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6篇文章
< 1 2 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Urban Renewal Pattern for Land Saving—A Case study
1
作者 Jing Deng,Xinqi Zheng Department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83-183,共1页
Exploiting the potentials of urban stock land and its intensive use have been widespread concerned, however the practical solutions are few,especially in the view of engineering.Basing on synthesizing and analysis of ... Exploiting the potentials of urban stock land and its intensive use have been widespread concerned, however the practical solutions are few,especially in the view of engineering.Basing on synthesizing and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model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urban renewal pattern for land saving.A double-layer city model was proposed, following with calculation of land saving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land RENEWAL pattern for land SAVING city in LAYERS GIS Haidian DISTRI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ticl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in Karst Area with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A Case Study of Shuifang Spring,Jinfo Mt.,Chongqing
2
作者 Yingqin Wang,Linli Li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87-87,共1页
This paper tried to analyze the particl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samples in Shuifang Spring catchment area,Jinfo Mt.,Chongqing with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that are horse race grassland, rhododendron bush... This paper tried to analyze the particl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samples in Shuifang Spring catchment area,Jinfo Mt.,Chongqing with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that are horse race grassland, rhododendron bush,bamboos,and the grassland near the Shuifang spring.The different land usepattern in karst area is of great affection to the particl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The median diameter of the karst surface layer soil becomes gradually smaller and smaller in following sequence:horse race grassland,grassland near the Shuifang Sp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l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land use pattern KARST Shuifang SPRING CATCHMENT a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寒区市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多情景模拟
3
作者 姜芸 龚辉宇 +3 位作者 沈国杭 姜文涛 苏安玉 王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多情景土地利用演化模拟是解决东北寒区土地利用矛盾,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齐齐哈尔市兼具黑土资源、湿地生态系统及老工业用地转型等寒区城市核心特征,具有区域代表性。以东北寒区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 多情景土地利用演化模拟是解决东北寒区土地利用矛盾,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齐齐哈尔市兼具黑土资源、湿地生态系统及老工业用地转型等寒区城市核心特征,具有区域代表性。以东北寒区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合Markov-FLUS模型构建多情景模拟框架,预测2035年在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3种约束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期间,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减少1031 km^(2),建设用地净增809 km^(2);②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从2000—2005年6.06%降至2015—2020年1.99%,但建设用地单一动态度持续升高,整体变化速率趋缓,其扩张直接导致耕地与草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总体为负数;③生态优先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较自然情景低6.8%,较经济增长情景减少27.6%,林地保持1.6%的稳定增长,草地较自然情景增加56 km^(2),土地利用结构更合理,符合齐齐哈尔市未来土地发展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多情景模拟 FLUS模型 东北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盐碱地治理:现状、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6
4
