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中东部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特征与背景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进 张北航 +6 位作者 赵衡 刘玉刚 江海 曲军峰 王振义 张义平 赵硕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103,共26页
中生代是中国中东部重要的演化阶段,发育有不同阶段鲜明和丰富的陆内变形。通过统计分析基于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得到的古构造应力场数据,进一步细化了前人关于中国东部古构造应力场的划分方案,将我国中东部的中生代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 中生代是中国中东部重要的演化阶段,发育有不同阶段鲜明和丰富的陆内变形。通过统计分析基于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得到的古构造应力场数据,进一步细化了前人关于中国东部古构造应力场的划分方案,将我国中东部的中生代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中、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古构造应力场区域性特征可以用来约束主要构造阶段的环境与背景。统计表明,中、晚三叠世北方以近南北向缩短为主而南方由于旋转以及多板块的作用,显示不同方向的古构造应力场,三叠纪早期还发育有不同性质的韧性变形,古亚洲洋关闭后的陆内变形、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扬子与印支地块的碰撞以及东、西华夏地块之间的作用是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变形以及不同古构造应力场的背景;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在总体一致的西北西-东南东向区域应力场条件下,叠加了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作用,同期的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的俯冲是主控因素;早白垩世的区域性北西-南东向伸展指示具有一致的背景,古太平洋板块的回撤可能是主控因素;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在中国中东部存在一期短暂的北西-南东向缩短,从南向北,变形的时代依次变年轻,指示欧亚大陆东缘存在一期从南至北的构造作用,可能与外来地块的碰撞作用有关。中国中东部中生代的陆内演化或者变形与不同时代来自不同方向的板缘作用有重要关系,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东部 古构造应力场 构造演化 断层滑动矢量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A的2024年新疆乌什M_(W)7.0地震地表形变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2
2
作者 柳姣姣 张永志 +1 位作者 郝小叶 吴文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76,共7页
基于覆盖震中的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解算新疆乌什M_(W)7.0地震地表同震形变场;利用四叉树方法对同震形变场进行降采样,以降采样后的数据为约束对断层几何和物理参数进行优化反演。结果表明,升轨和降轨最大隆升值分别为7... 基于覆盖震中的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解算新疆乌什M_(W)7.0地震地表同震形变场;利用四叉树方法对同震形变场进行降采样,以降采样后的数据为约束对断层几何和物理参数进行优化反演。结果表明,升轨和降轨最大隆升值分别为72 cm和39 cm;发震断层位于以逆冲为主兼少量左旋走滑的迈丹-沙依拉姆断裂,断层走向为230°,倾角为67°,滑动角约为45°,断层面上最大滑动量为3.53 m,地震矩为3.78×10^(19)Nm,对应矩震级为M_(W)7.02。库仑应力结果表明,托什干断裂、阔克沙勒断裂、大石峡断裂、库如克玉祖木断裂、库齐断裂北端等区域均处于应力加载区,未来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震 InSAR同震形变场 断层滑动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造应力场研究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被引量:4
3
作者 盛书中 王倩茹 +4 位作者 李振月 李红星 张小娟 葛坤朋 宫猛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3,共15页
双力偶模型给出的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具有等效性,需要借助于其他资料或方法识别其中的发震断层面,基于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中的发震断层面即为方法之一。基于GCMT的震源机制解,文中将上述方法应用于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 双力偶模型给出的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具有等效性,需要借助于其他资料或方法识别其中的发震断层面,基于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中的发震断层面即为方法之一。基于GCMT的震源机制解,文中将上述方法应用于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震源区最大主压应力轴近直立,最大主张应力轴近水平且方向近EW,为正断层型应力场;2)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震源机制解中走向S、倾向W的节面,为一次正断层型地震,推断其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3)该地区历史地震发震断层面的识别结果显示西藏定日地区历史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S,倾向W,倾角范围为37°~48°,断层类型为正断层。文中结果为该次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提供了地震学证据,可为相关发震构造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地震 应力场 断层不稳定系数 震源机制解节面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壳三维应力场模型的构建
