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氧化法制备棉花秸秆活性炭去除印染废水中的铬(Ⅵ) 被引量:1
1
作者 努热曼古丽·图尔荪 谢开 +1 位作者 马承愚 刘书杰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73,共5页
以新疆南疆棉花秸秆为原料,采用H_(2)SO_(4)预氧化和KOH活化制备活性炭,其Langmuir比表面积达到1 580.94 cm^(2)/g。采用静态吸附试验研究活性炭对印染废水中铬(Ⅵ)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 H为2,Cr(Ⅵ)的初始质量浓度为0.5 mg/L,活性炭... 以新疆南疆棉花秸秆为原料,采用H_(2)SO_(4)预氧化和KOH活化制备活性炭,其Langmuir比表面积达到1 580.94 cm^(2)/g。采用静态吸附试验研究活性炭对印染废水中铬(Ⅵ)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 H为2,Cr(Ⅵ)的初始质量浓度为0.5 mg/L,活性炭投加量为0.1 g,吸附时间为150 min时,Cr(Ⅵ)的吸附量为28 mg/g。Langmuir吸附等温线能更好地描述棉花秸秆活性炭吸附Cr(Ⅵ)的过程,R^(2)为0.988 24,说明棉花秸秆活性炭的表面Cr(Ⅵ)主要以单分子层形态吸附。活性炭对铬(Ⅵ)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为0.950 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处理 棉花秸秆 活性炭 吸附铬() 印染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和固定化Synechococcus sp.细胞对铬(Ⅵ)生物吸附性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夏金兰 申丽 +2 位作者 何环 聂珍媛 傅金殿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1-246,共6页
从pH值、温度及吸附动力学等方面比较研究游离和经海藻酸固定化的微藻Synechococcus sp.细胞生物吸附剂对Cr(VI)的吸附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游离细胞吸附剂在较宽的pH值(1~12)范围内稳定, 其表面电位等电点为pH=3;在等电点前(pH... 从pH值、温度及吸附动力学等方面比较研究游离和经海藻酸固定化的微藻Synechococcus sp.细胞生物吸附剂对Cr(VI)的吸附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游离细胞吸附剂在较宽的pH值(1~12)范围内稳定, 其表面电位等电点为pH=3;在等电点前(pH〈3)细胞对Cr(VI)吸附明显增强;在等电点后(pH>3)细胞对Cr(VI)也表现出一定的吸附. 这表明Cr(VI)主要通过静电吸附到细胞上, 吸附的作用点为蛋白质表面的质子化氨基. 游离细胞经海藻酸固定化后, 其表面电位等电点移至pH=2, 但两者的吸附行为相似, 且都与在海藻酸钙上的吸附行为显著不同, 说明固定化细胞对Cr(VI)的吸附主要是游离微藻细胞的作用;Cr(VI)在游离和固定化细胞上的吸附是一个快速的过程, 在其质量浓度低于1 g/L的范围内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 在10~50 ℃吸附不受温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吸附 废水处理 铬() 重金属 SYNECHOCOCCUS 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_2O光催化还原含铬(Ⅵ)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自力 刘宏伟 李茹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8-92,共5页
采用亚硫酸钠还原法制备了Cu2O光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含铬(Ⅵ)废水降解还原的光催化反应,同时与Bi2WO6、TiO2等光催化剂进行了活性比较。研究表明,在300W高压汞灯照射下反应1.5h,Cu2O、Bi2WO6和TiO2光催化剂对铬(Ⅵ)的光催化还原降解率... 采用亚硫酸钠还原法制备了Cu2O光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含铬(Ⅵ)废水降解还原的光催化反应,同时与Bi2WO6、TiO2等光催化剂进行了活性比较。研究表明,在300W高压汞灯照射下反应1.5h,Cu2O、Bi2WO6和TiO2光催化剂对铬(Ⅵ)的光催化还原降解率分别为69.5%、61.5%和44.2%,与其禁带宽度(2.0eV、3.0eV、3.2eV)成反比,Cu2O较窄的禁带宽度使其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Cu2O光催化还原铬(Ⅵ)废水的适宜工艺条件为:废水的pH为3.0,Cu2O光催化剂用量为0.25g·L^(-1)。在上述工艺条件下,300W高压汞灯光照反应时间4h后,废水中的铬(VI)有82%被还原。采用微分法对Cu2O光催化还原含铬(Ⅵ)废水反应进行了化学动力学研究,其光催化反应速率方程为:υ=0.681CCr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铜 光催化 铬离子()废水 钨酸铋 光催化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污泥处理含铬(Ⅵ)废水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贵镇 王志楼 +1 位作者 时启立 柳建设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5-167,173,共4页
