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8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Barekese River Basin of Ghana
1
作者 Tyhra Carolyn Kumasi Kwasi Obiri-Danso James Hawkins Ephraim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01-101,共1页
The Barekese reservoir provides 80 percent of the total public pipe borne water to the Kumasi metropolis and its environs.However,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Barekese river basin has seen persistent degradation thr... The Barekese reservoir provides 80 percent of the total public pipe borne water to the Kumasi metropolis and its environs.However,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Barekese river basin has seen persistent degradation through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long its catchment area which also raises concern on the deteriorating water quality.The study exam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ekese CATCHMENT area land cover change RIVER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影像的雄安新区2013−2021年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和生态政策评估
2
作者 朱国梁 江波 刘雨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利用2013−2021年共9期Landsat8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监督分类方法,得到新区逐年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结果,进行LUCC分析及生态品质评价.结论:1)分类结果总体精度>86.8%,K为0.81~0.88,优于同期FROM-GLC及GLC_FCS全球分类产品;2)雄安新区... 利用2013−2021年共9期Landsat8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监督分类方法,得到新区逐年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结果,进行LUCC分析及生态品质评价.结论:1)分类结果总体精度>86.8%,K为0.81~0.88,优于同期FROM-GLC及GLC_FCS全球分类产品;2)雄安新区设立至今耕地面积减少,不透水面和林地面积增长,蓝绿空间面积占比由12%增加至30%,雄安3县(雄县、容城县和安新县)建设严格遵循了新区《规划纲要》中植树造林、城市发展、湿地涵养3项不同的建设任务,各县主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别为耕地向林地的转变、耕地与不透水面的相互转变以及耕地向水体和水生植被的转变;3)不透水面扩张与城市建设对生态品质的负面影响正逐步被森林覆盖率、蓝绿空间面积增加带来的正面影响所抵消.总体看,雄安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遵循新区规划要求,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面向对象分类 遥感 landsat8 建设政策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TM数据的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检测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晓祥 严长清 +3 位作者 刘斯琦 阿慧娟 朱晨曦 戴煜暄 《遥感信息》 CSCD 2011年第3期82-87,共6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选择适当的变化检测方法在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江苏海岸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大丰市作为变化检测方法比较研究的试验区,采用1992年和200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选择适当的变化检测方法在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江苏海岸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大丰市作为变化检测方法比较研究的试验区,采用1992年和2002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混合变化检测法和变化矢量分析法进行变化检测,提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并对每种变化检测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比较。研究表明,主成分分析法对于试验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精度高等优点,适合试验区以及整个江苏海岸带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检测。最终,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分类后比较法获得了5期近30年江苏海岸带土地覆被分类图,证明了主成分分析法可有效应用于江苏海岸带的变化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变化检测 江苏海岸带 主成分分析 混合变化检测 变化矢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lobeLand 30数据和CA__Markov模型的郑州市2000-2020年地表覆盖变化特征及预测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培 贾守军 +3 位作者 马朝阳 卢晓峰 韩瑞梅 贾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4期282-287,共6页
[目的]针对不同分类算法对地物识别结果的差异性导致地表覆盖变化分析难以为城市变化提供参考信息和决策依据问题。[方法]研究以GlobeLand 30标准产品为数据源,结合CA_Markov模型,对郑州地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幅度、程度,... [目的]针对不同分类算法对地物识别结果的差异性导致地表覆盖变化分析难以为城市变化提供参考信息和决策依据问题。[方法]研究以GlobeLand 30标准产品为数据源,结合CA_Markov模型,对郑州地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幅度、程度,以及熵值演变方向等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与模拟预测。