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咽癌来源LMP1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被引量:2
1
作者 蓝轲 乔贵林 +3 位作者 沈新民 张玲 吕丽春 姚开泰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1期69-71,共3页
本试验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制备鼻咽癌来源LMP1基因(N-LMP1)的转基因小鼠。共获得15只首建鼠,经小鼠尾部组织DNA分析,PCR法证明其中两只小鼠有N-LMP1基因扩增带,Southern杂交显示PCR阳性小鼠有... 本试验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制备鼻咽癌来源LMP1基因(N-LMP1)的转基因小鼠。共获得15只首建鼠,经小鼠尾部组织DNA分析,PCR法证明其中两只小鼠有N-LMP1基因扩增带,Southern杂交显示PCR阳性小鼠有特异的杂交信号,整合率为13.3%。N-LMP1转基因小鼠的建立为研究N-LMP1在鼻咽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病毒 潜伏膜蛋白1 鼻咽癌 转基因小鼠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in蛋白和LMP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强和 向秋 +3 位作者 伍红良 何晓松 刘芳贤 雷迅 《华夏医学》 CAS 2007年第2期175-177,共3页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蛋白和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68例鼻咽癌组织标本进行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蛋白与EB-LMP1的表达检测。结果:鼻咽癌组织Su...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蛋白和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68例鼻咽癌组织标本进行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蛋白与EB-LMP1的表达检测。结果:鼻咽癌组织Survivin蛋白产物的阳性率为82.4%(56/68),LMP1阳性率为67.6%(46/68);56例Sur-vivin蛋白表达的阳性鼻咽癌标本中,有42例LMP1阳性,共同阳性率75.0%(42/56),12例Survivin蛋白表达的阴性鼻咽癌标本中,9例LMP1阴性,共同阴性率66.7%(9/12),两者之间高度相关(P<0.01)。结论:鼻咽癌组织中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LMP1的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IN蛋白 潜伏膜蛋白 鼻咽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LMP1基因C端区缺失突变与肿瘤发生相关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隽 何雪莲 +3 位作者 赵培伟 王智楠 徐忠强 李建莎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15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Epstein-Barr(EB)病毒LMP1基因C端区缺失突变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中发表于1995年1月~201... 目的探讨Epstein-Barr(EB)病毒LMP1基因C端区缺失突变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中发表于1995年1月~2012年5月的与EB病毒LMP1 30 bp缺失相关的文献,根据文献纳入标准提取相关数据。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OR及95%CI表示,对病例组、对照组LMP1基因C端区30 bp缺失进行分析。各组中研究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P≥0.1)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式分析,否则采用随机模式分析。结果纳入针对EB病毒LMP1基因C端区缺失突变的文献共13篇。通过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LMP1 30 bp缺失与肿瘤发生相关,95%CI为2.88(1.29~6.41),合并统计值Z=2.59,P=0.01。结论 EB病毒LMP1基因C端区的缺失突变与肿瘤发生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EPSTEIN-BARR病毒 lmp1基因 基因缺失 基因突变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质粒pLMP1-p53mt的构建与表达 被引量:4
4
作者 何迎春 田道法 +1 位作者 刘书静 唐发清 《中国医学工程》 2005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构建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双基因真核表达质粒,为研究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在鼻咽癌发生中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MP1-p53mt;培养H... 目的构建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双基因真核表达质粒,为研究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在鼻咽癌发生中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MP1-p53mt;培养HeLa细胞,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将该质粒转入HeLa细胞中,转染后48h,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研究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组质粒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PCR鉴定结果与预期一致;观察到转染细胞中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高效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双基因真核表达质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型P53基因 lmp1基因 基因重组 基因表达 plmp1-p53mt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LTBP2、TM4SF1在大肠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研究
5
