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5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XY RECORD OF A FIRN-CORE FROM AN ALPINE GLACIER AND ITS IMPLICATION TO RECENT GLACIO-CLIMATIC VARIATIONS ON MT. YULONG, SOUTHEASTERN PART OF TIBETAN PLATEAU
1
作者 He Yuanqing, Yang Meixue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91-391,共1页
Mt. Yulong,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ibetan Plateau, is the southmost present glaciation area both in China and Europe\|Asia continent,where distributes 19 typical sub\|tropics temperate glaciers. In the summer... Mt. Yulong,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ibetan Plateau, is the southmost present glaciation area both in China and Europe\|Asia continent,where distributes 19 typical sub\|tropics temperate glaciers. In the summer of 1999, a firn core, 10 10m long to the glacier ice, was successfully recovered in the accumulation area at the largest glacier (No.1 Baishui) on Mt. Yulong. Annu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different climatic signals above the depth of 7 8m are apparent and five\|year snow accumulation can be clearly identified by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isotopic and ionic composition, some higher values of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pH values. These annual boundaries can be also verified by the positions of dirty refrozen ice layers at summer surface of each year. The mean annual net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balance years of 94/95 and 97/98 are calculated to about 900mm water equivalent. The amplitude of isotopic changes becomes smaller with the increasing depth of the core and isotopic homogenization occurred below the depth of 7 8m. Concentrations of Ca 2+ and Mg 2+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Na + and K +, reflecting that the air masses for precipitation came far from their marine sources and passed over a longer continental route. Cl - and Na + show well corresponding variation patterns in the firn profile,indicating their same genesis. Concentrations of SO 2- 4 and NO - 3 are low, reflecting very slight pollution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in this area. According to the sum of net income recovered from the firn core and the estimated ablation amount, the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above the equilibrium line is estimated in the scope of 2250mm and 3200mm but it needed to be verified by long\|term observation of mass balance. As indicated by the trend of local climatic changes in last 50years, climatic signals in the firn core and recent observation at the terminal of glacier No.1 Baishui, the glaciers in Mt. Yulong start to advance in 1998 after continuous retreat from early 1980’s to late 199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XY RECORD FIRN CORE glacio\|climatic variations Mt. Yul ong Tibetan Platea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Weather to the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of Malaria
2
作者 Tulamwona E.G.Dumulinyi Lutengano Mwinuk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02-103,共2页
More than million people die from malaria every year(Philippe Brasseur et al.,1999).Some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re may be as many as 3 million deaths and above per year due to malaria.Up to 90%of which occur in Afri... More than million people die from malaria every year(Philippe Brasseur et al.,1999).Some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re may be as many as 3 million deaths and above per year due to malaria.Up to 90%of which occur in Africa,and 90%are children under age of 5 years.WHO estimates that 40%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at risk of malaria(Victor Ojeanelo, 2007).Weather and climate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of malaria transmitting mosquitos.