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核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龚婧婧 黄海涛 +3 位作者 米其利 倪红梅 季秀玲 夭建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56,共8页
微核试验作为检测染色体损伤最常用而有效的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之一,经济、简便、快速,在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与经典的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基本相当。主要综述国内外微核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尤其是微核的自动化检测技术。其... 微核试验作为检测染色体损伤最常用而有效的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之一,经济、简便、快速,在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与经典的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基本相当。主要综述国内外微核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尤其是微核的自动化检测技术。其中流式细胞仪自动化检测和激光扫描细胞仪自动化检测,以及微核试验高内涵筛选方法由于其特有的优势,应用和发展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核 自动化 流式细胞仪 激光扫描细胞仪 高内涵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釉细胞HAT-7细胞活性和对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马林 张颖 +6 位作者 钟鸣 朱莉 张凯强 顾和峰 刘璐 张思宇 程睿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观察氟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釉细胞HAT-7细胞活性及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AT-7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Na F培养液,培养24、48、72 h后,用CCK-8检测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氟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 目的:观察氟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釉细胞HAT-7细胞活性及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AT-7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Na F培养液,培养24、48、72 h后,用CCK-8检测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氟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结果:Na F浓度为0.4、0.8 mmol/L时,促进成釉细胞增殖;当Na F浓度大于1.6 mmol/L时,促进成釉细胞凋亡,Na F浓度为1.6 mmol/L时,细胞早期凋亡数量增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证实,1.6mmol/L Na F可以诱导大鼠成釉细胞内Ca2+浓度升高,Na F对HAT-7细胞的上述作用与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结论:低浓度氟促进HAT-7细胞增殖,高浓度则抑制其增殖。Na F浓度超过1.6 mmol/L时,可诱导成釉细胞凋亡,并诱导成釉细胞内Ca2+浓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釉细胞 CCK8 流式细胞术 CA^2+ 激光共聚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马豆素诱导人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英文) 被引量:13
3
作者 孙纪元 王四旺 +2 位作者 朱妙章 谢艳华 缪珊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9期978-983,共6页
目的:探讨SW体外诱导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凋亡的机制。方法:应用MTT法确定SW对体外培养的SGC7901细胞的作用剂量,通过流式细胞术及凋亡相关调控基因p53、cmyc、Bcl2的检测对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测定,观察SW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周期... 目的:探讨SW体外诱导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凋亡的机制。方法:应用MTT法确定SW对体外培养的SGC7901细胞的作用剂量,通过流式细胞术及凋亡相关调控基因p53、cmyc、Bcl2的检测对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测定,观察SW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周期的影响以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方式,同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细胞内Ca2+浓度的监测,研究SW与细胞内Ca2+超载的关系。结果:SW体外抗SGC7901细胞的完全致死剂量为6.2μg·ml-l,高于0.05μg·ml-l时抑制作用明显(P<0.05),其LC50为0.84μg·ml-l;经SW0.5~1.5μg·ml-l处理24h可引起凋亡抑制基因p53、Bcl2的明显下降、凋亡促进基因cmyc的明显升高以及肿瘤细胞内Ca2+超载,最终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实验还证实SW主要作用于肿瘤细胞的S期,使瘤细胞主要积聚在S期。结论:SW通过多种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其发挥抗癌作用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马豆素 胃癌 凋亡 流式细胞仪 细胞周期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形态学特点 被引量:11
4
