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51篇文章
< 1 2 1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ew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nuclear power plants,and inspirations to Fukushima accident
1
作者 WANG Chu NIU Jianzhi +2 位作者 LUN Xiaoxiu ZHANG Linus BERNDTSSON Ronny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8,193-200,共27页
[Background]The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 that radioactive elements like Cs and Sr may adversely affect marine ecosystems and the fishing industry.Traditional treatment systems for radioactive wastewater like the Advan... [Background]The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 that radioactive elements like Cs and Sr may adversely affect marine ecosystems and the fishing industry.Traditional treatment systems for radioactive wastewater like the 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ALPS)and Kurion have faced challenges in limiting concentration and achieving safety criteria.Studies suggest potential long-term impacts on benthic organisms and seafood networks due to radioactive elements like Cs and Sr from the discharged radioactive wastewater,which may hinder post-disaster recovery and provoke economic losses in the fishing industry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A series of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issues of Cs and Sr pollution migration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Fukushima.[Methods]To provide feasible solutions,the main article includes five nuclear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for different media(water and soil)were evaluated through reviewing the previous fifteen years'articles.To provide feasible solutions,the main articles,the phytoextraction technologies in Cs and Sr treatment within different land use areas were wildly analyzed(Camellia japonica,Arabidopsis halleri and other local species).[Results]1)A 99.9%removal rate for Cs^(+)and 99.5%for Sr^(2+)was achieved by the KFe[Fe(CN)_(6)]and BaSO_(4)co-precipitation method.2)For membrane filtration,Sr^(2+)and Cs^(+)were removed us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graphene oxide)and ion exchange techniques using inorganic materials like titanosilicates.The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membrane filtration for Sr^(2+)and Cs^(+)was at least 92%and 94%,respectively.The study analyze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 in different land uses,river basins and catchments.3)The underground water treatment mainly were completed via the membrance technologies like reverse osmosis and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s(PRB)technologies.The ^(90) Sr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77%-91%compared to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by PRB technology.These diverse methods offered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radioactive wastewater treatment,especially the co-precipitation method may be feasible remediation measures to ensure ecological safety surrounding nuclear power utilizing areas.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for soil pollution treatment mainly focused on the use of stabilizers to hinder the migration of Cs and Sr in the soil and the effects of wind erosion such as interpolyelectrolyte complexes.[Conclusions]We evaluated the pollution of Cs and Sr in the Fukushima nuclear radiation soil and water to provide solu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nuclear wastewater and to prevent radionuclide pollutants from migrating into the soil and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kushima nuclear power accident nuclear wastewater treatment environmental strateg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Secretariat of Special Committee for Water Jet Technology
2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99-99,共1页
