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生素A对畜禽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蔡汶润 李若彤 +1 位作者 李萌 郭晓红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6-836,共11页
肌内脂肪含量对畜禽肉品质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这一指标直接影响肉的嫩度、系水力和独特风味。维生素A作为一种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畜禽肌内脂肪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在畜禽不同生长阶段添加维生素A对畜禽肌内... 肌内脂肪含量对畜禽肉品质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这一指标直接影响肉的嫩度、系水力和独特风味。维生素A作为一种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畜禽肌内脂肪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在畜禽不同生长阶段添加维生素A对畜禽肌内脂肪沉积的作用不同。本文旨在综述维生素A对畜禽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以期为深入研究营养调控畜禽肉品质与探索畜禽肌内脂肪沉积的调节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A 肉品质 肌内脂肪 营养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筛选猪活体肌内脂肪含量间接选育和构建预测模型的关键性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建 杨文 +2 位作者 孟孜 查成万 吴望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0,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猪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背膘厚等性状因素对猪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的影响,确定影响猪IMF含量的关键性状因素。[方法]以805头皮特兰×[杜洛克×(长白×大白)]四元商品猪群为试验对象...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猪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背膘厚等性状因素对猪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的影响,确定影响猪IMF含量的关键性状因素。[方法]以805头皮特兰×[杜洛克×(长白×大白)]四元商品猪群为试验对象,记录性别,测定初生重、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和IMF含量等14个性状,然后通过相关性分析从14个性状中初步筛选出影响IMF含量的性状因素,再通过随机森林模型评估各性状因素对IMF含量影响的重要性,进一步通过LASSO回归和逐步回归筛选出影响IMF含量的关键性状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分析关键性状因素不同水平对IMF含量的影响。[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猪IMF含量与断奶重(r=0.13, P<0.001)和屠宰前活体重(r=0.22, P<0.001)呈显著相关;与不同位置背膘厚呈极显著相关(P<0.001),相关系数为0.21~0.26。另外,IMF含量与肉色红度值a*、黄度值b*、色调角H0和色度C*值也呈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08~0.13。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胸腰结合处背膘厚对IMF含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屠宰前活体重。LASSO回归和逐步回归分别筛选出9个和5个显著影响IMF含量的性状因素,其中性别、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胸腰椎结合处背膘厚4个活体可测性状为2种方法共同筛选出的关键性状因素。GLM分析结果显示,4个活体可测性状对IMF含量均具有显著影响,并且阉公猪平均IMF含量(2.52%)显著高于母猪(2.41%)(P<0.05);断奶重小于5 kg组平均IMF含量(2.24%)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屠宰前活体重小于85 kg组的平均IMF含量(2.27%)显著低于115 kg以上组(2.67%)(P<0.05),当屠宰前活体重大于100 kg后,各水平组间平均IM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胸腰椎结合处背膘厚大于26 mm组的平均IMF含量(2.73%)显著高于其他背膘厚组(P<0.05),而5~12 mm与12~19 mm背膘厚组的平均IM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机器学习确定了性别、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和胸腰椎结合处背膘厚4个与IMF含量显著相关的活体可测定性状,并发现平均IMF含量随着屠宰前活体重和胸腰椎结合处背膘厚的增加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脂肪 间接选择 模型构建 机器学习 活体可测定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池滩羊肉品质特性及其潜在调控机理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攀平 李惠侠 胡亚美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232,共10页
盐池滩羊是宁夏当地的优良特色畜种,因其肉质鲜嫩、膻味轻、大理花纹明显而深受消费者青睐。但随着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和舍饲圈养的现代化畜牧业发展,致使滩羊肉品质下降,故提升滩羊肉质风味,改善肉品质性状成为研究者及生产者关注的重... 盐池滩羊是宁夏当地的优良特色畜种,因其肉质鲜嫩、膻味轻、大理花纹明显而深受消费者青睐。但随着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和舍饲圈养的现代化畜牧业发展,致使滩羊肉品质下降,故提升滩羊肉质风味,改善肉品质性状成为研究者及生产者关注的重点,而明确滩羊肉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对于提升羊肉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营养、遗传和环境阐述其对肌内脂肪沉积和肌纤维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重点总结了瘤胃微生物对滩羊肉品质的代谢调控作用,以期为提高滩羊肉品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池滩羊 瘤胃微生物 肌内脂肪 肌肉纤维 肉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APOC3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对鸡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4
