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与量子思维视角下语言能力观述评及其对外语测评的启示
1
作者 董曼霞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7,共8页
语言理论发展影响人们对语言能力的认识,从而形成不同的语言能力观。对语言能力认识有四种代表性观点:成分技能模型、能力一元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交际语言能力模型。不同语言能力观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有经典... 语言理论发展影响人们对语言能力的认识,从而形成不同的语言能力观。对语言能力认识有四种代表性观点:成分技能模型、能力一元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交际语言能力模型。不同语言能力观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有经典思维方式和量子思维方式。经典思维方式是基于经典力学的假设形成的对世界的看法,主要反映了存在确定论、分解还原论、机械观、局部性、稳定性思想。量子思维是基于量子力学理论形成的对世界的认识,该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开放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能动性。本文对四种语言能力观及其反映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分析和述评,发现成分技能模型反映了经典思维方式,能力一元论体现了量子思维方式,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和交际语言能力模型既体现了经典思维方式,也反映了量子思维特征。最后,基于对各语言能力观反映的思维方式的述评,本文思考对外语测评理念、考试命题和考试分数报道与使用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思维方式 量子思维方式 语言能力观 外语测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时期白话与文言关系论
2
作者 高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9,共9页
汉语构成在中国古代是白话与文言并存,文言是主体,白话是补充。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但并不否定文言文,“废除”的不是文言文,而是文言文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文言文在当时都不可能被禁止和弃用,也不应该被禁止... 汉语构成在中国古代是白话与文言并存,文言是主体,白话是补充。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但并不否定文言文,“废除”的不是文言文,而是文言文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文言文在当时都不可能被禁止和弃用,也不应该被禁止和弃用。文言与白话在五四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地位变化:白话文最初是争合法地位,后来是争主体地位,维持主体地位;文言文最初是保主体地位,后来是争合法地位,保应用上的“一席之地”。五四时期语言“保守派”从来不否认白话文,他们只是反对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激进派”从来不否定文言文,他们只是提倡在白话文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国语”,他们反对的是文言文的汉语主体地位。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白话与文言都不是互相排斥、“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主次分明、相辅相成、并存竞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运动 汉语 白话 文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GC驱动古籍自动摘要研究:从自然语言理解到生成 被引量:8
3
作者 吴娜 刘畅 +1 位作者 刘江峰 王东波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1-123,共13页
作为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关键任务,旨在压缩长文本信息、解决文本信息过载问题。文章以《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列传语料为例,从抽取式和生成式方法出发,探索AIGC技术驱动下古籍文本自动摘要应用的可行路径,为古籍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 作为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关键任务,旨在压缩长文本信息、解决文本信息过载问题。文章以《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列传语料为例,从抽取式和生成式方法出发,探索AIGC技术驱动下古籍文本自动摘要应用的可行路径,为古籍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参考,助力数字人文理念下的古籍内容价值实现。首先基于GujiBERT、SikuBERT、BERT-ancient-Chinese模型进行语义表征,并使用LexRank算法进行重要性排序以抽取摘要。然后利用GPT-3.5-turbo、GPT-4和ChatGLM3模型生成摘要,并构建ChatGLM3和GPT-3.5-turbo微调模型。最后采用信息覆盖率和信息多样性指标对抽取式摘要结果进行评测,采用rouge和mauve指标对生成式摘要结果进行评测。研究表明:SikuBERT在抽取式摘要任务中对古文的语义表征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通用大语言模型在古籍领域的自动摘要能力各有特色,但主旨提炼能力有所欠缺;通过小样本数据集微调GPT-3.5-turbo和ChatGLM3模型能有效提升模型的摘要生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价值再造 自动摘要 SikuBERT 大语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语素的多维审美意蕴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絮飞 李国新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2-265,共4页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可能更关注园林植物的生态意义和外在审美因素;事实上,作为园林的主要语素之一,园林植物还承载了文化内涵、情感因素和吉祥寓意等精神方面的意义。要想对园林植物有更为透彻的认识,就要尽量对其精神内涵进行研究和阐释...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可能更关注园林植物的生态意义和外在审美因素;事实上,作为园林的主要语素之一,园林植物还承载了文化内涵、情感因素和吉祥寓意等精神方面的意义。要想对园林植物有更为透彻的认识,就要尽量对其精神内涵进行研究和阐释,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对植物的"悟对神通"。把握园林植物语素的综合审美意蕴,在造园中更好地加以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学 中国古典园林 植物 审美 语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重建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元华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55,共6页