作者 赵耕毛 杨梦圆 +4 位作者 陈硕 苏纪康 吕慧琳 贾慧昕 刘兆普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6,共13页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与日俱增,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与耕地一样,盐碱地作为以盐类集积为主要特征的土地资源,不仅承载着污染净化、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全球碳库、自然文化遗产、景观旅游等重要功...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与日俱增,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与耕地一样,盐碱地作为以盐类集积为主要特征的土地资源,不仅承载着污染净化、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全球碳库、自然文化遗产、景观旅游等重要功能,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盐碱地治理是以减少作物逆境胁迫、作物健康及其高产优质为主要目标,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人类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十年来,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科技工作者已基本厘清了盐碱地治理理论体系,并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但是,由于盐碱地类型复杂多样,盐碱化程度不同、治理措施多元化等原因,我国尚未建立起分类分区,精准治理,兼顾高水平与低成本的高效治理方法,更没有建立起盐碱地治理及其长效管理的技术与服务体系框架。本文在论述盐碱地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盐碱地主要障碍因子、盐碱地治理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盐碱地治理效果判别标准以及盐碱地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阐述盐碱地治理主要问题及展望,以期启发人们对盐碱地的科学认识,强化盐碱地治理技术的应用与实践,结合现代农业新成果,更好地推动盐碱地农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治理 粮食安全 障碍因子 技术模式 效果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布齐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组分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姚彤 白珩 +3 位作者 季晓莲 李蒙 胡斯乐 康永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3-161,共9页
以库布齐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叶杨林地、沙蒿草地和马铃薯农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沙地为对照,对比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特征,并探... 以库布齐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叶杨林地、沙蒿草地和马铃薯农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沙地为对照,对比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特征,并探究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沙地脆弱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研究以及沙漠化土地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各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含量及储量分别为0.5~8.1 g/kg和1.76~22.57 t/hm^(2),均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田>沙地。2)土地利用方式、土层深度对MBC、EOC和DOC具有显著影响(P<0.05),MBC、EOC和DOC含量分别为3.29~274.49 mg/kg、0.10~2.11 g/kg和19.04~225.48 mg/kg,均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田>沙地;在垂直分布上,草地表层土壤(0~40 cm)MBC含量显著高于40~100 cm土层,林地、农田以及沙地在0~20 cm土层含量较高,存在明显的表层聚集现象;EOC含量在土层上的分布特征与SOC较为一致,而DOC含量在各土地利用方式中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且在不同土层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3)敏感性分析表明,MBC对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土层变化的响应大于其他有机碳组分。此外,冗余分析显示,全氮(R^(2)=0.76,P=0.001)、硝态氮(R^(2)=0.56,P=0.001)以及pH(R^(2)=0.42,P=0.001)为影响碳组分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活性组分 敏感性分析 库布齐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STM和EnKF在农业土壤降雨径流模拟中的应用
6
作者 林琳 高肇天 +2 位作者 丁一家 胡小龙 张中彬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70-79,共10页
降雨量与径流的关系对农业地区的水资源调配及水土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小流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降雨径流过程难以预测。基于LSTM模型、新安江模型以及EnKF技术,探讨数据驱动机器学习模型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雨径流过... 降雨量与径流的关系对农业地区的水资源调配及水土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小流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降雨径流过程难以预测。基于LSTM模型、新安江模型以及EnKF技术,探讨数据驱动机器学习模型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雨径流过程的模拟效果,并与SWAT水文模型模拟效果进行对比;研究EnKF对新安江模型不同水文参数集合的估计效果和滤波估计参数的规律,并基于率定的参数对不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径流在土面坡度略小时的高径流情况以及在土面坡度较大时的低径流过程更易被学习到;SWAT模型模拟精度及稳定性比LSTM模型差,但其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当地土壤水文条件,便于进行成因分析;EnKF技术具有参数更新和参数估计功能,能够优化新安江水文模型的径流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径流模拟 数据驱动 数据同化 LSTM ENKF 新安江模型 土地利用方式 优化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7
作者 边振兴 刘彬 管德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5,共16页
