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茶酚抑制藻细胞活性过程中IOM的三维荧光特性 被引量:2
1
作者 汪丽 梁文艳 +2 位作者 阮铃铃 曹金灿 于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共5页
以天然水体中藻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儿茶酚对藻类的抑制效应,并采用三维荧光法分析了抑藻过程中胞内有机物的释放及降解情况。水样A和水样B分别采自某护城河和一景观水体。结果显示,儿茶酚能够有效抑制实际水体中藻细胞活性,当儿茶酚终... 以天然水体中藻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儿茶酚对藻类的抑制效应,并采用三维荧光法分析了抑藻过程中胞内有机物的释放及降解情况。水样A和水样B分别采自某护城河和一景观水体。结果显示,儿茶酚能够有效抑制实际水体中藻细胞活性,当儿茶酚终浓度为10 mg/L培养6 d后,水样A和水样B的抑藻率分别达90%和94%,且抑藻率随着投加浓度的增加、培养时间的延长相应增加。在投加儿茶酚后,水样类蛋白荧光峰强度显著增加,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峰强均有所降低,细胞释放的类蛋白物质发生降解。当投加儿茶酚浓度低于1 mg/L时,藻细胞活性受轻度抑制,会释放类富里酸物质,当儿茶酚投加浓度高于5 mg/L,藻细胞活性受到强烈抑制,不会释放类富里酸物质。投加儿茶酚会增大水样COD浓度,但对水样TN浓度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酚 藻类 抑制效应 三维荧光 胞内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酸盐预氧化除藻工艺对含藻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伟 蔡国庆 +2 位作者 李永民 纪峰 马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0-224,共5页
针对水中有机物浓度和种类的变化影响藻类的混凝去除的问题 ,利用色质联机和紫外分光光度检测等手段 ,研究了高铁酸盐预氧化除藻工艺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 ,虽然高铁酸盐氧化后含藻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数量及浓度增加 ,... 针对水中有机物浓度和种类的变化影响藻类的混凝去除的问题 ,利用色质联机和紫外分光光度检测等手段 ,研究了高铁酸盐预氧化除藻工艺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 ,虽然高铁酸盐氧化后含藻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数量及浓度增加 ,但能够被后续混凝、沉淀过程去除 ,剩余溶解性有机物浓度低于单纯硫酸铝混凝 .这些增加的有机物是由于藻类细胞在高铁酸盐氧化刺激下释放出胞内物质所致 ,它们在混凝过程中能够起到助凝剂的作用 ,提高了混凝过程中的综合除藻效率 .高铁酸盐预氧化不仅提高了藻类去除效率 ,而且能够很好地去除水中溶解性有机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氧化 除藻工艺 高铁酸盐 溶解性有机物 藻类 胞内物质 助凝 地表水 给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固定化TiO_2对太湖源水中藻类胞内有机物的去除效能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卫 王嫚 +1 位作者 刘成 曹喆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4-120,共7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玻璃纤维网为载体负载TiO2薄膜,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其薄膜中TiO2晶相为锐钛矿型。基于UV/TiO2体系,研究其对太湖源水中藻类胞内有机物(IOM)的降解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与腐殖酸(HA)对比研究结果表明,IOM较难被光催化氧...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玻璃纤维网为载体负载TiO2薄膜,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其薄膜中TiO2晶相为锐钛矿型。基于UV/TiO2体系,研究其对太湖源水中藻类胞内有机物(IOM)的降解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与腐殖酸(HA)对比研究结果表明,IOM较难被光催化氧化工艺降解,反应60min时,UV254和DOC的降解率只有33.3%和19.1%,而HA的UV254和DOC降解率分别达到96.6%和57.3%;原因在于IOM主要是由大分子亲水性有机物组成,含有较多的氨基结构,而腐殖酸是强疏水性有机物,含有较多的芳香结构。同时,UV/TiO2体系的光强增强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IOM的降解效果;在pH=6.7时,IOM降解率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网负载TiO2 氧化 藻类胞内有机物 腐殖酸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细胞内外有机物氯消毒后典型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
4
作者 鲁金凤 于兴玥 +3 位作者 王琼 王冬 张振峰 王启山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6-100,共5页
