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与成因 被引量:95
1
作者 朱光 刘国生 +2 位作者 牛漫兰 宋传中 王道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0-207,共8页
在华北、华南板块碰撞期间,郯庐断裂带究竟是何种边界仍是没有解决的重大地学问题,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构造解释模式。关于郯庐断裂的平移距离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与有待深入研究之处。在华北、华南板块拼合之后,郯庐断裂带发生了... 在华北、华南板块碰撞期间,郯庐断裂带究竟是何种边界仍是没有解决的重大地学问题,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构造解释模式。关于郯庐断裂的平移距离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与有待深入研究之处。在华北、华南板块拼合之后,郯庐断裂带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左行平移,其糜棱岩的40Ar/39Ar年龄为132~119Ma,指示为早白垩世的平移活动,平移活动中伴生了强烈的岩浆活动。这期左行平移标志着中国东部构造的重大转折,是滨太平洋构造对前期古特提斯构造的叠加,其动力学机制为太平洋区伊佐奈岐板块突然出现的高速斜向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大别-苏鲁造山带 左行平移 构造模式 伊佐奈岐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外斜坡区断裂密集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肇源南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18
2
作者 肖佃师 卢双舫 +1 位作者 陈海峰 王婵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548-3557,共10页
利用精细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及小层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分析肇源南地区断裂发育特征,探讨不同期次断裂对扶余油层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结合油水分布特点研究肇源南地区断裂密集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 利用精细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及小层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分析肇源南地区断裂发育特征,探讨不同期次断裂对扶余油层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结合油水分布特点研究肇源南地区断裂密集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由中期和长期发育断裂组成,受基底断裂控制平面上呈8条密集带分布。在源岩大规模生排烃期东部断裂密集带北北西向断层复活开启,而西部断裂密集带仅边界断层复活开启。受基底断裂和长期同生断裂共同控制,西部断裂密集带与河道砂体呈高角度相交、或河道砂体在边界断层上升盘长距离延伸2种关系;而东部断裂密集带与河道砂体呈低角度相交。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油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中的油在浮力作用下沿被河道砂体沟通的断裂密集带长距离侧向运移至肇源南地区,在断裂密集带附近的断块、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断裂密集带上油输导方式及聚集部位受断层活动性质、及密集带与河道砂体组合关系控制:东部断裂密集带上开启性断层与河道砂体形成"输导断层-岩性"输导体系,密集带内断块、及两侧断层岩性圈闭均有油聚集;西部断裂密集带上边界断层上升盘一侧形成"边界断层-岩性"高效输导脊,由密集带2侧断层岩性圈闭向内部断块含油性逐渐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肇源南地区 扶余油层 断裂密集带 长期同生断裂 油气运移和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陷区上生下储油侧向运移模式及油聚集——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付广 冯赫青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3期11-14,60,共5页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采用油分布与源岩、断裂空间叠合研究的方法,对扶杨油层油侧向运移模式及其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模式为:断裂错断使上覆...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采用油分布与源岩、断裂空间叠合研究的方法,对扶杨油层油侧向运移模式及其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模式为:断裂错断使上覆青一段源岩与下伏扶杨油层中的不同油层组对接,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作用下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的不同油层组中;断裂错断阶数越多,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中油层组的层位越深,反之则越浅。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对其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①断裂密集带两侧的地垒构造是扶杨油层油成藏的有利部位;②扶一油层组是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主要层位。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石油勘探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陷区 上生下储 侧向运移模式 断裂密集带 扶杨油层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浅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周荔青 吴聿元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4-339,344,共7页
