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液体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李翠利 申纯宇 +8 位作者 杨英 王兴龙 汤建伟 化全县 刘咏 刘鹏飞 丁俊祥 申博 王保明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5-253,共9页
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 IL)作为一种创新的环保绿色溶剂,具有可调控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的溶解能力、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卓越的离子导电性,使得其作为结构导向剂、反应溶剂、还原剂和溶剂等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 IL)作为一种创新的环保绿色溶剂,具有可调控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的溶解能力、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卓越的离子导电性,使得其作为结构导向剂、反应溶剂、还原剂和溶剂等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不同种类的离子液体在纳米材料制备与改性领域的突出性能,详细阐述了离子液体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的应用,分析了离子液体在金属、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和纳米纤维素等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进展,同时对离子液体在调控纳米材料的稳定性、形貌以及性能等方面的功能特点进行了总结,为未来离子液体在纳米材料制备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新的建议,指出离子液体精确调控制备特定功能的纳米材料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纳米材料 团聚 催化 合成 聚合物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茶渣复合薄膜的可控制备及其食品保鲜性能
2
作者 韩俊峰 王云霞 +3 位作者 吴伟 胡超凡 封其春 杜兆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5,共8页
为使废弃茶渣得到综合利用,采用相转化浇膜法将纤维素与茶渣通过溶液共混的方式溶解在离子液体中,提取茶渣中的咖啡碱、茶多酚等分散到纤维素中,然后纤维素以氢键为驱动力实现自组装得到纤维素/茶渣复合薄膜。对薄膜的力学性能、抗氧化... 为使废弃茶渣得到综合利用,采用相转化浇膜法将纤维素与茶渣通过溶液共混的方式溶解在离子液体中,提取茶渣中的咖啡碱、茶多酚等分散到纤维素中,然后纤维素以氢键为驱动力实现自组装得到纤维素/茶渣复合薄膜。对薄膜的力学性能、抗氧化性能、水溶性、含水率以及保鲜性能进行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性能,可较好地阻隔氧气分子穿梭;茶渣中的咖啡碱、茶多酚等成分使得复合薄膜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适用于果蔬生鲜保鲜;与市售聚乙烯保鲜膜相比,该复合薄膜对牛肉的保质期可延长3~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薄膜 保鲜材料 茶渣 纤维素 离子液体 咖啡碱 茶多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离子液体法在无机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晓冬 高秀敏 +1 位作者 刘建清 张密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3-55,64,共4页
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化学合成方法,微波辅助离子液体法,融合了离子液体与微波加热法的优点。简要介绍了微波加热和加速化学反应的原理,总结了微波辅助离子液体法合成无机纳米材料的特点,综述了微波辅助离子液体法在无机纳米材料合成中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化学合成方法,微波辅助离子液体法,融合了离子液体与微波加热法的优点。简要介绍了微波加热和加速化学反应的原理,总结了微波辅助离子液体法合成无机纳米材料的特点,综述了微波辅助离子液体法在无机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展望了该方法在无机纳米材料合成方面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辅助离子液体法 无机纳米材料 绿色化学 离子液体 微波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姜妲 尹振 翟玉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9-91,共3页
离子液体是在室温下为液体、具有离子特性的新型溶剂,具有超低蒸气压,也称为绿色溶剂。通过选择合适的阳离子、阴离子和配体,可以调变离子液体的化学、物理性能。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反应介质,离子液体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具有诱人前景。
关键词 离子液体 溶剂 电沉积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付冉冉 程博闻 +4 位作者 纪秀杰 任燕飞 杨丽云 汪港 费鹏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24-129,共6页
