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andsat影像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以吉林省汪清县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梦颖 邢艳秋 +4 位作者 王铮 刘美爽 姚松涛 谢杰 曾旭婧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7-263,共7页
基于Landsat TM/OLI_TIRS遥感影像数据,以汪清县为研究区域,利用RS和GIS技术,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转移模型,以2004年为时间节点,分析1994-2014年间汪清县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状况,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该变化的驱动力进行... 基于Landsat TM/OLI_TIRS遥感影像数据,以汪清县为研究区域,利用RS和GIS技术,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转移模型,以2004年为时间节点,分析1994-2014年间汪清县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状况,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该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以前,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62%,空间变化差异明显,2004年后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降为0.56%,但空间变化差异逐步扩大,总体变化趋势放缓。1994-2014年间,林地面积总体减少,但2004年后呈增长趋势,变化程度较高的有裸地、草地及居民用地,每种土地类型都有不同数量的相互转化。驱动力分析表明,汪清县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是人口、经济等因子综合驱动的结果,不同土地类型变化的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和GIS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转移矩阵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影像的西宁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4
2
作者 高凌寒 赵鹏祥 +2 位作者 张晓莉 高婷 赵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0-256,281,共8页
以西宁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以西宁市1987、2001年和2014年3期Landsat-5和Landsat-8卫星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在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和GIS支持下,选择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定量指标,分析了研究区1987-201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建立... 以西宁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以西宁市1987、2001年和2014年3期Landsat-5和Landsat-8卫星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在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和GIS支持下,选择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定量指标,分析了研究区1987-201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建立马尔可夫模型,分析预测西宁市未来26a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明显,其中,建设用地变化最显著,从1987年占各地类比重的10.98%到2014年的23.42%;林地和耕地的变化十分明显,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使林地和耕地的变化更显著;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各类土地比重也不断变化,根据马尔可夫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在未来的30a内仍将不断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宁市 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 动态分析 模型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董莹 刘德成 +2 位作者 高雪媛 左琳 赵进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7期101-106,共6页
目的:研究确定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类的方法。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以淮安市为研究对象,利用ERDAS IMAGINE遥感处理技术和ARCGIS为主要的处理分析工具,以1998年、2006年和2018年3个时间节点,分析1998—2006年、2006—2018年以... 目的:研究确定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类的方法。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以淮安市为研究对象,利用ERDAS IMAGINE遥感处理技术和ARCGIS为主要的处理分析工具,以1998年、2006年和2018年3个时间节点,分析1998—2006年、2006—2018年以及1998—2018年淮安市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状况,并从土地利用面积、土地利用动态、土地利用空间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1998—2006年间,淮安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呈现“两增四减”。耕地及农村用地面积相对分别上涨538.880km^2、370.210km^2;水体、林地、城镇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101.485km^2、85.454km^2、174.539km^2、547.612km^2;(2)2006—2018年间,淮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呈现“三增三减”。水体、农村用地、城镇用地面积分别增加217.545km^2、464.800km^2、610.411km^2,林地、耕地、未利用地分别下降434.125km^2、19.350km^2、839.281km^2。(3)1998—2018年的20年间,淮安市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呈现“四增两减”,即:农村用地、水体、耕地、城镇用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林地面积减少。每种土地类型都有不同数量的相互转化。结论:基于ERDAS IMAGINE遥感处理技术方法是研究土地利用分类的一个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科学研究方法 土地利用 遥感处理 覆被变化 landS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NDVI的塔城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4