作者 邢雨欣 管宏波 +8 位作者 马乘霖 申颖 申家宁 卢镕镕 田亚东 李转见 田卫华 刘小军 李红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28,共10页
研究旨在对鸡APOC3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构建APOC3基因组织表达谱,并探究其对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试验从NCBI(https://www.ncbi.nlm.nih.gov/)数据库下载APOC3蛋白氨基酸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PCR技术扩增APOC3基... 研究旨在对鸡APOC3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构建APOC3基因组织表达谱,并探究其对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试验从NCBI(https://www.ncbi.nlm.nih.gov/)数据库下载APOC3蛋白氨基酸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PCR技术扩增APOC3基因CDS序列,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APOC3基因过表达载体;利用qPCR检测APOC3基因在鸡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析APOC3基因表达规律;利用差速贴壁法分离14日龄AA肉鸡胸肌原代肌内前脂肪细胞;在肌内前脂肪细胞中过表达APOC3基因,利用qPCR、检测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油红O染色评估APOC3基因对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成脂的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同源基因APOC3在鸡与火鸡之间序列保守度较高,与小鼠保守度最低;APOC3蛋白是定位于细胞外、无跨膜结构域的分泌型蛋白。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APOC3基因在肝脏中特异性表达。体外试验结果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APOC3 mRNA表达水平升高了60倍,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增加(P<0.05),细胞内脂滴含量极显著增多(P<0.01),脂肪细胞分化相关标志基因过氧化物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FABP4)、脂肪酸结合蛋白5(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5,FABP5)、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lpha,C/EBPα)、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APOC3蛋白与载脂蛋白A1(APOA1)、异质核核糖核蛋白A/B(HNRNPAB)、高温需求因子A3(HTRA3)、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6B(TNFRSF6B)、载脂蛋白D(APOD)存在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鸡APOC3蛋白属于分泌型蛋白,其编码基因在肝脏中特异性表达且与火鸡之间保守序列相似度较高;鸡APOC3基因过表达能够促进鸡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与脂质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C3基因 肌内脂肪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3BP1基因在鸡肌内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标记鉴定
5
作者 李远方 吴冉 +6 位作者 李帅浩 魏千然 王亚东 王丹丹 李智 李国喜 刘翘铭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7,共9页
旨在利用721只固始鸡F2代鸡群,鉴定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G3BP1的SNPs位点,用于肉质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并利用固始鸡肌内前脂肪细胞深入探究其功能。本研究首先鉴定了G3BP1基因上的SNPs位点,发现3个突变位点处于强连锁不平衡状态... 旨在利用721只固始鸡F2代鸡群,鉴定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G3BP1的SNPs位点,用于肉质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并利用固始鸡肌内前脂肪细胞深入探究其功能。本研究首先鉴定了G3BP1基因上的SNPs位点,发现3个突变位点处于强连锁不平衡状态,尤其是13588667G>A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固始鸡F_2资源群的皮脂、皮脂率和肌内脂肪等肉质性状显著相关(P<0.05)。因此,G3BP1基因13588667G>A位点可以作为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一个重要的分子标记。此外,本研究利用qRT-PCR、CCK-8、流式细胞术、甘油三酯含量测定和油红O染色等方法,评价了G3BP1基因对固始鸡肌内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表达G3BP1后,肌内前脂肪细胞中增殖标志基因CDK1、CCNB2、PCNA和CCND1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上升(P<0.001),并显著促进了细胞周期进程。过表达G3BP1后也显著促进了肌内前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LPL的表达(P<0.05),极显著促进了CEBPA的表达(P<0.001),肌内前脂肪细胞内脂滴生成和甘油三酯含量也极显著增加(P<0.01)。本研究明确了G3BP1在促进肌内前脂肪细胞增殖与脂肪细胞生成中的作用,并鉴定了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标记,为我国优质肉鸡培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始鸡 肌内脂肪 G3BP1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KLF基因家族调控肌肉发育和脂肪沉积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硕涵 程茜 +3 位作者 郭玉龙 李红 刘小军 田卫华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5-112,共8页