4
作者 苏培臻 罗艳 赵里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30-1750,共21页
川滇地区应力场是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还没有建立该地区完整应力张量的模型.本研究搜集了川滇地区基于地震震源机制的相对应力场反演结果、公开发表的地应力测量数据以及区域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根据来源不同的应... 川滇地区应力场是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还没有建立该地区完整应力张量的模型.本研究搜集了川滇地区基于地震震源机制的相对应力场反演结果、公开发表的地应力测量数据以及区域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根据来源不同的应力数据特点,提出了以分布较广、结果较为可靠的相对应力场为基础,结合从原地测量和数值模拟结果中提取的应力绝对值信息构建包含完整张量应力场模型的新方法,建立了川滇地区地壳三维应力场初步模型SYRSMo1.0.模型覆盖了川滇地区的大部,包含2.5~15 km深度范围的中上地壳.通过分析断层面上的应力状态与地震和构造活动特征之间的联系,对部分断裂带释放应力可能的主要方式进行了分析讨论.具有最大剪应力的鲜水河断裂带中段,在强烈的地壳缩短应变的基础上,还可能通过邻区频繁的地震活动以及显著的断层左旋走滑得到应力释放;而整体处于低正应力和高剪应力状态的小江断裂带中南段,则可能主要以断层整体的左旋走滑方式释放积累的应力;红河断裂应力状态与小江断裂相似,但近年来活动性较弱,可能的原因是川滇块体西南边界的构造应力由多条与其近平行或斜列展布的断裂共同承担;安宁河断裂的正应力和剪应力都较高,则木河断裂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则都较低,这两条断裂在地震活动性和地壳形变方面都相对较弱.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到东北端最大主压应力逐渐减小,反映了松潘−甘孜地块与四川盆地之间的构造挤压作用向东北方逐渐减弱的趋势;而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应力量值的突变则可能反映了分支断层对于两侧应力量值差异的调节作用,也造成了中段复杂的应力环境;在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越往东北剪应力的倾向分量逐渐减小而走向分量逐渐增大,与2008年汶川MW7.9地震从震中附近以逆冲为主到东北端变为以右旋走滑为主的破裂模式相一致,可能反映了背景应力场对于地震破裂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场 绝对应力场模型 川滇地区 青藏高原东南缘 龙门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断层围岩采动应力场连续演化透明解析方法初探
5
作者 戴搏凡 鞠杨 +1 位作者 万昌兵 任张瑜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8,共14页
开采扰动引起的含断层围岩结构应力场变化是诱发断层型冲击地压的根本原因。直观描述和定量表征含断层围岩采动应力场的连续演化规律,对于揭示断层型冲击地压致灾机理、实现冲击地压灾害源头治理与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3D打印技术及... 开采扰动引起的含断层围岩结构应力场变化是诱发断层型冲击地压的根本原因。直观描述和定量表征含断层围岩采动应力场的连续演化规律,对于揭示断层型冲击地压致灾机理、实现冲击地压灾害源头治理与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3D打印技术及应力光敏材料,制备了含断层围岩结构的高精度透明物理模型,利用自主研发的矿山巷道围岩采动应力场透明解析实验装置,获得了煤层开挖过程中含断层围岩结构内部全场应力连续演化过程。通过改进十步相移算法,克服了传统数字光弹解包裹算法中的误差问题,量化解析了工作面开采过程引发的围岩结构内部主应力差、切应力演化特征;揭示了采动过程中巷道围岩结构“卸载拱”演化与低应力区迁移规律以及断层邻域应力响应特征,刻画了采动影响下断层失稳滑移的敏感区域,给出了断层滑移的临界条件。研究发现:当断层达到临界滑移状态时,“卸载拱”与低应力区融合,卸载区高度扩展至煤层高度6倍左右,待开采煤层两端主应力差增加至基准状态的2倍以上,断层面切应力增至初始值的1.3倍左右。研究为准确理解采动诱发断层型冲击地压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实现冲击地压风险的精准研判提供了实验支撑与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围岩 断层 冲击地压 采动应力场 透明解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应力扰动条件下断层泥带黏滑行为、应变场和声发射时空演化特征
6
作者 余博文 马胜利 张林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9,共19页