针对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从pH值、吸附时间、污泥投加量、温度、铬(Ⅵ)浓度等方面研究了剩余污泥吸附剂对含铬(Ⅵ)废水的生物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废水的pH值是影响剩余污泥吸附铬(Ⅵ)的重要因素,适宜pH值为1.0~2.0;吸附是一... 针对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从pH值、吸附时间、污泥投加量、温度、铬(Ⅵ)浓度等方面研究了剩余污泥吸附剂对含铬(Ⅵ)废水的生物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废水的pH值是影响剩余污泥吸附铬(Ⅵ)的重要因素,适宜pH值为1.0~2.0;吸附是一个快速过程,适宜吸附时间为30min;在pH值为1.0,污泥投加量为8g/L,30℃吸附30min,对50mg/L铬(Ⅵ)废水的去除率可达99.65%;在20~60℃污泥吸附不受温度影响;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描述了污泥对铬(Ⅵ)的吸附结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分析,吸附前后污泥的形貌变化不明显,元素含量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铬()废水 生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菌对电镀废水中Cr(Ⅵ)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叶美金 冯鸿 +1 位作者 郭海霞 刘松青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46,共5页
研究了pH、时间、温度、干扰离子等对酵母菌吸附电镀废水中Cr(Ⅵ)的影响,并对其等温吸附过程及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以灭活酵母菌作为生物吸附剂时,溶液中干扰离子的存在会降低吸附剂的吸附效率,一定范围内温... 研究了pH、时间、温度、干扰离子等对酵母菌吸附电镀废水中Cr(Ⅵ)的影响,并对其等温吸附过程及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以灭活酵母菌作为生物吸附剂时,溶液中干扰离子的存在会降低吸附剂的吸附效率,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吸附效果越好,吸附时间为960 min时吸附达到平衡,吸附效果最佳的溶液pH值为2,吸附剂的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电镀废水进行Cr(Ⅵ)吸附试验,发现Cr(Ⅵ)的吸附率可以达到71.71%~76.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吸附 电镀废水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淤泥综合作用处理实验室Cr(Ⅵ)废水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欣 梁贤军 张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4-947,962,共5页
以实验室产生的Cr(Ⅵ)废水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废水的特点,选取鱼塘淤泥、长江回流区纳污淤泥、校园景观池塘淤泥,利用淤泥还原、吸附、络合等综合特性研究其处理Cr(Ⅵ)废水的效果及主要条件。结果表明,鱼塘淤泥是最佳污泥,当pH值为3~4... 以实验室产生的Cr(Ⅵ)废水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废水的特点,选取鱼塘淤泥、长江回流区纳污淤泥、校园景观池塘淤泥,利用淤泥还原、吸附、络合等综合特性研究其处理Cr(Ⅵ)废水的效果及主要条件。结果表明,鱼塘淤泥是最佳污泥,当pH值为3~4时处理效果强于pH值为弱酸或中性时,对所选废水Cr(Ⅵ)浓度达27mg/L时,泥水比为15g/150mL已经足够;去除率在泥水混合45h后基本稳定在93%以上。结果表明,淤泥是处理实验室Cr(Ⅵ)废水方便、高效、简便易得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 综合特性 实验室Cr()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树脂制备及其在处理含Cr(Ⅵ)废水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郑建东 吴霖生 +1 位作者 王永贵 葛秀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3-216,共4页
