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1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催化环状酸酐和环氧化物聚合制备聚酯
1
作者 宋昭峥 李思漩 +4 位作者 李晓双 李鹏 胡君航 戴鑫 蒋庆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10,共10页
为解铁系配合物中心金属电子环境和空间结构对催化聚合反应的影响,通过改变胺基桥联垂臂结构和苯酚取代基,合成一系列以胺基双酚为骨架的FeⅢ配合物,同时考察以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为催化剂,双(三苯基膦)氯化胺等物质为助催化剂组成二元... 为解铁系配合物中心金属电子环境和空间结构对催化聚合反应的影响,通过改变胺基桥联垂臂结构和苯酚取代基,合成一系列以胺基双酚为骨架的FeⅢ配合物,同时考察以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为催化剂,双(三苯基膦)氯化胺等物质为助催化剂组成二元催化体系催化环状酸酐和环氧化物聚合反应,分析其反应机制。结果表明:胺基桥联垂臂结构为丁基时,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展现出较好的催化邻苯二甲酸酐和环氧环己烷聚合性能,在110℃无溶剂下,转化频率可达到750 h-1,聚酯单元物质的量分数为98%,且对于不同种类环状酸酐和环氧化物聚合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反应速率和单体浓度呈一级动力学反应,E a为110.21 kJ/mol;二元催化体系为分子间链引发,由于羧酸阴离子存在,抑制了配合物分子内的链引发环节,聚合产物中n(poly)较高,PA活化插入速度较快,CHO开环速度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酸酐 环氧化物 聚合 胺基双酚 铁系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cess for recycle of spent lithium iron phosphate battery via a selective leaching-precipitation method 被引量:27
2
作者 LI Hao-yu YE Hua +1 位作者 SUN Ming-cang CHEN Wu-ji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3239-3248,共10页
Applying spent lithium iron phosphate battery as raw material,valuable metals in spent lithium ion battery were effectively recovered through separation of active material,selective leaching,and stepwise chemical prec... Applying spent lithium iron phosphate battery as raw material,valuable metals in spent lithium ion battery were effectively recovered through separation of active material,selective leaching,and stepwise chemical precipitation.Using stoichiometric Na2S2O8 as an oxidant and adding low-concentration H2SO4 as a leaching agent was proposed.This route wa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dissolving all of the elements into solution by using excess mineral acid.When experiments were done under optimal conditions(Na2S2O8-to-Li molar ratio 0.45,0.30 mol/L H2SO4,60℃,1.5 h),leaching efficiencies of 97.53% for Li^+,1.39%for Fe^3+,and 2.58% for PO4^3−were recorded.FePO4 was then recovered by a precipitation method from the leachate while maintaining the pH at 2.0.The mother liquor was concentrated and maintained at a temperature of approximately 100℃,and then a saturated sodium carbonate solution was added to precipitate Li2CO3.The lithium recovery yield was close to 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iron phosphate batteries selective leaching RECOVERY sodium persulfate lithium carbon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效锂萃取剂中Fe(Ⅲ)的回收及制备电池级磷酸铁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萍 李军 陈明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7,共10页
