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催化环状酸酐和环氧化物聚合制备聚酯
1
作者 宋昭峥 李思漩 +4 位作者 李晓双 李鹏 胡君航 戴鑫 蒋庆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10,共10页
为解铁系配合物中心金属电子环境和空间结构对催化聚合反应的影响,通过改变胺基桥联垂臂结构和苯酚取代基,合成一系列以胺基双酚为骨架的FeⅢ配合物,同时考察以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为催化剂,双(三苯基膦)氯化胺等物质为助催化剂组成二元... 为解铁系配合物中心金属电子环境和空间结构对催化聚合反应的影响,通过改变胺基桥联垂臂结构和苯酚取代基,合成一系列以胺基双酚为骨架的FeⅢ配合物,同时考察以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为催化剂,双(三苯基膦)氯化胺等物质为助催化剂组成二元催化体系催化环状酸酐和环氧化物聚合反应,分析其反应机制。结果表明:胺基桥联垂臂结构为丁基时,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展现出较好的催化邻苯二甲酸酐和环氧环己烷聚合性能,在110℃无溶剂下,转化频率可达到750 h-1,聚酯单元物质的量分数为98%,且对于不同种类环状酸酐和环氧化物聚合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反应速率和单体浓度呈一级动力学反应,E a为110.21 kJ/mol;二元催化体系为分子间链引发,由于羧酸阴离子存在,抑制了配合物分子内的链引发环节,聚合产物中n(poly)较高,PA活化插入速度较快,CHO开环速度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酸酐 环氧化物 聚合 胺基双酚 铁系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Mn/Fe比例天然含铁锰矿的As(Ⅲ)吸附性能与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田周炀 郑倩 +3 位作者 杜晓丽 陈成 李传维 涂书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17-2727,共11页
水体中的砷主要以亚砷酸(As(Ⅲ))形态存在.金属氧化物常用于水体砷的去除,但其对As(Ⅲ)的亲和力较弱,导致水体砷很难去除,因此,寻求高效、廉价、绿色的除As(Ⅲ)材料具有显著的环境意义.天然含铁锰矿是一种高效的砷吸附剂,由于自然形成... 水体中的砷主要以亚砷酸(As(Ⅲ))形态存在.金属氧化物常用于水体砷的去除,但其对As(Ⅲ)的亲和力较弱,导致水体砷很难去除,因此,寻求高效、廉价、绿色的除As(Ⅲ)材料具有显著的环境意义.天然含铁锰矿是一种高效的砷吸附剂,由于自然形成条件复杂,其不同含铁锰矿对As(Ⅲ)的去除性能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以两种不同Mn/Fe比例的天然含铁锰矿(NFM-L、NFM-H)为研究对象,评估其对As(Ⅲ)的吸附性能,并结合XPS、XRD等光谱学表征手段探究其砷的去除机制.实验结果表明,NFM-L的Fe含量是NFM-H的5.61倍,其As(Ⅲ)的最大吸附量(24.82 mg·g^(−1))与吸附速率亦显著高于NFM-H(18.94 mg·g^(−1)),NFM-L和NFM-H对As(Ⅲ)的等温吸附曲线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影响因子实验表明,溶液pH值对NFM-L的影响更大,共存离子H_(2)PO_(4)^(−)能够显著抑制两种材料对As(Ⅲ)的吸附,但是材料粒径对As(Ⅲ)去除的影响较小.光谱学表征发现,两种矿物吸附砷后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锰氧化物能将As(Ⅲ)氧化为As(V),从而显著提高了铁锰矿对砷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含铁锰矿 As() Mn/Fe 氧化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肠道铁还原过程对活性氧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颖 高泽萍 +3 位作者 王旭 李顺顺 黄涛 周国伟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53-2062,共10页
