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自然地理若干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马建华 千怀遂 +1 位作者 管华 施其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6-673,共8页
文章探讨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划分的依据和方法,然后就其自然地理过渡性、暴雨频繁发生和坡地暖带及其自然地理效应进行讨论。研究表明:交界带自然地理要素不仅具有西部山地和东部平原之间的过渡性,而且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理成分在这... 文章探讨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划分的依据和方法,然后就其自然地理过渡性、暴雨频繁发生和坡地暖带及其自然地理效应进行讨论。研究表明:交界带自然地理要素不仅具有西部山地和东部平原之间的过渡性,而且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理成分在这里彼此交汇。交界带暴雨频繁,且以大暴雨为主,集中分布在海拔100~200m之间。交界带冬季气温高于平原0.5~0.8℃,1月最高气温出现在海拔350~400m之间,形成特有的坡地暖带,暖带厚度100~250m。交界带暴雨频繁和暖坡效应是大气环流和交界带地貌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对本区土壤发育和植物分布等具有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平原 坡地 海拔 北亚热带 土壤发育 秦岭 山地 大暴雨 自然地理 最高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东部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 被引量:4
2
作者 何太蓉 庄红娟 刘存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6532-6534,共3页
20世纪后期,全球增暖趋势明显,受此影响,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的气候也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选取了其中东部1961~2006年的5个代表站点气温、降水量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对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东部近50年气... 20世纪后期,全球增暖趋势明显,受此影响,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的气候也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选取了其中东部1961~2006年的5个代表站点气温、降水量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对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东部近5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进行分析,找出其变化趋势,为敏感的交界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御以及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近50年交界带中东部气温呈不显著上升趋势(0.09 ℃/10年),其中长葛的气候倾向率为0.18 ℃/10年,是年平均气温倾向率的2倍。夏季气温呈负趋势,秋季正处于较暖时期,冬季气候从冷干型逐渐转向暖湿型。年降水量倾向率为15.9 mm/10年,趋势系数为0.16,降水量增加的趋势呈现出从西向东递增的格局。夏、冬季降水表现为正趋势,而春、秋季降水呈负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量 趋势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的农田水分旱涝指标 被引量:4
3
作者 钟兆站 赵聚宝 +1 位作者 李克煌 阎育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05-112,共8页
从“土壤—植物—大气”水分连续系统出发,根据农田水分平衡方程及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和作物吸水之间的关系,对秦岭东伸余脉—伏牛山与黄淮平原交界带的农田水分旱涝指标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 旱涝指标 农田水分平衡 秦岭 黄淮平原交界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地表径流与其时间变化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管华 李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1-285,共5页
根据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及其邻近地区42个径流站1962~199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径流量及其时间变化(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得出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并探讨了这种反常现象的成因。
关键词 秦岭-黄准平原交界带 地表径流量 时间变化 正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东部近50a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庄红娟 何太蓉 刘存东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5期670-674,共5页
选取了交界带中东部1961—2006年的5个代表站点逐日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系数、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年及各季气温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并用Mann-Kendall对年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可能的突变点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近50 a交界带中东部气温呈不显... 选取了交界带中东部1961—2006年的5个代表站点逐日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系数、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年及各季气温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并用Mann-Kendall对年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可能的突变点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近50 a交界带中东部气温呈不显著上升趋势(0.086℃/10a),其中长葛的气温倾向率为0.18℃/10a,是年平均气温倾向率的2倍.春、秋、冬3个季节的平均气温50年来呈上升趋势,冬季上升幅度较大,气温变化率为0.31℃/10a,明显高于春、秋2季的0.1℃/10 a和0.14℃/10 a,夏季的平均温度呈下降趋势,气温变化率为-0.22℃/10a.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对年平均气温进行检验的结果显示,气温在1963年和1997年发生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 气温变化率 趋势系数 气温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近五百年的旱涝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钟兆站 《灾害学》 CSCD 1995年第4期49-54,共6页
本文根据旱涝史料及现代观测资料,运用旱涝等级评定法和农田水分平衡法,对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自1470~1980年逐年的旱涝状况进行了评定,重建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1470~1980年近500a的旱涝等级序列,在此基... 本文根据旱涝史料及现代观测资料,运用旱涝等级评定法和农田水分平衡法,对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自1470~1980年逐年的旱涝状况进行了评定,重建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1470~1980年近500a的旱涝等级序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旱涝发生的基本规律。运用山地─平原交界带气候边际效应的观点,探讨了山地─平原交界带气候边际效应与旱涝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 秦岭 黄淮平原 交界带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气候边际效应与旱涝空间分异 被引量:2
7
作者 钟兆站 李克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83-89,共7页
基于农田水分旱涝指标,讨论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1950~1980年旱涝的空间分异规律,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的气候边际效应在旱涝空间分异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山地平原交界带北部的高丘陵是干旱相对集中的区域,而洪涝... 基于农田水分旱涝指标,讨论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1950~1980年旱涝的空间分异规律,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的气候边际效应在旱涝空间分异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山地平原交界带北部的高丘陵是干旱相对集中的区域,而洪涝多分布于山地平原交界带南部的山前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空间分异 气候边际效应 秦岭 黄淮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减水效应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8
作者 管华 李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98,共4页
中国东部河流的径流量一般具有自上游向下游沿程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径流量具有沿程减小的特征,即山地-平原交界带“河流减水效应”。基于5条主要河流上27个水文站1956-2000年共45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秦... 中国东部河流的径流量一般具有自上游向下游沿程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径流量具有沿程减小的特征,即山地-平原交界带“河流减水效应”。基于5条主要河流上27个水文站1956-2000年共45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及其邻近区域的河流基本上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减水河段。出现部位多为交界带的中部和下部厦其下游邻近地区,其驱动因子主要是地表组成物质的垂向二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减水效应 驱动因子 地表组成物质 垂向二元结构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2020年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植被物候特征遥感监测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王雅婷 朱长明 +2 位作者 张涛 张新 石智宇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5-234,共10页
针对植被物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存在非线性、区域差异性以及秦岭南北气候典型差异性,选取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为研究区,利用2002—2020年MOD09Q1遥感数据,通过自适应动态阈值法提取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物候特征关键参数,详细刻画区域... 针对植被物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存在非线性、区域差异性以及秦岭南北气候典型差异性,选取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为研究区,利用2002—2020年MOD09Q1遥感数据,通过自适应动态阈值法提取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物候特征关键参数,详细刻画区域植被物候时空变化过程,分析时空分异特征,并结合气温数据探究区域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①秦淮交界带植被物候特征空间分异明显,森林植被物候始期和末期均晚于农田植被,森林植被物候始期为第67—116天,末期为第280—340天;农田植被物候始期位于第49—92天,末期为第195—328天;森林植被生长期长度为215~262 d,农田植被为147~261 d;且森林植被物候受到海拔影响,海拔越高物候始期越晚、物候末期越早。②2002—2020年秦淮交界带植被物候始期和物候末期时间总体呈现提前的变化趋势、生长期长度变短;森林和农田的物候始期变化趋势分别为:-0.14 d·a^(-1)和0.1 d·a^(-1),末期变化趋势分别为-0.78 d·a^(-1)和-1.43 d·a^(-1)。③秦淮交界带地区物候变化特征与区域气温(3月与9月气温)显著相关,根据现有站点观测数据分析表明气温上升导致了区域的物候期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秦岭—黄淮平原 交界带 时空变化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