盐湖卤水萃取法提锂的工艺中,磷酸三丁酯-FeCl_(3)-煤油协萃体系在多次循环使用后萃取能力会下降甚至失效。将失效锂萃取剂中的Fe(Ⅲ)回收利用对盐湖提锂行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浓度盐酸体系中模拟失效锂萃取剂,以其中的Fe(Ⅲ... 盐湖卤水萃取法提锂的工艺中,磷酸三丁酯-FeCl_(3)-煤油协萃体系在多次循环使用后萃取能力会下降甚至失效。将失效锂萃取剂中的Fe(Ⅲ)回收利用对盐湖提锂行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浓度盐酸体系中模拟失效锂萃取剂,以其中的Fe(Ⅲ)为铁源,NH_(4)H_(2)PO_(4)溶液为磷源,在非均相体系中制备电池级磷酸铁。研究了反应时间、氨水加入量、NH_(4)H_(2)PO_(4)溶液浓度、反应温度和搅拌速率对产品产率、粒径(D_(50))和铁磷物质的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可制得高纯度的单斜晶系二水磷酸铁,产率为89.43%、铁磷物质的量比为0.98、D_(50)为1.81μm、比表面积为37.38 m^(2)/g、含水量为19.64%,符合电池级磷酸铁的行业标准。以自制的磷酸铁为前驱体制备的Li Fe PO_(4)/C性能良好,在0.1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6.58 m A·h/g,首次充放电效率为94.90%,恒流充放电循环8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1.72%。研究表明,采用NH_(4)H_(2)PO_(4)溶液反萃沉淀法可有效回收失效锂萃取剂中的Fe(Ⅲ)并制备出电池级磷酸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萃取剂 磷酸铁 磷酸铁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Mn/Fe比例天然含铁锰矿的As(Ⅲ)吸附性能与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田周炀 郑倩 +3 位作者 杜晓丽 陈成 李传维 涂书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17-2727,共11页
水体中的砷主要以亚砷酸(As(Ⅲ))形态存在.金属氧化物常用于水体砷的去除,但其对As(Ⅲ)的亲和力较弱,导致水体砷很难去除,因此,寻求高效、廉价、绿色的除As(Ⅲ)材料具有显著的环境意义.天然含铁锰矿是一种高效的砷吸附剂,由于自然形成... 水体中的砷主要以亚砷酸(As(Ⅲ))形态存在.金属氧化物常用于水体砷的去除,但其对As(Ⅲ)的亲和力较弱,导致水体砷很难去除,因此,寻求高效、廉价、绿色的除As(Ⅲ)材料具有显著的环境意义.天然含铁锰矿是一种高效的砷吸附剂,由于自然形成条件复杂,其不同含铁锰矿对As(Ⅲ)的去除性能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以两种不同Mn/Fe比例的天然含铁锰矿(NFM-L、NFM-H)为研究对象,评估其对As(Ⅲ)的吸附性能,并结合XPS、XRD等光谱学表征手段探究其砷的去除机制.实验结果表明,NFM-L的Fe含量是NFM-H的5.61倍,其As(Ⅲ)的最大吸附量(24.82 mg·g^(−1))与吸附速率亦显著高于NFM-H(18.94 mg·g^(−1)),NFM-L和NFM-H对As(Ⅲ)的等温吸附曲线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影响因子实验表明,溶液pH值对NFM-L的影响更大,共存离子H_(2)PO_(4)^(−)能够显著抑制两种材料对As(Ⅲ)的吸附,但是材料粒径对As(Ⅲ)去除的影响较小.光谱学表征发现,两种矿物吸附砷后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锰氧化物能将As(Ⅲ)氧化为As(V),从而显著提高了铁锰矿对砷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含铁锰矿 As() Mn/Fe 氧化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吸收法检测LiFePO_(4)/C的碳含量
5
作者 王琳 王楠 王耀武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6-401,共6页
基于自动进样-高频燃烧-红外吸收光谱原理,建立了宽范围测定碳包覆磷酸铁锂(LiFePO_(4)/C)正极材料中碳的方法。以某送检的LiFePO_(4)/C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EM确定待测样品中碳的存在且分布相对均匀,探究称样量、助熔方式、分析参数... 基于自动进样-高频燃烧-红外吸收光谱原理,建立了宽范围测定碳包覆磷酸铁锂(LiFePO_(4)/C)正极材料中碳的方法。以某送检的LiFePO_(4)/C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EM确定待测样品中碳的存在且分布相对均匀,探究称样量、助熔方式、分析参数和功率模式等实验条件,发现当称样量为0.0500 g,助熔方式为m(Fe)+m(W)=0.5000 g+0.7000 g,吹扫时间、延迟时间均为20 s,恒定功率模式(100%)时,结果可靠。方法的线性相关性(R 2)在低碳区、高碳区分别为0.9996、0.9990,检出限为0.0000596%,相对标准偏差(RSD,n=7)为0.80%~1.89%,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9.5%~101.5%。该方法的检测范围宽、准确性好、精密度高、自动化水平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吸收 助熔剂 正极材料 磷酸铁锂 碳包覆 碳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CKF算法的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估计