作者 何旭 郭新 +3 位作者 崔丽 王心蕊 牛云 李玉林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7-61,共5页
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免疫学表型;采用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观察MSCs的一般形态学特点;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免疫学表型;采用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观察MSCs的一般形态学特点;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MSCs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分离、培养出高度同源性的MSCs具有独特的细胞免疫学表型,即CD73、CD105、CD44、CD166、CD90阳性,CD34、CD 31、CD45阴性;细胞组织化学MSCs PAS-过碘酸雪夫氏染色阳性,苏丹黑-B(SB)及碱性磷酸酶(AKP)染色阴性;免疫荧光见细胞CD73、CD105阳性;透射电镜下MSCs表面有微绒毛,相邻细胞间有缝隙连接,细胞器丰富;扫描电镜下MSCs呈长梭形、鱼群状排列,表面有许多微绒毛。实验结果为MSCs的诱导分化及应用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流式细胞术 细胞组织化学 免疫荧光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体外诱导分化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何旭 刘丹丹 +2 位作者 王阳 郭新 李玉林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96-598,602,共4页
目的 :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并检测其免疫学表型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对其体外诱导分化作用。方法 :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分... 目的 :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并检测其免疫学表型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对其体外诱导分化作用。方法 :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分离、培养、扩增MSCs;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免疫学表型 ;通过VEGF 16 5基因转染分析MSCs的表型变化。结果 :体外分离、培养出高度同源性的MSCs;MSCs具有独特的细胞免疫学表型 ,即CD4 4 ,CD2 9,c kit阳性 ,CD34,CD31,CD5 4阴性 ;VEGF 16 5诱导后CD4 4表达明显降低 ,CD31显著升高 ,MSCs向内皮分化。结论 :成功建立人MSCs分离培养方法 ,探讨了MSCs细胞免疫学表型及VEGF对它的内皮诱导分化作用 ,为MSCs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荧光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霉素在人白血病敏感细胞株HL-60和多药耐药细胞株HL-60/ADR的分布和积聚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磊 柯红 +2 位作者 王一羽 任东明 崔洁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50-1653,共4页
目的了解化疗药物阿霉素(ADR)在人白血病敏感细胞株HL-60和多药耐药细胞株HL-60/ADR细胞内的分布和积聚变化及其与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研究ADR在细胞内的分布和积聚,以及维拉帕米、BSO、布雷菲尔得菌... 目的了解化疗药物阿霉素(ADR)在人白血病敏感细胞株HL-60和多药耐药细胞株HL-60/ADR细胞内的分布和积聚变化及其与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研究ADR在细胞内的分布和积聚,以及维拉帕米、BSO、布雷菲尔得菌素、氯喹对细胞内ADR异常分布的影响。以3种特异染色线粒体、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的荧光物质Rhodamine123、NBD-ceramide和中性红作为探针,鉴定分隔储留ADR的细胞器。结果与ADR在HL-60细胞核、胞质均匀分布不同,在HL-60/ADR,ADR呈点棘状分布于细胞质,核内ADR荧光很少。这种分布方式与NBD-ceramide荧光在该细胞的分布极其相似。BSO和布雷菲尔得菌素可逆转ADR在HL-60/ADR的异常分布和积聚,而维拉帕米和氯喹无此作用。结论ADR在耐药细胞的异常分布和积聚与肿瘤细胞耐药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 流式细胞术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分布和积聚 多药耐药 细胞株 HL-60/AD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管损伤与缺氧心肌细胞线粒体损害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邝勇 黄跃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1547-1549,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微管损伤与线粒体损害的关系。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培养W istar乳鼠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组及缺氧微管解聚组,分别于缺氧30 m in、1 h对3组进行缺氧处理,并对缺氧微管解聚组进行特异性微管解聚剂秋... 目的探讨心肌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微管损伤与线粒体损害的关系。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培养W istar乳鼠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组及缺氧微管解聚组,分别于缺氧30 m in、1 h对3组进行缺氧处理,并对缺氧微管解聚组进行特异性微管解聚剂秋水仙素解聚微管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α-微管蛋白荧光强度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α-微管蛋白及线粒体形态、分布及荧光强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组α-微管蛋白免疫荧光强度明显减弱(P<0.01);微管断裂,分布紊乱,线粒体分布亦出现紊乱,规律性基本丧失。与缺氧组比较,缺氧并微管解聚组微管断裂、分布紊乱、荧光强度减弱明显(P<0.01);线粒体分布弥散,完全失去规律性,基质变淡显著,荧光染色强度亦明显降低(P<0.01)。结论心肌细胞缺氧早期(30 m in)即出现微管损伤,说明微管损伤可能是导致心肌细胞线粒体损害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 缺氧 微管 线粒体 激光共聚焦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TC标记的GSTP1蛋白在鼠巨噬细胞中的定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宇 沈佳胤 +1 位作者 罗兰 殷志敏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5-110,共6页
