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河湖交互沉积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秦兰芝 李宁 +2 位作者 徐东浩 孙中恒 王维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8,共11页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沉积演化序列重建及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刻画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黄岩地区花港组浅水湖盆河湖交互沉积特征与控砂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黄岩地...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沉积演化序列重建及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刻画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黄岩地区花港组浅水湖盆河湖交互沉积特征与控砂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黄岩地区花港组自北向南主要发育三大沉积体系:河流-泛滥平原沉积体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可识别出河流相、浅水三角洲相与湖泊相3种沉积相类型。②黄岩地区花港组河湖交互沉积体系可划分为河控主体区、河湖交互区与湖控主体区3个沉积单元,河控主体区发育厚层含砾砂岩,地震相表现为低频弱振幅特征;河湖交互区发育厚层砂岩,泥质夹层增多,地震相表现为中低频、中弱振幅,以隐性前积、叠瓦状前积为主;湖控主体区泥岩较发育,地震相表现为中高频、中强振幅。③研究区花港组沉积期受微地貌与水位幕式升降控制,三级层序等时格架内有3种浅水湖盆控砂模式:洪水期湖泊主体区范围最大,三角洲主体没入水下,孤立砂坝发育;平水期湖平面下降,河湖交互区扩张,砂体在横向上呈席状连片发育,在垂向上砂体被分隔;枯水期主要发育河控主体区,河道萎缩形成网状,河道细砂岩较为发育。④黄岩地区发育多个反转背斜,其翼部具有发育大规模构造—岩性圈闭的潜力,洪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朵叶侧向叠置部位,枯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废弃河道处,枯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河道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盆 河湖交互沉积 浅水三角洲 古地貌 水位幕式升降 河道 花港组 渐新统 黄岩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海底扇发育演化特征
2
作者 吴佳男 李祥权 +4 位作者 丁梁波 张颖 解习农 左国平 彭志浩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7-227,共11页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今世界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以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利用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高频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构成单元、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重建上始新统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下海底扇的...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今世界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以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利用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高频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构成单元、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重建上始新统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下海底扇的沉积及演化模式。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上始新统海底扇主要发育水道、溢岸及朵叶3种沉积结构单元,其中水道又可以分为限制性水道及半限制性单向迁移水道。②上始新统三级层序可划分为Ps1,Ps2及Ps3三个四级层序,其中Ps1层序发育限制性水道-朵叶复合体,Ps2层序发育半限制性迁移水道-朵叶复合体,Ps3层序发育朵叶复合体,这反映了海平面持续上升、海底地貌充填变迁、重力流能量衰减及底流作用相对增强背景下三级层序内的规律性旋回演化过程。③底流剥离重力流中的细粒物质在深水沉积体系北侧(顺底流一侧)堆积形成非对称的溢岸/漂积体正地形,进而限制水道或朵叶使之向南侵蚀或沉积,形成的上始新统深水沉积体系及沉积结构单元均表现出逆底流侧向单向迁移叠置样式。推测底流对重力流沉积储层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底流 交互作用 沉积结构单元 单向迁移 深水沉积 海底扇 鲁伍马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缓坡湖盆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及成因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三叠系长81亚段为例
3
作者 刘迎宝 李元昊 +4 位作者 翟文彬 赵文暄 李哲 杨龙华 郭雅倩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152,共13页