以威廉环毛蚓为实验对象,借助原位测定和微宇宙培养实验,结合高通量测序和生化分析展开研究.结果显示,葡萄糖处理组中Fe(Ⅱ)生成量最多,氨基酸组最少.铁还原过程中,表面吸附态Fe(Ⅱ)含量最高,为0.6~24.38mmol/L;离子态Fe(Ⅱ)最低,0.02~2... 以威廉环毛蚓为实验对象,借助原位测定和微宇宙培养实验,结合高通量测序和生化分析展开研究.结果显示,葡萄糖处理组中Fe(Ⅱ)生成量最多,氨基酸组最少.铁还原过程中,表面吸附态Fe(Ⅱ)含量最高,为0.6~24.38mmol/L;离子态Fe(Ⅱ)最低,0.02~2.21mmol/L.铁还原菌群落结构受有机质类型影响显著,不同处理组中优势铁还原菌各不相同.此外,铁还原过程伴随着活性氧自由基(ROS)的产生,其中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最高,为0.32~0.73mmol/L,与离子态Fe^(2+)、表面吸附态Fe(Ⅱ)、高结晶态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机物络合态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羟基自由基(·OH)与离子态Fe^(2+)、吸附态Fe(Ⅱ)、高结晶态铁呈显著正相关;超氧阴离子(O_(2)^(·-))与低结晶态铁呈显著正相关,与吸附态Fe(Ⅱ)、高结晶态铁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为了解蚯蚓在土壤铁循环和ROS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视角,对于利用ROS控制和降解污染物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肠道菌群 铁还原 有机质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对太湖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阎峰 储昭升 +3 位作者 金相灿 胡小贞 郑朔方 庞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65,共5页
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研究Fe(Ⅲ)及其不同化学形态与EDTA,柠檬酸和羟基等配体作用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Ⅲ)浓度(18μmol/L)高于强有机配体EDTA浓度(2.69μmol/L)时,Fe(Ⅲ)主要以胶体和沉淀形态存... 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研究Fe(Ⅲ)及其不同化学形态与EDTA,柠檬酸和羟基等配体作用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Ⅲ)浓度(18μmol/L)高于强有机配体EDTA浓度(2.69μmol/L)时,Fe(Ⅲ)主要以胶体和沉淀形态存在,但Fe3+及Fe(Ⅲ)的羟基配合物等藻类易于利用的化学态能维持较高的浓度,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都生长良好;Fe(Ⅲ)浓度(≤1.0μmol/L)低于强有机配体的浓度(2.69μmol/L)时,有机配体可以与Fe(Ⅲ)形成稳定的鳌合物;可利用态的Fe(Ⅲ)浓度较低,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生长、单位细胞叶绿素a质量、最大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光限制部分P-I曲线斜率都下降,但铜绿微囊藻变化较快,表明Fe(Ⅲ)与强有机配体络合造成的限制有利于四尾栅藻占据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四尾栅藻 Fe() 优势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杯芳烃的配位化学(Ⅻ)——对叔丁基杯芳烃乙酸萃取铁(Ⅲ)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陆国弟 顾金英 +1 位作者 耿政松 施宪法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87-592,共6页
合成了对叔丁基杯 [4]乙酸、对叔丁基杯 [6]乙酸、对叔丁基杯 [8]乙酸三种杯芳烃 ,研究了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对铁的萃取情况 ,讨论了这些体系的萃取机理 ,求出了它们的萃取平衡条件常数 ,探讨了用此法去除稀土盐中微量铁的可能性 .
