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peginterferonα-2b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屠玲榕 黄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6-310,共5页
Ropeginterferonα-2b是新上市的一种长效聚乙二醇脯氨酸α干扰素,是第一种专门批准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干扰素,临床试验和经验发现其可以诱导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血液学缓解,控制疾病相关症状,降低JAK2V617F基因突变负荷。与聚... Ropeginterferonα-2b是新上市的一种长效聚乙二醇脯氨酸α干扰素,是第一种专门批准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干扰素,临床试验和经验发现其可以诱导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血液学缓解,控制疾病相关症状,降低JAK2V617F基因突变负荷。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羟基脲相比,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较低,且给药间隔时间更长,部分低危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患者也能从中获益。本文就Ropeginterferonα-2b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Ropeginterferonα-2b Α干扰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与HBsAg清除的关系
2
作者 吴凤萍 何玲 +3 位作者 刘晨瑞 王文浩 李茹 党双锁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3-1318,共6页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IHC)过程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探索其动态变化与HBsAg清除之间的关系,并评估TNF-α作为预测PEG-IFN-α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价...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IHC)过程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探索其动态变化与HBsAg清除之间的关系,并评估TNF-α作为预测PEG-IFN-α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2023年3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IHC患者455例,分为治疗组210例,自愿接受PEG-IFNα-2b治疗48周并随访24周;IHC对照组245例,仅随访观察72周。分别于研究的0、12、24、48、72周时检测血清TNF-α水平,并在72周时将治疗组分为HBsAg清除组与未清除组。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TNF-α水平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NF-α对HBsAg清除的预测价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的重复测量资料的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s Ag清除的预测因素,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TNF-α预测HBsAg清除的cut-off值。结果 72周时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46.2%)和血清学转换率(34.8%)均显著高于IHC对照组(HBsAg清除率为1.2%;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0.8%)(χ^(2)值分别为133.333、94.650,P值均<0.001)。HBsAg清除组和未清除组在治疗期间血清TNF-α水平较基线均显著升高,在停药后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F值分别为351.733、76.434,P值均<0.001)。组间比较显示,在12、24及48周时血清TNF-α水平HBs Ag清除组>HBs Ag未清除组>IHC对照组(P值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BsAg水平(OR=0.329,95%CI:0.189~0.571,P<0.001)、基线HBV DNA<20 IU/mL(OR=1.414,95%CI:1.057~1.787,P=0.045)、12周时ALT≥2倍的正常值上限(OR=1.127,95%CI:1.028~1.722,P=0.043)、12周时TNF-α水平(OR=1.336,95%CI:1.018~1.754,P=0.037)和24周时TNF-α水平(OR=1.879,95%CI:1.477~2.391,P<0.001)是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12周时血清TNF-α水平预测72周时HBsAg清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95%CI:0.814~0.88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3%、81.0%;24周时AUC为0.912(95%CI:0.758~0.97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4%、96.2%。结论 PEG-IFN-α治疗可导致IHC血清TNF-α水平升高,且治疗12周和24周时血清TNF-α水平可有效预测PEG-IFN-α诱导的HBsAg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HBsAg清除的影响因素以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3
作者 张映媛 许丹青 +6 位作者 木唤 何愿强 王远珍 刘春云 李卫昆 牟春燕 刘立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5-1532,共8页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b)治疗后发生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比较不同特征下各指标对HBsAg清除率的影响,建立联合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5月—2023年5月于昆...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b)治疗后发生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比较不同特征下各指标对HBsAg清除率的影响,建立联合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5月—2023年5月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HBeAg阴性的CHB患者,共125例,入组患者使用PEG-IFN-α-2b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UC)治疗,疗程满48周,分为HBsAg清除组和HBsAg未清除组,分别观察患者一般资料和治疗中不同时间节点的血清学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多配对样本秩和检验的Friedman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变量,建立多参数联合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单个指标以及联合预测模型对HBsAg清除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HBsAg水平(Z=-3.997)和治疗经历(χ^(2)=8.