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空间尺度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1
作者 杨君 刘畅 +5 位作者 袁淑君 魏雨彤 王义博 谢佳轩 孟媛媛 余德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4-275,共12页
[目的]分析耕地利用转型特征和碳排放时空分布差异,探究各影响因素在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耕地低碳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碳排放系数,从县区与5 km网格尺度揭示湖南省2000-2020年耕地利用转... [目的]分析耕地利用转型特征和碳排放时空分布差异,探究各影响因素在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耕地低碳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碳排放系数,从县区与5 km网格尺度揭示湖南省200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及其产生的碳排放的时间演化特征,借助空间自相关方法识别和分析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最后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探究因子影响与因子间的相互作用程度。[结果]①研究期内湖南省的耕地面积缩减,伴随耕地与林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之间转化,碳排放量呈现波动增加趋势。②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在两种尺度上皆存在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现象,表明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在时空维度均具有较强的集中分布特征。③各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碳排放的解释力皆强于单因子作用强度,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条件因素的交互作用在两种尺度下均有显著的解释力。[结论]湖南省耕地利用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不同空间尺度下碳排放特征和驱动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未来应当更科学合理制定耕地利用减排降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碳排放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土地利用转化的碳储量响应及脆弱性研究——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例
2
作者 冯骁 王绿凡 +1 位作者 郝慧博 田幸 《高原农业》 2025年第4期482-489,共8页
土地利用转化是人类经济转型与生态改造的行为选择,不同选择下生态服务价值功能响应存在差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探究干旱区土地利用转化及碳储量服务价值功能的响应机理与脆弱性问题,是福利与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治理与共同行... 土地利用转化是人类经济转型与生态改造的行为选择,不同选择下生态服务价值功能响应存在差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探究干旱区土地利用转化及碳储量服务价值功能的响应机理与脆弱性问题,是福利与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治理与共同行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宁夏中部干旱带四县区为研究单元,结合InVEST模型分析其20年间土地利用转化及碳储量响应机理与脆弱性。研究表明:(1)20年间土地转化强度加大,其中草地为主要转出者,其转为耕地和建设用地;耕地、建设用地类以转入为主。(2)碳储量响应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保持高度一致,草地转为建设用地是碳储量下降的主因,碳储量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格局;(3)近20年土地利用指数提高5.03,PI指数均表现负面潜在影响。前期脆弱性较大,后期脆弱性降低,韧性提升。因此要加强土地利用转化的规划,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以实现干旱生态脆弱区人地共同体建设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土地利用转化 碳储量 脆弱性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LTM模型的上海市城市扩展模拟与预测 被引量:13
3
作者 徐新良 闵稀碧 田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136-139,共4页
本文以1990、2000、2005年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本数据源,结合城市人口数据,利用LTM模型对1990-2000年和1990-2005年上海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进行了模拟和精度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2020年上海市城市空间扩展进行了预测。结果表... 本文以1990、2000、2005年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本数据源,结合城市人口数据,利用LTM模型对1990-2000年和1990-2005年上海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进行了模拟和精度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2020年上海市城市空间扩展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0-2000年、1990-2005年LTM模型模拟结果的Kappa系数分别为0.59和0.61,可以较好的模拟历史时期上海市城市空间扩展的总体趋势;LTM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05-2020年上海市城镇用地面积将由914.03km2增加到1123.79km2,年均扩展面积将由1990~2005年的23.44 km2/a下降到13.98 km2/a,未来上海市城市空间扩展速度将呈减缓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城市空间扩展 GIS lt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被引量:7
4
作者 苏美文 杨文爽 +8 位作者 李博文 任飞宇 易美妮 杨诚 蔡旺 买买提依明·祖农 张罡 詹荣富 秦颖博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59,共28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和大模型、大数据功能的跃升,及其与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下面刊发的8篇文章,从“大数据功能视角的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创新”,到“大数据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从“供应链数字... 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和大模型、大数据功能的跃升,及其与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下面刊发的8篇文章,从“大数据功能视角的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创新”,到“大数据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从“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增效”,到“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我国6G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到“人工智能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从“大模型落地背景下的低空经济”,到“基于大模型的脑机接口产业发展”,深刻揭示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前景,勾勒出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模型落地 大数据 脑机接口 低空经济 6G工业互联网 新质生产力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农户经济收入与耕地“非粮化”的关系