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三叠系长81亚段极缓坡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及成因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郝滩地区长8沉积期具有构造稳定、坡度极缓(仅0.03°)、水体较浅、湖岸线迁移摆动幅度大的... 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三叠系长81亚段极缓坡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及成因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郝滩地区长8沉积期具有构造稳定、坡度极缓(仅0.03°)、水体较浅、湖岸线迁移摆动幅度大的特征。长81亚段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3种砂体类型和叠置水下分流河道、叠置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叠置河口坝等主要复合叠置砂体类型。②三角洲内前缘近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叠置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多期叠加为主,河流作用主导,测井曲线主要为箱形或钟形,单期砂体厚度(砂厚>10 m)较大,平面上呈条带状展布;三角洲内前缘远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形成了叠置水下分流河道、叠置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叠置河口坝3种主要复合叠置砂体类型,河流与湖浪共同作用,测井曲线以箱形、钟形、漏斗形为主,单期砂体(厚度为5~10 m)较厚,平面上呈朵状展布;三角洲外前缘主要发育席状砂体,湖浪作用主导,垂向上表现为多期孤立指形砂体,单期砂体(厚度<2 m)较薄,平面上呈连片性较好的席状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前缘 极缓坡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 席状砂 河流作用 湖浪作用 长81亚段 三叠系 郝滩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沉积响应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龚承林 徐长贵 +1 位作者 尤丽 朱一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1-733,I0002,共14页
顺坡而下的重力流(浊流)与沿坡流动的底流(等深流)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当前国际沉积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薄弱环节,交互作用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特征相较于重力流或等深流沉积体系仍“知之甚少”。本文总结了论文作者所识别的两种典型交互作用... 顺坡而下的重力流(浊流)与沿坡流动的底流(等深流)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当前国际沉积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薄弱环节,交互作用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特征相较于重力流或等深流沉积体系仍“知之甚少”。本文总结了论文作者所识别的两种典型交互作用沉积体系的形态特征、沉积特征与沉积样式,查明了交互作用成因优质储层的识别标志与分布模式。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具有不对称的剖面形态与持续稳定向陡岸一侧迁移叠加的沉积样式,可进一步分为迁移方向与参与其建造底流流向相同(顺向迁移)和相反(反向迁移)两种类型;深水单向迁移朵叶具有长轴方向与区域等深线平行的形态特征以及侧向迁移延伸方向与区域等深线一致的沉积样式。重力流(浊流)与底流(等深流)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底流改造砂/交互作用砂具有与浊积砂迥异的沉积特征,如富含有孔虫和生物骨骼,无年龄倒序现象出现,突变非侵蚀接触顶界面,含有大洋水团所伴生的底栖有孔虫,可见牵引流沉积特征(如两到三段式累积概率分布特征、单峰正态的频率分布特征和位于C-M图牵引流沉积区等),这些沉积特征可作为底流改造砂的识别相标志。在剖面上,底流改造砂总是向水道迁移一侧不断迁移叠加,具有“单向叠加、有序展布”的分布模式;在平面上,底流改造砂总是沿区域等深线侧向迁移,具有“单向偏移、侧向叠置”的分布模式;时空上形成连续性好、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的超大型优质深水油气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 深水单向迁移朵叶 底流改造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深水重力流沉积露头精细解剖——以鄂尔多斯盆地瑶曲剖面长7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31
5
作者 吕奇奇 罗顺社 +6 位作者 付金华 向吉 牛小兵 龚辰 徐黎明 冯胜斌 李士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7-628,共12页