作者 李孟泽 师庆东 汪溪远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6-259,共14页
【目的】研究20 a塔城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塔城地区2001~2020年植被生长比较旺盛月份(6~9月)的MODIS-NDVI产品数据和2000、2010以及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Theil-Senmedi... 【目的】研究20 a塔城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塔城地区2001~2020年植被生长比较旺盛月份(6~9月)的MODIS-NDVI产品数据和2000、2010以及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Theil-Senmedi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像元二分法、变异系数等工具和方法。【结果】塔城地区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介于0.32~0.46之间,以低、中低植被覆盖度为主,高植被覆盖度区主要集中于西北部和中部;2001~2020年,塔城地区植被覆盖度以0.38%/a的变化率呈现波动增长趋势;植被覆盖改善区(72%)大于退化区(26%),沙湾市和乌苏市南部、塔城市以及额敏县改善较为明显;弱变异和中等变异为该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异主要类型;塔城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是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化以及草地向耕地的转化,未利用地在草地和耕地的补充与占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植被覆盖度与土地利用类型存在响应联系,未利用地面积的显著减少区域与植被显著增加区域高度重合,说明未利用地对植被覆盖度的贡献最大。【结论】反映出在研究时段内塔城地区未利用地的环境得到改善,荒漠化防治等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 塔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2020年攀枝花市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佳宁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9期53-55,共3页
用2010年—2020年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和转移方向,以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来研究20年来攀枝花市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特征。经过对3年的地表覆盖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出:攀枝花市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和林地;20... 用2010年—2020年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和转移方向,以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来研究20年来攀枝花市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特征。经过对3年的地表覆盖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出:攀枝花市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和林地;20年来城市扩张同时,攀枝花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林地减少和人造地表增加,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也以耕地、林地、草地、灌木地的相互转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利用/覆盖 时空变化 转移矩阵 攀枝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和CMIP6模式对1950~2014年中国陆地植被碳储量的模拟评估
6
作者 王一然 韩洋 +1 位作者 张倩 曹富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1-301,共21页
选取两套植被碳密度数据和首次至第九次(1950~2018年)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基于遥感的土地覆盖数据,对比评估CMIP5和CMIP6地球系统模式对中国陆地植被碳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并进一步探究CMIP5和CMIP6土地变化数据的异... 选取两套植被碳密度数据和首次至第九次(1950~2018年)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基于遥感的土地覆盖数据,对比评估CMIP5和CMIP6地球系统模式对中国陆地植被碳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并进一步探究CMIP5和CMIP6土地变化数据的异同对植被碳储量模拟结果的影响。1995~2004年多模式平均结果表明,CMIP5和CMIP6模式均高估了中国植被碳储量,分别为28.0±6.0 Pg(C),25.3±7.7 Pg(C),两套参考数据分别为18.1 Pg(C)和18.7 Pg(C)。CMIP6模式对植被碳空间分布的模拟优于CMIP5模式,其各项泰勒评分(TSS)指标均显著提高,模式间不确定性有所减小。1950~1990年,CMIP5和CMIP6模拟的中国区植被为碳源,分别为-89.4 Tg(C)a^(-1)和-58.2 Tg(C)a^(-1),且于1980年代显著增强,分别为-256.6 Tg(C)a^(-1)和-171.0 Tg(C)a^(-1)。1990~2014年CMIP5模式中植被碳源减弱[-48.1 Tg(C)a^(-1)],而CMIP6模式中植被则转变为碳汇[42.8 Tg(C)a^(-1),P<0.05]。CMIP5与CMIP6模式对中国植被碳源汇模拟的差异和模式的土地变化情况密切相关,相较于CMIP5模式,CMIP6模式的土地变化数据(LUH2)和中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更吻合,1980年代后模式森林覆盖度的变化趋势与清查结果更为接近。