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品种刺葡萄酒特征性芳香物质分析
1
作者 李翠霞 赵现华 +3 位作者 孟宪军 刘丽媛 陈昌清 周翠霞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0,共8页
本文以中国南方广泛种植利用的7个刺葡萄品种和2个常用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霞多丽’)为试材,通过对不同葡萄酒进行芳香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及感官评价,确定刺葡萄酒的香气特征。结果发现,共有44种芳香物质在9个品种的葡萄酒中检测... 本文以中国南方广泛种植利用的7个刺葡萄品种和2个常用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霞多丽’)为试材,通过对不同葡萄酒进行芳香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及感官评价,确定刺葡萄酒的香气特征。结果发现,共有44种芳香物质在9个品种的葡萄酒中检测出来,其中包含7种酸、12种醇、15种酯、6种醛酮、4种萜烯。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品种葡萄酒的香气物质组成及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各刺葡萄酒的综合排名为:君子1号>湘珍珠2号>芷兰>白刺>紫秋>湘珍珠1号>君子2号,与感官评价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以期为酿造高品质的刺葡萄酒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葡萄 葡萄酒 芳香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市售烟熏液特性评价及其在熏泥鳅加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田梅兰 刘杨柳 +3 位作者 马爱进 高培宇 桑亚新 孙纪录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01-310,共10页
为探究不同烟熏液的特性及其对熏泥鳅品质的影响,对三种市售烟熏液的理化性质、抗氧化能力、抑菌性能以及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含量进行测定,并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 为探究不同烟熏液的特性及其对熏泥鳅品质的影响,对三种市售烟熏液的理化性质、抗氧化能力、抑菌性能以及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含量进行测定,并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三种烟熏液中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差异分析。通过色泽和感官评定,研究不同烟熏液对熏泥鳅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硬木C-10-02烟熏液的综合特性最好,其pH为2.38,酚类化合物、羰基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4.76 mg/mL和3.35 g/100 mL,抗氧化能力和抑菌性能优于其他两种烟熏液。三种烟熏液中均未检出苯并[a]芘,PAHs含量远低于限量标准。通过GC-IMS共检测出58种挥发性化合物,以酚类和羰基化合物为主。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结合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发现三种烟熏液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存在明显差异,并筛选出8种差异挥发性化合物(VIP>1,P<0.05),分别为4-甲基愈创木酚、丙醇、3-羟基-2-丁酮单体、异丙醇二聚体、丁醛单体、异丁醛单体、2,6-二甲氧基苯酚和丙酸乙酯。此外,硬木C-10-02烟熏液熏制的泥鳅的色泽、滋味与质地最好,总体可接受度最高。该研究结果为液熏泥鳅的生产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熏液 酚类化合物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多环芳烃 熏泥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SE-GC-O-MS技术‘梅占’茶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欧晓西 黄慧清 +5 位作者 李秋明 余欣茹 姜能宝 林宏政 郑玉成 孙云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79,共9页