通过正交实验设计,采用悬浮聚合技术制备苯乙烯-二乙烯苯系列吸附树脂,以去除模拟废水中的Cr(VI)为目的,对树脂的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借助低温物理吸附仪、同步热分析仪和红外光谱考察了树脂物理性能。主要考察了搅拌机的转速、致... 通过正交实验设计,采用悬浮聚合技术制备苯乙烯-二乙烯苯系列吸附树脂,以去除模拟废水中的Cr(VI)为目的,对树脂的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借助低温物理吸附仪、同步热分析仪和红外光谱考察了树脂物理性能。主要考察了搅拌机的转速、致孔剂的配比、交联度这3个因素对吸附树脂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制备树脂的过程中致孔剂的配比对合成树脂的物理性能和吸附性能影响最大,其次是交联度。当致孔剂中甲苯与环己烷的配比为2∶1;交联度为20%;搅拌转数为350n/min条件下所制备树脂比表面积为430m2/g,对Cr(VI)的吸附量可达62.16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实验 铬离子(VI) 吸附树脂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桃红R褪色光度法测定电镀废水中的铬(Ⅵ) 被引量:9
8
作者 罗道成 刘俊峰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0-82,共3页
在0.5mol/LH2SO4介质中,玫瑰桃红R(Bordeaux-R)能与铬(Ⅵ)发生氧化褪色反应,据此建立了新的测定微量铬(Ⅵ)的光度法。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褪色后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2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78×104L/(mol.cm)。铬(Ⅵ)质量... 在0.5mol/LH2SO4介质中,玫瑰桃红R(Bordeaux-R)能与铬(Ⅵ)发生氧化褪色反应,据此建立了新的测定微量铬(Ⅵ)的光度法。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褪色后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2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78×104L/(mol.cm)。铬(Ⅵ)质量浓度在0~8.0mg/L内符合比尔定律,该法用于测定电镀废水中微量铬(Ⅵ),结果与滴定法相符,6次测定值RSD<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玫瑰桃红R 铬() 电镀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橙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铬(Ⅵ) 被引量:3
9
作者 宋仲容 何家洪 +1 位作者 高志强 徐强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99-1301,共3页
在0.05 mol·L^(-1)硫酸介质中,90℃水浴加热9 min时,痕量铬(Ⅵ)对过氧化氢氧化甲基橙褪色反应有显著的催化作用,研究了该催化褪色反应的最佳条件,提出了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铬(Ⅵ)的方法。该反应表观活化能为25.73 kJ·mol^(-1)... 在0.05 mol·L^(-1)硫酸介质中,90℃水浴加热9 min时,痕量铬(Ⅵ)对过氧化氢氧化甲基橙褪色反应有显著的催化作用,研究了该催化褪色反应的最佳条件,提出了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铬(Ⅵ)的方法。该反应表观活化能为25.73 kJ·mol^(-1),铬(Ⅵ)质量浓度在72μg·L^(-1)以内,与△A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0.058 mg·L^(-1)。用于工业废水和湖水等3个样品中铬(Ⅵ)量的测定,测定结果与二苯碳酰二肼标准法测得的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光度法 甲基橙 铬( 过氧化氢 工业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铁处理Cr(Ⅵ)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迎雪 徐栋 傅剑锋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3-35,共3页
水体中Cr(Ⅵ)浓度是衡量水质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新型水处理材料海绵铁处理Cr(Ⅵ)。试验表明,海绵铁对Cr(Ⅵ)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通过再生可以重复使用,消耗量很小,利用海绵铁处理含Cr(Ⅵ)废水是完全可行的。
关键词 海绵铁 含Cr()废水 去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色制革废水中Cr(Ⅵ)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邬宁昆 胡敏杰 +1 位作者 孙静 邵双喜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7-69,共3页