关键词 杯芳烃 萃取 配位化学 微量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氨基多羧酸类配合物分子和晶体结构 Ⅰ.Na_2[Fe~Ⅲ(ida)_2]_2·3H_2O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测定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君 张维群 +5 位作者 宋溪明 张向东 邢彦 林永华 贾恒庆 张雷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6-100,共5页
氨基多羧酸类配合物的配位数和结构不但与金属离子的半径、电荷和电子结构有关,而且还与氨基多羧酸类配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本文报道了Na2[FeⅢ(ida)2]2·3H2O(ida=亚氨基二乙酸根)配合物的合成并测定了... 氨基多羧酸类配合物的配位数和结构不但与金属离子的半径、电荷和电子结构有关,而且还与氨基多羧酸类配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本文报道了Na2[FeⅢ(ida)2]2·3H2O(ida=亚氨基二乙酸根)配合物的合成并测定了它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具体结果如下: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15.6480(10),b=16.7870(10),c=10.347(2),β=90.790(10)°,V=2717.7(6)3,单位晶胞中的分子数为3,对于4789个独立的衍射点,它的R值为0.0333。其中两个配合物离子[FeⅢ(ida)2]-都是N和N顺位的变形八面体结构。由此可知具有对称电子结构(high-spind5)的FeⅢ与被看成是edta(=乙二胺四乙酸根)去掉了CH2-CH2的双ida配体形成的配合物只能选择六配位八面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氨基二乙酸 配合物 晶体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Ⅲ)-氧氟沙星-SDS三元体系的荧光特性及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马红燕 陈小利 +2 位作者 孙雪花 张琰图 郝华睿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61-163,共3页
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存在下,铁(Ⅲ)能与氧氟沙星形成络合物而猝灭氧氟沙星分子的内源性荧光,使其荧光强度显著降低,据此,提出了铁(Ⅲ) 氧氟沙星SDS体系测定铁(Ⅲ)的荧光分析新方法。铁(Ⅲ)浓度在2.0×10-8~2.0×10-... 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存在下,铁(Ⅲ)能与氧氟沙星形成络合物而猝灭氧氟沙星分子的内源性荧光,使其荧光强度显著降低,据此,提出了铁(Ⅲ) 氧氟沙星SDS体系测定铁(Ⅲ)的荧光分析新方法。铁(Ⅲ)浓度在2.0×10-8~2.0×10-6mol/L范围内与荧光猝灭值△F成正比,方法的检出限为1.0×10-8 mol/L。该法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直接用于水样和食品中微量铁(Ⅲ)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 氧氟沙星 十二烷基硫酸钠 荧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O_4氧化茜素红催化荧光法测定痕量铁(Ⅲ) 被引量:6
8
作者 俞英 聂瑞华 +1 位作者 黄坚锋 谢世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1381-1383,共3页
KIO_4氧化茜素红催化荧光法测定痕量铁(Ⅲ)俞英,聂瑞华,黄坚锋,谢世涛(南昌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机电系,南昌,330047)关键词催化荧光法,茜素红,铁(Ⅲ)茜素红主要作为光度法测定铝、铍的试剂[1,2],我们曾用... KIO_4氧化茜素红催化荧光法测定痕量铁(Ⅲ)俞英,聂瑞华,黄坚锋,谢世涛(南昌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机电系,南昌,330047)关键词催化荧光法,茜素红,铁(Ⅲ)茜素红主要作为光度法测定铝、铍的试剂[1,2],我们曾用其催化荧光测定痕量钒[3].进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荧光法 茜素红 高碘酸钾 荧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氨基喹哪啶固相萃取光度法测定水中痕量铁(Ⅲ)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董学畅 王美香 +2 位作者 郝南明 韩勇 张莉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5-97,共3页
根据8-氨基喹哪啶(AQ)与铁(Ⅲ)的显色反应及固相萃取小柱对显色配合物的固相萃取,建立了一种测定水样中μg/L级铁(Ⅲ)的新方法。在pH=5.5 HAc-NaAc缓冲介质中AQ与铁(Ⅲ)反应,生成分子比为3∶1的稳定配合物,该配合物可用Waters Porapak S... 根据8-氨基喹哪啶(AQ)与铁(Ⅲ)的显色反应及固相萃取小柱对显色配合物的固相萃取,建立了一种测定水样中μg/L级铁(Ⅲ)的新方法。在pH=5.5 HAc-NaAc缓冲介质中AQ与铁(Ⅲ)反应,生成分子比为3∶1的稳定配合物,该配合物可用Waters Porapak SepPak C18固相萃取小柱富集,富集物用含1%醋酸的乙醇溶液洗脱后用光度法测定。采用该方法测定了几种水样中微量铁(Ⅲ)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氨基喹哪啶 铁() 尉相萃取 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式金属卟啉配合物的研究(Ⅲ)──咪唑基尾式卟啉及其铁(Ⅲ)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被引量:16
