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1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lf-potential inversion based on Attention U-Net deep learning network
1
作者 GUO You-jun CUI Yi-an +3 位作者 CHEN Hang XIE Jing ZHANG Chi LIU Jian-x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3156-3167,共12页
Landfill leaks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environmental health,risking the contamination of both groundwater and soil resources.Accurate investigation of these sites is essential for implementing effective prevention an... Landfill leaks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environmental health,risking the contamination of both groundwater and soil resources.Accurate investigation of these sites is essential for implementing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The self-potential(SP)stands out for its sensitivity to contamination plumes,offering a solution for monitoring and detecting the movement and seepage of subsurface pollutants.However,traditional SP inversion techniques heavily rely on precise subsurface resistivity information.In this study,we propose the Attention U-Net deep learning network for rapid SP inversion.By incorporating an attention mechanism,this algorithm effectively lear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ray-style SP data and the location and extent of subsurface contaminated sources.We designed a synthetic landfill model with a heterogeneous resistivity structure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Attention U-Net deep learning network.Additionally,we conducted further validation using a laboratory model to assess its practical applicability.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algorithm is not solely dependent on resistivity information,enabling effective locating of the source distribution,even in models with intricate subsurface structures.Our work provides a promising tool for SP data processing,enhanc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method in the field of near-subsurfac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POTENTIAL attention mechanism U-Net deep learning network inversion landfi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rse Control of Cable-driven Parallel Mechanism Using Type-2 Fuzzy Neural Network 被引量:9
2
作者 LI Cheng-Dong YI Jian-Qiang YU Yi ZHAO Dong-Bin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9-464,共6页
关键词 机器人 数学模型 最小二乘法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dox mechanism of geobattery and related electrical signals using a novel real-time self-potential monitoring experimental platform 被引量:1
3
作者 XIE Jing CUI Yi-an +4 位作者 ZHANG Li-juan GUO You-jun CHEN Hang ZHANG Peng-fei LIU Jian-x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1期4155-4173,共19页
Controll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re proved to be a valuable tool for investigating changes in underground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 related response of surface geophysical signals.The self-potential(SP)method is w... Controll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re proved to be a valuable tool for investigating changes in underground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 related response of surface geophysical signals.The self-potential(SP)method is widely used in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due to its direct correlation with underground electrochemical gradients.