关键词 The Secretariat of Special Committee for water Jet techn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综述及案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吕航 赵月 +3 位作者 龚绪龙 万佳俊 郭慧 许书刚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3,共19页
土壤盐碱化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随着我国滨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愈发紧缺,改良利用滨海盐碱地的需求日益迫切,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然而,现有针对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的综述研究多以物理、化学等基于学... 土壤盐碱化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随着我国滨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愈发紧缺,改良利用滨海盐碱地的需求日益迫切,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然而,现有针对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的综述研究多以物理、化学等基于学科的分类方式划分改良技术,难以指导实际工程中改良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因此,文章旨在系统梳理现有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总结更易于实践的技术分类方式,以指导实际工程应用。文章通过系统收集和筛选我国滨海盐碱地改良相关研究文献,综合对比和总结不同改良技术的优劣性及适用范围,依据其调控改良目标进行技术分类,并选取不同条件下高效改良方案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滨海盐碱地主要成因为成土盐分高、土壤理化性质差、毛细返盐作用强;(2)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可根据调控改良目标划分为淋滤除盐技术、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技术、抑制返盐技术、生物改良技术四类;(3)淋滤除盐与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技术在滨海地区应用最广泛,抑制返盐技术多用于高盐地区,生物改良技术应根据盐分水平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在轻度盐碱化土壤中,适宜种植耐盐作物从而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基于对改良技术的总结分析,文章提出了滨海盐碱地针对性改良技术体系构建、滨海盐碱土改良过程中水资源的高效与安全利用、加强多学科交叉的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方法研究及滨海盐碱地改良的长效性管理等研究方向,以期为滨海盐碱地的高效治理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土壤盐碱化 脱盐技术 改良策略 水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纾困点、动力源与突破口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凤平 郝思宇 +1 位作者 宋妍 黄蕊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2,共9页
水利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着重探讨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面临的主要发展困境、存在的发展动力以及如何着力突破等问题,以科技、效能、质量、绿色四个维度为主线,分析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需要面对的主要纾困点... 水利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着重探讨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面临的主要发展困境、存在的发展动力以及如何着力突破等问题,以科技、效能、质量、绿色四个维度为主线,分析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需要面对的主要纾困点;分析科技维度中的“智慧水利建设+数字技术应用”、效能维度中的“资源优化配置+资源高效利用”、质量维度中的“国家水网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绿色维度中的“倡导多元共治+绿色金融政策”等对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动力;提出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水利智能化水平、以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科学决策能力、以加强标准执行保障工程质量和供水安全、以推进绿色施工和完善监测网站为突破口,化解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瓶颈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新质生产力 智慧水利建设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硫共掺杂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Ni^(2+)和Co^(2+)的吸附 被引量:1
5
作者 余谟鑫 张振 +3 位作者 史文旭 孙宇航 王晓婷 柯清平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6,共11页
以芦荟皮为原料、(NH_(4))_(2)SO_(4)为氮源和硫源,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炭前驱体,再经高温热解制备了氮硫共掺杂生物炭(NSBC)。采用SEM、BET、XPS、Zeta电位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温度热解制备的NSBC对水溶液中Ni^(2+)、Co^(2+)的吸附... 以芦荟皮为原料、(NH_(4))_(2)SO_(4)为氮源和硫源,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炭前驱体,再经高温热解制备了氮硫共掺杂生物炭(NSBC)。采用SEM、BET、XPS、Zeta电位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温度热解制备的NSBC对水溶液中Ni^(2+)、Co^(2+)的吸附性能,探究了NSBC吸附Ni^(2+)、Co^(2+)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分析了温度和pH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推测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NSBC表面为层片状堆积的多孔结构,热解温度800℃制备的NSBC_(800)具有分级多孔结构,微孔总体积0.07 cm^(3)/g,比表面积149 m^(2)/g,非微孔体积占比46%,其表面具有摩尔分数29.94%的O元素、4.79%的N元素和6.21%的S元素。NSBC_(800)对Ni^(2+)和Co^(2+)的最大平衡吸附量分别为245.70和223.71 mg/g。NSBC表面由O、N和S元素组成的化学官能团吸附Ni^(2+)和Co^(2+)反应生成盐或络合物,沉积在生物炭表面;Langmuir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的NSBC对Ni^(2+)和Co^(2+)的吸附表明,该过程由化学吸附控制,通过络合作用、共沉淀、离子交换和静电吸引等机制实现对Ni^(2+)和Co^(2+)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硫共掺杂 芦荟皮 生物质 废弃电池 Ni^(2+) Co^(2+) 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浊度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挑战