工业注水可引起断层所受应力的扰动,进而对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性造成影响。通过实验研究正应力扰动对断层滑动行为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诱发、触发地震活动机制。文中使用双剪样品结构开展了不同正应力扰动振幅条件下天然断层泥和盐岩断层泥... 工业注水可引起断层所受应力的扰动,进而对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性造成影响。通过实验研究正应力扰动对断层滑动行为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诱发、触发地震活动机制。文中使用双剪样品结构开展了不同正应力扰动振幅条件下天然断层泥和盐岩断层泥的摩擦实验,并对断层附近应变场和声发射进行观测。随着正应力扰动振幅增加,2种断层泥的黏滑应力降增大,天然断层泥的黏滑时间间隔逐渐增大并趋于离散,成核位置增多且该阶段无声发射事件。然而盐岩断层泥的黏滑时间间隔几乎不变且始终保持同一位置成核,其成核时间和和范围随扰动振幅的增加而增大,声发射事件位置与成核区基本吻合。断面非均匀性和断层泥模量的差异可解释2种断层泥带附近应变场演化的差异。文中研究可为构建考虑应变非均质性和不同断层泥成分的地震成核模型提供实验观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扰动 断层泥 应变场 声发射 摩擦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小震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研究
7
作者 汪龙潭 朴健 周仕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9-667,共9页
利用云南则木河–安宁河断裂带附近密集台阵的区域地震观测资料,对台站覆盖区域2015—2019年的地震事件进行检测和定位,得到11091个小震定位结果。微震活动集中在则木河断裂带与小江断裂带相交处,定位结果较好地揭示了两条断裂带的空间... 利用云南则木河–安宁河断裂带附近密集台阵的区域地震观测资料,对台站覆盖区域2015—2019年的地震事件进行检测和定位,得到11091个小震定位结果。微震活动集中在则木河断裂带与小江断裂带相交处,定位结果较好地揭示了两条断裂带的空间关系。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丛集特征,并显示大量主断层之外的次级结构。基于获得的高精度小震定位结果,计算得到1462个震源机制解,表明以走滑类型为主。在则木河断裂带与小江断裂带相交处,集中分布许多正断层类型地震,与该区域拉张盆地的特征吻合。平均震源机制解和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的应力场发生一定程度的旋转,研究区自北向南主压应力轴顺时针旋转约15°,则木河断裂带南段和小江断裂带北段R值分别为0.28和0.10,具有走滑兼拉张的特征。研究区内应力场存在复杂性,反映该区域具有多种尺度的构造应力加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检测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则木河–小江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泥火山的主要分布及研究进展
8
作者 汪倩 彭莱 +2 位作者 蒋雨函 周启超 高小其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16,共27页
文中在系统介绍中国泥火山主要分布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泥火山喷出物的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泥火山均沿断层或断裂带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和台湾地区,且各地区泥火山的固体喷出物矿物组分相似(... 文中在系统介绍中国泥火山主要分布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泥火山喷出物的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泥火山均沿断层或断裂带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和台湾地区,且各地区泥火山的固体喷出物矿物组分相似(如石英);液体喷出物含盐度高,对其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发现,泥浆水分别来自于古沉积物孔隙水、深层地下水和海洋沉积孔隙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分析泥火山泥浆水的来源有助于了解流体上移过程发生的改造作用;大部分泥火山喷出气体以甲烷为主,根据碳同位素特征可知,泥火山喷出气体中CH4均为有机成因。现有研究结论表明,地震发生前后泥火山会出现明显异常现象,对泥火山的长期监测可作为地震预测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火山 地球化学 地震监测 地震预测 同位素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线铁路隧道装配式仰拱与现浇仰拱衬砌结构受力特征现场试验对比
9
作者 王强强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167,共14页
为研究单线铁路隧道装配式仰拱与现浇仰拱衬砌结构受力特征,依托天陇铁路腰坡村隧道,分别对仰拱与垫层(初支)接触压力、拱墙二衬与初支接触压力、二衬钢筋应力、二衬混凝土应力进行现场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预制装配式仰拱+拱墙二... 为研究单线铁路隧道装配式仰拱与现浇仰拱衬砌结构受力特征,依托天陇铁路腰坡村隧道,分别对仰拱与垫层(初支)接触压力、拱墙二衬与初支接触压力、二衬钢筋应力、二衬混凝土应力进行现场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预制装配式仰拱+拱墙二衬现浇”“全现浇衬砌”2种结构形式接触压力和应力随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在隧道横断面上的分布特征,进而对比分析这2种仰拱结构受力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结构各测点的接触压力和应力随时间变化呈先增后减、最后趋于平稳的趋势;2种仰拱结构的底部接触压力具体表现为“仰拱中间部位接触压力最大,越靠近边墙部位接触压力越小”的规律,且接触压力左右对称;2种结构中二衬钢筋与混凝土同步发生受压变形,整体表现出“边墙及墙脚钢筋压应力大、拱部钢筋压应力小”的特征,拱部钢筋更容易受拉,二衬施作时隧道初支结构均已稳定,二衬仅作为安全储备;2种结构中混凝土均以受压为主,部分受拉,且左右受力并不均匀,预制装配式仰拱结构受拉集中在二衬内侧,现浇仰拱衬砌结构受拉集中在拱顶和墙脚,拉应力均小于C40混凝土抗拉强度,处于安全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线铁路隧道 装配式仰拱 现浇仰拱 接触压力 二衬受力 现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地震前气体地球化学异常与应力应变场关系研究:以2019年5月18日吉林宁江M_(S)5.1和2020年2月7日黑龙江嫩江M_(L)4.6地震为例
