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5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Iron Sulfide Mineral Evolution Under Thermal Sulfurization Condi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GAO Wenyuan HUANG Fei +6 位作者 LI Guanglu ZENG Ming LIU Ziyi LIU Rui DUAN Tianxu GAO Shang LIU Jia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27-27,共1页
Iron sulfide mineral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of which characteristics had the identification significance of formation environment. Previously, there were more research on iron sulfide minerals under hydrothermal con... Iron sulfide mineral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of which characteristics had the identification significance of formation environment. Previously, there were more research on iron sulfide minerals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 and few studies under volcanism formation condition. To simulate volcanic mineralization, the study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 from 250 to 410℃ , different iron sulfur ratio from Fe:S=2∶1 to 1∶8, and two different sources of iron, reduced iron powder (Fe) and ferrous sulfide (FeS), on iron sulfide mineral ev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under thermal sulfurization condition.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other methods, the morpholog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 SULFIDE minerAL EVOLUTION THERMAL SULFURIZATION COND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rcon U-Pb-Hf isotopes and mineral chemistry of Early Cretaceous granodiorite in the Lunggar iron deposit in central Lhasa, Tibet Y,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ZHANG Yun-hui WANG Yang-shuang +2 位作者 WANG Wen-shu LIU Jie YUAN Ling-l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3457-3469,共13页
The Lunggar iron deposit belongs to the Bangong-Nujiang metallogenic belt and is located in central Lhasa on the Tibetan Plateau.In the Lunggar deposit,iron mineralization formed in the skarnization contact zone betwe... The Lunggar iron deposit belongs to the Bangong-Nujiang metallogenic belt and is located in central Lhasa on the Tibetan Plateau.In the Lunggar deposit,iron mineralization formed in the skarnization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Early Cretaceous granodiorite and the late Permian Xiala Formation limestone.In this study,we achieved detailed zircon U-Pb-Hf isotopes and mineral chemistry for the Early Cretaceous granodiorite.Zircon U-Pb dat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arly Cretaceous granodiorite emplaced at ca.119 Ma.Based on the trace elements in zircons and the mineral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mphibole and biotite,the Early Cretaceous granodiorite was believed to form under condition of high temperature(>700°C),low pressure(100400 MPa),and relatively high oxygen fugacity(lgfO2)(13.6 to 13.9)and H2O content(4%8%).Zircon trace elements,Hf isotope and biotite chemistry collectively reveal that significant juvenile mantle-derived magmas contributed to the source of the granodiorite.The relatively high logfO2 and shallow magma chamber are beneficial for skarn iron mineralization,implying remarkable potential for further prospecting in the Lunggar iron depos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rcon U-Pb-Hf isotope mineral chemistry crystallization condition Lunggar iron deposit central Lha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e Minerals and Genesis of Lala Copper Deposit,Sichuan Province