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n experimental platform based on a multi-channel SP monitoring system.The proposed platform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anodizing corrosion process of different metal blocks from a laboratory perspective,record the real-time SP signal generated by the redox reaction,as well as investigate the geobattery mechanism associated with the natural polarization process of metal mineral resource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onstructed SP monitoring platform effectively captures time-series SP signals and provides direct laboratory evidence for the geobattery model.The measured SP data were quantitatively interpreted using the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and the inversion results closely match the real model.This finding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of the SP method as a promising tool for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nderground polarizers.The study holds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both terrestrial and marine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POTENTIAL real-time monitor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 geobattery mechanism quantitative inver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PRS并联机构动力学解耦与控制研究
4
作者 黄俊杰 皇甫晨豪 +5 位作者 张家齐 蔡江坤 李世锴 刘志忠 闫勇刚 陈国强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5-744,共10页
针对3-PRS并联机构耦合性强、干扰难以控制等问题,对该机构进行动力学解耦与控制。首先建立机构逆向运动学模型,推导出末端动平台位姿与输入滑块高度间的运动方程;分析机构中各运动构件动能和势能,得出机构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分析在无... 针对3-PRS并联机构耦合性强、干扰难以控制等问题,对该机构进行动力学解耦与控制。首先建立机构逆向运动学模型,推导出末端动平台位姿与输入滑块高度间的运动方程;分析机构中各运动构件动能和势能,得出机构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分析在无重力环境以及正常重力环境中驱动力对末端动平台位姿的影响,并进行理论模型与数值仿真对比,其结果验证了动力学模型一致性和正确性;构建面向逆向动力学模型状态空间方程,研究3-PRS并联机构李导数表达式,实现状态空间方程反馈线性化解耦,并对状态空间解耦模型进行仿真,搭建3-PRS并联机构实验平台,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基于完全解耦与积分滑模设计3-PRS并联机构控制器,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控制器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器不仅能够解耦其动力学模型,且在干扰、输入驱动力为时变情况下能够跟踪预期轨迹,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PRS并联机构 逆向动力学 反馈线性化 积分滑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器化压入技术获取金属材料单轴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5
作者 薛河 耿苗 +2 位作者 张雨彪 武军 王荣鑫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126,共13页
对已纳入国标的单次压入试验方法(GB/T 37782—2019)、工程中广泛使用的自动球压入方法以及基于有限元反演的力学性能获取方法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这3种方法在表征单轴力学性能方面的可靠性。选取工程中常见的4种金属材料(304不锈钢、... 对已纳入国标的单次压入试验方法(GB/T 37782—2019)、工程中广泛使用的自动球压入方法以及基于有限元反演的力学性能获取方法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这3种方法在表征单轴力学性能方面的可靠性。选取工程中常见的4种金属材料(304不锈钢、316L不锈钢、SA508低合金钢和42CrMo结构钢)分别进行了单轴拉伸试验和压入试验,并对每种方法的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国标方法涵盖了更广泛的材料,但其预测准确性有限。自动球压入方法对幂硬化材料的强度预测准确性较好,且在改善线硬化材料的预测精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修正因子的使用可能导致预测结果偏离实际值。相比之下,有限元反演法表现出更高的精度,但目前在预测线硬化材料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器化压入技术 单轴力学性能 自动球压入技术 有限元反演法 国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非定常Maxwell岩石蠕变模型及参数识别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楚佳 刘晓辉 +1 位作者 张旭 王悠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1-226,共6页