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limits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Anopheles mosquito,whi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WEATHER MALARIA temperature vari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夏季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想 郑志海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2024年夏季,中国降水偏多、气温偏高。全国平均气温22.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高温天气过程偏早、范围广、极端性强;降水空间分布上呈“东多西少”分布,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华北东部、华东北部、华中北部和西南部、西北地区... 2024年夏季,中国降水偏多、气温偏高。全国平均气温22.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高温天气过程偏早、范围广、极端性强;降水空间分布上呈“东多西少”分布,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华北东部、华东北部、华中北部和西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1倍。夏季台风生成个数和登陆个数均偏少。2023年5月开始的中等强度El Nino事件在2024年5月结束并向冷海温发展,2023/2024年冬季以来,热带印度洋和北大西洋海温均为历史同期最暖,热带三大洋的异常海温分布有利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将充沛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输送到中国东部,使得东部季风区降水大范围偏多,强降水过程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 季节内变化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西风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下红河流域植被NDVI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谦 关颖慧 刘玉国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2-402,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尺度下红河流域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82—2022年NDVI数据和38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日气象数据,使用RClimDex模型计算16个极端气候指数,并...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尺度下红河流域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82—2022年NDVI数据和38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日气象数据,使用RClimDex模型计算16个极端气候指数,并运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NDVI在年、季、月尺度下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特征。[结果]1)红河流域NDVI年平均值为0.68,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变化幅度为0.035/(10 a)(p<0.01、R^(2)=0.78);空间上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2)极端高温事件趋多趋强,极端降水指数中仅连续湿润天数以0.42 d/10 a的速率显著下降,流域整体呈暖干化态势。3)极端暖指数的增加对植被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极端冷指数的增加对植被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而DTR则表现出短期尺度上对NDVI的正向促进作用和长时间尺度下对NDVI的反向抑制作用;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数与NDVI在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而在季节和月尺度上多表现为负相关。[结论]不同时间尺度下植被NDVI对极端气候指数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看,气温对植被的动态变化起主导作用,极端气温对植被NDVI变化的贡献率高于极端降水,而植被对极端降水事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时空变化 红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海燕 张弘强 +6 位作者 何璞 曾星雨 崔玲 周博奇 罗春雨 任卓群 曲艺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82-87,共6页
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数据以及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三江平原区域及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三江平原生长季平均NDVI和各植被类型NDVI均呈上升趋势,森林上升... 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数据以及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三江平原区域及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三江平原生长季平均NDVI和各植被类型NDVI均呈上升趋势,森林上升趋势最大(0.0162/a);三江平原全年气温和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生长季气温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三江平原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生长季NDVI空间分布格局总体相似,植被覆盖总体呈现改善趋势。生长季植被生长较好,中(0.4<NDVI<0.6)、高(NDVI≥0.6)覆盖植被区域占比较高,占整个区域的98.22%。2000—2020年三江平原生长季大部分区域植被NDVI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说明该地区气温的升高对生长季植被NDVI主要起抑制作用,降水量的增多对生长季植被NDVI主要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相关性分析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地区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变化的东西分异特征
6
作者 徐涛 吕振豫 +3 位作者 王林 董义阳 刘佳佳 韩松俊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152,共13页
