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云凹陷天然气勘探历程与大中型气田形成主控因素
1
作者 高阳东 汪旭东 +4 位作者 徐乐意 张应鳞 李孔森 张博 陈聪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共15页
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和产区,也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深水油气勘探区之一。基于白云凹陷40多年来的勘探实践以及石油地质条件认识,系统回顾了白云凹陷油气勘探历程,总结了大中型气田形成主控因素,并分析了下一步中深层... 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和产区,也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深水油气勘探区之一。基于白云凹陷40多年来的勘探实践以及石油地质条件认识,系统回顾了白云凹陷油气勘探历程,总结了大中型气田形成主控因素,并分析了下一步中深层天然气勘探有利方向。白云凹陷天然气勘探历经了早期地质调查研究、反向断层控藏-“亮点”找气、深水扇系统探索和新区带新领域及深水深层探索4个阶段。白云凹陷大中型气田形成控制因素主要包括:高热地温场、超压-断裂、断砂复合输导体系以及大型鼻状构造带。分析认为“近源超压、源断匹配、砂脊联运”是白云凹陷中深层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并指出洼陷内超压封存箱及洼陷边缘泄压带地层超覆圈闭及古潜山是中深层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白云凹陷天然气勘探历程及大中型气田成藏主控因素的梳理总结,为该区天然气勘探进军中深层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天然气勘探历程 大中型气田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富砂砾型大中型油气田发现与启示——以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古近系恩平组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4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刘培 熊万林 宋朋霖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7,共14页
基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勘探实践,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测定、储集体发育形貌恢复及镜下岩矿表征、圈闭封盖指标实测比对、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提取、凝析气成因判别及成藏条件解剖,系统分析惠州26洼古近系恩平组油气资源潜力、大... 基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勘探实践,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测定、储集体发育形貌恢复及镜下岩矿表征、圈闭封盖指标实测比对、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提取、凝析气成因判别及成藏条件解剖,系统分析惠州26洼古近系恩平组油气资源潜力、大型砂砾岩优质储集层发育特性、断裂圈闭有效性及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总结南海东部古近系富砂砾型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研究表明:(1)洼内古近系文昌组发育“面积广、厚度大”的半深湖—深湖亚相优质烃源岩,具有“早期大量生油、晚期大量排气”的典型倾油型烃源岩排烃特征,为恩平组油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2)洼内断裂陡坡带与转换带联合控制下近源规模性砂砾岩体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具有“有利相带-颗粒组分-微裂缝”三元分级控储特性,等粒、低泥质(含量小于5%)、高含量长石组分及近断裂组合的(水下)分流河道有利于甜点储集层发育;(3)稳定湖泛泥岩封盖下的走滑增压型圈闭是油气保存的必备条件,斜交主应力的北东及近东西向断裂控圈效果最优;(4)优质烃源岩-断裂输导/封堵-砂砾岩储集层时空配置共同控制油气富集程度,自上而下划分为低充满带、过渡带和高充满带3个油气聚集单元,且近增压型通源断裂带河道主体区利于规模性油气富集。研究成果为珠江口盆地恩平组规模性富砂砾型油气藏勘探指明了新方向,并实现了油气勘探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惠州26洼 古近系 恩平组 砂砾岩 大中型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低丰度大油气田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 被引量:65
3
作者 赵文智 汪泽成 +1 位作者 王红军 王兆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1-650,共10页
近年中国陆上发现的一批中、低丰度大型油气田具有低孔渗、小油(气)柱、低储量丰度和规模大等特点。中、低丰度油气藏大面积成藏的有利条件是:大型敞流湖盆腹地发育大型牵引流成因砂体,与烃源岩呈"三明治"结构大面积间互,为... 近年中国陆上发现的一批中、低丰度大型油气田具有低孔渗、小油(气)柱、低储量丰度和规模大等特点。中、低丰度油气藏大面积成藏的有利条件是:大型敞流湖盆腹地发育大型牵引流成因砂体,与烃源岩呈"三明治"结构大面积间互,为成藏奠定了基础;小油气柱、常压—低压系统降低成藏对盖层质量的要求;储集体内部非均质性强烈,气藏整体连通性差,降低了气体逸散能量,保证油气在包括地质条件相对劣质区的大范围成藏;抬升卸载环境导致气源岩解吸面状排烃,有利于晚期大面积成藏。研究表明,中国陆上大型坳陷盆地向斜区具有发现大型岩性油气藏的良好前景,这一认识已在鄂尔多斯、松辽和四川盆地向斜区油气勘探中发挥了指导作用,推动油气储量大幅度增长,未来仍有良好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油气田 大面积成藏 低丰度 岩性油气藏 理论新进展 坳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41