针对传统蠕变模型难以反映岩石加速蠕变阶段特征的问题,为了全面提升岩石蠕变3个阶段的准确描述,在传统Maxwell模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原有黏壶元件蠕变参数的非定常化的同时,串联一个非线性黏塑性元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非定常Maxwell蠕... 针对传统蠕变模型难以反映岩石加速蠕变阶段特征的问题,为了全面提升岩石蠕变3个阶段的准确描述,在传统Maxwell模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原有黏壶元件蠕变参数的非定常化的同时,串联一个非线性黏塑性元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非定常Maxwell蠕变模型,并推导出相应蠕变本构方程。同时运用origin软件引入不同蠕变数据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该蠕变本构模型能够对岩石蠕变试验曲线进行较好拟合及参数辨识,能够较好模拟不同应力水平下岩石蠕变变形特征,准确反应岩石蠕变全过程的非线性蠕变特征,表明新建立的蠕变本构模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与正确性。为今后的岩土工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蠕变本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Maxwell模型 非线性 加速蠕变 参数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波初动振幅反演小微地震的震源机制
7
作者 任义 姚志祥 +3 位作者 吴庆举 吴顺川 Vavryčuk Vaclav 赵里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08-1825,共18页
获取准确且数目众多的小微地震的震源机制对研究水力压裂所导致的地下应力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川南页岩气注采区域密集台阵地震监测数据,分别采用波形反演法和振幅反演法对5个中小地震(5>ML>3)进行震源机制求解,并将两... 获取准确且数目众多的小微地震的震源机制对研究水力压裂所导致的地下应力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川南页岩气注采区域密集台阵地震监测数据,分别采用波形反演法和振幅反演法对5个中小地震(5>ML>3)进行震源机制求解,并将两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波形反演得到的震源机制解作为参考,结合振幅正演合成理论计算得到理论初至振幅,将理论初至振幅和用于振幅反演的观测初至振幅进行比较,提出基于震源机制解的振幅校准系数;再将校准系数应用于小微地震(ML≤3)的振幅反演中,从而获得更加可靠的小微地震震源机制结果.相关结果及结论以期对小微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提供进一步指导,并为注采诱发地震灾害的防控工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微地震 震源机制 波形反演 振幅反演 振幅校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选应变测点的结构分布载荷反演改进方法
8
作者 李占海 江文松 +2 位作者 杨军 田永卫 罗哉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25-933,共9页
为解决结构载荷反演标定方程的病态引起的解不唯一问题,提出了基于应变测点优化的行列式最优设计(DOD)与条件数最优设计(COD)的改进方法。首先,通过施密特正交化筛选,从诸多应变与载荷工况中筛选出应变基工况矩阵与载荷基工况矩阵;然后... 为解决结构载荷反演标定方程的病态引起的解不唯一问题,提出了基于应变测点优化的行列式最优设计(DOD)与条件数最优设计(COD)的改进方法。首先,通过施密特正交化筛选,从诸多应变与载荷工况中筛选出应变基工况矩阵与载荷基工况矩阵;然后,以应变基工况矩阵的最大行列式和最小条件数为优化指标建立优化模型,逐次减少应变测点数量,得到载荷反演模型及其改进模型;最后,在襟翼结构的内部布置20组电阻式应变片,并设计6个加载点分布载荷开展加载验证实验。结果表明:DOD方法优化后减少6个应变测点,单点最大载荷平均识别误差从5.221%降至3.360%;COD方法优化后减少2个应变测点,单点最大载荷平均识别误差从2.423%降至1.099%;因此,DOD方法的优化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计量 分布载荷反演 应变测点优选 襟翼 DOD C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震源破裂信息反演解析巨厚覆岩强矿震应力触发机制
9
作者 杨耀 曹安业 +4 位作者 刘耀琪 白贤栖 王常彬 薛成春 王强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77-2090,共14页
蒙陕矿区白垩系志丹群巨厚覆岩呈不整合沉积环境,深部开采导致引起地表震感的强矿震频发,已严重制约矿区高效生产。为解决矿区内强矿震震源破裂信息挖掘不准确、内部应力触发机制不明晰造成矿震灾害防控效果不理想的难题,以矿区内某矿... 蒙陕矿区白垩系志丹群巨厚覆岩呈不整合沉积环境,深部开采导致引起地表震感的强矿震频发,已严重制约矿区高效生产。为解决矿区内强矿震震源破裂信息挖掘不准确、内部应力触发机制不明晰造成矿震灾害防控效果不理想的难题,以矿区内某矿典型强矿震频发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在初步探明地层岩移特征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预处理提取波形有效成分,结合混合矩张量反演方法筛选合理震源机制解,修正应力反演模型、优化应力反演算法,联合震源破裂信息反演了强矿震发生前后覆岩应力场分布特征,引入不稳定系数评估了覆岩运移状态,定量解析了强矿震应力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够快速提取井下复杂波形有效信息,应用于矩张量反演可显著降低波形理论振幅与观测振幅间误差,保证获取用于应力反演的震源破裂信息的准确度;改进后的应力反演算法满足典型张拉、压缩及复合破裂模式震源反演要求,将主应力方向、应力形因子等误差评估系数由改进前的60%降低至20%以下,验证了改进算法应用于煤矿开采复杂破裂模式震源应力场反演的合理性;强矿震孕育过程中,最大主应力相对其他主应力显著增大且作用方位转变为近似竖向方向,最大主应力偏转对诱发巨厚覆岩强矿震起控制作用,覆岩结构破断失稳与主应力场状态变化相互影响,其竖向单轴挤压作用导致巨厚覆岩剧烈运动并瞬时断裂释放大量弹性能是强矿震频发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可为从应力调控方面实现源头弱化减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震 破裂信息 巨厚覆岩 应力反演 触发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轴球面并联跟踪机构运动学建模与应用
10
作者 赵卫 冯昂昂 +3 位作者 周宇飞 盛展翊 朱明超 邓永停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076-2088,共13页