[结果](1)2000—2010年,郑州地区人造地表显著增加,湿地、耕地、草地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其中人造地表和湿地的变化速度相对较快;(2)2000—2010年,郑州地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8.04,土地利用信息熵和均衡度都有所提升,优势度相应降低;(3)预测2020年郑州地区地表覆盖状态同2010年相比,人造地表和草地分别增加68.88%和49.99%,水体、湿地增加幅度均在30%以上,耕地、林地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结论]2000—2020年,郑州地区土地利用总体分布格局具有显著性差异,土地利用的复杂性增加,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eland 30 CA-Markov模型 地表覆盖变化 预测分析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Landsat影像构建河西绿洲土地利用信息图谱——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戴声佩 张勃 《遥感信息》 CSCD 2012年第5期107-114,共8页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结合GIS和RS技术,利用河西绿洲甘州区1975年、1987年、1999年和2009年四期Landsat影像作为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基础空间数据,构建了一系列土地利用信息图谱,通过图谱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结合GIS和RS技术,利用河西绿洲甘州区1975年、1987年、1999年和2009年四期Landsat影像作为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基础空间数据,构建了一系列土地利用信息图谱,通过图谱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75年~2009年河西绿洲甘州区的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呈现出持续的增加态势,其中耕地主要来源于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化;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呈减小趋势,主要表现为草地退化、开垦为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信息图谱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 河西绿洲 甘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UCC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以祁连山区域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马鑫 李广 李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2-1505,共14页
分析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该区土地高效开发利用、生态恢复与保护机制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祁连山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 分析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该区土地高效开发利用、生态恢复与保护机制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祁连山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空间自相关及GIS空间统计方法,探究研究区不同乡镇的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0-2020年,研究区主要土地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林地、耕地,总覆盖率在93%以上。其中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动态度变化最大。2)1980-2020年,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70.8285×10^(8)元,其中草地、林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占78%,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的生态服务价值占60.14%。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正相关性较明显,空间集聚程度较高。高值聚集区有由增加向减少转变的趋势,低值聚集区逐年增加。4)1980-2010年,祁连山区域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北部,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10年后有增加趋势,但研究区南北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还未达到均衡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当量因子 动态度 时空变化 空间自相关 聚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landsat数据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演变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邬亚娟 刘廷玺 +3 位作者 童新 罗艳云 段利民 王冠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672-8682,共11页
以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过渡带区域主要土地覆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以1987—2017年多时相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解译分类为基础,参考生态学植被演替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研究区3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决策树法... 以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过渡带区域主要土地覆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以1987—2017年多时相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解译分类为基础,参考生态学植被演替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研究区3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决策树法在复杂下垫面不同覆被类型的同步识别效果较好,所有影像分类精度均达到88%以上,分类效果较好,其中2017年分类精度最高为95.24%,达到了分类研究的要求;(2)研究区存在着"半灌丛-草甸地-灌丛"的植被结构特征,且整体表现为"南进北退"的变化趋势。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干涉下,研究区整体上遵循了半干旱区植被条件改善的一般规律,侧面反映该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不稳定性和脆弱性;(3)研究区覆被类型发生变化的总面积达到2623.59 hm^(2),总变化强度为63.76%。其中正向演替的比例为52.61%,以半灌丛面积的持续减小与沙地草甸面积的持续扩张为主要变化特征。但同时,半灌丛转为沙地的面积为184.95 hm^(2),表明以放牧为主的研究区同时发生着局部的逆行演变;(4)质心迁移结果反映了1987—2017年间,除人为影响较大的林地、草地以及耕地向北迁移外,其他植被类型的质心都有很明显的南迁,主要植被类型重心迁移距离依次由大到小为耕地>半灌丛>灌丛>沙地草甸>湿地草甸>林地。研究通过记录科尔沁沙地连续扩展的时空模式,展示了遥感—生态和时间序列影像在30 m分辨率下跟踪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潜力,为提高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情况的动态监测效率,开展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演变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树 土地利用/覆被 landsat TM/OLI 土地利用动态度 质心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影像的玉溪市红塔区土地覆盖分类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仙春 赵俊三 +1 位作者 陈磊士 陈国平 《森林工程》 2019年第3期1-8,共8页