朝代更替、社会变革、意识形态导向、教育理论滞后、教学定位失当等因素影响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教学存在底层缺失语感、顶层缺失美感、中间缺失理解性思辨三种倾向。挖掘文言文中的中华文化基因,把握体验话语的精妙和生活的精彩的目标... 朝代更替、社会变革、意识形态导向、教育理论滞后、教学定位失当等因素影响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教学存在底层缺失语感、顶层缺失美感、中间缺失理解性思辨三种倾向。挖掘文言文中的中华文化基因,把握体验话语的精妙和生活的精彩的目标,按照语言认知规律和语用规律办事,以语感、美感、思辨为突破口,在语用中连通古今汉语和古今生活,构建文言文教学的层级系统,是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 语感 美感 语用 文言文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古典园林典型空间及其图式语言探讨 以拙政园东南庭院为例 被引量:34
6
作者 王珲 王云才 《风景园林》 2015年第2期86-93,共8页
苏州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景观中的重要类型,是中国江南地区地域性文化的体现与载体。苏州古典园林空间造景手法丰富、诗画意境突出,形成了特殊的园林景观空间设计语汇、空间关系和空间组合序列等图式语言体系,对苏州古典园林设计文化传... 苏州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景观中的重要类型,是中国江南地区地域性文化的体现与载体。苏州古典园林空间造景手法丰富、诗画意境突出,形成了特殊的园林景观空间设计语汇、空间关系和空间组合序列等图式语言体系,对苏州古典园林设计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及新中式景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苏州古典园林图式语言框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苏州拙政园典型景观空间的挖掘,并重点选取拙政园东南庭院空间为重点,从景观空间要素的嵌套结构和特征出发,解读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语汇、句法和语法特征,初步探讨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图式语言的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古典园林 园林空间 拙政园 图式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国正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2+212,共4页
语文教学必须处理好"实"和"活"的关系,必须坚持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重视与开拓第二课堂是很多教学问题解决的关键;文言文教学是语文与生活结合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活 文言文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际翻译与文化翻译——兼论中国传统典籍翻译策略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东波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8-121,共4页
语际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深谙的语和原语两种文化的译者,才能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原语的文化意蕴。就中国传统典籍的对外翻译而言,只有交互使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方法,更多地保留中国文化的色... 语际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深谙的语和原语两种文化的译者,才能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原语的文化意蕴。就中国传统典籍的对外翻译而言,只有交互使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方法,更多地保留中国文化的色彩,才能使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际翻译 文化翻译 典籍翻译 异化 归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卞之琳诗歌的古典语言意识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泽龙 杨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3-99,共7页
卞之琳对诗歌语言有着永不满足、近乎苛刻的追求,执着于创造一种典雅圆融、凝练精致的现代白话诗语。在语言本体层面上,他在坚持使用现代白话口语的前提下,熔铸古典雅言诗语,从词汇、语法和语义层面改造新诗语言,努力创造一种适合现代... 卞之琳对诗歌语言有着永不满足、近乎苛刻的追求,执着于创造一种典雅圆融、凝练精致的现代白话诗语。在语言本体层面上,他在坚持使用现代白话口语的前提下,熔铸古典雅言诗语,从词汇、语法和语义层面改造新诗语言,努力创造一种适合现代新诗诗意表达和诗体要求、与散文白话相区别的新诗白话。卞之琳追求凝练的古典诗语意识,发挥古典诗歌"字思维"的优势,提高诗歌语言中名词和动词的比重,注重文言虚词的运用和表达效果,从而提升了白话诗语构筑意象的能力,拓展了新诗的表意空间。此外,还对诗歌用典作了现代传承和改造,在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之间架起了一道精神桥梁,探索了现代白话诗语的多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诗 语言意识 卞之琳 古典诗语 诗歌用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典籍注释传意的客观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杜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7-121,共5页