作者 方玲 夏永欣 张向东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LTBP2)、四次跨膜蛋白1(TM4SF1)在大肠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将南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手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108例作为试验组,同期10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LTBP2)、四次跨膜蛋白1(TM4SF1)在大肠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将南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手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108例作为试验组,同期10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血清LTBP2、TM4SF1水平;比较不同血清LTBP2和TM4SF1表达水平的大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析大肠癌组织中LTBP2、TM4SF1的表达;Pearson相关分析明确血清LTBP2和TM4SF1表达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TBP2和TM4SF1联合评估大肠癌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试验组血清LTBP2和TM4S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二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05,P<0.05),大肠癌组织LTBP2和TM4SF1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肿瘤直径>5cm、肿瘤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有脉管瘤栓的大肠癌患者血清LTBP2和TM4SF1表达水平高于患者肿瘤直径≤5 cm、肿瘤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Ⅰ~Ⅱ期、无脉管瘤栓的大肠癌患者(P<0.05)。血清LTBP2、TM4SF1联合预测大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86。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清LTBP2和TM4SF1水平升高,二者联合对大肠癌患者预后不良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转化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 四次跨膜蛋白1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LMP1与hsa-miR-19b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肖胜军 张小玲 韦敏怡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5-27,共3页
目的观察鼻咽癌(NPC)组织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和hsa-miR-19b表达变化及其与NP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6例NPC放疗前活检标本中LMP1的表达情况,用实时定量PCR检测hsa-miR-19b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相关性... 目的观察鼻咽癌(NPC)组织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和hsa-miR-19b表达变化及其与NP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6例NPC放疗前活检标本中LMP1的表达情况,用实时定量PCR检测hsa-miR-19b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相关性及其与NP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NPC组织中LMP1阳性表达率为60.95%,hsa-miR-19b阳性表达量为68.27±69.00;LMP1、hsa-miR-19b表达均与NPC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LMP1表达与hsa-miR-19b表达呈正相关(r=0.390,P=0.007)。结论LMP1可能调控hsa-miR-19b的表达,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LMP1、hsa-miR-19b的高表达与NPC分期和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EB病毒 潜伏膜蛋白1 has-miR-19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调上皮内膜蛋白1抑制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王君祥 龚铭杰 +1 位作者 孙成法 邵琦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3期12-15,共4页
目的研究下调上皮内膜蛋白1(EMP1)对胶质母细胞瘤U251与U87细胞系增殖、侵袭、迁移、凋亡及U87细胞系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及免疫组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siRNA干扰技术下调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与U251中EMP1的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 目的研究下调上皮内膜蛋白1(EMP1)对胶质母细胞瘤U251与U87细胞系增殖、侵袭、迁移、凋亡及U87细胞系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及免疫组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siRNA干扰技术下调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与U251中EMP1的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MP1mRNA和蛋白的表达;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EMP1下调后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EMP1下调后肿瘤细胞凋亡表达水平;构建U87细胞系裸鼠荷瘤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和MMP2的表达。结果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iRNA-EMP1导致EMP1的表达降低(P<0.05),CCK8和Transewll实验显示下调EMP1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被显著抑制(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下调EMP1后肿瘤细胞的凋亡能力明显增强(P<0.05);U87细胞系裸鼠荷瘤模型中下调EMP1后肿瘤细胞生长延缓,Ki-67及MMP2的表达降低。结论EMP1的表达下调可以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的增殖、迁移及侵袭,促进凋亡,延缓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与侵袭,从而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内膜蛋白1 胶质母细胞瘤 siRNA干扰技术 恶性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MP2A调节EBV相关胃癌细胞中PD-L1的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吴烜 童刚领 +2 位作者 程勃然 余少康 王树滨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24期194-197,共4页
