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be into the Logic and Rhetoric of Propriety in The Book of Songs :Taking “Guan Ju” as the Core Example
1
作者 Lu Yo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9-217,共9页
The Book of Songs is a book of propriety passing on rites and teaching people by the form of poetry with unique logic and rhetoric.“Guan Ju”is the most typical poem deducing the propriety of humans from the laws of ... The Book of Songs is a book of propriety passing on rites and teaching people by the form of poetry with unique logic and rhetoric.“Guan Ju”is the most typical poem deducing the propriety of humans from the laws of nature,which is acceptable,convinced and obeyed by the people naturally,friendly and eloquently.Therefore,the logic and rhetoric in The Book of Songs can be reconciled and self-consistent in the poetic thinking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book of songs Guan Ju LOGIC RHETOR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o Worlds of the Song of Songs
2
作者 钟燕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F00期122-125,共4页
The Song of Song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speculation and controversy since rabbinic times.Some view it as a collection of erotic love poetry,while many other interpreters perceive it as spiritual allegory.This p... The Song of Song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speculation and controversy since rabbinic times.Some view it as a collection of erotic love poetry,while many other interpreters perceive it as spiritual allegor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ng from two dimensions:an anthology of love poems in the literary world and a canonized scripture in the historical world,attempting to explore its growing path from a secular collection of poems to the sacred Song in the Holy B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ong of songs love poems canonized scripture interpre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德树人背景下“树木学”课程思政探索——以《诗经》为例
3
作者 牟凤娟 李双智 +1 位作者 赵雪利 胡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0-86,共7页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林学专业课程教学,推动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树木学”作为林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培育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以《诗经》中典型树木的种类及其...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林学专业课程教学,推动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树木学”作为林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培育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以《诗经》中典型树木的种类及其比兴意象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思政内涵,并结合树木学的学科特性融入“树木学”课程教学,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也为林学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表明,采用“一树双线”教学模型重构“树木学”课程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是确保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改革目标的有效路径,对培养具备扎实林学专业基础知识和“三农”情怀的林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诗经 树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经学训诂模式的汉宋之别
4