典籍注释是一历时性转换传意行为 ,须经注释主体理解与解释两个阶段。典籍注释传意具有客观性 ,但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使传意形成主客统一的特征。典籍文本信息的系统性、潜在性、可转换性、表现形态的多样性 ,语言符号的概括性、抽象性、... 典籍注释是一历时性转换传意行为 ,须经注释主体理解与解释两个阶段。典籍注释传意具有客观性 ,但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使传意形成主客统一的特征。典籍文本信息的系统性、潜在性、可转换性、表现形态的多样性 ,语言符号的概括性、抽象性、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复杂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注释 信息 语言符号 注释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雕塑语言在雕塑教学中的回归运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福科 孟夏 金迪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43,共3页
随着西方雕塑话语对中国雕塑艺术的渗透,中国雕塑语言逐渐失去了本体话语的权威地位,阻碍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中国古典雕塑语言不仅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雕塑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源泉,因此惟有将古典雕塑语言特质与当代雕... 随着西方雕塑话语对中国雕塑艺术的渗透,中国雕塑语言逐渐失去了本体话语的权威地位,阻碍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中国古典雕塑语言不仅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雕塑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源泉,因此惟有将古典雕塑语言特质与当代雕塑教学、创作有效对接,才能催动中国雕塑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使古典雕塑艺术焕发出时代华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语言 古典雕塑 雕塑创作 教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体文的欧化与大众化之辩——评1934年的大众语论争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永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7-112,共6页
1934年的大众语论争,非常具有历史的戏剧性。文言复古派攻击欧化的白话文深奥难解、异化青年;大众语的提倡者采取迂回的战术,指责白话文不够白,借此化解文言复古势头,进而推进大众语建设;而五四新文学传统的维护者则在白话、文言、大众... 1934年的大众语论争,非常具有历史的戏剧性。文言复古派攻击欧化的白话文深奥难解、异化青年;大众语的提倡者采取迂回的战术,指责白话文不够白,借此化解文言复古势头,进而推进大众语建设;而五四新文学传统的维护者则在白话、文言、大众语三者之间来回求证。在论争中,如何对待语体文的大众化与欧化的关系问题是分歧的焦点所在。论争已超越了简单的新与旧、精英与大众、启蒙与救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分野,反映了自五四以来社会与文学领域所积累的症结和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语 白话 文言 欧化 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话传说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法式”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文静 连雅芳 田朝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38-41,共4页
以类型学和模式语言为理论,从神话传说入手,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基本单元的特征,提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的3种模式:"一池一山"、"一池三岛"和"围合与豁口",解读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的多样... 以类型学和模式语言为理论,从神话传说入手,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基本单元的特征,提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的3种模式:"一池一山"、"一池三岛"和"围合与豁口",解读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传说 类型学 模式语言 古典园林 空间结构 法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评胡适与“学衡派”关于语言的论争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利民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106,共5页
胡适提倡白话文和白话文学,主张废除文言,但总体上来看,其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论据和论述过程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新文学派急功近利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文学的直白化和艺术性欠缺。"学衡派"在极力反对白话文的基调下,也... 胡适提倡白话文和白话文学,主张废除文言,但总体上来看,其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论据和论述过程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新文学派急功近利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文学的直白化和艺术性欠缺。"学衡派"在极力反对白话文的基调下,也有对白话文较为合理的认识。他们并非完全排斥白话,而是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张语言的渐进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言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学衡派"对新文学阵营相关论点的反驳和论争,使得新文学在发生期对于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认识趋于合理化,客观上对新文学发展起到了纠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学衡派 语言 白话 文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语文白演变雅俗相融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16
15
作者 徐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0-98,共9页