GSTP1(GSTπ)是人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一种重要的活性亚型,属于机体内源性蛋白,不会引起免疫原反应,在维持细胞的正常机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氧化剂.本实验室在研究中首先发现GSTP1具有明显的抗炎... GSTP1(GSTπ)是人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一种重要的活性亚型,属于机体内源性蛋白,不会引起免疫原反应,在维持细胞的正常机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氧化剂.本实验室在研究中首先发现GSTP1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由此我们设想可以通过增加外源性的GSTP1蛋白来提高其在机体内的水平,以此增强机体的抗炎能力.本实验将薄层色谱扫描和SDS-PAGE相结合用于FITC标记蛋白质的检测,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外源GSTP1蛋白在RAW264.7巨噬样细胞和鼠腹腔巨噬细胞中的跨膜转位,结果显示外源GSTP1蛋白能够进入上述细胞.该研究为GSTP1蛋白作为直接使用的药物在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TP1 FITC 薄层色谱扫描 激光共聚焦 流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布鲁氏菌弱毒株侵染小鼠巨噬细胞过程的荧光表征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胡梦薇 刘朋涛 +1 位作者 严国 高剑峰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944-1950,共7页
通过对绿色荧光蛋白(GFP)布鲁氏菌弱菌株M5(GFP-M5)和S19(GFP-S19)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及对其与胞内溶酶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初次结合所用时间进行测定,探讨分析两种布鲁氏菌弱毒株侵染小鼠巨噬细胞过程的荧光表征。将GFP-M5和G... 通过对绿色荧光蛋白(GFP)布鲁氏菌弱菌株M5(GFP-M5)和S19(GFP-S19)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及对其与胞内溶酶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初次结合所用时间进行测定,探讨分析两种布鲁氏菌弱毒株侵染小鼠巨噬细胞过程的荧光表征。将GFP-M5和GFP-S19分不同时间段分别侵染RAW264.7,利用激光共聚焦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和检测。结果显示,GFP-M5和GFP-S19均构建成功。布鲁氏菌M5和S19及GFP-M5和GFP-S19侵染RAW264.7后胞内生存能力无明显差异。GFP-M5和GFP-S19侵染30min后均已进入小鼠巨噬细胞,2h分别到达溶酶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而两种弱毒株在1、2、3、4h与各细胞器结合率相近。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GFP-M5和GFP-S19侵染RAW264.7的GFP+细胞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两种弱毒株在侵染进入宿主细胞的初期及侵袭能力并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绿色荧光蛋白(GFP) RAW264.7 共聚焦显微镜 流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流式细胞术分选凋亡细胞后共聚焦显微镜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纯 吴剑宏 +3 位作者 冯永东 申漫里 陶德定 龚建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6-489,F0003,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分析方法证实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分析的准确性。方法在流式细胞仪上利用Sub G1法、TdT法、AnnexinⅤ法和API法4种不同的凋亡细胞分析方法,对羟基喜树碱(CAM)诱导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 目的建立一种分析方法证实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分析的准确性。方法在流式细胞仪上利用Sub G1法、TdT法、AnnexinⅤ法和API法4种不同的凋亡细胞分析方法,对羟基喜树碱(CAM)诱导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并同时分选出不同时相的凋亡和非凋亡细胞,再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①流式细胞术分选后共聚焦显微镜分析技术(PSC)能同时、准确地鉴别不同细胞周期时相的凋亡细胞和非凋亡细胞。②PSC技术能对同一群细胞内的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进行形态学鉴别。③PSC技术证实了流式细胞术在细胞凋亡研究中的准确性。结论PSC技术结合了流式细胞术和LSCM的优点,更客观、准确地分析凋亡细胞,同时对细胞周期特异性的细胞凋亡有独到的优势,发展了细胞凋亡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术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布鲁氏菌侵染小鼠巨噬细胞的荧光表征与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慧 苟亚峰 +1 位作者 刘朋涛 高剑峰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5期536-542,共7页