6
作者 肜瑶 张洋洋 吕运朋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278,共6页
为提高荷电状态(SOC)估计的精度,以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在双极化等效电路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容积卡尔曼滤波器(CKF)的SOC估计过程。针对CKF算法发散的问题,采用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SRCKF)算法进行电池SOC估计。SRCKF算法通... 为提高荷电状态(SOC)估计的精度,以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在双极化等效电路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容积卡尔曼滤波器(CKF)的SOC估计过程。针对CKF算法发散的问题,采用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SRCKF)算法进行电池SOC估计。SRCKF算法通过引入正交三角(QR)分解,误差协方差矩阵在计算过程中以平方根的形式传播,从而确保矩阵的正定和对称。与CKF算法对比发现,SRCKF算法的估计误差为2.0534×10-4 V,说明可以提高SOC估计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 双极化模型 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SRCKF)算法 荷电状态(SOC)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特性实验研究
7
作者 袁树杰 申来雨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26,共7页
为研究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的热失控风险,以86 Ah储能用方形磷酸铁锂电池单体为对象,通过自主搭建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实验平台,开展不同荷电状态(SOC)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特性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OC越大,电池热失控时的内部化... 为研究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的热失控风险,以86 Ah储能用方形磷酸铁锂电池单体为对象,通过自主搭建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实验平台,开展不同荷电状态(SOC)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特性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OC越大,电池热失控时的内部化学反应越活跃且热失控越剧烈,质量损失越多。电池从25%SOC增加到100%SOC,安全阀打开时间缩短了19%,热失控触发时间缩短了53.1%。锂离子电池的SOC与热失控时的温度成正比。电池电压快速下降时间均早于发生热失控时间,随着电池SOC的增加,电压波动减小,电池电压快速下降时刻提前,有利于利用电压变化对热失控进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电池 热失控 热滥用 荷电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能舱热失控可燃气体爆炸及泄压特性研究
8
作者 姜学鹏 李卓容 +1 位作者 陈兆琪 黄昊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9,共8页
为探究可燃气体体积分数及泄压板设置对火焰传播和爆炸的影响,采用改变储能舱内气体体积分数、泄压板开启压力、位置和面积的方式,研究舱内压力及火焰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爆炸极限范围内,冲击波的压力峰值和超压增长率... 为探究可燃气体体积分数及泄压板设置对火焰传播和爆炸的影响,采用改变储能舱内气体体积分数、泄压板开启压力、位置和面积的方式,研究舱内压力及火焰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爆炸极限范围内,冲击波的压力峰值和超压增长率随着可燃气体体积分数的升高呈先升后减趋势,体积分数为20%时爆炸风险最大;泄压板的开启压力越大,压力峰值越高;顶部泄压优于侧部,分散式布置优于集中式分布;点火点与泄压板距离之和越小,爆炸危险性越低。研究结果可为储能舱热失控下的泄爆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电池 储能集装箱 热失控 泄压板 FLACS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Ah磷酸铁锂软包电池的热失控特性及产气行为 被引量:2