4
作者 周荔青 江东辉 +3 位作者 张尚虎 周兴海 杨鹏程 李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3-812,共10页
为了解决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勘探成效差以及中央背斜带勘探效果南北差异大的问题,通过盆地分析理论体系对西湖凹陷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重新认识,认为保俶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由于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油气... 为了解决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勘探成效差以及中央背斜带勘探效果南北差异大的问题,通过盆地分析理论体系对西湖凹陷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重新认识,认为保俶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由于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油气成藏体系,有利成藏要素的叠合区为大中型油气田的发育区。保俶斜坡带以断陷构造层为主,晚期挤压弱,构造定型早,具有"紧邻富生烃洼陷、发育多期叠置的规模储集体、形成多类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具有良好的垂向封盖条件以及发育网毯式高效输导体系"的有利成藏条件。近生烃洼陷的断层坡折带及地貌坡折带处形成的大型潮控三角洲砂体上倾尖灭带为大中型油气田发育区。中央背斜带经历了拗陷期强烈挤压,形成了大型反转背斜,具有"先存古构造背景、发育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断砂配置条件好以及具备高效储盖组合"四元控藏的特征,成藏条件叠合较好的龙井、古珍珠、湖心亭等地区是大中型气田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富集规律 构造—岩性油气藏 大中型油气田 保俶斜坡带 西湖凹陷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被引量:47
5
作者 邹才能 陶士振 谷志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39-1744,1745-1751,I0001,I0002,共15页
我国低丰度岩性油气田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和储量规模,在中、古生代地层均有广泛的分布,具备良好的油气地质背景和成藏条件,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其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不明.本文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低丰度大油... 我国低丰度岩性油气田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和储量规模,在中、古生代地层均有广泛的分布,具备良好的油气地质背景和成藏条件,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其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不明.本文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低丰度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分布特征、富集规律和未来的勘探领域.研究指出了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形成的几个地质背景:大面积高丰度烃源岩;平缓的构造格局;稳定的沉积背景;大规模的沉积体系;建设性成岩环境.系统分析了油气田形成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1陆相(或海陆交互相)大型三角洲平原—前缘主河道砂体、海相高能相带(台缘礁滩、滨岸砂体)是大型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2次生溶蚀相、白云岩化相、风化淋滤相、绿泥石薄膜胶结相和TSR相等建设性成岩作用是优质储层及大油气田分布的有利区;3古地形(古隆起、斜坡、起伏带、鼻隆等)、断裂(层/褶/坡/陷/块)带、构造反转带、裂缝发育带和地层剥蚀尖灭带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有利构造条件和富集地区;4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的分布和富集普遍受控于构造、沉积和成岩三因素控制的“甜点”.研究成果可为寻找油气勘探的后备领域和储量接替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丰度 大型岩性油气田 形成条件 主控因素 分布规律 “甜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各类陆相盆地斜坡区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形成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周荔青 刘池洋 +1 位作者 张淮 陆黄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37-643,共7页