‘梅占’品种因其独特的品种特征香气深受人们的喜爱。为探究‘梅占’茶品种关键香气特征,本研究通过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技术对‘梅占’红茶、‘梅占’绿茶、‘梅占’乌... ‘梅占’品种因其独特的品种特征香气深受人们的喜爱。为探究‘梅占’茶品种关键香气特征,本研究通过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技术对‘梅占’红茶、‘梅占’绿茶、‘梅占’乌龙茶三个茶类关键香气活性化合物进行鉴定和描述,同时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香气特征影响值(Aroma Character Impact Value,ACI)和感官审评进行对比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梅占’红茶、‘梅占’绿茶、‘梅占’乌龙茶均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征香气,其中‘梅占’红茶花香浓郁带甜香,‘梅占’绿茶花香清雅,嫩香持久,‘梅占’乌龙花香馥郁具奶香。偏最小二乘法(OPLS-DA)与OAV分析发现,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茉莉内酯和吲哚是‘梅占’不同茶类香气差异的关键化合物。结合GC-O和OAV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香叶醇、β-紫罗兰酮、茉莉酮等赋予了‘梅占’茶馥郁的花香、奶香等风味。通过本研究揭示了‘梅占’茶香气的化学基础,为研究‘梅占’茶特征香气形成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占’茶 搅拌棒吸附萃取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香气活性化合物 香气活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玫瑰’和‘红玫瑰’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物质变化规律及葡萄酒香气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郑茗源 索雨洁 +4 位作者 张佳静 段冰冰 刘伟强 李超 刘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145,156,共15页
【目的】分析‘白玫瑰’和‘红玫瑰’葡萄果实及其所酿葡萄酒中的典型挥发性香气物质,以明确‘白玫瑰’和‘红玫瑰’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规律,为探明玫瑰香型酿酒葡萄果实的香气特征及酿造富有品种特征香气的葡萄酒提供依据。【方... 【目的】分析‘白玫瑰’和‘红玫瑰’葡萄果实及其所酿葡萄酒中的典型挥发性香气物质,以明确‘白玫瑰’和‘红玫瑰’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规律,为探明玫瑰香型酿酒葡萄果实的香气特征及酿造富有品种特征香气的葡萄酒提供依据。【方法】以酿酒葡萄品种‘白玫瑰’和‘红玫瑰’为试材,测定成熟期果实基本理化指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并分析‘白玫瑰’酿造的干白葡萄酒和‘红玫瑰’酿造的桃红葡萄酒的基本理化指标和香气物质特征。【结果】‘白玫瑰’与‘红玫瑰’葡萄成熟期果实还原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pH均存在显著差异,‘白玫瑰’上述指标值分别为195.17 g/L、5.97 g/L、20.03%和3.24,‘红玫瑰’分别为208.33 g/L、3.64 g/L、21.13%和3.57。从不同发育期的‘白玫瑰’和‘红玫瑰’果实中分别检测出20和21种挥发性香气物质,主要包括C 6化合物、萜烯类和乙酸酯等。从绿果期至成熟期,‘白玫瑰’和‘红玫瑰’果实中C 6化合物含量分别下降了91.14%和73.57%,‘白玫瑰’中萜烯类含量增加了2.85倍,‘红玫瑰’中乙酸酯含量增加了83.22%。统计气味活性值(OAV)>1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发现,里哪醇和辛酸乙酯为‘白玫瑰’的主要香气成分物质,‘红玫瑰’主要香气成分物质为辛酸乙酯和己酸乙酯。干白葡萄酒酒度为11.12%(体积分数),总酸、总糖、干浸出物质量浓度分别为5.06,2.70和20.60 g/L,pH为3.23;桃红葡萄酒酒度为12.97%(体积分数),总酸、总糖、干浸出物质量浓度分别为4.69,2.87和18.50 g/L,pH为3.19;二者仅总糖质量浓度无显著差异,其余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干白和桃红葡萄酒中均检测出33种挥发性香气物质,OAV>1的挥发性香气物质中里哪醇、香叶醇和癸酸乙酯等为干白葡萄酒的主要香气成分物质,辛酸乙酯、异丁醇等为桃红葡萄酒的主要香气成分物质。【结论】‘白玫瑰’和‘红玫瑰’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的组分和积累时期存在差异,因此干白葡萄酒具有椴花、玫瑰花香和柑橘、柠檬、梨等果香,而桃红葡萄酒具有香草、薄荷、冬青等植物香气以及红色水果果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香型葡萄 挥发性香气物质 葡萄酒 感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及灰尘中多环芳香类污染物人体暴露健康风险评价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董玲池 郝炜伟 +1 位作者 王子倩 田密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4-1280,共17页