通过对绿色荧光蛋白(GFP)布鲁氏菌16M(强毒株)和M5(弱毒株)侵染小鼠巨噬细胞及胞内溶酶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初次结合所用时间进行测定,探讨二者在结合所用时间上是否存在差异;其次比较GFP布鲁氏菌16M和M5与胞内各细胞器结合产生的荧光... 通过对绿色荧光蛋白(GFP)布鲁氏菌16M(强毒株)和M5(弱毒株)侵染小鼠巨噬细胞及胞内溶酶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初次结合所用时间进行测定,探讨二者在结合所用时间上是否存在差异;其次比较GFP布鲁氏菌16M和M5与胞内各细胞器结合产生的荧光强度。将GFP布鲁氏菌16M(强毒株)和M5(弱毒株)分不同时间段分别侵染RAW 264.7(细菌和细胞比例为100︰1),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和检测。结果表明:布鲁氏菌16M和M5侵染初期10 min时进入巨噬细胞,1.5 h时布鲁氏菌到达溶酶体,2.0 h时布鲁氏菌到达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结果提示,布鲁氏菌16M和M5在侵染进入宿主细胞与胞内各细胞器初次结合所用时间相同,但布鲁氏菌16M与各细胞器结合的荧光强度均高于布鲁氏菌M5。以此推断布鲁氏菌16M进入胞内的数量高于布鲁氏菌M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绿色荧光蛋白 巨噬细胞系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流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诱导条件下的VBNC状态副溶血弧菌的PMA-qPCR定量检测及其呼吸活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羽霏 方祥 +2 位作者 廖振林 王丽 钟青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215-221,共7页
定量检测不同诱导条件下的活的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副溶血弧菌的变化情况,并对VBNC菌的呼吸活性进行分析。采用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PMA)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 定量检测不同诱导条件下的活的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副溶血弧菌的变化情况,并对VBNC菌的呼吸活性进行分析。采用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PMA)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结合的技术(PMA-q PCR)定量检测副溶血弧菌活菌数。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优化传统CTC(5-cyano-2,3-ditolyl tetrazolium chloride)呼吸检测法对VBNC状态的副溶血弧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MA-q PCR检测技术结合平板计数的方法,可用于定量检测副溶血弧菌诱导过程中活菌数和可培养菌数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差值测定出VBNC细胞的浓度。在不同的温度、Na Cl含量和氯霉素含量的诱导条件下,副溶血弧菌在其中的7种条件下在60 d内进入了VBNC状态。VBNC细胞终浓度最低为5.75×10~2 CFU/m L,最高为1.70×10~5 CFU/m L。在细胞呼吸实验中,采用CTC与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双染法能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VBNC细胞表面的红色荧光,有效区分死活细胞。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能够根据荧光强度快速区分呼吸活性呈阴性和阳性的细胞。本研究为VBNC细菌的检测和生理特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活的非可培养(VBNC)状态 PMA-qPCR 流式细胞仪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血凝素与金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龚超群 郜世隽 +1 位作者 蔡继业 黄飞程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2-448,共7页
比较了植物血凝素(PHA)与金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A)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刺激效果。取健康人外周静脉血,分离得到PBMCs,分别加入PHA及SEA进行刺激并孵育12 h,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利用量子点联合共... 比较了植物血凝素(PHA)与金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A)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刺激效果。取健康人外周静脉血,分离得到PBMCs,分别加入PHA及SEA进行刺激并孵育12 h,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利用量子点联合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活化后细胞膜表面CD3、CD69的分布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活化早期细胞分化抗原CD69分子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丝裂原PHA刺激的淋巴细胞大多成群聚集,而超抗原SEA刺激的淋巴细胞大多呈分散状,且二者形态有明显差异;两组活化后淋巴细胞的体积均大于静息组,且活化过程中发生极化作用,迁移淋巴细胞,形成膜突起;丝裂原和超抗原刺激淋巴细胞12 h后,使淋巴细胞表达CD69抗原分子,但在量表达上存在差异性(PHA:39.5%±8.7%;SEA:8.3%±1.8%),抗原分子CD3和CD69在膜表面呈不均匀分布,且SEA活化后的T淋巴细胞表面受体CD3和CD69分子在空间上形成了微结构域;外周单个核细胞中其它非T细胞在丝裂原或者超抗原的刺激下也能表达活化抗原分子CD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血凝素 金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 