苏北盆地发育3种具有不同成藏主控因素的浅层油气藏,分别是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型、断裂垂向通道型及大型砂体侧向运移型浅层油气藏。浅层油气藏的分布极不均衡,盆地西侧的金湖、高邮凹陷浅埋藏油气藏最为发育,且类型齐全,规模... 苏北盆地发育3种具有不同成藏主控因素的浅层油气藏,分别是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型、断裂垂向通道型及大型砂体侧向运移型浅层油气藏。浅层油气藏的分布极不均衡,盆地西侧的金湖、高邮凹陷浅埋藏油气藏最为发育,且类型齐全,规模也较大。这种分布特征与郯庐断裂带控制了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从而对该盆地浅层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起重要控制作用密切相关。表现为郯庐断裂周缘断陷是阜二段中下部优质低熟高效烃源岩及阜二段底部、阜一段上部砂体发育区,形成大量与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相关的浅埋油气藏。郯庐断裂周缘发育继承性及早期型深断陷,具有较高的大地热流场,油气成熟早,有利于油气较长期通过断裂向上运移,且靠近郯庐断裂的区域断裂密度大、活动期次多,有利于形成断裂通道型的浅层次生油气藏。因此,郯庐断裂周围的金湖、高邮及溱潼凹陷浅层油气资源最丰富,浅层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控凹同生断裂带及内、外斜坡带的走滑花状断裂系。在苏北盆地,围绕上述3种类型浅层油气藏,按各区的浅层油气藏形成分布规律开展针对性勘探,还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断裂导油气作用 砂体导油气作用 浅层油气藏 苏北盆地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密集带在上生下储油运聚成藏中的作用——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付广 王超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21-26,共6页
为了认识断裂密集带在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聚集成藏中的作用,利用地震解释结果对断裂密集带的发育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发育有大量T2断裂,这些T2断裂在平面上呈35个密集带分布。它们主要是由基底活动、斜拉调整和火山... 为了认识断裂密集带在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聚集成藏中的作用,利用地震解释结果对断裂密集带的发育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发育有大量T2断裂,这些T2断裂在平面上呈35个密集带分布。它们主要是由基底活动、斜拉调整和火山口分布控制形成的。通过油藏解剖及油成藏条件空间匹配关系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模式: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其内超压作用下沿着断裂密集带边界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中运移,再在浮力作用下向断裂密集带两侧扶杨油层侧向运移,在地垒构造上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通过断裂密集带与油分布关系研究,得到断裂密集带对扶杨油层运移成藏有4个方面的控制作用:①断裂密集带两侧是油聚集的有利地区;②断裂密集带附近,扶杨油层距青一段源岩底面越近的油层,油越富集;③断裂密集带两侧地垒构造是油聚集的主要场所;④距断裂密集带边界断裂越近,油井产能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密集带 三肇凹陷 青一段源岩 扶杨油层 运聚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带的输导与封闭性及其控藏特征 被引量:48
6
作者 罗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4-479,共6页
从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封闭、输导性入手,分析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对流体的输导、封闭性的影响,认为含油气盆地的断裂上盘诱导裂缝带的裂缝发育,纵向开启相对较好,是输导油气纵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有利于上盘上倾方向... 从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封闭、输导性入手,分析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对流体的输导、封闭性的影响,认为含油气盆地的断裂上盘诱导裂缝带的裂缝发育,纵向开启相对较好,是输导油气纵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有利于上盘上倾方向各种圈闭聚集油气成藏;而断裂的下盘诱导裂缝带的裂缝不发育,横向封闭性相对较好,有利于遮挡油气而聚集成藏。这是反向断层下盘遮挡油气成藏普遍发育,而顺向断裂上盘圈闭泄露油气风险较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闭性 断裂带 油气输导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接式运移对孔西断裂带中生界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卢刚臣 李庭辉 +3 位作者 孔凡东 杨安元 罗敏学 崔景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7-302,共6页
卢刚臣 ,李庭辉 ,孔凡东 ,杨安元 ,罗敏学 ,崔景涛 .侧接式运移对孔西断裂带中生界成藏的控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3,38(3) :2 97~ 30 2由于缺乏对关键性因素的系统分析 ,所以对孔西断裂带中生界的勘探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本文首... 卢刚臣 ,李庭辉 ,孔凡东 ,杨安元 ,罗敏学 ,崔景涛 .侧接式运移对孔西断裂带中生界成藏的控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3,38(3) :2 97~ 30 2由于缺乏对关键性因素的系统分析 ,所以对孔西断裂带中生界的勘探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本文首先在宏观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 ,划分出孔西断裂带的范围、内部的圈闭及主要断层 ,阐述了本断裂带中生界成藏的各成藏要素 ;其次 ,进一步论述了在地形、烃源岩分布、生油层与储层的相对位置关系、主要断层产状及活动强度等方面本断裂带具有发生侧接式运移的条件 ,并且原油分析结果也证实了本断裂带中生界侧接式运移作用的存在 ;最后 ,按此运移方式进行了有利目标的寻找 ,发现孔西断裂带两端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接式运移 成藏要素 孔西断裂带 油气勘探 断层 原油 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垦利断裂带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4
