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6篇文章
< 1 2 1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nite element model updating for large span spatial steel structure considering uncertainties 被引量:4
1
作者 滕军 朱焰煌 +2 位作者 周峰 李惠 欧进萍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4期857-862,共6页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baseline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a new method of model updating was proposed after analyzing the uncertainties of measured data and the error of finite element m...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baseline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a new method of model updating was proposed after analyzing the uncertainties of measured data and the error of finite element model.In the new method,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replaced by the multi-output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machine(MSVR).The interval variables of the measured frequency were sampled by Latin hypercube sampling method.The samples of frequency were regarded as the inputs of the trained MSVR.The outputs of MSVR were the target values of design parameters.The steel structure of National Aquatic Center for Beijing Olympic Games was introduced as a case for finite element model updating.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avoi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complicated calculation.Both the estimated values and associated uncertainties of the structure parameters can be obtained by the method.The static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dated finite element model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l updating UNCERTAINTY interval analysis multi-output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large span spatial steel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process monitoring method for autoregressive-dynamic inner total latent structure projection
2
作者 CHEN Yalin KONG Xiangyu LUO Jiayu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1326-1336,共11页
As a dynamic projection to latent structures(PLS)method with a good output prediction ability,dynamic inner PLS(DiPLS)is widely used in the prediction of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However,due to the oblique decompos... As a dynamic projection to latent structures(PLS)method with a good output prediction ability,dynamic inner PLS(DiPLS)is widely used in the prediction of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However,due to the oblique decomposition of the input space by DiPLS,there are false alarms in the actual industrial process during fault detection.To address the above problems,a dynamic modeling method based on autoregressive-dynamic inner total PLS(AR-DiTPLS)is proposed.The method first uses the regression relation matrix to decompose the input space orthogonally,which reduces useless information for the predic-tion output in the quality-related dynamic subspace.Then,a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VAR)is constructed for the predic-tion score to separate dynamic information and static informa-tion.Based on the VAR model,appropriate statistical indicators are further constructed for online monitoring,which reduces the occurrence of false alarms.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is verified by a Tennessee-Eastman industrial simulation process and a three-phase flow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characteristic fault detection feature extraction process monitoring projection to latent structure(PLS) quality-related spatial partitio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ctrum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alteration information and interference factors 被引量:1
3