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中WBC(χ^(2)=104.944)、中性粒细胞(NEUT)(χ^(2)=132.036)、PLT(χ^(2)=162.881)、促甲状腺激素(TSH)(χ^(2)=83.304)逐渐下降(P值均<0.05),ALT(χ^(2)=157.618)、AFP(χ^(2)=159.472)逐渐升高(P值均<0.05)。治疗48周时两组患者治疗经历(OR=0.232,95%CI:0.071~0.753)、HBs Ag基线值(OR=13.423,95%CI:3.276~54.997)、HBs Ag治疗12周较基线下降水平(OR=0.143,95%CI:0.040~0.515)、治疗过程中ALT最大值(OR=0.986,95%CI:0.980~0.993)、治疗过程中TSH最小值(OR=3.281,95%CI:1.413~7.619)是HBs Ag清除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构建HBs Ag清除的联合预测模型Y=-1.603-1.462×治疗经历+2.597×HBs Ag基线值-1.944×HBs Ag治疗12周较基线下降水平-0.014×治疗中ALT最大值+1.188×治疗中TSH最小值。单个指标预测HBs Ag清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从高到低依次为治疗中ALT最大值(AUC=0.824)、HBs Ag基线值(AUC=0.727)、治疗中TSH最小值(AUC=0.707)、HBs Ag治疗12周较基线下降水平(AUC=0.641)、治疗经历(AUC=0.636),而联合模型的预测价值更高(AUC=0.921);联合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与单一指标比较,显著提升(P值均<0.05)。结论 由HBs Ag基线值、HBs Ag治疗12周较基线下降水平、治疗中ALT最大值、治疗中TSH最小值等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对PEG-IFN-α-2b治疗HBe Ag阴性的CHB患者48周发生HBs Ag清除的预测价值较高,可为筛选适合治疗的患者和预测临床治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干扰素Α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猪干扰素α发酵纯化与抗病毒活性测定
4
作者 陈红艳 施忠芬 +2 位作者 胡媛媛 法林荣 张涛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3期10-15,共6页
本研究根据大肠杆菌的密码子偏好性,对UniProt数据库中的猪干扰素α序列(编号:P49879)进行优化,合成了相应的基因片段,并构建了pET-28a-INF-α原核表达载体。将重组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经过20 L发酵罐培养24... 本研究根据大肠杆菌的密码子偏好性,对UniProt数据库中的猪干扰素α序列(编号:P49879)进行优化,合成了相应的基因片段,并构建了pET-28a-INF-α原核表达载体。将重组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经过20 L发酵罐培养24 h,在OD 600为108时收获细胞。表达的猪干扰素α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经过变性、复性、镍亲和纯化与酶切等步骤,得到了无标签的猪干扰素α蛋白。SDS-PAGE电泳显示,该蛋白的分子量约为19 kDa,纯度高达95%。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表明,该蛋白的抗病毒活性为1.28×10^(7 )IU/mg。本研究成功获得了高纯度、高活性的猪干扰素α蛋白,为进一步推进蛋白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重组蛋白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干扰素α 表达 发酵 纯化 抗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ndin蛋白在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怡恺 吴凤萍 +5 位作者 刘晨瑞 郝苗 吕莎莎 张苗苗 党双锁 张欣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Mindin蛋白的变化以及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EG-IFNα-2b治疗的CHB患者29例,按照临床结局分为治愈组(n=17)与未...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Mindin蛋白的变化以及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EG-IFNα-2b治疗的CHB患者29例,按照临床结局分为治愈组(n=17)与未治愈组(n=12)。分别采集治愈组和未治愈组基线、12周和24周的外周血样本,测量血常规、肝功能、乙型肝炎标志物定量和Mindin蛋白含量。分析比较各时间点HBsAg、ALT、AST及Minidn蛋白水平的组间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对Mindin蛋白与HBsAg、ALT、AST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HBsAg、ALT水平对Mindin蛋白的影响。结果 基线资料分析发现,未治愈组和治愈组HBsAg、抗-HBe、Alb和白/球比值(A/G)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愈组Mindin蛋白水平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24周时Mindin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基线(P<0.05)。24周时治愈组Mindin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未治愈组(P=0.019)。治愈组HBsAg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治愈组,且组内各时间点与基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此外,治愈组ALT和AST的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2周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基线(P值均<0.05)。未治愈组24周ALT和AST水平均显著高治愈组(P值均<0.05)。未治愈组12周时Mindin蛋白水平与ALT呈现出较强的直线相关性(r=0.760 8,P<0.05),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同样证明两者间存在线性关系(偏回归系数为1.571,P=0.019)。结论 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24周时的Mindin蛋白水平在治愈组和未治愈组间存在明显差异。提示通过检测Mindin蛋白的动态变化可以更好地预测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结局,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Mindin蛋白 干扰素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旱獭Ⅰ型干扰素受体β亚基克隆、表达及功能初步鉴定