沉积露头为精细刻画沉积体内部结构、建立准确地下地质模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瑶曲剖面长7段为例,采用地质学、野外露头沉积学方法,详细剖析了湖泊深水重力流沉积深水岩相的类型、特征、垂向组合及沉积环境... 沉积露头为精细刻画沉积体内部结构、建立准确地下地质模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瑶曲剖面长7段为例,采用地质学、野外露头沉积学方法,详细剖析了湖泊深水重力流沉积深水岩相的类型、特征、垂向组合及沉积环境。研究表明,瑶曲剖面长7段发育块状细砂岩相、鲍马序列粉砂岩相、水平纹理泥岩相、块状泥岩相、水平层理页岩相、凝灰岩相6种岩相类型,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滑塌沉积、深水原地沉积、火山碎屑沉积5类沉积单元,在垂向上5类沉积单元构成了A、B、C、D 4类垂向分布形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研究认为长7段发育湖泊、水道型重力流沉积两种沉积体系。湖泊相可进一步确定为半深湖—深湖亚相,深水原地沉积微相,以D类岩相组合最为发育;水道型重力流沉积体系进一步划分为近源水道、远源水道、堤岸、前端朵体4个亚相,包含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滑塌沉积3个微相,近源水道+堤岸形成A类、C类、B类岩相组合,远源水道+堤岸形成B类、C类岩相组合,前端朵叶发育C类岩相组合。剖面相分析表明,研究区优质的烃源岩与重力流砂体可构成较好的"下生上储"的致密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露头 岩相类型 垂向组合 湖泊深水重力流 长7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坳陷湖盆重力流水道-朵叶复合体沉积特征及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为例 被引量:27
6
作者 吕奇奇 付金华 +4 位作者 罗顺社 李士祥 周新平 蒲宇新 闫红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43-1156,共14页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微古地貌环境中重力流沉积体系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在采用印模法对长7段沉积期古地貌形态进行恢复的基础上,精细刻画各微古地貌单元,并结合露头、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研究重力流沉积特征...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微古地貌环境中重力流沉积体系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在采用印模法对长7段沉积期古地貌形态进行恢复的基础上,精细刻画各微古地貌单元,并结合露头、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研究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长7段沉积期古地貌形态为东北部宽缓、西南部陡窄的不对称坳陷形态,盆内主要发育古缓坡、古斜坡和古洼地3个次级古地貌单元,再进一步细分为凸起、沟槽、坡折带、湖底平原、湖底深洼、古沟道、湖底古脊和湖底古隆8种微地貌单元;②长7段主要发育9种岩相类型、4种岩相垂向组合方式,依据岩相组成和岩相垂向组合,重力流沉积进一步细分为限制性水道、非限制性水道、天然堤、水道间、朵叶体5种沉积微相类型;③古地貌对长7段沉积物源方向、沉积微相类型和空间展布、砂体成因类型及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沉积 坡折带 古地貌 水道-朵叶复合体 三叠系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坳陷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断陷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7
作者 操应长 金杰华 +5 位作者 刘海宁 杨田 刘可禹 王艳忠 王健 梁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7-257,共11页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和综合分析开展断陷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演化过程、形成机制和沉积模式研究。断陷湖盆深水重力驱动沉积作用可分为滑动、滑塌块体搬运沉积和碎屑流、浊流流体搬运沉积,碎屑流与浊流之间的相互转化、浊流的超临...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和综合分析开展断陷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演化过程、形成机制和沉积模式研究。断陷湖盆深水重力驱动沉积作用可分为滑动、滑塌块体搬运沉积和碎屑流、浊流流体搬运沉积,碎屑流与浊流之间的相互转化、浊流的超临界态与亚临界态之间的转化是深水重力流主要的动力学机制。超临界浊流的侵蚀作用控制了深水重力流水道的形成,碎屑流沉积作用不发育水道,而以舌形体沉积为特征。深水重力流沉积包含盆内和盆外两种成因,前者表现为单一舌形体或多个舌形体叠加的扇形体,后者表现为水道发育的湖底扇沉积或单一水道砂体沉积,但近岸水下扇沉积以发育无水道舌形体叠置扇形体沉积为特征。近岸水下扇沉积相带分异导致的差异成岩作用形成成岩圈闭,盆外成因的深水重力流沉积是湖盆深水砂体富集的重要原因,紧邻三角洲前缘的滑动块体沉积是被忽视的重要岩性圈闭类型,流体转化成因的细粒沉积是页岩油气潜在的"甜点"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流 碎屑流 深水重力流沉积 沉积模式 油气地质意义 断陷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其对大气田富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6
8
作者 张光亚 刘小兵 +2 位作者 温志新 王兆明 宋成鹏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80,共10页