9
作者 叶锦昊 侯军辉 +4 位作者 张正国 凌子夜 方晓明 黄思林 肖质文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6-647,共12页
本研究以100Ah磷酸铁锂软包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侧面加热触发热失控,借助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气相色谱仪(GC)等表征测试手段,系统分析了40%、60%、80%、100%SOC下电池的热失控特性和产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本研究以100Ah磷酸铁锂软包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侧面加热触发热失控,借助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气相色谱仪(GC)等表征测试手段,系统分析了40%、60%、80%、100%SOC下电池的热失控特性和产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电池热失控的过热触发可细分为四个阶段:过热温度升高、副反应膨胀产气、隔膜收缩与破裂冒烟、热失控引起剧烈温升和产气。进一步计算了产热能量,发现100%、80%、60%、40%SOC电池的峰值产热率分别达到140.34、115.44、14.76和3.91 kW,且100%SOC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4.63 g三硝基甲苯(TNT)的能量,破坏半径达到5.90 m,相比40%SOC的危险性提升了64.3%。对热失控后电池材料表征发现,正极磷酸铁锂材料从方块状转变为团聚的不规则球状,负极石墨结构则从层状转变为团聚的球形颗粒,这归因于内部副反应的加剧。通过对比产气特性发现,SOC的增加导致电池产H2量增加,CO_(2)量下降,各SOC下电池产气的爆炸风险均高于普通烃类气体,爆炸上限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本研究结果对后续储能系统的安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量 热失控 磷酸铁锂软包电池 残骸特征 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对太湖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阎峰 储昭升 +3 位作者 金相灿 胡小贞 郑朔方 庞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65,共5页
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研究Fe(Ⅲ)及其不同化学形态与EDTA,柠檬酸和羟基等配体作用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Ⅲ)浓度(18μmol/L)高于强有机配体EDTA浓度(2.69μmol/L)时,Fe(Ⅲ)主要以胶体和沉淀形态存... 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研究Fe(Ⅲ)及其不同化学形态与EDTA,柠檬酸和羟基等配体作用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Ⅲ)浓度(18μmol/L)高于强有机配体EDTA浓度(2.69μmol/L)时,Fe(Ⅲ)主要以胶体和沉淀形态存在,但Fe3+及Fe(Ⅲ)的羟基配合物等藻类易于利用的化学态能维持较高的浓度,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都生长良好;Fe(Ⅲ)浓度(≤1.0μmol/L)低于强有机配体的浓度(2.69μmol/L)时,有机配体可以与Fe(Ⅲ)形成稳定的鳌合物;可利用态的Fe(Ⅲ)浓度较低,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生长、单位细胞叶绿素a质量、最大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光限制部分P-I曲线斜率都下降,但铜绿微囊藻变化较快,表明Fe(Ⅲ)与强有机配体络合造成的限制有利于四尾栅藻占据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四尾栅藻 Fe() 优势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杯芳烃的配位化学(Ⅻ)——对叔丁基杯芳烃乙酸萃取铁(Ⅲ)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陆国弟 顾金英 +1 位作者 耿政松 施宪法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87-592,共6页
合成了对叔丁基杯 [4]乙酸、对叔丁基杯 [6]乙酸、对叔丁基杯 [8]乙酸三种杯芳烃 ,研究了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对铁的萃取情况 ,讨论了这些体系的萃取机理 ,求出了它们的萃取平衡条件常数 ,探讨了用此法去除稀土盐中微量铁的可能性 .