10
作者 李继业 常金龙 +3 位作者 康健 刘兆飞 胡澜缤 马龙辰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0-2244,共15页
长期的地震监测与预报实践表明,气体地球化学是研究地震活动性及捕捉地震前兆异常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基于2019—2020年松辽盆地断层逸出气的野外定点与流动观测数据,研究了2019年吉林宁江M_(S)5.1地震与2020年黑龙江嫩江M_(L)4.6地震前... 长期的地震监测与预报实践表明,气体地球化学是研究地震活动性及捕捉地震前兆异常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基于2019—2020年松辽盆地断层逸出气的野外定点与流动观测数据,研究了2019年吉林宁江M_(S)5.1地震与2020年黑龙江嫩江M_(L)4.6地震前后,松辽盆地气体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前,肇东井断层逸出气H_(2)和Hg浓度存在中短期异常,表现为“异常出现-主震发生-震后异常-余震发生-恢复正常”的规律性特征.结合区域应力应变场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宁江M_(S)5.1地震前,受拉张应力增强的影响,扶余—肇东断裂附近H_(2)浓度高值异常显著;嫩江M_(L)4.6地震前,受挤压应力增强的影响,讷谟尔河断裂附近H_(2)浓度低值异常突出.结果表明,断层逸出气异常与区域应力应变场密切相关.基于此结果,本研究构建了松辽盆地中强地震与气体地球化学异常机制的物理模型,揭示了断层逸出气对构造应力调整的响应机制,且不同地震孕育及发生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场兆和源兆信息,这为松辽盆地的气体地球化学观测与地震预测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地球化学 断层逸出气 区域应力应变场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及周边地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分布特征
11
作者 段美芳 陈佳 +2 位作者 李孝宾 杨建文 李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9-675,共7页
利用FOCMEC方法计算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及周边地区(99.5°~100.5°E,25.0°~26.5°N)2018—2022年89个2≤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合收集到的132个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 利用FOCMEC方法计算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及周边地区(99.5°~100.5°E,25.0°~26.5°N)2018—2022年89个2≤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合收集到的132个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获得研究区0.25°×0.25°精细度的构造应力场。分析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分布特征,探讨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及周边地区应力状态。结果显示:1)研究区地震震源机制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其次为正断型。2)研究区受到NS向的挤压和EW向的拉张作用,总体主压应力方向为NNW-SSE向,呈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应力形因子R值变化范围为0.02~0.39,表明研究区总体为压应力特征。3)维西-乔后断裂的剑川-大理段应力场方向以NNW-SSE向为主,兼有少量的近NS向,应力场作用多为水平向,R值偏小;大理-巍山段应力场方向为NNE-SSW和NS向,应力场作用以垂向为主,且R值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发震断层产状及其动力学探讨
12
作者 陈鑫 张清 +2 位作者 何嘉幸 郭培兰 刘白云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9,共9页
大地震发生后,断层面产状的迅速确定对地震破裂时空分布模型研究、发震构造及震后地震发生发展趋势判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收集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将全部震源机制节面组合在一起进行模糊聚类分析,... 大地震发生后,断层面产状的迅速确定对地震破裂时空分布模型研究、发震构造及震后地震发生发展趋势判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收集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将全部震源机制节面组合在一起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去掉小于设定阈值的噪声节面,得到两类聚类结果,发现两组聚类结果中,走向312.13°、倾角56.09°的第一类中心节面的聚类标准差较小,为发震断层面。然后,通过应力场与断层面关系确认发震断层面。根据本次积石山地震序列的断层面解求解了该地区的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地区受到青藏高原的EN向推挤,形成了SW-NE向挤压和SE-NW向拉张的状态,表示主应力大小的应力形因子R值较大,解释了该地区呈现逆冲兼走滑的震源机制地震占优势的原因。将求解得到的构造应力场分别作用到聚类得到的两类节面上求解断层面的剪应力,发现标准差较小的第一类中心节面处于剪应力较大区域。综合其他资料分析,本研究推测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发震断层为NE倾向,走向为312.13°,倾角为56.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 聚类分析 震源机制 应力场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三元”耦合构造差异变形机制
