带 NO3^--N 深部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林市龙云灌区工程输水管道管材的比选
6
作者 陈桂斌 《广西水利水电》 2025年第1期28-30,38,共4页
本文旨在探讨龙云灌区管道管材的选择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地段的水力学条件、地基适应性及回填料要求,综合比较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球墨铸铁管、钢管等不同管材的技术性能、成本、耐用性、施工难度等因素,为龙云灌区工程提供科学合理的... 本文旨在探讨龙云灌区管道管材的选择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地段的水力学条件、地基适应性及回填料要求,综合比较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球墨铸铁管、钢管等不同管材的技术性能、成本、耐用性、施工难度等因素,为龙云灌区工程提供科学合理的管材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管道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 球墨铸铁管 钢管 龙云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典型小型灌区灌溉取水在线计量建设
7
作者 丁璨 苏冬源 《广西水利水电》 2025年第1期6-9,共4页
为全面、及时掌握小型灌区取用水情况,提高水资源管理精细化水平,需加强小型灌区取水口监测计量建设。本文对广西小型灌区农业灌溉取水计量现状进行分析,并选取14处典型小型灌区进行取水在线计量设施比选,推荐英江灌区可考虑选择超声波... 为全面、及时掌握小型灌区取用水情况,提高水资源管理精细化水平,需加强小型灌区取水口监测计量建设。本文对广西小型灌区农业灌溉取水计量现状进行分析,并选取14处典型小型灌区进行取水在线计量设施比选,推荐英江灌区可考虑选择超声波明渠流量计,广福灌区、交刀灌区、平坡青龙塘水库灌区、百肯灌区、英雄岭水库灌区、下棍电灌站、东养水库灌区、天堂水库灌区、大化镇龙口村皮太灌区可考虑选择压力式水位计,龟河水库灌区、大隘电灌站灌区可考虑选择雷达波流量计,坛麦灌区可考虑选择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水 小型灌区 计量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区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化管理应用研究
8
作者 李灵芝 陈源 林子强 《广西水利水电》 2025年第1期60-62,共3页
通过灌区工程项目建管过程中信息的感知、监控、应用、展示4个维度的建设,探讨适用于项目法人、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综合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为灌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项目管理模式改革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灌区工程 建设管理 信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宁市五化灌区马兰倒虹吸基础处理方案分析
9
作者 黄华丹 《广西水利水电》 2025年第1期35-38,共4页
南宁市五化灌区马兰倒虹吸场地岩溶强烈发育,存在溶洞、溶蚀凹槽、石芽及岩溶塌陷等岩溶地质现象,存在未探明的坑洞及基础承载力不足问题,为了确保箱涵及沉沙池基础的整体均衡性和稳定性,对沉沙池底板和箱涵基础筏板范围进行基础处理十... 南宁市五化灌区马兰倒虹吸场地岩溶强烈发育,存在溶洞、溶蚀凹槽、石芽及岩溶塌陷等岩溶地质现象,存在未探明的坑洞及基础承载力不足问题,为了确保箱涵及沉沙池基础的整体均衡性和稳定性,对沉沙池底板和箱涵基础筏板范围进行基础处理十分有必要,本文分析评价了马兰倒虹吸场地的工程地质情况,论述了基础换填和充填灌浆处理及施工导流的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承载力不足 基础处理 马兰倒虹吸 五化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良水库V型坝基斜陡坡段防渗墙成槽施工技术
10
作者 郭晓妮 刘泽军 《广西水利水电》 2025年第1期39-42,共4页
广西玉林市龙云灌区新建云良水库工程土石坝坝基为V型结构,常规的液压抓斗机成槽工艺在V型坝基两侧斜陡坡工况下施工十分困难。在该工况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了长臂挖掘机进行防渗墙成槽施工,很好地解决了该难题。本文简要对比了两种施工... 广西玉林市龙云灌区新建云良水库工程土石坝坝基为V型结构,常规的液压抓斗机成槽工艺在V型坝基两侧斜陡坡工况下施工十分困难。在该工况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了长臂挖掘机进行防渗墙成槽施工,很好地解决了该难题。本文简要对比了两种施工工艺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并结合该工程施工实例详细介绍了新建水库土石坝V型坝基斜陡坡工况下长臂挖掘机进行砼防渗墙成槽施工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型坝基 斜陡坡 防渗墙 成槽施工 龙云灌区 云良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云灌区新建水源工程正常蓄水位方案比选 被引量:1