Kruppel样因子(Kruppel like factors,KLF)基因家族是进化保守的锌指类DNA结合转录调控因子的一个亚家族,目前在哺乳动物中已鉴定到18个成员,其作为转录激活因子或抑制因子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KLF基因家族在细胞、组织和全... Kruppel样因子(Kruppel like factors,KLF)基因家族是进化保守的锌指类DNA结合转录调控因子的一个亚家族,目前在哺乳动物中已鉴定到18个成员,其作为转录激活因子或抑制因子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KLF基因家族在细胞、组织和全身水平的代谢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脂肪生成、肌肉发育等多种生理进程。文章系统综述了鸡KLF基因家族的基因组结构、蛋白质特性、进化特征和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并总结了其对鸡肌肉发育、肌内脂肪沉积和腹脂沉积等相关重要经济性状的调控作用,为深入了解KLF基因家族对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调控机制提供文献支撑,有助于推动高效优质鸡新品种(系)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uppel样因子 肌肉发育 肌内脂肪沉积 腹脂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rcRNA调控畜禽脂肪沉积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冉祥淼 周海洋 +2 位作者 孙乐凡 陈彦君 戢爽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5,共5页
脂肪沉积是动物脂代谢的重要生物学过程,探寻其调控机制对改善肉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环状核糖核酸(circRNA)是一种新发现的内源性非编码核糖核酸(ncRNA),具有独特的共价闭合环结构,由外显子和/或内含子组成,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脂肪沉积是动物脂代谢的重要生物学过程,探寻其调控机制对改善肉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环状核糖核酸(circRNA)是一种新发现的内源性非编码核糖核酸(ncRNA),具有独特的共价闭合环结构,由外显子和/或内含子组成,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随着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不断进步,circRNA在脂肪沉积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了circRNA的生物学特性、调控机制及其在畜禽脂肪沉积中的作用,以期为深入理解脂肪生理活动及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 脂肪沉积 肌内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牛胃肠道微生物对肌内脂肪沉积影响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苏楠 马桢 +6 位作者 王骁 陈文中 张雨夏 叶治兵 崔繁荣 闫向民 刘武军 《中国牛业科学》 2025年第1期88-92,共5页
改善肉质是肉牛肉用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肉质性状受遗传、饲料营养和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新研究提示瘤胃微生物也可能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瘤胃微生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肉牛出生后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逐渐形成并完善,且在肉... 改善肉质是肉牛肉用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肉质性状受遗传、饲料营养和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新研究提示瘤胃微生物也可能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瘤胃微生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肉牛出生后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逐渐形成并完善,且在肉牛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早年关于肉牛瘤胃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宿主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以及免疫系统的影响方面;近年来,出现了通过胃肠道微生物改善肌肉品质这一新领域的探究,主要聚焦肌内脂肪沉积含量和肌肉代谢这些方面。因此,文章在简要介绍肌内脂肪沉积以及胃肠道微生物组成与作用的基础上,对瘤胃微生物调控肌内脂肪沉积和脂肪代谢、进而改善肉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可知,牛肉品质受到胃肠道微生物的调控,主要体现在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短链脂肪酸等一些代谢产物来调节体内脂肪沉积,进而影响牛肉的风味和大理石花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微生物 肌内脂肪 肉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禽肌内脂肪沉积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黄钦柯 林中珍 +1 位作者 刘益平 李勤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2-110,共9页