10
作者 黄锦汪 刘军锋 +1 位作者 焦向东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合成了咪唑基尾式卟啉──5-邻[4-(1-咪唑基)丁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o-ImBPTPP)及其铁(Ⅲ)配合物[Fe(Ⅲ)(o-ImBPTPP)Cl],以元素分析、质谱、1HNMR、IR和紫外可... 合成了咪唑基尾式卟啉──5-邻[4-(1-咪唑基)丁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o-ImBPTPP)及其铁(Ⅲ)配合物[Fe(Ⅲ)(o-ImBPTPP)Cl],以元素分析、质谱、1HNMR、IR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进行了表征。初步研究了在氯仿和苯中某些含氮配体与铁(Ⅲ)配合物的轴向配位性质。结果表明,Fe(Ⅲ)(o-ImBPTPP)Cl通常与含氮配体生成低自旋的六配位加合物,但在苯溶液中与咪唑作用时,一定条件下还能生成稳定的高自旋五配位加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式卟啉 合成 性质 铁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Ⅲ)卟啉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催化环己烷羟化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余汉城 陈鲜丽 +2 位作者 李锡贤 黄锦汪 计亮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63,共3页
合成了铁(Ⅲ)卟啉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并以UV-V IS,IR,ICP和相对分子质量测定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共聚物模拟细胞色素P450催化环己烷羟化作用,发现该共聚物具有比未以高分子负载的铁(Ⅲ)卟啉高很多的催化活性,循环使用多次后其催化活... 合成了铁(Ⅲ)卟啉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并以UV-V IS,IR,ICP和相对分子质量测定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共聚物模拟细胞色素P450催化环己烷羟化作用,发现该共聚物具有比未以高分子负载的铁(Ⅲ)卟啉高很多的催化活性,循环使用多次后其催化活性基本不变,以铁(Ⅲ)卟啉周围微环境的观点讨论了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卟啉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 合成 催化 环己烷羟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式金属卟啉配合物的研究(Ⅴ)──苯并噻唑基尾式铁(Ⅲ)卟啉的合成、表征及其轴向配位和催化性质 被引量:23
12
作者 何宏山 黄锦汪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1817-1823,共7页
制备了四种苯并噻唑基尾式铁(Ⅲ)卟啉,用元素分析和1HNMR、FAB-MS、UV-Vis等谱对自由卟啉及其铁(Ⅲ)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铁(Ⅲ)卟啉ESR和MCD光谱的分析以及与咪唑加合反应稳定常数的测定,考察了铁(... 制备了四种苯并噻唑基尾式铁(Ⅲ)卟啉,用元素分析和1HNMR、FAB-MS、UV-Vis等谱对自由卟啉及其铁(Ⅲ)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铁(Ⅲ)卟啉ESR和MCD光谱的分析以及与咪唑加合反应稳定常数的测定,考察了铁(Ⅲ)卟啉的轴向配位状态;研究了PhIO存在下苯并噻唑基尾式铁(Ⅲ)卟啉对环己烷羟化反应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尾端苯并噻唑基团与铁(Ⅲ)卟啉可发生分子间轴向配位,并对轴向加合常数以及环己烷羟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半噻唑 催化羟化 合成 铁卟啉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增敏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铁(Ⅲ)——Fe^(3+)-孔雀绿-H_2O_2催化反应体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晓菊 郭飞君 +1 位作者 张立辉 戚晓军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83,共3页
基于稀盐酸介质中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琥珀酸二异辛酯碳酸钠为增敏剂,铁(Ⅲ)对过氧化氢氧化孔雀绿反应的催化作用,建立了一种高灵敏测定痕量铁(Ⅲ)的新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方法线性范围为0~68μg/L、检出限为2.82×10-8g/L。用于水... 基于稀盐酸介质中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琥珀酸二异辛酯碳酸钠为增敏剂,铁(Ⅲ)对过氧化氢氧化孔雀绿反应的催化作用,建立了一种高灵敏测定痕量铁(Ⅲ)的新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方法线性范围为0~68μg/L、检出限为2.82×10-8g/L。用于水样和生物试样中痕量铁(Ⅲ)的测定,分析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 痕量分析 含量测定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动力学光度法 琥珀酸二异辛酯碳酸钠 孔雀绿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溶剂法Cu(Ⅱ)或Fe(Ⅲ)盐催化氧化苯甲醇制备苯甲酸 被引量:5