5
作者 徐文杰 刘兆普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07-211,共5页
利用2005—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中国东部地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农户经济作物种植收入占总种植收入比重与农户将耕地用于非粮食作物种植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户收入对耕地“非粮化”依赖程度较... 利用2005—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中国东部地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农户经济作物种植收入占总种植收入比重与农户将耕地用于非粮食作物种植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户收入对耕地“非粮化”依赖程度较低;解决耕地“非粮化”问题不会过度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东部地区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收入的增长。因此,需要将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愿景相结合,针对东部地区的情况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政策方针,为农业农村发展赋能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农户经济收入 向量自回归模型 中国东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绿色转型时空演变特征
6
作者 郭凯路 王婛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56-62,共7页
为推动黄河中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基于黄河中游地区2000—2020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评价、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等定量方法开展研究,分析黄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绿色转型... 为推动黄河中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基于黄河中游地区2000—2020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评价、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等定量方法开展研究,分析黄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生产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大量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林地生态用地和草地生态用地,重心分布在临汾市,迁移轨迹不明显;工矿生产用地面积持续增加,重心分布在临汾市且向东北方向偏移。林地、草地和水域生态用地面积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其他生态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黄河中游地区的草地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重心分布在临汾市中部,林地生态用地重心分布在运城市,3种用地类型偏移轨迹均不明显;其他生态用地重心先后落在吕梁市和临汾市。黄河中游地区的生活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城镇生活用地重心分布在临汾市南部,农村生活用地重心分布在运城市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绿色转型 土地重心迁移模型 动态度 时空演变 黄河中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结构的模拟与预测 被引量:1
7
作者 於冉 魏露 +2 位作者 叶芸 储昭君 於忠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23,共11页
[目的]资源型城市作为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城市,其转型发展方式更应向高质量方向推进。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并进行预测模拟,为新时期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优化提供新思路。[方法]基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 [目的]资源型城市作为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城市,其转型发展方式更应向高质量方向推进。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并进行预测模拟,为新时期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优化提供新思路。[方法]基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分析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环境5个维度的系统性影响,并与空间布局相关联,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安徽省铜陵市2005—2020年的历史数据为参照,将2021—2035年的数据设置仿真情境,进行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情境趋势性预测分析。[结果](1)铜陵市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现状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可以此为依据进行转型条件设置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合理预测。(2)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作为一个系统性概念,形成“系统—指标—要素”的层级框架,不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还传导作用于不同的地类,影响土地利用系统。(3)铜陵市2021—2035年地类的情境趋势发展差异较为相似,即耕地、林地、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减少幅度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发展而递减,在资源保护情境下面积均有小幅度提升。建设用地则相反,增加幅度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发展而递减,在资环保护情境下扩张速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结论]资源型城市的新时期转型,不仅要将内在要素融合成系统性概念,还要提升土地利用系统的关注度,重视结构合理性和发展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转型发展 系统动力学模型 土地利用结构 安徽省铜陵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微观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斌 刘晓 +2 位作者 宋小青 马晓涵 金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136,共12页