肌内脂肪的适量沉积可以显著改善禽肉的适口性和风味,而皮下和腹部等其他部位的脂肪沉积则会造成屠宰性能下降。家禽肌内脂肪的沉积受诸多因素的调控,在遗传层面,品种、性别等因素决定了出生后肌内脂肪的沉积潜力;在营养层面,能量水平... 肌内脂肪的适量沉积可以显著改善禽肉的适口性和风味,而皮下和腹部等其他部位的脂肪沉积则会造成屠宰性能下降。家禽肌内脂肪的沉积受诸多因素的调控,在遗传层面,品种、性别等因素决定了出生后肌内脂肪的沉积潜力;在营养层面,能量水平直接反映了肌内脂肪的底物或原料含量,而饲料添加剂则对肌内脂肪的沉积能力起调控作用;在管理层面,可通过调整屠宰日龄控制禽肉产品的肌内脂肪含量,也可选择不同的饲养方式从而影响家禽群体的肌内脂肪沉积。文章对影响家禽肌内脂肪沉积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和高品质禽肉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脂肪 家禽 肉品质 分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小鼠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究
10
作者 洪妍 刘佳琪 +1 位作者 杨童寓丹 王新霞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8-1311,共14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槲皮素对小鼠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及其潜在调节机制。活体试验选取24只7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预试7 d后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对照组(NCD组)和槲皮素组(NQ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小鼠。NCD组小鼠每日灌胃10μL/g BW的... 本试验旨在探究槲皮素对小鼠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及其潜在调节机制。活体试验选取24只7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预试7 d后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对照组(NCD组)和槲皮素组(NQ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小鼠。NCD组小鼠每日灌胃10μL/g BW的磷酸盐缓冲液(PBS),NQ组小鼠每日灌胃10μL/g BW的槲皮素溶液(10 mg/mL)。试验期42 d,期间所有小鼠均饲喂基础饲粮,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进行至第29天,向小鼠双侧胫骨前肌注射50%甘油以诱导构建肌肉脂肪浸润模型,并分别于造模后第7和14天取样。细胞试验选取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分离并培养小鼠成纤维/成脂祖细胞(FAPs),梯度槲皮素(0、1、5、10、20和40μmol/L)处理,采用鸡尾酒法诱导细胞成脂分化。结果表明:1)100 mg/kg槲皮素抑制小鼠肌内脂肪沉积,但对小鼠体重、采食量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2)槲皮素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小鼠FAPs分化聚酯。3)槲皮素影响小鼠粪便菌群结构,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等的相对丰度以及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提高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和回肠杆菌属(Ileibacterium)等的相对丰度。4)槲皮素影响小鼠粪便代谢物,差异代谢物富集在氨基酸、脂肪酸和胆汁酸代谢相关通路;其中,与NCD组相比,NQ组粪便精胺、亚精胺和肌苷等代谢物含量显著提高(P<0.05),粪便二十碳五烯酸(EPA)和20-羟基二十碳四烯酸(20-HETE)等代谢物含量显著降低(P<0.05)。5)槲皮素显著提高小鼠胫骨前肌mRNA N^(6)-甲基腺苷(m^(6)A)水平(P<0.05)。综上所述,槲皮素可以显著抑制小鼠肌内脂肪沉积,可能是通过改变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相关代谢产物以及肌肉组织m^(6)A甲基化修饰等途径发挥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小鼠 肌内脂肪 肠道微生物 代谢物 m^(6)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羊肌内脂肪沉积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周子力 王建梅 +3 位作者 沙培然 李丹丹 李安 熊燕 《中国畜禽种业》 2025年第2期48-59,共12页
羊肉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之一,肌内脂肪沉积与羊肉品质密切相关,其影响羊肉的多汁性、嫩度及风味。肌内脂肪在肌外膜、肌内膜和肌束膜中沉积,其沉积规律相较皮下和内脏脂肪具有较大差异,受到转录因子、非编码RNA、信号通路及激素等多种... 羊肉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之一,肌内脂肪沉积与羊肉品质密切相关,其影响羊肉的多汁性、嫩度及风味。肌内脂肪在肌外膜、肌内膜和肌束膜中沉积,其沉积规律相较皮下和内脏脂肪具有较大差异,受到转录因子、非编码RNA、信号通路及激素等多种分子的调控,因此从分子水平探究肌内脂肪的遗传机制对羊肉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肉羊肌内脂肪起源、脂肪生成过程、转录因子以及表观遗传因子对肌内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功能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生产高品质羊肉提供理论依据与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羊 肌内脂肪 脂肪沉积 转录因子 表观遗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EBP1在反刍动物上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何风楼 华金玲 季珂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8期25-30,共6页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SREBP1)是调控脂质代谢的关键转录因子,通过激活脂肪酸、胆固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反刍动物乳脂分泌和肌内脂肪沉积。该综述主要阐述SREBP1的基因结构、转录...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SREBP1)是调控脂质代谢的关键转录因子,通过激活脂肪酸、胆固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反刍动物乳脂分泌和肌内脂肪沉积。该综述主要阐述SREBP1的基因结构、转录后修饰及其在反刍动物中的调控机制,重点探讨其在奶畜乳脂合成和肉畜脂肪沉积中的功能差异,并展望其在分子育种和营养干预中的应用潜力,为反刍动物脂代谢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动物 脂质代谢 肌内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方猪品种肌内脂肪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13