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斜坡区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主要发育于4类盆地之中:a)陕甘宁中生界稳定克拉通盆地具有中等油气资源丰度,盆地东北部的大型河流-三角洲砂体成为大型汇烃系统,将西南部生烃中心的油气源源不断地导向盆地东北部,在燕山Ⅳ... 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斜坡区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主要发育于4类盆地之中:a)陕甘宁中生界稳定克拉通盆地具有中等油气资源丰度,盆地东北部的大型河流-三角洲砂体成为大型汇烃系统,将西南部生烃中心的油气源源不断地导向盆地东北部,在燕山Ⅳ幕东部强烈隆升改造作用下,呈南北向展布的盆地东北部三角洲砂体向东尖灭,形成大中型岩性油气田;b)松辽盆地为晚白垩世大型热衰减坳陷盆地,具有高—特高油气资源丰度,东部斜坡区发生反转掀斜改造,使纵向叠置、呈径向展布的大中型三角洲砂体与区域性断层及深部隆起复合形成大中型岩性-断层型油气田;c)准噶尔、川西、塔里木等中新生代大型前陆盆地,主力凹陷常发育大中型汇烃单元,且具有中等油气资源丰度,其斜坡区发育呈径向展布的一系列中小型裙边状扇体,配合斜坡区的大型古隆起背景、地层超覆尖灭和断层,形成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d)我国东部中新生界张性断陷盆地构造分割性极强,以发育小型汇烃单元为主,在具有高—特高油气资源丰度的凹陷,其斜坡区坡折带纵向叠置的大型扇三角洲及水下冲积扇体,与断层、火山岩体、泥底辟等叠合形成大中型岩性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区 大中型 岩性型油气田 陆相含油气盆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国油气勘探形势与启示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小兵 温志新 +4 位作者 宋成鹏 陈瑞银 刘祚冬 边海光 汪永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共12页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中低油价的持续影响,2021年全球勘探投资继续低位运行、勘探工作量有所回落,但石油公司聚焦前沿勘探领域和勘探开发重点地区,通过加深地质认识、提升圈闭识别能力,勘探成功率持续获得提升。海域勘探尤其是深水—超...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中低油价的持续影响,2021年全球勘探投资继续低位运行、勘探工作量有所回落,但石油公司聚焦前沿勘探领域和勘探开发重点地区,通过加深地质认识、提升圈闭识别能力,勘探成功率持续获得提升。海域勘探尤其是深水—超深水大发现不断涌现,国际石油公司包揽的跨国大—中型油气田发现主要位于“一洋一湾一海”(大西洋两岸、墨西哥湾、南里海)。通过分析深水—超深水典型油气田,总结出三方面特点:一是深耕富油气盆地,巴西盐下时隔8年再获系列油气发现;二是积累认识、战略重返,埃尼公司在科特迪瓦盆地连获油田发现;三是开发为先、拓展周边,bp在南里海再获大气田发现。针对国际石油公司开展跨国深水—超深水勘探的做法,总结出三点启示:一是超前布局,抢占有利勘探领域,灵活进退区块;二是战略跟随,不断积累经验技术,稳步提升实力;三是自主勘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勘探创效。建议中国石油公司仍需把握一切机会,积极获取有利勘探区块,形成资源有效储备,通过“一个转变、三个加强”逐步实现“走出去”向“走上去”的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油气勘探 大—中型油气田 跨国勘探 埃克森美孚公司 埃尼公司 “双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主要断陷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8
作者 吴聿元 周荔青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1-237,共7页
在松辽盆地深部发育的30多个中生界断陷中,已发现的大中型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贯穿盆地中央区域的北北东向孙吴—双辽岩石圈断裂两侧的徐家围子、十屋、长岭等3个富油气深断陷之中。这些深断陷的成油气地质条件和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研究... 在松辽盆地深部发育的30多个中生界断陷中,已发现的大中型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贯穿盆地中央区域的北北东向孙吴—双辽岩石圈断裂两侧的徐家围子、十屋、长岭等3个富油气深断陷之中。这些深断陷的成油气地质条件和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大中型油气田分布在箕状深断陷生烃中心周缘发育的中央断垒带、缓坡坡折带、缓坡坡垒带、陡坡坡折带上的一批近东西向继承性鼻状隆起构造与地层超覆尖灭、岩性复合圈闭之中,其中,2个深断陷之间的中央隆起带往往是大型油气田的分布区域。为进一步发现大中型油气田,下一步应该围绕富油气深断陷的上述有利区带展开深度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富集带 大中型油气田 富油气断陷 断陷层系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斜坡区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形成条件 被引量:14
9
作者 周荔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2-366,379,共6页
近 10多年来 ,陆续在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准噶尔陆相盆地的斜坡区发现了一批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 ,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如下 :(1)发育多套优质烃源岩 ,具特高 -中等油气资源丰度 (10× 10 4~ 6 0×10 4t/km2 ) ;(... 近 10多年来 ,陆续在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准噶尔陆相盆地的斜坡区发现了一批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 ,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如下 :(1)发育多套优质烃源岩 ,具特高 -中等油气资源丰度 (10× 10 4~ 6 0×10 4t/km2 ) ;(2 )发育一定规模的汇烃单元 ,保证足够数量的油气充分地向同一个构造 -地层岩性带运移 ,在大型盆地的宽缓斜坡带 ,构造分割性较小 ,砂体能够大面积稳定分布 ;(3)多套 (扇 )三角洲前缘相砂体提供了巨大的储集空间 ,且其与优质湖相烃源岩构成不等厚 -略等厚互层 ,形成面接触、体接触 ,组成高效排液组合 ,提高了区块油气资源丰度 ;(4 )在区域性断层、深部隆起或地层超覆尖灭带的产状陡变区 ,岩性型油气藏纵向叠合好 ;(5 )反转性掀斜改造常使砂体前缘由下倾尖灭转为上翘尖灭 ,抬斜性掀斜改造则使砂体获得整体性侧向封堵 ,发育大中型岩性 -构造复合型圈闭 ;(6 ) (扇 )三角洲砂体走向与地层走向垂直或大角度斜交 ,既保证油气输导系统的通畅性 ,又使得在砂体上翘方向形成大量岩性圈闭 ;(7)圈闭形成期与油气大规模运移期的适时配置 ,有利于形成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含油气盆地 斜坡区 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6