目的探讨膜潜伏蛋白2A(LMP2A)调节EB病毒(EBV)相关胃癌(EBVaGC)细胞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表达,并分析LMP2A和PD-L1在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关系。方法选取人胃癌细胞株SNU-719[EBV阳性(EBV+)]、AGS[EBV阴性(EBV-)],采用实时... 目的探讨膜潜伏蛋白2A(LMP2A)调节EB病毒(EBV)相关胃癌(EBVaGC)细胞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表达,并分析LMP2A和PD-L1在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关系。方法选取人胃癌细胞株SNU-719[EBV阳性(EBV+)]、AGS[EBV阴性(EBV-)],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方法检测胃癌细胞株SNU-719(EBV+)及AGS(EBV-)中LMP2A和PD-L1基因的表达水平,佛波醇(TPA)诱导SNU-719(EBV+)和AGS(EBV-)中LMP2A的表达后,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LMP2A、PD-L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PD-L1在EBV阳性细胞株SNU-719(EBV+)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在AGS(EBV-)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U-719(EBV+)中LMP2A mRNA转录水平明显高于AGS(EBV-)细胞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GS(EBV-)、SNU-719(EBV+)细胞株中PD-L1和LMP2A mRNA转录水平具有一致性。诱导12、24、48 h,LMP2A在SNU-719(EBV+)细胞株中表达呈上升趋势,而AGS(EBV-)细胞株无变化。TPA诱导12 h后,SNU-719(EBV+)细胞PD-L1表达明显升高,而AGS(EBV-)细胞株升高不明显。结论EBV相关胃癌可能通过LMP2A介导的致癌途径上调PD-L1表达,从而引起肿瘤免疫逃逸。这提示阻断LMP2A致癌途径和PD-1/PD-L1检查点抑制通路可为EBV感染的胃癌患者带来潜在临床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相关胃癌 膜潜伏蛋白2A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法和PCR法检测LMP-1筛查NPC的辅助诊断效果比较
9
作者 龚梁 陈亮宇 +3 位作者 熊华 陈建强 邹坚定 鲁杰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9期1565-1566,共2页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比较两种方法筛查鼻咽癌(NPC)的效果。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pcR法检测NPc鼻咽标本LMP—1表达,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两种方法诊断筛查NPc的效果...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比较两种方法筛查鼻咽癌(NPC)的效果。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pcR法检测NPc鼻咽标本LMP—1表达,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两种方法诊断筛查NPc的效果。结果LMP-1免疫组化筛查鼻咽癌的灵敏度为0.633,特异度为0.903,准确度为0.780;LMP—1PCR筛查鼻咽癌的灵敏度为0.933,特异度为0.875,准确度为0.902;LMP-1PCR法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4,明显高于LMP-1免疫组化法0.768(P〈005)。结论鼻咽标本的LMP-1PCR法筛查NPC,其诊断效果明显好于LMP-1免疫组化法,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鼻咽癌 潜伏膜蛋白1 免疫组化 聚合酶链反应 诊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TD2mRNA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LMP1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利刚 林中原 +3 位作者 覃灵燕 李音音 莫武宁 杨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22,共3页
目的检测鼻咽癌组织和鼻咽癌细胞株中人源含SET结构域蛋白2(SETD2)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MP1)的关系。方法取42例初诊鼻咽癌患者(观察组)和15例慢性鼻咽黏膜炎症患者(对照组)的手术活检组织标本,另取人高分化... 目的检测鼻咽癌组织和鼻咽癌细胞株中人源含SET结构域蛋白2(SETD2)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MP1)的关系。方法取42例初诊鼻咽癌患者(观察组)和15例慢性鼻咽黏膜炎症患者(对照组)的手术活检组织标本,另取人高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1和稳定转染LMP1基因的CNE1细胞株CNE1-LMP1,采用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方法检测观察组、对照组鼻咽组织以及CNE1-LMP1与CNE1中的SETD2 mRNA。结果观察组SETD2 mRNA相对表达量为1.596±0.916,低于对照组的2.194±1.144,且随淋巴结转移分级升高而降低(P均<0.05);CNE1-LMP1中SETD2 mRNA相对表达量为0.676±0.042,低于CNE1的0.870±0.114(P<0.05)。结论 SETD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下调,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有关,SETD2基因表达下调可能与EB病毒编码的LMP1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人源含SET结构域蛋白2 潜伏膜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泡膜蛋白1通过影响活性氧介导心脏成纤维细胞激活与增殖
11
作者 李雅 冯翠娜 +2 位作者 祖玉刚 汪煜 江永正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第36期13-17,31,共6页