作者 杨自安 彭省临 +3 位作者 朱谷昌 石菲菲 邹林 张远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4期647-652,共6页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mote sensing data, the spatial geometric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tral data and distribution of background, interference and alteration information in characterist...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mote sensing data, the spatial geometric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tral data and distribution of background, interference and alteration information in characteristic space were research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wo-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scatter diagram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yper-space of remote sensing multi-data aggregation belongs to low-dimensional geometric structure, i.e. hyperplane form, and anomalous point groups including alteration information usually dissociate out of hyperplane. Scatter diagrams of remote sensing data band are mainly presented as two distribution forms of single-ellipse and dual-ellipse.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 of three objects of background, disturbance and alteration information in remote sensing images provide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thought and guidance for accurately detecting and extracting remote sensing alteration in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data alteration information BACKGROUND interference factor spectrum spatial structure scatter diagr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Guangzhou-Foshan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 compared with Randstad,Netherlands 被引量:1
4
作者 Bilin Chen Yimin Su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年第S01期1-9,共9页
In recent years,regional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ities has gradually developed.Meanwhile,metropolitan areas and urban agglomerations have taken shape.On the one hand,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has brough... In recent years,regional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ities has gradually developed.Meanwhile,metropolitan areas and urban agglomerations have taken shape.On the one hand,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has brought about urban spatial expansion,as well as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On the other hand,it has led to problems such as the urban sprawl and suburbanization,increasing pressure on environmental resources,and the decline of urban central areas.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Development Plan Outline proposes to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Guangzhou-Foshan(Guang Fo)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MCR),and to construct a networked space pattern driven by urban poles and shafts.Based on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MCR),as well as the theor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this study focus on urban spatial patterns and elements in different scales,from two individual cites(Guangzhou and Foshan),Guang Fo MCR,to Guangdong-Hong Kong-Macao(GHM)Greater Bay Area.With GIS and the mapping method,the spatial elements such as green space,water system,built-up area,road network,rail transit network and main pivot points of the Guang Fo MCR are classified,laid out individually and again overlaid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elements.At the same time,through the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the Randstad MCR in the Netherlands,the enlightenment of solving the development problem of MCR is hopefully to be obtained.As delta cities,the Guang Fo MCR is cut by the multi-channel water network,while the urban built-up area is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MCR and spread out along the traffic corridor to the suburban district.The traffic structure of the Guang Fo MCR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outward radiation of the central area of Guangzhou and Foshan.Simultaneously,the traffic connection between Guangzhou and Foshan is relatively weak.Compared with the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which is called Decentralized Compact pattern of Randstad MCR,the