关键词 杯芳烃 萃取 配位化学 微量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镍钴铁浸出液除杂及磷酸铁制备研究
12
作者 胡美世 陈靖 +5 位作者 罗骏 李光辉 彭志伟 张鑫 陈彦虎 饶明军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2,共6页
以镍钴铁粉经硫酸氧化浸出所得浸出液为研究对象,调整电位后采用中和沉淀法优先去除溶液中的Al^(3+)和Cr^(3+),实现Fe^(2+)与Al^(3+)高效分离,净化液再经氧化后采用磷酸沉铁制备水合磷酸铁产品,富镍钴的净化液再用于制备氢氧化镍钴。结... 以镍钴铁粉经硫酸氧化浸出所得浸出液为研究对象,调整电位后采用中和沉淀法优先去除溶液中的Al^(3+)和Cr^(3+),实现Fe^(2+)与Al^(3+)高效分离,净化液再经氧化后采用磷酸沉铁制备水合磷酸铁产品,富镍钴的净化液再用于制备氢氧化镍钴。结果表明,在溶液pH=4.5、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10min条件下,Al和Cr去除率分别为100%和97.15%,Fe损失率为2.42%;净化液在溶液pH值2.1、沉淀时间10min、沉淀温度25℃条件下沉铁,Fe沉淀率为97.30%,Ni和Co损失率分别为0.36%和0.64%;沉淀产物为无定形且带结晶水的磷酸铁,经700℃煅烧2h后转变为无水FePO_(4),其杂质含量和铁磷比符合HG/T4701—2021中Ⅰ型无水磷酸铁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沉淀法 磷酸铁 氧化浸出 沉铁 除杂 镍钴铁 氢氧化镍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掺杂磷酸铁锂的合成及其充放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彭森 王洋 +3 位作者 葛佳佳 李紫金 李珍珍 邱冠周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2,共8页
元素掺杂是提高磷酸铁锂(LiFePO_(4))正极材料充放电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以TiO_(2)为钛源,采用高温固相还原法合成了Ti掺杂的LiFePO_(4),通过XRD、XPS、SEM和BET等技术表征了钛掺杂LiFePO_(4)的结构组成、微观形貌和理化性能,进而对组... 元素掺杂是提高磷酸铁锂(LiFePO_(4))正极材料充放电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以TiO_(2)为钛源,采用高温固相还原法合成了Ti掺杂的LiFePO_(4),通过XRD、XPS、SEM和BET等技术表征了钛掺杂LiFePO_(4)的结构组成、微观形貌和理化性能,进而对组成-结构与其充放电性能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钛掺杂LiFePO_(4)在0.1 C和1 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最高分别达到161.9 mAh/g和150.8 mAh/g,比未掺杂钛的LiFePO_(4)提高4.72%和7.48%,且在1 C倍率下循环150周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8.54%。这主要归因于Ti4+取代Fe^(2+)进入LiFePO_(4)晶格,稳固晶体结构的同时会抑制晶粒的二次生长,导致Li+脱/嵌路径减小,迁移效率加快,进而提高了LiFePO_(4)的放电比容量、倍率以及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掺杂 磷酸铁锂 充放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Ⅲ)和Am(Ⅲ)在Th_4(PO_4)_4P_2O_7上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冬林 钱丽娟 +2 位作者 张茂林 许君政 吴王锁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6-161,共6页
通过静态法研究了Am(Ⅲ)和Eu(Ⅲ)在Th4(PO4)4P2O7上的吸附行为,主要包括吸附平衡时间、固液比、pH值、离子强度以及富里酸(FA)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m(Ⅲ)和Eu(Ⅲ)在T114(PO4)4P2O7的吸附具有相似的pH吸... 通过静态法研究了Am(Ⅲ)和Eu(Ⅲ)在Th4(PO4)4P2O7上的吸附行为,主要包括吸附平衡时间、固液比、pH值、离子强度以及富里酸(FA)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m(Ⅲ)和Eu(Ⅲ)在T114(PO4)4P2O7的吸附具有相似的pH吸附曲线,pH值的变化对吸附的影响较大,吸附率在pH=2~5时出现剧增;在其他条件相同时,KNO3离子强度从0.01mol/L增大到0.1mol/L,吸附率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通过对比实验发现,FA对Am(UI)和Eu(UI)在Th4(PO4)4P2O7上的吸附具有促进作用。Am(Ⅲ)和Eu(Ⅲ)在Th4(PO6)4P2O7表面可能形成了表面络合物。吸附剂的表面特征及其吸附机理研究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4(PO4)4P2O7 吸附 Eu() 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氨基多羧酸类配合物分子和晶体结构 Ⅰ.Na_2[Fe~Ⅲ(ida)_2]_2·3H_2O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测定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君 张维群 +5 位作者 宋溪明 张向东 邢彦 林永华 贾恒庆 张雷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6-100,共5页