6
作者 宋小三 申庆超 +1 位作者 张永发 魏文轩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2-1306,共5页
随着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研发一种低碳环保的高浊水处理技术对于缓解各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高浊水的性质、高浊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优缺点、高浊水处理技术面临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 随着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研发一种低碳环保的高浊水处理技术对于缓解各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高浊水的性质、高浊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优缺点、高浊水处理技术面临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概述。重点提出了直接超滤技术在高浊水处理中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并对高浊水处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高浊水的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浊水 水处理技术 直接超滤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煤矿区矿井水深井回灌的研究现状和技术挑战
7
作者 陈歌 孙亚军 +6 位作者 隋旺华 徐智敏 张莉 李鑫 刘琪 李恒 袁培山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3-1057,共15页
我国主产煤矿区面临矿井水外排体量大、处理费用高、环保压力大的“矛盾”难题,既通过疏放排水工程保障煤炭资源安全开采,又需优化矿井水处理工艺、降低费用,使煤矿外排水水质满足环保要求。如何有效处理矿井水和实现煤-水双资源协调开... 我国主产煤矿区面临矿井水外排体量大、处理费用高、环保压力大的“矛盾”难题,既通过疏放排水工程保障煤炭资源安全开采,又需优化矿井水处理工艺、降低费用,使煤矿外排水水质满足环保要求。如何有效处理矿井水和实现煤-水双资源协调开采是现阶段亟须解决的难题之一。笔者团队在系统研究已有零星矿井水深井回灌工程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矿井水回灌的不同类型,从地质构造、回灌目标层介质岩性、水文地质结构特征、水质配伍性4个方面提出了回灌目标层筛选原则和筛选方法。其次,在基础理论方面,围绕区域深层水文地质条件、弱渗地层水文地质参数、多场耦合作用机理、低孔低渗致密砂岩水力压裂增渗、灰岩增容增渗评价、裂缝-孔洞-溶隙-基质多重介质与复杂水动力场刻画、诱发地震风险分级管控与预防体系、矿井水回灌污染防控技术标准与行业规范8个方面,总结并明确了未来相关的基础研究重点。然后,聚焦矿井水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依次阐述了矿井水深井回灌适宜区与潜力区筛选、深井成孔-固井-采样与极端条件下水文地质试验装备、回灌过程动态实时监测与预警技术、裂缝网络定量表征技术、矿井水与CO_(2)协同封贮、矿井水深井回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与风险防控6类关键技术;在关键装备和软件方面,围绕室内试验设备、现场高压回灌装备与智能化系统、一体化软件系统等,提出了联合攻关的技术方向。最后,系统性划分了矿井水回灌工艺,形成了底板砂岩层回灌、底板灰岩层回灌、顶板砂岩层/松散层回灌、浅层灰岩层回灌、顶板离层回灌等工艺模式,初步明确了相关的技术要求。基于上述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框架,对我国煤矿区矿井水深井回灌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和亟须突破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基础研究、实践应用的方向,期望为现阶段仍饱受争议的矿井水深井回灌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探索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 深井回灌 技术现状 回灌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强度时空演变及反弹效应研究
8
作者 覃朝晖 潘铮 +1 位作者 丁志国 田红宇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80,共10页
为了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并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构建节水型社会,有必要科学分析农业用水强度的变化及其反弹效应。基于2004—2022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核密度函数对各省(市)农业用水强度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农业用水反弹效... 为了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并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构建节水型社会,有必要科学分析农业用水强度的变化及其反弹效应。基于2004—2022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核密度函数对各省(市)农业用水强度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农业用水反弹效应的标准,测算了农业用水反弹效应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强度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按地区划分,农业用水强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在空间上,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强度从最初的不均匀多波峰分布逐步转变为三波峰分布,各省(市)间的农业用水强度差异逐渐缩小;考虑农业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出现了较高程度的农业用水反弹现象,表明农业用水总量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为此,应加快农业节水技术创新,开发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降低农业用水反弹效应的程度,从而实现减量增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水强度 反弹效应 农业用水总量 农业节水技术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9
作者 杨全刚 孙雅杰 +3 位作者 王会 潘红 娄燕宏 诸葛玉平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395,共12页