Guang Fo MCR presents a city form with little hierarchy but homogeneity,and its urban space is disorderly spread.The bluegreen system of water and vegetation is fragmented because of the urban invasion in Guang Fo MCR,while the green heart in central Randstad is well preserved.As a result,it is well advised to explore a more resilient and ecological urban development in Guang Fo M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angFo MCR spatial structure Urban morphology TRAFFIC Land use Blue-green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rban spatial cultural structure analysi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study of Shanghai Xintiandi and Chongqing Xintiandi
5
作者 Ling Huang Yilong Hao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第A01期65-75,共11页
关键词 Cultural value thoughts Cultural increment and stock Cultural value assessment Urban spatial cultural structure Urban regen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刺槐中龄林密度和空间结构对灌草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宇 王冬梅 +3 位作者 王彦辉 云慧雅 张梦棋 张莹莹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2-836,共15页
为了在理解林分密度和空间结构参数对林下灌草多样性的影响基础上科学指导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早期栽植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中龄林经营,于甘肃省泾川县官山林场选择了生长在残塬顶部退耕梯田相似立地上的林龄18—25 a的4个密... 为了在理解林分密度和空间结构参数对林下灌草多样性的影响基础上科学指导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早期栽植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中龄林经营,于甘肃省泾川县官山林场选择了生长在残塬顶部退耕梯田相似立地上的林龄18—25 a的4个密度梯度的刺槐中龄人工林,建立了样地共12个,调查角尺度、混交度、密集度、开敞度和大小比数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同时调查计算林下灌木、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Gini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及Patrick指数等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标,运用Person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探究刺槐中龄人工林密度和空间结构参数与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关系,并确定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林下植物物种总数随林分密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在密度1300—1700株/hm^(2)时,林下植物物种总数和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均达到最大。(2)林分密度主要影响刺槐林的透光性、分布格局和混交程度,密度<1300株/hm^(2)时林分透光性最好;密度1300—1700株/hm^(2)时,57%的刺槐林木呈随机分布,此时分布格局最接近天然状态;密度>2100株/hm^(2)时,林分的混交程度最高。(3)Pe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开敞度和灌木层Simpson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混交度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Gini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当林分密度<1300、1300—1700、>1700株/hm^(2)时,影响林下灌草多样性的主要因子分别是混交度、开敞度、胸径大小比数。(4)对在研究立地条件上退耕栽植的刺槐中龄林,可将1300—1700株/hm^(2)作为考虑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合理经营密度范围。可以基于研究结果,针对性地优化刺槐人工中龄林的林分密度和空间结构,促进林下灌草层发育,提高林下植物多样性和森林的多功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林分空间结构 林下植被多样性 林分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分层分类建构——基于“分区”与“系统”逻辑的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民 程遥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1,共8页
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推进空间规划制度改革是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阐述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建构历程与趋势,辨析基于“分区”和“系统”的空间规划体系建构逻辑。然后阐释“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概念和相关... 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推进空间规划制度改革是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阐述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建构历程与趋势,辨析基于“分区”和“系统”的空间规划体系建构逻辑。然后阐释“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概念和相关国际经验,提出在建立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制度、明确市县全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和规划分区的同时,应针对“分区”与“系统”的发展规律和管控需求,建立城市规划、乡村规划、生态区规划、海洋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体系;进而提出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与“分区规划体系”“相关专项规划体系”“实施规划体系”共同建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最后,针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战略性与基础性作用,阐述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建设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国家空间规划 分区与系统 分层分类体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群产业协作 被引量:1