为完成大范围、高刚度及快速响应的动态跟踪任务,研究了一种应用于光学动态跟踪的3-RRR共轴球面并联机构。首先,通过几何向量法对机构进行正、逆运动学分析,基于向量投影从至多8组解析逆解中解出符合构型的唯一逆解,根据所提出的逆运动... 为完成大范围、高刚度及快速响应的动态跟踪任务,研究了一种应用于光学动态跟踪的3-RRR共轴球面并联机构。首先,通过几何向量法对机构进行正、逆运动学分析,基于向量投影从至多8组解析逆解中解出符合构型的唯一逆解,根据所提出的逆运动学算法在正运动学至多8种封闭解中确定与实际构型对应的唯一正解。然后,结合正逆运动学求解算法、运动奇异性指标和碰撞约束算法,系统分析了该类共轴球面跟踪机构在无奇异、无碰撞条件下的实际笛卡尔空间与构型空间分布。最后,基于单位四元数理论构建动平台姿态球面插值法,实现在工作空间内从任意姿态至目标姿态的平滑变换。计算与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学解析正解算法相较于约束迭代算法计算速度提升94%,计算误差降至10^(-14),且无初始值选取问题。工作空间求解结果表明:无运动学奇异与碰撞的机构俯仰角能够达到48.42°~138.42°,方位角达到-180°~180°。在此范围内绕指向轴滚转自由度依旧存在。理论分析与实验均表明,共轴球面并联跟踪机构具有优异的运动性能,满足光学动态跟踪任务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动态跟踪 正逆运动学 工作空间 轨迹规划 共轴球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码装箱可重构机器人的设计与运动特性研究
11
作者 高垚 赵耀虹 +3 位作者 郭文孝 张云帆 李瑞琴 宁峰平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22-229,共8页
目的针对包装生产线中喷码装箱工序对运动自由度的差异化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可变轴线运动副(vA副)的喷码装箱可重构机器人。方法基于螺旋理论,分析机构处于2种模式下的自由度性质,利用闭环矢量法求解机构运动学反解,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 目的针对包装生产线中喷码装箱工序对运动自由度的差异化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可变轴线运动副(vA副)的喷码装箱可重构机器人。方法基于螺旋理论,分析机构处于2种模式下的自由度性质,利用闭环矢量法求解机构运动学反解,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机构正解进行求解,并对雅可比矩阵进行分析,以评估运动状态;分析机构在2种模式下末端执行器的可达工作空间,并对灵巧度进行分析。结果机构在2-RPS/UPU/UPS模式下具有2R1T自由度,在2-UPS/RPS/UPU模式下具有2R2T自由度,工作空间连续。结论机构在2-RPS/UPU/UPS模式下可用于产品喷码作业,在2-UPS/RPS/UPU模式下可用于产品装箱作业,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重构并联机构 位置正逆解 工作空间 灵巧度 喷码 装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远震P波、强震波形和InSAR联合反演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震破裂过程
12
作者 许月怡 徐贝贝 +2 位作者 徐晨雨 邵志刚 胡朝忠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4-746,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申扎-定结正断层体系中走向SN、倾向W的登么错断裂,矩心深度为6km,破裂方向NNE。为了进一步揭示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申扎-定结正断层体系中走向SN、倾向W的登么错断裂,矩心深度为6km,破裂方向NNE。为了进一步揭示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震的破裂特征及发震构造,文中分别基于单断层和双梯形断层模型,综合远震P波、强震波形及InSAR同震形变数据,对破裂过程进行了联合反演分析。结果显示,定日地震为正断型事件,伴随少量左旋走滑分量,破裂时间约36s,释放的地震矩为6.71×10^(19)N·m,对应矩震级为M_(W)7.15。其破裂过程呈现出显著的不对称性,主要破裂区域位于震中以北约10km深度范围内。该地震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0—7s震中附近20km范围成核扩展(滑动量<1.3m);8—24s破裂区域向N传播并达到峰值滑动(最大滑动量为4.3m),在长所乡以北约20km范围内出现了长度> 1m的地表破裂;25—36s破裂传播至登么错断裂北端走向拐折处,滑动速率迅速停止衰减。结合同震滑动和余震分布特征,推测登么错断裂可能存在复杂的分支构造,其中几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破裂传播产生了阻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震源机制解 破裂过程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震源机制解反演方法的广东及邻区区域应力场研究
13
作者 况文欢 张捷 +1 位作者 叶秀薇 张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8-1270,共13页
震源机制解描述地震断层的相对错动,在刻画断层空间取向、考察地应力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中强地震(M≥4.5),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较为成熟,一般通过拟合观测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的初动极性、最大振幅(比)或波形信息进行反演... 震源机制解描述地震断层的相对错动,在刻画断层空间取向、考察地应力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中强地震(M≥4.5),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较为成熟,一般通过拟合观测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的初动极性、最大振幅(比)或波形信息进行反演,已经成为地震监测的日常工作之一.然而,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地震(M<4.5),由于其低频成分不发育、高频成分受限于速度模型难以准确模拟等原因,反演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为了更好的理解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分布,本文先基于GCAP方法反演了该地区的几个较大地震事件;然后,应用一种基于主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相对反演方法得到了该地区77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已有研究和本文得到的震源机制解,采用迭代应力反演方法,分区反演了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分布.