纤维素/壳聚糖复合材料利用纤维素提高了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保持了壳聚糖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无毒无污染。但是二者分子内和分子间含有大量的氢键,使得在水和常规有机溶剂中很难溶解,限制了复合材料的加工和应用,离子液体的... 纤维素/壳聚糖复合材料利用纤维素提高了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保持了壳聚糖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无毒无污染。但是二者分子内和分子间含有大量的氢键,使得在水和常规有机溶剂中很难溶解,限制了复合材料的加工和应用,离子液体的出现为二者的溶解和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综述了纤维素/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体系及在工业吸附、生物医疗、食品包装和纺织工业领域的应用,重点介绍了离子液体在此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应用,以为纤维素/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壳聚糖 离子液体 复合材料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抑制剂的抑制机理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卫东 韩磊 +4 位作者 王富华 蓝强 朱海涛 杨海荣 赵清源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从胺类页岩抑制剂、离子液体页岩抑制剂、纳米复合材料以及其他新型页岩抑制剂(生物大分子类、多糖类、聚合醇类等)概述了页岩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抑制剂的作用机理,总结了目前抑制效果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展望了页岩抑制剂未... 从胺类页岩抑制剂、离子液体页岩抑制剂、纳米复合材料以及其他新型页岩抑制剂(生物大分子类、多糖类、聚合醇类等)概述了页岩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抑制剂的作用机理,总结了目前抑制效果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展望了页岩抑制剂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抑制剂 离子液体 聚胺 纳米材料 抑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洋 朱浩 曹雅彬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6-130,135,共6页
介绍了纳米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常用制备技术。对固相烧结法和液态铸造法等工艺方法的机理、特点和现阶段开发程度,以及由这些制备工艺所开发的新材料的优异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全面分析,综合评价了各种工艺的优缺点。... 介绍了纳米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常用制备技术。对固相烧结法和液态铸造法等工艺方法的机理、特点和现阶段开发程度,以及由这些制备工艺所开发的新材料的优异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全面分析,综合评价了各种工艺的优缺点。由于降低了基体金属对陶瓷颗粒的润湿性要求,高能球磨法成为国内外制备该种材料的主要方法之一。与高能球磨法相比,超声辅助液相铸造技术由于能使纳米颗粒在金属熔体中有良好的润湿性并均匀分布,且可以近净成型、制造成本低,因此也备受瞩目。最后,指出了现有制备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陶瓷颗粒 金属基复合材料 固相烧结技术 液态铸造技术 超声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离子液体在C-H键电氧化活化中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陈姿颖 武倩倩 +2 位作者 张健青 朱英红 马淳安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将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离子液体修饰在多壁碳纳米管上,制备出离子液体/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对甲氧基甲苯(p-MT)在该复合离子液体水溶液体系中的电氧化性能.同时,通过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考查了扫描速率、温度、反应底... 本文将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离子液体修饰在多壁碳纳米管上,制备出离子液体/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对甲氧基甲苯(p-MT)在该复合离子液体水溶液体系中的电氧化性能.同时,通过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考查了扫描速率、温度、反应底物浓度等因素对电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了p-MT在该体系中的动力学过程.实验结果表明,p-MT在复合离子液体水溶液体系中发生不可逆的电氧化反应,且该过程受扩散控制,扩散系数为7.69×10^(-10)cm^2·s^(-1).适当地升高温度和增大反应底物浓度都有利于促进p-MT中C-H键选择性电氧化为相应醛基,选择性可达到95%.通过在不同结构电解槽中进行恒电位电解研究,发现离子液体/MWCNTs复合电解质在一室型电解槽中进行p-MT电氧化的电解效率更高、对目标产物对甲氧基苯甲醛(p-MBA)的选择性也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键氧化 离子液体/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电氧化活化 对甲氧基苯甲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户桂涛 范云场 +2 位作者 董兴 李云 缪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40-45,共6页