3
作者 Zhimin Zhu Institute of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Chengdu 610041,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72-173,共2页
The Lala Cu deposit in Sichuan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rge deposits in SW China,both in terms of Cu and associated Au-Mo-Co-REE-Fe. Systematic ore petrology study shows that ore minerals are mainly com... The Lala Cu deposit in Sichuan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rge deposits in SW China,both in terms of Cu and associated Au-Mo-Co-REE-Fe. Systematic ore petrology study shows that ore mineral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hydrothermal magnetite,chalcopyrite and molybdenite.The wall-rock alterations include biotitization,silicification, carbonatation,albitization,potash feldspathization, apatitation,actinolitation and fluoritation,et al. The Pyrite and magnetite have euhedral-subhedral crystalline grained texture and the chalcopyr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E minerAL ORE GENESIS iron Oxide-Cu-Au deposit(lOCG) Lala copper DEPOS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phosphorization of high-phosphorus iron ore by direct reduction of hydrogen-rich gases and melting separation
4
作者 ZHAO Lian-da WU De-yin +6 位作者 YOU Xiao-min DENG Xing-jian ZUO Hai-bin SHE Xue-feng XUE Qing-guo WANG Guang WANG Jing-s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1期4120-4136,共17页
This study developed a direct reduction route to smelt refractory high-phosphorus iron ores by using hydrogen rich gas.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gas composition,and gangue on the reduction behavior of iron ore pellet... This study developed a direct reduction route to smelt refractory high-phosphorus iron ores by using hydrogen rich gas.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gas composition,and gangue on the reduction behavior of iron ore pellets were investigated.Additionally,the migration behavior of phosphorus throughout the reduction-smelting process was examined.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reduction process increased from 64.2 to 194.2 kJ/mol.Increasing the basicity from 0.5 to 0.9 increased the metallization rate from 85.9%to 89.2%.During the reduction process,phosphorus remained in the gangue phase.Carbon depositio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behaviors of the pellets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rrelated with the gas composition,temperature,pressure,metallization rate,and basicity.Increasing the FeO and CaO contents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liquidus temperature.A high metallization rate of the pellets reduced the phosphorus removal rate but increased the carbon content of the final iron product.Increasing basicity restricted the