作者 白如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1,共10页
“疏解语言障碍”(训)和“阐发义理思想”(理)是经学训诂的两大功能要素。以《毛传》为代表的《诗经》汉学将义理阐发融于字词训释之中,属于“训理合一”模式;而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宋学则多将字词训释中的义理说解功能向... “疏解语言障碍”(训)和“阐发义理思想”(理)是经学训诂的两大功能要素。以《毛传》为代表的《诗经》汉学将义理阐发融于字词训释之中,属于“训理合一”模式;而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宋学则多将字词训释中的义理说解功能向外疏解,交由其他模块承担,属于“训理分离”模式。究其内因,文本语境与文化语境的不同突显选择是重要影响因素。清儒沿着具有分析性特征的“训理分离”模式走向更远,为章太炎“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训诂 《诗经》学 汉宋差异 “训理合一” “训理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诗》、骚、赋用“乱”的文学演进
5
作者 唐定坤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8,共10页
“乱”为上古乐舞术语,影响到诗文的结构、内容,始于《诗》,转于骚,广于赋,具有从音乐性到文学性到文体性的重心转移,涉及多方而宜从文学视角作贯通考察。证之以出土文献和传世史料,《诗》“乱”有从成内二元组构到多成乐舞之曲终复位... “乱”为上古乐舞术语,影响到诗文的结构、内容,始于《诗》,转于骚,广于赋,具有从音乐性到文学性到文体性的重心转移,涉及多方而宜从文学视角作贯通考察。证之以出土文献和传世史料,《诗》“乱”有从成内二元组构到多成乐舞之曲终复位的内外演进,影响到歌辞的生成和脱乐损益的“诗化”加工,要在卒章的转换视角以总撮题旨;骚承《诗》“乱”,明示为仪式拟效和文学改造,要在以“歌”促“诵”的抒情层进和句式形态的“变章乱节”;赋承骚解乐,则将之完全转变成了文学辞章推陈出新的体式探索,表现于称名变异、体裁推衍和组构新变。凡此可以见出三者递相演进、表现异同的本质原因和显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楚辞 汉赋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与《诗经》关系三论
6
作者 张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2,共7页
在六经中,孔子与《诗经》关系最为密切,而这一关系中还有一些疑难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其一,孔子是否整理和删过《诗经》是学界的争论焦点之一,孔子整理《诗经》的事实不可否认,而“删诗”只是后人的一种说法,《史记》《汉书》仅记载孔子... 在六经中,孔子与《诗经》关系最为密切,而这一关系中还有一些疑难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其一,孔子是否整理和删过《诗经》是学界的争论焦点之一,孔子整理《诗经》的事实不可否认,而“删诗”只是后人的一种说法,《史记》《汉书》仅记载孔子“选诗”,而不是“删诗”。其二,“思无邪”并非多数学者认为的那样,是对《诗经》内容纯正的肯定,而是对《诗经》读者的要求。其三,孔子在“选诗”时,并未排除《诗经》中与自己思想不相符合的作品,这些不符合孔子思想的作品能够保留在《诗经》之中,有其历史原因及教育意义,这也正是孔子要求读诗者“思无邪”的缘由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诗经》 删诗 思无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粟居读简记(十四)
7
作者 王辉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68,共5页
本文是读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竹简《诗经》的五则札记。一、简百七“厀”读为桼、漆,《说文》■是桼字繁化;二、简百八■,从手,興声,读为升,是量器单位;三、简百八“硕大无■”,■读为朋,群聚也。清阎若璩、桂馥解《尚书·皋陶谟(益稷... 本文是读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竹简《诗经》的五则札记。一、简百七“厀”读为桼、漆,《说文》■是桼字繁化;二、简百八■,从手,興声,读为升,是量器单位;三、简百八“硕大无■”,■读为朋,群聚也。清阎若璩、桂馥解《尚书·皋陶谟(益稷)》“朋(《说文》引作堋)淫于家”,说堋乃“葬下棺”不确;四、简百十一、十二“又(有)■者杕”,■即?字,与杕通用;五、简百十五、十六、十七■字读为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大学 战国楚竹简 《诗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徽宗茶书诗画及其茶道精神探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刘礼堂 范钰翎 李敏瑞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8,共9页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且爱好饮茶的帝王,宋徽宗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宋代崇尚风雅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茶书诗画作品,如茶书《大观茶论》、茶画《文会图》以及多首描绘茶事活动的茶诗。这些作品充分...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且爱好饮茶的帝王,宋徽宗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宋代崇尚风雅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茶书诗画作品,如茶书《大观茶论》、茶画《文会图》以及多首描绘茶事活动的茶诗。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和“中澹闲洁”的茶道精神,反映了宋人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追求,在茶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徽宗 茶书诗画 茶道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风诗叙事及其传统——《诗经》研读笔记之二 被引量:1