[目的]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分布着珍贵的黑土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知识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解释了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 [目的]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分布着珍贵的黑土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知识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解释了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为主,二者构成了研究区基质景观,土地转移类型主要以林地转向耕地为主,转移面积为14136 km^(2),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要高于2010-2020年。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西北风沙区,该区域景观类型以耕地、人造地表为主,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该区域的景观类型以林地为主。5个时期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均值为0.0635,景观生态安全状况相对稳定,景观生态风险等级面积占比较大的风险区为较低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二者占据东北黑土区面积的50%以上。5个时期的全局Moran's I值均大于0.65,呈现出正空间相关性,主要体现为“低-低”聚集及“高-高”聚集为主的空间分布格局。[结论]从研究区整体看,景观生态风险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干扰度的影响;从局部区域来看,自然因素对其影响较显著,但人为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景观格局优化、黑土地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地理探测器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L模型的地面沉降对地下水位响应时间滞后规律研究
8
作者 刘建奎 唐军 +2 位作者 魏路 孙何凌 张震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2-290,共9页
地面沉降对地下水位的响应时间滞后规律是研究地面沉降机理的关键,而InSAR获取的地面沉降数据往往夹杂着多种噪声信号,难以有效进行周期规律分析。基于Sentinel-1数据,利用SBAS-InSAR方法获取安徽省砀山县2018—2023年地面沉降时序数据... 地面沉降对地下水位的响应时间滞后规律是研究地面沉降机理的关键,而InSAR获取的地面沉降数据往往夹杂着多种噪声信号,难以有效进行周期规律分析。基于Sentinel-1数据,利用SBAS-InSAR方法获取安徽省砀山县2018—2023年地面沉降时序数据,采用季节时序分解(STL)模型分析地面沉降漏斗区的形变季节周期特征,并结合时间滞后交叉相关性方法,研究季节性地面沉降对地下水位的响应时间滞后规律。结果表明,砀山县城区、县经济开发区和县高铁新区一带有明显的地面沉降现象。沉降漏斗区年周期季节信号明显,最大回弹值出现在2月中旬或5月中旬。观测站点JC01和JC02处的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变化序列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地面沉降对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响应时间分别为2个月和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下水 季节时序分解模型 滞后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9
作者 王垚 李爱民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4,共12页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中国已经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但长期以来,中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国土空间分布失衡问题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已经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形成掣肘。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新征程阶段的...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中国已经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但长期以来,中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国土空间分布失衡问题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已经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形成掣肘。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新征程阶段的国土空间开发应以“全域高质量发展、整体生态保护与局部重点开发有机结合”为特征,以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空间分工与合作、开拓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提升重要功能区的保障能力为主要思路,逐步确定“四横四纵”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三大功能区。同时,为支撑创新驱动、制造业强国、对外开放、能源安全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还需要重点布局科技创新高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多层次对外开放聚集区、能源安全保障基地等功能区。在此基础上,新征程阶段的国土空间开发应以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完善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实施分类管理的差别化国土空间政策、明确中央与地方责任和分工为施策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国土空间 开发保护 新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沈阳市为例
10
作者 宋戈 苏锐清 +1 位作者 蔡钊阳 孙君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104,127,共13页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不同粮食作物和非粮食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结构,明确耕地利用竞争类型,阐明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变化特征,揭示耕地空间利用的影响因素与农作物耕地利用竞争格局的内在关系和本质联系,以期为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不同粮食作物和非粮食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结构,明确耕地利用竞争类型,阐明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变化特征,揭示耕地空间利用的影响因素与农作物耕地利用竞争格局的内在关系和本质联系,以期为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竞争指数模型,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1997—2022年研究区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结构呈现粮食作物竞争区域比例下降、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竞争区域比例上升趋势,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类型以平衡型竞争和退化型竞争为主。(2)研究区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区西南部、东部以及中部、北部分别呈现水稻—玉米和玉米—其他作物的竞争结构;北部的耕地利用竞争类型以退化型竞争为主,中部的竞争类型多样且转型较快,南部表现出稳定的多类型共存状态。(3)不同要素对研究区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影响呈现明显差异,降水、气温、土壤和坡度等立地条件是重要基础因素,农机化程度和灌溉水平等技术要素是核心驱动要素,粮食价格、农业补贴政策等市场和政策要素对农作物耕地利用竞争格局的影响显著且持续,GDP、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呈现阶段性特征。研究结论:调整不同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种植规模,协同优化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和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是实现粮食安全与其他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竞争 空间格局 农作物 影响因素 下辽河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土环境、发生学性质和土壤类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11
