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本之“体”与诠释之“用”——试以“体用”范畴讨论中国阐释学传统 |
周裕锴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高中语文诗歌隐喻解读教学探论 |
王广杰
郑国民
|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竟陵派“活物”诗论及其影响 |
郑凯歌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4
|
以“意”解诗:中国诗话批评关键词“意”的阐释学路径考察 |
李有光
|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5
|
孔子与《诗经》关系三论 |
张景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6
|
宋徽宗茶书诗画及其茶道精神探析 |
刘礼堂
范钰翎
李敏瑞
|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
2024 |
4
|
|
7
|
论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产生的选择权——以《合同编通则解释》第27条为中心 |
王利明
|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4
|
|
8
|
再论《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以小说中的诗歌为考察中心 |
杨志君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9
|
从引《诗》看唐宋《诗》学的转型——以两《唐书》与《宋史》为例 |
柴天骐
王福利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0
|
朱熹复原理解论系统之重构——两种“以意逆志”理解实践和阐述的结合 |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1
|
知诗和占笔:严羽集形态的稳定与流动 |
隋雪纯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2
|
《韩诗外传》编排体例考 |
汪祚民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6
|
|
13
|
英雄与怪物:《贝奥武甫》中对人类理性的呼唤 |
刘乃银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9
|
|
14
|
仪式向文本的过渡--春秋赋诗的诗学传播价值 |
刘彦青
张新科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6
|
|
15
|
婚嫁、家庭与宗族繁衍的组歌——《诗经》"周南"主题的整体性考察 |
张保宁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16
|
《诗经》“公田礼”乐歌考——以《甫田》《大田》为中心 |
张节末
张硕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7
|
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看孔子《诗》教 |
张蕊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18
|
《毛诗序》学术话语权的形成及影响 |
曹顺庆
王庆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19
|
《关雎》之大——《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物象寻微 |
陈明珠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6
|
|
20
|
唐诗中的外来商品及色彩转喻——以“瑟瑟”诗为中心 |
沈文凡
陈瑜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9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