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公差敏感度的大变倍比极短总长中波红外变焦光学系统设计
1
作者 李雨哲 胡源 +2 位作者 霍家琦 张又予 高天元 《中国光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目前中波红外变焦系统在大变倍比,长焦距变焦条件下,难以在极短总长的条件下具备较低敏感度。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合理分配非球面和衍射面,采用独立组元低敏感度设计方法,设计出一套无需折叠光路,总长仅有337 mm的低敏感度中波红外变... 目前中波红外变焦系统在大变倍比,长焦距变焦条件下,难以在极短总长的条件下具备较低敏感度。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合理分配非球面和衍射面,采用独立组元低敏感度设计方法,设计出一套无需折叠光路,总长仅有337 mm的低敏感度中波红外变焦光学系统。通过降低各个组元的像差从而降低系统公差敏感度。该系统具有30倍大变倍比,可实现30~900 mm的长焦距连续变焦。该系统具有变倍比大、长焦距变焦、极短总长以及低敏感度并且全焦距范围内像质良好等优点,在狭小空间目标识别、跟踪、探测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系统 长焦距变焦 大变倍比 极短总长 低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子集成干涉阵列视场拼接子孔径光路设计
2
作者 韩耀辉 王鹍 +1 位作者 朱友强 刘欣悦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8-1466,共9页
光子集成干涉成像系统一般是在子孔径焦平面处加单模光纤阵列,通过接收不同视场角的光束完成大视场拼接成像,但直接采用光纤阵列会导致成像视场不连续、子孔径焦距变长、厚度大幅度增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微透镜阵列和... 光子集成干涉成像系统一般是在子孔径焦平面处加单模光纤阵列,通过接收不同视场角的光束完成大视场拼接成像,但直接采用光纤阵列会导致成像视场不连续、子孔径焦距变长、厚度大幅度增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微透镜阵列和光纤阵列对子孔径像面细分的方法以实现视场无缝拼接,并通过摄远物镜和三透镜空间压缩板组合大幅度降低了子孔径阵列的整体厚度。设计结果表明:通过在光纤阵列前加65×65的微透镜阵列对光束进行二次聚焦能够实现系统视场无缝拼接,视场扩大65倍后,全视场为0.0489°;可见光入射时单模光纤阵列中各光纤中心空间光耦合效率不低于40%;在加入空间压缩板压缩自由空间光路后,系统的整体厚度压缩了1个数量级。该系统在实现光子集成干涉成像系统大视场无缝拼接成像的同时,为解决超长焦距镜头过厚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合成孔径 长焦距 可见光成像 光纤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波红外大孔径长焦距无热化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曹一青 沈志娟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22,共9页
对于长波红外长焦距光学系统,大孔径能使系统具有更好的成像亮度,但也带来了孔径边缘像差较大且难以校正的问题。利用折反射式结构减少光学系统总长,采用两块反射镜结构作为基础,在其后搭配一组校正折射透镜构成光学系统,并应用光焦度... 对于长波红外长焦距光学系统,大孔径能使系统具有更好的成像亮度,但也带来了孔径边缘像差较大且难以校正的问题。利用折反射式结构减少光学系统总长,采用两块反射镜结构作为基础,在其后搭配一组校正折射透镜构成光学系统,并应用光焦度分配、消热差及消色差条件,设计出大孔径、长焦距的长波红外无热化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工作波段为8~12μm,焦距为800 mm,全视场角为0.6°,F数为2.5,遮拦比为0.2,光学系统总长为344.62 mm;在-40~60℃工作温度范围内,全视场角的调制传递函数值在奈奎斯特频率20 lp/mm处均大于0.25。设计的长波红外大孔径长焦距光学系统由2块反射镜和4块折射透镜组成,系统结构紧凑,成像性能稳定,可为类似此类光学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系统设计 长波红外 大孔径 长焦距 无热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反式坦克目标跟踪识别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13
4
作者 郎琪 邹昕 王文生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5-579,共5页