10
作者 朱伟林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第5期4-9,共6页
在回顾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近海油气勘探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了近年来中国近海油气勘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探讨了如何在中国近海走油气勘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油气勘探 大中型油气田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控论”再认识——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为例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籍中 《海相油气地质》 1998年第2期1-5,共5页
烃源作为成藏的首要条件,没有陆相、海相之分,没有地域之别,也没有油藏、气藏的不同。在海相过成熟碳酸盐岩干气区由油系烃源层、煤系烃源层形成的烃源,制约着气藏的形成与展布。其成藏模式除自源型外,更多的是异源型(多为自下而上生运... 烃源作为成藏的首要条件,没有陆相、海相之分,没有地域之别,也没有油藏、气藏的不同。在海相过成熟碳酸盐岩干气区由油系烃源层、煤系烃源层形成的烃源,制约着气藏的形成与展布。其成藏模式除自源型外,更多的是异源型(多为自下而上生运聚成藏)或混源型,在纵向上跨度大且往往具多次成藏史。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勘探经验证实,在天然气上升为主要勘探对象的地层,只有气源量大于散失量才可能成藏,所以,成藏不仅要有丰富的烃源潜量,而且要有高烃潜量值(QHGG),其值一般为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一中生界>中生界—新生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天然气 地质勘探 海相地层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天然气聚集速率计算方法的改进——以我国41个大中型气田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付广 庚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3-189,共7页
为了更准确地研究气藏天然气聚集的能力和速度,在前人气藏天然气聚集速率计算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气藏形成后的扩散散失量,改进了气藏天然气聚集速率的计算方法。选取我国41个大中型气田为例,利用改进前后气藏天然气聚集速率计... 为了更准确地研究气藏天然气聚集的能力和速度,在前人气藏天然气聚集速率计算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气藏形成后的扩散散失量,改进了气藏天然气聚集速率的计算方法。选取我国41个大中型气田为例,利用改进前后气藏天然气聚集速率计算方法对其天然气聚集速率进行了计算,得到两种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后者为前者的1.01~3.05倍,平均为1.29倍。表明改进后方法计算得到的气藏天然气聚集速率更接近真值,更能准确地反映地下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聚集速率 散失量 储量 含气面积 形成时期 大中型气田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大中型油气田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13
作者 钟锴 朱伟林 +3 位作者 薛永安 周心怀 徐长贵 牛成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2-100,共9页
在回顾渤海海域盆地(渤海湾盆地海域部分)油气勘探历程及相关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渤海海域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历程,分析了渤海海域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着重指出了与相邻陆区的显著差异。首先,渤海海域盆地两期构造... 在回顾渤海海域盆地(渤海湾盆地海域部分)油气勘探历程及相关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渤海海域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历程,分析了渤海海域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着重指出了与相邻陆区的显著差异。首先,渤海海域盆地两期构造旋回相应发育了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两套优质烃源岩,其中东营组烃源岩为海域盆地所特有,且晚期快速沉降有助于其成熟,因此,渤海海域盆地具有更为优越的烃源条件;其次,渤海海域盆地新近系广泛发育浅水-极浅水三角洲,是海域特有的一套勘探层系;最后,郯庐断裂带海域部分的长期持续活动最终形成了渤海海域盆地大中型油气田集中分布的油气富集带,是当前渤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充分认识渤海海域盆地演化的特殊性及其独特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富集规律,对今后的渤海油气勘探及相关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差异 浅水三角洲 郯庐断裂带 大中型油气田 渤海海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新进展与勘探突破方向 被引量:48