11
作者 蒋华波 《广西水利水电》 2024年第1期90-92,96,共4页
水库正常蓄水位方案比选是确定水库规模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工程实施的经济性和可行性。本文以广西玉林市龙云灌区工程为例,研究提出了串联水库正常蓄水位方案比选的原则和方法,得出了经济合理的正常蓄水位成果。
关键词 水源工程 正常蓄水位 方案比选 龙云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浔江南岸灌区工程总体方案研究
12
作者 龙四立 蓝诚宁 +1 位作者 谢升申 刘远驰 《广西水利水电》 2024年第4期77-81,86,共6页
大型灌区是我国粮食和优质农产品的主要产区。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对大型灌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基于新时期灌区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水安全、区域水网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要求,针对梧州市浔江南岸区域水资源... 大型灌区是我国粮食和优质农产品的主要产区。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对大型灌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基于新时期灌区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水安全、区域水网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要求,针对梧州市浔江南岸区域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情况,提出浔江南岸灌区工程总体方案,构建灌区水资源配置格局和水网工程体系,满足灌区农业灌溉和城乡供水要求,保障区域粮食生产安全和供水安全,助推乡村振兴和区域水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网 水资源配置 浔江南岸灌区 总体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宁五化灌区马兰渡槽设计方案变更分析
13
作者 刘惠娟 《广西水利水电》 2024年第1期85-89,共5页
根据全国最新“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对原南宁市五化灌区马兰渡槽设计方案进行了变更。通过将原马兰渡槽设计方案与最新“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进行比较,提出了原址倒虹吸、原址渡槽两个设计变更方案。随后,从工程占地、地质条件、结构布... 根据全国最新“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对原南宁市五化灌区马兰渡槽设计方案进行了变更。通过将原马兰渡槽设计方案与最新“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进行比较,提出了原址倒虹吸、原址渡槽两个设计变更方案。随后,从工程占地、地质条件、结构布置、施工运维等方面分析了各设计变更方案的优缺点,综合比选确定原址倒虹吸方案为最优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渡槽 倒虹吸 设计变更 方案比选 五化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滩灌区工程红水河渡槽的建设条件和结构型式设计
14
作者 胡本勇 郭业水 《广西水利水电》 2024年第6期48-52,共5页
红水河渡槽是桂中治旱乐滩灌区南干渠通水攻坚的关键节点,渡槽受总干渠自流输水的水力特性限制,渠首设计水位较低,渡槽下的航道通航净高要求不小于8 m,建设条件复杂。通过拱架式和连续刚构式两种方案的比较,选择连续刚构式渡槽方案,不... 红水河渡槽是桂中治旱乐滩灌区南干渠通水攻坚的关键节点,渡槽受总干渠自流输水的水力特性限制,渠首设计水位较低,渡槽下的航道通航净高要求不小于8 m,建设条件复杂。通过拱架式和连续刚构式两种方案的比较,选择连续刚构式渡槽方案,不仅节约了工程投资,也提高了工程实施的安全可靠性。采用双幅大跨度矮墩扁平叠箱变截面连续刚构型式,将承载结构和过水槽身有效结合,在广西水利工程中尚属首例,是全国首座大跨低墩连续刚构跨河渡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水河渡槽 连续刚构式渡槽 安全可靠性 乐滩灌区 桂中治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灌区秋浇模式的多目标优化与时空特征评价