基于光学相关探测,根据坦克目标跟踪识别系统的需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卡塞格林红外光学系统,其非球面的主镜和次镜都取代为球面镜,不存在卡塞格林系统大口径非球面主镜、次镜的高加工精度和装调困难的问题;为满足大视场、大孔径的像差要... 基于光学相关探测,根据坦克目标跟踪识别系统的需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卡塞格林红外光学系统,其非球面的主镜和次镜都取代为球面镜,不存在卡塞格林系统大口径非球面主镜、次镜的高加工精度和装调困难的问题;为满足大视场、大孔径的像差要求,用三个校正透镜,在保护罩中用一个偶次非球面。其系统结构紧凑,口径大,焦距长,分辨率高,并且各视场均能获得接近衍射极限的成像质量,满足坦克目标跟踪识别系统的总体要求和像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踪识别 联合变换相关器 折反式红外光学系统 大口径 长焦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位恢复测量长焦距镜面(英文) 被引量:4
5
作者 丁凌艳 吴宇列 李圣怡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31-1437,共7页
针对长焦距光学镜面检测中测量光路长,振动干扰较大,不容易用干涉仪进行面形检测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位恢复技术的测量方法.该方法用相干点光源照射被测镜,采集一系列焦点附近的衍射光强图像,然后运用相位恢复算法得到镜面面形误差... 针对长焦距光学镜面检测中测量光路长,振动干扰较大,不容易用干涉仪进行面形检测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位恢复技术的测量方法.该方法用相干点光源照射被测镜,采集一系列焦点附近的衍射光强图像,然后运用相位恢复算法得到镜面面形误差分布.利用衍射光学理论建立了测量模型,并用基于Gerchberg-Saxton算法的迭代算法求解模型.然后仿真验证了光场传播模型的可靠性和测量算法的有效性,并用该方法测量了一块曲率半径8700mm,口径145mm的球面镜.通过对光强图像位置进行优化,并选择适当离焦位置的图像,最终恢复出了镜面面形.相位恢复测量的结果与动态干涉仪测量结果基本一致,并且测量装置简单,对环境要求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焦距镜面 面形测量 相位恢复 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视场近红外微光摄像镜头设计 被引量:2
6
作者 肖相国 王忠厚 +1 位作者 白加光 熊望娥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5-87,共3页
对近红外波段玻璃材料的相对部分色散进行了研究计算,分析了近红外波段长焦距光学系统的二级光谱特性。并设计了焦距180mm,F#1.2的大视场近红外微光探测物镜,该系统采用ZF、ZK类普通玻璃,且无胶合面,满足露天环境使用。
关键词 近红外 二级光谱 长焦距大视场 微光探测物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长焦大变倍连续变焦光机组件结构设计及装调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明轩 石彰 +1 位作者 潘栋 胡建飞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51-1556,共6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长焦大变倍比连续变焦红外热像仪的结构设计及装调方法。可用于各类红外热像仪的变焦结构设计中,在保证图像清晰的前提下,能够明显改善连续变焦过程中的光轴晃动,提高红外热像仪的光轴一致性和光轴稳定性,控制焦距精度,... 介绍了一种基于长焦大变倍比连续变焦红外热像仪的结构设计及装调方法。可用于各类红外热像仪的变焦结构设计中,在保证图像清晰的前提下,能够明显改善连续变焦过程中的光轴晃动,提高红外热像仪的光轴一致性和光轴稳定性,控制焦距精度,降低红外热像仪装调难度。该结构采用双导轨配合步进电机组件化设计,相对于其他变焦结构的设计,该结构变焦过程中光轴一致性好,光轴晃动量小,通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焦距大变倍比 连续变焦结构设计 红外热像仪 光轴 装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全息法测量长焦透镜面形和焦距 被引量:6
8
作者 岳巾英 刘华 +2 位作者 许文斌 王泰升 卢振武 《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 2009年第6期502-507,共6页
为了同时对长焦透镜的面形和焦距进行高精度检测,提出在Zygo干涉仪的球面光路中加入一个二元衍射元件作为检测件的计算全息法。首先对计算全息法检测长焦透镜的面形和焦距进行了理论推导,并给出焦距误差公式。在Zemax中使用在平面基底... 为了同时对长焦透镜的面形和焦距进行高精度检测,提出在Zygo干涉仪的球面光路中加入一个二元衍射元件作为检测件的计算全息法。首先对计算全息法检测长焦透镜的面形和焦距进行了理论推导,并给出焦距误差公式。在Zemax中使用在平面基底上制作的二元衍射元件对一个长焦透镜的面形和焦距进行了模拟检测,其中对该长焦透镜面形的干涉检测PV值为0.0034λ,对焦距的检测精度为-0.11%。最后详细分析了两类误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其中光学元件的位置误差影响不超过0.1λ;二元衍射元件的制造误差影响约0.01λ,在具体制造过程中,其径向位置误差和台阶误差可分别在2μm和5nm之内。在综合考虑各项误差的情况下,该方法的检测精度仍然可控制在2λ/25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计算全息法 长焦透镜 光学面形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孔径三视场中波红外光学系统 被引量:4