流式细胞分析仪 量子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s在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和肾脏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桂梅 陈顺乐 +4 位作者 沈南 戴岷 郭燕姿 郑林 郭强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研究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s)在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和肾脏组织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探讨pDCs在狼疮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31例狼疮肾炎患者,其中17例为活动期(14例行肾活检),14例为缓解期。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pDC... 目的研究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s)在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和肾脏组织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探讨pDCs在狼疮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31例狼疮肾炎患者,其中17例为活动期(14例行肾活检),14例为缓解期。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pDCs的表达;设立正常对照组(n=12)。应用免疫荧光抗体标记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14例行肾活检患者肾脏组织中pDCs的分布;设立正常对照(n=4)。结果活动期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pDCs表达的百分数为0.039±0.052,显著低于缓解期的0.168±0.174和正常对照组的0.134±0.079(均P<0.01)。正常对照肾脏组织未见pDCs浸润,而狼疮肾炎患者肾脏组织肾小球pDCs呈高水平表达,在Ⅳ型狼疮肾炎的肾脏组织中,pDCs呈局灶节段分布于系膜区。pDCs表面可见趋化因子受体CCR7表达。结论狼疮性肾炎的发生可能与其肾组织趋化因子受体水平上调,增强了外周血中pDCs向肾组织的迁移能力有关。外周血pDCs的变化可作为狼疮性肾炎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浆细胞样树突细胞 趋化因子受体 流式细胞术 免疫荧光标记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带早期癌DNA分析及p53、Ki-67和bcl-X的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梅绥 陈颖 +1 位作者 金嘉平 花井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11-615,共5页
目的 以声带原位癌和早期微小浸润癌为主要研究对象 ,探讨声带从良性到恶性病变各阶段中DNA倍体及基因表达的变化 ,并结合其临床生物学行为 ,深入了解其实质。方法 对 18例声带肿瘤性病变做激光扫描细胞DNA分析并进行随访。对 6 2例... 目的 以声带原位癌和早期微小浸润癌为主要研究对象 ,探讨声带从良性到恶性病变各阶段中DNA倍体及基因表达的变化 ,并结合其临床生物学行为 ,深入了解其实质。方法 对 18例声带肿瘤性病变做激光扫描细胞DNA分析并进行随访。对 6 2例声带病变 ,以声带原位癌 (CIS)和早期微小浸润癌 (EMIC)为主 ,与声带浸润性癌、声带息肉分别分为 3组 ,检测p5 3、Ki 6 7和bcl X的基因表达并作各组间对比。 结果 DNA倍体分析表明CIS、EMIC和浸润性癌不同 ,前两者几乎都是二倍体 ,而后者 90 %为异倍体 ;随访结果示CIS、EMIC病人无 1例死于肿瘤 ;还发现DNA二倍体和有DNA凋亡峰的肿瘤患者预后好 ,而肿瘤呈异倍体的患者预后差。免疫表型 :p5 3蛋白在声带肿瘤性病变中表达异常高 ;86 %的CIS、EMIC和 91%的浸润性癌都表达p5 3蛋白 ,阳性指数分别为 2 35和 2 2 6 ,同时此两组的Ki 6 7的阳性平均指数也分别为 2 9%和 2 7% ,与声带息肉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另一方面 ,bcl X的表达从良性病变到恶性病变呈递减态势 ,以浸润性癌中下降最明显 ,与息肉病变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2 )。结论 声带良性病变、CIS、EMIC及浸润性癌在基因表达和DNA倍体上表现有所不同 ,提示它们各自之间有本质的差别 ,声带原位癌的表现界于良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带癌 DNA分析 P53 KI-67 BCL-X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扫描细胞术对腺瘤到癌的各阶段大肠肿瘤的DNA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梅绥 花井淳 松下典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 :观察大肠腺瘤到癌的演变过程中DNA水平的变化。方法 :应用激光扫描细胞技术 (LSC) ,并采用一种改良的方法 ,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中分离细胞 ,进行细胞分析 ,特别对伴中到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病变作深入探讨。结果 :发... 目的 :观察大肠腺瘤到癌的演变过程中DNA水平的变化。方法 :应用激光扫描细胞技术 (LSC) ,并采用一种改良的方法 ,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中分离细胞 ,进行细胞分析 ,特别对伴中到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病变作深入探讨。结果 :发现大肠粘膜上皮随细胞形态学 1级到 5级的变化 ,DNA分析图中异倍体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其中 3级和 4级 (即癌前病变 ) ,及 5级癌变的病例中异常DI峰数明显增多 ,后者达 5个以上。结论 :从该研究可以看到LSC技术能结合细胞形态辩认肿瘤中的异倍体的细小的DI峰 ,其对大肠肿瘤DNA的分析结果表明异常体的出现数与大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即良恶性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激光扫描细胞术 大肠肿瘤 腺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烟、硝酸甘油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钙浓度的影响