作者 雷国凤 陈奎蓉 +1 位作者 和艺云 梁晶 《中国猪业》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为探讨广西地方猪与商品猪肌内脂肪沉积能力的差异及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特征,本研究选取广西地方猪品种巴马香猪、环江香猪、桂中花猪、隆林猪、德保猪和外来品种三元杂商品猪为研究对象,利用索氏浸提法测定各品种猪背最长肌中IMF含量,... 为探讨广西地方猪与商品猪肌内脂肪沉积能力的差异及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特征,本研究选取广西地方猪品种巴马香猪、环江香猪、桂中花猪、隆林猪、德保猪和外来品种三元杂商品猪为研究对象,利用索氏浸提法测定各品种猪背最长肌中IMF含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脂肪沉积相关基因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triglyceride lipase,HSL)、脂肪酸转位酶(CD36)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巴马香猪、桂中花猪、隆林猪、环江香猪和德保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三元杂商品猪(P<0.05)。LPL、CD36和HSL基因在6个猪品种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LPL基因在隆林猪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巴马香猪中的表达量最低;CD36基因在环江香猪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巴马香猪中的表达量最低;HSL基因在桂中花猪、隆林猪和德保猪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三元杂商品猪(P<0.05)。进一步显示出了LPL、CD36和HSL等3个基因与猪的脂肪沉积可能相关,为研究广西本地品种猪与外来品种猪在脂肪沉积候选基因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猪 地方猪 肌内脂肪 脂肪沉积 LPL基因 CD36基因 HSL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4
作者 劳缨迪 候彩琴 +5 位作者 李新 郭益文 胡德宝 郭宏 张林林 丁向彬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03-2611,共9页
脂肪组织按照其功能可分为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组织和调节体温、平衡能量的褐色脂肪组织。在体内,脂肪组织主要以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肌间脂肪和肌内脂肪4种形式分布。肌内脂肪又称大理石花纹,是在肌肉内部及肌纤维间沉积的脂肪,直接影... 脂肪组织按照其功能可分为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组织和调节体温、平衡能量的褐色脂肪组织。在体内,脂肪组织主要以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肌间脂肪和肌内脂肪4种形式分布。肌内脂肪又称大理石花纹,是在肌肉内部及肌纤维间沉积的脂肪,直接影响肉质的多汁性、嫩度和风味,是衡量肉品等级的重要指标。肌内脂肪含量取决于脂肪细胞的大小和数量,其发育和沉积受多种机制的调控。在这个复杂的生物过程中,多种转录因子和酶的协同作用同样至关重要。提高肌内脂肪含量能显著改善畜禽肉的口感和风味,提升肉的整体品质,是畜禽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对肌内脂肪发育和沉积相关机制和信号通路的深入了解显得尤为重要。作者通过整合相关文献,介绍了肌内脂肪沉积过程,重点讨论了与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6个关键基因的结构特点及相关机制,并对目前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提供建议,旨在为育种工作者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 肌内脂肪 脂肪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肉羊CIDEa和CIDEc基因组织表达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李君 高福现 +5 位作者 蒯子茹 亓玉欣 韩浩园 施会彬 刘昆 权凯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7,共7页
为了探究CIDEa和CIDEc基因在黄淮肉羊各组织的表达规律,并分析其与肌内脂肪及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选取3月龄、9月龄、18月龄的黄淮肉羊各3只,屠宰后采集各组织样品并测定其肌内脂肪和脂肪酸含量,利用RT-qPCR技术检测其在不同组织以及不... 为了探究CIDEa和CIDEc基因在黄淮肉羊各组织的表达规律,并分析其与肌内脂肪及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选取3月龄、9月龄、18月龄的黄淮肉羊各3只,屠宰后采集各组织样品并测定其肌内脂肪和脂肪酸含量,利用RT-qPCR技术检测其在不同组织以及不同月龄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水平,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其与肌内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IDEa和CIDEc在皮下脂肪和腹脂中均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CIDEa在4种肌肉组织(半腱肌、背最长肌、臂三头肌、股四头肌)的表达量总体上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CIDEa在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与肌内脂肪、棕榈酸(C16:0)含量均呈正相关(P<0.05),与硬脂酸(C18:0)、花生二烯酸(C20:2)、花生四烯酸(C20:4n6)含量均呈负相关(P<0.05)。而CIDEc基因在背最长肌和臂三头肌中的表达量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CIDEc与十三碳酸(C13:0)、硬脂酸(C18:0)、花生二烯酸(C20:2)、二十三碳酸(C23:0)、二十四碳酸(C24:0)含量均呈正相关(P<0.05);与银杏酸(C17:1)、油酸(C18:1n9c)含量均呈负相关(P<0.05)。综上,CIDEa和CIDEc基因在黄淮肉羊肌内脂肪和脂肪酸调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肉羊 CIDE 组织表达 肌内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肉羊FABP3基因组织表达及与肉质性状关系
