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本之“体”与诠释之“用”——试以“体用”范畴讨论中国阐释学传统
1
作者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9,232,233,共11页
中国古代阐释学倾向于对文本本体与诠释实践的双向关注,这与侧重理解过程及阐释者立场的西方阐释学传统不同。这种双向关注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来说明,本体性的存在通过载道之文成为经典文本之“体”,其“用”则为理解、诠释... 中国古代阐释学倾向于对文本本体与诠释实践的双向关注,这与侧重理解过程及阐释者立场的西方阐释学传统不同。这种双向关注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来说明,本体性的存在通过载道之文成为经典文本之“体”,其“用”则为理解、诠释、演绎、引用等文本意义的实现方式。以“《易》无达占”为代表的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导致诠释活动的多元性。“从变从义”是经典文本多元阐释的基础,《周易·系辞》提出的“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等,成为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一般观念和方法论。“经同而传异”揭示了经典文本开放性与诠释多元性之间的互动,“《诗》无达诂”表现为“兴观群怨”“断章取义”、集句诗、集注等各种文本的诠释和使用。宋代以降,儒家与佛教的阐释观念相互渗透,禅宗“活参”观念与钟惺“诗为活物”说,呼应“生生之谓易”的古老命题,强调文本鲜活的生命力与诠释的自由灵活性,深化了“从变从义”的传统。经典作为生生不息的生命体,迫使诠释者不断产生新的意义。最终,中国古代阐释学在“体一用万”的逻辑下形成的独特体系,彰显着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经典文本 多元诠释 体用 生生之谓易 诗为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语文诗歌隐喻解读教学探论
2
作者 王广杰 郑国民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98,共7页
隐喻解读的核心目的是深入感知物理、心理和感悟三重相似性。基于教学实践的需要,诗歌隐喻的内容可分为形象描绘类、意象叠合类、典故化用类、词义引申类、词源关联类和节奏模仿类六大类型,与之相对应的六大解读策略分别为细剖喻体、分... 隐喻解读的核心目的是深入感知物理、心理和感悟三重相似性。基于教学实践的需要,诗歌隐喻的内容可分为形象描绘类、意象叠合类、典故化用类、词义引申类、词源关联类和节奏模仿类六大类型,与之相对应的六大解读策略分别为细剖喻体、分列意象、凑聚古今、还原本义、关联他词和替换表述等。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古今诗词全部隐喻现象的测查分析发现,隐喻现象在古体诗和现代诗中都大量存在,且以饱含汉字文化形象和诗学意蕴的词义引申类和词源关联类为主。诗歌隐喻解读与师生的个人体验紧密相关,有助于引导学生从诗歌小课堂走向生命大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隐喻 阅读教学 解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竟陵派“活物”诗论及其影响
3
作者 郑凯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7,共9页
以钟惺和谭元春为代表,竟陵派秉持“活物”诗观,体现在文章、书信、《古诗归》《唐诗归》及相关讨论中,最终由钟惺在评《诗经》后提出“《诗》,活物也”。竟陵派“活物”诗论受当时政坛环境、文坛风气及前代诗学等多种因素影响,也与钟... 以钟惺和谭元春为代表,竟陵派秉持“活物”诗观,体现在文章、书信、《古诗归》《唐诗归》及相关讨论中,最终由钟惺在评《诗经》后提出“《诗》,活物也”。竟陵派“活物”诗论受当时政坛环境、文坛风气及前代诗学等多种因素影响,也与钟惺、谭元春的个性和际遇相关,涉及诗歌创作、文本、鉴赏多个方面,主张诗歌创作灵动新异、诗歌文本涵义隽永、解读灵变,归旨于“隐秀”,在明清之际引起强烈反响,产生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成为中国文论史上的经典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诗为活物 《诗经》 《诗归》 隐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意”解诗:中国诗话批评关键词“意”的阐释学路径考察
4
作者 李有光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149,共10页
文论关键词“意”是诗话批评中创作论和接受论的最大公约数。具体而言,当批评共同体将“诗以意为主”作为一种共识性的诗学观念,逻辑上就意味着在诗话的文本批评活动中提倡“当观其意”,主动去“以意求之”并最终“以意解诗”,而这就显... 文论关键词“意”是诗话批评中创作论和接受论的最大公约数。具体而言,当批评共同体将“诗以意为主”作为一种共识性的诗学观念,逻辑上就意味着在诗话的文本批评活动中提倡“当观其意”,主动去“以意求之”并最终“以意解诗”,而这就显然进入了文学阐释学的论域。不仅如此,大量的“意贵含蓄隐僻”论也为诗话的阐释学批评解决了运用理解与阐释的方式对待诗歌文本的必要性问题,即“意之隐僻须发明”。从关键词和阐释学视域看,历代诗话作者对前人诗歌之意的阐释实践不仅表现出细化的全方位阐释标准,也展现出清晰的从语词、诗句到全篇的全过程理解路径。梳理和归结这些以“意”为核心的阐释学方法、准则和特征,可以丰富中国文学阐释的旨趣,提升诗话阐释学批评的实践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话 关键词方法 文学阐释学 以意解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与《诗经》关系三论
5
作者 张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2,共7页