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对扩大耕地面积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盐碱地综合利用治理技术是挖掘盐碱地潜力的基础和重要手段。针对我国盐碱地类型多、改良利用方式差别大等特点,对当前盐碱地物理、化学、水利、微生物和植物改... 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对扩大耕地面积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盐碱地综合利用治理技术是挖掘盐碱地潜力的基础和重要手段。针对我国盐碱地类型多、改良利用方式差别大等特点,对当前盐碱地物理、化学、水利、微生物和植物改良技术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坚持分区综合治理,梯次提升盐碱耕地质量,有序推进盐碱荒地综合开发,构建轻度、中度、重度和盐碱地荒地多元化改良与综合利用技术路径。并建议以培肥土壤、提高产能、保护盐碱地生态环境为基本要求,从多水源高效安全利用、盐碱障碍绿色消减、盐碱耕地养分扩容增效和增碳稳碳等方面加强改良利用新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改良技术 综合利用 多元化 水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素基气凝胶的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10
作者 陈港 敖杰 +2 位作者 贺莹莹 王淳玉 张成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9-157,共9页
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迫切需要开发高效且可持续去除污染物的方法。该研究提出用常压干燥法制备一种兼具阴离子和阳离子污染物高吸附量的纳米纤维素基气凝胶。首先聚乙烯亚胺(PEI)通过静电相互作用附着在羧甲基化纤维素纳米纤维(CNF)骨架... 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迫切需要开发高效且可持续去除污染物的方法。该研究提出用常压干燥法制备一种兼具阴离子和阳离子污染物高吸附量的纳米纤维素基气凝胶。首先聚乙烯亚胺(PEI)通过静电相互作用附着在羧甲基化纤维素纳米纤维(CNF)骨架上,然后使用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和戊二醛(GA)进行化学交联得到水凝胶,最后通过溶剂交换和常压干燥方法制得低密度(18.80 mg/cm^(3))和高孔隙率(92.06%)的CNF/PEI复合气凝胶(CPA),该气凝胶在水中展现出优异的结构稳定性。得益于气凝胶同时含有阴离子型羧甲基和阳离子型氨基,它在复杂废水环境下能同时对阳离子和阴离子染料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每克气凝胶对亚甲基蓝(MB)和刚果红(CR)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516 mg和2090 mg,阴、阳离子染料的去除率达到98%以上。此外,气凝胶展现出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在碱性溶液中浸泡一周仍保持完整,且在湿态下经过10次循环压缩,其弹性恢复率仍保持在60%。相比同类吸附材料,CPA在吸附容量、两性吸附能力及重复使用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该研究提出的制备方法耗时短、效率高,适合规模化生产,有望在工业化污水处理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素 气凝胶 表面改性 染料吸附 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泵抽吸式井下水力旋流器结构优化与性能分析
11
作者 邢雷 刘昶 +4 位作者 蒋明虎 赵立新 高扬 李新亚 关帅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1-619,共9页
为适应单泵抽吸式同井注采工艺,减少井下采油回注设备成本,提出一种单泵抽吸式井下水力旋流器结构。结合试验设计、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方法,对水力旋流器结构参数进行显著性分析与参数优化,构建了结构参数与分离效率间的数学关系模型,... 为适应单泵抽吸式同井注采工艺,减少井下采油回注设备成本,提出一种单泵抽吸式井下水力旋流器结构。结合试验设计、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方法,对水力旋流器结构参数进行显著性分析与参数优化,构建了结构参数与分离效率间的数学关系模型,获得了结构参数的最佳匹配方案,并分析了操作参数对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结构优化后水力旋流器分离效率由91.2%提升至99.3%。当分流比为40%、含油浓度为1%、入口流量为5 m^(3)·h^(-1)时,达到最佳分离效率99.83%。模拟与实验呈现较好的一致性。研究可为单泵抽吸式同井注采技术的实施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水力旋流器 同井注采 分离性能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空间站污水特性与水再生技术研究
12
作者 杨松林 丁平 +8 位作者 刘向阳 李英斌 程冬建 刘相 熊涛 褚厚娟 高郁晨 张震 王俊峰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0-319,共10页
在空间站长期有人任务中,对站内产生污水的高效循环再生是实现空间站经济可靠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中国空间站水再生系统由水处理、尿处理和CO_(2)还原子系统构成。尿处理子系统可将化学预处理之后的尿液蒸馏获得尿蒸馏水,CO_(2)还原子... 在空间站长期有人任务中,对站内产生污水的高效循环再生是实现空间站经济可靠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中国空间站水再生系统由水处理、尿处理和CO_(2)还原子系统构成。尿处理子系统可将化学预处理之后的尿液蒸馏获得尿蒸馏水,CO_(2)还原子系统从CO_(2)和H2的还原反应中取得还原水,与冷凝水一并被水处理子系统深度净化为再生水,可以满足空间站内饮用、电解制氧、平台运营等所有净水使用需求。在长期在轨监测关键水质指标电导率和TOC的基础上,通过多次载人飞行任务下行站内的各种污水和再生水水样,开展了全面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预处理尿液、尿蒸馏水、还原水和冷凝水的主要污染成分在地面试验污水模型范围内,但种类、浓度存在一定的天地差异;站内再生水在有人任务期间可以保持在电导率≯1μS/cm,TOC≯1 ppm的纯水标准。研究表明:水再生系统在轨运行稳定、高效,综合污水回收比例≮85%,大幅降低了水资源上行的需求,为乘组在轨饮水、用水的安全性提供了保证,为空间站长期经济可靠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空间站 污水特性 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 水再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处理高硬度水的双层颗粒式药剂研发与效果分析
13
作者 胡家玮 刘岩 +1 位作者 王聪 刘美婧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5-1705,共11页