东非海域近5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主要分布于鲁武马盆地和坦桑尼亚盆地,可采储量达3.8×1012m3。通过区域构造演化、盆地构造—沉积特征研究,认为该区主要经历了3期构造—沉积演化阶段:1晚石炭世—早侏罗世卡鲁裂谷期,以河流相... 东非海域近5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主要分布于鲁武马盆地和坦桑尼亚盆地,可采储量达3.8×1012m3。通过区域构造演化、盆地构造—沉积特征研究,认为该区主要经历了3期构造—沉积演化阶段:1晚石炭世—早侏罗世卡鲁裂谷期,以河流相、湖相和三角洲相沉积为主;2中侏罗世—早白垩世马达加斯加裂谷期,以陆相和浅海相沉积为主,发育主力烃源岩;3晚白垩世—第四纪马达加斯加漂移期,以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为主,海底扇、斜坡扇和重力流水道等浊积砂岩构成主力储层,泥岩构成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大气田主力成藏组合包括鲁武马盆地渐新统—上新统、古新统—始新统砂岩及坦桑尼亚盆地渐新统、上白垩统砂岩。鲁武马盆地大气田主要分布于深水区逆冲断层带及其前缘,重力滑塌和侏罗系盐底辟构造使鲁武马三角洲前缘广泛发育逆冲断层带,逆冲断层成为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油气自深部烃源岩向上运移、聚集于逆冲断层带砂岩储层中;坦桑尼亚盆地大气田主要分布于斜坡重力流水道砂岩中,南北向正断层控制油气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深水逆冲断层带 盐底辟 海底扇 重力流水道 鲁武马盆地 坦桑尼亚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湖盆沉积中心厚层砂体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74
9
作者 付锁堂 邓秀芹 庞锦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81-1089,共9页
晚三叠世延长组长6、长7油层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部深水区稳定发育厚层砂岩,局部地区连续厚度可达上百米。在盆地西南沉积体系,巨型砂带北西—南东向平行于相带界线展布,与三角洲前缘砂体呈现出"断根"的现象;在东北沉... 晚三叠世延长组长6、长7油层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部深水区稳定发育厚层砂岩,局部地区连续厚度可达上百米。在盆地西南沉积体系,巨型砂带北西—南东向平行于相带界线展布,与三角洲前缘砂体呈现出"断根"的现象;在东北沉积体系,砂带围绕三角洲呈群状、带状分布。厚层砂体成因复杂,总体上可称作深水重力流—牵引流沉积复合体,包括滑塌砂体、砂质碎屑流砂体、浊积砂体、三角洲砂体及底流改造砂体5种成因类型,其中以重力流沉积组合为主,但白豹及其北部主要为三角洲沉积夹重力流沉积。不同成因的砂体纵向叠加,横向复合连片形成了稳定分布、规模宏大的砂带。厚层砂体的形成、展布方向、分布范围主要受控于沉积物的供给速率、湖盆底形及构造活动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层砂体 重力流 深水牵引流 鄂尔多斯盆地 湖盆中部 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深水重力流水道的识别标志及沉积模式——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沙一段为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晶 刘化清 +3 位作者 李双文 冀虎山 袁淑琴 洪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1-711,共11页
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沙一段的深水厚层砂岩为研究对象,运用地震沉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古地貌分析约束物源方向,结合岩心观测描述确定沉积相类型,应用地层切片、反演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确定空间形态。结果表明:该区广泛发育的深水厚层... 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沙一段的深水厚层砂岩为研究对象,运用地震沉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古地貌分析约束物源方向,结合岩心观测描述确定沉积相类型,应用地层切片、反演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确定空间形态。结果表明:该区广泛发育的深水厚层砂岩为重力流水道沉积,包括滑塌岩、砂质碎屑流砂体与浊积岩3种类型重力流沉积的组合;顺北东向展布的断槽内呈大型条带状展布,可划分为水道中心微相、水道边缘微相和水下漫溢微相;岩心中可识别出7种岩相类型。在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发育于斜坡且由顺源断层控制的重力流沉积模式,分析了歧南斜坡重力流水道的成因及其油气成藏特征。研究认为重力流水道是该区一类重要的储集体,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该成果扩大了歧口凹陷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重力流水道 地震沉积学 沉积模式 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在识别重力流沉积体系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晶 李双文 +3 位作者 袁淑琴 龙礼文 姚军 王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8-586,共9页
