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3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强 张吉雄 +5 位作者 宗庭成 杨康 金子山 吕浩南 白雨 邓攀博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6-1392,共17页
固体充填开采技术已日臻成熟,但存在自主作业程度低、自适调控能力不足等瓶颈,智能化水平偏低,影响其应用效果与推广范围。煤矿大型装备机器人化是行业发展必然趋势,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的研究及其关键技术的突破势在必行。定义... 固体充填开采技术已日臻成熟,但存在自主作业程度低、自适调控能力不足等瓶颈,智能化水平偏低,影响其应用效果与推广范围。煤矿大型装备机器人化是行业发展必然趋势,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的研究及其关键技术的突破势在必行。定义了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的概念并设计了其系统构成,揭示了其工序自驱作业机制与运行逻辑;构建了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全工况状态感知、运动学建模与控制方法;构建了全类别参数指标集,形成了全类别参数感知方法;对全工况场景类别进行了划分,建立了位姿精确表征与实时输出方法;形成了全工况场景运行状态判别与机械臂组自调控方法;构建了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虚拟样机仿真试验平台,设置了“俯采仰充”“水平采充”“仰采俯充”3种工况进行工序自驱仿真,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充填支护机器人可精准判别干涉并解算出调控目标参数,系统整体运行及工序自驱执行等智能功能得到验证。针对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研发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初步构建了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框架、研发思路与技术路线,为深度升级充填开采技术、研发我国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装备产品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支护机器人 位姿表征 自主调控 工序自驱作业 联合仿真 固体充填开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带关键参数统一的分块与连片处理技术
2
作者 李亚林 段文胜 +1 位作者 雷刚林 郑多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6-900,共15页
复杂区“贴邮票”式的采集方式使得一个区带的三维地震资料呈现碎片化,且资料之间存在能量、频率、相位、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给区带地震资料连片解释和整体研究带来困难。常规叠前连片处理有利于解决三维区块边界拼接问题,但不同区块间... 复杂区“贴邮票”式的采集方式使得一个区带的三维地震资料呈现碎片化,且资料之间存在能量、频率、相位、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给区带地震资料连片解释和整体研究带来困难。常规叠前连片处理有利于解决三维区块边界拼接问题,但不同区块间原始资料品质差异大,会相互干涉,品质高的资料的潜力无法充分发挥,从而降低了成像精度。针对复杂区迥异的地震资料,在传统叠前连片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区带关键参数统一的分块与连片处理技术,它既保留了单块资料原生面元处理的优势,又具有连片资料利于整体研究的长处,解决了现存大量三维资料常规连片处理时存在的“单块处理难连片、连片处理欠精细”的难题。塔里木盆地库车复杂山地构造带和塔北富满东区的连片处理实例,均验证了这一技术的有效性。积木式构建出的连片数据体支撑了井位部署和基础地质研究,也为工业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块处理 三维连片 动态弯曲 区带关键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肘关节前正中经神经血管入路治疗冠状突骨折
3
作者 张清 邓明月 +4 位作者 李一平 郑金文 杨金松 代飞 向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3-378,共6页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前正中经神经血管入路治疗肘关节冠状突骨折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肘关节冠状突骨折患者,副韧带损伤评估。沿肘前皮肤横纹下、肘前内侧切口,经肘关节前方肱血管与正中神经间隙入...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前正中经神经血管入路治疗肘关节冠状突骨折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肘关节冠状突骨折患者,副韧带损伤评估。沿肘前皮肤横纹下、肘前内侧切口,经肘关节前方肱血管与正中神经间隙入路,显露内侧副韧带及内后侧结构、尺骨冠状突及前关节囊和内侧副韧带前束,纵切前关节囊,暴露尺骨冠状突骨折部位,直视下复位、固定处理,修补内侧副韧带、前关节囊等结构。术后透视确认肘关节内、外翻应力试验及前后抽屉试验,确认肘关节稳定性的恢复。结果 改良前正中经神经血管入路能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骨折区暴露清晰,可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骨折块获得精准复位。术后通过主动及辅助功能锻炼,可促进肘关节力功能恢复。结论 改良前正中经神经血管入路在治疗肘关节冠状突骨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提高骨折愈合率和关节功能,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冠状突骨折 前正中经神经血管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RP/AA5052胶粘接头力学性能及工艺参数影响研究