本文以玉溪市红塔区为例,基于2009年、2013年和2017年的Landsat遥感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及人工解译的方法获取对应的土地覆盖分类结果,其分类精度均达到80%以上,满足变化分析的需求。根据分类结果使用土地覆盖比例、土地覆盖变化... 本文以玉溪市红塔区为例,基于2009年、2013年和2017年的Landsat遥感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及人工解译的方法获取对应的土地覆盖分类结果,其分类精度均达到80%以上,满足变化分析的需求。根据分类结果使用土地覆盖比例、土地覆盖变化幅度、土地覆盖转移矩阵以及土地覆盖动态度共4项指标,对红塔区2009年到2017的土地覆盖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耕地/裸地的覆盖比例减少了6.06%,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水域覆盖比例分别增加了4.36%、1.67%、0.03%;(2)建设用地和耕地/裸地的变化幅度较大,建设用地增加41.45 km^2,耕地面积减少了57.47km^2,水域和林地/草地变化较小,分别增加了0.27 km^2和15.76 km^2;(3)两个研究时段的建设用地和耕地/裸地的变化速度均较快,且在第一时段建设用地单一动态度达到6.81%,但后一时段相对于前一时段的综合动态度降低了0.53%,说明后一时段相对于前一时段土地覆盖变化程度得到了减缓。该研究结果为玉溪市红塔区相关部门更加有效地管理土地资源,提供了必要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影像 土地覆盖分类 变化分析 红塔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Landsat 5 TM数据对南京土地覆盖分类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斌飞 敖雪 +1 位作者 翟晴飞 蒋璐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5期353-356,363,共5页
为了更好地研究南京市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利用1988年7月5日和2006年5月4日两个时相的Landsat 5 TM遥感数据,基于ENVI软件平台,用相对配准校正方法将1988年的影像校正到2006年的影像水平上,对两期影像分别做最大似然分类... 为了更好地研究南京市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利用1988年7月5日和2006年5月4日两个时相的Landsat 5 TM遥感数据,基于ENVI软件平台,用相对配准校正方法将1988年的影像校正到2006年的影像水平上,对两期影像分别做最大似然分类,提取土地覆盖变化信息,并辅以地面调查,对其城镇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分析其扩展的原因。结果表明:1988~2006年南京市城镇面积增长的速度很快,城镇动态扩展表现为近郊城市化、远郊近郊化和农村郊区化;新增城镇用地主要是对耕地的侵占和对乡村用地的合并,并且挤压山体、林地和水体。与常规的地面测量与调查相比,利用Landsat 5 TM数据进行土地覆盖研究不仅缩短了研究周期,而且提高了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 遥感 变化监测 城镇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TM/OLI数据的吐鲁番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宁岸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6期64-67,共4页
[目的]运用3S技术研究1990-2015年吐鲁番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方法]以吐鲁番地区1990年landsat5 TM影像及2015年landsat8 OLI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3S技术,基于光谱特征的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和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方法,获取1990... [目的]运用3S技术研究1990-2015年吐鲁番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方法]以吐鲁番地区1990年landsat5 TM影像及2015年landsat8 OLI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3S技术,基于光谱特征的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和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方法,获取1990、2015年吐鲁番绿洲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最后运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指标分析方法及空间转移矩阵方法,探讨了1990-2015年吐鲁番绿洲土地资源的结构特点和变化规律。[结果]吐鲁番绿洲呈扩大趋势,绿洲面积增加,未利用地减少。其中,耕地、草地、园林地面积增加显著,裸地和盐碱地面积减少,沙地面积小幅增加。绿洲区域内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但绿洲外围的尾闾湖—艾丁湖却呈萎缩趋势。[结论]该研究为吐鲁番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绿洲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landSAT TM/OLI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影像的土地覆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尚洁 廖意美 李世波 《热带林业》 2021年第1期49-53,共5页
基于贵阳市中部地区2017年和2019年Landsat8 OIL地表反射率数据,采用图像差值法、归一化植被指数差值法、主成分分析差值法3种方法进行土地覆盖变化信息的提取。精度评价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差值法虽然漏检率高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差值法,... 基于贵阳市中部地区2017年和2019年Landsat8 OIL地表反射率数据,采用图像差值法、归一化植被指数差值法、主成分分析差值法3种方法进行土地覆盖变化信息的提取。精度评价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差值法虽然漏检率高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差值法,但正检率和错检率均明显优于其他2种方法,是3种方法中更适合该研究区提取土地覆盖变化信息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 变化信息 遥感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指数的我国西部矿区生态质量监测——以彬长矿区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姚顽强 李悠 +4 位作者 郑俊良 蔺小虎 相里海龙 惠伯辰 李文欣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9-266,共8页
我国西部矿区是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地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脆弱区,探讨西部矿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及影响机制,对于矿区自然环境保护与有序恢复有着重要意义。以彬长矿区为例,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利用Sentinel-2和Landsat 8遥感... 我国西部矿区是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地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脆弱区,探讨西部矿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及影响机制,对于矿区自然环境保护与有序恢复有着重要意义。以彬长矿区为例,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利用Sentinel-2和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模型,在深入剖析该矿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和生态环境时空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矿区LUCC的生态质量。结果表明:①2017—2022年矿区LUCC结构上出现明显的转移特征,形成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的新LUCC格局,并伴随着林地大范围转出为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情况,转移量约191.04 km^(2)。