研究目的:探究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高质量协同推进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从“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维度阐述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 研究目的:探究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高质量协同推进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从“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维度阐述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江苏省贾汪区、沛县和山东省滕州市、微山县微观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测度乡村转型发展的同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全面考察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主要通过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矿区土地复垦与环境整治、特色村庄整治等内容,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等核心要素,对乡村转型发展产生正向促进作用;(2)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不同转型维度的作用效果具有差异性,表现为人居环境转型(0.370)>土地利用转型(0.276)>人口转型(0.048)>产业发展转型(0.006);(3)从不同类型农户视角来看,兼业型农户下作用效应最强,搬迁型农户其次,传统型农户较差。研究结论:全面发挥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效应,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农户意愿,因地制宜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乡村转型之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土地综合整治 人口—土地—产业—人居 双重差分模型 资源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杨蕊 邓文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742-5752,共11页
为探究如何优化乌鲁木齐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市在“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乌鲁木齐市1980—2020年(每10年一期,共5期)土地覆盖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生态... 为探究如何优化乌鲁木齐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市在“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乌鲁木齐市1980—2020年(每10年一期,共5期)土地覆盖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和InVEST模型估算生境质量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生态空间被持续压缩,生活空间持续增加,而生产空间则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变化趋势。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表现为草地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持续下降,草地转变为其他生态空间是使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乌鲁木齐市的生境质量水平持续下降,草地、水域生态空间转化为其他生态空间是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土地利用转型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乌鲁木齐市生态持续改善提供保障,同时还能为协调新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效应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北麓典型流域径流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灞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慧 邓佳伟 +1 位作者 李亚鑫 母滢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2-811,共10页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显著,为探究两者影响下秦岭北麓典型城市流域径流的变化特征及响应机制,选择灞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灞河流域1960-2018年水文气象数据和1985-2018年土地利用,采用滑动T检验、TFPWMK秩次检验、连续...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显著,为探究两者影响下秦岭北麓典型城市流域径流的变化特征及响应机制,选择灞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灞河流域1960-2018年水文气象数据和1985-2018年土地利用,采用滑动T检验、TFPWMK秩次检验、连续小波变换(CWT)、交叉小波变换(XWT)、小波相干分析(WTC)等方法对流域水文、气象及下垫面要素的变化特征及流域径流与气象要素的共振周期、相关性与时滞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SWAT模型,通过设置多种变化情景探明流域径流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1960-2018年灞河流域径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1985-2018年灞河流域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了近3倍,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2)径流与气象因子在时频域中均存在不同尺度的共振周期和时滞效应,降水和径流在高能区存在5个显著的共振周期,气温和径流在高能区存在3个显著的共振周期,且径流滞后于气象因子的变化;3)年均径流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流域径流变化主要由降水主导,且在降水增加情景下,径流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高于降水减少情景;耕地全部转化为林地会导致年径流量减少2.58%,草地全部转化为林地会使年径流量增加0.822%,耕地全部转为城镇建设用地使年径流量增加40.8%;4)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共同作用下,灞河流域径流变幅为-0.870 m^(3)∙s^(-1),其中气候变化引起的径流量变幅为-1.04 m^(3)∙s^(-1),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变幅为0.170 m^(3)∙s^(-1),相比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对于灞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交叉小波变换 小波相干 径流 SWAT模型 灞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ANN的土地转化模型在城市空间扩展研究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19
11
作者 徐颖 吕斌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2-270,共9页
结合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与人工神经网络(ANN)处理非线性适应性信息的独特能力建立一种土地转化模型(land transformation model,LTM),用以定量分析城市土地扩展与社会、政策、环境等因子之间关系,并基于此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动态进行... 结合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与人工神经网络(ANN)处理非线性适应性信息的独特能力建立一种土地转化模型(land transformation model,LTM),用以定量分析城市土地扩展与社会、政策、环境等因子之间关系,并基于此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动态进行模拟与预测。LTM模型的运行主要分为3步:因子选取与数据预处理;建立人工神经网络并输入数据对其进行训练与仿真;应用PID法对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出进行分析,同时在GIS平台上模拟出城市扩展的动态分布。