作者 周萍 肖华翠 +3 位作者 梁万栋 罗飞雪 谢敏 盛浩 《农学学报》 2025年第3期45-50,共6页
高强度土地转换及持续的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壤的发育方向具有双重作用,显著影响土壤多样性。本研究首先概述了土地利用方式对母质来源、局地小气候、微地形、植被类型、管理措施和成土时间的作用;其次,在系统归纳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 高强度土地转换及持续的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壤的发育方向具有双重作用,显著影响土壤多样性。本研究首先概述了土地利用方式对母质来源、局地小气候、微地形、植被类型、管理措施和成土时间的作用;其次,在系统归纳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地变更对土壤发生学属性、形态学特征和诊断特性的影响,进一步综述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后,不同等级土壤类型演变规律。最后,指出应加强研究多样化土地利用活动对成土过程、土壤属性的影响,重视土壤发生学性质对土地转换与渐变的动态响应规律,并应用新技术准确高效辨识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引起的土壤类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类 高强度人类活动 土地转换与渐变 土壤发生学性质 成土因素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多样性 成土过程 土壤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柳沟流域土壤风蚀时空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响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雅琼 王添 +4 位作者 李占斌 张晓明 郭兴月 李鹏 张铁钢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3,共10页
[目的]探究西柳沟流域土壤风蚀与景观格局的响应关系,为该地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气象、土壤、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修正土壤风蚀模型(RWEQ),计算分析了2005—2020年流域内土壤风蚀量及其影响因子,阐明了流域内... [目的]探究西柳沟流域土壤风蚀与景观格局的响应关系,为该地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气象、土壤、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修正土壤风蚀模型(RWEQ),计算分析了2005—2020年流域内土壤风蚀量及其影响因子,阐明了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1)2005—2020年,西柳沟流域土壤风蚀量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平均风蚀量分别为36.9,39.4,45.3,39.4 t/(hm^(2)·a),且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北强、南弱”趋势。(2)气象因子值在2015年前后变化显著;空间上,其值在流域北部低南部高,中部变化较大。(3)流域主要以裸地和低植被覆盖度为主,占总面积79%以上;土地利用主要以草地为主,占总面积82%以上,草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整体较为破碎,斑块形状向复杂化发展。自2010年起,草地中度、强烈风蚀占比均超过85%。[结论]西柳沟流域风蚀量在长期生态保护修复下略有降低,但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未来科学实施生态修复依旧是西柳沟流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WEQ模型 土壤风蚀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黄土高原沟壑区产流模式探究
13
作者 王雪 宋孝玉 +1 位作者 孟鹏飞 魏婉茵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16,共9页
基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降雨径流、洪水资料和1980、200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法对不同时期流域内降雨产流特征、土地利用变化及降雨径流关系进行分析,并根据雨洪特征、洪水过程线以及产流综合判别指标辨析流... 基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降雨径流、洪水资料和1980、200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法对不同时期流域内降雨产流特征、土地利用变化及降雨径流关系进行分析,并根据雨洪特征、洪水过程线以及产流综合判别指标辨析流域在1981—2020年期间产流模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南小河沟流域年降雨径流、雨洪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导致流域内产流模式发生转变的重要因素。(2)流域内46场典型洪水整体以超渗和混合产流为主,占洪水总场次的80.4%。基准期到变化期超渗产流的占比减少了57.5%,混合产流占比增加了87.1%,而蓄满产流变化较小。(3)结合流域内影响产流模式的多个指标综合分析,基准期是以超渗产流为主导的混合产流模式,变化期是以混合产流模式为主。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产流规律研究及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土地利用 雨洪特征 产流模式 黄土高原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振 张宇 +2 位作者 郭杰 何鸿飞 欧名豪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385,共11页