氨基多羧酸类配合物的配位数和结构不但与金属离子的半径、电荷和电子结构有关,而且还与氨基多羧酸类配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本文报道了Na2[FeⅢ(ida)2]2·3H2O(ida=亚氨基二乙酸根)配合物的合成并测定了... 氨基多羧酸类配合物的配位数和结构不但与金属离子的半径、电荷和电子结构有关,而且还与氨基多羧酸类配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本文报道了Na2[FeⅢ(ida)2]2·3H2O(ida=亚氨基二乙酸根)配合物的合成并测定了它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具体结果如下: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15.6480(10),b=16.7870(10),c=10.347(2),β=90.790(10)°,V=2717.7(6)3,单位晶胞中的分子数为3,对于4789个独立的衍射点,它的R值为0.0333。其中两个配合物离子[FeⅢ(ida)2]-都是N和N顺位的变形八面体结构。由此可知具有对称电子结构(high-spind5)的FeⅢ与被看成是edta(=乙二胺四乙酸根)去掉了CH2-CH2的双ida配体形成的配合物只能选择六配位八面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氨基二乙酸 配合物 晶体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肠道铁还原过程对活性氧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颖 高泽萍 +3 位作者 王旭 李顺顺 黄涛 周国伟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53-2062,共10页
以威廉环毛蚓为实验对象,借助原位测定和微宇宙培养实验,结合高通量测序和生化分析展开研究.结果显示,葡萄糖处理组中Fe(Ⅱ)生成量最多,氨基酸组最少.铁还原过程中,表面吸附态Fe(Ⅱ)含量最高,为0.6~24.38mmol/L;离子态Fe(Ⅱ)最低,0.02~2... 以威廉环毛蚓为实验对象,借助原位测定和微宇宙培养实验,结合高通量测序和生化分析展开研究.结果显示,葡萄糖处理组中Fe(Ⅱ)生成量最多,氨基酸组最少.铁还原过程中,表面吸附态Fe(Ⅱ)含量最高,为0.6~24.38mmol/L;离子态Fe(Ⅱ)最低,0.02~2.21mmol/L.铁还原菌群落结构受有机质类型影响显著,不同处理组中优势铁还原菌各不相同.此外,铁还原过程伴随着活性氧自由基(ROS)的产生,其中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最高,为0.32~0.73mmol/L,与离子态Fe^(2+)、表面吸附态Fe(Ⅱ)、高结晶态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机物络合态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羟基自由基(·OH)与离子态Fe^(2+)、吸附态Fe(Ⅱ)、高结晶态铁呈显著正相关;超氧阴离子(O_(2)^(·-))与低结晶态铁呈显著正相关,与吸附态Fe(Ⅱ)、高结晶态铁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为了解蚯蚓在土壤铁循环和ROS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视角,对于利用ROS控制和降解污染物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肠道菌群 铁还原 有机质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产物爆炸下限预测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帅 台枫 +1 位作者 钱新明 程东浩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6,共11页
为准确预测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的爆炸下限,在密闭压力容器内开展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实验,结合热失控特性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计算了热失控产物气体组分,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和绝热火焰温度,建立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爆炸下... 为准确预测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的爆炸下限,在密闭压力容器内开展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实验,结合热失控特性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计算了热失控产物气体组分,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和绝热火焰温度,建立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爆炸下限的预测模型,并验证了绝热火焰温度法、Le Chatelier法和Jones法的准确性,考察了电解液蒸气对热失控产物爆炸下限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下采用Le Chatelier法计算得到的爆炸下限偏差最小,为1.14%;采用绝热火焰温度法计算结果偏差最大,为10.02%。在60%~100%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 SOC)范围内,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气体的爆炸下限先升后降。当热失控产物考虑电解液蒸气时,60%SOC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爆炸下限仅为3.93%,较未考虑电解液蒸气热失控气体的爆炸下限降低了22.49%,这说明电解液蒸气提高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的爆炸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电池 热失控产物 爆炸下限 Le Chatelier定律 绝热火焰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无磷无氮阻垢剂的阻磷酸钙垢及分散Fe(Ⅲ)性能 被引量:20