16
作者 李君 宋梦柯 +5 位作者 冯雯雯 李佳琳 韩浩园 施会彬 刘昆 权凯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5-645,共11页
【目的】对黄淮肉羊FABP3基因克隆、序列分析、组织表达及与肉质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探究FABP3基因与黄淮肉羊肌内脂肪沉积和肉质的关系。【方法】选取3、9、18月龄的黄淮肉羊公羊各3只,采集半腱肌、臂三头肌、股四头肌、背最长肌... 【目的】对黄淮肉羊FABP3基因克隆、序列分析、组织表达及与肉质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探究FABP3基因与黄淮肉羊肌内脂肪沉积和肉质的关系。【方法】选取3、9、18月龄的黄淮肉羊公羊各3只,采集半腱肌、臂三头肌、股四头肌、背最长肌、瘤胃、皮下脂肪、肾脏、脾脏、肝脏、肺脏、睾丸、小肠等组织或器官样品,并测定其肌内脂肪、肌肉脂肪酸和肉品质指标等肉质性状,提取背最长肌RNA,扩增黄淮肉羊FABP3基因编码区序列并用在线软件预测其序列特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ABP3基因在9月龄各组织或器官和3、9、18月龄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水平,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黄淮肉羊FABP3基因具有402 bp的编码区序列,共编码133个氨基酸,与山羊的亲缘关系最近。FABP3蛋白无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是一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有26个潜在磷酸化位点,蛋白结构主要以延伸链(36.48%)和无规卷曲(27.07%)为主,FABP3蛋白与ACSL1、PPARG、PLIN2、GPAM、DGAT1等蛋白存在互作关系。FABP3基因在黄淮肉羊多种组织或器官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肾脏中最高,瘤胃中最低。FABP3基因在不同月龄背最长肌中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统计学意义上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ABP3基因表达量与花生四烯酸、十三碳酸质量分数和肌肉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肌内脂肪质量分数等其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结论】FABP3基因在黄淮肉羊肉质调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黄淮肉羊肌内脂肪沉积和肉质调控的重要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肉羊 FABP3基因 肌内脂肪 肌肉脂肪酸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银杏叶对育肥期苏姜猪生长性能、肌内脂肪沉积及肌肉抗氧能力的影响
17
作者 桂文龙 张广峰 +3 位作者 徐卫祥 刘莉 陆江 陈菁菁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46,共8页
该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银杏叶对育肥期苏姜猪生长性能、肌内脂肪沉积及肌肉抗氧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72头体重50.45±1.23 kg的苏姜猪,随机分成4组,6个重复/组,3头/重复。试验组分别饲喂含0.1%、0.3%和0.5%银杏叶的基础日粮,对照组... 该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银杏叶对育肥期苏姜猪生长性能、肌内脂肪沉积及肌肉抗氧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72头体重50.45±1.23 kg的苏姜猪,随机分成4组,6个重复/组,3头/重复。试验组分别饲喂含0.1%、0.3%和0.5%银杏叶的基础日粮,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试验结束后,检测背膘厚度、背最长肌中肌内脂肪(IMF)含量、脂肪酸组成和肌内抗氧化指标,并用实时荧光PCR测定相关抗氧化分子的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3%银杏叶(P<0.01)和0.5%银杏叶(P<0.05)显著提高IMF含量,添加0.3%银杏叶显著降背膘厚度(P<0.05),添加不同剂量银杏叶对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无显著影响。(2)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3%银杏叶显著提高肌内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油酸和亚麻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及n-6 PUFA/n-3 PUFA比值、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和血栓形成指数(TI)(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3%银杏叶和0.5%显著降低肌内丙二醛(MDA)含量(P<0.05),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添加0.3%银杏叶还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3%银杏叶和0.5%银杏叶上调背最长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过氧化氢酶(CAT)、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添加0.3%银杏叶还上调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银杏叶可上调Nrf2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基因表达,提高肌内抗氧化能力,减少MUFA和PUFA过氧化,提高IMF含量,且添加0.3%银杏叶时可更有效地改善肌内n-6 PUFA/n-3 PUFA比值、AI和T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 育肥期 苏姜猪 肌内脂肪 脂肪酸组成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肉牛肌内脂肪沉积的主要通路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桢 闫向民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50-155,共6页