多环芳香类污染物(PACs)多具有较高的毒性,广泛存在于大气环境中,可通过呼吸、皮肤接触及口腔摄入进入人体.因此,准确评估其人体健康风险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常用的大气及灰尘中PACs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分析了国内人体健康... 多环芳香类污染物(PACs)多具有较高的毒性,广泛存在于大气环境中,可通过呼吸、皮肤接触及口腔摄入进入人体.因此,准确评估其人体健康风险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常用的大气及灰尘中PACs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分析了国内人体健康风险现状,重点对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不确定性进行了探讨,并对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及改进提出了建议.终身致癌风险增量模型能较好地评价大气及灰尘中PACs各种暴露途径的健康风险,是目前运用最为普遍且认可度较高的方法.但该方法中人体生理学参数在选择上应尽量采用本地调研结果,其中一些毒理学参数还需要更多的研究降低其不确定性.概率风险评估可以反应更真实的健康风险分布,为环境管理提供更多依据.此外,在前期研究中被忽略的方面,如大气气相PACs以及皮肤暴露途径,对人体健康也同样重要.本文可为准确评估PACs的健康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香类污染物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模型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掺杂(001)晶面暴露BiOCl纳米片降解芳香族化合物性能
6
作者 杨京明 王梓 +1 位作者 葛素香 李大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6,共9页
为研究In在提高(001)晶面暴露BiOCl纳米片光催化活性中的作用,该文探讨了In掺杂对BiOCl晶相结构、形貌、光吸收性能及能带结构等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In掺杂有利于BiOCl晶体生长,提升导带电位和增加表面羟基,促进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在... 为研究In在提高(001)晶面暴露BiOCl纳米片光催化活性中的作用,该文探讨了In掺杂对BiOCl晶相结构、形貌、光吸收性能及能带结构等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In掺杂有利于BiOCl晶体生长,提升导带电位和增加表面羟基,促进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在模拟太阳光下,In掺杂BiOCl在降解五氯酚钠(PCPNa)、水杨酸(SA)以及甲基橙(MO)等芳香族化合物中表现出较好的光催化活性.光催化机理研究证实,In掺杂不仅有利于电子活化氧气生成超氧负离子还能通过增加表面羟基促进羟基自由基的生成,这是In掺杂提高BiOCl光催化效率的根源.该研究为高效BiOCl基光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l In掺杂 光催化 芳香族化合物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Mo/P 改性双功能生物炭催化低阶煤微波热解定向制备轻质芳烃
7
作者 易骞 王晴东 +3 位作者 张鹏 王国成 徐敏 王光华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63-571,共9页
低阶煤高效热解对于国家实现节能减排至关重要。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能源的绿色利用和转换效率,还为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采用浸渍法制备镍、钼和磷改性的兼具化学催化和物理吸波的双功能生物炭(BAC)催化剂,考察了该催... 低阶煤高效热解对于国家实现节能减排至关重要。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能源的绿色利用和转换效率,还为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采用浸渍法制备镍、钼和磷改性的兼具化学催化和物理吸波的双功能生物炭(BAC)催化剂,考察了该催化剂、微波和供氢溶剂对低阶煤热解过程中轻质芳烃生成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通过对传统生物炭进行改性,成功引入含磷基团,不仅增加了催化剂的酸性活性位点,而且在负载镍和钼之后,催化剂能够显著降低低阶煤裂解反应的活化能,有效提高低阶煤的转化率和轻质芳烃的选择性,促进了低阶煤裂化和芳构化反应定向制备轻质芳烃;过渡金属钼的添加不仅提高了镍基催化剂的耐热性,有效防止了催化剂的烧结,还增强了镍和钼与生物炭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显著提高了微波场中的催化剂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且所制备的Ni/Mo/P-BAC双功能催化剂在具有优良化学催化作用的同时也展现出良好的吸波性能,显著提升反应区内的微波电场强度,从而有效促进低阶煤分子自身的快速极化断键,进而提高低阶煤热解过程中轻质芳烃的选择性,初步实现低阶煤微波热解定向制备轻质芳烃;通过引入供氢溶剂进一步促进低阶煤热解,轻质芳烃产率最高可达58.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微波热解 轻质芳烃 双功能催化 模型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嗪阴离子[N_(6)]^(4-)的电子结构、成键性质和芳香性的理论研究
8
作者 蒋帅杰 张广源 +2 位作者 许元刚 王鹏程 陆明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2-468,共7页