在六经中,孔子与《诗经》关系最为密切,而这一关系中还有一些疑难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其一,孔子是否整理和删过《诗经》是学界的争论焦点之一,孔子整理《诗经》的事实不可否认,而“删诗”只是后人的一种说法,《史记》《汉书》仅记载孔子... 在六经中,孔子与《诗经》关系最为密切,而这一关系中还有一些疑难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其一,孔子是否整理和删过《诗经》是学界的争论焦点之一,孔子整理《诗经》的事实不可否认,而“删诗”只是后人的一种说法,《史记》《汉书》仅记载孔子“选诗”,而不是“删诗”。其二,“思无邪”并非多数学者认为的那样,是对《诗经》内容纯正的肯定,而是对《诗经》读者的要求。其三,孔子在“选诗”时,并未排除《诗经》中与自己思想不相符合的作品,这些不符合孔子思想的作品能够保留在《诗经》之中,有其历史原因及教育意义,这也正是孔子要求读诗者“思无邪”的缘由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诗经》 删诗 思无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徽宗茶书诗画及其茶道精神探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礼堂 范钰翎 李敏瑞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8,共9页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且爱好饮茶的帝王,宋徽宗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宋代崇尚风雅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茶书诗画作品,如茶书《大观茶论》、茶画《文会图》以及多首描绘茶事活动的茶诗。这些作品充分...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且爱好饮茶的帝王,宋徽宗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宋代崇尚风雅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茶书诗画作品,如茶书《大观茶论》、茶画《文会图》以及多首描绘茶事活动的茶诗。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和“中澹闲洁”的茶道精神,反映了宋人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追求,在茶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徽宗 茶书诗画 茶道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产生的选择权——以《合同编通则解释》第27条为中心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利明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合同编通则解释》第27条规定的“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所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属于“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该条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对债权人的保护,将以物抵债协议规定为诺成合同,确立了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生效后新旧债... 《合同编通则解释》第27条规定的“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所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属于“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该条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对债权人的保护,将以物抵债协议规定为诺成合同,确立了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生效后新旧债并存的规则。在解释当事人之间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时,应当采取两步走的方式:第一步是确定当事人是否有以新债代替旧债的合意,第二步是在不能确定合同发生变更时,出现新旧债并存的局面。在新旧债并存时,该条并未明确债务人的选择权,但该条规定与民法典第515条选择之债的规定是一致的,该条规定内容可以解释为在新旧债并存时,债务人享有选择权。同时,该条也确认了,在债务人不履行新债务时债权人的选择规则,并与民法典第515条规定保持了一致。债务人不履行新债时债权人有选择权。债权人一旦行使选择权,债务人就应当履行相应的债务。通过选择权的行使将使选择之债变成简单之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 诺成合同 选择之债 选择权的行使 合同编通则解释 合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以小说中的诗歌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志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6,143,共6页
《水浒传》第四回有一首诗(“九里山前作战场”)引自杨慎的《廿一史弹词》。根据《廿一史弹词》的编撰时间,杨慎的生平经历及《词品》中有关宋江词等相关文献,可证《水浒传》成书于嘉靖三年至十六年(1524—1537)之间。《水浒传》还有3... 《水浒传》第四回有一首诗(“九里山前作战场”)引自杨慎的《廿一史弹词》。根据《廿一史弹词》的编撰时间,杨慎的生平经历及《词品》中有关宋江词等相关文献,可证《水浒传》成书于嘉靖三年至十六年(1524—1537)之间。《水浒传》还有3首诗中有诗句引自明中后期的诗集、笔记,可为“嘉靖说”提供佐证。“嘉靖说”有李开先《词谑》、钱希言《戏瑕》、杨慎《词品》、高儒《百川书志》、郑晓《今言》等可靠文献作为佐证,相比“元末说“”元末明初说“”明初说“”成化弘治说”,具有更充分的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成书时间 诗歌 《廿一史弹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引《诗》看唐宋《诗》学的转型——以两《唐书》与《宋史》为例
9