14
作者 徐长贵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6,共8页
地质认识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十四五”以来,中国近海先后在渤海海域垦利地区和辽西凸起斜坡带、文昌凹陷中央断裂带、宝岛凹陷深水区及开平凹陷斜坡带等多个领域获得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助力中国海油“油气增... 地质认识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十四五”以来,中国近海先后在渤海海域垦利地区和辽西凸起斜坡带、文昌凹陷中央断裂带、宝岛凹陷深水区及开平凹陷斜坡带等多个领域获得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助力中国海油“油气增储上产攻坚工程”行动方案实施,进一步坚定了中国近海坚持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指导思想。加大岩性油气藏和潜山油气藏勘探,加快“南海万亿大气区”和“渤海万亿大气区”建设,加强风险领域勘探,是确保中国近海未来储量稳步增长的重要措施,并指出近期年中国近海原油和天然气领域有可能取得勘探突破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勘探新进展 大面积岩性油气藏 源-渠-汇控砂模式 增压型构造转换带 转换断阶控藏 大中型油气田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领域勘探重大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51
15
作者 田立新 施和生 +3 位作者 刘杰 张向涛 刘军 代一丁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30,共9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是南海东部石油工业的摇篮,也是珠江口盆地(东部)最早取得中深层古近系油气突破的地区。近10年惠州凹陷勘探遭遇瓶颈,为了寻找新的大中型油气田,开展研讨和加强石油地质条件再评价工作。通过转变思路,坚定“老油区新...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是南海东部石油工业的摇篮,也是珠江口盆地(东部)最早取得中深层古近系油气突破的地区。近10年惠州凹陷勘探遭遇瓶颈,为了寻找新的大中型油气田,开展研讨和加强石油地质条件再评价工作。通过转变思路,坚定“老油区新作为”的勘探信心,提出“立足富洼、聚焦古近系—古潜山、拓展新领域”的勘探理念;加强研究攻关,提出富油洼陷找气新认识,惠州26洼湖相混合型母质“油气兼生,晚期快速生气”,具有较大天然气资源潜力;提出环惠州26洼“古近系—古潜山”圈闭群具有“近源强势供烃、立体网状输导”成藏模式,是勘探转型、新领域突破的首选区带。近期该区带惠州26-6“古近系—古潜山”大中型油气田勘探突破证实了高成熟富油洼陷找气新方向,揭开了惠州凹陷“古近系—古潜山”勘探新篇章,极大拓展了珠江口盆地(东部)古潜山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凹陷 大中型油气田 勘探转型 富油洼陷找气 “古近系—古潜山”新领域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坳陷走滑断裂差异性与大中型油气藏的形成 被引量:22
16
作者 柳永军 徐长贵 +3 位作者 吴奎 张如才 朱文森 李明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5-560,共6页
辽东湾坳陷走滑活动明显,共发育西部走滑、辽西伸展—走滑、辽中1号、辽中2号和辽东1号5条大型走滑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差异特征明显,表现出"东强西弱"的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把这些断裂分为2个带,即东部"单一强走滑带"... 辽东湾坳陷走滑活动明显,共发育西部走滑、辽西伸展—走滑、辽中1号、辽中2号和辽东1号5条大型走滑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差异特征明显,表现出"东强西弱"的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把这些断裂分为2个带,即东部"单一强走滑带"和西部"双重弱走滑带",其中东部断裂走滑活动强,走滑特征明显;西部断裂走滑活动弱,只有局部具有走滑特征。走滑断层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走滑构造,控制了不同类型圈闭的形成以及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进而直接决定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带 大中型油气藏 差异性 走滑断层活动性 辽东湾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近海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新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32
17