本研究显示目前用于CMIP模拟的LUH1、LUH2数据与中国森林和农田在过去65年的变化情况有较大差异,采用更准确的土地变化数据对提高下一代CMIP模式植被碳模拟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CMIP6 植被碳储量 森林覆盖度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20年青藏高原植被生长季的月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杜近芳 程江浩 +2 位作者 刘悦俊 何再军 张燕杰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4年第2期40-49,共10页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敏感,而其植被覆盖率和物候期变化对全球生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文章基于Global Inventory Modelling and Mapping Studies(GIMMS)与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敏感,而其植被覆盖率和物候期变化对全球生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文章基于Global Inventory Modelling and Mapping Studies(GIMMS)与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两种长时间序列青藏高原NDVI数据集,分析1982—2020年5—10月逐月青藏高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月降水量、月均气温和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近40年5—10月逐月NDVI整体呈增长趋势;植被生长季初始期有所提前,并且生长季有延长趋势。近40年,5—10月逐月NDVI出现下降趋势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的西部和东南部,西部草地对气温上升的敏感性与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部分草地退化为荒漠,近年来水热条件的改善和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使植被有所恢复;而东南部的植被变化则主要与人类活动和气温升高有关。该研究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率的影响规律,为全球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政策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覆盖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近期动态分析 被引量:43
8
作者 郑丙辉 田自强 +1 位作者 王文杰 李子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78-1085,共8页
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 ,利用遥感 (RS)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 ,对中国西部地区 12个省 (直辖市 ) 1995年和2 0 0 0年的 6种土地利用 /覆盖类型的遥感数据进行了制图及其叠加分析。结果表明 :(1)对 1330 0个土地利用 /覆盖类... 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 ,利用遥感 (RS)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 ,对中国西部地区 12个省 (直辖市 ) 1995年和2 0 0 0年的 6种土地利用 /覆盖类型的遥感数据进行了制图及其叠加分析。结果表明 :(1)对 1330 0个土地利用 /覆盖类型的图斑判读中 ,平均正确率 92 .92 %。同时对西部各省级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动态及更新成果进行的准确程度检查中 ,共获取全部 6个一级类型的动态图斑 13874 6个。地类更新平均准确率 97.71% ,勾绘图斑界线的准确率 99.85 %。 (2 )制图区域国土面积近 6 73万 km2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70 %。其中 ,耕地面积 5年来增加了 12 0 .6 5万 hm2 ,比 1995年增长了 2 .4 1% ;林地面积 5年来减少了 6 1.5 0万 hm2 ,比 1995年减少了 0 .6 1% ;草地面积减少了 119.6 5万 hm2 ,比 1995年减少了 0 .5 9% ;城镇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 5年来分别增加了 19.2 5万 hm2和 17.0 4万 hm2 ,比 1995年增加了 1.36 %和 1.4 4 %。另外 ,作为西部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的土地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 ,由于近年来的连续干旱以及油田开发等人为干扰的加剧 ,5 a来不可利用地面积扩大了 2 4 .2 8万 hm2 ,其中草地沙化面积占到 2 6 .9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地区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动态分析 RS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澜港湾红树林景观变化过程及周边土地利用/覆盖动态 被引量:14
9
作者 朱耀军 郭志华 +3 位作者 郭菊兰 武高洁 吕烈标 李文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9-175,共7页
红树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的潮间带,其在抗御台风、促淤造陆、保护堤岸、海水净化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全球红树林在1980—2000年间减少了约35%,衰减速度快于热带雨林和珊瑚礁(MA,2005;Dukeetal.,2007)。我国现有红树林... 红树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的潮间带,其在抗御台风、促淤造陆、保护堤岸、海水净化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全球红树林在1980—2000年间减少了约35%,衰减速度快于热带雨林和珊瑚礁(MA,2005;Dukeetal.,2007)。我国现有红树林2.2万hm2,不足20世纪50年代的一半以及曾经分布面积的十分之一(国家林业局,2009),其中海南岛的红树林减少了约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澜港 红树林 景观变化 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 变化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来英罗湾红树林景观过程及周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被引量:16
10
作者 朱耀军 郭菊兰 +3 位作者 武高洁 郭志华 林广旋 吴晓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29,共8页