[目的]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优化到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中,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采用F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模拟了2035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 [目的]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优化到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中,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采用F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模拟了2035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结果]研究区低、中、高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分别为213471.70,340548.34,384726.67 hm^(2),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25.03%,39.93%,45.11%;相较其他3种情景,多目标协同情景维持中等水平生态安全、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相对较为缓和,耕地年均减少109.79 hm^(2),林地、草地、湿地和水域年均减少量为184.20,8.21,0.70,18.49 hm^(2),建设用地年均增加321.39 h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66.8954亿元,较2020年仅减少1.9386亿元,下降幅度约为耕地优先和经济优先情景下的1/2。[结论]不同等级生态安全格局对多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作用,多目标协同情景在满足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合理需求的同时,对粮食和生态安全尚不构成明显威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虽有所下降,但整体较为稳定,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的洛阳江河口人工红树林湿地生态风险评价
15
作者 林伟 李诗华 +2 位作者 韦旭 苏颖 曾吉雨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62,共13页
红树林湿地已成为海岸带生态安全格局重要组成部分,从景观格局尺度开展洛阳江河口湿地生态风险评价,可为红树林湿地生态风险控制、沿海红树林地区景观格局优化、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视化分析和决策依据。利用2016、2... 红树林湿地已成为海岸带生态安全格局重要组成部分,从景观格局尺度开展洛阳江河口湿地生态风险评价,可为红树林湿地生态风险控制、沿海红树林地区景观格局优化、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视化分析和决策依据。利用2016、2020和2024年洛阳江湿地土地利用数据,基于ArcGIS 10.8和Fragstats 4.2平台揭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2016—2024年,洛阳江湿地红树林面积逐渐增加,互花米草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光滩和水域保持稳定。(2)2016—2024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别变化活跃,其中红树林和互花米草是洛阳江湿地变换最频繁的类别。(3)洛阳江湿地景观风险在2016年以低风险和中风险为主,在2020年以中风险和高风险为主,到2024年景观生态风险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态风险评估 土地利用变化 洛阳江河口湿地 红树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碳储量时空格局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16
作者 梁欣 卢廷军 +1 位作者 刘星 梅晓丹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4-179,共6页
黑龙江典型黑土区具有“商品粮基地-脆弱碳库系统”的双重属性,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碳储量转变和粮食安全。目前,针对长时间序列多时空整体视角下黑土区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土地利用响应所开展的研究颇为有限。本文基于ArcGIS软件的空... 黑龙江典型黑土区具有“商品粮基地-脆弱碳库系统”的双重属性,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碳储量转变和粮食安全。目前,针对长时间序列多时空整体视角下黑土区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土地利用响应所开展的研究颇为有限。本文基于ArcGIS软件的空间自相关、聚类分析和重心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及InVEST模型定量可视化分析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典型黑土区碳储量时空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0年间,耕地为研究区主导地类,整体呈增长趋势,年均值达64%,林地、草地面积有波动式下滑,水域逐年持续缩减,而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则呈增长趋势,两者增减幅度约6%。②典型黑土区碳储量呈“增长-下降-下降”的波动式变化,30年间共减少7.28×10^(7)t,其中耕地碳储量增加了12.65×10^(7)t,而林地、草地和水域的碳储量三者合计减少了21.85×10^(7)t。③重心变动方向轨迹上看,碳储量呈现“西北-东北-西”的“Z”形态势,表现为一定的空间趋同集聚现象,先增强后减弱,北部高-高集聚明显,西部和南部主要为低-低集聚。④土地利用转移是碳储量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耕地为研究区主要碳库,占碳总量的66%;其中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耕地的转化是促使碳储量增加的关键原因,建设用地贡献最小;水域-未利用地的变化导致碳储量损失较大。本文研究可为典型黑土区粮食和生态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黑土区 碳储量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权分置”格局下农村土地利用的应变机制与效能跃迁——基于浙江农村土地利用的实态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佩文 王竹 +1 位作者 钱振澜 浦欣成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4,共8页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交织融合与应变演进是中国渐进式制度(包括农村土地产权)变迁的重要特征。聚焦我国现代乡村产业结构转型下土地的存量与质量不足问题,探究其高效率发展的应变机制与运维导控策略。在整体层面作出改革开...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交织融合与应变演进是中国渐进式制度(包括农村土地产权)变迁的重要特征。聚焦我国现代乡村产业结构转型下土地的存量与质量不足问题,探究其高效率发展的应变机制与运维导控策略。在整体层面作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法律统领、村集体自主创设以及地方政府协调治理等三重现象相融共生的农村土地产权异质稳定的释因,结合生产要素投入两大基本关系,构建“三权分置”格局下对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提升驱动力的认知逻辑。以浙江农村土地利用实态为研究线索,揭示其土地高效能利用的分异特征和应变机制。归纳和展望了随着城镇化进入存量时代,以集体土地产权合并、“一股一票”激活要素、土地利用参数化和品质化导控为内容塑造县域土地“产权—要素—功能”共同体的未来乡村新图景,以期为推动农村土地利用的高效能发展、建设城乡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理论支持与法则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权分置”格局 土地利用 应变机制 效能跃迁 浙江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
18
作者 朱媛媛 赵汝婧 +1 位作者 朱晓华 李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1-154,共14页