17
作者 刘善庭 王立赞 +6 位作者 于江 李建美 辛勤 王友 朱凡河 李军 齐汝霞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24-1228,共5页
目的研究吸烟、硝酸甘油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的影响,探讨吸烟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硝酸甘油的生物效应的作用。方法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离血管平滑肌细胞。Fluo-3/AM负载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 目的研究吸烟、硝酸甘油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的影响,探讨吸烟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硝酸甘油的生物效应的作用。方法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离血管平滑肌细胞。Fluo-3/AM负载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Ca2+]i,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系统测定单个血管平滑肌细胞内Ca2+的时空变化。结果各组动物主动脉壁均见到程度不同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Ca2+]i明显升高(48.45±5.31,与生理盐水对照组38.09±2.57比较,P<0.01);吸烟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Ca2+]i(56.48±2.99,与单纯动脉粥样硬化组48.45±5.31比较,P<0.01);硝酸甘油则能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Ca2+]i(41.91±3.16,与单纯动脉粥样硬化组48.45±5.31比较,P<0.05);吸烟能明显抑制硝酸甘油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Ca2+]i的作用(47.99±5.10,与硝酸甘油组41.91±3.16比较,P<0.05)。结论吸烟能明显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Ca2+]i,硝酸甘油则能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Ca2+]i,吸烟能抑制硝酸甘油的生物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吸烟 硝酸甘油 血管平滑肌细胞 胞质游离钙浓度 流式细胞术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苓多糖对重组卡介苗在膀胱癌细胞株T24作用部位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曾星 杨明 +3 位作者 王镓 张娴 孙景波 段小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01-1003,共3页
目的:探讨猪苓多糖(PPS)对重组绿色荧光蛋白的卡介苗(rBCG)在人膀胱癌细胞株T24作用部位的影响。方法:将rBCG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析rBCG以及其与PPS协同rBCG刺激培养的T24细胞的变化。结果... 目的:探讨猪苓多糖(PPS)对重组绿色荧光蛋白的卡介苗(rBCG)在人膀胱癌细胞株T24作用部位的影响。方法:将rBCG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析rBCG以及其与PPS协同rBCG刺激培养的T24细胞的变化。结果:T24细胞与rBCG相互作用24h以后,T24细胞质中发现明显的绿色荧光(86.335±5.856)。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rBCG组24、48h细胞,SS&FS为参数的散点光信号强于对照组,T24细胞群向右上方偏移;FL1通道检测到GFP+T24细胞[(8.7±1.572)%、(13.8±2.31)%,P<0.01]。rBCG联合PPS用药组T24细胞细胞核内绿色荧光(72.603±1.165)增强,细胞质荧光(93.06±0.958)减弱,核/质荧光强度比(0.78±0.005)增大,与rBCG组(62.832±2.909,105.306±6.393,0.597±0.01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BCG能够直接进入T24细胞细胞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卡介苗 猪苓多糖 膀胱肿瘤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侵袭力癌细胞内质网膜系统的对比研究
19
作者 李艳春 王芸庆 宋今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24-326,共3页
目的:研究癌细胞的内质网膜系统与其侵袭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显微技术观察不同侵袭力的人大肠癌细胞 C C L229 及 C X1 的内质网膜系统,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两者内质网膜系统的荧光强度。结果:... 目的:研究癌细胞的内质网膜系统与其侵袭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显微技术观察不同侵袭力的人大肠癌细胞 C C L229 及 C X1 的内质网膜系统,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两者内质网膜系统的荧光强度。结果:两种癌细胞内均存在着立体网络状结构的内质网膜系统,细胞核周围致密,周边逐渐稀疏。高侵袭力的 C C L229 细胞的内质网发达,伪足中存在独枝或立体网络状的内质网,而低侵袭力的 C X1 细胞的内质网相对不发达,未见伪足样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 C C L229 细胞的 E R 的平均荧光强度为1 024 ±50297 , C X1 细胞的 E R 的平均荧光强度为46290 ±21718 ,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显著( P< 001) 。结论:高侵袭力的 C C L229 细胞与低侵袭力的 C X1 细胞的内质网膜系统形态及数量上均存在差异,可能与内质网合成和侵袭相关之分泌蛋白的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肿瘤浸润 内质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