4
作者 王大勇 崔俊佳 +3 位作者 王绍螺 王书豪 蒋浩 李光耀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6-366,375,共12页
本文研究了胶粘剂、基材和尺寸等重要参数对玄武岩纤维增强塑料(BFRP)-铝合金(AA5052)和BFRP-BFRP单搭接胶粘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响应面分析法(RSM)建立了工艺参数(AA5052基板厚度、搭接区长度、加载方向与玄武岩纤维主方向的夹角... 本文研究了胶粘剂、基材和尺寸等重要参数对玄武岩纤维增强塑料(BFRP)-铝合金(AA5052)和BFRP-BFRP单搭接胶粘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响应面分析法(RSM)建立了工艺参数(AA5052基板厚度、搭接区长度、加载方向与玄武岩纤维主方向的夹角)对接头机械性能影响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胶粘接头的强度和刚度受到被粘基材的屈服强度和刚度影响,BFRP-BFRP胶粘接头具有更高的峰值载荷,而BFRP-AA5052胶粘接头的整体刚度更大。使用脆性结构胶可以显著提升胶粘接头的强度和断裂吸收能,最高分别达到了57.4%与1 128.5%。引入了剪切强度Y作为评估胶粘剂强度利用率的评价指标,基于RSM建立了Y的强度预测模型,得到了具有良好显著性的回归方程,并对最佳工艺参数的区间进行了预测。根据强度预测模型分析了工艺参数的耦合作用,发现纤维方向与接头强度呈负相关,而搭接区长度和铝合金基板厚度与接头强度呈正相关。综合考虑接头强度、胶粘剂使用成本和轻量化效果,应使加载方向和纤维主方向一致,并控制搭接区长度在20-25 mm区间内,AA5052基板的厚度在2-2.5 mm区间内。本文为BFRP-AA5052胶粘结构在载运装备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 铝合金 胶粘接头 工艺参数 力学性能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铝合金自冲铆接头裂纹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邢保英 陈锦聪 +3 位作者 阎治铭 张洪申 曾凯 邹春芽 《工程设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9-366,共8页
针对2024铝合金自冲铆接头底部易出现裂纹的问题,通过铆接实验来分析裂纹形成机理,并结合2024铝合金板材先退火再铆接的工艺开展裂纹抑制研究;同时,对比了接头剖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 针对2024铝合金自冲铆接头底部易出现裂纹的问题,通过铆接实验来分析裂纹形成机理,并结合2024铝合金板材先退火再铆接的工艺开展裂纹抑制研究;同时,对比了接头剖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对接头断口特征进行分析,以探究其失效机理,进而分析热处理工艺对接头力学性能和失效形式的影响。结果表明,2024铝合金板材经360℃退火处理后,其塑性和延伸率显著提高,硬度下降了23.6%。当2024铝合金板材未经退火处理直接进行铆接时,裂纹萌生点位于铆钉管腿尖区域,接头底部出现沿径向分布的宏观裂纹;退火处理后接头底部无明显裂纹,连接点的密封性、抗腐蚀性能显著增强。未退火处理组接头剖面的晶粒结构粗大、不规则,且铆钉管腿尖区域的变形较大,而退火处理组接头剖面的晶粒结构细化且更匀称。退火处理组接头的静强度下降了12.93%,但失效位移和能量吸收值分别提高了27.3%和19.31%,其失效形式由上板完全断裂转变为下板撕裂,且连接点底部被铆扣拉穿,断口由脆性断裂转变为韧性断裂。研究结果可为自冲铆接工艺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铝合金 自冲铆接头 裂纹 热处理工艺 力学性能 失效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机器人轮毂抛光的关节运动规划控制策略
6
作者 雷红华 吴何畏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6-104,共9页
针对车辆轮毂表面的抛光,设计六自由度机器人用于轮毂抛光,提出机器人的自动关节运动规划策略,以实现最短的加工时间。将轮毂表面分为冗余区域和非冗余区域,采用离线编程的方法自动生成轮毂复杂曲面的冗余加工路径。为了减少轮毂表面上... 针对车辆轮毂表面的抛光,设计六自由度机器人用于轮毂抛光,提出机器人的自动关节运动规划策略,以实现最短的加工时间。将轮毂表面分为冗余区域和非冗余区域,采用离线编程的方法自动生成轮毂复杂曲面的冗余加工路径。为了减少轮毂表面上的加工路径点,提出一种改进的Douglas-Peucker(DP)算法,该算法考虑路径点姿态的变化,在曲率变化较小区域压缩路径点,同时在曲率变化较大区域保留足够的路径点以减少对机器人位姿变化的影响。其次,将贪婪最优优先搜索(GBFS)和正弦余弦算法(SCA)相结合,以寻找最优关节运动路径。对SCA-GBFS联合算法进行仿真,并与SC-SCA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SCA-GBFS算法可以有效地优化关节运动,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最后在轮毂表面开展机器人抛光试验,结果表明轮毂抛光非常光滑平整,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抛光 轮毂加工 关节运动规划 运动冗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弧焊热输入对Q355B厚板焊接接头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孙艳芬 朱天一 田松亚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29,共8页