13
作者 胡林 王真真 陈绪云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81,共14页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北部超伸展陆缘裂谷盆地,东西区差异变形特征显著,但其构造演化动力机制尚不明确。利用大量地震、钻井资料,综合分析了盆地断裂特征、地层样式、地壳结构与岩浆活动等特征,提出了盆地构造差异变形机制。研究表明:(1)琼...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北部超伸展陆缘裂谷盆地,东西区差异变形特征显著,但其构造演化动力机制尚不明确。利用大量地震、钻井资料,综合分析了盆地断裂特征、地层样式、地壳结构与岩浆活动等特征,提出了盆地构造差异变形机制。研究表明:(1)琼东南盆地区域应力场经历了由早渐新世NW—SE向到晚渐新世近SN向的旋转,控制了多期断裂系统发育和复杂的构造样式,其中晚渐新世大型拆离断层的发育控制了地壳的拆离薄化。(2)根据地壳厚度,将地壳构造单元划分为近端带(>20 km)、细颈化带(10~20 km)和超伸展带(<10 km),分别对应隆起区、北部坳陷带及中部隆起区和中央坳陷带。(3)根据构造差异变形特征,将盆地裂陷期细分为断陷幕、拆离幕和断拗幕,拆离幕发育时间具有由东向西变晚特征。(4)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伴随强烈岩浆活动,包括侵入构造和火山喷发构造,分析认为主要为裂后期活动,对盆地沉积构造和热演化产生较大影响。(5)综上分析,提出顺时针旋转应力场主控、地壳岩石圈拆离薄化主导和裂后期岩浆作用改造的琼东南盆地“三元”耦合构造差异变形机制,揭示了构造差异变形特征和成盆动力机制,对盆地油气勘探中烃源岩、储盖组合和油气运聚成藏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应力场旋转 拆离断层 超伸展陆缘盆地 岩浆活动 构造差异变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GAF-SE-ResNet的光伏逆变器开路故障诊断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素敏 余悦伟 郭宇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6-344,共9页
针对光伏逆变器一维时序信号输入卷积神经网络时无法充分捕获时间和局部特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格拉姆角场(GAF)与改进的深度残差网络(ResNet)结合的光伏逆变器开路故障诊断模型。采用双通道GAF编码方法将一维电流信号映射为不同像素... 针对光伏逆变器一维时序信号输入卷积神经网络时无法充分捕获时间和局部特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格拉姆角场(GAF)与改进的深度残差网络(ResNet)结合的光伏逆变器开路故障诊断模型。采用双通道GAF编码方法将一维电流信号映射为不同像素分布的二维故障特征图像,将特征图像作为ResNet的输入,保留了数据在时间维度的相关性。ResNet在卷积神经网络中引入残差模块来解决过拟合的问题,加入压缩和激励(SE)注意力机制改进残差模块后进行图像压缩、特征重用,增强了重要特征信息,使ResNet能更深入挖掘图像信息,充分捕获局部特征,结合Swish函数和Ranger优化器优化ResNet,大幅降低模型训练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光伏逆变器开路故障诊断准确率达99.41%,与其他模型相比,具有更好的特征提取效果和诊断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逆变器 故障诊断 特征提取 格拉姆角场 残差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2014年鲁甸地震余震活动发生在共轭断裂上的原因 被引量:1
15
作者 万永革 宋泽尧 +3 位作者 关兆萱 黄睿琪 顾培苑 王润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4-200,共17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6.5地震。该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余震活动表现在共轭的昭通-鲁甸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上。为了从应力角度探究地震活动发生在2条断裂上的原因及确定主震发生在哪条断裂上,文中首先搜集了鲁甸地震...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6.5地震。该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余震活动表现在共轭的昭通-鲁甸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上。为了从应力角度探究地震活动发生在2条断裂上的原因及确定主震发生在哪条断裂上,文中首先搜集了鲁甸地震周围的震源机制数据,求解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然后采用新发展的模糊聚类断层面拟合法获得了地震2条断层的产状参数:NNW-SSE向分支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336.67°和88.41°,近EW向分支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266.10°和86.42°。之后,将应力场投影到2条断层面上,发现包谷垴-小河断裂和昭通-鲁甸断裂的相对剪应力都很大,说明2条断层均可能发生地震活动。相比之下,包谷垴-小河断裂处的相对剪应力更大,可能预示着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地震活动比昭通-鲁甸断裂更强烈。上述分析得到了2条断层上地震活动的M-T图和总体地震矩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断层 断层结构 发震机制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土耳其双震震源处的断裂几何形状与应力场 被引量:1