9
作者 董乃斌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诗经》十五国风,长短160首诗,记录着上古社会生活和周人情感活动的种种情况与风貌,它们同《诗经》中的史诗一样,贯穿着并构成了中国文学的抒(情)叙(事)传统。它们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恋爱家庭、农事生产、战争徭役、对统治者的美刺等几... 《诗经》十五国风,长短160首诗,记录着上古社会生活和周人情感活动的种种情况与风貌,它们同《诗经》中的史诗一样,贯穿着并构成了中国文学的抒(情)叙(事)传统。它们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恋爱家庭、农事生产、战争徭役、对统治者的美刺等几大方面。以往因为叙事一直受到忽视,风诗常被笼统称为抒情诗,中国文学也被说成是只有“一个抒情传统”。本文试取叙事视角,指出《诗经》风诗中不少篇章与历史记载可以互证,有的诗篇明显叙述一个故事(或个人经历),有的诗表面虽未直赋,却通过比兴、咏叹、对话、独白乃至写景抒情暗示出其背后实含一桩事情,从而切实地反映出生活的一角。这种“事在诗外”和抒叙浑融的现象是《诗经》风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运用叙事分析方法读诗,能够更全面细致地揭示抒情诗的丰富内涵,也更确切地理解中国文学从源头开始就贯穿着互惠博弈的抒叙两大传统,而绝非只有一个抒情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风诗 叙事 事在诗外 抒叙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产生的选择权——以《合同编通则解释》第27条为中心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利明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合同编通则解释》第27条规定的“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所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属于“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该条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对债权人的保护,将以物抵债协议规定为诺成合同,确立了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生效后新旧债... 《合同编通则解释》第27条规定的“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所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属于“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该条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对债权人的保护,将以物抵债协议规定为诺成合同,确立了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生效后新旧债并存的规则。在解释当事人之间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时,应当采取两步走的方式:第一步是确定当事人是否有以新债代替旧债的合意,第二步是在不能确定合同发生变更时,出现新旧债并存的局面。在新旧债并存时,该条并未明确债务人的选择权,但该条规定与民法典第515条选择之债的规定是一致的,该条规定内容可以解释为在新旧债并存时,债务人享有选择权。同时,该条也确认了,在债务人不履行新债务时债权人的选择规则,并与民法典第515条规定保持了一致。债务人不履行新债时债权人有选择权。债权人一旦行使选择权,债务人就应当履行相应的债务。通过选择权的行使将使选择之债变成简单之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 诺成合同 选择之债 选择权的行使 合同编通则解释 合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周代歌诗的“文本化”--兼论《诗经》中复杂文本的成因
11
作者 李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3,共9页
歌诗的“文本化”过程,脱离了动态立体的乐用语境,剥落了“乐本”诗辞之外的其他乐用信息,使得歌诗成为平面、静态、固化的纯文本,造成部分歌诗文本的歧杂和诗义的难解。今本《诗经》中的复杂文本,如一些不整齐的叠咏曲式,可能是歌诗“... 歌诗的“文本化”过程,脱离了动态立体的乐用语境,剥落了“乐本”诗辞之外的其他乐用信息,使得歌诗成为平面、静态、固化的纯文本,造成部分歌诗文本的歧杂和诗义的难解。今本《诗经》中的复杂文本,如一些不整齐的叠咏曲式,可能是歌诗“文本化”不当造成的变异。某些原本属于“变调歌辞”的比兴之辞、章末乱辞、成辞旧调,也在“文本化”过程中被写录成了常态化的文本。作为高度“文本化”结果的今本《诗经》,并不能据以还原周代歌诗生成与歌唱的真实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乐本 口头 文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咏三叹,由景至境——《诗经·国风》中自然景观展现特征及先民审美模式研究
12
作者 谷光灿 王丽瑶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08,共6页