探讨地震沉积学方法在识别陆相断陷盆地重力流沉积体系的研究思路。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沙一段的深水厚层砂岩为研究对象,在现代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分频解释和时频分析技术建立高频等时格架的基础上,通过岩芯相精细... 探讨地震沉积学方法在识别陆相断陷盆地重力流沉积体系的研究思路。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沙一段的深水厚层砂岩为研究对象,在现代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分频解释和时频分析技术建立高频等时格架的基础上,通过岩芯相精细描述确定沙一段主要发育重力流水道沉积体系。形成了以古地貌和地震属性约束物源方向,预测重力流水道的宏观展布;地层切片、反演与三维可视化相结合刻画砂体空间展布形态的断陷湖盆沟道型重力流地震沉积学识别方法和技术。应用该方法对歧南斜坡重力流水道砂体进行了精细刻画,为在歧口凹陷广泛发育的湖相泥岩中寻找岩性油气藏开辟新的勘探领域,并在歧口凹陷油气勘探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断陷盆地重力流沉积体系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地震沉积学 重力流水道 地层切片 沙一段 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清一段非构造油气藏勘探 被引量:5
12
作者 岳云雷 于兴河 +2 位作者 李胜利 石新朴 王斌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6-568,共3页
在精细研究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露头、岩心、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已知油气藏进行解剖,认为石南31井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油气藏为重力流水道成因的岩性油气藏,并根据岩心、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特征把清水河组底部的砾岩... 在精细研究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露头、岩心、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已知油气藏进行解剖,认为石南31井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油气藏为重力流水道成因的岩性油气藏,并根据岩心、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特征把清水河组底部的砾岩划分为底砾岩和滑塌砂砾岩,为该地区的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开辟了一条道路。用实例介绍了利用地震属性确定含砂率拟合技术、三维可视化雕刻技术、储集层反演等技术如何识别非构造油气藏。所提出的寻找非构造油气藏的思路,适用于在"断坡、阶地、重力流"地质体中勘探非构造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坡型坳陷湖盆 重力流水道 底砾岩 滑塌砂砾岩 三维可视化 储层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曲流河道与深水弯曲水道的特征及异同点 被引量:16
13
作者 程岳宏 于兴河 +5 位作者 刘玉梅 赵厚祥 李胜利 谭程鹏 戴明建 李攀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81,共10页
深水弯曲水道是深水扇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深水油气勘探、评价与开发过程中十分复杂且备受重视的储集体。近10年来,随着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的应用、现代深海调查、古代露头以及实验流体数值模拟的研究,在深水水道沉积体认识方面不断... 深水弯曲水道是深水扇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深水油气勘探、评价与开发过程中十分复杂且备受重视的储集体。近10年来,随着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的应用、现代深海调查、古代露头以及实验流体数值模拟的研究,在深水水道沉积体认识方面不断有新进展和新发现,陆续在西非、巴西和墨西哥湾等地发现了大型深水油气田。简述了正常曲流河道与深水弯曲水道两种沉积环境在形成背景、岩性特征、成因机制、地震响应特征(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沉积充填演化以及流体流变学特征等方面的异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道 深水弯曲水道 深水扇 沉积物重力流 构型要素 油气勘探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X气藏海底扇储层构型研究:重力流—底流交互作用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佳佳 吴胜和 +7 位作者 王瑞峰 王敏 陈梅 王晓丰 徐庆岩 熊绮聪 余季陶 王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3-179,共17页
底流在陆缘深水环境下广泛存在,可对深水沉积过程及砂体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前人对重力流与底流的交互作用机制及沉积产物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目前有关底流改造型的海底扇储层构型模式仍然研究不够深入。东非鲁伍马盆地是当前重力流—底流... 底流在陆缘深水环境下广泛存在,可对深水沉积过程及砂体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前人对重力流与底流的交互作用机制及沉积产物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目前有关底流改造型的海底扇储层构型模式仍然研究不够深入。东非鲁伍马盆地是当前重力流—底流交互作用研究的热点地区,文中以其代表性的下始新统海底扇水道体系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储层构型精细表征,建立重力流—底流交互作用下的海底扇水道体系构型模式。研究表明,目标水道体系内部发育水道、溢岸及朵叶3种构型要素,其中水道可分为水道复合体、单一水道及其内部不同级次的构型单元。底流对细粒物质的搬运可形成非对称的溢岸沉积,导致水道复合体之间呈逆底流侧向迁移叠置样式,其间泥岩隔层容易保存;单一水道之间呈顺水道纵向迁移或逆底流侧向迁移样式,其中纵向迁移部位水道切叠连通,而侧向迁移部位容易保存泥质侧向隔挡体。受重力流沉积演化的影响,单一水道内部充填由砂泥交互型逐渐演化为富砂型,且在水道弯曲段的轴部砂体最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伍马盆地 海底扇 水道体系 储层构型 重力流 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堤岸沉积体系特征及形成过程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李华 王英民 +2 位作者 徐强 韩自亮 徐艳霞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3-661,共9页