【目的】金沙江下游位于我国西南自然地理分界的过渡区,是重要的水电基地,明确其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为分析区域水文气候时空变化提供基础,也为估算和分析梯级水库蒸发损失提供支撑。【方法】利用金沙江下游沿线19个气象站1980—2... 【目的】金沙江下游位于我国西南自然地理分界的过渡区,是重要的水电基地,明确其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为分析区域水文气候时空变化提供基础,也为估算和分析梯级水库蒸发损失提供支撑。【方法】利用金沙江下游沿线19个气象站1980—2022年D20蒸发皿蒸发量的观测和估算数据,对比分析研究区西部和东部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变化的差异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结果】结果表明:东经103.5°以西的13个站点蒸发皿蒸发量(年均值1997.4 mm)高于东部的6个站点(年均值1101.4 mm);西部站点春季(3—5月)蒸发皿蒸发量高于夏季(6—8月),峰值主要出现在5月;东部站点夏季蒸发皿蒸发量高于春季,峰值出现在7月或8月,且在6月出现较为明显谷值;西部站点平均的蒸发皿蒸发量以2000年为转折具有显著的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而东部站点在两个阶段都具有弱增加趋势。【结论】金沙江下游地区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以东经103.5°为界存在显著东西分异,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是其主要气候驱动因素,在西南地区蒸发相关研究工作中需要考虑的蒸发皿蒸发量东西分异及其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皿蒸发量 金沙江下游 大气环流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水资源 水文循环 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地气候分区视角下北京市五环内城市热环境及人口热暴露风险日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艺菲 孟丹 +2 位作者 宋加颖 胡非凡 李小娟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9-292,共14页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和人口密集城市,其城市热岛效应问题较为严重,研究其热岛效应与人口热暴露风险对于减轻夏季高温对居民健康的不利影响至关重要。基于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s,LCZ)分析北京市五环路内夏季地表温度(Land Surfac...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和人口密集城市,其城市热岛效应问题较为严重,研究其热岛效应与人口热暴露风险对于减轻夏季高温对居民健康的不利影响至关重要。基于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s,LCZ)分析北京市五环路内夏季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及地表城市热岛强度(Surface Urban Island Intensity,SUHII)的日变化规律,探究不同LCZ间城市热环境的日动态变化和空间格局,并结合不同时刻的人口数据研究人口热暴露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估风险等级。结果表明:1)一天中研究区内的平均LST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城市中心保持较高地表温度,SUHII先增加后减弱,夜间局部热岛现象消失,SUHII呈现出从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层级结构;2)研究区内以紧凑型建筑区为主,不同LCZ类型的昼夜LST变化和SUHII差异显著,紧凑型建筑区的平均LST高于开阔型建筑区,白天SUHII平均值随着建筑高度升高而减小,夜间则相反;3)研究区内不同等级的人口热暴露强度在日内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一天中热暴露强度由城市中心逐渐向外扩散,正午时达到峰值,傍晚至夜间降至最低。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避免过于密集的中高层建筑,并重视提高植被覆盖率,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人口热暴露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局地气候分区 人口热暴露 日动态变化 生态系统星载热辐射计实验(ECOSTRESS)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0年贵州省极端气温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祥周 肖丽英 +2 位作者 高桂青 成玉祥 李路雨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0,共12页
【目的】贵州省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持续性因其独特的地形和多样气候而显著加剧,但目前关于该省极端气温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为掌握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1960—2020年29个气象站气温及大尺度气候指数(... 【目的】贵州省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持续性因其独特的地形和多样气候而显著加剧,但目前关于该省极端气温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为掌握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1960—2020年29个气象站气温及大尺度气候指数(PDO、ENSO、SOI、AMO)等数据,针对5个极端气温指数,【方法】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R/S分析了贵州省极端气温时空演变特征及未来趋势,利用相关分析及小波分析揭示了极端气温指数与大尺度气候指数等因素的联系。【结果】结果表明:(1)时间变化上,寒潮持续时间和霜冻时间显著减少,然而,月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以及夏日数均表现出上升趋势;极端气温指数的突变均集中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未来5年内,极端气温指数将继续保持这种趋势;空间分布上,自西向东方向,低温指数的多年平均值逐渐减少,高温指数则逐渐增加;(2)寒潮持续指数发生突变很可能受到ENSO、SOI较长年际周期(2~16 a)的影响,极端高温指数则受到较短周期(2~4 a)的影响。另外,霜冻日数、月极端最低气温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与海拔,另外还有人类活动方面。研究结果为灾害预防与对地方气候影响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差异 R/S分析 相关性分析 极端气温指数 贵州省 气候变化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的黄河流域三级水资源区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9
作者 王佳琦 王坤 +2 位作者 严登华 周祖昊 赵津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50,276,共10页