目的探讨液泡膜蛋白1(VMP1)对心脏成纤维细胞激活、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组、VMP1敲减组、VMP1敲减+TGF-β诱导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明确TGF-β激活的成纤维细胞... 目的探讨液泡膜蛋白1(VMP1)对心脏成纤维细胞激活、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组、VMP1敲减组、VMP1敲减+TGF-β诱导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明确TGF-β激活的成纤维细胞VMP1的变化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比较各组细胞α-SMA的表达情况及细胞形态;培养24、48、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情况;采用活性氧探针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活性氧(ROS)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GF-β诱导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升高、VMP1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TGF-β诱导组心脏成纤维细胞α-SMA的免疫荧光强度增加(P<0.01),与TGF-β诱导组比较,VMP1敲减+TGF-β诱导组α-SMA免疫荧光强度增加(P<0.01)。CCK-8实验发现,TGF-β诱导组各时间点光密度(OD)值高于对照组(P<0.05)。与TGF-β诱导组比较,VMP1敲减+TGF-β诱导组各时间点OD值低于TGF-β诱导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TGF-β诱导组细胞G2/M期的细胞比例增加(P<0.05)。与TGF-β诱导组比较,VMP1敲减+TGF-β诱导组的细胞G2/M期的细胞比例增加(P<0.01)。ROS探针显示,TGF-β诱导组ROS荧光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GF-β诱导组比较,VMP1敲减+TGF-β诱导组ROS荧光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结论在TGF-β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转化中,VMP1蛋白表达降低,通过增加成纤维细胞ROS累积,促进细胞增殖,并参与成纤维细胞活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最终促进心脏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泡膜蛋白1 心脏成纤维细胞 心脏纤维化 心脏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V LMP1对牙龈上皮细胞促炎因子的调控及机制研究
12
作者 刘芳芳 邱忠营 王艳丽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54-657,共4页
目的:探究EB病毒潜在膜蛋白1(Epstein-barr virus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EBV LMP1)对牙龈上皮细胞促炎因子的调控及机制。方法:0.05μg和0.2μg pSG-GFP-LMP1质粒转染Ca9-22细胞,分别于24 h和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在Ca9-22细... 目的:探究EB病毒潜在膜蛋白1(Epstein-barr virus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EBV LMP1)对牙龈上皮细胞促炎因子的调控及机制。方法:0.05μg和0.2μg pSG-GFP-LMP1质粒转染Ca9-22细胞,分别于24 h和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在Ca9-2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MP1 mRNA和蛋白表达,确定转染是否成功。应用0.2μg pSG-GFP-LMP1质粒转染Ca9-22细胞,分别于24 h和48 h进行Real-time PCR和ELISA检测细胞中IL-8 mRNA和蛋白表达。应用0.05μg和0.2μg pSG-GFP-LMP1质粒转染Ca9-22细胞,48 h后Real-time PCR和ELISA检测细胞中IL-8 mRNA和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κBα、IκBα、p-p65和p65蛋白表达。结果:pSG-GFP-LMP1质粒转染Ca9-22细胞基因高表达,转染成功。0.2μg质粒转染Ca9-22细胞24 h和48 h后,实验组IL-8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μg和0.2μg质粒转染Ca9-22细胞48 h后,实验组IL-8 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p-IκBα、p-p65和p65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剂量增大,表达增强,实验组IκBα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剂量增大,表达减弱。结论:EBV LMP1可能通过激活NF-κB磷酸化进而诱导Ca9-22细胞中IL-8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潜在膜蛋白1 白细胞介素-8 核因子-κB 牙龈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对鼻咽癌细胞体外转移能力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雄 彭英 +4 位作者 李刚 张宝 李晓华 周立辉 李湘平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15-619,共5页
目的探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潜伏膜蛋白1(I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细胞体外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针对EBV-LMP-1的特异性发夹状RNA(small hairpin RNA,shRNA... 目的探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潜伏膜蛋白1(I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细胞体外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针对EBV-LMP-1的特异性发夹状RNA(small hairpin RNA,shRNA)干扰序列,构建2种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载体:rAAV-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和rAAV-shRNA—LMP-1,以不同滴度rAAV-EGFP转染鼻咽癌C666—1细胞确定最佳转染效率(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rAAV-shRNA-LMP-1按MOI转染C666-1,RT-PCR鉴定抑制效率,划痕试验和基底膜穿透试验检验细胞转移能力的变化。结果以rAAV-EGFP5×10^4v.g(virus genome,病毒基因组数),细胞转染C666—1细胞,转染效率大于95%,RT-PCR鉴定rAAV-shRNA—LMP-1以5×10^4v.g/细胞转染C666-1后目的基因抑制效率大于90%,划痕试验显示在相同的时间内,越过划痕边缘移动到空白处的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基底膜穿透试验提示细胞穿透能力显著下降(P〈0.001)。结论通过rAAV介导RNA干扰能有效抑制LMP-1基因表达,并显著抑制了肿瘤细胞的运动及穿透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依赖病毒 RNA干扰 肿瘤转移 潜伏膜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潜伏膜蛋白1的结构和信号转导 被引量:5
14