16
作者 万永革 关兆萱 +1 位作者 梁玮航 代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22-4639,共18页
2023年土耳其东南区域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附近发生两次大于7级的大震,震后大量余震位置及震源机制数据为求解东安纳托利亚东南段的断裂形状和区域应力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首先搜集了土耳其双震序列之后的精定位结果,采用模糊聚类... 2023年土耳其东南区域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附近发生两次大于7级的大震,震后大量余震位置及震源机制数据为求解东安纳托利亚东南段的断裂形状和区域应力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首先搜集了土耳其双震序列之后的精定位结果,采用模糊聚类求解断层面的方法求解得到了双震余震集中区的8条子断层的几何形状.结果表明MW7.8级地震的4个子断层均为较陡、倾向西北的断层,与东安纳托利亚断裂的东北段的倾向一致;MW7.6级地震主破裂为陡倾北的断层,西端存在2条相向倾向、走向西北-东南的子断层,东端存在1条走向东北、倾向与东安纳托利亚断裂相向的断层.这些结果为精细研究地震破裂模型提供了基础.然后本研究搜集了土耳其双震周围的地震震源机制,分区域求解周围应力场.发现MW7.8地震破裂东北区呈现以NE-SW向挤压和NW-SE向拉张的走滑应力状态,表现了阿拉伯板块对安纳托利亚板块的斜向推挤导致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走滑运动;MW7.8西南破裂区则表现为东西向拉张和南下-北上挤压的过程,此处在阿拉伯板块、非洲板块和安纳托利亚块体的交界部位,反映了非洲板块和阿拉伯板块对该地的北上向推挤和安纳托利亚块体被迫西向运移导致的东西向拉张状态;位于安纳托利亚块体内部的MW7.6地震破裂区应力场则表现为近南北向挤压和西下拉张,反映了阿拉伯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推挤作用和该块体的西向伸展的状态.将地震破裂应力场投影到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上,发现MW7.8地震的应力释放方向与构造应力场方向较为一致,而MW7.6地震发震断层面的应力释放方向与构造应力场方向相差较大,表明MW7.6可能受到MW7.8地震的触发而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双震 断裂几何形状 地震丛集 震源机制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M S7.1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应力影响及对余震的触发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泽尧 万永革 +2 位作者 关兆萱 顾培苑 王润妍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2-991,共10页
为研究2024年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M S7.1大震对周边区域应力的影响,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给出的主震破裂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应变场,结果发现:体应变在震源西北侧呈现拉张,东南侧呈现挤压;面应变的分布... 为研究2024年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M S7.1大震对周边区域应力的影响,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给出的主震破裂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应变场,结果发现:体应变在震源西北侧呈现拉张,东南侧呈现挤压;面应变的分布与体应变的形态基本相似。为研究该地震对余震的触发情况,首先需要确定接收断层的断层面参数,对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2024年1月23日到2024年4月10日的余震震源机制节面聚类分析,得到两簇结果,选择标准差较小的二簇节面进行平均,得到走向为243.91°,倾角为64.97°;将乌什地震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投影到该发震断层上,得到滑动角为61.02°。将这些参数作为余震接收断层的断层面参数,同样基于USGS给出的主震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主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研究发现:区内库仑应力均超过0.01 MPa阈值,且库仑破裂应力最大值达0.3 MPa,大多数余震处于库仑应力变化的高值区;表明主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促进了余震的发生。为研究该地震发生对周围断层的影响,根据前人给出的周边断层的几何和滑动特性,计算在周边断裂上沿滑动方向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发现:本次地震对迈丹—沙依拉姆断裂库仑应力最大增加量达到0.22 MPa,喀拉铁克断裂、衣木干他乌断裂、塔塔埃尔塔格断裂、奥兹格尔他乌断裂、柯坪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并不明显,迈丹—沙依拉姆断裂库仑应力增加最大,应注意该断层的地震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年乌什县M S7.1地震 发震断层面 位移场 应变场 静态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震源机制中准确识别发震断层面对重构应力场的意义
18
作者 李振月 万永革 +1 位作者 郭祥云 刘瑞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12-2624,共13页