决定大理石花纹水平的肌内脂肪含量被认为是影响牛肉嫩度、多汁性、风味和颜色等感官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脂肪细胞的成熟须经历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两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一些促进因子(包括PPARγ、IGF-l等)以及抑制因子(包括糖蛋白、... 决定大理石花纹水平的肌内脂肪含量被认为是影响牛肉嫩度、多汁性、风味和颜色等感官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脂肪细胞的成熟须经历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两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一些促进因子(包括PPARγ、IGF-l等)以及抑制因子(包括糖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等)协同作用,通过不同通路影响肌内脂肪沉积。本文分析了脂肪生成的转录调控,阐述了信号通路在脂肪生成中的作用,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高牛肉大理石花纹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牛 肌内脂肪 沉积 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因素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银 韦洋洋 +1 位作者 蒋钦杨 黄艳娜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2-1514,共13页
肌内脂肪(IMF)指在肌肉内、肌纤维间所沉积的脂肪,其含量与肌肉的多汁度、剪切力、嫩度以及肉质显著正相关,因此合理的IMF含量将有助于改善肉品的质量和提高其风味。IMF生成的过程涉及复杂且高度协调的基因表达调控程序,受多种因素影响... 肌内脂肪(IMF)指在肌肉内、肌纤维间所沉积的脂肪,其含量与肌肉的多汁度、剪切力、嫩度以及肉质显著正相关,因此合理的IMF含量将有助于改善肉品的质量和提高其风味。IMF生成的过程涉及复杂且高度协调的基因表达调控程序,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本文综述了影响动物IMF沉积的转录因子、关键代谢酶、信号通路以及非编码RNA。研究显示,转录因子在调节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合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酶催化反应则介导了脂肪生成和降解的关键步骤;此外,通过调控特定信号通路和非编码RNA的表达,也能够对IMF沉积进行调控。深入了解和运用这些分子机制对于肉制品质量的提升和生产优质肉制品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和运用这些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以期改善肉制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优质肉制品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脂肪 肉品质 转录因子 信号通路 非编码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RA基因对绵羊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及其多态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付玲娟 史金平 +7 位作者 张全伟 刘婷 赵德宝 马维华 马海蛟 孟泉禄 唐致雄 成述儒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9-218,共10页
为研究PPARA对绵羊肌内脂肪(IMF)沉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寻找绵羊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分子标记,以小尾寒羊(STH)和萨寒杂交(STH×SFK)F1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肉品质,利用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比较2个绵羊群体背最长肌组织学结构... 为研究PPARA对绵羊肌内脂肪(IMF)沉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寻找绵羊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分子标记,以小尾寒羊(STH)和萨寒杂交(STH×SFK)F1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肉品质,利用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比较2个绵羊群体背最长肌组织学结构及脂滴分布;利用qRT-PCR和WB技术检测PPARA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在不同群体间的表达差异,并分析PPARA基因与肌内脂肪的相关性;Sanger测序技术检测PPARA基因SNP位点以评估其作为绵羊肌内脂肪沉积相关遗传标记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小尾寒羊剪切力和失水率极显著高于萨寒杂交,但是pH值极显著低于萨寒杂交,大理石花纹评分小尾寒羊低于萨寒杂交群体;组织学染色显示,小尾寒羊肌纤维较粗,排列紧密,肌内脂肪在肌纤维间隙集中分布;萨寒杂交肌纤维较细且结构松散,肌内脂肪在肌细胞间及肌纤维间隙均匀、广泛分布,含量更高;PPARA mRNA表达量小尾寒羊群体显著高于萨寒杂交群体,PPARA蛋白表达量小尾寒羊群体极显著高于萨寒杂交群体;相关性分析显示,PPARA基因表达量与绵羊脂滴面积比及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剪切力和失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大理石花纹评分弱相关;Sanger测序结果分析显示,2个绵羊群体PPARA基因第2内含子T49885C、T50007C、G50013A、G50835A、G50942A及G51154C位置上发生碱基突变,但小尾寒羊群体未检测到C49885T突变。SNP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SNP位点群体纯合度均大于杂合度,在群体中处于中低度多态;除G50835A突变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其余SNPs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基础稳定。研究认为,PPARA基因对绵羊肌内脂肪沉积具有重要影响,可作为绵羊肌内脂肪性状选择的潜在分子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肌内脂肪 PPARA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