9
作者 何红星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57-1763,共7页
为了克服单一光学通道长焦距与大视场之间的矛盾,设计了一款分孔径大变倍比三视场中波红外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采用分孔径技术,包括小视场光学通道和中视场/大视场光学通道,两个通道之间的转换通过切出切入45°放置的反射镜完成,... 为了克服单一光学通道长焦距与大视场之间的矛盾,设计了一款分孔径大变倍比三视场中波红外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采用分孔径技术,包括小视场光学通道和中视场/大视场光学通道,两个通道之间的转换通过切出切入45°放置的反射镜完成,小视场光学通道采用二次成像,仅采用6片透镜,透过率高;中视场/大视场光学通道采用三次成像;小视场光学通道与中视场/大视场光学通道共用一片反射镜和中继组,实现了共出瞳分入瞳——分孔径;小视场长焦距为1 120mm,大视场短焦距为22.58mm,变倍比达到53×;对小视场光学通道进行了三次立体折叠,对中/大视场光学通道进行了一次折叠,有效地对横向和纵向尺寸进行了控制,外形包络在270mm×217mm×258mm范围内,系统紧凑,实现了兼具长焦距和大视场的三视场中波红外光学系统。设计及实验结果表明该光学系统像质良好,满足热像仪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波红外光学系统 分孔径 共出瞳分入瞳 长焦距 立体折叠 三视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张桂芳 屈春燕 +2 位作者 单新建 刘云华 宋小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断裂带上,总体走向约为300°,断层近乎直立.根据相干性强弱将Ⅰ区地表破裂划分为三段:北段长22 km,中段长5 km,南段长6 km,破裂带总长度约33 km.Ⅱ区内非相干带长约10 km.同震形变场分布在78 km×55 km范围内,主震所在的形变Ⅰ区断层两侧视线向相对位错约为0.78 m,转换成水平位错约为1.5 m;余震所在的Ⅱ区形变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差分干涉测量 地表破裂带 同震形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圆边响应离焦估计的望远物镜自动调焦方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罗其俊 葛宝臻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0-769,共10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圆边响应曲线的离焦估计新算法,实现了调焦参数的标定和望远物镜的自动调焦。建立了圆形边缘的灰度响应与离焦半径的关系模型,设计了圆四周离焦半径的双阈值均值滤波器,实现了模糊图像离焦半径的精确估计,降低了运动...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圆边响应曲线的离焦估计新算法,实现了调焦参数的标定和望远物镜的自动调焦。建立了圆形边缘的灰度响应与离焦半径的关系模型,设计了圆四周离焦半径的双阈值均值滤波器,实现了模糊图像离焦半径的精确估计,降低了运动模糊和噪声的影响。根据离焦半径与调焦距离的线性关系,采用折线拟合方法,求解正焦调焦距离。然后,利用多个物距和正焦像距,优化求解测距调焦模型参数,实现了成像系统的自动调焦。仿真和实际实验验证了离焦半径估计算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标定后的自动调焦成像系统图像清晰,拍摄距离在43~52 m之间的物理分辨率接近理论值的一半,可分辨线宽优于0.354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调焦 测距法 像距标定 大口径长焦距 离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刀口检验的波面重建技术
12
作者 李翔华 孙自南 吴晓鸣 《电光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5-107,112,共4页
基于刀口检验的波面重建技术主要是针对大口径长焦距镜面在细磨粗抛阶段的光学检测难题而提出的。该技术实现了对传统傅科检验的改进,其主要内容是:通过CCD采集多幅图像并进行平均消除气流干扰得到真实的傅科阴影图,通过数学建模、原理... 基于刀口检验的波面重建技术主要是针对大口径长焦距镜面在细磨粗抛阶段的光学检测难题而提出的。该技术实现了对传统傅科检验的改进,其主要内容是:通过CCD采集多幅图像并进行平均消除气流干扰得到真实的傅科阴影图,通过数学建模、原理推导、图像处理及软件编程将傅科阴影图像的灰度变化转换成被检面形的波前等高图。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准确直观地再现了被加工镜面的整体面形误差,能够对细磨粗抛阶段,尤其是细磨改非球面阶段的镜面加工提供很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测量 波面再现技术 傅科检验 大口径长焦距镜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