8
作者 戴宏伟 蒋燕 郑立晨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9,共15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和增长极,形成了不同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构造了中国19大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和增长极,形成了不同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构造了中国19大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对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越趋于单中心结构,越有利于城市群的产业协作。(2)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通过提高城市合作倾向和产业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城市群产业协作。(3)异质性分析表明,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的空间结构对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薄弱以及创新型城市数量较少城市群的产业协作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并借助其创新增长极效应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城市群 空间结构 产业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郊区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影响研究
9
作者 钮心毅 来佳莹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17,共9页
从职住空间结构、生活空间结构两个维度入手,探究上海郊区轨道交通(以下简称“轨交”)对2011—2021年间上海市域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使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出的居住—就业和居住—游憩联系,计算两年度功能多中心指标、郊区轨交站点... 从职住空间结构、生活空间结构两个维度入手,探究上海郊区轨道交通(以下简称“轨交”)对2011—2021年间上海市域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使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出的居住—就业和居住—游憩联系,计算两年度功能多中心指标、郊区轨交站点周边地区相应联系的变化,以分析郊区轨交对市域功能多中心演变的作用;比较两年度各就业及公共活动中心联系范围、能级的变化,以分析郊区轨交对中心体系演变的作用。研究发现,在职住空间结构上,上海郊区轨交整体促进了市域功能单中心趋势加强,对市域居住—就业功能联系极化发展有明显作用,并在中心能级和服务范围上均改变了就业中心体系;在生活空间结构上,郊区轨交局部推动了市域功能多中心发展,对市域居住—游憩功能联系分散化起到的作用并不突出,仅起到了扩大公共活动中心在郊区服务范围的作用。郊区轨交给职住空间结构、生活空间结构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效应。要实现上海市域多中心规划目标,需分两个维度认识郊区轨交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分类制定规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区轨交 职住空间结构 生活空间结构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概念、特征及研究价值
10
作者 覃成林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2,共8页
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是一种新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它是多个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通过空间组合、功能互动形成一体互利共生关系而衍生出的一种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具有独特性、系统性、空间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开展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是一种新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它是多个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通过空间组合、功能互动形成一体互利共生关系而衍生出的一种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具有独特性、系统性、空间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开展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有望建立原创性的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理论,丰富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理论体系,为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多极网络空间组织 增长极 空间经济网络 区域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异构声学超材料的变压器降噪方法设计
11
作者 付波 张秋逸 +1 位作者 权轶 赵熙临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20-328,共9页
针对特高压交流变压器低频噪声抑制问题,利用摆臂薄膜型声学超材料和空间折叠型声学超材料的吸隔声互补性,设计了一种多层异构声学超材料。采用有限元法对两种声学超材料建立仿真模型,探讨薄膜厚度、薄膜预应力、摆臂长度、质量块形状... 针对特高压交流变压器低频噪声抑制问题,利用摆臂薄膜型声学超材料和空间折叠型声学超材料的吸隔声互补性,设计了一种多层异构声学超材料。采用有限元法对两种声学超材料建立仿真模型,探讨薄膜厚度、薄膜预应力、摆臂长度、质量块形状、挡板层数、穿孔板孔半径和腔体长度对其吸隔声性能的影响,对超材料结构进行优化,并建立多层异构声学超材料有限元模型。结果表明,这种多层异构声学超材料在低频频段具有较高的声传递损失,最低声传递损失可以达到37 dB左右,能够很好地阻断变压器噪声的传播,通过隔声试验验证了仿真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薄膜型 空间折叠型 多层隔声结构 传递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YOLO:复杂场景下安全帽佩戴检测算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邱云飞 腰瑞琳 +1 位作者 金海波 张嘉宁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针对目标密集、有遮挡的复杂施工场景下安全帽佩戴检测存在漏检、误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8的HD-YOLO安全帽佩戴检测算法。首先,设计了GRC-C2f结构,使用多分支结构捕获多尺度特征,兼顾训练阶段的特征提取能力和推理阶段的计算效... 针对目标密集、有遮挡的复杂施工场景下安全帽佩戴检测存在漏检、误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8的HD-YOLO安全帽佩戴检测算法。首先,设计了GRC-C2f结构,使用多分支结构捕获多尺度特征,兼顾训练阶段的特征提取能力和推理阶段的计算效率。其次,设计了DSASF颈部结构,结合动态上采样和多尺度特征融合,精准识别和定位图像中的小目标,以提高检测性能。然后,引入Focal Modulation模块替换原有的快速空间金字塔池化(Spatial Pyramid Pooling-Fast,SPPF)结构模块,捕捉图像中的长距离依赖和上下文信息,聚焦于复杂背景中的目标。最后,采用空间增强注意力模块(Spatially Enhanced Attention Module,SEAM)解决小目标遮挡问题。试验结果表明,HD-YOLO算法在同一数据集上平均精度均值为81.8%,相比原始YOLOv8算法提高了5.0百分点。设计的HD-YOLO算法有效提高了复杂场景中佩戴安全帽的检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社会工程 安全帽检测 YOLOv8算法 GRC-C2f模块 DSASF颈部结构 Focal Modulation模块 空间增强注意力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格局审视——基于政府—市场关系视角的制度阐释