15
作者 吴映雪 薛静 +2 位作者 陈军锋 崔莉红 王慧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34,52,共12页
基于多目标在区域尺度实现河套灌区秋浇模式的优化对保证灌区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率定验证后的分布式SWAP-WOFOST模型对2000-2017年河套灌区不同秋浇模式和种植条件下的模拟结果,以作物产量、水分生产力(Wat... 基于多目标在区域尺度实现河套灌区秋浇模式的优化对保证灌区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率定验证后的分布式SWAP-WOFOST模型对2000-2017年河套灌区不同秋浇模式和种植条件下的模拟结果,以作物产量、水分生产力(Water Productivity,WP)、地下水埋深(Groundwater Depth,GWD)、土壤含水量(Soil Water Content,SWC)和土壤含盐量(Soil Salt Content,SSC)为评价指标,通过AHP-CRITIC-熵值法-TOPSIS综合评价法,分别对河套灌区3种主要作物(春小麦、春玉米和向日葵)种植条件下适宜的秋浇模式进行优选和评价,并对3种主要作物在推荐秋浇模式下的种植结构进行初步区划。结果显示:在推荐的秋浇模式下河套灌区3种作物的多年平均产量分别为4945、8332和3496 kg/hm^(2),多年平均WP分别为1.15、1.82和1.04 kg/m^(3),节省秋浇引黄灌溉水量约14.8%~30.7%。基于推荐的秋浇模式区划后春小麦、春玉米和向日葵的种植面积分别占灌区总面积的21.1%、37.8%和41.1%,在此种植结构下可节省约3.04亿m^(3)的秋浇引黄灌溉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秋浇模式 多目标优化 种植结构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灌水量对风沙土大豆根区硝态氮及水分分布的影响
16
作者 刘富强 窦超银 +1 位作者 李祥瑞 陈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9,共9页
为合理进行风沙土地区灌溉管理,将水肥控制在根区范围内并满足大豆生长需求,以灌水量为试验因素,基于作物冠层蒸发皿蒸发量设置0.4(W1)、0.6(W2)、0.8(W3)、1.0 E_(pan)(W4)和1.2 E_(pan)(W5)5个灌溉水平,研究不同灌水量对大豆根区硝态... 为合理进行风沙土地区灌溉管理,将水肥控制在根区范围内并满足大豆生长需求,以灌水量为试验因素,基于作物冠层蒸发皿蒸发量设置0.4(W1)、0.6(W2)、0.8(W3)、1.0 E_(pan)(W4)和1.2 E_(pan)(W5)5个灌溉水平,研究不同灌水量对大豆根区硝态氮和水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量会使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增加10~30 cm,增大根区土壤水分分布的不均匀性,苗期W5处理剖面水分平均值较W1处理增大40.22%,W4、W5处理能够维持大豆根区6%~7%的土壤含水率。硝态氮有明显表聚现象,随着灌水量的增大,淋洗深度增加且不均匀性增大,根区土壤硝态氮平均含量降低,当灌水量高于1.0 E_(pan)时,硝态氮含量低于10 mg·kg^(-1)。W2、W3和W4处理能保证大豆根区在生育前、中、后期处于15~22 mg·kg^(-1)的硝态氮浓度区间,垂直方向上灌水量与硝态氮呈负相关关系。风沙土土壤剖面含水率均在4%~10%之间,灌水量是影响风沙土硝态氮含量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处理硝态氮含量在10~30 mg·kg^(-1)之间。综合考虑作物对根区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的需求,以及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在根层的分布特征,推荐灌溉水量为1.0 E_(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土 大豆根区 滴灌 硝态氮 水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平原永宁引黄灌区包气带硝态氮运移特征
17
作者 赵志超 马玉学 +2 位作者 公亮 燕凤 谷洪彪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9期215-219,共5页