为探究藻细胞内外有机物氯化后典型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选取小球藻为研究对象,采用加氯消毒法研究了在不同生长时期及不同氯投加量下典型含碳类消毒副产物(THMs)和含氮类卤代消毒副产物(TCNM)的生成规律,并对二者的生成势进行了对比.... 为探究藻细胞内外有机物氯化后典型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选取小球藻为研究对象,采用加氯消毒法研究了在不同生长时期及不同氯投加量下典型含碳类消毒副产物(THMs)和含氮类卤代消毒副产物(TCNM)的生成规律,并对二者的生成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细胞外有机物(EOM)和细胞内有机物(IOM)提取液的总有机碳(TOC)和有机氮(DON)较高,而芳香结构和不饱和双键的有机质质量浓度很低;从对数生长期到衰亡期,EOM经氯化后TCNM的生成量逐渐增加,IOM的TCNM生成量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THMs的生成规律与TCNM相似,但其生成量明显高于TCNM.增加氯投量,EOM的TCNM生成量逐渐升高,IOM的TCNM生成量则先升高后下降;在氯投量为30 mg/L时,IOM的TCNM生成量最高;稳定生长期小球藻细胞的EOM和IOM在氯投量由20 mg/L升高到30 mg/L时,THMs的生成量稳定增加,当氯投量超过30 mg/L时,THMs的生成势显著升高,且三氯甲烷为THMs的主导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胞外有机物 胞内有机物 三氯硝基甲烷 三卤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对四尾栅藻代谢有机物生成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韩林林 徐冰冰 +1 位作者 饶杰 齐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9-227,共9页
通过改变培养基中ρ(TP),并结合TOC(总有机碳)分析、考马斯亮蓝法、蒽酮硫酸法和茚三酮法研究不同ρ(TP)对水华中常见绿藻——四尾栅藻的生长规律及其IOMs(胞内有机物)和EOMs(胞外有机物)中TOC、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代谢规律的影... 通过改变培养基中ρ(TP),并结合TOC(总有机碳)分析、考马斯亮蓝法、蒽酮硫酸法和茚三酮法研究不同ρ(TP)对水华中常见绿藻——四尾栅藻的生长规律及其IOMs(胞内有机物)和EOMs(胞外有机物)中TOC、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代谢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ρ(TP)的增加,四尾栅藻生长的指数期变长.ρ(TP)为0.01 mg/L时有利于四尾栅藻EOMs中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与积累,ρ(碳水化合物)在指数期达到最大,为89.25 mg/L;ρ(TP)为0.20 mg/L时则有利于四尾栅藻EOMs中氨基酸的形成,并且ρ(氨基酸)在稳定期达到最大,为13.72 mg/L.ρ(TP)为0.01 mg/L时有利于四尾栅藻IOMs中氨基酸的形成,ρ(氨基酸)在指数期达到最大值(21.85 mg/L).利用EEM(三维荧光)对四尾栅藻的EOMs和IOMs进行表征发现,ρ(TP)的改变会对四尾栅藻IOMs和EOMs中不同物质的峰强产生影响;同时,随着藻细胞的生长,ρ(TP)也会影响四尾栅藻EOMs中的物质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尾栅藻 胞外有机物 胞内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活化过硫酸盐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郑婷婷 牟霄 +1 位作者 张崇淼 曹梦璇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8-107,共10页
为了开发微藻及藻类有机物的高效去除技术,采用电活化过硫酸盐(EC/PS)体系处理含铜绿微囊藻的水样.通过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测定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EC/PS体系的除藻特性及影响因素;采用荧光区域积分法定量分析了除藻过程中胞... 为了开发微藻及藻类有机物的高效去除技术,采用电活化过硫酸盐(EC/PS)体系处理含铜绿微囊藻的水样.通过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测定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EC/PS体系的除藻特性及影响因素;采用荧光区域积分法定量分析了除藻过程中胞内有机物(IOM)和胞外有机物(EOM)的变化特征;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测定了EC/PS体系中的自由基类别,并分析了EC/PS体系的除藻机理.结果表明:①在初始藻细胞密度为1.24×10^(7)~1.30×10^(7) cells/mL,电压为7 V,初始pH为6,初始PS浓度为4 mmol/L的条件下,当EC/PS体系处理60 min时,藻细胞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达90.80%和98.41%,明显优于单独EC体系和单独PS体系;当EC/PS体系处理10 min时,IOM的总荧光响应值降低了77.39%.在处理过程中,以腐殖酸类物质为主的胞内有机物会大量释放.②EC/PS体系中电化学作用对除藻的平均贡献率为54.63%;同时,除藻过程可产生大量的SO4−·和·OH,且其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研究显示,EC/PS体系能有效去除铜绿微囊藻及藻类有机物,反应体系中的SO4−·和·OH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活化过硫酸盐(EC/PS) 铜绿微囊藻 胞内有机物 胞外有机物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