18
作者 符嫦娥 周钰明 +3 位作者 薛蒙伟 谢洪涛 吴文导 孙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5-531,共7页
以烯丙基聚乙二醇单醚、氯乙酸、氢氧化钠、马来酸酐等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无磷无氮环保型阻垢剂马来酸酐/烯丙基聚乙二醇羧酸钠(MCn,n为聚乙二醇聚合度,n=5、9、13),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等对阻垢剂结构进行了表征,采... 以烯丙基聚乙二醇单醚、氯乙酸、氢氧化钠、马来酸酐等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无磷无氮环保型阻垢剂马来酸酐/烯丙基聚乙二醇羧酸钠(MCn,n为聚乙二醇聚合度,n=5、9、13),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等对阻垢剂结构进行了表征,采取静态阻垢率和含Fe(Ⅲ)溶液透光率的方法考察了阻垢剂阻磷酸钙和分散Fe(Ⅲ)性能,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阻垢后形成的磷酸钙形貌。结果表明,随着MCn结构中聚乙二醇聚合度n从5增加到13,其阻磷酸钙垢性能和分散Fe(Ⅲ)效果也逐步提高,其中MC13在投加量为6mg·L-1时阻磷酸钙垢率达99%,在投加量为8mg·L-1时使含Fe(Ⅲ)溶液的透光率为22%。MCn的高效阻磷酸钙垢和分散Fe(Ⅲ)能力是源于其侧链上含有聚乙二醇单醚结构及存在大量的—COO-离子且易与循环水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的无机金属离子发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磷阻垢剂 磷酸钙 分散F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纤维固载Fe(Ⅲ)对磷酸根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2
19
作者 丁云 廖学品 石碧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25-1231,共7页
将Fe(Ⅲ)固载在胶原纤维上制备吸附材料,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磷酸根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03K,溶液的初始浓度为62.0mg P·L^-1时,胶原纤维固载Fe(Ⅲ)(FeICF)对磷酸根的吸附容量为32.69mgP·g^-1。在pH为3... 将Fe(Ⅲ)固载在胶原纤维上制备吸附材料,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磷酸根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03K,溶液的初始浓度为62.0mg P·L^-1时,胶原纤维固载Fe(Ⅲ)(FeICF)对磷酸根的吸附容量为32.69mgP·g^-1。在pH为3.0~6.0范围内平衡吸附量较大,即当磷酸根在溶液中以HzP04-的形式存在时有利于吸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容量随温度和Fe(Ⅲ)的固载量的增加而增加。FeICF对磷酸根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速度方程。溶液中存在的Cl^-、NO3^-、SO4^2-及CO3^2-对磷酸根的吸附没有影响,表明FeICF对磷酸根有较强的选择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纤维 Fe() 固载 磷酸根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Ⅲ)-氧氟沙星-SDS三元体系的荧光特性及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马红燕 陈小利 +2 位作者 孙雪花 张琰图 郝华睿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61-163,共3页
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存在下,铁(Ⅲ)能与氧氟沙星形成络合物而猝灭氧氟沙星分子的内源性荧光,使其荧光强度显著降低,据此,提出了铁(Ⅲ) 氧氟沙星SDS体系测定铁(Ⅲ)的荧光分析新方法。铁(Ⅲ)浓度在2.0×10-8~2.0×10-... 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存在下,铁(Ⅲ)能与氧氟沙星形成络合物而猝灭氧氟沙星分子的内源性荧光,使其荧光强度显著降低,据此,提出了铁(Ⅲ) 氧氟沙星SDS体系测定铁(Ⅲ)的荧光分析新方法。铁(Ⅲ)浓度在2.0×10-8~2.0×10-6mol/L范围内与荧光猝灭值△F成正比,方法的检出限为1.0×10-8 mol/L。该法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直接用于水样和食品中微量铁(Ⅲ)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 氧氟沙星 十二烷基硫酸钠 荧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