基于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地球交换全球每日降尺度预测(NEX-GDDP-CMIP6)气候模式数据下的7个气候模式和4个基线情景,评估各个气候模式和集合模式对黄河各个三级水资源区1956−2018年的模拟能力,并预测4个“一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即... 基于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地球交换全球每日降尺度预测(NEX-GDDP-CMIP6)气候模式数据下的7个气候模式和4个基线情景,评估各个气候模式和集合模式对黄河各个三级水资源区1956−2018年的模拟能力,并预测4个“一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即共享社会经济途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P)情景下2021−2080年黄河各个三级水资源区的降水和气温时空变化规律发现:相较于现有的上中下游区域划分,本研究对黄河流域29个三级水资源区进行了更精细化的分析,揭示不同区域在气候变化下的差异特征;在降水模拟方面,BBC_CSM2_MR模式在河源至玛曲(分区1)的表现优于集合模式,突破传统统一采用模式集合数据进行降水预估的局限性,证明单一模式在特定区域的高精度应用潜力;未来气候变化呈现“湿热”趋势,降水变化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气温变化以夏季最大、冬季次之为主,表现为高温增强、低温减弱。研究结果可为未来黄河流域三级水资源区极端气候变化趋势研判和生态治理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气候变化 时间变化特征 空间变化特征 黄河三级水资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落叶松种源连年生长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10
作者 张雅琳 吴春燕 +1 位作者 谢允慧 孙晓梅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目的]气候因子是影响树木连年生长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揭示日本落叶松生长性状的种源变异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确定影响树木生长动态的关键气候因子,为日本落叶松引种及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8年营建于湖北长岭岗林场和... [目的]气候因子是影响树木连年生长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揭示日本落叶松生长性状的种源变异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确定影响树木生长动态的关键气候因子,为日本落叶松引种及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8年营建于湖北长岭岗林场和辽宁大孤家林场的种源试验林,基于6个种源4500株日本落叶松连年树高和胸径连年生长量观测数据及当地气候数据,通过Logistic生长方程拟合1~17年树高及胸径连年生长量作为表型性状,利用混合线性模型计算性状的种源效应及遗传、表型变异系数,同时,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模型扩展关键气候因子的识别时间范围,分析种源变异及不同气候区对种源生长影响的动态变化。以月高温、月低温、月均温、月温差和降水5个关键气候因子为自变量,对上一年生长季前期(6月)至当年生长季末期(9月)的16个关键月份进行组合,分别计算各地点及种源在不同时期气候变量与相应年份连年生长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湖北地区,日本落叶松胸径连年生长量存在显著的种源变异,胸径表型变异系数高于树高。前一年12月份(P12)至当年1月份(C1)的降水对树高连年生长量存在显著负效应(r_(p)=-0.70;p<0.01),当年8月份(C8)的最高温及当年7月份(C7)至C8的平均月温差对胸径连年生长量存在显著负效应(r_(p)=-0.68,-0.67;p<0.01)。辽宁地区,日本落叶松胸径和树高连年生长量均存在显著的种源变异。C7的最高温对树高及胸径连年生长量存在显著负效应(r_(p)=-0.71,-0.84;p<0.01),当年4月份(C4)的降水对胸径连年生长量有显著正效应(r_(p)=0.40;p<0.1)。[结论]两个气候区的种源试验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胸径连年生长量的种源效应比树高更为显著。尽管夏季高温是限制日本落叶松胸径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但春季高温和夏季降水对胸径生长有利。在相对干旱的辽宁地区,生长萌动时期的降水更有利于胸径生长;而在湿润的湖北地区,冬季高降水量不利于下一年树高生长。种植在辽宁地区的日本落叶松种源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高于种植在湖北地区;伊那种源及松本种源分别为湖北地区和辽宁地区的优势种源,二者对当地夏季高温有着更高的响应,均能适应当地气候,适宜在相应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因子 落叶松 种源变异 连年生长量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11
作者 柳增 刘畅 +1 位作者 王鹤智 徐健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4-155,共12页
【目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植被的重要生态参数,也是判定生态空间质量和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标。研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有助于理解碳汇的动态变化,为评估和预测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17A3/NPP产品数据,结合气... 【目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植被的重要生态参数,也是判定生态空间质量和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标。研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有助于理解碳汇的动态变化,为评估和预测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17A3/NPP产品数据,结合气象数据等,利用线性趋势分析、Theil-Sen Median分析、MannKendall检验、变异系数、局域统计量(局域方差及局域标准差)和偏导数分析方法,分析了2001—2020年云南省NPP时空的变化趋势,并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及复合因素对NPP的影响。【结果】1)2001—2020年云南省植被增汇固碳的能力不断提高,植被NPP整体呈波动式增长趋势,多年平均值为994.76 g·m^(-2)·a^(-1),平均每年增加2.23 g·m^(-2)·a^(-1)。2)云南省植被NPP空间格局上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自南向北、自西向东下降的分布特征,变异系数介于0~1.71,均值为0.078,表明近20年内,云南省NPP总体上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空间格局,植被处于一种良性循环,NPP稳定性呈现从滇西南向滇东北减弱的趋势。不同区域的方差值和标准差存在显著差异,方差值和标准差值高的区域主要在昆明市、普洱市、临沧市、大理州和德宏州;相对较低的方差值区域和标准差值区域主要在滇西北、滇东北和滇东南;中等方差值区域和标准差值区域分布较为分散。3)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人类活动对NPP的贡献均值分别为0.000 8、0.390 3、0.268 5、1.569 9 g·m^(-2)·a^(-1)。4)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主导该省NPP的升高,面积占比39.77%,其次为人类活动主导NPP升高,面积占比19.06%,气候主导NPP升高的区域面积占比6.60%;云南省NPP的降低主要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主导作用,面积占比16.77%,其次为人类活动主导NPP降低,面积占比14.07%,气候主导NPP降低的区域面积占比3.73%。【结论】云南省应持续强化生态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特别是在那些具备关键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以保障NPP的稳定增长。针对气候敏感区,尤其是高海拔地带,应结合当地独特的气候特征,实施具有适应性的管理策略,旨在提升植被的逆境抵抗能力。对于人类活动频繁、城镇化及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则需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城市扩张边界等手段,有效减轻人类活动对NPP造成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夏季分钟强降水气候学特征