目的确定Q355B厚板埋弧焊的最佳热输入参数,分析热输入对其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选取32 mm厚Q355B钢板,选用H10Mn2焊丝和SJ101焊剂,匹配27.43、30.17、34.97、39.00 kJ/cm 4种热输入进行焊接。采用光学显微镜、洛氏显微... 目的确定Q355B厚板埋弧焊的最佳热输入参数,分析热输入对其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选取32 mm厚Q355B钢板,选用H10Mn2焊丝和SJ101焊剂,匹配27.43、30.17、34.97、39.00 kJ/cm 4种热输入进行焊接。采用光学显微镜、洛氏显微硬度计、液压万能试验机和摆锤冲击试验机分别对接头组织、硬度、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进行测试。结果当热输入为27.43 kJ/cm时,焊缝和粗晶区组织以铁素体为主,存在少量的珠光体和贝氏体,接头硬度为83HRB~90.5HRB,抗拉强度为524.5 MPa,冲击功为112.7 J和121.3 J;当热输入增加到30.17 kJ/cm时,焊缝组织基本无变化,粗晶区铁素体和珠光体增多,粒状贝氏体减少,接头硬度为82.7HRB~88.7HRB,抗拉强度为518 MPa,冲击功为121 J和132 J;继续增加热输入到34.97 kJ/cm,焊缝和粗晶区块状铁素体增多,粒状贝氏体和珠光体减少,晶粒变粗大且出现魏氏组织,接头硬度为83.5HRB~88.1HRB,抗拉强度为522 MPa,冲击功为106.7 J和118 J;当热输入达到39 kJ/cm时,焊缝以块状铁素体为主,同时存在少量的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与34.97 kJ时相比,粗晶区组织基本无变化,接头硬度为83.1HRB~85.8HRB,抗拉强度为516 MPa,冲击功为92.3 J和91.7 J。结论随热输入的增加,焊缝和热影响区组织变粗大,热影响区会出现魏氏组织;同时焊接接头的强度和硬度呈下降趋势,冲击性能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热输入为30.17 kJ/cm时,焊接接头的组织和综合力学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355B厚板 埋弧焊工艺 低中高热输入 焊缝和热影响区组织 焊接接头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配电网全过程韧性提升的多类型韧性资源分布鲁棒机会约束规划
8
作者 程杉 冉涛 +4 位作者 喻磊 原吕泽芮 傅桐 徐其平 王海东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6,I0062-I0067,共16页
针对现有配电网韧性提升策略研究侧重于某一阶段、考虑韧性资源单一、刻画线路故障不确定性不全面等问题,提出了考虑配电网全过程韧性提升的多类型韧性资源分布鲁棒机会约束规划方法。首先,构建了基于Wasserstein距离的风场强度与线路... 针对现有配电网韧性提升策略研究侧重于某一阶段、考虑韧性资源单一、刻画线路故障不确定性不全面等问题,提出了考虑配电网全过程韧性提升的多类型韧性资源分布鲁棒机会约束规划方法。首先,构建了基于Wasserstein距离的风场强度与线路故障概率、风机出力阈值之间强耦合下的不确定性模糊集。其次,建立了基于极端灾害时序特性的“预防-应急-抢修”双层三阶段配电网分布鲁棒机会约束规划模型对多类型韧性资源进行联合部署、调度。然后,进一步对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并基于条件风险价值理论(conditional value-at-risk,CVaR)和强对偶理论将所提分布鲁棒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问题。最后,基于算例数字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保障强不确定环境下配电网的韧性和供电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规划 全过程韧性提升 分布鲁棒机会约束 Wasserstein距离 条件风险价值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阵列的神经网络水声通信信号多参数联合估计算法
9
作者 成乐 刘悦 +2 位作者 胡正良 朱宏娜 罗斌 《通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8,共12页
针对水声信道复杂多变且衰减严重等问题,为提升非合作条件下水声通信信号的检测概率并扩大感知范围,设计了一种新型基于阵列多通道时频谱输入的神经网络多参数联合估计算法。该算法通过引入载波频率标签分配策略,将载波频率作为区分不... 针对水声信道复杂多变且衰减严重等问题,为提升非合作条件下水声通信信号的检测概率并扩大感知范围,设计了一种新型基于阵列多通道时频谱输入的神经网络多参数联合估计算法。该算法通过引入载波频率标签分配策略,将载波频率作为区分不同信号的关键物理特征,有效避免了频带外信号和噪声的干扰;利用端到端的多任务学习,能够同时完成信号检测、调制模式识别,以及对信号个数、载波频率、带宽和波达方向的联合估计,从而避免了传统算法中需要先进行波束成形再进行检测识别的复杂流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阵列阵元位置失配和信号被噪声掩蔽的情况下,所提算法仍能实现准确的信号估计。进一步的湖上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实用性和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参数联合估计 波达方向估计 调制模式识别 阵列信号处理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运动安稳期短期统计特性研究