以Na_(2)CO_(3)、NaOH、改性聚乙烯醇(PVA1788)、PAC、Na_(2)SiO_(3)为原材料,研发一种水溶性双层颗粒式水处理药剂,用于处理高硬度水。其中的改性PVA1788是通过加成反应制备的,以增强其水溶性,并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傅... 以Na_(2)CO_(3)、NaOH、改性聚乙烯醇(PVA1788)、PAC、Na_(2)SiO_(3)为原材料,研发一种水溶性双层颗粒式水处理药剂,用于处理高硬度水。其中的改性PVA1788是通过加成反应制备的,以增强其水溶性,并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对改性PVA1788进行微观分析。最后对药剂去除效果进行检验,并考察储存时间、反应水温、pH、反应时间对药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a_(2)CO_(3)、NaOH可有效去除水中硬度,改性PVA1788具有水溶性有利于提高药剂的溶解性能;双层颗粒式药剂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使用条件宽泛,储存5~30天后使用仍然有效,硬度去除率可稳定达到92%~94%。研发的双层颗粒式药剂内外层组分可分步释放,改变了水处理工艺中药剂需分步投加的传统方式,缩短了水处理工艺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硬度水 水处理药剂 聚乙烯醇 水溶性材料 水处理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含气对油水分离管柱流场特性及性能影响
14
作者 蒋明虎 汪帆 +3 位作者 邢雷 赵立新 李新亚 陈丁玮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61-3372,共12页
同井注采技术是实现高含水油田经济开采的有效途径,但含气条件对井下油水分离的不利影响成为限制同井注采技术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双泵抽吸式油水分离管柱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PIV流场测试及高速摄像实验研究方法,开展不... 同井注采技术是实现高含水油田经济开采的有效途径,但含气条件对井下油水分离的不利影响成为限制同井注采技术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双泵抽吸式油水分离管柱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PIV流场测试及高速摄像实验研究方法,开展不同含气量下油水分离管柱的流场特性及分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含气量的增加会导致旋流器溢流管内轴向速度降低,旋流腔内切向速度最大值由2.98 m/s降低为2.88 m/s;此外,气相会扩大旋流器内低压区范围,致使旋流器内压力水平下降;并且,气相会加剧流场湍流现象,采出段内湍流动能最大值由0.21 J/kg增加到0.32 J/kg;随着含气量的增大,油相分离效率降幅加快,在研究范围内最大下降了14.43%。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呈现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旋流器 油水分离 同井注采 分离性能 流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黑木耳菌糠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褚盼盼 刘英洁 +1 位作者 刘承葳 候恬靖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优化废弃黑木耳菌糠多糖提取工艺,分别将黑木耳菌糠和多糖得率作为材料和指标,采用热水浸提法和酶辅助提取法提取黑木耳菌糠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以期得到黑木耳菌糠多糖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热水浸提法的最佳工艺... 为优化废弃黑木耳菌糠多糖提取工艺,分别将黑木耳菌糠和多糖得率作为材料和指标,采用热水浸提法和酶辅助提取法提取黑木耳菌糠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以期得到黑木耳菌糠多糖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热水浸提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4、提取时间3 h、提取温度81℃,多糖得率为5.251%,影响因素大小排序为C(提取温度)>A(料液比)>B(提取时间);酶辅助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4.4、料液比1∶15、提取温度56℃、提取时间4 h,多糖得率为13.642%,影响因素大小排序为A(pH)>D(提取时间)>C(提取温度)>B(料液比);经比较,以黑木耳菌糠多糖得率为指标,酶辅助提取法提取多糖明显优于热水浸提法。综上,从黑木耳菌糠中提取多糖的方法可行,为废弃食用菌菌糠的资源化利用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耳菌糠 多糖得率 热水浸提法 酶辅助提取法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高耗水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
16
作者 张婕 阮晨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8,共10页
为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选取2011—2022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高耗水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实证检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高耗水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城... 为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选取2011—2022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高耗水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实证检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高耗水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能够促进高耗水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是该试点政策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高耗水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效应在中西部地区、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和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文明城市 高耗水企业 新质生产力 绿色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解读
17
作者 赵院 曹文华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2期9-13,I0005,共6页