migration of phosphorus and improved the rate of phosphorus removal.The optimum dephosphorization parameters were separation temperature of 1823 K,basicity of 2.0,and metallization rate of 82.3%.This study presents a high-efficiency and low carbon method for smelting high-phosphorus iron o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phosphorus iron ore hydrogen-rich gas reduction phosphorus transport mineral evolution melting sepa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冶式铁矿的矿床模型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谢桂青 朱乔乔 +5 位作者 高宝龙 吴昌雄 吴晓林 李伟 毛景文 梅燕雄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84,共18页
富铁矿是中国大宗紧缺的战略性矿产,鄂东南矿集区“大冶式”铁矿是中国富铁矿的主要类型之一,前人对其成矿规律和找矿勘查技术做过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提出“大冶式”铁矿为广义矽卡岩型矿床,但成岩成矿事件格架、矽卡岩铜矿与... 富铁矿是中国大宗紧缺的战略性矿产,鄂东南矿集区“大冶式”铁矿是中国富铁矿的主要类型之一,前人对其成矿规律和找矿勘查技术做过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提出“大冶式”铁矿为广义矽卡岩型矿床,但成岩成矿事件格架、矽卡岩铜矿与铁矿成矿差异、矿床组合模型和隐伏矿找矿有效技术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笔者全面整理分析20余年的地质和物探等资料,确定大冶式铁矿存在两期成岩成矿事件:早期矽卡岩铜铁矿床和成铜岩体,晚期矽卡岩铁矿和成铁岩体。早期成铜岩体和晚期成铁岩体在岩石组合、源区性质、地幔贡献比例方面存在明显不同,矽卡岩铜铁矿床含矿岩浆的地幔物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矽卡岩铁矿床。大型矽卡岩铁矿所需的硫主要来源于膏盐层,膏盐矿物中的硫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参与成矿作用,膏盐层参与矽卡岩铁矿床成矿作用的比例大于矽卡岩铜铁矿床。在此基础上,文章建立了“大冶式”铁矿的矿床组合模型,提出幔源组分和膏盐层参与成矿比例的不同,是造成矽卡岩铜铁矿与铁矿成矿差异的主要原因。创建两套隐伏“大冶式”铁矿的有效找矿技术组合,分别为1∶5万~1∶1万高精度航磁+1∶2000地面高磁+井中磁测+可控音频大地电磁、可控音频大地电磁+广域电磁法+微动探测+多元素原生晕,建立了找矿模型,拓宽了鄂东南地区“大冶式”铁矿的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冶式”铁矿 铜铁共生分离机制 膏盐成矿 矿床模型 找矿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矿石价格波动对钢铁行业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成金华 刘凯雷 +1 位作者 邵诗峰 成鹏弘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1,共10页
铁矿石作为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其价格波动对全球钢铁行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基于产业安全视角,深入分析了铁矿石价格波动对钢铁行业产出的影响及其时滞效应。采用2007年1月—2020年12月的月度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全面剖析... 铁矿石作为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其价格波动对全球钢铁行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基于产业安全视角,深入分析了铁矿石价格波动对钢铁行业产出的影响及其时滞效应。采用2007年1月—2020年12月的月度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全面剖析了国际与国内铁矿石市场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铁矿石价格波动对国内钢铁行业产出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国际铁矿石市场对国内铁矿石市场存在显著的单向冲击效应,而国际铁矿石价格波动并未对国内钢铁行业产出产生直接的冲击。相反,国内铁矿石价格波动对国内钢铁行业产出具有显著的单向冲击效应,且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这表明国内铁矿石市场的价格信号能够直接影响生产决策,进而调节钢铁行业的产出。本文研究揭示了一个清晰的价格传导链条机制,即从国际铁矿石市场到国内铁矿石市场,再到国内钢铁行业产出的传导路径。本文研究不仅揭示了铁矿石价格波动与钢铁行业产出之间的动态关系,还为理解和应对铁矿石价格波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这一发现对政策制定者和产业实践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国内铁矿石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推动技术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建立灵活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我国铁矿石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 铁矿石 价格波动 钢铁行业 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土矿成矿铁铝分异过程研究:以黔中石炭系九架炉组铝铁岩系为例
7
作者 杨瑞东 莫洪成 +6 位作者 罗朝坤 高军波 倪莘然 彭柔 高川黔 陈军 陈吉艳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11-2723,共13页