探讨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效应对于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实现碳中和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23)》及《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中的膳食数据,采用2022年... 探讨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效应对于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实现碳中和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23)》及《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中的膳食数据,采用2022年中国居民的膳食消费数据,引入虚拟水、虚拟土地、碳排放系数的概念对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效应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居民肉类和粮食的消费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较大。此外,除水果外,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食物消费水足迹、用地需求和碳排放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②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从城乡来看,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水足迹、用地需求和碳排放量均低于城市居民。从区域来看,中国中、南部地区的食物消费水足迹、用地需求和碳排放量整体高于北部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最高。③中国居民膳食消费的水土资源消耗总量实际值低于《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的理论值,而食物碳排放量实际值明显高于理论值。具体来说,牛奶和蔬菜的水-土-碳排放量显著低于理论值,而肉类和粮食显著高于理论值。④中国居民对于粮食、油籽和肉类的水、土、碳资源消耗呈现浪费状况,总体食物消费上中国的水、土、碳资源并未达到浪费状况,但对土地资源的节约率较低。建议:在遵循居民膳食平衡原则的基础上,鼓励中国居民摄入更多的蔬菜、水果及优质蛋白质;加大对相关均衡膳食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中国居民尤其是西北地区农村居民对均衡膳食的认识;优化食物供给,降低食物对水土资源的消耗及碳排放;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落地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结构 水足迹 水土资源 碳排放 水-土-碳排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全程及半程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石秀丽 马瑞 蒋先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9,共10页
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全程氨氧化细菌(complete ammonia oxidizer,Comammox)、半程氨氧化微生物中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和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的影响。在重庆紫色土区域采集林地、旱地... 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全程氨氧化细菌(complete ammonia oxidizer,Comammox)、半程氨氧化微生物中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和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的影响。在重庆紫色土区域采集林地、旱地及水田土壤,测定土壤硝化势和亚硝酸盐氧化势,分析土壤硝化活性;采用定量PCR技术分析Comammox、AOA及AOB的丰度,通过克隆测序技术分析Comammox两个分支clade A和clade B的群落组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Comammox与半程氨氧化微生物AOA、AOB类似,广泛分布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紫色土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紫色土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存在差异,AOA amoA基因的丰度在林地中达到最大值,为8.26×10^(7)拷贝数/g,比旱地高出1个数量级;而AOB则更适应水田土壤环境,其丰度达到1.38×10^(7)拷贝数/g,分别是林地和旱地的38.4倍和3.4倍。全程氨氧化细菌的两个分支分别在林地和水田中达到最大丰度值,其中clade A在林地中的丰度达到1.85×10^(8)拷贝数/g,clade B在水田中的丰度达到1.48×10^(7)拷贝数/g。在紫色土中,全程氨氧化细菌归属于Nitrospira inopinata。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OB与土壤硝化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lade A与硝化势呈显著负相关(p<0.05),clade B与亚硝酸盐氧化势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AOB和全程氨氧化细菌可能是紫色土硝化作用的主要推动者。综合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紫色土全程氨氧化细菌及半程氨氧化微生物生态位分化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紫色土 硝化作用 全程氨氧化细菌 生态位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实践 被引量:1
20
作者 邹慧 杨文斌 +3 位作者 朱斌 刘丹一 周密 杨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0-1076,共7页
沙漠化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沙区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依据天然稀疏林密度,提出在降低固沙林覆盖度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分布格局能够保持防沙治沙的效益,为沙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给出8了低覆盖度治沙... 沙漠化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沙区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依据天然稀疏林密度,提出在降低固沙林覆盖度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分布格局能够保持防沙治沙的效益,为沙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给出8了低覆盖度治沙的原理和不同气候区低覆盖度固沙体系典型设计,提出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在与传统技术模式结合、羽翼袋沙障、沙地林田草沙水分利用与近自然生态恢复等方面的几种创新实践。实践表明,低覆盖度治沙是用覆盖度15%—25%的固沙林带(沙障)构建的一种复合型固沙植被恢复模式,留有75%—85%的空地或者地带性自然恢复植被带,能够确保沙区的水分平衡和雨养植被的稳定持续发育,对于解决目前沙区水资源承载力不足,固沙林稳定性、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基于低覆盖度理论的治沙、沙产业相结合的技术示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覆盖度治沙 实践模式 固沙稳定性 水分平衡 覆盖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