建立了以氧化镁为脱色剂,按GB 7467—1987标准测定深色制革废水中Cr(Ⅵ)含量的方法。实验表明:深色废水脱色率可达90%以上,Cr(Ⅵ)吸附率小于4%,当50 mL溶液中Cr(Ⅵ)质量在8.306~41.53μg时,回归方程m=0.834 3+20.32ΔA(r=0.999 9)。样... 建立了以氧化镁为脱色剂,按GB 7467—1987标准测定深色制革废水中Cr(Ⅵ)含量的方法。实验表明:深色废水脱色率可达90%以上,Cr(Ⅵ)吸附率小于4%,当50 mL溶液中Cr(Ⅵ)质量在8.306~41.53μg时,回归方程m=0.834 3+20.32ΔA(r=0.999 9)。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2.4%~97.6%,相对标准偏差为2.15%~4.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镁 脱色 六价铬 制革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混合微生物对Cr(Ⅵ)的去除效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燕 陈晓明 +3 位作者 王超 刘小玲 阮晨 宋收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5年第3期46-50,共5页
为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固定化微生物处理Cr(Ⅵ)废水体系,从混合微生物种类和固定化技术等方面对Cr(Ⅵ)的微生物去除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筛选出对Cr(Ⅵ)具有较高去除能力的混合菌株组合,然后采用海藻酸钠(SA)固定法进行混合菌株固定... 为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固定化微生物处理Cr(Ⅵ)废水体系,从混合微生物种类和固定化技术等方面对Cr(Ⅵ)的微生物去除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筛选出对Cr(Ⅵ)具有较高去除能力的混合菌株组合,然后采用海藻酸钠(SA)固定法进行混合菌株固定化,考察混合微生物和固定化混合微生物技术对Cr(Ⅵ)的去除效应。结果表明:HB(Bacillus subtilis var.)菌株对Cr(Ⅵ)有较好的去除能力,在40 mg/L的Cr(Ⅵ)溶液中其去除率可达98%左右,其次为Ua(Bacillus atrophaeus)菌株,最后为XJ-Ⅱ(Bacillus subtilis)菌株;混合菌株组合中,HB菌与XJ-Ⅱ菌组合和HB菌与Ua菌组合对Cr(Ⅵ)的去除效应较好,在60mg/L的Cr(Ⅵ)溶液中其去除率可达92%;混合菌株经固定化处理后,HB菌与Ua菌组合对Cr(Ⅵ)的去除率仍很高,在40mg/L的Cr(Ⅵ)溶液中其去除率可达到98%。可见,混合微生物能有效地提高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Cr(Ⅵ)的去除效应,且固定化混合微生物技术有望在铬污染废水中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铬废水 混合菌株 固定化混合微生物 Cr()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电流库仑滴定法测定电镀废水中Cr(Ⅵ)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征帆 杨艳丽 《电镀与精饰》 CAS 2008年第8期40-42,共3页
以恒电流库仑分析法测定了电镀废水中Cr(Ⅵ)的含量,以永停终点法指示库仑滴定终点,测定结果与分光光度法相吻合。该方法与分光光度法相对比具有设备简单、快速、灵敏等优点。为电镀废水中Cr(Ⅵ)的含量测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恒电流库仑滴定 Cr() 电镀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Na^+、Ca^(2+)共存离子对活性炭吸附Cr(Ⅵ)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葛军 申星梅 +3 位作者 吴成志 王平 武杏荣 李辽沙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共4页
以含有重金属离子Cr(Ⅵ)以及共存轻金属离子K^+、Na^+、Ca^(2+)的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活性炭进行吸附处理,探讨了3种共存轻金属离子对活性炭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1)共存的K^+、Na^+、Ca^(2+)与Cr(Ⅵ)之间存在竞争吸附,其影... 以含有重金属离子Cr(Ⅵ)以及共存轻金属离子K^+、Na^+、Ca^(2+)的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活性炭进行吸附处理,探讨了3种共存轻金属离子对活性炭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1)共存的K^+、Na^+、Ca^(2+)与Cr(Ⅵ)之间存在竞争吸附,其影响活性炭吸附Cr(Ⅵ)的大小顺序为Ca^(2+)>Na^+>K^+,其中Ca^(2+)导致Cr(Ⅵ)去除率下降44.16百分点。(2)吸附Cr(Ⅵ)的活性炭在2 170cm^(-1)处出现新的红外振动峰,表明Cr(Ⅵ)与活性炭之间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在同时吸附Cr(Ⅵ)与共存离子的样品中,未出现新的红外振动峰,表明K^+、Na^+、Ca^(2+)与活性炭间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3)活性炭吸附Cr(Ⅵ)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其动力学曲线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Cr() 共存离子 竞争吸附 含铬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硅藻土复合材料对选矿废水中Cr(Ⅵ)的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吴吉昀 冯博 +2 位作者 陈燕 刘建英 杨增烨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5-129,共5页