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检测周期短、灵敏度高、可实时检测等诸多优点,因而在食品分析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综述了近年来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添加剂、食品成分及有害物质检测中的应用,并且指出了目前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 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检测周期短、灵敏度高、可实时检测等诸多优点,因而在食品分析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综述了近年来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添加剂、食品成分及有害物质检测中的应用,并且指出了目前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食品分析 纳米材料 离子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分隔材料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文龙 薛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65-1072,共8页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利用环境友好的高活性微生物作催化剂,以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同步输出电能,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效能是目前研究的聚焦点,分隔材料的设计与选择直接影响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整体...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利用环境友好的高活性微生物作催化剂,以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同步输出电能,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效能是目前研究的聚焦点,分隔材料的设计与选择直接影响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整体性能。本文综述了微生物燃料电池中分隔材料研究的新进展,对比分析了不同新型分隔材料的特点、产电能力与污水处理效果及其待解决的问题,展望了微生物燃料电池分隔材料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隔材料 微生物燃料电池 膜材料 离子液体 复合膜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磷离子液体/石墨烯环氧复合材料力学及阻燃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子策 尚垒 敖玉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116,共5页
针对环氧树脂的阻燃问题,基于咪唑与石墨层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设计了咪唑基含磷离子液体([Dmim]Es)与石墨烯在环氧树脂(EP)中的分散体系。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和阻燃性能研究表明,改性后的石墨烯纳米片材提高了环氧树脂的阻燃、抑烟和热... 针对环氧树脂的阻燃问题,基于咪唑与石墨层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设计了咪唑基含磷离子液体([Dmim]Es)与石墨烯在环氧树脂(EP)中的分散体系。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和阻燃性能研究表明,改性后的石墨烯纳米片材提高了环氧树脂的阻燃、抑烟和热稳定性。当加入7.5%[Dmim]Es和1%石墨烯(Gr)时,极限氧指数达到32.2%,UL-94测试等级达到V-0。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共混物的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分别提高了23%和44%。离子液体[Dmim]Es改性的石墨烯纳米片材基体中的良好分散性不仅给EP带来了优异的力学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阻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离子液体 石墨烯 9 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 阻燃剂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振业 杨敏 +3 位作者 王大洋 马娟娟 刘霖 童志伟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6年第6期23-27,共5页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功能化离子液体修饰层状复合材料,研究其对L-酪氨酸(L-Tyr)的电催化氧化行为。方法通过静电自组装方式将氮氧自由基功能化离子液体(TEMPO-IL)与钙铌酸钾(KCa_2Nb_3O_(10))进行复合,并运用XRD,FTIR,SEM,HRTEM等测试手段...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功能化离子液体修饰层状复合材料,研究其对L-酪氨酸(L-Tyr)的电催化氧化行为。方法通过静电自组装方式将氮氧自由基功能化离子液体(TEMPO-IL)与钙铌酸钾(KCa_2Nb_3O_(10))进行复合,并运用XRD,FTIR,SEM,HRTEM等测试手段对所作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表征。另外,将其作为电极修饰剂修饰于电极表面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其电化学性质。结果该修饰电极对于电催化氧化L-Tyr有着较高的电化学活性。同时实验还表明,当L-Tyr的浓度在1×10^(-4)~1.16×10^(-2) mol/L之间时,峰电流值与L-Tyr浓度呈良好的线性相关,检测下限为6.2×10^(-5) mol/L(信噪比为3)。结论静电自组装是一种能够快捷、高效的制备层状复合材料方法,且得到的复合材料显示出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化离子液体 静电自组装 层状复合材料 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共混改性提升PEDOT:PSS热电性能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赵文姝 梁耕源 +5 位作者 雷博文 贺雍律 肖颖 邢素丽 靳力 张鉴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0-219,共10页