作者 何迎春 田道法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9期837-840,844,共5页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是具有致瘤潜能的疱疹病毒,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近年来,对EBV潜伏感染膜蛋白1(LMP1)的结构、功能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作者就LMP1通过核因子-κB(NF-κB)、活化蛋白1(AP-1)、双...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是具有致瘤潜能的疱疹病毒,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近年来,对EBV潜伏感染膜蛋白1(LMP1)的结构、功能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作者就LMP1通过核因子-κB(NF-κB)、活化蛋白1(AP-1)、双面联胎激酶(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STAT)、Ets1、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激活转录因子2(ATF2)途径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途径等,对细胞的生长、增殖、转化、分化、运动和凋亡的调控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 潜伏膜蛋白1 结构 功能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来源潜伏膜蛋白1的表达诱发转基因小鼠鼻咽不典型增生 被引量:3
15
作者 蓝轲 乔贵林 +3 位作者 沈新民 张玲 吕丽春 姚开泰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5期46-48,54,共4页
为建立鼻咽癌来源潜伏膜蛋白 1 ( N-L MP1 )转基因小鼠模型 ,从整体的角度研究 N-L MP1的功能 ,进一步阐明 EB病毒在鼻咽癌变过程中的作用 ,应用 DNA重组技术将角质细胞特异性启动子 EDL2与 N-L MP1连接 ,构建转基因 EDL2 -N-L MP1 ;并... 为建立鼻咽癌来源潜伏膜蛋白 1 ( N-L MP1 )转基因小鼠模型 ,从整体的角度研究 N-L MP1的功能 ,进一步阐明 EB病毒在鼻咽癌变过程中的作用 ,应用 DNA重组技术将角质细胞特异性启动子 EDL2与 N-L MP1连接 ,构建转基因 EDL2 -N-L MP1 ;并用显微注射技术 ,将转基因 EDL2 -N-L MP1注射入小鼠受精卵前核 ,再将注射后的受精卵植入假孕母鼠 ,获得转基因鼠 ,然后观察目的基因在鼻咽部的表达和病理变化。本实验共获得 53只转基因鼠 ,PCR法证明其中 6只小鼠有 N-L MP1基因扩增带 ,Southern杂交显示 PCR阳性小鼠有特异的杂交信号 ,整合率为 1 1 .3 % ;1只 4月龄的转基因鼠出现了鼻咽部不典型增生。说明 N-L MP1单独就能诱发小鼠鼻咽部发生癌前病变 ,为 EB病毒可能是鼻咽癌的主要病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潜伏膜蛋白1 表达 诱发 转基因小鼠 鼻咽不典型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组织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与潜伏膜蛋白1的表达及其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民华 陈小毅 陈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4-636,639,共4页
目的研究鼻咽癌组织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的表达和活化状态及其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表... 目的研究鼻咽癌组织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的表达和活化状态及其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鼻咽癌、27例慢性鼻咽炎组织中LMP1、STAT3和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鼻咽癌组织中LMP1、STAT3和p-STAT3蛋白的阳性率均高于慢性鼻咽炎组织(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MP1和p-STAT3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0.302,P<0.05),但LMP1与STAT3表达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鼻咽癌组织中存在STAT3蛋白高表达和异常激活;LMP1可能参与STAT3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 潜伏膜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地区儿童淋巴瘤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1基因变异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岳康 高翔翔 +1 位作者 李斐斐 王云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5期19-22,共4页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儿童淋巴瘤中EB病毒(EBV)潜伏膜蛋白1(LMP1)基因多态性。并探讨LMP1变异在儿童淋巴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巢式PCR和DNA测序检测66例青岛地区EBV阳性儿童淋巴瘤组织中LMP1全长序列,根据其特征性突变和系统进化树,对...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儿童淋巴瘤中EB病毒(EBV)潜伏膜蛋白1(LMP1)基因多态性。并探讨LMP1变异在儿童淋巴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巢式PCR和DNA测序检测66例青岛地区EBV阳性儿童淋巴瘤组织中LMP1全长序列,根据其特征性突变和系统进化树,对基因变异进行分类,并与以往同一地区成人NK/T细胞淋巴瘤和健康人群中LMP1变异类型的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66例标本完成测序,共发现3种LMP1亚型,即China 1、China 2和Med-,其构成比分别为84.8%、7.6%和6.1%,另有1例(1.5%)为China 1/China 2重组病毒株。LMP1 N端XhoⅠ位点缺失变异即XhoⅠ(-)和未缺失型XhoⅠ(+)的检出率分别为93.9%和6.1%;C端30bp缺失即del-LMP1和未缺失型wt-LMP1的检出率分别为84.8%和15.2%。儿童淋巴瘤和成人NK/T细胞淋巴瘤中LMP1各亚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儿童淋巴瘤中China 1亚型、XhoⅠ(-)和del-LMP1的检出率高于健康人群(P均<0.05)。结论青岛地区儿童淋巴瘤中LMP1以China 1亚型、XhoⅠ(-)和del-LMP1为主,LMP1变异可能与儿童淋巴瘤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EB病毒 潜伏膜蛋白1 基因多态性 儿童 青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号钩端螺旋体属特异性外膜蛋白LipL41抗原表位预测及免疫学鉴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姜久昆 林旭瑷 +1 位作者 严杰 薛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85-591,621,共8页