14
作者 许胜 闫修维 +2 位作者 姚晔 何欣 陈英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3-196,共4页
在无溶剂条件下,以无机盐CuSO4,Cu(NO3)2.3H2O,CuCl2.2H2O,FeCl3.6H2O为催化剂、以空气中的O2为氧化剂,通过苯甲醇氧化反应制备了苯甲酸。考察了无机盐种类、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与苯甲酸收率的关系,研究了催化剂的回收与循环使用情况... 在无溶剂条件下,以无机盐CuSO4,Cu(NO3)2.3H2O,CuCl2.2H2O,FeCl3.6H2O为催化剂、以空气中的O2为氧化剂,通过苯甲醇氧化反应制备了苯甲酸。考察了无机盐种类、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与苯甲酸收率的关系,研究了催化剂的回收与循环使用情况,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测。实验结果表明,Cu(Ⅱ)无机盐的催化活性高于Fe(Ⅲ)无机盐;Cu(Ⅱ)无机盐在无溶剂条件下可有效催化苯甲醇的氧化反应高收率制得苯甲酸。在苯甲醇用量为0.02mol、CuSO4与苯甲醇的摩尔比为0.082、NaOH用量0.0250mol、反应时间90min的条件下,苯甲酸收率最高,达到98.4%。该反应过程中无废弃物排放,属于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Ⅱ)无机盐 铁()无机盐 催化氧化 苯甲醇 苯甲酸 无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铁(Ⅲ)双卟啉配合物在溶液中的构象平衡及其对环己烷羟化反应的催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任奇志 黄锦汪 +1 位作者 刘展良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97-501,共5页
合成及表征了一系列以柔韧碳氢链相连不同长度的p/p型单核铁(Ⅲ)双卟啉配合物,以可见光谱首次观察到该系列配合物在氯仿溶液中开放式及闭合式构象的平衡,发现680nm处吸收峰强度与这种构象平衡有关,烷氧链越长,该吸收峰强... 合成及表征了一系列以柔韧碳氢链相连不同长度的p/p型单核铁(Ⅲ)双卟啉配合物,以可见光谱首次观察到该系列配合物在氯仿溶液中开放式及闭合式构象的平衡,发现680nm处吸收峰强度与这种构象平衡有关,烷氧链越长,该吸收峰强度越大.利用该类配合物模拟了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对环己烷的羟化作用,催化结果表明,在以分子氧为氧源及还原剂存在的温和条件下,该类配合物的催化活性显著高于单核铁卟啉(FeTPPCl),随着柔韧碳氢链长度的增加,双卟啉的催化活性依次增加.高的催化活性与双卟啉配合物在溶液中的构象平衡,即闭合式构象引起的立体位阻及电子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 双卟啉 配合物 催化 环己烷 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3,4-三氮唑偶氮)-5-二乙氨基苯甲酸-过氧化氢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铁(Ⅲ)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素清 葛昌华 +2 位作者 梁华定 潘富友 黄莉莉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1-494,共4页
本文研究了铁(Ⅲ)催化H2O2氧化2-(1,3,4-三氮唑偶氮)-5-二乙氨基苯甲酸(TZDBA)的褪色反应及其动力学条件,建立了测定痕量铁(Ⅲ)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在pH=4.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褪色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488nm,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 本文研究了铁(Ⅲ)催化H2O2氧化2-(1,3,4-三氮唑偶氮)-5-二乙氨基苯甲酸(TZDBA)的褪色反应及其动力学条件,建立了测定痕量铁(Ⅲ)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在pH=4.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褪色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488nm,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42.10kJ/mol,速率常数k=8.57×10-4 s-1,Fe(Ⅲ)的质量浓度在0.01~0.20mg/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检出限为6.62×10-10 g/mL。方法用于头发和面粉中痕量铁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法测定结果相符,相对标准偏差为1.88%~2.84%(n=6),加标回收率为96.4%~10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 2-(1 3 4-三氮唑偶氮)-5-二乙氨基苯甲酸 过氧化氢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沉积物中铁(Ⅲ)氧化物还原活性的动力学表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茂旭 范长清 +1 位作者 杨桂朋 李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76,共10页