12
作者 王泠力 任国玉 战云健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0-274,共15页
根据北京地区20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1年6~9月的逐分钟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不同连续时间下分钟强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和日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分钟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降水量都在平原地区和东北山前地带存在高值,降水历... 根据北京地区20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1年6~9月的逐分钟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不同连续时间下分钟强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和日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分钟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降水量都在平原地区和东北山前地带存在高值,降水历时越长,平原上分钟强降水量高值的分布范围越大;与西部和北部山区的乡村站相比,平原地区的城市站和郊区站具有更高的分钟强降水强度,年际变异性也相对更大;分钟强降水事件在城市站多发生于每日21:00(北京时间,下同)至次日09:00,强降水量在18:00和21:00前后出现峰值,而在山区乡村站主要发生在03:00至06:00,分钟强降水量在12:00前后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钟强降水 空间分布 日内变化 气候特征 北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祁连山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13
作者 滕如钰 张来英 +3 位作者 齐效镰 孙翔 李霞 徐浩杰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9-560,共12页
估算潜在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可为草地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采用CENTURY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探究2000-2020年祁连山草地ANPP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最适与最高温度是模型敏感参... 估算潜在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可为草地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采用CENTURY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探究2000-2020年祁连山草地ANPP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最适与最高温度是模型敏感参数,且ANPP对两种温度的响应相反。ANPP模拟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相关系数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温性草原和温性荒漠分别为0.87、0.82、0.77、0.66和0.73,说明模型适用性较好。研究时段内,各草地类型ANPP均呈增加趋势,高寒草甸ANPP增加速率最高,为1.21g·(m^(2)·a)^(-1)。此外,研究区年均温和年降水量显著增加,年太阳辐射显著减少。ANPP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年太阳辐射显著负相关。ANPP与气温的相关性略高于降水和太阳辐射。研究结果证实,暖湿化气候可能导致近20年来祁连山草地ANPP增加,各草地类型ANPP增加速率存在差异,应抢抓有利气候条件,以ANPP大小及其变化指导草地保护修复,筑牢祁连山生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URY模型 祁连山草地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 动态变化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径向生长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14
作者 孟盛旺 刘利平 +4 位作者 刘文军 萨格萨 牛乌日娜 王慧杰 斯庆毕力格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8,共9页
【目的】樟子松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地治理的重要树种,明晰其径向生长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联性,旨在为水分胁迫较高的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和樟子松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径向生长记录仪连续15个月监... 【目的】樟子松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地治理的重要树种,明晰其径向生长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联性,旨在为水分胁迫较高的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和樟子松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径向生长记录仪连续15个月监测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树干,分析其径向生长变化的昼夜动态和季节动态规律,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径向生长过程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联性。【结果】(1)樟子松在暖热季节表现为白天收缩、夜间膨胀的昼夜径向生长变化模式;寒冷季节则相反,且在12月和1月昼夜径向生长变化波动更为剧烈。(2)樟子松径向生长于4月中下旬开始萌动,5—8月期间基本完成当年生长,进入9月后,径向生长停滞并逐渐收缩。(3)在整个生长时期内,樟子松日径向生长速率与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气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负相关;但针对不同时期,光合有效辐射对日径向生长速率的影响均不显著;水分亏缺量和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大多与日径向生长速率相反。【结论】毛乌素沙地樟子松的季节径向生长特征主要受温度和水分条件的驱动。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樟子松的年内径向生长过程及其气候影响规律,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毛乌素沙地的植被恢复和樟子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径向生长 昼夜变化 日生长速率 水分亏缺量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山州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气候因子对其的影响