②5 a中,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RSEI由0.54降至0.47,研究发现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绿度和干度指标因子影响。③2017—2022年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2%,分析结果可为西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遥感 GIS 遥感生态指数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丽 杨惠媛 +1 位作者 曾友鼎 蔡志同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52,共12页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自然、社会及经济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预测自然...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自然、社会及经济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预测自然变化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4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耦合InVEST模型评估历史和未来2种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并应用莫兰指数和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碳储量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建设用地面积扩张迅速,增加了99125 km^(2),增幅为66.21%,林地面积增加了41745 km^(2)(1.74%),耕地和草地分别减少了62793 km^(2)(-3.22%)和42852 km^(2)(-1.51%),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建设用地扩张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2)研究期内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为经济发展导致的生态用地面积下降。未来自然变化情景下,碳储量将继续减少;生态保护情景下则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3)中国历史和未来碳储量的分布呈空间正相关(Moran's I>0),且Z得分大于2.58,县级行政区的碳储量大小在空间上大致呈聚集分布,同时以东北北部和西藏为植被碳储量热点分布中心。4)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是2000—20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碳储量 情景模拟 InVEST-PLU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金属矿区生态价值时空特征及其模拟研究
14
作者 张睿 李凤霞 +3 位作者 张怡雯 冯晓刚 李萌 吴超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9-227,共9页
为精准估算秦岭金属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该文将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网格分析相结合,用于模拟预测生态价值及其驱动因素。对秦岭金属矿区2000-2023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究ESV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土地... 为精准估算秦岭金属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该文将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网格分析相结合,用于模拟预测生态价值及其驱动因素。对秦岭金属矿区2000-2023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究ESV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它的响应,并对研究区2030年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多情景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3年,土地利用转移总面积为6.353×10^(3)km^(2),其中以耕地转林地、草地转林地为主。(2)2000-2023年,研究区总生态价值呈上升趋势,林地和耕地约占研究区总ESV的90%,不同的土地转移对ESV的正负效应不同。(3)线性发展模拟情景下的总ESV在2030年大幅增加,耕地保护情景、经济发展优先情景和可持续发展情景下总ESV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区域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提供参考,促进矿区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多情景模拟预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PLUS模型 秦岭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金堆矿生态环境时空演化的遥感分析
15
作者 李凤霞 张睿 +2 位作者 张怡雯 冯晓刚 胡墨清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9,共10页
为了更全面分析秦岭金堆矿生态环境时空变化,提出了一种把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cover change,LUCC)相结合的用于评价矿区生态环境时空演化的方法。首先,对矿区进行土地利用... 为了更全面分析秦岭金堆矿生态环境时空变化,提出了一种把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cover change,LUCC)相结合的用于评价矿区生态环境时空演化的方法。首先,对矿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然后,反演矿区的绿度(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湿度(WET)、干度(normalized differential building-soil index,NDBSI)、热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构建遥感生态指数模型。最后,把RSEI与LUCC相结合,对秦岭金堆矿2013—2023年的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金堆矿2013—2023年,绿度指标呈上升趋势,热度指标呈下降趋势;金堆矿2013年、2018年、2023年RSEI分别为0.574、0.621和0.654,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把RSEI和LUCC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出矿区生态环境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内在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环境 遥感生态指数 时空演化 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75
16