将粉煤灰、硅藻土复合焙烧改性后制得吸附剂——粉煤灰-硅藻土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吸附选矿废水中的Cr(Ⅵ),考察了溶液Cr(Ⅵ)初始浓度、pH值、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等参数对吸附剂吸附Cr(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 将粉煤灰、硅藻土复合焙烧改性后制得吸附剂——粉煤灰-硅藻土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吸附选矿废水中的Cr(Ⅵ),考察了溶液Cr(Ⅵ)初始浓度、pH值、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等参数对吸附剂吸附Cr(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与硅藻土复合焙烧改性后,材料孔隙增加,比表面积增大;粉煤灰-硅藻土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在溶液Cr(Ⅵ)初始浓度10 mg/L、pH=2、粉煤灰-硅藻土复合材料投加量20 g/L、吸附温度60℃、吸附时间6 h条件下,500℃焙烧2 h制得的粉煤灰-硅藻土复合材料对废水中Cr(Ⅵ)去除率可达7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硅藻土 含铬废水 焙烧改性 吸附 物理吸附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萃取法回收电镀废水中的Cr(Ⅵ) 被引量:2
16
作者 梁儒 刘国光 +1 位作者 吕文英 孙斌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21,25,共4页
用四丁基氯化铵(TBAC)对Cr(Ⅵ)进行萃取,考察了稀释剂、水相pH、萃取剂浓度、水相体积、萃取振荡时间等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萃取条件,确定了萃取物中TBAC与Cr(Ⅵ)的物质的量比为1∶2。用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对负载Cr(Ⅵ)的... 用四丁基氯化铵(TBAC)对Cr(Ⅵ)进行萃取,考察了稀释剂、水相pH、萃取剂浓度、水相体积、萃取振荡时间等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萃取条件,确定了萃取物中TBAC与Cr(Ⅵ)的物质的量比为1∶2。用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对负载Cr(Ⅵ)的有机相进行反萃取,反萃取率达97%,浓缩结晶后以重铬酸钠的形式回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四丁基氯化铵 电镀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盐环境下Cr(Ⅵ)/亚硫酸盐体系氧化降解效能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庆泽 黄颖 王兆慧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77,共7页
鉴于亚硫酸盐处理含铬Cr(Ⅵ)废水时会产生氧化性极强的硫酸根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使得亚硫酸盐的消耗量增加,为提高亚硫酸盐的利用率并将产生的活性自由基加以利用,选取了常见的偶氮染料酸性橙7(AO7)作为目标有机污染物用以捕获产生的... 鉴于亚硫酸盐处理含铬Cr(Ⅵ)废水时会产生氧化性极强的硫酸根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使得亚硫酸盐的消耗量增加,为提高亚硫酸盐的利用率并将产生的活性自由基加以利用,选取了常见的偶氮染料酸性橙7(AO7)作为目标有机污染物用以捕获产生的活性自由基,以达到含Cr(Ⅵ)废水和有机污染废水协同处理的目的。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显色法测定AO7、Cr(Ⅵ)和亚硫酸盐等各反应物的浓度变化,采用自由基捕获方法鉴定反应中的活性氧化物种。结果表明,Cr(Ⅵ)/亚硫酸盐体系能够在降解AO7的同时,将Cr(Ⅵ)转化为Cr(Ⅲ), S(Ⅳ)氧化为硫酸根离子。在[Na_2SO_3]_0=0.5 mM、[Cr^(6+)]_0=0.1 mM、pH=3.0条件下,Cr(Ⅵ)/亚硫酸盐体系对AO7的降解效果最好,反应60 min后,AO7降解率和Cr(Ⅵ)的还原率分别为86.1%和82.0%,且氯离子Cl^-的加入几乎无影响。在反应体系中加入0.1 mM乙醇或叔丁醇后,AO7的降解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在Cl^-=0/300 mM条件下,AO7的降解率分别变为56.6%/71.7%和80.7%/81.5%,证明该体系中的主要氧化物为SO■和·OH,且起主要作用的是SO■。