本文通过对黔中石炭系九架炉组含铝岩系的沉积层序、结构、构造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认为铁质岩与铝质岩的分异过程主要发生在沉积期。九架炉组含铝岩系的地层层序从下往上分为铁质岩—黏土岩—铝土矿—黏土岩。其中铁质岩所... 本文通过对黔中石炭系九架炉组含铝岩系的沉积层序、结构、构造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认为铁质岩与铝质岩的分异过程主要发生在沉积期。九架炉组含铝岩系的地层层序从下往上分为铁质岩—黏土岩—铝土矿—黏土岩。其中铁质岩所具有的条带状、碎屑状和鲕状结构,说明铁质岩是单独沉积形成,而不是在整个九架炉组沉积后由铁质迁移从初始物质中分化形成。铁质岩和铝土矿中明显不同的元素组成,也应该是沉积期物源差异和沉积环境变化引起的。靠近物源区的铝土矿层中含大量铁矿物,并因此表现出高铁特征,远离物源区的铝土矿则相反,说明此时形成的铝土矿在物源上已经历了铁质的消耗,而正是这一阶段的消耗导致在溶洼中形成铁质岩。石炭系九架炉组含铝岩系中的铁铝分异过程与全球古气温、降雨及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早石炭世维宪期正处于晚古生代冰期事件中的一个主要成冰期过渡期,此时华南板块所在的中低纬度地区由于降雨量突变与海平面升降变化,风化壳中铁质被淋滤,以胶体形式搬运至湖泊和潟湖沉淀,形成铁质岩;而残余的富铝风化壳在随后强烈降雨引起的洪泛事件中以碎屑流形式搬运到湖泊或潟湖沉积,形成碎屑状铝土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铝分异 地球化学 沉积结构 铝土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工艺对熔剂性高磷鲕状赤铁矿铁、磷、铝矿物转变的影响
8
作者 周仙霖 陈仡煌 +3 位作者 陈铁军 罗艳红 万军营 申跃洪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0,113,共11页
受复杂矿物组成与特殊嵌布特征的限制,针对鲕状赤铁矿的传统选矿工艺难以实现理想的分离指标。为探究高磷鲕状赤铁矿的可还原性及直接还原过程中有害杂质元素的行为,本文以湖北宜昌地区长阳鲕状赤铁矿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煤炭、CO及H_(2... 受复杂矿物组成与特殊嵌布特征的限制,针对鲕状赤铁矿的传统选矿工艺难以实现理想的分离指标。为探究高磷鲕状赤铁矿的可还原性及直接还原过程中有害杂质元素的行为,本文以湖北宜昌地区长阳鲕状赤铁矿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煤炭、CO及H_(2)三种还原剂开展直接还原试验,考察还原过程中铁、磷及铝等主要组分的矿物相变化与反应特征。长阳鲕状赤铁矿铁品位为50.53%,磷和铝质量分数分别为0.83%和3.87%,钙质量分数为6.73%,二元碱度为1.03。通过Factsage热力学软件计算,铁矿物分级还原过程中产生的FeO易与含铝矿物相反应生成难还原的铁铝尖晶石,从而抑制还原反应的深入进行。此外,鲕绿泥石等含铝物相在CaO熔剂存在下的还原行为得到显著改善,含磷物相中的磷元素则倾向于在较高温度下迁移并富集于还原产物中的金属铁相。在还原温度为1050℃、保温时间为90 min的条件下,采用煤炭、CO和H_(2)作为还原剂对该矿样进行直接还原处理,产物的金属化率分别为83.43%、88.90%和96.75%。通过分析球磨和磁选后的还原产物,三种还原方式在脱磷效果上差异较小,脱磷率均维持在约70%;而在铝的脱除方面,H_(2)还原产物表现出显著优势,其脱铝率达到68.33%,明显高于煤和CO还原所对应的45.71%和43.55%。对直接还原铁和磁选尾矿的XRD、SEM分析结果显示:H_(2)的还原效果最佳,能最大限度地破坏致密的鲕状结构,改善磁选工艺条件,提高金属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磷鲕状赤铁矿 氢还原 直接还原铁 矿物相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温制度对铁尾矿基陶粒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柴倩 陈柳霖 +5 位作者 张恬恬 程丰梅 汪永鑫 肖文轩 张会 贺攀阳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96-3004,共9页
将堆存量大的铁尾矿回收利用作为陶粒生产的主要原料,可有效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优化升温制度以实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本文基于热重分析原料的热力学行为确定预热温度为700℃,最高烧成温度为1 125℃,采用两段... 将堆存量大的铁尾矿回收利用作为陶粒生产的主要原料,可有效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优化升温制度以实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本文基于热重分析原料的热力学行为确定预热温度为700℃,最高烧成温度为1 125℃,采用两段式升温烧制陶粒,探究了不同升温制度对铁尾矿基陶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00℃之前采用20℃/min的快速升温;在700~1 125℃,采用5℃/min慢速升温时,制备的铁尾矿基陶粒性能及烧成热耗的综合能效达到最佳,单颗粒抗压强度为11.50 MPa,显气孔率为20.77%,表观密度为1 903 kg/m^(3),比强度为6 040 N·m/kg,1 h吸水率为9.81%,24 h吸水率为10.93%;中低温烧成阶段快速升温在外观及强度保持较好状态时可加速气体释放,提高显气孔率,高温烧成区间降低升温速率可促进液相的生成、固相反应的发生,有助于强度的提高。XRD结果表明,原料经高温煅烧生成了辉石、透长石、钙硅石等新的矿物相,高温阶段慢速升温可提高生成矿物相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尾矿 陶粒 升温速率 矿物相分析 烧结 外观形貌 显气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源对生物成因次生高铁矿物形成的影响
10
作者 黄海涛 伍贤辉 +3 位作者 魏陈 耿康慧 王崇 魏彩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69,共8页
