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并经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复查全脑DSA,临床随访12~24个月。结果4例患者中,3例采用PIC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1例采用双向双导管技术保护PICA。对4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PICA通畅,无缺血症状;6个月造影显示动脉瘤无复发,PICA通畅,无狭窄;12~24个月随访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在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使用P I C 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和双向双导管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保护P I C A。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保持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通畅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破裂PCo AA 1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目的探讨保持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通畅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破裂PCo AA 1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PCo AA 3例,双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双导管技术1例,置入Y形支架1例。评价PCo AA即刻栓塞率(采用Raymond分级)、患者预后(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并发症、影像学随访结果等。结果弹簧圈和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100%,支架均准确释放到位,无移位。动脉瘤即刻栓塞率Raymond分级显示,RaymondⅠ级8例;RaymondⅡ级4例;RaymondⅢ级2例。所有FPCA均保持通畅。术中有1例出现弹簧圈突入颈内动脉,其余无术中脑血管痉挛、支架内血栓形成、术中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术后14例DSA随访3-24个月,3例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未出现再出血和缺血并发症。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0-2分13例,4分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PCo AA并保持FPCA通畅是安全可行的。为保持FPCA的通畅,血管内治疗采用多种方式是必要的。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并经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复查全脑DSA,临床随访12~24个月。结果4例患者中,3例采用PIC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1例采用双向双导管技术保护PICA。对4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PICA通畅,无缺血症状;6个月造影显示动脉瘤无复发,PICA通畅,无狭窄;12~24个月随访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在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使用P I C 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和双向双导管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保护P I C A。
文摘目的探讨保持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通畅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破裂PCo AA 1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PCo AA 3例,双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双导管技术1例,置入Y形支架1例。评价PCo AA即刻栓塞率(采用Raymond分级)、患者预后(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并发症、影像学随访结果等。结果弹簧圈和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100%,支架均准确释放到位,无移位。动脉瘤即刻栓塞率Raymond分级显示,RaymondⅠ级8例;RaymondⅡ级4例;RaymondⅢ级2例。所有FPCA均保持通畅。术中有1例出现弹簧圈突入颈内动脉,其余无术中脑血管痉挛、支架内血栓形成、术中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术后14例DSA随访3-24个月,3例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未出现再出血和缺血并发症。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0-2分13例,4分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PCo AA并保持FPCA通畅是安全可行的。为保持FPCA的通畅,血管内治疗采用多种方式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