全球红树林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红树林遥感监测对于资源保育至关重要。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基于1991—2010年的5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及相关专题图,结合立地调查,研究了英罗湾红树林空间变化的过程并对其周边的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和... 全球红树林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红树林遥感监测对于资源保育至关重要。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基于1991—2010年的5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及相关专题图,结合立地调查,研究了英罗湾红树林空间变化的过程并对其周边的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和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人为和自然因素均对研究区红树林动态变化产生影响,表现为红树林近陆的内边界缩减而近海的外边界向海扩展;红树林总面积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净损失量约7%。变化轨迹分析表明:1991—2000年间围垦养殖引起靠近陆地的红树林面积快速减少;红树林在滩涂上不断向海扩展以及2000年以来的生态恢复工程使研究区红树林边界向海推移,且主要发生于靠近河流和海洋的外缘。近20年来,红树林周边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显著,城镇化和工业化使研究区林地、耕地减少且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规模迅速增加且在湛江一侧沿交通干线呈多点分散格局,广西一侧则在原有城镇建设用地基础上向外扩张;靠近河流和红树林周边的水产养殖塘的面积持续增加,前期主要是对红树林的直接围垦,后期则主要来自于政策鼓励下在水田上的筑塘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罗湾 红树林 景观过程 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 变化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覆盖异常变化影响陆面状况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3
11
作者 陈海山 倪东鸿 +1 位作者 李忠贤 曾刚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5-734,共10页
利用NCAR最新的公用陆面模式CLM3.0,通过数值模拟初步研究了植被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异常变化对陆面状况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植被LAI的异常变化能够引起地表能量平衡、地表水循环等陆面状况的异常。(1)植被LAI的异常变化... 利用NCAR最新的公用陆面模式CLM3.0,通过数值模拟初步研究了植被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异常变化对陆面状况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植被LAI的异常变化能够引起地表能量平衡、地表水循环等陆面状况的异常。(1)植被LAI的异常变化主要影响太阳辐射在植被与地表之间的分配,以及地表的感热、潜热通量。植被LAI增大,能够引起植被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而到达土壤表面的太阳辐射减小,并导致植被的蒸发、蒸腾潜热通量增加,造成地表的蒸发潜热和感热通量不同程度的减小。(2)植被LAI增大时,植被对降水的拦截和植被叶面的蒸发增大,植被的蒸腾作用也明显增强;植被LAI增加会使得热带地区各个季节的土壤表面蒸发、地表径流减小,而土壤湿度有所增加;LAI增加造成中高纬度地区土壤蒸发的减少主要出现在夏季;LAI增加还能够引起中高纬地区冬、春积雪深度不同程度的增加,造成春末、夏初地表径流的增加。(3)植被LAI增加能够使得叶面和土壤温度有所下降,但植被LAI的变化对叶面、土壤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异常变化 陆面状况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估算——以大庆市为例 被引量:42
12
作者 梁欣 臧淑英 张思冲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8-72,共5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研究表明,大庆市自1988年以来土地利用状态变化很大,由此引起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响应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以大庆市1988年和2001年的Landsat TM图像解译数据为基础,应用Costanza等人对全球生态...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研究表明,大庆市自1988年以来土地利用状态变化很大,由此引起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响应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以大庆市1988年和2001年的Landsat TM图像解译数据为基础,应用Costanza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分析了该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3年间,大庆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损害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了20.76%-24.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价值 大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景观格局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6
13
作者 周淑琴 荆耀栋 +1 位作者 张青峰 吴发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774-3782,共9页
以1991、1999和2007年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信息,将其按地貌分区,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植被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9年是研究区16a植被景观结构变化的转折点,植被覆盖状况前期恶化后期... 以1991、1999和2007年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信息,将其按地貌分区,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植被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9年是研究区16a植被景观结构变化的转折点,植被覆盖状况前期恶化后期好转。1991—1999年两区极低和低级植被覆盖度占绝对优势,继续增强,风沙区55%—70%,丘陵区70%—80%。高等级比例均在5%以下,持续下滑。2007年两区的优势级别提升为低级和中级,风沙区比例55%,丘陵区70%。极低级别比例减小,风沙区40%—20%,丘陵区50%—15%。高级比例不同程度增大。(2)1999年前后植被景观格局反向演变,两区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程度不同。植被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减小后增大,等级间交替分布规律先弱后强。风沙区景观形状由复杂到简单,破碎度先增后减;丘陵区破碎度持续增大,形状变化微小。整体上来看,风沙区植被多样性高整体性好,植被均匀度指数大,交替分布规律明显,丘陵区植被格局较差。但外界对风沙区的干扰比丘陵区强烈。(3)植被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中始终保持多核心模式,核心面积、形状甚至类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风沙区核心多为无植被斑块,丘陵区多为高植被覆盖度斑块。核心外围植被分布具有梯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景观格局演变 景观指数 毛乌素沙地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安全条件下土地利用格局优化--以皇甫川流域为例 被引量:23