10
作者 张云驰 段文洋 +1 位作者 黄礼敏 马学文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3-1033,共11页
舰载机起降、船舶燃油补给、船舶起重作业等海上作业对船舶的运动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在安稳期窗口内进行以确保作业安全。然而,在高海况下安稳期窗口的出现概率较低。因此,提前评估目标海域安稳期的概率对于海上作业的规划和部署至关... 舰载机起降、船舶燃油补给、船舶起重作业等海上作业对船舶的运动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在安稳期窗口内进行以确保作业安全。然而,在高海况下安稳期窗口的出现概率较低。因此,提前评估目标海域安稳期的概率对于海上作业的规划和部署至关重要。针对该问题本文基于船舶运动的统计特性建立了船舶运动概率模型,对安稳期短期统计特性进行研究,并利用仿真数据对运动统计特征与运动幅值–周期联合统计特征进行验证,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随后对安稳期关注的低于作业阈值的连续小幅运动概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船舶运动概率模型与船舶连续小幅运动概率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船舶在相应海况下的运动特征与安稳期出现概率。本研究能够提前在船舶进入某海域作业前给出满足作业要求的安稳期发生概率,同时能在作业前的一段时间内给出安稳期出现的概率,为海上船舶的航行作业计划提供辅助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稳期 窄带高斯过程 安稳期统计估计 联合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冲击工艺优化的薄壁件焊接接头残余应力与力学性能研究
11
作者 潘明辉 孙奥林 +4 位作者 陈文韬 李先通 李翔飞 徐亚栋 汤文成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22,243,共13页
针对焊接残余应力对焊接结构承载能力和服役性能的影响,探究超声冲击及其工艺参数优化对降低残余应力的影响,开展6061-T6铝合金薄壁件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变化数值模拟以及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的研究。考虑冲击频率、振幅和冲击速度等不同的... 针对焊接残余应力对焊接结构承载能力和服役性能的影响,探究超声冲击及其工艺参数优化对降低残余应力的影响,开展6061-T6铝合金薄壁件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变化数值模拟以及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的研究。考虑冲击频率、振幅和冲击速度等不同的超声冲击工艺参数变化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建立以冲击后的残余应力作为优化目标的预测关系模型。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获得最佳的冲击工艺参数,并对T型焊接接头试样进行拉伸试验、硬度试验及电子背散射衍射检测,揭示超声冲击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根据所建立的预测关系模型,获得最佳超声冲击工艺参数,其相关系数R 2可达0.99,有效验证了预测关系模型的准确性。且较超声冲击前,平均残余应力与最大晶粒尺寸分别降低了约32%、17%,最大硬度值提高了约43%。超声冲击有效提高了焊接接头硬度,细化了焊缝微观组织,为以后大尺度的薄壁件焊接结构的服役性能的提升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冲击 T型焊接接头 残余应力 力学性能 工艺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地形多波束幅相联合自适应检测与滤波
12
作者 高家伟 翟羽飞 +3 位作者 朱建军 陈宝伟 周天 杜伟东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66-1573,1582,共9页
现代多波束声呐在海洋测绘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幅相联合检测算法在复杂水域存在角度分界值难以精准确定、测量易含异常值的问题。为有效避免以上问题对水下地形检测质量所造的影响,本文在质量因子模型的基础上,构建角度判决因子理... 现代多波束声呐在海洋测绘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幅相联合检测算法在复杂水域存在角度分界值难以精准确定、测量易含异常值的问题。为有效避免以上问题对水下地形检测质量所造的影响,本文在质量因子模型的基础上,构建角度判决因子理论模型,实现幅相联合检测算法角度分界值的自适应确定,同时构建二次检测与滤波模型对异常值进行实时处理。通过模拟不同坡度地形数据进行仿真试验,验证了角度判决因子理论模型以及异常值二次检测与滤波模型的有效性。湖试结果也进一步表明:在实际环境中角度判决因子模型依然可有效适应不同坡度的地形,实现不同算法间角度分界值的自适应确定,并且二次检测与滤波模型对异常值的检测与滤波依旧高效稳定,与传统坡度滤波算法对比显示,所建立的二次检测模型得出的结果更为平滑,野值点相对更少。本文算法在提升数据质量和减少误差上具有优越性,为获取可靠的地形探测结果提供有效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束声呐 幅相联合 角度分界值 质量因子 角度判决因子 自适应确定 异常值检测 滤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头部和整体信息联合的多尺度行人检测算法
13
作者 马晞茗 李宁 +2 位作者 吴迪 王健飞 于祥跃 《液晶与显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31-941,共11页