作者 张新荣 刘林萍 +2 位作者 方石 姜文超 王金臣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013-2021,共9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作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文章总结了国内外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方法,继而从气候、碳循环、土壤环境、水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等方面...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作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文章总结了国内外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方法,继而从气候、碳循环、土壤环境、水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等方面概括了LUCC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LUCC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下垫面性质对气候造成影响;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带来土壤污染、土壤养分迁移等土壤质量问题;并且引起水体的非点源污染,影响区域的产水量和水循环。同时,环境变化对LUCC具有限制作用。不仅通过特定的气候环境直接限制土地的利用方式;还间接通过借助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改变,实现对区域土地利用强度与方式的约束。LUCC既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结果。LUCC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反馈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当前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相关研究方法,针对目前存在的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研究区域、时空尺度单一,以单要素静态研究为主,实验研究相对薄弱以及动态模拟不够等问题,提出加强跨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注重多尺度探讨LUCC的环境效应、构建一个LUCC环境效应研究的统一指标体系及加强"3S"技术与模拟模型的融合等建议。为寻求更科学更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气候变化 环境变化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云水库集水区基于LUCC的生态服务价值动态演变 被引量:40
17
作者 郑江坤 余新晓 +1 位作者 贾国栋 夏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15-320,共6页
为实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服务价值当量为基础,利用4期土地利用数据和马尔科夫模型对密云水库集水区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区4期(1972-200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间整体演变方式由复杂到简单,... 为实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服务价值当量为基础,利用4期土地利用数据和马尔科夫模型对密云水库集水区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区4期(1972-200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间整体演变方式由复杂到简单,强度由强到弱,均逐渐向林地转化。1987、2000、2008年及验证并预测的2020年生态服务总价值较1972年分别增加1.9%、14.4%、18.9%和18.6%。林地占总价值比例最高,达65%以上;水文调节、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持土壤3项生态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50%左右。前3个时段内影响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主导因子为林地,预测2008-2020年间将为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科夫方法 生态 经济和社会影响 生态服务价值 lucc 密云水库集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西宁市LUCC分析及模拟预测 被引量:26
18
作者 伏洋 肖建设 +2 位作者 校瑞香 洒文君 李希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11-218,共8页
通过研究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西宁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空间转化规律,以期揭示在人类活动加剧的大背景下,实施生态建设对城市与农村及其农牧业土地利用格局、生态环境效应、社会经济状况等产生的驱动机制。运用RS与GIS综合技术,... 通过研究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西宁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空间转化规律,以期揭示在人类活动加剧的大背景下,实施生态建设对城市与农村及其农牧业土地利用格局、生态环境效应、社会经济状况等产生的驱动机制。运用RS与GIS综合技术,通过精确解译西宁市1999年与2005年两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获取了较高精度的土地利用/覆被的定量统计及矢量图,结合动态指标分析了LUCC特征;并采用地图代数运算法求得各土地利用类型的Markov转移矩阵。结果表明:1999-2005年西宁市的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是LUCC的核心类型,共有占研究区域总面积73.58%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表现为一种突变性质;6a间,西宁市的河流、湖泊、湿地、草地和林地等面积显著增加,充分表明自2000年以来实施的生态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西宁市的生态环境。在目前外界驱动力不变的条件下,通过Markov过程模拟与预测,未来10a以及至终级稳定状态下,西宁市的耕地面积将继续减少,建筑和交通等建设用地持续增加;林地和草地,以及河流和湖泊等湿地所占面积比例的增加,将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RS GIS 生态 MARKOV过程 生态建设 效果评价 模拟与预测 西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LUCC)研究与土地整理 被引量:74
19
作者 高向军 罗明 张惠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1-155,共5页
该文首先讨论了我国土地整理的内容及运作方式 ,并对目前国际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 (L U CC)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和趋势 ,以及国内 L U CC研究的状况等做了全面的阐述 ,在此基础上 ,分别从国家、区域及景观 3个尺度层面重点讨论了 L U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lu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LUCC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69
20
作者 刘新卫 陈百明 史学正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2-135,140,共5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LUCC研究在动态信息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与制图、驱动力探讨与模型建立、LUCC环境效应及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针对当前国...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LUCC研究在动态信息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与制图、驱动力探讨与模型建立、LUCC环境效应及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针对当前国内LUCC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今后LUCC研究应加强RS信息与其他来源信息的结合、完善LUCC模型功能以及构建综合的LUCC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lucc 研究进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