14
作者 喻锋 李晓兵 王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98-3210,共13页
在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选择我国乃至在世界上都罕见的多沙、粗沙、强烈水土流失的黄河皇甫川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针对土壤侵蚀和生态用水这两大影响流域生态安全的关键问题,开... 在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选择我国乃至在世界上都罕见的多沙、粗沙、强烈水土流失的黄河皇甫川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针对土壤侵蚀和生态用水这两大影响流域生态安全的关键问题,开展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土壤侵蚀3S监测、适宜植被盖度估算、土壤侵蚀情景模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等方面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是导致土壤侵蚀变化的重要因素。从1987年到2015年,建筑用地、林地和灌丛面积增加,水域、沙地和裸砒砂岩面积减少,导致流域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16160.72 t km-2a-1降至9710.72 t km-2a-1。(2)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侵蚀模数密切相关并存在一定规律。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的大小顺序为:裸砒砂岩>沙地>耕地>草地>林地>灌丛,表明灌、林措施是流域植被恢复和土壤侵蚀减少的首选。(3)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优化有助于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在优化格局下,2007年和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比优化前分别减少5469.57 t km-2a-1和5432.77 t km-2a-1,优化后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仅为4277.95 t km-2a-1,低于流域自然侵蚀临界值或允许土壤侵蚀模数5300 t km-2a-1,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成为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土地利用 土壤侵蚀 适宜植被盖度 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动态测评 被引量:16
15
作者 郭斌 任志远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9,共5页
根据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地球空间信息认知理论,利用西安市1988、2000、2007年三期遥感影像,分析西安市1988-2007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利用PSR模型构建了西安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HP法确定权重,采用遥感影像确定模型中的自然... 根据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地球空间信息认知理论,利用西安市1988、2000、2007年三期遥感影像,分析西安市1988-2007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利用PSR模型构建了西安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HP法确定权重,采用遥感影像确定模型中的自然组分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生态安全动态进行了尝试性评价;将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做叠置分析,得到了生态安全状态与土地利用格局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生态安全动态 土地生态安全 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博 陆垂裕 +3 位作者 孙青言 肖伟华 侯保灯 严聆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22,共5页
为探讨三江平原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特征,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将2000~2014年逐月MODIS卫星遥感影像(NDVI)数据转换为相应的植被覆盖度数据,结合同期气象数据及2000、2005、2014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工具,在... 为探讨三江平原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特征,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将2000~2014年逐月MODIS卫星遥感影像(NDVI)数据转换为相应的植被覆盖度数据,结合同期气象数据及2000、2005、2014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工具,在土地利用未发生变化区域,采用偏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并通过统计分析和矩阵运算,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方式下植被覆盖度的响应变化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植被长势整体较好,多年平均最大植被覆盖度为0.89;植被覆盖度与气温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较降水而言,气温是影响植被覆盖度的主导因子,其中7月份的温度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最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转化,导致相应区域植被覆盖度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的塔里木河下游沙化土地/植被盖度动态变化研究——以尉犁县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姜英 谷春莲 +1 位作者 孙景梅 王晓青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3-197,共5页