选取相应的影响因子并运用该模型对北京市的城市扩展进行实证模拟检验与预测,结果表明此LTM模型确实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和预测城市空间扩展的方法,能够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扩展 土地转化模型(ltm) GIS 人工神经网络(A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辐射模型及潜力模型划分城乡地域功能的土地整治模式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丹 方斌 陈正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70-278,共9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土地整治应与城乡地域功能紧密结合,因地制宜,从耕地增加单目标工程转型为"三生"空间重塑和人口结构优化的系统工具。该研究以扬州市41个镇(街道)619个行政村(社区)为例,通过辐射模型和潜力...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土地整治应与城乡地域功能紧密结合,因地制宜,从耕地增加单目标工程转型为"三生"空间重塑和人口结构优化的系统工具。该研究以扬州市41个镇(街道)619个行政村(社区)为例,通过辐射模型和潜力模型进行城乡地域功能划分,在此基础上构建不同转型目标的土地整治分区,由此将土地整治空间从乡村地域拓展为城乡全域、整治过程从空间重构拓展为人地关系重构。结果表明:1)扬州市区可划分为城镇核心功能区、城镇功能拓展区、中心村功能区、生态农业区4类地域功能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76%、27.62%、6.55%、58.07%;2)根据功能区设定,将扬州市区土地整治区划分为都市拓展区、镇区拓展区、中心村、生态农业区,分别分布于沿江平原、交通轴线沿线、生态农业区中心地带、宁镇扬丘陵区与里下河平原区;3)都市拓展区空间目标在于重塑"工业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空间,人口转型目标在于实现兼业生产者向城市型生产者转型;镇区拓展区空间目标与都市拓展区类似,人口转型目标在于实现农业生产者向兼业生产者转型;中心村土地整治区空间目标在于重塑"生活+公共服务"空间,人口转型目标在于实现兼业生产者要素整合能力的提升;生态农业区空间目标在于重塑"生态+农业生产"空间,人口转型目标在于实现兼业生产者向高素质农业生产者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土地整治 城乡地域功能区 辐射模型 潜力模型 空间转型 人口转型 扬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74
13
作者 张芳芳 赵雪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157-3164,共8页
生计作为人类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对人地系统的演化起着主导驱动作用,探讨人类生计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成为当前人地系统科学的研究热点,农户作为广大农村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其所采取的生计策略对生态环境产生着深... 生计作为人类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对人地系统的演化起着主导驱动作用,探讨人类生计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成为当前人地系统科学的研究热点,农户作为广大农村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其所采取的生计策略对生态环境产生着深远影响。在阐释农户生计转型及其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分析框架,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研究主要进展,指出未来研究中需关注农户的生计演变规律及其调控机制、农户生计策略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评估与监测、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方式塑建等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生计转型 土地利用模式 能源利用模式 生态效应 可持续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舰载直升机着舰碰撞建模方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友毅 张志春 +2 位作者 熊壮 肖景新 李国辉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691-1696,共6页
逼真的舰载直升机着舰仿真应对着舰过程中机舰碰撞给出精确建模。着舰过程中直升机何时与舰船碰撞及碰撞后产生的力是建模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着舰碰撞建模方法。该方法中起落架被简化为弹簧阻尼筒结构,机舰碰撞时的力与起落... 逼真的舰载直升机着舰仿真应对着舰过程中机舰碰撞给出精确建模。着舰过程中直升机何时与舰船碰撞及碰撞后产生的力是建模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着舰碰撞建模方法。该方法中起落架被简化为弹簧阻尼筒结构,机舰碰撞时的力与起落架压缩量、机舰相对速度有关。通过坐标转换,依据起落架在船体坐标系下坐标判断机舰是否碰撞,并且计算起落架压缩量大小。依据舰船速度在机体系下投影计算机舰相对速度。最后开发了直升机、舰船仿真模型对该方法做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时计算出直升机与舰船碰撞时直升机起落架所受力,直升机与舰船能够协调一致运动,可以满足机舰仿真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载直升机 着舰碰撞 坐标转换 起落架模型 仿真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谭术魁 江奇 朱祥波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14,共7页
研究目的:揭示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测度社会转型环境各类因子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法。研究结果:社会转型环境对&q... 研究目的:揭示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测度社会转型环境各类因子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法。研究结果: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动机和决策层面皆有直接影响。研究结论:(1)"小产权房"社会转型环境因子可分为城乡人口迁移居住、城镇住房体制欠缺、企业村镇潜规操作、城郊基础设施建设、法制意识民俗习惯、群体认知"羊群效应";(2)城乡人口迁移居住、城镇住房体制欠缺、城郊基础设施建设、群体认知"羊群效应"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动机层面有正向影响,其中城乡人口迁移居住与城镇住房体制欠缺影响程度靠前;(3)城乡人口迁移居住、企业村镇潜规操作、法制意识民俗习惯、群体认知羊群效应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决策层面有正向影响,其中企业村镇潜规操作与群体认知"羊群效应"影响程度靠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社会转型环境 “小产权房” 购买行为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地土壤侵蚀与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钱峰 丁文峰 刘静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69-71,90,共4页
研究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了坡地土壤侵蚀与氮素迁移转化的过程,以及降雨、土壤特性、地表状况、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对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的影响。分析... 研究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了坡地土壤侵蚀与氮素迁移转化的过程,以及降雨、土壤特性、地表状况、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对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的影响。分析得出,坡面地表径流、壤中流和侵蚀泥沙为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主要途径。最后围绕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模型展开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氮素迁移转化 模型模拟 坡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于产业转型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优化与调控 被引量:3