《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存在,《国风》正是《诗经》的精华。在《国风》诗中,大量的诗歌涉及到了自然景观,而对于《诗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史哲领域,立足于风景园林学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作为描写风景的最早诗篇尚未被研究... 《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存在,《国风》正是《诗经》的精华。在《国风》诗中,大量的诗歌涉及到了自然景观,而对于《诗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史哲领域,立足于风景园林学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作为描写风景的最早诗篇尚未被研究颇为遗憾。因此将其作为研究重点,首先对《国风》中的自然景观要素进行提取、分类,分析其特点,得出其层次性和分时性的展现规律,以此为基础总结出先民既存型、演化型和类比型三种审美模式,即对中国人原生情感中的自然景观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模式的溯源。寻找中国人对自然景观情感的原始表达,以及遗传意义,以期为现今的风景遗产保护与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国风 人居环境 自然景观 审美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简《慈湖春秋解》的宋学旨趣
13
作者 朱汉民 鲁晓聪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5,F0002,共9页
杨简的《慈湖春秋解》具有鲜明的心学印记,其内容、解经方式以及思想内涵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宋学旨趣。杨简认同并高扬《春秋》宋学中的尊王共识,力倡“王命至上”,并通过对“君位继承”和“征讨侵伐”事件的讨论来表达自己对帝王的尊崇... 杨简的《慈湖春秋解》具有鲜明的心学印记,其内容、解经方式以及思想内涵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宋学旨趣。杨简认同并高扬《春秋》宋学中的尊王共识,力倡“王命至上”,并通过对“君位继承”和“征讨侵伐”事件的讨论来表达自己对帝王的尊崇以及对王权的维护。同时,杨简认为以尊王为代表的众“道”具足于《春秋》,故他视《春秋》为明“道”之书,并揭示其“是非不相掩”的特点。在挖掘《春秋》之“道”时,杨简采取“以心释《春秋》”的方式创通经义,不但对三传及历代研治《春秋》之人皆有评判取舍,而且他摆脱“理”的约束,径以“心”为评判是非之标准。《慈湖春秋解》作为宋学中心学一派鲜有的《春秋》经解著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学一派的《春秋》诠释取向和《春秋》宋学的时代特色,在宋代《春秋》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慈湖春秋解》 宋学 以心解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郭店简《性自命出》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诗学关联 被引量:1
14
作者 贾旭东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6,共9页
郭店简《性自命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情”的关注,充分肯定情感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同时强调用诗、礼、乐陶冶性情、培养德行,从而使道德在人的内心扎根。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来看,简文论《诗》具有强烈的主“情”或重“情... 郭店简《性自命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情”的关注,充分肯定情感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同时强调用诗、礼、乐陶冶性情、培养德行,从而使道德在人的内心扎根。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来看,简文论《诗》具有强烈的主“情”或重“情”色彩,它在充分肯定真性情价值的同时,也主张用礼义来合理地规范、引导、约束情感。从两篇文献对于性情观念的阐发及情与礼关系的揭示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诗学关联。以《性自命出》为代表的早期儒家的性情学说与礼乐教化思想是《孔子诗论》评《诗》论《诗》的思想来源,《孔子诗论》将早期儒家的性情哲学与礼乐教化思想绵密无间地融入了《诗经》的阐释中,呈现出尚情性、重礼义的双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自命出》 《孔子诗论》 性情 礼义 《诗》学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中的“上”与“下”——上、下空间观念及其方位词表达
15
作者 何霭茜 沈立岩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9-204,208,共17页
《诗经》中“上”和“下”表示实际空间方位时多出现在《国风》,而且极少对文出现。“上帝”和“下土”表示至高天神和天下人间时,多数出现在《大雅》和《颂》中,而且通常对文出现,说明“上帝”和“下土”及“下民”通过形成一个互相关... 《诗经》中“上”和“下”表示实际空间方位时多出现在《国风》,而且极少对文出现。“上帝”和“下土”表示至高天神和天下人间时,多数出现在《大雅》和《颂》中,而且通常对文出现,说明“上帝”和“下土”及“下民”通过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来自我显现。《诗经》垂直空间轴上的“山隰”对文结构和“上帝-下民”空间结构存在空间方位和意蕴上的错位,但二者通过“下土-大地”将西周民众日常生活的空间感知经验与周王祭祀和统治中展现的抽象空间方位感知联结在一起。《诗经》中空间方位词使用所反映出的对“下土-大地”这一中介载体的关注,可以为传统文化中安土重迁和寻根思想提供更多文化源头处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空间方位 方位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引《诗》看唐宋《诗》学的转型——以两《唐书》与《宋史》为例
16
作者 柴天骐 王福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0,共12页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唐宋经学转型 两《唐书》 《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召南·江有汜》与周代的媵婚文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银琴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68,208,共8页