汉语词汇在由古至今的发展中有变,有不变;有变化大的,有变化小的。至于为什么变,怎样变,则既有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又有人们具体取舍的价值取向,大致上体现了言语意义←→语言意义、口语←→书面语、本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社会各阶... 汉语词汇在由古至今的发展中有变,有不变;有变化大的,有变化小的。至于为什么变,怎样变,则既有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又有人们具体取舍的价值取向,大致上体现了言语意义←→语言意义、口语←→书面语、本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社会各阶层间趋雅←→趋俗的互动共存与整合融和。汉语的文白转型广泛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和演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正体现了不同文化和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必然发展趋向,即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雅俗相融互补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词汇 文白演变 雅俗相融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复的古文书写与语言伦理 被引量:4
16
作者 文贵良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2-128,共7页
严复的古文书写与语言伦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照:一是其"声与神会"与"讲求事理"的文章观,因其"事理"内涵的变化突破了八股文书写的某些边界;二是严复古文书写中蕴含的新机和压制性因素;最后是其古文书写... 严复的古文书写与语言伦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照:一是其"声与神会"与"讲求事理"的文章观,因其"事理"内涵的变化突破了八股文书写的某些边界;二是严复古文书写中蕴含的新机和压制性因素;最后是其古文书写中的语言伦理观念。借此可以概括从晚清至五四时期严复的"文"与"言"的基本面貌和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古文书写 语言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古典室内设计风格中装饰符号的创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玮 张书鸿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3年第2期54-55,共2页
越来越多的人对居住空间室内环境设计的风格有了更高的追求,对新古典风格接受的可能性加大。本文从符号的特质及形式语言入手,侧重于对新古典室内设计风格中装饰符号的作用以及装饰符号创新手法的理论研究,创造有价值的装饰符号来体现... 越来越多的人对居住空间室内环境设计的风格有了更高的追求,对新古典风格接受的可能性加大。本文从符号的特质及形式语言入手,侧重于对新古典室内设计风格中装饰符号的作用以及装饰符号创新手法的理论研究,创造有价值的装饰符号来体现设计风格,也是现在室内设计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古典风格 装饰符号 形式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典籍注释对语言传意研究的拓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杜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6-140,共5页
典籍注释是注释家运用书面语言,把典籍中的意义进行了一次转换(传、注)或二次转换(疏)传递给多数读者理解的语言行为,也是古代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复杂传意行为。古代学者对注释传意的沟通功能、对注释传意与语境的依赖关系、对注释传... 典籍注释是注释家运用书面语言,把典籍中的意义进行了一次转换(传、注)或二次转换(疏)传递给多数读者理解的语言行为,也是古代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复杂传意行为。古代学者对注释传意的沟通功能、对注释传意与语境的依赖关系、对注释传意的各种表达体式、对所传之意与文本之意二者的关系以及形成之原因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研究。将典籍注释纳入语言传意研究的轨道,可拓展目前语言传意研究以言语交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局面,使古代与现代相沟通,传统与现代相辉映,既使中国语言传意研究在国际化的轨道上不断向前发展,又不失其本土化、民族化的基本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传意 典籍注释 语言符号 传意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白话的形成与发展考探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时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91,共7页
汉语在由古至今的发展中既有各地言与言(口语与口语)的歧异,又有古今言与文(口语与书面语)的歧异。秦汉后不断增加的方俗口语成分逐步形成与文言文相抗衡而并峙的反映实际口语发展的古白话。古白话由微而显,吸收了文言、口语和方言中大... 汉语在由古至今的发展中既有各地言与言(口语与口语)的歧异,又有古今言与文(口语与书面语)的歧异。秦汉后不断增加的方俗口语成分逐步形成与文言文相抗衡而并峙的反映实际口语发展的古白话。古白话由微而显,吸收了文言、口语和方言中大量有生命的语言成分,大致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的文中夹白期、唐宋元的半文半白期和明清的文白此消彼长期,总倾向是向不同文化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共同使用的通语靠拢,终由以文为主到以白为主,由不登大雅之堂到升堂入室而取代文言文形成了现代白话,即现代汉语。由东周洛邑语演变为现代汉语既有文白的古今演变,又有南北方言与通语的相融互补,不仅是汉语自身发展的必然,而且由实录口语到主动立意以白话撰述更蕴含有人们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 白话 方言 通语 文白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话和普通话 被引量:4
20
作者 蒋绍愚 《语言战略研究》 2019年第6期65-70,共6页
北京话是普通话的基础,但北京话不等于普通话。普通话要进一步提高,成为一种充分体现汉语特点的、全民都能使用的、富有表达力的、优美的语言,这就要以雅俗共赏的北京话为基础,恰当地吸收方言、古语、外语的成分。在这些方面,还需要大... 北京话是普通话的基础,但北京话不等于普通话。普通话要进一步提高,成为一种充分体现汉语特点的、全民都能使用的、富有表达力的、优美的语言,这就要以雅俗共赏的北京话为基础,恰当地吸收方言、古语、外语的成分。在这些方面,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话 普通话 方言 古语 外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