结果显示,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以走滑型为主,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大致为WNW,与前人结果基本一致.分区域看,粤桂交界和广东阳江地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为西偏北40°和45°,而广东河源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为西偏北30°和22.5°.同时,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式呈现出规律性的空间变化:从粤桂交界向东南方向,经过广东阳江和河源,到珠江三角洲,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式呈现出从以正断为主兼具走滑、到以走滑为主兼具正断、再到接近纯走滑的规律性空间变化.考虑到粤桂交界地区山地褶皱构造较多,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平缓,推测广东及邻区的构造应力状态可能与局部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密切相关.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广东及邻区应力场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相对反演 中小地震 广东及邻区 区域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乍得Doseo盆地反转构造特征、成因机制与油气成藏
14
作者 宋一帆 窦立荣 +5 位作者 肖坤叶 程顶胜 杜业波 王利 袁圣强 张新顺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5-897,共13页
基于二维/三维地震、测井资料,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系统解析中西非裂谷系Doseo盆地不整合面特征、反转构造样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1)地震剖面揭示盆地发育两期关键反转不整合面:上白垩统内部T5界面与白垩系顶部T4界面,控... 基于二维/三维地震、测井资料,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系统解析中西非裂谷系Doseo盆地不整合面特征、反转构造样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1)地震剖面揭示盆地发育两期关键反转不整合面:上白垩统内部T5界面与白垩系顶部T4界面,控制盆地反转构造发育;(2)识别出断层伴生型、逆冲型、褶皱型及背形负花状4类反转构造,空间上构成6个北东—北东东向展布的反转构造带;(3)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揭示两幕快速冷却事件:晚白垩世晚期(距今80~85 Ma,冷却幅度15℃)与始新世—渐新世(距今30~40 Ma,冷却幅度35℃),分别对应T_(5)、T_(4)界面形成期;(4)构造反转动力学解析表明,晚白垩世构造反转受控于非洲板块以北特提斯洋内俯冲的远程挤压效应,始新世—渐新世反转动力源于非洲-欧亚大陆碰撞应力传递,两期事件均受控于特提斯构造域演化对克拉通内盆地的持续性构造调控。(5)两期构造反转通过控制圈闭类型(背斜、断层相关圈闭)、断层活化提升油气运移效率,并与下白垩统烃源岩的晚白垩世和始新世两期生烃高峰精准匹配,进而控制了Doseo盆地规模油气藏的形成。该地质认识为离散型走滑裂谷系反转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理论研究提供关键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非裂谷系 乍得 Doseo盆地 构造反转 圈闭 热史模拟 油气成藏 成盆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T1R印花定位双模式并联机器人机构设计与分析
15
作者 王琰 郭飞飞 +3 位作者 梁俊侨 闫刚 张楠 刘伟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7,共7页
针对目前纺织印花重复叠印次数多时,印花装置重复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双模式2T1R并联定位机器人机构。通过机构完全解耦的特性设计该机构各部分支链的结构,用螺旋理论求解机构的运动螺旋系以分析机构的自由度,利用闭环矢... 针对目前纺织印花重复叠印次数多时,印花装置重复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双模式2T1R并联定位机器人机构。通过机构完全解耦的特性设计该机构各部分支链的结构,用螺旋理论求解机构的运动螺旋系以分析机构的自由度,利用闭环矢量法建立机构的运动学逆解方程,用MATLAB求解运动学逆解和正解,对比Adams虚拟样机的运动学仿真结果,验证所建立运动学方程的准确度。利用ANSYS分析机构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该双模式并联定位机构具有两移动一转动(2T1R)的自由度,可以实现预期的双模式定位运动,且受力时变形量较小。2T1R双模式并联定位机器人具有较好的运动学性能,可以实现精准的平面定位功能,完全解耦的结构特点使得机构的定位精度更高。该定位装置在纺织印花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T1R 并联机器人机构 完全解耦 运动学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门控循环神经网络的机械臂逆运动学解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富安 侯宇杰 李苏阳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5-368,373,共5页
针对传统神经网络和智能算法在机械臂逆运动学求解过程中求解精度低和泛化能力弱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注意力机制改进门控循环(Gated Recurrent Unit,GRU)神经网络的逆运动学求解模型。该模型利用GRU神经网络对机械臂逆向运动过程中时序... 针对传统神经网络和智能算法在机械臂逆运动学求解过程中求解精度低和泛化能力弱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注意力机制改进门控循环(Gated Recurrent Unit,GRU)神经网络的逆运动学求解模型。该模型利用GRU神经网络对机械臂逆向运动过程中时序性的分析,学习各个关节运动前后变化的约束关系。然后通过注意力机制突出重要节点数据变化对关节角的影响,提高求解精度,增强模型泛化能力。本仿真以六自由度串联机械臂为研究对象,对其运动学进行建模分析,将机械臂的逆运动学求解问题转换为误差最小化的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该神经网络模型求解逆运动学相比于PSO-BP和LSTM网络,模型的求解精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运动学 注意力机制 GRU神经网络 求解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注意力机制的深度残差网络在一维大地电磁反演中的应用