为揭示不同磷源对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氧化Fe^(2+)和次生高铁矿物形成的影响,进而为酸性矿山废水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摇瓶试验分析了pH值、Fe^(2+)氧化率、总Fe沉淀率以及次生高矿物矿相等相关指标... 为揭示不同磷源对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氧化Fe^(2+)和次生高铁矿物形成的影响,进而为酸性矿山废水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摇瓶试验分析了pH值、Fe^(2+)氧化率、总Fe沉淀率以及次生高矿物矿相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A.ferrooxidans对不同磷源的利用存在差异。在试验结束时,以NaH_(2)PO_(4)、Na_(2)HPO_(3)、NaH_(2)PO_(2)作为磷源的反应体系pH值分别为2.02、2.12、2.11,Fe^(2+)平均氧化速率分别为1.04、2.08、1.04 h^(-1),总铁(TFe)沉淀率分别为33%、30%、28%,收集的矿物质量分别为1.58、1.34、1.17 g,对收集的矿物进行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扫描电镜(SEM)分析可知,以Na_(2)HPO_(3)、NaH_(2)PO_(2)作为磷源的反应体系生成的矿物主要为施氏矿物,以NaH_(2)PO_(4)作为磷源的反应体系生成的矿物主要为黄钾铁矾和施氏矿物的混合物,其中黄钾铁矾所占比例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矿山废水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 磷源 生物氧化 次生高铁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司家营BIF铁矿床磁铁矿类型与成因及其对高品位铁矿化成矿机制的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美诺 石康兴 +1 位作者 邱昆峰 邓军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14,共19页
司家营矿床是冀东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BIF(条带状含铁建造)矿床,赋存于低变质作用的新太古代变质岩中。矿床的富铁矿成因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通过系统的岩相学、矿物学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详细探讨了司家营矿床的矿石特征,确认主要矿石... 司家营矿床是冀东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BIF(条带状含铁建造)矿床,赋存于低变质作用的新太古代变质岩中。矿床的富铁矿成因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通过系统的岩相学、矿物学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详细探讨了司家营矿床的矿石特征,确认主要矿石类型为块状富磁铁矿与条带状贫磁铁矿。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内存在三种主要类型的磁铁矿:①原始沉积变质阶段的磁铁矿(Mt_(1)),以条带状分布,呈不规则粒状或似圆粒状,粒径相对较小,主要分布于低品位条带状磁铁矿中;②热液改造阶段的磁铁矿(Mt_(2)),呈不规则粒状,常与黄铁矿共生,内部偶见晶型发育较好的黄铁矿颗粒,主要存在于低品位条带状磁铁矿中;③铁质活化再富集阶段的磁铁矿(Mt_(3)),呈半自形至自形粒状,晶型发育良好,主要出现在高品位块状富磁铁矿中。Mt_(1)与Mt_(2)均属于条带状贫磁铁矿矿石中的磁铁矿,但Mt_(2)表现出明显的热液改造特征,Mt_(3)则是在早期形成的磁铁矿经历铁质活化再富集后形成的磁铁矿。研究认为,司家营矿床的富铁矿主要归因于BIF的铁质活化再富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铁矿 矿物地球化学 富铁矿 司家营铁矿 冀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炼锌溶液矿化沉铁过程中镉、铊离子沉淀行为与机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晓华 赵广福 +4 位作者 李兴彬 张小飞 杨荣净 邓志敢 魏昶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4-843,共10页
针对湿法炼锌溶液矿化沉铁过程中镉、铊离子共沉淀行为与机制不清楚的问题,分别以化学试剂配制的ZnSO_(4)-FeSO_(4)-CdSO_(4)溶液和由某锌冶炼厂提供的含Tl浸出液为原料,于150℃下开展了矿化沉铁实验。采用化学滴定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 针对湿法炼锌溶液矿化沉铁过程中镉、铊离子共沉淀行为与机制不清楚的问题,分别以化学试剂配制的ZnSO_(4)-FeSO_(4)-CdSO_(4)溶液和由某锌冶炼厂提供的含Tl浸出液为原料,于150℃下开展了矿化沉铁实验。采用化学滴定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X射线衍射(XRD)、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多种检测方法研究沉铁产物的元素含量、物相组成、矿物形貌、元素分布、元素价态等。研究结果表明:沉铁产物中的Fe主要以Fe_(2)O_(3)形式存在,其他物相为铁羟基氧化物(Fe_(2-x)/3(OH)_(x)O_(3-x))、铁矾等化合物;在矿化沉铁过程中,溶液中的Cd^(2+)、Tl^(+)部分沉淀并进入铁羟基氧化物、黄钾铁矾、黄钠铁矾等物相;当初始Cd^(2+)的质量浓度为1~10 g/L,Cd^(2+)的沉淀率低于0.3%,沉淀产物的Cd质量分数为0.06%,这部分Cd是以间隙或原子替代的方式进入铁羟基氧化物晶体中,与羟基(—OH)和O^(2-)配位;在沉铁产物中,Cd在赤铁矿、铁矾等不同含铁物相中的含量基本一致;在矿化沉铁过程中,溶液中30.2%的铊沉淀入渣,沉铁产物的Tl的质量分数为120.32 g/t;当溶液中含有K^(+)、Na^(+)时,铁矾的生成会促进Tl^(+)的沉淀,Tl^(+)与K^(+)、Na^(+)以铁矾[Tl_(x)Na_(y)K_(1-x-y)]Fe_(3)(SO_(4))_(2)(OH)_(6)形式发生共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炼锌 矿化沉铁 沉淀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司家营BIF型铁矿北矿区典型矿石矿物特征及其对成矿演化的约束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文韬 董国明 +5 位作者 丁枫 曹瑞明 杨立群 范宇航 刘佳 郑新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86,共19页