《诗经·召南·江有汜》是一篇篇幅短小,但在内容主旨的阐释上却存在较大古今差异的作品。不同的阐释都建立在对诗文语词不同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解释影响诗意解读的重要语词如“悔”“处”“啸也歌”,并详细分析诗歌的情感逻辑... 《诗经·召南·江有汜》是一篇篇幅短小,但在内容主旨的阐释上却存在较大古今差异的作品。不同的阐释都建立在对诗文语词不同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解释影响诗意解读的重要语词如“悔”“处”“啸也歌”,并详细分析诗歌的情感逻辑与表达倾向之后可知,该诗抒发的是一位与即将出嫁的“之子”感情甚笃却不能从行的女子对“之子”的担忧与牵挂之情,真挚的情感抒发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在盛行媵婚制的周代社会,这样的牵挂与担忧符合媵婚制度对媵者的道德要求,这是《毛诗序》提出“《江有汜》,美媵也”的文化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江有汜》 媵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朱熹《诗经》学到杨维桢乐府诗创作——一个走向民间的乐府诗创作趋向 被引量:1
18
作者 史伟 王琪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101,共11页
长期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废序解诗、还回了《诗经》尤其是《国风》之为文学的本来面目的一面。近年来,学界对朱熹《诗经》学所谓“发现了文学的最正确的真价”观点有所质疑,但对朱熹以何种方式摆脱了《诗》序,建构... 长期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废序解诗、还回了《诗经》尤其是《国风》之为文学的本来面目的一面。近年来,学界对朱熹《诗经》学所谓“发现了文学的最正确的真价”观点有所质疑,但对朱熹以何种方式摆脱了《诗》序,建构其《诗经》学的看法,仍存在不准确或不完整之处。而由于此种认识上的不准确、不完整,也就难于对朱熹《诗经》学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认识和评价。总体来看,朱熹汲取了此前和同时代尤其是郑樵、吴棫的《诗经》研究,立足于其理学性情论的修养程式,以“思无邪”为理论基础和前提,统合并重新解释了《诗经》为乐歌、淫诗论及赋比兴等重要论述,建立其《诗经》学体系。朱熹《诗经》学打通了《诗经》与乐府就民歌和一般文人乐府创作的通路,这是朱熹《诗经》学与文学思想发生关联的基础。朱熹“思无邪”的诗教固然在观念上笼罩了民歌,但因“思无邪”对个人性情修养的特别强调,反而允许了民歌甚至所谓淫诗的存在。在这个几乎是悖论的逻辑之下,民歌赢得了发展的空间。而朱熹“叶韵”之学,因其证诸方言,故亦通于民歌。这种观念对元代乐府诗影响极大,其体现于杨维桢“铁崖体”乐府观念和创作尤为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经》学 元代乐府诗 杨维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复原理解论系统之重构——两种“以意逆志”理解实践和阐述的结合
19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100,共12页
由于不满汉儒断章取义的解诗传统,朱熹不仅提出了“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四重维度的学诗法。在更高的理論层次上,这一学诗法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双层次“以意逆志”的复原理解论。第一层次是开展章句训诂,舍弃对... 由于不满汉儒断章取义的解诗传统,朱熹不仅提出了“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四重维度的学诗法。在更高的理論层次上,这一学诗法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双层次“以意逆志”的复原理解论。第一层次是开展章句训诂,舍弃对文辞实指的穿凿释义,同时又进行摆脱理念说教的动态结构分析,其中特别强调通过“兴”去把握诗篇文本的空隙,从而复原诗之本义。第二层次是超文本层面的理解,即在把握诗篇结构、文本之意的基础上,反复熟读涵泳,以求感通圣人之志。这两种紧密关联的“以意逆志”理解活动,使文本理解的实与虚贯通条畅,且从基本文意的理解上升到超文本层次的精神升华。朱熹这个四维度、双层次的理解论,可谓将孟子“以意逆志”说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实乃集古代文学理解论体系之大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论 朱熹“ 以意逆志”说 讽诵与超文本理解 文本理解 《诗经》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正乐”与《诗经》歌本的形成
20
作者 曹胜高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共8页
正乐是孔子矢志不渝的理想。他在周游列国返鲁之后的正乐,一是将周乐所用的乐歌逐一进行弦歌,将原本施用于礼仪的乐曲转化为可以独立歌唱的歌曲,将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歌本;二是按照周乐的标准,对周乐所用三百五篇乐歌正声正音正字,确... 正乐是孔子矢志不渝的理想。他在周游列国返鲁之后的正乐,一是将周乐所用的乐歌逐一进行弦歌,将原本施用于礼仪的乐曲转化为可以独立歌唱的歌曲,将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歌本;二是按照周乐的标准,对周乐所用三百五篇乐歌正声正音正字,确定了诗之四始,作为乐类的典范;三是清理了乐本中《雅》《颂》礼乐相错的形态,删除了大量重复的歌诗,实现了“《雅》《颂》各归其所”,以什相系歌辞。孔子正乐,是将鲁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可以弦歌的歌本,确定了今本《诗经》的基本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正乐 乐正《雅》《颂》 乐本 歌本 删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