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沙化土地类型之间的动态变化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尉犁县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不同沙化土地类型之间的变化规律、植被和植被盖度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以及近年来上... 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沙化土地类型之间的动态变化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尉犁县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不同沙化土地类型之间的变化规律、植被和植被盖度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以及近年来上游输水情况及其对植被影响的研究分析认为,自然因素对沙化土地类型、植被盖度变化及空间分布在短时间内不产生明显作用;而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诸如流域地表水资源分配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用水得不到保障和人为破坏地表植被是造成沙化土地类型变化和植被盖度变化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是导致该区域沙化土地类型和植被盖度好转的决定因素,垦荒是造成局部地表植被减少和土地沙化程度加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下游 沙化土地 动态变化 植被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电河流域中游区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金周 陈明叶 +2 位作者 于连海 周国娜 高宝嘉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37,共7页
基于闪电河流域中游区1985、1990、1995、1999、2004、2010和2014年7期中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利用ENVI 5.1和ArcGIS 10.1解译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信息,分析闪电河流域中游区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度长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并利用回归分析... 基于闪电河流域中游区1985、1990、1995、1999、2004、2010和2014年7期中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利用ENVI 5.1和ArcGIS 10.1解译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信息,分析闪电河流域中游区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度长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并利用回归分析法,探索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有较强的时空分异特征。裸地和耕地面积均有大幅度的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增加和减少的总幅度基本一致。土地利用程度强度变化较大,2000年前土地利用基本处于调整期,2000年后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处于发展期。(2)植被变化有较强的波动性和异质性。研究区始终以植被高级覆盖和中高级覆盖为主,但中低级覆盖、低级覆盖以及裸地面积比都表现为上升趋势,同时植被高级覆盖与中高级覆盖面积比不断下降,特别是植被高级覆盖面积比于2010年后明显下降。(3)各土地利用类型对植被覆盖度的贡献各异,其中林地>草地>耕地。综上,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均不利于植被恢复和持续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是植被变化的先决因素,决定了植被变化的趋势、强度与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河流域中游区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度 变化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覆被变化对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胥彦玲 王苏舰 李怀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0-253,共4页
以黑河流域为例,在探讨SWAT模型在陕西黑河流域适用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情境下产生的非点源污染进行定量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会对流域非点源污染产生极大的影响。林地具有较强的减水、减沙效应,从而... 以黑河流域为例,在探讨SWAT模型在陕西黑河流域适用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情境下产生的非点源污染进行定量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会对流域非点源污染产生极大的影响。林地具有较强的减水、减沙效应,从而极大地削减了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产生。②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特别是15°以上坡耕地的合理利用,将是有效控制流域非点源污染,保护流域水质的有效措施。③未来黑河流域土地利用最佳状况是:响应国家水源保护政策,流域人口逐渐搬离,15°以上的坡地全部还林,在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情况下,允许15°以下坡度中有少量适宜农耕的耕地,无未利用地,且植被覆盖较好。此时,流域氮的年总负荷为13.25kg,磷的年总负荷为3.29kg,对流域水质不会造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土地利用变化 陕西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OT-VGT时序数据的土地覆盖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乔振民 邢立新 +1 位作者 潘军 李淼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59-1861,共3页
以1999年10 d最大化合成的SPOT VGT/NDVI时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采用MNF变换和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分类,提取各地物的NDVI变化曲线,并进行年内物候变化分析,从变化程度和变化类型2个方面进行植被覆盖的年际变... 以1999年10 d最大化合成的SPOT VGT/NDVI时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采用MNF变换和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分类,提取各地物的NDVI变化曲线,并进行年内物候变化分析,从变化程度和变化类型2个方面进行植被覆盖的年际变化分析。土地覆盖信息提取和变化分析结果能很好地体现区域范围的土地覆盖及景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SPOT-VGT时序数据在土地覆盖研究中有着很好的应用优势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T-VGT NDVI时间序列 土地覆盖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