15
作者 唐露芳 黄义忠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68,共8页
依据MODIS-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趋势估计、变异系数稳定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文山州2001-202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因子对其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20年,文山州地区年均归一化植被指数为60%~75%,... 依据MODIS-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趋势估计、变异系数稳定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文山州2001-202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因子对其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20年,文山州地区年均归一化植被指数为60%~75%,整体以每年0.58%的速率上升,其中,低、中低覆盖度的植被覆盖面积减少,极高覆盖度的植被覆盖面积增加。季节归一化植被指数在6-8月份最高,12月份-翌年2月份最低。依据趋势预测及稳定性分析发现,植被覆盖呈改善趋势的区域占比为95.54%,其中,90.72%的区域处于稳定状态。3-5月份、9-12月份呈改善趋势,6-8月份呈退化趋势,此时,退化区域面积占全州面积的44.02%。春、冬季约20.00%区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稳定性为强变异状态。研究区年均气温及降雨量分布不均。归一化植被指数与降雨的相关系数为-0.75~0.72,与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75~0.84。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与降雨呈正相关关系,正相关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72.43%;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负相关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65.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特征 趋势分析 相关分析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创新趋势分析方法的珠江流域降水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霞雨 贾文豪 +5 位作者 王森 冯仲恺 秦友伟 张康 刘夏 李家誉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9,共18页
【目的】降水和径流是水文循环的关键要素,研究降水、径流趋势变化,特别是进一步挖掘降水与径流间关系的改变,对理解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56—2019年长系列降水与径流资料,采用创新趋势分析方法... 【目的】降水和径流是水文循环的关键要素,研究降水、径流趋势变化,特别是进一步挖掘降水与径流间关系的改变,对理解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56—2019年长系列降水与径流资料,采用创新趋势分析方法对珠江流域不同时空尺度的降水、径流以及径流系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珠江流域年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低值类的变化呈现超过5%的下降趋势,说明珠江流域干旱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同降水一致;从不同子流域来看,西江、东江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北江则呈上升趋势。(2)从不同季节来看,珠江流域春、秋季降水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夏、冬季降水呈上升趋势,春季高值类及秋季所有类型降水呈现超过5%的下降趋势,夏季高值类及冬季低中值类降水呈现超过5%的上升趋势;春、秋、冬三季年径流量变化趋势同降水一致,而夏季则相反。(3)径流系数呈显著下降趋势,高值类下降最为明显,经初步分析径流系数的降低与流域蒸散发增加、植被覆盖率变化以及水工程调蓄有关。(4)创新趋势分析法和传统Mann-Kendall方法在趋势类型上的一致率为70%,显著性的一致率为22%。【结论】珠江流域降水、径流以及径流系数时空变化特征:从时间上看,珠江流域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径流系数显著下降;从空间上看,西江、东江降水径流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北江则呈上升趋势;创新趋势分析法相较于Mann-Kendall法在趋势显著性检验方面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趋势分析 气候变化 降水径流 径流系数 时空变化特征 珠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清水河流域水土保持作用下的水沙效应研究
17
作者 杨军 徐敬华 +1 位作者 曾晨军 刘昌慧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101,共8页
受气候变化和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黄河水沙情势发生剧烈变化。以黄河宁夏段面积最大、侵蚀最为严重的清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55—2016年实测水沙资料,解析水沙对关键影响因素的响应规律,探究水土保持作用下流域水... 受气候变化和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黄河水沙情势发生剧烈变化。以黄河宁夏段面积最大、侵蚀最为严重的清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55—2016年实测水沙资料,解析水沙对关键影响因素的响应规律,探究水土保持作用下流域水沙关系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清水河流域整体上呈现水沙减少趋势,人类活动引发的下垫面剧烈改变是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加快了流域水沙关系的演变;2000年后流域水沙关系发生明显转变,具体表现为水沙关系曲线系数a的显著降低,流域下游指数b明显上升。本研究认为流域水沙关系受到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的驱动而发生演变,基于泥沙的“储存-释放”效应,在新水沙条件下,强输沙事件出现的概率仍旧存在,因此需要加强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效应 河流输沙变异特性 气候变化 水土保持 “储存-释放”效应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18