基于震源机制的应力场反演,需要从震源机制的两个节面中准确地识别出发震断层面,然后通过拟合发震断层面的滑动方向获得应力场.然而,目前的技术和方法不能保证能够从所有的震源机制中准确地识别出发震断层面.因此,用于应力场反演的断层... 基于震源机制的应力场反演,需要从震源机制的两个节面中准确地识别出发震断层面,然后通过拟合发震断层面的滑动方向获得应力场.然而,目前的技术和方法不能保证能够从所有的震源机制中准确地识别出发震断层面.因此,用于应力场反演的断层数据中会参入小部分辅助断层面,这部分假断层的存在会造成重构的应力场与实际应力场产生多大程度的偏离?本文通过合成实验揭示出,从部分震源机制中错误地选择断层面可能会造成重构的应力场方向和主应力相对大小(R)与实际产生较大偏离,重构应力场的偏离程度主要与实际的应力R值、错误选择断层面的震源机制所占的比例以及震源机制中包含的噪声大小这三个因素有关.当实际的应力R值为中间值附近时,只有准确地选择断层面才能准确地重构R值,当实际的应力R值较小时,准确地选择断层面有助于准确地重构应力方向,故准确地从震源机制中选择断层面可以保证在不同的背景应力场下都能准确地重构应力场方向和R值,这对于根据重构的应力场合理解释构造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重构应力场 识别发震断层面 主应力相对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仙游震群的应力场及其成因分析
19
作者 余海琳 万永革 +2 位作者 崔华伟 王晓山 黄少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0-619,共20页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10年8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福建仙游地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记录到的地震群进行重定位,并采用P波初动的方法求解出该震群的159个震源机制解,显示该震群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与背景构造应力场表现明显不一致。为了进一步探...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10年8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福建仙游地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记录到的地震群进行重定位,并采用P波初动的方法求解出该震群的159个震源机制解,显示该震群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与背景构造应力场表现明显不一致。为了进一步探究差异性存在的原因,将得到的震群震源机制解结果分区域和分深度求解应力场,结果显示:金钟水库的东南部附近应力方向更远离背景构造应力方向,并且应力形因子小于0.5,中间轴呈现为拉张应力;随着深度的增加,应力场的方向也更接近背景构造应力场的方向。此外,根据前人研究推断该区域应力方向发生偏转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在深部的低角度俯冲挤压导致浅部张开,应力呈现为东西向拉张所致。在上述两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经震源机制解反演出的应力场结果与背景应力场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断层面拟合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变化特征
20
作者 曹学来 常利军 李大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32-4147,共16页
本文对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横波窗内的近震横波波形进行横波分裂测量,得到了震源区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 结果显示,震源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区特... 本文对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横波窗内的近震横波波形进行横波分裂测量,得到了震源区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 结果显示,震源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区特征和随时间的规律性变化. 空间上,靠近发震断裂——鲜水河断裂和余震密集区的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呈NW或NNW向,与主压应力方向和发震断裂走向一致,且平均慢波延迟时间较大;位于震源区东北部大渡河断裂和龙门山断裂的台站呈现出两个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一个是与主压应力方向一致的NW向,另一个是与断裂走向一致的NNE向,且平均慢波延迟时间较小. 上述分布特征反映了应力场和断裂构造对上地壳各向异性的综合效应,且泸定地震孕震过程中发震断裂和余震密集区积累的应力明显强于其他区域. 时间上,主震前,靠近发震断裂和余震密集区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较稳定,慢波延迟时间较小,在震后35天内,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离散度较大,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与主压应力方向存在一定夹角,慢波延迟时间变化剧烈,平均慢波延迟时间较大,主震36天后,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逐渐收敛,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慢波延迟时间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反映了主震后的余震活跃期内的应力调整剧烈,随着主震和大量余震的发生,积累的应力不断释放,地壳应力逐渐减小,后期的余震活动逐渐变弱,泸定地震的发震断裂在震后的应力调整期可能存在着愈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鲜水河断裂 横波分裂 上地壳各向异性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