冀东司家营BIF型铁矿床是我国最典型的条带状铁矿床之一,系统的矿石、矿物特征研究对BIF型铁矿床的成矿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该矿区多种典型铁矿石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研究,结合矿物原位电子探针(EPMA)测试分析,共识别出5种磁... 冀东司家营BIF型铁矿床是我国最典型的条带状铁矿床之一,系统的矿石、矿物特征研究对BIF型铁矿床的成矿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该矿区多种典型铁矿石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研究,结合矿物原位电子探针(EPMA)测试分析,共识别出5种磁铁矿类型,划分出原始沉积期、变质变形期、热液蚀变期以及表生氧化期4个成矿演化期次,并获得与之相关的磁铁矿、黑云母、绿泥石以及角闪石等矿物的化学定量分析结果。通过分析磁铁矿矿物化学特征,计算黑云母与绿泥石形成时的温度差异,结合化学特征指示的成矿环境变化,认为矿床早期为典型的沉积变质成因,后期遭受了变质、变形以及热液作用的影响和改造。综合地质特征、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的岩相学特征、主量元素分析等,我们认为抬升至地表后的氧化作用对矿床影响较小,Fe的富集可能与Mg、Mn和Ca等元素的迁移有关,变质变形期末-热液蚀变期为冀东司家营BIF铁矿床富铁矿形成最重要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司家营 BIF型铁矿床 磁铁矿 矿物特征 成矿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素环境与接种菌根真菌Phialocephala对蓝莓苗生长和营养元素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漫 杨圣艳 +3 位作者 周冰洁 吴新亮 胡琦鹏 侯智霞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3,共11页
【目的】明确蓝莓在不同铁素环境中的生长和营养特性及其对菌根真菌Phialocephala的响应特征,为探索生产中蓝莓缺铁问题的成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一年生盆栽蓝莓‘薄雾’苗为试材,在正常铁(M2)、难溶铁(M3)及缺铁(M0)... 【目的】明确蓝莓在不同铁素环境中的生长和营养特性及其对菌根真菌Phialocephala的响应特征,为探索生产中蓝莓缺铁问题的成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一年生盆栽蓝莓‘薄雾’苗为试材,在正常铁(M2)、难溶铁(M3)及缺铁(M0)3种环境下以及该铁素环境下接种Phialocephala(M2J、M3J、M0J)培养180 d后,测定和分析蓝莓苗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特性。【结果】M2苗生长健壮,枝叶和根系状态最好,株高、基径、根长及根表面积均最大,M0和M3出现新生叶失绿、卷曲等症状;M2根系的Mg和Fe含量均显著高于M0和M3,M0根系的P和K含量显著高于M2和M3,M3各部位的Mn含量均显著高于M0和M2;蓝莓苗的枝长、基径均与P和Z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基径与M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根系生长指标与除P和Mn外的其他营养元素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接种后,Phialocephala对蓝莓苗的侵染率达57.14%~63.46%,M0J和M3J仍出现新生叶失绿、卷曲等症状,M2J单株生物量增大;各接菌处理根长较未接种处理显著增长;各接菌处理叶和茎中的N含量显著下降,根系中的K和Mn含量显著上升;M2J茎、叶中的Mg、Fe和Zn含量以及M3J根系中的N、P和Fe含量均显著上升;苗的枝长和基径均与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根长和根表面积与N、P、K、M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缺铁和难溶铁环境会抑制蓝莓苗的生长;接种菌根真菌Phialocephala显著提升了正常铁环境下的植株生物量及所有处理的根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蓝莓苗对营养元素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缺铁 难溶铁 菌根真菌 生长发育 矿质养分 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位泥炭地铁、铝矿物复合体及有机碳形态分布特征
15
作者 付玮 陈槐 +4 位作者 王尹佳 刘建亮 白银萍 黄鑫 杨刚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00-2208,共9页
铁铝矿物影响着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积累。为评估不同水位泥炭地中不同形态铁铝矿物复合体对有机碳积累和稳定性的影响,以红原县三处不同水位泥炭地(泥炭沼泽:S1(-1.9cm)、沼泽草甸:S2(-10cm)、高寒草甸:S3(-19cm))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 铁铝矿物影响着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积累。为评估不同水位泥炭地中不同形态铁铝矿物复合体对有机碳积累和稳定性的影响,以红原县三处不同水位泥炭地(泥炭沼泽:S1(-1.9cm)、沼泽草甸:S2(-10cm)、高寒草甸:S3(-19cm))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提取法测定泥炭地中晶质金属氧化物(DH)、短程有序矿物(HH)、有机金属络合物(PP)的碳和铁铝含量。结果表明,提取剂提取的碳含量及其占有机碳的百分比在各泥炭地中均表现为PP>DH>HH。总铁铝结合碳、PP提取的碳含量在S3中最高,S1最低,这种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表层土中。