作者 俞建全 谢飞 +1 位作者 秦向南 管伟瑾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45,共7页
为了深入探讨石羊河流域径流变化的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流域治理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石羊河流域1956—2019年的径流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径流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数据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为了深入探讨石羊河流域径流变化的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流域治理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石羊河流域1956—2019年的径流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径流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数据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石羊河支流,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径流量呈减少趋势,而大靖河和西营河的径流量相对稳定。2)该流域径流量呈现2~10 a和10~30 a的周期性变化。3)除东大河与西大河无明显突变年份外,石羊河流域其他支流的径流突变年份集中在1970—1990年。4)石羊河流域的降水变化趋势不显著,而气温显著上升。5)根据突变点的划分,基准期与变化期径流变化幅度在13.78%至37.43%之间,人类活动被识别为导致径流减少和突变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气候变化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气候舒适度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
19
作者 金天 陈彩虹 吴锦奎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4-615,共12页
气候舒适度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旅游产业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布局等多个领域的关键因素。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UTCI)是目前国际上评估气候舒适度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式。深入研究黄河流域气候舒适度可以填... 气候舒适度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旅游产业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布局等多个领域的关键因素。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UTCI)是目前国际上评估气候舒适度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式。深入研究黄河流域气候舒适度可以填补黄河流域地区在气候舒适度方面研究的空白,补充全面的认识。本文基于气候分区的结果,将黄河流域划分为了6个子区域。使用ERA5再分析数据,采用UTCI分析讨论了1979-2022年黄河流域气候舒适度的空间分布与时空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整体上看,黄河流域年平均UTCI值为2.8℃,舒适等级为“凉”。UTCI值大部分都处于冷区间和舒适区间,热区间分布地区较少。内部各区域之间UTCI分布呈现出较大差异。Ⅰ区域低温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处于“凉”和“冷不舒适”的面积较大。Ⅱ区域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冷区间。Ⅲ、Ⅳ区域较为接近,“舒适”与“凉”占主导地位。Ⅴ、Ⅵ区域其UTCI值处于较高水平,但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舒适区间。(2)就各季节来看,春秋两季Ⅲ、Ⅳ、Ⅴ、Ⅵ四个区域舒适区间分布相对广泛,夏季黄河流域整体舒适区域面积扩大;冬季冷不舒适占据主导地位,黄河流域整体舒适区域全面缩小。(3)1979-2022年黄河流域年平均UTCI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变化速率为0.4℃·(10a)^(-1),子区域变化范围为0.14~0.85℃·(10a)^(-1)。黄河流域年平均UTCI变化的空间分布存在着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显著特点。(4)整体上看,黄河流域气候舒适度主要处于舒适和较冷不舒适等级。6个舒适度等级分布天数分别为24天(冷不舒适)、126天(较冷不舒适)、59天(凉)、131天(舒适)、19天(较热不舒适)和6天(热不舒适)。Ⅰ、Ⅱ地区未受热带来的不舒适影响。而黄河流域、Ⅲ、Ⅳ、Ⅴ、Ⅵ地区受较热不舒适影响,全年处于较热不舒适的时间分别平均长达19天、23天、24天、46天、60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气候舒适度 UTCI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什三角洲NDVI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20
作者 张海东 李崇博 +2 位作者 孟李奇 阿地来·赛提尼亚孜 巨喜锋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6-307,共12页
为探究植被生长变化趋势和气候因子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程度,基于MODIS植被指数数据和同期逐月平均气温、逐月降水量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偏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对2000—2020年新疆喀什三角洲不同季节归一化植被指数... 为探究植被生长变化趋势和气候因子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程度,基于MODIS植被指数数据和同期逐月平均气温、逐月降水量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偏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对2000—2020年新疆喀什三角洲不同季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平均气温、降水量的响应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NDVI整体呈极显著上升趋势,生长季、春、夏、秋季呈显著极显著增加面积占比为79.8%、71.2%、72.1%、91.3%。(2)研究区NDVI对平均气温、降水量的整体响应关系不显著,降水量对NDVI的影响占主导地位,但存在季节差异和空间显著作用。生长季NDVI与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春、夏季NDVI与平均气温、降水量均呈正相关,秋季NDVI与平均气温、降水量均呈负相关。(3)研究区平均气温对NDVI时滞响应以负相关为主,降水量对NDVI时滞响应以正相关为主,表明气温升高对植被生长有抑制作用,降水量增加对植被生长有促进作用,且降水量比平均气温对NDVI的滞后性强。研究结果可以为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分析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喀什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