为了解新型全氮化合物六嗪阴离子[N_(6)]^(4-)的特性,采用计算化学方法比较了N_(6)、[N_(6)]^(2-)和[N_(6)]^(4-)的电子结构,成键特性和芳香性。使用M06-2X方法结合def2-TZVP基组优化出无虚频的几何结构,进一步计算上述结构的键长、键... 为了解新型全氮化合物六嗪阴离子[N_(6)]^(4-)的特性,采用计算化学方法比较了N_(6)、[N_(6)]^(2-)和[N_(6)]^(4-)的电子结构,成键特性和芳香性。使用M06-2X方法结合def2-TZVP基组优化出无虚频的几何结构,进一步计算上述结构的键长、键角、二面角、分子尺寸。随后,计算3种六嗪环的键级,运用分子中的原子理论(AIM)计算键性质,并绘制变形密度图直观表现成键行为。最后计算芳香性指数展现这3种六嗪环的芳香性特征。计算结果表明,通过与CCSD优化的电子结构比较,常用的DFT方法中的M06-2X方法适用于研究六嗪环体系,Mayer键级显示N—N键具有一定程度的σ键特征。芳香性研究表明,[N_(6)]^(4-)具有芳香性,其中芳香性谐振子模型(HOMA)值为0.96,核独立化学位移值(NICS_(ZZ)(1))为-18.97 ppm。模拟了[N_(6)]^(4-)的红外、拉曼和紫外-可见光谱图,为实验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嗪阴离子 全氮化合物 量子化学 芳香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F-67/PDMS复合膜分离废次烟草的中性香气组分
9
作者 刘雨 蔡振波 +1 位作者 纪利俊 马晓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7-2347,共11页
从废次烟草中分离中性香气组分是废次烟草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膜,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67为改性填充物,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渗透汽化复合膜用于分离烟草的中性香气组分。采用SEM、FTIR、XRD和接... 从废次烟草中分离中性香气组分是废次烟草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膜,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67为改性填充物,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渗透汽化复合膜用于分离烟草的中性香气组分。采用SEM、FTIR、XRD和接触角测量仪等对复合膜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复合膜对烟草中性香气组分的渗透汽化性能。结果表明,ZIF-67与PDMS基质为物理共混,膜的疏水性增强。随着ZIF-67添加量的增加,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均先增大后减小。当填充量为5%(质量)时,复合膜的分离效果最佳,对2-苯乙醇、大马酮和二氢猕猴桃内酯的最大渗透汽化通量分别为3.61、2.07和0.81 g·m^(-2)·h^(-1);最大分离因子分别为115.5,191.2和109.1。考察了复合膜对实际烟草提取液的分离效果,2-苯乙醇、大马酮和二氢猕猴桃内酯的平均渗透通量分别为16.2、11.6和9.8 mg·m^(-2)·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汽化 聚二甲基硅氧烷 ZIF-67 中性香气组分 废次烟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种香叶植物挥发物比较及玫瑰精油香气模拟研究
10
作者 彭天花 游惠婉 +3 位作者 孙淑婉 李亚军 饶羽菲 宁国贵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4,共11页
为探究通过香叶植物混合模拟获得玫瑰精油香气的可能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选取蔷薇科、禾本科、唇形科、山茶科和芸香科等9个科11种香叶植物,对其叶片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1种植物材料... 为探究通过香叶植物混合模拟获得玫瑰精油香气的可能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选取蔷薇科、禾本科、唇形科、山茶科和芸香科等9个科11种香叶植物,对其叶片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1种植物材料中共有主要挥发性物质78种,其中萜烯类39种,脂肪酸衍生物类23种,苯环/苯丙素类化合物16种;利用Matlab软件分析,以玫瑰精油香气为模拟对象,确定香叶植物混合质量比例,迷迭香、鄂茶10号、柠檬桉和香叶天竺葵以质量比31∶7∶11∶1进行混合。结果表明:萜烯类化合物是香叶植物的主要挥发物类型,其次是脂肪酸衍生物类和苯环/苯丙素类化合物;混合模拟叶片组最终模拟获得与玫瑰精油香气相似的混合香气,主要成分为香茅醇、香叶醇、芳樟醇和石竹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叶植物 玫瑰精油 挥发性物质 HS-SPME-GC-MS MATLAB 香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胶吸附剂吸附分离柴油中芳烃研究
11
作者 蒋志超 杨彦强 +2 位作者 王红超 乔晓菲 王德华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2,共10页