13
作者 张泽 唐子来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66,共8页
基于对城市网络建构方法的批判性评述,研究使用上市企业投资数据对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格局进行审视,发现其在不同的定量方法可以呈现出“钻石结构”或“首都中心辐射”的格局特征,也验证了起源于西方的传统方法在中国城市网络研究中的... 基于对城市网络建构方法的批判性评述,研究使用上市企业投资数据对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格局进行审视,发现其在不同的定量方法可以呈现出“钻石结构”或“首都中心辐射”的格局特征,也验证了起源于西方的传统方法在中国城市网络研究中的局限。为此,引入基于企业产权结构的政府—市场关系分析框架,初步阐释了中国城市网络背后所蕴含的特定制度语境。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在城市网络视角下同时兼具全球普遍规律和鲜明本土特色,政府和市场的复杂交织作用也是理解中国城市网络演进发育趋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市网络 空间格局 政府—市场关系 制度语境 企业产权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渐近金字塔的太阳电池缺陷检测网络
14
作者 朱磊 耿萃萃 +3 位作者 李博涛 潘杨 张博 姚丽娜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7-274,共8页
以YOLOv8网络为基础提出一种多尺度渐近金字塔网络MSANet。首先使用带有分层特征融合结构的特征提取块M-Block替换常规卷积层,以增强网络对多尺度目标的特征提取能力;其次引入空间注意力机制(SRU),抑制背景区域的特征冗余,使网络能更关... 以YOLOv8网络为基础提出一种多尺度渐近金字塔网络MSANet。首先使用带有分层特征融合结构的特征提取块M-Block替换常规卷积层,以增强网络对多尺度目标的特征提取能力;其次引入空间注意力机制(SRU),抑制背景区域的特征冗余,使网络能更关注重点区域的同时减少参数量的引入;最后提出一种改进渐近金字塔网络AFPNa结构,缓解网络在特征融合过程中信息的丢失或退化问题,提升缺陷检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与YOLOv8原模型及RTMDET等7种先进检测网络相比,MSANet具有更高的检测精度,相较原模型均值平均精度提升5.7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陷检测 深度学习 太阳电池 分层特征融合结构 多尺度渐近金字塔 空间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按二维问题研究平面闸门门槽受剪破坏的合理性
15
作者 冷飞 蒋勇 +2 位作者 喻君 漆天奇 陈思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63,171,共7页
平面闸门门槽为三维空间结构,但已有研究与相关设计规范均将其受剪视为二维问题,合理性存在争议。为验证将门槽受剪视为二维问题的合理性,以实际工程事故闸门门槽为原型进行三维线弹性分析,讨论其在闸门推力作用下的变形、剪应力分布、... 平面闸门门槽为三维空间结构,但已有研究与相关设计规范均将其受剪视为二维问题,合理性存在争议。为验证将门槽受剪视为二维问题的合理性,以实际工程事故闸门门槽为原型进行三维线弹性分析,讨论其在闸门推力作用下的变形、剪应力分布、各截面剪力分布等受力特性,以及闸墩外侧面约束对门槽受剪的影响,确定门槽受剪最危险截面;对门槽进行二维和三维非线性分析,对比最危险截面破坏形态与平面试件破坏形态。研究结果表明:闸门推力作用下,门槽变形和剪应力随高程发生变化,闸墩外侧是否受到约束对门槽剪应力分布规律没有明显影响;门槽受剪最危险截面的位置与闸墩外侧面约束条件无关,将闸门推力简化为均匀分布时,最危险截面位于闸墩半高处;二维与三维非线性分析所得受剪最危险截面的破坏形态也基本相同,且与平面试件试验结果一致。因此按二维问题分析门槽受剪承载力合理可行,能够反映门槽受剪破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闸门门槽 受剪承载力 破坏形态 三维空间结构 二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16
作者 甄杰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59,共9页
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但建设工作仍存在由于不均衡、不协同等带来的掣肘问题。为此,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内涵、空间理论以及相关评价体系,构建由地理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制度空间四... 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但建设工作仍存在由于不均衡、不协同等带来的掣肘问题。为此,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内涵、空间理论以及相关评价体系,构建由地理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制度空间四要素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框架,并深入解构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与空间逻辑。以城市空间发展为主线,分析上海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探索优化城市空间的重点发展方向,最终提出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空间结构 产业园区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研究进展
17
作者 谢玲玲 黄家辉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70,共24页