热电材料是一种可以直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功能材料,基于热电材料的能源技术属于清洁能源技术。由于无机热电材料存在毒性大、脆性大、成本高等局限性,有机热电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机热电材料中,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 热电材料是一种可以直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功能材料,基于热电材料的能源技术属于清洁能源技术。由于无机热电材料存在毒性大、脆性大、成本高等局限性,有机热电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机热电材料中,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凭借高导电、低导热等特性成为研究热点,但其综合性能仍未满足应用需求,因此研究者采用多种方法对PEDOT:PSS进行改性以提升其热电性能。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离子液体、无机填料、碳纳米管和小分子试剂等与PEDOT:PSS共混改性以提升其热电性能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进一步提高PEDOT:PSS热电性能所面临的问题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OT:PSS 离子液体 无机填料 碳纳米材料 小分子试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糕状”结构杂多酸离子液体负载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超声脱硫的催化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定宁 沈昊宇 +1 位作者 成瑾瑾 胡美琴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181-12189,共9页
石油中的含硫化合物不仅影响油品质量,其燃烧生成的硫氧化物(SO_(x))还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此外,燃油中的硫化物燃烧使得燃油尾气处理设备中催化剂中毒,从而排放一些其他有害的汽车尾气,如氮氧化物(NO_(x))、碳氢化合... 石油中的含硫化合物不仅影响油品质量,其燃烧生成的硫氧化物(SO_(x))还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此外,燃油中的硫化物燃烧使得燃油尾气处理设备中催化剂中毒,从而排放一些其他有害的汽车尾气,如氮氧化物(NO_(x))、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CO)等。为了降低燃油中的硫含量,世界各国政府都颁布了严格的标准,如美国环保署在2006年将柴油中的硫含量降低到15 mg/kg;2007年欧盟和日本将柴油中的硫含量上限设定为10 mg/kg。自2017年起,我国政府发布了国V标准,将柴油中的硫含量限制在10 mg/kg以下。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如何通过高效深度脱硫技术降低石油中的硫含量已成为石油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超深脱硫在解决工业废物再利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深度脱硫的方法主要有加氢脱硫(HDS)和非加氢脱硫(NHDS)。由于传统的HDS方法存在去除噻吩类物质困难、成本高、条件苛刻、耗时耗能等缺点,NHDS以其低能耗、环保等优点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NHDS技术包括氧化脱硫、吸附脱硫、萃取脱硫和生物脱硫等。其中,氧化脱硫可以通过氧化剂将有机硫化物转化为砜或亚砜,提高有机硫化物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通过萃取和蒸馏等方法将有机硫化物从石油中分离出来,达到深度脱硫的目的。与机械搅拌、生物或光催化氧化脱硫等传统脱硫方法相比,超声辅助氧化脱硫法是反应时间最短、效率最高的方法之一。近年来,离子液体因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催化氧化脱硫。在杂多酸中引入离子液体可以形成具有氧化活性中心的杂多酸离子液体,有望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Xun等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杂多酸离子液体催化剂(SiW_(12)O_(4)0-IL),该催化剂在脱硫方面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当温度为60℃,n(O)/n(S)为4时,其脱硫率达到99.9%。然而,作为均相催化剂,杂多酸离子液体也存在回收率低、可重复利用性差等缺点,因此选择合适的固载化方法,实现杂多酸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异相化十分关键。常用的载体有SiO_(2)、Al_(2)O_(3)、Fe_(3)O_(4)等,其中磁性复合材料可以实现催化剂和油样在磁场作用下的快速分离,已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载体之一。将磁性复合材料通过改性结合到催化剂上,有望得到具有较高的脱硫催化活性和优异分离效果的催化剂。为此,本研究设计并成功合成了一种具有“枣糕状”结构的、杂多酸离子液体[BMIM]3 PW_(12)O_(4)0负载的三乙烯四胺(TETA)功能化的Fe_(3)O_(4)复合材料([BMIM]3 PW_(12)O_(40)/Fe_(3)O_(4)@TETA)。以正辛烷为模拟油样,二苯并噻吩为硫源,过氧化氢为氧化剂,[BMIM]3 PW_(12)O_(40)/Fe_(3)O_(4)@TETA为催化剂,通过超声协助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氧化脱硫。采用响应面法(RSM)研究了超声时间、H_(2)O_(2)用量、反应温度对催化剂脱硫的影响;并考察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再生性能。对[BMIM]3 PW_(12)O_(4)0/Fe_(3)O_(4)@TETA的脱硫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采用0.025 g[BMIM]_(3)PW_(12)O_(40)/Fe_(3)O_(4)@TETA对50 mL浓度为500 mg/g的二苯并噻吩的模拟油样进行脱硫实验时,最佳脱硫条件为:反应温度325 K,超声时间15 min,n(O)∶n(S)=8∶1,脱硫率可达96.5%。该催化剂重复使用五次后,脱硫率仍保持在93.7%,表明[BMIM]3 PW_(12)O_(40)/Fe_(3)O_(4)@TETA具有良好的催化脱硫性能,可以重复使用。初步的脱硫机理研究表明,[BMIM]3 PW_(12)O_(40)/Fe_(3)O_(4)@TETA的催化活性中心可能为其含有的杂多酸阴离子;Fe_(3)O_(4)@TETA起到载体的作用,而离子液体起到协同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多酸离子液体 磁性复合材料 “枣糕状”结构 氧化脱硫 响应面法(R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新型手性分离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琪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28-1037,共10页