通过金属离子改性和无机酸改性的方式,制得不同孔径分布的硅胶吸附剂,采用静态吸附法和动态脉冲法,研究吸附剂对柴油中芳烃和烷烃的分离特性。结果表明:硅胶吸附剂对双环芳烃的选择性大于单环芳烃;随着芳烃侧链碳数的增加,吸附剂对芳烃... 通过金属离子改性和无机酸改性的方式,制得不同孔径分布的硅胶吸附剂,采用静态吸附法和动态脉冲法,研究吸附剂对柴油中芳烃和烷烃的分离特性。结果表明:硅胶吸附剂对双环芳烃的选择性大于单环芳烃;随着芳烃侧链碳数的增加,吸附剂对芳烃的选择性降低;当存在含硫化合物时,吸附剂对芳烃的选择性几乎不变;当存在含氮化合物时,吸附剂对单环芳烃的选择性降低;在60~170℃内,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各组分的保留体积减小,吸附脱附速率加快,确定100~140℃为最佳分离温度;随着吸附剂孔径的增大,组分的传质速率增大,吸附剂对组分的分离度减小;改性后,吸附剂的传质性能提高,对芳烃组分的分离度提高。对于吸附剂A,当吸附剂孔径从2.2 nm增加到2.4 nm时,对长侧链烷基苯的选择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胶吸附剂 静态吸附法 动态脉冲法 芳烃烷烃分离 含硫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木屑催化热解制取甲氧基芳香化合物
12
作者 徐静 安杨 +1 位作者 余江龙 窦金孝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9-576,共8页
文章以桉树木屑为原料,在微波固定床反应系统中进行热解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和碱性催化剂对热解产物产率和甲氧基芳香化合物选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00℃是桉树木屑微波热解制取甲氧基芳香化合物的最佳温度,在此温度下,生物油的产... 文章以桉树木屑为原料,在微波固定床反应系统中进行热解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和碱性催化剂对热解产物产率和甲氧基芳香化合物选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00℃是桉树木屑微波热解制取甲氧基芳香化合物的最佳温度,在此温度下,生物油的产率为28.4%,甲氧基芳香化合物的含量占生物油总量的70.4%,甲氧基芳香化合物以愈创木基和紫丁香基结构为主;中强碱性催化剂K_(2)CO_(3)和Na_(2)CO_(3)可以同时提高生物油的产率和生物油中甲氧基芳香化合物的含量,强碱性催化剂NaOH使甲氧基芳香化合物的含量降低;碱催化剂对生物油中甲氧基芳香化合物选择性的影响顺序为Na_(2)CO_(3)>K_(2)CO_(3)>NaHCO3>NaOH。在此基础上,以生物油中愈创木酚为基本结构单元,对生物油中甲氧基芳香化合物的生成和转化机制进行了解析,提出了木质类生物质转化为甲氧基芳香化合物和甲氧基芳香化合物向苯醌、苯酚、邻苯二酚转化的化学反应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热解 甲氧基芳香化合物 微波辅助热解 木质类生物质 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野生羊肚菌的挥发性物质及香气品质分析
13
作者 罗凯 吕金丽 +8 位作者 吴迪 吕树鸣 罗开源 张冬莲 汪志威 李秀亚 李伟 焦仁军 桂阳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42-54,共13页
【目的】探索可降低检测成本的羊肚菌香气品质差异性分析方法,为羊肚菌种质资源评价、驯化栽培和产品加工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省内10份野生羊肚菌资源(M1~M10)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定性定量分析其挥发性物质,通过相... 【目的】探索可降低检测成本的羊肚菌香气品质差异性分析方法,为羊肚菌种质资源评价、驯化栽培和产品加工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省内10份野生羊肚菌资源(M1~M10)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定性定量分析其挥发性物质,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热图(Heat Map)综合评价10份野生羊肚菌资源的挥发性物质;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评价10份野生羊肚菌资源香气品质的差异性;对比ROAV≥0.001、ROAV≥0.01、ROAV≥0.1挥发性物质组合与所有物质似ROAV评价10个羊肚菌资源香气品质差异性。【结果】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贵州10份野生羊肚菌资源得到519种挥发性物质,包括杂环化合物、酯类、醛类、酮类、醇类、芳烃类、烃类、挥发萜、挥发酚、酸类、挥发醚、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挥发胺、卤代烃等15类,获得113种挥发性物质的ROAV,其中,ROAV≥0.1的关键挥发性物质有呋喃酮、1-甲基-萘、(E,E)-2,4-壬二烯醛等20种,热图获得14种ROAV差异明显的挥发性物质;主成分分析可简化为9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100%,基本反映10份资源的全部信息;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10个羊肚菌资源归为3个类群,同一类群的资源香气相似;ROAV≥0.001、ROAV≥0.01、ROAV≥0.1挥发性物质与113种挥发性物质的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高度一致。【结论】通过113种挥发性物质似ROAV值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对贵州野生羊肚菌香气品质进行区分和聚集;ROAV≥0.001、ROAV≥0.01、ROAV≥0.1的挥发性物质组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113种挥发性物质评价贵州羊肚菌资源的香气品质差异性,当采用ROAV≥0.1挥发性物质分析时,参与运算的物质种类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香气品质 挥发性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法 相对气味活度值 热图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法测定茶叶中欧盟优控15种多环芳烃化合物