在密集场景中,行人躯体受遮挡和行人尺度不一是导致行人检测准确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行人头部区域受到的遮挡较轻,因此可用于辅助检测。对此,本文对Faster R-CNN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基于头部和整体信息联合的多尺度行人检测算法。... 在密集场景中,行人躯体受遮挡和行人尺度不一是导致行人检测准确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行人头部区域受到的遮挡较轻,因此可用于辅助检测。对此,本文对Faster R-CNN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基于头部和整体信息联合的多尺度行人检测算法。首先,设计了一种融合坐标注意力机制的递归多尺度特征提取网络,用于获取丰富细致的多尺度特征信息,并增强网络对小尺度行人位置的敏感度。然后,利用区域建议网络同时生成行人头部和整体候选框,并构建头部和整体双检测分支进行联合检测。最后,提出一种自适应联合非极大值抑制算法,使重叠严重的检测框不被过度抑制,并同时筛除两个检测分支产生的误检框,进一步提升行人检测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基线算法,所提算法在CrowdHuman数据集上的平均精度提升了2.9%,对数平均漏检率降低了4%,在TJU-DHD-pedestrian数据集的两个小尺度子集上对数平均漏检率分别降低了2.4%和2.2%,证明了所提算法在密集场景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检测 联合检测 多尺度特征融合 注意力机制 后处理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远震P波、强震波形和InSAR联合反演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震破裂过程
14
作者 许月怡 徐贝贝 +2 位作者 徐晨雨 邵志刚 胡朝忠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4-746,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申扎-定结正断层体系中走向SN、倾向W的登么错断裂,矩心深度为6km,破裂方向NNE。为了进一步揭示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申扎-定结正断层体系中走向SN、倾向W的登么错断裂,矩心深度为6km,破裂方向NNE。为了进一步揭示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震的破裂特征及发震构造,文中分别基于单断层和双梯形断层模型,综合远震P波、强震波形及InSAR同震形变数据,对破裂过程进行了联合反演分析。结果显示,定日地震为正断型事件,伴随少量左旋走滑分量,破裂时间约36s,释放的地震矩为6.71×10^(19)N·m,对应矩震级为M_(W)7.15。其破裂过程呈现出显著的不对称性,主要破裂区域位于震中以北约10km深度范围内。该地震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0—7s震中附近20km范围成核扩展(滑动量<1.3m);8—24s破裂区域向N传播并达到峰值滑动(最大滑动量为4.3m),在长所乡以北约20km范围内出现了长度> 1m的地表破裂;25—36s破裂传播至登么错断裂北端走向拐折处,滑动速率迅速停止衰减。结合同震滑动和余震分布特征,推测登么错断裂可能存在复杂的分支构造,其中几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破裂传播产生了阻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震源机制解 破裂过程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伯努利粒子滤波器的FPGA实现
15
作者 连红飞 李东升 +3 位作者 蒋彦雯 范红旗 肖怀铁 王国嫣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8-405,共8页
针对伯努利粒子滤波器在嵌入式应用环境中的高速、高效计算问题,以雷达微弱目标联合检测估计伯努利粒子滤波器为例,提出一种功能模块化、粒子规模可扩展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实现架构,并通过粒子状... 针对伯努利粒子滤波器在嵌入式应用环境中的高速、高效计算问题,以雷达微弱目标联合检测估计伯努利粒子滤波器为例,提出一种功能模块化、粒子规模可扩展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实现架构,并通过粒子状态流水计算、分层累加求和、并行化重采样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滤波计算速度。Xilinx ZC706评估板板载测试实验证明了所提架构良好的可扩展性和优异的加速比,当粒子数量为1 024时,相较于Intel Corei3-4130 CPU计算环境下的加速比约为10~4量级,该结果对伯努利粒子滤波技术在雷达、机器人、导航制导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努利粒子滤波器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实时信号处理 流水并行化 重采样 联合检测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压接工艺对铝合金电缆接头温升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时珍 陈少杰 +1 位作者 李欢 邓显波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144,共11页