在现代分离科学中,手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相比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等传统色谱分析方法,毛细管电泳(CE)技术凭借其高效率、低消耗、分离模式多样化等诸多优势,已经发展成为手性分离研究领域最有... 在现代分离科学中,手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相比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等传统色谱分析方法,毛细管电泳(CE)技术凭借其高效率、低消耗、分离模式多样化等诸多优势,已经发展成为手性分离研究领域最有应用前景的分析方法之一。近年来,研究人员在CE手性分析方法的构建过程中,基于毛细管电动色谱(EKC)、配体交换毛细管电泳(LECE)、毛细管电色谱(CEC)等各种基础电泳模式,不断地对传统手性分离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造,构建出了许多高性能的新型手性CE分离体系。如利用各类功能化离子液体以“手性离子液体协同拆分”“手性离子液体配体交换”“离子液体手性选择剂”等模式设计出多种基于离子液体的CE手性分离体系;利用纳米材料独特的尺寸效应、多样性、可设计性等特点,直接或与传统手性选择剂有机结合构建CE手性分离体系。此外,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修饰、低共熔溶剂修饰、非连续分段式部分填充等各式新颖的CE手性分离体系也都被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并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该综述将对近年来(尤其是2015~2019年)此类新型CE手性分离体系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手性识别机理研究和手性CE方法实际应用情况,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手性分离 离子液体 纳米材料 金属有机骨架 低共熔溶剂 机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_(3)O_(4)@C/[BSMIM]HSO_(4)/GCE传感器检测铅离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晓伟 王伟浩 +1 位作者 顾援农 王静静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1-66,共6页
目的:采用Fe_(3)O_(4)@C/[BSMIM]HSO_(4)/GCE对水中的铅离子进行定量分析。方法:在四氧化三铁(Fe_(3)O_(4))的基础上,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Fe_(3)O_(4)@C纳米复合材料,并复合1-甲基-3-丁磺酸基咪唑硫酸氢盐([BSMIM]HSO_(4))离子液体,以... 目的:采用Fe_(3)O_(4)@C/[BSMIM]HSO_(4)/GCE对水中的铅离子进行定量分析。方法:在四氧化三铁(Fe_(3)O_(4))的基础上,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Fe_(3)O_(4)@C纳米复合材料,并复合1-甲基-3-丁磺酸基咪唑硫酸氢盐([BSMIM]HSO_(4))离子液体,以玻碳电极(Glassy carbon electrode,GCE)为载体,制备了Fe_(3)O_(4)@C/[BSMIM]HSO_(4)/GCE,并利用其对饮用水中铅离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Fe_(3)O_(4)@C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分散性,Fe_(3)O_(4)@C/[BSMIM]HSO_(4)/GCE具有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电催化活性。利用Fe_(3)O_(4)@C/[BSMIM]HSO_(4)/GCE对饮用水中铅离子进行定量分析,铅离子浓度与峰电流在0.1~80.0μg/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2=0.9995,检出限为0.038μg/L(S/N=3),检出限较低,其加标回收率在97.60%~100.93%,回收效果较好,准确度较高。且该传感器重复性较好,连续差分脉冲扫描10次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446%。结论:该方法简单、快捷、可靠,为饮用水中铅离子的检测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 传感器 铅离子 电化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中AgCl/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17
作者 朱海燕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41-645,共5页
以硅烷化咪唑基离子液体为结构导向剂和反应物,通过有机-无机自组装方法合成了离子液体掺杂的介孔二氧化硅,并利用该材料末端的卤离子,制备了分散性较好的AgCl/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采用FT-IR、XRD、UV-vis DRS、BET,TEM等手段对所合... 以硅烷化咪唑基离子液体为结构导向剂和反应物,通过有机-无机自组装方法合成了离子液体掺杂的介孔二氧化硅,并利用该材料末端的卤离子,制备了分散性较好的AgCl/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采用FT-IR、XRD、UV-vis DRS、BET,TEM等手段对所合成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并进一步研究了该催化剂对染料的光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材料AgCl/介孔二氧化硅对甲基橙和靛红具有良好的光催化降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复合材料 光催化性能 AGC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