14
作者 雍晓娇 蒲凤琳 +2 位作者 易鑫 范丽莎 钟慈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4期178-184,216,共8页
[目的]建立一套完整的同时测定茶叶中欧盟优控的15种多环芳烃的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法。[方法]茶叶样品经过皂化、正己烷提取、DVB前处理小柱净化、氮吹浓缩后测定。采用多项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15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定性、定... [目的]建立一套完整的同时测定茶叶中欧盟优控的15种多环芳烃的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法。[方法]茶叶样品经过皂化、正己烷提取、DVB前处理小柱净化、氮吹浓缩后测定。采用多项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15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定性、定量分析,其中多组分分离使用岛津SH-I-PAH毛细管色谱柱,数据采集使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定量分析使用内标法定量。[结果]15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在浓度为4~200 ng/mL的线性关联均较强,其相关系数均达到0.999以上,定量限为2μg/kg。将10、50μg/kg不同浓度水平的标准溶液加入阴性茶叶基质中,检测得出加标回收率均在74.2%~109.0%,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7%~9.5%(n=6)。155批次市售茶叶样品中多环芳烃检出含量在0~667.7μg/kg。[结论]该方法具有高效率、高精确度、高便捷性、高选择性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能有效降低基质干扰,可为未来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多环芳烃化合物 多反应监测模式(MRM)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氧化解聚衍生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磊 黄煜琪 +4 位作者 胡军 王召霞 戴全胜 李冬娜 马晓军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0,共9页
木质素作为自然界最丰富的可再生芳香族资源,由于具有复杂的三维网状结构和顽固的抗性,难以高值化利用。全球约有90%的工业木质素被直接用于燃烧发电,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木质素氧化解聚转化为芳香族化合物是对其高值化利用的重要手... 木质素作为自然界最丰富的可再生芳香族资源,由于具有复杂的三维网状结构和顽固的抗性,难以高值化利用。全球约有90%的工业木质素被直接用于燃烧发电,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木质素氧化解聚转化为芳香族化合物是对其高值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在介绍木质素结构和种类的基础上,综述了木质素氧化解聚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化学催化氧化、电化学氧化、生物催化氧化解聚木质素的方法和氧化解聚产物4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了各种氧化解聚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以及不同氧化解聚方法对木质素衍生产物的选择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氧化解聚 芳香族化合物 生物质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组学探究牛至精油对绵羊直肠粪便代谢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淑珍 刘立山 周瑞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715-2724,共10页