为研究硝态氮在银川平原永宁引黄灌区的运移特征,在永宁县杨和镇观桥村种植园内选择一处剖面建立包气带原位监测点,选取7个土壤深度对其进行为期两年的监测,其中2019年为裸地,2020年种植玉米。经过研究发现:随着灌溉事件的发生,硝态氮... 为研究硝态氮在银川平原永宁引黄灌区的运移特征,在永宁县杨和镇观桥村种植园内选择一处剖面建立包气带原位监测点,选取7个土壤深度对其进行为期两年的监测,其中2019年为裸地,2020年种植玉米。经过研究发现:随着灌溉事件的发生,硝态氮随着土壤水向下运动并且发生累积和淋失,其中裸地在100 cm处发生明显累计,淋失量为127.8 kg/hm^(2);种植玉米期间在150 cm处发生明显累积,淋失量48.8 kg/hm^(2)。硝态氮的运移、累积和淋失明显受到灌溉、植物生长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包气带 硝态氮 宁夏永宁灌区 淋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江河谷灌区需水预测分析
18
作者 罗晓丽 刘东 雷丹妮 《广西水利水电》 2024年第3期47-51,共5页
龙江河谷灌区开发任务为农业灌溉及城乡供水,打造龙江清水廊道,保障区域粮食生产安全和人饮供水安全,为少数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创造条件。本文对灌区内的农业灌溉、城区、村镇用水进行预测,预测成果可为灌区工... 龙江河谷灌区开发任务为农业灌溉及城乡供水,打造龙江清水廊道,保障区域粮食生产安全和人饮供水安全,为少数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创造条件。本文对灌区内的农业灌溉、城区、村镇用水进行预测,预测成果可为灌区工程规模、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供水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灌溉 城区供水 村镇供水 需水预测 龙江河谷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长距离输水灌区工程测量技术研究
19
作者 乐文强 颜景顺 徐咏梅 《广西水利水电》 2024年第1期15-18,共4页
针对大型长距离输水灌区工程测量的重点和难点,从控制网建立、地形图测绘两个关键节点,探析如何利用现代化测绘技术(平面控制网观测利用北斗导航卫星技术、利用自编水准数据处理小软件提高高程控制网建立的效率,地形图测绘采用低空无人... 针对大型长距离输水灌区工程测量的重点和难点,从控制网建立、地形图测绘两个关键节点,探析如何利用现代化测绘技术(平面控制网观测利用北斗导航卫星技术、利用自编水准数据处理小软件提高高程控制网建立的效率,地形图测绘采用低空无人机航测、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外业调绘加载高精度大地水准面模型提高高程测量精度等)快速、高效、高质量完成测量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距离 输水灌区 工程测量 低空无人机航测 激光雷达测量 龙江河谷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引黄灌区包气带与地下水动态响应试验
20
作者 王成文 方磊 +4 位作者 李英 黄小琴 张勃 徐兆祥 马波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81,共12页
【目的】开展银川平原引黄灌溉引起的包气带和地下水的动态响应试验,研究“灌溉水-包气带水-地下水”的转换过程和规律。【方法】以典型引黄灌区水田为研究对象,运用水文地质学、土壤水动力学等学科理论对原位试验观测资料数值分析,借助... 【目的】开展银川平原引黄灌溉引起的包气带和地下水的动态响应试验,研究“灌溉水-包气带水-地下水”的转换过程和规律。【方法】以典型引黄灌区水田为研究对象,运用水文地质学、土壤水动力学等学科理论对原位试验观测资料数值分析,借助Origin、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利用Hydrus-1D、Surfer等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拟合和插值分析。【结果】结果得出,灌溉过程中包气带各埋深层位的水分和负压变化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以上;运用Hydrus-1D拟合田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发现叠加各埋深层位可得到较连续的拟合曲线;在多次灌溉入渗试验中,第1次灌溉入渗引起的地下水动态响应最快,灌溉后响应时间为388.8 min;运用地下水灌溉响应法定量测算灌溉入渗能力,算得田间灌溉入渗系数均值为0.202;对地下水位动态进行插值分析,发现回灌逐步形成“水丘”中心,地下水流场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地下水补给源项分析,引黄灌区内灌溉水对地下水的年灌溉补给贡献率达79%。【结论】通过原位田间试验,进一步厘清引黄灌区的包气带特性和地下水响应过程,发现引黄灌溉对灌区地下水的补给和流场特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提高引黄水量利用率和包气带-地下水资源评估、管理及调控提供一定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试验 地下水 包气带 灌溉入渗系数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