17
作者 封常青 李予国 +1 位作者 杜志俊 李盼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90-2403,共14页
传统的线性反演方法在面对复杂地质情况时,往往受到初始模型选择的限制,容易陷入局部极值而导致反演结果不准确.相比之下,深度学习算法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在电磁数据反演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融合了注意力机制的深度残差卷... 传统的线性反演方法在面对复杂地质情况时,往往受到初始模型选择的限制,容易陷入局部极值而导致反演结果不准确.相比之下,深度学习算法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在电磁数据反演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融合了注意力机制的深度残差卷积网络(ADRN)应用于一维大地电磁反演中,经过训练得到了大地电磁数据空间至模型空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提出了一种构建大地电磁复杂地电模型数据集的方法,通过引入控制层并改变其分布位置和电阻率值,再结合临近插值算法得到完整的模型地电参数.仿真数据反演结果表明,ADRN能够实现大地电磁数据快速反演并获得相对准确的反演结果.此外,为了在实测数据反演中获得最佳的预测结果,通过向网络输入层添加噪声来增强反演网络的鲁棒性.该方法在COPROD2和南黄海大地电磁实测数据反演中也展现出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反演 深度学习 注意力机制 深度残差卷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射视线角引导雷达图像特征融合的气动目标识别方法
18
作者 李家宽 冯博 +2 位作者 申伦豪 叶春茂 余继周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高分辨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图像在目标识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获取目标高分辨的ISAR图像需要长时间的雷达照射,无法满足雷达资源调度需求。对此提出了一种入射视线角引导雷达图像特征融合的识别方法,选取驻留时间内的两端时间资源... 高分辨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图像在目标识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获取目标高分辨的ISAR图像需要长时间的雷达照射,无法满足雷达资源调度需求。对此提出了一种入射视线角引导雷达图像特征融合的识别方法,选取驻留时间内的两端时间资源用于成像,满足雷达其余功能在时间上的调整与分配。考虑到不同机型图像调制现象的差异以及同一机型在不同入射视线角下的调制差异,设计混合注意力残差模块和角度引导注意力模块使网络有针对性地关注图像的关键区域并将目标特征与目标姿态进行关联。通过特征融合模块进行图像特征的整合以实现融合识别,最终通过3类飞机实测数据证明,该方法能在满足雷达资源调度需求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合成孔径雷达图像 目标识别 卷积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 入射视线角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轨道不平顺动静态数据反演研究
19
作者 何庆 马玉松 +3 位作者 孙华坤 李晨钟 何红宇 王平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2,共9页
依据轨道不平顺检测数据进行超限等级划分和扣分评定是铁路工务部门对轨道几何状态进行评价的重要管理办法。现有研究中针对动静态检测数据反演的模型较少且适用性相对较弱,利用动静数据间的映射关系,建立一种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的... 依据轨道不平顺检测数据进行超限等级划分和扣分评定是铁路工务部门对轨道几何状态进行评价的重要管理办法。现有研究中针对动静态检测数据反演的模型较少且适用性相对较弱,利用动静数据间的映射关系,建立一种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峰值预测模型。模型以动态检测数据为输入,实现静态检测数据预测反演。同时,提出数据三步变换法和多步长匹配机制改进模型性能。结合某高速铁路线路不同区段的轨道几何检测数据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模型精度提高70%以上,可实现对不同区段的垂、横向检测数据的准确预测,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75.27%和71.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动静轨检数据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多步长匹配机制 数据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役态汽轮机末级叶片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的研究
20
作者 张健 邵敏 +5 位作者 方振邦 王若民 赵常威 杨洋 陈晓璐 汤文明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0,104,共6页
针对某火电机组服役10年的660MW汽轮机末级叶片,采用显微分析、物相分析与力学性能测试的方法,结合应力分布数值模拟,探究长期服役过程中该17-4PH钢末级叶片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服役叶片不同部位马氏体板条宽度无... 针对某火电机组服役10年的660MW汽轮机末级叶片,采用显微分析、物相分析与力学性能测试的方法,结合应力分布数值模拟,探究长期服役过程中该17-4PH钢末级叶片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服役叶片不同部位马氏体板条宽度无明显变化,但逆转变奥氏体含量不同,ε-富铜相、M_(23) C_(6)相和Nb(C,N)相等第二相颗粒细小而弥散分布,未发生明显长大。服役态汽轮机末级叶片从底部至顶部逆转变奥氏体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多,导致其强度、硬度逐渐降低,塑性逐渐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末级叶片 逆转变奥氏体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