运用还原性溶解动力学实验和活性连续体(reactive continuum)模型表征了东海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铁(Ⅲ)氧化物的还原活性及反应进程中的动力学行为,通过动力学数据拟合得到了活性铁氧化物理论含量m0、表观速率常数k′和活性非均匀度γ。... 运用还原性溶解动力学实验和活性连续体(reactive continuum)模型表征了东海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铁(Ⅲ)氧化物的还原活性及反应进程中的动力学行为,通过动力学数据拟合得到了活性铁氧化物理论含量m0、表观速率常数k′和活性非均匀度γ。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的m0在26.14~60.51μmol/g之间,变化较小;表征高活性铁氧化物还原动力学行为的标准化初始还原速率(J/m0=k′)变化也较小,最大相差仅7.25倍;但不同站位沉积物中铁氧化物活性的非均匀度变化较大,当铁氧化物溶解达到90%时,其速率与初始速率相差2~4个数量级。表层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的m0,k′和γ3个动力学参数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柱状沉积物中m0,k′和γ3个动力学参数都随深度的增加呈总体减小的趋势,且三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这是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中铁成岩循环的结果。与传统的化学提取相比,活性连续体模型得到3个动力学参数(m0,k′和γ)能从多个角度表征铁氧化物还原活性和动力学行为的细微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氧化物 还原活性 海洋沉积物 动力学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柠檬酸盐体系中Cr(Ⅵ)还原和酸性黄的协同降解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杰 陈果仓 +1 位作者 田奇峰 郑梦靓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1-386,共6页
研究了在紫外光照射下,Fe(Ⅲ)-柠檬酸盐体系同时还原Cr(Ⅵ)和氧化酸性黄.同时,考察了溶液的pH值、Fe(Ⅲ)的浓度、柠檬酸盐(cit3-)的浓度、酸性黄(AY)的浓度以及Cr(Ⅵ)的初始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了光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Cr(Ⅵ... 研究了在紫外光照射下,Fe(Ⅲ)-柠檬酸盐体系同时还原Cr(Ⅵ)和氧化酸性黄.同时,考察了溶液的pH值、Fe(Ⅲ)的浓度、柠檬酸盐(cit3-)的浓度、酸性黄(AY)的浓度以及Cr(Ⅵ)的初始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了光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Cr(Ⅵ)的光还原和酸性黄的氧化互相促进,具有协同效应;Cr(Ⅵ)光还原的初始速率和酸性黄氧化的初始速率随着Fe(Ⅲ)的浓度、柠檬酸盐的浓度、酸性黄的浓度以及Cr(Ⅵ)的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Cr(Ⅵ)的光还原和酸性黄光氧化的表观动力学方程分别为:-dCCr(Ⅵ)/dt=0.1123[Cr(Ⅵ)]0.16[Fe(Ⅲ)]0.4[cit3-]0.11[AY]0.37,-dCAY/dt=0.0916[Cr(Ⅵ)]0.72[Fe(Ⅲ)]0.74[cit3-]0.42[AY]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效应 酸性黄 铁()-柠檬酸盐体系 光还原 光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与两种4-羟基吡啶二酸形成的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洪苓 张虹 +1 位作者 康怀萍 崔建中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99-1102,共4页
最近,我们对2,6-吡啶二酸的衍生物4-羟基-2,6-吡啶二酸(2,6-HDA)的配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发现2,6-HDA是一个优良的刚性配体,其配位方式种类繁多.特别是配体上的4位羟基,既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又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 最近,我们对2,6-吡啶二酸的衍生物4-羟基-2,6-吡啶二酸(2,6-HDA)的配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发现2,6-HDA是一个优良的刚性配体,其配位方式种类繁多.特别是配体上的4位羟基,既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又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影响和控制配合物的超分子结构,4-羟基-2,6-吡啶二酸不仅能与过渡金属、镧系金属离子分别形成稳定的配合物,而且能同时与稀土和过渡金属形成具有纳米孔穴的混金属配合物.这些配合物在磁性、光学等方面都显示出优异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羟基吡啶-2 6-二甲酸 4-羟基吡啶-2 5-二甲酸 铁配合物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杯芳烃的配位化学(Ⅺ)——4种杯[4]芳烃萃取铁(Ⅲ)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陆国弟 曹锡康 +1 位作者 刘艳生 施宪法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75-378,共4页
合成了杯[4] 芳烃、四对叔丁基杯[4] 芳烃、四乙氧基羰基甲氧基四对叔丁基杯[4] 芳烃、四乙酰基甲氧基四对叔丁基杯[4] 芳烃等4 种杯芳烃,研究了这些杯芳烃对铁( Ⅲ) 的萃取化学,讨论了这些体系的萃取机理。
关键词 杯芳烃 萃取 铁() 配位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