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海洋物质和能量输送、调节全球碳氧循环和理解涡旋动力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近年来海洋学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和调控机制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归纳了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研究进展。基于数值模拟... 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海洋物质和能量输送、调节全球碳氧循环和理解涡旋动力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近年来海洋学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和调控机制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归纳了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研究进展。基于数值模拟和动力诊断的结果显示,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不同分辨率下有所不同。中尺度分辨率下,垂向流速的水平分布以偶极子或四极子结构为主,而亚中尺度下,则主要为正负交替的螺旋涡丝状结构且流速增强。与水平流速类似,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呈现涡心弱、边缘强的特征,常在次表层达到最大值。对于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时间演变,数值模拟与实测诊断合成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亟待更多研究。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受涡度的平流、涡旋的传播和变形、亚中尺度过程、涡-风相互作用、涡-涡相互作用和地形强迫等多种机制调控,其与调控机制的量化关系有待发展。此外,次表层涡旋的报道日渐增多,其垂向流速性质有待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 垂向流速 空间结构 时间演变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华北豹种群数量及空间分布
18
作者 韩亚鹏 杨永强 +2 位作者 高文杰 毛锐锐 周天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7-491,共5页
华北豹是中国特有的豹亚种,属大型猫科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维持当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5月—2022年6月,在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网格法布设240台红外相机,分析监测的影像数据并进行个体识别,对华北豹... 华北豹是中国特有的豹亚种,属大型猫科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维持当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5月—2022年6月,在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网格法布设240台红外相机,分析监测的影像数据并进行个体识别,对华北豹的种群数量及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20—2021年该地区识别出华北豹个体39只,其中雌性15只,雄性18只,亚成体2只,幼崽1只,未识别性别个体3只,种群性比(雌性数量/雄性数量)为0.83;2021—2022年共记录识别出华北豹45只,其中雌性18只,雄性21只,未识别性别个体6只,种群性比为0.86,种群结构中成体占90%以上.该地区华北豹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种群年增长率为15.38%,种群空间活动范围主要在核心区(拍摄频次占48.5%),实验区和缓冲区较少,空间分布位点主要集中在秦直道及两侧山梁,谷底及中、下位坡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监测 种群数量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 华北豹 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台风侵袭的上海市行道树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19
作者 张德顺 曾明璇 +3 位作者 姚鳗卿 李屹楠 郭丽 陈莹莹 《上海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61-70,共10页
台风会对我国沿海城市行道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而筛选和优化配置抗风园林树种对于维持城市绿化生态安全意义重大。本研究以百度街景地图技术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对上海市域范围的行道树种、路段分布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台风会对我国沿海城市行道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而筛选和优化配置抗风园林树种对于维持城市绿化生态安全意义重大。本研究以百度街景地图技术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对上海市域范围的行道树种、路段分布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以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梧桐(Firmiana simplex)、香樟(Camphora officinarum)、复羽叶栾(Koelreuteria bipinnata)和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为标尺树种,对27种常见行道树的抗风性进行赋分评级,并用ArcGIS对行道树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在有行道树路段中,上海市常绿树种路段长度占比为64.37%,呈现出多中心散点聚集特征;落叶树种路段长度占比为35.63%,呈中心城区高度聚集、城市副中心及卫星镇具有一定的聚集性、郊区带状聚集的特征;两者在空间上呈现错位聚集。(2)骨干树种的空间分布各有特点。二球悬铃木在中心城区高度聚集,水杉则在崇明和沿海区域呈带状密集分布,银杏和复羽叶栾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建成区集中分布,香樟作为基调树种,在全城分布均匀。综上,抗风树种应用存在单一化问题,且抗风树种分布与上海风环境匹配性尚需进一步优化。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3点基于抗风性需求的上海树种配置优化策略:(1)提升抗风树种比例,优化行道树树种构成;(2)构建抗风性综合评价指标,加强抗风树种选育;(3)“因地制宜”配置行道树,优化城市行道树抗风空间格局。本研究在技术上探索了树种调研和统计的方法,可为改善城市园林绿化抗风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道树 空间结构 抗风性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铸造性十字板式节点拓扑优化设计研究
20
作者 余永强 韩文哲 王超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0-178,共9页
目的采用传统结构拓扑优化方法对十字板式节点构型进行优化设计后,所得优化结果几何构型复杂,铸造困难。方法考虑铸造约束的结构拓扑优化,在密度法框架下,本文以结构柔顺度最小化为目标,建立同时考虑材料体积和铸造约束条件的结构拓扑... 目的采用传统结构拓扑优化方法对十字板式节点构型进行优化设计后,所得优化结果几何构型复杂,铸造困难。方法考虑铸造约束的结构拓扑优化,在密度法框架下,本文以结构柔顺度最小化为目标,建立同时考虑材料体积和铸造约束条件的结构拓扑优化模型;利用密度过滤和阈值投影相结合的优化技术减少优化设计中的中间密度单元;采用P-norm函数解决铸造约束函数面临的可微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基于典型2D和3D十字板式节点的可铸造性结构拓扑优化设计对比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采用集成铸造约束条件的结构拓扑优化方法,可有效解决传统十字板式节点拓扑优化设计面临的铸造困难问题;不同脱模方向和材料体积均会导致不同的节点设计,合理的脱模方向和充足的材料有利于获取高性能节点设计;过滤半径和网格密度主要影响节点的优化设计质量,过滤半径越小,节点设计越精细,网格密度越细密,节点设计越光滑。结论本文优化设计构型创新,满足可铸造性要求,可为可铸造性铸钢节点优化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优化 十字板式节点 可铸造性 铸钢节点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