作者 柴天骐 王福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0,共12页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唐宋经学转型 两《唐书》 《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复原理解论系统之重构——两种“以意逆志”理解实践和阐述的结合
10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100,共12页
由于不满汉儒断章取义的解诗传统,朱熹不仅提出了“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四重维度的学诗法。在更高的理論层次上,这一学诗法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双层次“以意逆志”的复原理解论。第一层次是开展章句训诂,舍弃对... 由于不满汉儒断章取义的解诗传统,朱熹不仅提出了“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四重维度的学诗法。在更高的理論层次上,这一学诗法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双层次“以意逆志”的复原理解论。第一层次是开展章句训诂,舍弃对文辞实指的穿凿释义,同时又进行摆脱理念说教的动态结构分析,其中特别强调通过“兴”去把握诗篇文本的空隙,从而复原诗之本义。第二层次是超文本层面的理解,即在把握诗篇结构、文本之意的基础上,反复熟读涵泳,以求感通圣人之志。这两种紧密关联的“以意逆志”理解活动,使文本理解的实与虚贯通条畅,且从基本文意的理解上升到超文本层次的精神升华。朱熹这个四维度、双层次的理解论,可谓将孟子“以意逆志”说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实乃集古代文学理解论体系之大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论 朱熹“ 以意逆志”说 讽诵与超文本理解 文本理解 《诗经》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诗和占笔:严羽集形态的稳定与流动
11
作者 隋雪纯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90,共11页
宋代以降,严羽诗集经历了初录初刻、与诗法论著合编、重新单行、进入地方诗人总集的形态衍变,其中隐含其诗学史建构和诗歌接受两条交织并行的线索。严羽诗歌在宋末由邑人整理结集,元代陈士元、黄清老将《诗辩》等五篇诗论增入第一卷,诗... 宋代以降,严羽诗集经历了初录初刻、与诗法论著合编、重新单行、进入地方诗人总集的形态衍变,其中隐含其诗学史建构和诗歌接受两条交织并行的线索。严羽诗歌在宋末由邑人整理结集,元代陈士元、黄清老将《诗辩》等五篇诗论增入第一卷,诗论以依附“吟卷”的形态行世,主要在于宋元间严羽邵武“诗宗”身份;明代馆阁、闽中士人群体对严羽认知的侧重和不同诉求导致严羽“知诗”之作《诗话》和“占笔”之作即诗集的支离,但共同促进了严羽集编刻的兴盛;清代严羽诗歌与诗话合刊,重构了严羽别集模式,且主要以樵川诗人总集的形态传播,见其诗话渐成主导而作为诗人则影响未能走出“樵川”阈限。严羽诗集编刻的起落沉浮,呈现出诗学理论与创作风尚的代际衍变,地域文脉传统与馆阁文学主张的沟通影响,以及诸因素与别集、总集面貌的互动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沧浪严先生吟卷》 《沧浪诗话》 别集形态 书籍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诗外传》编排体例考 被引量:16
12
作者 汪祚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9-105,共7页
《韩诗外传》的编排体例非常独特:几乎每章皆引《诗经》语句作为主题句,并围绕所引《诗》句中的关键词或《诗》句比喻引申意义来组织前人论说、故事、佳言懿行等阐释材料,构成一章的内容;在大多数卷次内,章次的编排按所引《诗》句在《... 《韩诗外传》的编排体例非常独特:几乎每章皆引《诗经》语句作为主题句,并围绕所引《诗》句中的关键词或《诗》句比喻引申意义来组织前人论说、故事、佳言懿行等阐释材料,构成一章的内容;在大多数卷次内,章次的编排按所引《诗》句在《诗经》完整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考索揭示这种编排体例,对正确认识此书的释《诗》性质,追寻其卷次增改的踪迹,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诗外传》 编排体例 《诗经》说解 汉代 韩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雄与怪物:《贝奥武甫》中对人类理性的呼唤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乃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62-168,共7页
《贝奥武甫》是中世纪欧洲第一部民族史诗,古英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品。本文结合诗歌中的历史背景,考察了主人公同怪物的关系,分析了诗歌中对财富与人生价值的思考,指出在似乎荒诞的斗妖故事后面包含着反对仇杀、渴望和平的声音。
关键词 古英语诗歌 《贝奥武甫》 解读 人类理性 人生价值 民族史诗 英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向文本的过渡--春秋赋诗的诗学传播价值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彦青 张新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88,共9页