选择体重接近[(20.00±1.27)kg]的萨福克与小尾寒羊杂交公羔1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羊,分别为对照组和牛至精油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牛至精油组饲喂基础饲粮+7 g·(d·sheep)^(-1)牛至精油。预试期10 d,正式期72 d,... 选择体重接近[(20.00±1.27)kg]的萨福克与小尾寒羊杂交公羔1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羊,分别为对照组和牛至精油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牛至精油组饲喂基础饲粮+7 g·(d·sheep)^(-1)牛至精油。预试期10 d,正式期72 d,试验期结束后,采集直肠粪便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1)两组试验羊的粪便中正、负离子模式共筛选出甲基-2,3-O-二烯丙基-4,6-O-亚苄基-alpha-D-吡喃甘露糖苷、二十二碳-4,7,10,13,16-五烯酸酯、甲基胍、腺嘌呤、18:1碳链溶血磷脂酰乙醇胺、N-乙酰-D-神经氨酸、环己烷羧酸、4-甲氧基苯乙酸、DL-多巴、胸腺嘧啶、去甲氧基姜黄素、5′-甲基硫代腺苷、间羟基苯甲酸、S-脱落酸、8-羟基鸟苷15种差异代谢物(|log2FC|>1,P<0.01,变量投影重要度>1),且与对照组相比,牛至精油组的差异代谢物全部上调。2)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富集到萜类和类固醇的合成,微生物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合成,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芳香族化合物的降解,代谢途径共6条通路(拓扑影响值>0.1),分别归属于脂质代谢、有机物分解与合成代谢和氨基酸代谢。这表明,牛至精油可能参与育肥羊脂质代谢、有机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通过调节代谢途径发挥其在羊养殖中的健康维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至精油 代谢物 芳香族化合物 脂质代谢 有机物代谢 氨基酸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配施生物质碳点对潮土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的影响
17
作者 王静 朱猛 +6 位作者 赵鹏 张强强 于永超 朱晓亚 刘明 靳容 唐忠厚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48-1357,共10页
为探明碳氮投入下土壤微生物残体对有机碳积累的相对贡献,采用培养试验方法探究氮肥配施生物质碳点(简称碳点)对潮土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的影响。研究设置4个处理:空白(CK)、施碳点(CDs)、施氮(N)、施氮和碳点(N+CDs)。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 为探明碳氮投入下土壤微生物残体对有机碳积累的相对贡献,采用培养试验方法探究氮肥配施生物质碳点(简称碳点)对潮土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的影响。研究设置4个处理:空白(CK)、施碳点(CDs)、施氮(N)、施氮和碳点(N+CDs)。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CDs处理的无机氮(SIN)含量显著下降29.1%;与N处理比较,N+CDs处理的SIN含量显著下降32.8%,土壤脲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CDs处理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略高于CK处理,且CDs处理改变了DOC的官能团结构;N+CDs处理的DOC含量比N处理显著提高28.8%,N+CDs也提高了DOC中胺类和芳香类化合物含量。与N处理比较,N+CDs处理的细菌残体碳(BNC)和真菌残体碳(FNC)含量显著增加29.5%和17.7%(P<0.05),且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残体对有机碳积累的相对贡献。回归分析表明,总的细菌和真菌残体碳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相关性。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验证,发现DOC中的芳香族化合物是调控BNC的主要因素,FNC主要受土壤氮净硝化速率和DOC的平均分子量调控,N+CDs处理主要通过改变潮土溶解性有机碳及官能团结构和氮转化速率影响微生物残体碳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碳点 微生物残体碳 溶解性有机碳 芳香族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官组学鉴定特征芳香化合物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丽娜 毛沁园 +2 位作者 陈川 何荣军 孙培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47-358,共12页