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及西非下刚果盆地发育一种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堤岸沉积体系,主要包括轴部沉积、侧积体沉积、滑塌/块状搬运复合体沉积、堤岸沉积,另见阶地。该沉积体系水道整体具有单向迁移特征,为重力流和等深流共同作用而成,... 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及西非下刚果盆地发育一种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堤岸沉积体系,主要包括轴部沉积、侧积体沉积、滑塌/块状搬运复合体沉积、堤岸沉积,另见阶地。该沉积体系水道整体具有单向迁移特征,为重力流和等深流共同作用而成,水道迁移方向与等深流运动方向大致相同。其影响因素包括重力流及等深流相对能量的大小、物源、海平面升降、气候、地形、科氏力及陆架宽度等。阶地成因可分为3种,即重力流侵蚀侧积体成因、沉积失衡滑塌或断层作用成因和重力流在水道内部的差异侵蚀成因。对该沉积体系的研究不仅能加深深水沉积的认识,还可为油气进一步勘探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向迁移 水道-堤岸沉积体系 侧积体沉积 重力流 等深流 南海 下刚果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鲁武马盆地始新统超深水重力流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健 张光亚 +6 位作者 李志 史卜庆 范国章 王晓丰 温志新 法贵方 孙国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3-91,共9页
鲁武马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发育多套超深水、超大型、富含天然气藏的重力流沉积砂体。以始新统砂体为解剖对象,分析区内重力流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砂体以巨厚层状产出于深海泥岩内部,并与周围泥岩截然接触,测井曲线表现出宏观... 鲁武马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发育多套超深水、超大型、富含天然气藏的重力流沉积砂体。以始新统砂体为解剖对象,分析区内重力流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砂体以巨厚层状产出于深海泥岩内部,并与周围泥岩截然接触,测井曲线表现出宏观均一性;岩心揭示此类巨厚砂体是由多期单砂体叠置而成,单砂体是由底部高密度颗粒流和顶部低密度浊流两部分组成,且经历过强底流改造。鲁武马河流三角洲强大物源供给决定了区内砂体分布面积和体积规模;深海滑塌、块体搬运等重力流沉积过程控制了沉积体粒序构造和内部结构;海底区域性强底流持续冲刷并携带走单砂体顶部细粒沉积物,残留了底部"干净"的中粗粒砂岩;多期沉积事件和频繁水道迁移决定了砂体纵、横向叠加展布,并最终形成了区内厚度巨大、岩性宏观均一且连通性极好的超大型深水重力流沉积砂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 鲁武马盆地 超深水 重力流砂体 储层特征 成因 强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刚果盆地A区块中新统深水水道沉积特征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振奇 肖洁 +2 位作者 龙长俊 于水 程涛 《海洋地质前沿》 2013年第3期5-12,共8页
重力流分支水道是下刚果盆地中新统发育的典型深水沉积单元之一。利用相干时间切片、RMS均方根振幅和3D振幅可视化等地球物理手段识别出工区内发育的深水弯曲水道,论述了复合水道砂体内部充填结构,精细刻画了深水水道砂体的内幕结构,并... 重力流分支水道是下刚果盆地中新统发育的典型深水沉积单元之一。利用相干时间切片、RMS均方根振幅和3D振幅可视化等地球物理手段识别出工区内发育的深水弯曲水道,论述了复合水道砂体内部充填结构,精细刻画了深水水道砂体的内幕结构,并利用地质异常体处理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相结合追踪出工区内发育的水道砂体,描述了其平面分布特征和储层特征。工区内主要发育高弯度重力流分支水道,根据深水水道充填成因分类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侵蚀充填型和侵蚀—加积型水道复合体;大型侵蚀水道内部由多期充填,主要由滑塌形成的旋转滑块和碎屑流、叠置水道及水道—天然堤沉积组成;并在三维可视化中识别出了多期水道砂体,探讨了水道砂体的地震反射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刚果盆地 中新统 深水水道 重力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碎屑流与浊流混合事件层沉积特征及分布——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长7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12
18
作者 吕奇奇 罗顺社 +2 位作者 李梦杰 官玉龙 张建坤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9-78,I0005,I0006,共12页