8
作者 褚庆忠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2-234,共3页
研究油气的运移、聚集模式,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藏),总结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等4种成藏模式。这些成藏模式对该地区油气挖潜增储、找到更多的油气具有一定的... 研究油气的运移、聚集模式,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藏),总结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等4种成藏模式。这些成藏模式对该地区油气挖潜增储、找到更多的油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垦利断裂带 成藏模式 断层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模式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峻桥 吕延防 +2 位作者 付广 孙同文 李佳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72-1683,共12页
为了研究正断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正断层输导与不同运移方向所形成的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对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输导模式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模式主要有输导油气垂向运移和输... 为了研究正断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正断层输导与不同运移方向所形成的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对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输导模式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模式主要有输导油气垂向运移和输导油气侧向运移2种模式。正断层输导油气垂向运移模式又可分为输导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模式和输导油气先垂后侧运移模式;正断层输导油气侧向运移模式又可分为输导油气侧向连接运移模式和输导油气先侧后垂运移模式。正断层输导油气垂向运移模式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正断层输导油气垂向运移模式控制着油气剖面分布特征,输导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模式形成的油气可以在盖层上下分布,输导油气先垂后侧运移模式形成的油气只能在盖层之下分布。2正断层上盘高砂地比地层是其垂向输导油气运移模式形成油气平面分布的主要部位。正断层输导油气侧向运移模式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正断层输导油气侧向运移模式控制着油气剖面分布特征,输导油气先侧后垂运移模式形成的油气可以在盖层上下分布,输导油气侧向连接运移模式形成的油气只能在盖层之下分布。2反向正断层下盘是其侧向输导运移模式形成油气平面分布的主要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输导模式 垂向运移 侧向运移 油气分布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穿越未成岩断裂运移富集成藏模式与主控因素——以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鹏 彭光荣 +5 位作者 吴静 白海军 许新明 李颖薇 李孔森 彭霄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8-157,共10页
恩平凹陷隆起带远离洼陷生烃中心,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基于浅层断裂埋藏浅、活动晚、封闭性弱的特征,提出穿断成藏模式成功地指导了隆起带勘探,发现一批商业性油田。对恩平凹陷南、北隆起带浅层主要油田成藏特征进行剖析,阐述了浅层油... 恩平凹陷隆起带远离洼陷生烃中心,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基于浅层断裂埋藏浅、活动晚、封闭性弱的特征,提出穿断成藏模式成功地指导了隆起带勘探,发现一批商业性油田。对恩平凹陷南、北隆起带浅层主要油田成藏特征进行剖析,阐述了浅层油气穿越未成岩断裂运移富集成藏模式及其成因机制。断层岩弱成岩导致有限油柱封闭高度与油气强充注是其形成机制,弱成岩是关键。断裂-输导砂体-构造脊构成多次穿断运移的地层格架,油气充注强度与圈闭汇聚能力的平衡控制穿断运移路径上圈闭的富集程度,断-储排替压差控制穿断过程中油气垂向侧向分流。穿断运移成藏模式对浅层油气成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恩平凹陷 断层封堵 未成岩 穿断运移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达地区西部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
11
作者 王畅溪 张景军 +4 位作者 刘瑞鹏 王利军 高梦晨 刘洪宏 张宇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3-420,共8页
为确定安达地区西部断裂密集带的特征,以及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运用三维地震方法结合断裂、构造特征分析,对松辽盆地北部安达地区西部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达地区西部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主要... 为确定安达地区西部断裂密集带的特征,以及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运用三维地震方法结合断裂、构造特征分析,对松辽盆地北部安达地区西部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达地区西部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主要走向近南北、北北西向,依据研究区断层断穿层位、断层活动性划分出4种断裂系统,以坳陷期断裂系统为主;安达地区西部扶余油层油气的运移路径、聚集部位均会受到断裂密集带的控制,在源储对接供油和平行于断裂密集带供油的条件下,反向断层下盘是油优势运移路径,当与断裂密集带垂直供油时,断裂密集带转换部位会控制油的运移路径;断裂密集带间的垒块和密集带转换部位是油有利聚集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达地区西部 扶余油层 断裂密集带 油气运聚 松辽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