感官组学是以食品风味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仪器分析和感官分析相结合,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风味品质的交叉学科。近年来,感官组学广泛应用于食品特征性香气成分鉴定。该文系统地综述了感官组学如何定性定量食品中的特征性芳香化合物,... 感官组学是以食品风味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仪器分析和感官分析相结合,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风味品质的交叉学科。近年来,感官组学广泛应用于食品特征性香气成分鉴定。该文系统地综述了感官组学如何定性定量食品中的特征性芳香化合物,重点介绍了通过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roma extract dilution analysis, AEDA)、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 olfactometry, GC-O)、香气重组及消除实验等技术所鉴定出的关键香气化合物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感官组学在特性香气化合物的分析、食品产地溯源、同类型产品的差异性分析及食品加工等方面的作用,为食品从原料到产品的加工过程中香气物质变化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开发更多风味产品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官组学 芳香化合物 香气重组 气相色谱-嗅闻(GC-O) 仪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产香酵母对发酵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镰 邓静 +6 位作者 朱建仓 王天杨 吴宝珠 易宇文 乔明锋 钟世荣 吴华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6-282,I0014,I0015,共9页
为探究产香酵母菌对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该文用5种酵母(安琪酵母、季也蒙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和近平滑假丝酵母)对耙豌豆进行固态发酵5 d。采用电子鼻结合GC-MS对发酵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析,通过主成分分... 为探究产香酵母菌对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该文用5种酵母(安琪酵母、季也蒙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和近平滑假丝酵母)对耙豌豆进行固态发酵5 d。采用电子鼻结合GC-MS对发酵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不同酵母菌发酵耙豌豆的香气进行差异分析。电子鼻分析表明酵母菌发酵对耙豌豆挥发性风味有影响,酵母发酵耙豌豆与未发酵耙豌豆整体风味差异较大。GC-MS共检测出6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系以醇类和酸类为主,其次为酯类和酮类。5种不同酵母发酵耙豌豆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显著(P<0.05),假丝酵母发酵耙豌豆样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最丰富,含38种。PLS-DA模型筛选得到12种关键风味物质(VIP>1),主要是异丙醇、异戊醇、2-甲基丁醇和乙酸乙酯等物质,赋予发酵耙豌豆醇香、果香和麦芽香。因此,产香酵母能降低耙豌豆的豆腥味,显著改善耙豌豆的风味。综上,该研究为酵母发酵耙豌豆工业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持,为开发发酵型耙豌豆产品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发酵 产香酵母 电子鼻 GC-MS 挥发性风味物质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硫调节乙醇代谢对葡萄采后香气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单晴 姜丽巍 +3 位作者 张洁仙 刘雪艳 吴斌 魏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39,共8页
为研究葡萄采后SO_(2)处理对葡萄贮藏过程中香气合成途径的影响,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香气物质,并通过测定乙醇代谢途径中底物含量、酶活性及基因表达,明确SO_(2)处理通过调节乙醇代谢对葡萄采后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采... 为研究葡萄采后SO_(2)处理对葡萄贮藏过程中香气合成途径的影响,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香气物质,并通过测定乙醇代谢途径中底物含量、酶活性及基因表达,明确SO_(2)处理通过调节乙醇代谢对葡萄采后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000μL/L SO_(2)处理时,果实中SO_(2)残留量符合欧美发达国家鲜食葡萄进出口食品标准。SO_(2)处理有效提高了葡萄采后酯类香气物质的含量。同时,SO_(2)处理还提高了丙酮酸、乙醛和乙醇的含量,提高了丙酮酸脱羧酶、乙醇脱氢酶和醇酰基转移酶活性,上调了VvPDC1、VvADH1、VvADH2、VvADH3、VvADH6、VvADH7和VvAAT的表达,下调了VvPDC 2的表达水平。这些结果表明,SO_(2)处理通过激活乙醇代谢途径,加快了葡萄采后香气物质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硫 葡萄果实 乙醇代谢 香气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