提取的金属(Al+Fe)含量在各泥炭地中均表现为:PP>DH>HH,且C/M均大于1,说明铁铝矿物以共沉淀和络合作用与有机碳结合形成有机金属络合物主导着泥炭地中有机碳的积累,并且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和亚表层,而晶体铁铝和短程有序铁铝矿物与有机碳的相互作用积累效应较弱,并且这种差异在S3的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更加显著。相关分析表明,S1中有机碳的积累受晶质铁铝矿物与有机碳相互作用和有机金属络合物驱动;S2中有机碳的积累仅受到有机金属络合物的驱动;铁铝矿物对S3中有机碳的积累没有决定性作用。可见,泥炭地不同水位对矿物与有机碳结合方式及有机碳分布有显著影响,且有机金属络合物含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驱动泥炭地有机碳的稳定和积累。鉴于泥炭地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结论对矿物与有机物相互作用如何响应水位变化,预测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储存动态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水位 有机碳稳定性 选择性溶解 铁铝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铝矿物组分对垃圾焚烧飞灰熔融特性与重金属固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嘉炜 黄亚继 +7 位作者 王圣 朱志成 肖怡萱 宋惠康 刘俊 祁帅杰 张煜尧 赵佳琪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6-1725,共10页
熔融法是无害化处置垃圾焚烧(MSWI)飞灰的有效方法。本文开展了硅铝添加剂与飞灰的共熔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硅铝矿物组分对飞灰熔融特性及重金属固化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硅铝组分和热处理温度对飞灰熔融和重金属的氯化挥发影响较大,其... 熔融法是无害化处置垃圾焚烧(MSWI)飞灰的有效方法。本文开展了硅铝添加剂与飞灰的共熔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硅铝矿物组分对飞灰熔融特性及重金属固化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硅铝组分和热处理温度对飞灰熔融和重金属的氯化挥发影响较大,其中,SiO_(2)的加入可有效降低飞灰的熔融温度,且添加量为20%时,产物中开始大量出现无定形玻璃体,适量Al_(2)O_(3)的加入有助于重金属的固化,但对飞灰的熔融无明显促进作用;高温和硅铝组分的加入有利于促进重金属的直接或间接氯化反应,使其以氯化物形式挥发,同时生成碱金属硅铝酸盐;此外,蒙脱土在促进飞灰熔融以及固化重金属等方面均优于高岭土,且热处理产物的多次浸出毒性均满足国标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飞灰 硅铝矿物组分 熔融 重金属 氯化反应 连续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含铝岩系中稀土元素的赋存形式:主量元素数据驱动的集成机器学习分析
17
作者 周锦涛 余文超 +3 位作者 杜远生 邓旭升 翁申富 雷志远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7-320,共14页
铝土矿及含铝岩系中的稀土元素是重要的潜在供应源,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增长,其勘探、开发和利用变得日益重要。目前,对含铝岩系中稀土元素的主要赋存形式和富集机制仍有争议,尤其是重稀土(HREE)。本研究汇编了中国含铝岩系的地球化... 铝土矿及含铝岩系中的稀土元素是重要的潜在供应源,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增长,其勘探、开发和利用变得日益重要。目前,对含铝岩系中稀土元素的主要赋存形式和富集机制仍有争议,尤其是重稀土(HREE)。本研究汇编了中国含铝岩系的地球化学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方法预测轻稀土(LREE)和重稀土(HREE)含量,探讨其赋存形式。研究构建了随机森林(RF)、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支持向量机(SVM)和多层感知器(MLP)4种模型,并结合最优的2种模型构建集成模型,以提高预测性能。结果表明,集成模型在预测HREE和LREE含量方面表现更佳,能较好预测剖面尺度的稀土变化规律,并对高稀土含量剖面更敏感。特征重要性评估显示,P2O5和TFe2O3是预测HREE含量的关键变量,表明铁相矿物和磷酸盐矿物是HREE的主要载体。HREE可能通过类质同象替代和内环络合形式在磷酸盐矿物和铁相矿物中富集。含铝岩系中铁相矿物的存在是赋存HREE的基础,而磷酸盐矿物则是富集HREE的关键。对于LREE,P2O5的重要性显示含磷矿物是其重要赋存载体,即含磷稀土矿物为代表的独立稀土矿物是中国含铝岩系LREE的重要赋存形式。黏土矿物和铝矿物的离子吸附形式作为一种背景现象同样存在,但对稀土异常富集影响较小。研究建议,在找矿勘查中,针对LREE应关注P2O5含量较高的层位,含铝岩系的岩性应关注贫铁铝土矿和黏土质铝土矿。对于HREE,应首先关注TFe2O3含量较高的层位,若同时有较高的P2O5含量,则HREE富集可能性更大,建议关注的岩性包括富铁铝土矿和铝土质黏土岩。本研究建立的稀土含量预测模型在中国含铝岩系伴生稀土预测方面展现出潜力,需进一步验证、优化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模型 铁相矿物 磷酸盐矿物 稀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铁矿物对场地有机污染物自然衰减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瑶 杨延梅 +2 位作者 尤迪 尚长健 贾永锋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8-1108,共11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活动导致的有机污染(如多环芳烃、卤代烃等)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高效防控石化污染场地中的有机污染物受到广泛关注。含铁矿物因其在土壤和含水层沉积物中广泛的分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活动导致的有机污染(如多环芳烃、卤代烃等)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高效防控石化污染场地中的有机污染物受到广泛关注。