电缆接头是电缆线路中最薄弱的环节,而铝合金导体电缆接头处导体与连接管之间的接触电阻是影响电缆接头温度分布及故障率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不同压接工艺对电缆接头温度分布特性的影响,本文以35 kV铝合金电缆导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接触... 电缆接头是电缆线路中最薄弱的环节,而铝合金导体电缆接头处导体与连接管之间的接触电阻是影响电缆接头温度分布及故障率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不同压接工艺对电缆接头温度分布特性的影响,本文以35 kV铝合金电缆导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接触电阻测量回路对不同压接百分比导体试样与连接管之间的接触电阻进行测量,得出坑压和围压两种压接工艺下接触电阻与压接百分比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COMSOL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导体横截面积为400 mm^(2)的电缆接头的电-热耦合模型,研究不同压接工艺下接触电阻与电缆接头温度分布特性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发现接触电阻随压接百分比的增大而增大,在保证电缆长期运行最高温度不超过90℃以及满足力学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坑压工艺下压接百分比应控制在27.86%~35.44%,围压工艺下压接百分比应控制在16.01%~22.21%。两种压接工艺的温升曲线变化趋势一致,缆芯部分最高温度出现在连接管位置,并沿轴向逐渐递减;接头外表面温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在连接管部分由于有接触电阻的存在,该部位温度出现了小范围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导体 电缆接头 压接工艺 接触电阻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研究
17
作者 何叶 马芳芳 +2 位作者 吴楠 付静 余旻虹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0-684,共5页
目的 :分析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康复护理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提升患者康复效率。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7月至2024年2月于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1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 :分析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康复护理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提升患者康复效率。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7月至2024年2月于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1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各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为期3个月的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康复护理。分别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和6个月时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改良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量表、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干预3个月、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分别为(29.01±4.16)分和(36.01±1.9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6.93±3.30)分和(28.14±4.14)分;干预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分别为(79.54±6.60)分和(97.43±1.9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5.42±9.20)分和(84.52±6.07)分;干预组患者的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总分分别为(39.91±3.58)分和4.00(0,14.0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70.13±15.98)分和(43.30±10.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康复护理能够提高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自我效能,有助于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护理 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自我效能 肩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深度强化学习的云制造云边协同联合卸载策略
18
作者 张亚茹 郭银章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6-1683,共8页