目的:预测及筛选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属特异性外膜蛋白LipL41有效T和B细胞(T/B)联合表位,了解不同基因型LipL41s差异T/B联合表位的免疫反应性差别。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LipL41/1和LipL41/2分子中T/B联合表位。采用PCR扩增... 目的:预测及筛选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属特异性外膜蛋白LipL41有效T和B细胞(T/B)联合表位,了解不同基因型LipL41s差异T/B联合表位的免疫反应性差别。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LipL41/1和LipL41/2分子中T/B联合表位。采用PCR扩增候选T/B联合表位片段,采用噬菌体展示及SDS-PAGE等技术获得含不同T/B联合表位的重组P。分别以rLipL41/1和rLipL41/2抗血清、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全菌抗血清和钩体患者血清为一抗,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抗血清与各重组P免疫杂交反应性。结果:根据预测结果选择了LipL41s中8个共有或差异T/B联合表位。经PCR扩增获得了上述T/B联合表位片段。各T/B联合表位片段均准确插入噬菌体P蛋白N端并有效表达。各抗血清均能识别上述8个T/B联合表位,但其WesternBlot杂交信号强度存在差异,其中共有T/B联合表位LipL41/1-30和LipL41/1-233与不同抗血清的信号较强且稳定。结论:所选择的8个T/B联合表位均为LipL41的有效抗原表位。共有T/B联合表位LipL41/1-30和LipL41/1-233可作为钩体MAP疫苗的首选抗原表位。差异T/B联合表位LipL41s-89和LipL41s-299与不同抗血清有免疫交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问号/免疫学 细菌外膜蛋白质类/生物合成 细菌外膜蛋白质类/分离 外膜脂蛋白/属特异性抗原 LipL41/1/LipL41/2 抗原表位/预测 噬菌体展示 免疫学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凋亡途径参与表皮膜蛋白1诱导的细胞调亡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志勇 熊绍虎 +1 位作者 胡明 张传森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9-492,514,共5页
目的:探讨人表皮膜蛋白1(hEMP1)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方法:构建包含hEMP1基因编码框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EMP1,瞬转HEK293细胞后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流式细胞术检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活力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 目的:探讨人表皮膜蛋白1(hEMP1)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方法:构建包含hEMP1基因编码框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EMP1,瞬转HEK293细胞后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流式细胞术检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活力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过表达EMP1后细胞Caspase-3、Caspase-9活力显著增强,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增多,而Caspase-8的活力变化不明显。结论:线粒体凋亡途径参与hEMP1诱导的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表皮膜蛋白1 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抗PLA2R抗体和尿EGF/MCP-1与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关系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娟 陈浩 +1 位作者 李昌艳 顾芳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1年第3期79-84,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和尿表皮生长因子(EG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特发性膜性肾病104例,依据慢性肾脏疾病指南对其进行规范治疗,根据治疗6个月后临床效果将... 目的探讨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和尿表皮生长因子(EG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特发性膜性肾病104例,依据慢性肾脏疾病指南对其进行规范治疗,根据治疗6个月后临床效果将其分为完全缓解组(22例)、部分缓解组(64例)和未缓解组(18例)3组。比较3组治疗6个月后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血清抗PLA2R抗体和尿EGF、MCP-1、EGF/MCP-1,以及随访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清抗PLA2R抗体和尿EGF/MCP-1;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抗PLA2R抗体、尿EGF/MCP-1及二者联合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结果治疗6个月后,3组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血清抗PLA2R抗体和尿MCP-1、EGF/MCP-1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个月后,完全缓解组尿蛋白定量、血清抗PLA2R抗体和尿MCP-1低于未完全缓解组和未缓解组,尿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及尿EGF/MCP-1高于未完全缓解组和未缓解组;未完全缓解组尿蛋白定量、血清抗PLA2R抗体和尿MCP-1低于未缓解组,尿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及尿EGF/MCP-1高于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58例特发性膜性肾病随访(6.75±1.48)个月,其中51例预后良好,7例预后不良,预后良好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清抗PLA2R抗体低于预后不良患者,治疗6个月后尿EGF/MCP-1高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抗PLA2R抗体联合尿EGF/MCP-1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预后预测价值最高,敏感度95.20%,特异度90.00%。结论临床疗效较好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和尿MCP-1降低,尿EGF/MCP-1升高,血清抗PLA2R抗体联合尿EGF/MCP-1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预后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 膜性 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 表皮生长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治疗结果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