含铁矿物因其在土壤和含水层沉积物中广泛的分布、独特的晶体结构和活跃的表面化学性质等特点,是影响有机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重要因素。为全面理解含铁矿物对有机污染物自然衰减的关键作用,本文基于含铁矿物的不同类型及性质,系统地从吸附、化学还原降解、生物降解三个方面介绍了含铁矿物去除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其对有机污染物自然衰减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在吸附过程中,拥有高比表面积和表面羟基活性的含铁矿物更易作为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剂。②在化学还原降解中,实际起还原脱卤作用的是含Fe(Ⅱ)的活性含铁矿物,其中马基诺矿和黄铁矿对污染物降解活性表现最佳。③在生物降解过程中,主要以Fe(Ⅲ)矿物作为电子受体参与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其中,以水铁矿为代表的弱结晶性Fe(Ⅲ)矿物释放的Fe(Ⅲ)通常优先被铁还原菌利用从而促进铁异化还原,导电含铁矿物还能促进产甲烷过程中互养群落之间的直接种间电子转移从而提高降解效率。由于场地固有性质及污染物的多样性,未来建议系统研究铁氧化物、铁硫化物和含铁黏土矿物在多污染物共存下的作用机制,明确含铁矿物的赋存形态及性质对有机污染物自然衰减的主要作用过程及其长期有效性,科学支撑场地自然衰减能力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铁矿物 自然衰减 生物降解 化学还原降解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全吉地块沉积变质型铁矿遥感指示矿物提取与成矿预测
19
作者 刘文佳 许海全 +6 位作者 李晓晖 王志强 袁峰 丰效坤 白昊 万露炎 李善平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52-263,共12页
全吉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具有良好的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潜力,但由于该地块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等工作尚未深入开展,制约了区域找矿发现。通过系统梳理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构建了全吉地块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预测模型。... 全吉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具有良好的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潜力,但由于该地块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等工作尚未深入开展,制约了区域找矿发现。通过系统梳理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构建了全吉地块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预测模型。基于该模型,利用高分五号高光谱数据,通过联合应用MNF(Minimal Noise Fraction)、PPI(Pixel Purity Index)和SAM(Spectral Angle Mapper)方法,分析提取了研究区赤铁矿、褐铁矿、角闪石、白云母、绿泥石5种指示矿物,并协同磁异常和地质填图数据建立了成矿预测数据集。最后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多元成矿预测数据进行权重赋值,通过指数叠加方法计算成矿有利度,据此圈定5处找矿预测靶区并开展了野外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高光谱数据的指示矿物提取方法可为研究区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预测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支持,圈定的找矿预测靶区为该区域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沉积变质型铁矿 高光谱数据 指示矿物 全吉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铁锂电池铝塑膜壳体绝缘失效触发热失控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怀宇 黄思林 +3 位作者 赵荣超 肖质文 侯军辉 闫力玮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3-623,共11页
储能系统发生绝缘失效会导致电池外壳与电极之间存在过高电压,危及电池安全。本研究针对储能系统中52Ah磷酸铁锂电池铝塑膜外壳在高压下绝缘失效引发的热失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在电池正极与铝塑膜外壳之间施加不同幅值高压直流... 储能系统发生绝缘失效会导致电池外壳与电极之间存在过高电压,危及电池安全。本研究针对储能系统中52Ah磷酸铁锂电池铝塑膜外壳在高压下绝缘失效引发的热失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在电池正极与铝塑膜外壳之间施加不同幅值高压直流电诱发电池热失控,分析铝塑膜外壳在高压下绝缘失效诱发电池热失控的故障现象以及电热行为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施加500V电压时,电池会发生热失控,其热失控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高压击穿铝塑膜阶段、熔融铝与负极过渡短路阶段、过充阶段和触发热失控阶段。借助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对热失控后电池形貌进行观察,发现其热失控最剧烈的区域是在铝塑膜外壳被电击穿的位置,且热失控不会扩散到整个电池。此外,在该电池正极与铝塑膜外壳之间施加100V和300V电压时铝塑膜不会被击穿,而施加400V及以上时铝塑膜会被击穿并发生热失控,且电压幅值越高,热失控程度越剧烈。研究结果对提高储能系统安全性和电气绝缘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系统 磷酸铁锂电池 铝塑膜 绝缘失效 热失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