作者 徐长贵 范彩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25,共13页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提高,南海西部近海盆地勘探难度增大,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未获大的突破。2020年,通过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创新认识,转向领域勘探,在珠江口盆地西部增压型断裂转换带、涠西南凹陷流一段湖底扇、琼东南深水梅山组海底扇...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提高,南海西部近海盆地勘探难度增大,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未获大的突破。2020年,通过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创新认识,转向领域勘探,在珠江口盆地西部增压型断裂转换带、涠西南凹陷流一段湖底扇、琼东南深水梅山组海底扇等多个领域获得勘探突破。通过对南海西部近海盆地主要凹陷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阶段及其分布不均衡性的分析,以及对已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分布与生烃强度、构造背景、裂隙(断裂)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南海西部近海仍然具备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广阔前景,提出了必须走领域突破之路,明确了大中型油气田勘探必须围绕六大富烃凹陷展开,天然气勘探要优先突破莺-琼盆地的高强度生气中心-优势汇聚背景-垂向裂隙带三元耦合区,原油勘探必须紧抓珠江口西部和北部湾断陷盆地的大型增压型断裂转换带和具有隆起背景的近源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近海 大中型油气田 勘探突破 断裂转换带 湖底扇 海底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东南部构造转换带分级及其差异控藏作用
18
作者 高雁飞 王德英 +2 位作者 杨海风 宿雯 赵弟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4,共12页
渤海东南部地区是渤海湾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受张家口—蓬莱、郯庐两组走滑断裂体系相互叠加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该区油气成藏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为弄清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构造转换带及其对油气... 渤海东南部地区是渤海湾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受张家口—蓬莱、郯庐两组走滑断裂体系相互叠加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该区油气成藏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为弄清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构造转换带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差异控制作用,依托24个油田200余口钻井资料,结合连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对渤海海域东南部的构造转换带进行了分级、分类,并探讨了其差异控藏作用。首先依据构造转换带规模及其形成动力机制,将研究区构造转换带分为4个级别,渤海海域东南部地区为中生界先存构造被后期走滑改造而成的Ⅰ级转换带,Ⅰ级转换带内部进一步识别出Ⅱ级共轭型构造转换带、Ⅲ级叠覆型构造转换带、Ⅳ级S型构造转换带与断梢型构造转换带;分析总结了不同级次构造转换带对烃源岩、圈闭、运移与保存等油气成藏要素的差异控制作用及其差异控藏模式,Ⅱ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烃源岩和油气深层优势汇聚方向,决定规模性有利富集区;Ⅲ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规模性圈闭形成,决定油气优势富集场所;Ⅳ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油气运移和保存,决定油气优势富集断块。该研究成果对海域同类型地区油气勘探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分级 分类 差异控藏 大中型油气田 渤海海域东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天然气勘探历程与大中型气田成藏模式
19
作者 裴健翔 尤丽 +1 位作者 庹雷 权永彬 《中国海上油气》 2025年第3期26-38,共13页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西部海域天然气勘探主战场之一。先后经历了早期对外合作为主、对外合作与自营并举、自营深水勘探、自营新领域探索4个阶段,在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别发现了崖城13-1大气田与陵水17-2、陵水25-1、宝岛21-1、陵水36-1等大型...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西部海域天然气勘探主战场之一。先后经历了早期对外合作为主、对外合作与自营并举、自营深水勘探、自营新领域探索4个阶段,在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别发现了崖城13-1大气田与陵水17-2、陵水25-1、宝岛21-1、陵水36-1等大型气田,证实了上(更新统—上新统)、中(中新统)、下(古近系—古潜山)三套成藏组合。北部浅水区崖南凹陷古近系具有“煤系烃源岩生排烃高效充注、沟源断裂与大型砂体立体输导、大型三角洲复合圈闭长期低势区聚集、厚层超压泥岩封盖”成藏模式;中央坳陷带有3类成藏模式,即深水区宝岛凹陷古近系具有“陆海双源有机质富集、转换斜坡控圈、强活动断裂控运、弱活动断裂控聚”成藏模式,乐东-陵水凹陷中新统海底扇具有“源内大型构造脊汇聚、沟源断裂/裂隙带垂向及砂岩侧向输导、有效圈闭富集”成藏模式,乐东-陵水凹陷中央峡谷具有“深部超压驱动、裂隙垂向及砂体侧向输导、多藏独立及多层复合”成藏模式;南部超深水超浅层具有“深浅双源双向供烃、水柱/泥岩/水合物封盖、脊线富集”天然气富集成藏模式。环松南-宝岛凹陷和乐东-陵水凹陷中新统/更新统海底扇、陵南-松南-松涛低凸起古近系/古潜山天然气领域,长昌-北礁凹陷和北部坳陷带原油领域,资源潜力大、勘探前景广阔,是下步勘探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天然气 勘探历程 大中型气田 含油气系统 成藏组合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