AO7降解实验、可吸附卤代物(AOX)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结果表明,Cr(Ⅵ)/亚硫酸盐体系在高盐环境下能保持较高的降解效率,且不会增加氯代二次产物的生成,这种新型的氧化降解体系有望在高盐工业废水处理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亚硫酸盐 高盐环境 降解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增敏光度法测定电镀废水中的铬(Ⅵ)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梦颖 贾华丽 +1 位作者 王春杰 赵辉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4-96,共3页
在硫酸介质中以及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存在条件下,对痕量Cr(Ⅵ)催化溴酸钾氧化孔雀石绿褪色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测定痕量Cr(Ⅵ)的新方法,研究了影响褪色反应的因素。在优化实验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0~60μg/L,检出限为7.... 在硫酸介质中以及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存在条件下,对痕量Cr(Ⅵ)催化溴酸钾氧化孔雀石绿褪色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测定痕量Cr(Ⅵ)的新方法,研究了影响褪色反应的因素。在优化实验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0~60μg/L,检出限为7.5×10^(-4)μg/L。该法用于测定电镀废水中的铬(Ⅵ),相对标准偏差(n=6)为2.1%,结果与原子吸收法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 分光光度法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 孔雀石绿 电镀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交流电絮凝含铬(Ⅵ)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波 裴勇 +2 位作者 徐涛 雷细平 余刚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59,共6页
采用双铁电极脉冲交流电絮凝处理含有铬(Ⅵ)离子的废水.加入100 g·m-3铬酸钾,700 g·m-3Na Cl作为导电盐,用硫酸控制调节pH值为4的模拟废水中,在室温(20~25℃)下采用40μA·g-1Fe脉冲交流进行电凝絮,废水流速为2 dm3·... 采用双铁电极脉冲交流电絮凝处理含有铬(Ⅵ)离子的废水.加入100 g·m-3铬酸钾,700 g·m-3Na Cl作为导电盐,用硫酸控制调节pH值为4的模拟废水中,在室温(20~25℃)下采用40μA·g-1Fe脉冲交流进行电凝絮,废水流速为2 dm3·min-1,4组反应器串联.废水中铬(Ⅵ)离子浓度能降到0.090 g·m-3,铬(Ⅵ)的去除率达9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 废水 电絮凝 双铁电极 脉冲交流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时合成层状超分子化合物去除实验室废水中Cr(Ⅵ)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霞萍 王雪瑾 +3 位作者 蓝路梅 左红保 白德奎 李铭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8-282,共5页
即时合成了含Cr(Ⅵ)的镁铝层状超分子化合物(Mg/Al-Cr(Ⅵ)-LSC),通过X射线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和BET比表面积分析表征其结构,并探讨了对Cr(Ⅵ)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1)当Mg、Al摩尔比为2∶1、pH为9.0~10.0、常温反应10min时... 即时合成了含Cr(Ⅵ)的镁铝层状超分子化合物(Mg/Al-Cr(Ⅵ)-LSC),通过X射线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和BET比表面积分析表征其结构,并探讨了对Cr(Ⅵ)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1)当Mg、Al摩尔比为2∶1、pH为9.0~10.0、常温反应10min时,废水处理效果最佳,含50.0mg/L Cr(Ⅵ)的实验室废水经一次工艺处理后,Cr(Ⅵ)剩余质量浓度小于0.5mg/L,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2)Mg/Al-Cr(Ⅵ)-LSC中Mg^(2+)、Al^(3+)水解生成氢氧化物构成材料的骨架,废水中CrO_4^(2-)通过静电引力吸附进入层状超分子材料层间,平衡层板的正电荷,并作为层间阴离子被去除。(3)Mg/Al-Cr(Ⅵ)-LSC对Cr(Ⅵ)具有良好的吸附再生性和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超分子化合物 实验室废水 Cr()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