采用岩石学、深水沉积学等方法,解剖野外露头及重点钻井岩心,结合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延长组长7油层组深水碎屑流与浊流混合事件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组发育下部砂质碎屑流上部浊流混合事... 采用岩石学、深水沉积学等方法,解剖野外露头及重点钻井岩心,结合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延长组长7油层组深水碎屑流与浊流混合事件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组发育下部砂质碎屑流上部浊流混合事件层、下部浊流上部泥质碎屑流混合事件层(分为下部浊流上部富泥质碎屑和下部浊流上部贫泥质碎屑混合事件层)、泥质碎屑流和浊流频繁互层混合事件层3种类型。其中,下部砂质碎屑流上部浊流、下部浊流上部富泥质碎屑混合事件层发育于重力流沉积区的近端和远端,下部浊流上部贫泥质碎屑、泥质碎屑流和浊流频繁互层混合事件层主要分布于重力流沉积区的远端。研究区长7油层组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近端呈条带状分布、水道化特征显著,远端相邻朵体沉积物相互叠置、连片、呈环带状分布的特征。该结果对完善深水重力流沉积理论及开展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事件层 深水重力流 砂质碎屑流 浊流 长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平凉组深水沉积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积伟 宗浩 +6 位作者 冯昆明 常小斌 李汉林 冯振伟 郑萌 陈欣 李文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4-572,共19页
奥陶系平凉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深水沉积最发育的地层,研究平凉组沉积体系类型和特征,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平凉组沉积时期的古地理格局和构造特征,而且对于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对盆地西南缘平凉组及其相同时代地层的野... 奥陶系平凉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深水沉积最发育的地层,研究平凉组沉积体系类型和特征,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平凉组沉积时期的古地理格局和构造特征,而且对于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对盆地西南缘平凉组及其相同时代地层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从地层的空间分布、岩石类型、结构构造、沉积相、有机地化特征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平凉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平凉组发育深水原地沉积、牵引流沉积、重力流沉积、火山碎屑岩及震积岩,形成一套台地前缘斜坡和深水盆地沉积组合。结合构造背景和沉积组合,建立了平凉组的深水沉积模式:平凉组沉积初期水体较浅,等深流沉积不发育,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到中晚期,随着水体的加深,重力流减弱,先存沉积普遍受到等深流的改造。平凉组的深水沉积同样也有利于油气成藏。综合考虑地层厚度、岩石类型、沉积相、有机质类型和含量及热演化程度,优选出了平凉组的有利油气勘探区,主要分布于乌海以南、石嘴山—贺兰以东、鄂托克前旗以西之间,呈南北向条带状展布,面积约1×10^(4)km^(2)。勘探核心区位于贺兰以东、天环坳陷内的部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流 等深流 平凉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子山地区石峡谷剖面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下段等深流深水水道沉积
20
作者 李向东 阙易 郇雅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1-338,共18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下段以深灰色薄—中层石灰岩夹灰黑色极薄层泥岩为特征,石灰岩单层略显透镜状且基本未受后期成岩作用改造,其中石峡谷剖面垂向上特征变化明显,是研究该组沉积过程的理想剖面。本次研究在...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下段以深灰色薄—中层石灰岩夹灰黑色极薄层泥岩为特征,石灰岩单层略显透镜状且基本未受后期成岩作用改造,其中石峡谷剖面垂向上特征变化明显,是研究该组沉积过程的理想剖面。本次研究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依据岩石特征和沉积构造进一步确认克里摩里组深水斜坡沉积背景和等深流沉积,同时详细研究了薄—中层石灰岩的充填特征和形态特征,探讨其水动力特征和沉积机制。结果表明:(1)在粉晶石灰岩和灰泥石灰岩中,晶粒呈散点状分布,粉晶之间为灰泥充填,同时岩层内部具有不均一性,粗粉晶、细粉晶和灰泥呈相间分布;(2)石灰岩主要发育和单层内粒度(方解石晶粒)变化有关的沉积构造,包括具有双向递变特征的粒序层、条带状构造和水平层—均匀层—水平层序列;(3)石灰岩层中透镜体发育,包括薄层中的小型连续透镜体、中层(一般小于30 cm)中的长透镜体以及由多个石灰岩层组成的透镜体,后者侧向上尖灭于页岩或地形高处,其内部单个岩层可呈对称性尖灭;(4)剖面上发育单层石灰岩厚度向上变薄的垂向序列以及由该序列组成的石灰岩叠置层。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认为:克里摩里组下段薄—中层石灰岩沉积于深水底流发育环境,其水动力具有低速、弱—强—弱周期变化和空间上受限的特征,应为等深流水道沉积,其沉积机制可分为3个阶段,即等深流作用前的清水钙质沉积、等深流作用期间对沉积物的改造和等深流作用后的浑水泥质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深流沉积 深水水道 沉积构造 中奥陶统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