17
作者 程琳琳 张宁凌 +2 位作者 崔慧珍 尹玉亮 孙海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03-212,共10页
矿业废弃地的优化再利用对资源型城镇转型所需的各项建设拓展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集成3S技术与实地调研,分析其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的状况及时空变化,采用面向地理过程动态环境模型(Environment for Geopr... 矿业废弃地的优化再利用对资源型城镇转型所需的各项建设拓展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集成3S技术与实地调研,分析其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的状况及时空变化,采用面向地理过程动态环境模型(Environment for Geoprocessing Objects,Dinamica EGO)模拟趋势发展情景下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格局;基于门头沟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耦合主成分分析与BP神经网络方法对矿业废弃地再利用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依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及产业转型的用地需求设置土地转换规则,结合生态位线性规划模型及约束条件对其进行数量结构优化,采用Dinamica EGO模型对服务于产业转型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优化;对比优化格局和趋势发展格局,进行调控。结果表明:1)2006—2018年门头沟区共323.30 hm^(2)的矿业废弃地得到再利用,西部各镇的矿业废弃地主要再利用为林地、耕地和果园,东部各镇的矿业废弃地主要再利用为林地、公园、住宅用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地;2)趋势发展情景格局中,再利用为生态农业用地的矿业废弃地分布于妙峰山镇和潭柘寺镇等,再利用为生态旅游业的矿业废弃地多分布在大台街道、王平镇等,再利用为高新产业用地的矿业废弃地多分布在大台街道和军庄镇等;服务于产业转型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优化格局中,再利用为生态农业的矿业废弃地面积为251.75 hm^(2),主要集中在军庄镇、王平镇等,再利用为生态旅游业的面积为64.25 hm^(2),主要分布在妙峰山镇、清水镇等,再利用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面积为84.25 hm^(2),主要分布在王平镇和妙峰山镇;3)两情景下有108.5 hm^(2)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用途一致,无需调整。约有63.75 hm^(2)的矿业废弃地在趋势发展情景下被再利用为生态旅游用地,应调整为生态农业用地,约有61 hm^(2)的矿业废弃地在趋势发展情景下再利用为生态农业用地,应调整为生态旅游业用地;妙峰山镇、王平镇、永定镇约12.5 hm^(2)的矿业废弃地结合当地基础设施,调整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研究成果可为当地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的调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复垦 产业转型 Dinamica EGO模型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志远 万鼎 +3 位作者 廖建军 吕靖童 吴凡 王林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76-3888,共13页
采用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运用三生空间动态度、三生空间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三生空间转型生态贡献率分析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及“三生空间”用地转型下的生态环境效应;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 采用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运用三生空间动态度、三生空间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三生空间转型生态贡献率分析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及“三生空间”用地转型下的生态环境效应;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驱动因素及其作用进行全局与局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演变呈现生活、生态空间不断增加,生产空间不断减少的特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北部低的U形空间分布格局;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0.513983升为0.515311;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空间转变为水域和林地生态空间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从空间的全局驱动效应和局部驱动效应来看,海拔、坡度、人口密度、距水域距离和生态保护工程是生态环境质量格局的主导因素,其因子交互作用均是双因子增强,并且空间差异作用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合理开发国土空间,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索托地区北京一号全色影像几何校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忠武 郝伟 +1 位作者 刘顺喜 王荣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8-82,F0003,共6页
研究目的:确定莱索托地区北京一号全色影像几何校正方法。研究方法:基于线阵推扫式模型和投影变换模型的几何校正方法,采用真实的莱索托境内平地、高山地两景北京一号全色影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基于投影变换模型的莱索托地区北京一号... 研究目的:确定莱索托地区北京一号全色影像几何校正方法。研究方法:基于线阵推扫式模型和投影变换模型的几何校正方法,采用真实的莱索托境内平地、高山地两景北京一号全色影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基于投影变换模型的莱索托地区北京一号全色影像几何校正方法比基于线阵推扫式模型的几何校正方法具有相当或更高的精度。研究结论:投影变换模型可用于莱索托地区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图的制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遥感 北京一号小卫星 几何校正 投影变换模型 莱索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紧约束背景下上海城乡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被引量:2
20
作者 石忆邵 吴婕 《上海城市规划》 2014年第5期1-7,共7页
分析了上海城乡土地利用方式现状与存的在问题,在借鉴东京、香港等国际大都市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紧约束背景下上海城乡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1)土地利用的价值索取方式应从土地资本化转向土地社会化;(2)城... 分析了上海城乡土地利用方式现状与存的在问题,在借鉴东京、香港等国际大都市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紧约束背景下上海城乡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1)土地利用的价值索取方式应从土地资本化转向土地社会化;(2)城市用地的空间扩张方式应从郊外低效的平面扩张模式转向多中心紧凑型发展模式;(3)城市用地的结构优化方式应从单一用途转向混合利用和类型转换;(4)城乡土地利用的效率提升方式应从资源和要素驱动为主转向低碳化和循环利用为主;(5)耕地保护方式应从严控数量为主转向提升产出效益为主。最后,探讨了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撑等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紧约束 土地利用方式转变 基本思路 保障措施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