水土保持监测是依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开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02年以来,水利部先后发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 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SL 342—2006)、《水土保持监测点代码》(SL 452—2009... 水土保持监测是依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开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02年以来,水利部先后发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 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SL 342—2006)、《水土保持监测点代码》(SL 452—2009)和《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SL 592—2012)4项标准,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以来,原来的4项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急需修订完善。2020年,水利部决定对这4项标准进行整合修订。2024年10月22日,水利部发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SL/T 227—2024),自2025年1月22日起实施。修订后的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地方水土保持监测站建设、监测站观测内容和方法、遥感监测、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对标准修订的背景、修订过程、修订原则、标准主要内容、修订主要内容和强化内容等进行了解读,为相关从业单位及从业人员学习、理解和掌握标准提供参考。建议组织编制标准宣贯材料,开展宣传和培训,各地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相关工作时要认真贯彻执行,在使用中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读 技术规范 监测技术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涉水工程科技创新一体化组织模式研究
18
作者 丁继勇 牛超群 吕汶汛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49,共8页
重大涉水工程作为一类复杂系统工程,具有科技创新的现实需求和动力。通过分析国内外重大工程科技创新及实际案例,指出当前重大涉水工程科技创新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碎片化现象,梳理了重大涉水工程科技创新典型组织模式及特点和问题;基于... 重大涉水工程作为一类复杂系统工程,具有科技创新的现实需求和动力。通过分析国内外重大工程科技创新及实际案例,指出当前重大涉水工程科技创新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碎片化现象,梳理了重大涉水工程科技创新典型组织模式及特点和问题;基于有组织科研理念,借鉴工程总承包模式的组织优点,提出重大涉水工程科技创新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构想及其3种类型。这3种科技创新一体化模式运行的效果与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合理确定科技创新任务范围,优化科技创新总包商选择机制,合理编制科技创新一体化合同,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科技创新一体化项目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重大涉水工程 一体化组织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淡水流域砷的水生生物基准与生态风险评估
19
作者 宋朝霞 谷立坤 +1 位作者 李晓琪 李孟瑶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59-2466,共8页
为了深入探究我国淡水流域砷的水生生物基准,为砷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砷的生态和健康毒理效应及关键因子的综合分析,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对我国淡水生态系统中砷的短期和长期水质基准进行推算,并对砷污染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 为了深入探究我国淡水流域砷的水生生物基准,为砷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砷的生态和健康毒理效应及关键因子的综合分析,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对我国淡水生态系统中砷的短期和长期水质基准进行推算,并对砷污染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基于大型溞、鲫鱼、青萍等6门8科9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数据,推导出砷的淡水生物短期水质基准为43.25μg/L,基于大型溞、鲤鱼、青萍、河蚌等5门9科10种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数据,推导出砷的淡水生物长期水质基准为3.53μg/L。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西北诸河流域砷的生态风险系数最高,而第二松花江流域砷的风险系数最低,其余大多数淡水流域中砷对水生生物的风险相对较低。然而,鉴于全国淡水流域砷浓度数据的局限性,这些基准值难以全面反映各流域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特别关注风险系数较高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淡水水生生物 水质基准 急慢性毒性 生态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立木茎干蓄水能力与液流相关性研究
20
作者 赵燕东 刘小锋 +2 位作者 聂立杨 李继龙 朱琳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2-500,共9页
茎干水分与液流动态关系对于理解植物水分运输机制和蒸腾调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植物水分监测方法由于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限制,难以捕捉植物水分变化的细微过程。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i.MX6ULL芯片的智能监测系统,通过结合先进... 茎干水分与液流动态关系对于理解植物水分运输机制和蒸腾调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植物水分监测方法由于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限制,难以捕捉植物水分变化的细微过程。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i.MX6ULL芯片的智能监测系统,通过结合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实现了对茎干水分、液流速率、蒸腾量、土壤含水率以及空气温湿度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在银杏树上的长期实地监测验证了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统计结果表明,银杏树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液流和茎干水分变化趋势显著,液流速率为0.82~20.52 cm/h,而生长季中茎干水分导数与液流数据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不低于-0.7)。生长季期间,液流增加伴随着茎干水分减少,且茎干水分变化速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液流变化趋势。此外,空气温度每上升1℃,液流速率平均增加8.6%,而空气相对湿度每上升10个百分点,则导致液流速率下降27.3%。研究结果为活立木水分运输关系提供了实验证据,并为植物生理学研究和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立木茎干蓄水能力 智能监测系统 液流 传感器技术 实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