在西周时期诗与乐舞结合起来,成为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诗的传播呈现仪式的一致性。由西周仪式中歌诗发展到春秋时期的赋诗,诗的仪式性逐渐淡化,文本意义逐渐凸显。诗的传播经历了由重仪式到重文本的转变过程。在春秋赋诗中,诗... 在西周时期诗与乐舞结合起来,成为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诗的传播呈现仪式的一致性。由西周仪式中歌诗发展到春秋时期的赋诗,诗的仪式性逐渐淡化,文本意义逐渐凸显。诗的传播经历了由重仪式到重文本的转变过程。在春秋赋诗中,诗仪式一致性逐渐解体,而文本的一致性尚未产生。这导致了关于诗文本意义的多义性解读,从而使得诗所承载的西周宗法观念与文德武功思想面临传承上的断裂危险,恰恰是赋诗中遵循的"赋诗观志""歌诗必类"等原则,暂时承担了文化传承的责任。直至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对诗文本进行经典化阐释,诗变为《诗经》,形成了诗的文本一致性,保障了中华文化的一致性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仪式 文本 春秋赋诗 经典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婚嫁、家庭与宗族繁衍的组歌——《诗经》"周南"主题的整体性考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保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6-108,共3页
《诗经》"二南"的地位和重要性历来被诗学家所公认。自毛《序》以来,关于"二南"的内涵难有定论。客观地对"二南"作整体性考察,不难发现它的主题是两组有关婚嫁、家庭和宗族繁衍的诗,其艺术形式也不乏咒... 《诗经》"二南"的地位和重要性历来被诗学家所公认。自毛《序》以来,关于"二南"的内涵难有定论。客观地对"二南"作整体性考察,不难发现它的主题是两组有关婚嫁、家庭和宗族繁衍的诗,其艺术形式也不乏咒祝式的歌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周南 召南 婚嫁 家庭 宗族繁衍 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公田礼”乐歌考——以《甫田》《大田》为中心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节末 张硕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8-66,共9页
受杨宽、孙作云"籍田"观点影响,学界多将《诗经·小雅》之《甫田》《大田》所涉周礼理解为"籍田礼";但杨、孙两人混同了"籍田"与"公田",其说欠妥,实际两类田地性质不同。若以仪式地点为礼... 受杨宽、孙作云"籍田"观点影响,学界多将《诗经·小雅》之《甫田》《大田》所涉周礼理解为"籍田礼";但杨、孙两人混同了"籍田"与"公田",其说欠妥,实际两类田地性质不同。若以仪式地点为礼制划分标准,则《甫田》《大田》应为西周晚期"公田礼"乐歌;两诗仪式时间分别当是夏季与春季,孙作云对前一时间已判断准确,后一时间则考察失误。"公田礼"是一种尚未引起关注的西周礼制类型,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甫田 大田 籍田 公田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看孔子《诗》教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蕊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0-134,共5页
上博简竹书《孔子诗论》是孔子教《诗》的记录,它的整理和出版为研究孔子诗教思 想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直接的材料。分析《孔子诗论》的文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诗》教 思想,了解孔子教《诗》的内容和方法,总结孔子教《诗》的特点。
关键词 《诗》 《孔子诗论》 诗教 上博简 文本 竹书 思想 内容和方法 出版 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诗序》学术话语权的形成及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曹顺庆 王庆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17,83,共8页
《毛诗序》按照儒家话语模式对《诗经》进行阐释,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主张,构成了儒家诗学的基本框架,影响中国文坛上千年。在此论述《毛诗序》学术话语权形成的原因及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毛诗序》 学术话语权 儒家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雎》之大——《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物象寻微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明珠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73,共8页
经学瓦解后的《诗经》解释受制于现代意识形态,对古人观念及诗经物象都极为隔膜,成见和误解层层累加。《诗经》中的物象本身与古人对世界的观念密切关联。《关雎》汉代经解被今人斥为附会,以为其物象训诂尽是穿凿。文章尝试理解汉人观念... 经学瓦解后的《诗经》解释受制于现代意识形态,对古人观念及诗经物象都极为隔膜,成见和误解层层累加。《诗经》中的物象本身与古人对世界的观念密切关联。《关雎》汉代经解被今人斥为附会,以为其物象训诂尽是穿凿。文章尝试理解汉人观念,并寻绎《关雎》物象之微,以澄清古代经解为今人诟病和误解的疑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关睢》 经学 物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诗中的外来商品及色彩转喻——以“瑟瑟”诗为中心 被引量:3
20
作者 沈文凡 陈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34-140,共7页
唐代的"瑟瑟"是波斯、南诏和西域诸国官方用来进贡与贸易交流的一种珍稀商品。因其独特魅力,唐代诗人创作了五十三首"瑟瑟"诗,诗作中对"瑟瑟"既有传统释义的承续发展,又有首开先河的新兴释义。诗人将&qu... 唐代的"瑟瑟"是波斯、南诏和西域诸国官方用来进贡与贸易交流的一种珍稀商品。因其独特魅力,唐代诗人创作了五十三首"瑟瑟"诗,诗作中对"瑟瑟"既有传统释义的承续发展,又有首开先河的新兴释义。诗人将"瑟瑟"以物代色,借用其明艳亮丽的色彩转喻江水碧色、茶末鲜色、衣饰丽色、松竹青色等,极大地丰富了诗歌创作色彩层次,并提升了唐诗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瑟瑟” 本源释义 色彩转喻 意象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