针对基于云边协同的云制造环境下制造资源实时感知数据难以及时处理的问题,考虑边缘端有限的计算资源、动态变化的网络状态以及任务负载等不确定性因素,给出一种基于混合深度强化学习(mixedbased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M-DRL)的... 针对基于云边协同的云制造环境下制造资源实时感知数据难以及时处理的问题,考虑边缘端有限的计算资源、动态变化的网络状态以及任务负载等不确定性因素,给出一种基于混合深度强化学习(mixedbased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M-DRL)的云边协同联合卸载策略。首先,融合云端的离散模型卸载与边缘端的连续任务卸载建立联合卸载模型;其次,将一段连续时隙内综合时延与能耗总成本为目标的卸载优化问题形式化地定义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最后,使用DDPG与DQN的集成探索策略、在网络架构中引入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M-DRL算法求解该优化问题。仿真结果表明,M-DRL与已有一些卸载算法相比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并显著降低了系统总成本,为制造资源感知数据及时处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制造 云边协同 联合卸载 LSTM强化学习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监控位置和尺度参数的VSET控制图经济统计优化设计
19
作者 王海宇 郭淳华 《运筹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60,I0019-I0020,共9页
为了能够对位置和尺度参数的不同程度的异常波动都有效监控,将常规的Shewhart图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EWMA,Exponential Weighted Moving Average)控制图结合起来,引入动态控制图的思想,通过构建卡方分布统计量,建立了联合监控位置和尺度... 为了能够对位置和尺度参数的不同程度的异常波动都有效监控,将常规的Shewhart图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EWMA,Exponential Weighted Moving Average)控制图结合起来,引入动态控制图的思想,通过构建卡方分布统计量,建立了联合监控位置和尺度参数的VSET控制图。分别以平均产品长度(APL,Average Product Length)和单位产品平均质量成本作为该控制图的统计性和经济性评价指标,基于马尔科夫链分析了两个指标的计算方法,并建立了该图的经济统计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通过具体的算例和灵敏度分析说明了该图及其优化设计方法的应用,并通过与可变抽样区间(VSI,Variable Sampling Interval)Shewhart图、VSI EWMA图、Shewhart-EWMA图等对位置和尺度参数的不同程度的偏移情况下的经济性和统计性的比较,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更好的监控效果和更广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过程控制 联合监控 马尔科夫链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组织精准复位提高髁突囊内骨折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对照研究
20
作者 佘建祯 谢江徽 +7 位作者 王乐 曹锋 鲍涵 杨璐颖 徐晓莹 田磊 孔亮 蔡卜磊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1,共6页
目的:通过与接受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T-ORIF)的髁突囊内骨折(ICFs)患者进行对比,评估辅助软组织精准复位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PSTR-ORIF)对ICFs治疗效果的提升情况。方法:纳入行T-ORIF及PSTR-ORIF治疗的ICFs患者各20名,收集术前和术后... 目的:通过与接受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T-ORIF)的髁突囊内骨折(ICFs)患者进行对比,评估辅助软组织精准复位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PSTR-ORIF)对ICFs治疗效果的提升情况。方法:纳入行T-ORIF及PSTR-ORIF治疗的ICFs患者各20名,收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全口曲面断层片、CT及MRI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评估颞下颌关节(TMJ)软硬组织的复位情况,用Helkimo指数评估患者TMJ的临床症状及主观症状。结果:PSTR-ORIF组26侧和ORIF组27侧术后6个月骨折段完全解剖复位率分别为96.15%和81.48%,各型ICF关节盘复位整体有效率分别为96.15%和74.07%,PSRT-ORI组对B型骨折患者术后下颌升支高度恢复更好(P<0.05)。术后6个月,PSTR-ORIF组的患者在张口度、下颌前伸距离和侧向运动的恢复程度上均较T-ORIF组有显著提升(P<0.05)。Helkimo指数显示,PSTR-ORIF在主诉症状指数评分和临床症状指数评分上均较T-ORIF组有显著提升(P<0.05)。结论:与T-ORIF相比,PSTR-ORIF对TMJ关节盘及关节囊等软组织进行良好复位,促进髁突骨折愈合,更好地恢复术后TMJ的运动能力并减少术后关节不适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髁突 髁突囊内骨折 软组织精准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