6
作者 陶颖 杨东亮 +4 位作者 王宝菊 刘艺 桂文甲 李智 樊和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83,共6页
目的克隆中国旱獭Ⅰ型干扰素受体β亚基(mhIFNAR2)的基因,并进行抗体制备及功能鉴定。方法应用RT-PCR技术,从中国旱獭脾组织中扩增得到序列,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RSET-B,表达重组蛋白,电泳和Western Blot法鉴定;重组蛋白常规免疫BALB/c... 目的克隆中国旱獭Ⅰ型干扰素受体β亚基(mhIFNAR2)的基因,并进行抗体制备及功能鉴定。方法应用RT-PCR技术,从中国旱獭脾组织中扩增得到序列,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RSET-B,表达重组蛋白,电泳和Western Blot法鉴定;重组蛋白常规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其胞外段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鉴定;再通过si RNA阻断的方法检测其功能。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从mhIFNAR2扩增出149~1300 bp片段,其同源性在分析的种属中以土拨鼠最高,可达98.05%。成功地构建了表达胞外段mhIFNAR2_((50-181aa))蛋白的原核表达质粒,命名为pRSET-B.mhIFNAR2;其表达重组蛋白分子量27 kD,纯化后纯度约为95%,浓度约为160μg/mL。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常规免疫BALB/c小鼠后,获得1∶1000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可见细胞膜、细胞质有表达。合成的三条siRNA,其中有一条起始于277位点的siRNA(siRNA277)与空白对照及阴性对照相比,可以沉默目的基因的表达,并能减弱干扰素的信号通路(P值均<0.05)。结论获得mhIFNAR2的部分序列,成功地制备出抗mhIFNAR2胞外段多克隆抗体,该抗体有较高的效价和特异性,并能用于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的检测。用siRNA277可以抑制目的基因的表达,并能阻断干扰素的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干扰素αβ 克隆 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病γ干扰素释放试验刺激抗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高妍 万珈旭 +3 位作者 樊昌林 陈祥 徐正中 焦新安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8-94,共7页
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引起的人和动物结核病,对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早期诊断对于结核病的防控至关重要。在结核病众多诊断方法中,免疫学诊断方法中γ干扰素释放试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γ干扰素释放试验刺激抗原以结... 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引起的人和动物结核病,对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早期诊断对于结核病的防控至关重要。在结核病众多诊断方法中,免疫学诊断方法中γ干扰素释放试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γ干扰素释放试验刺激抗原以结核菌素(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为主,然而PPD抗原成分复杂,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有待提高,因此寻找可以代替PPD的特异性刺激抗原成为了研究热点。论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报道用于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刺激抗原,重点概述了刺激抗原的免疫特性、刺激效果以及各类刺激抗原的优势、局限性和应用前景,以期为人和动物结核病的诊断及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免疫学诊断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刺激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α及长效干扰素抗肝炎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8
作者 徐丙发 范清林 +1 位作者 魏伟 宋礼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76-1279,共4页
干扰素-α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药物之一,可通过影响肝细胞Jak-STAT信号通路,促进2′-5′-OAS、PKR和MxA等蛋白的生成发挥抗肝炎病毒作用。干扰素-α还可通过影响MAPK通路、IRS-1/PI3K-p70S6激酶通路等信号转导通路发挥作用。为... 干扰素-α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药物之一,可通过影响肝细胞Jak-STAT信号通路,促进2′-5′-OAS、PKR和MxA等蛋白的生成发挥抗肝炎病毒作用。干扰素-α还可通过影响MAPK通路、IRS-1/PI3K-p70S6激酶通路等信号转导通路发挥作用。为延长其半衰期、增强疗效,目前已开发出多种长效干扰素,如聚乙二醇干扰素、人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干扰素脂质体等,并有逐渐取代普通干扰素的趋势。开发出长效、高效的干扰素也越来越成为干扰素及病毒性肝炎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长效干扰素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加军 伍新尧 +1 位作者 潘祥林 蔡贵庆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 :研究α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对白血病K5 6 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浓度 2 0 0 0U/ml的α干扰素与不同浓度的阿糖胞苷作用于体外培养的K5 6 2细胞 ,观察细胞生长状态的变化 ,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的变... 目的 :研究α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对白血病K5 6 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浓度 2 0 0 0U/ml的α干扰素与不同浓度的阿糖胞苷作用于体外培养的K5 6 2细胞 ,观察细胞生长状态的变化 ,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并对细胞端粒酶活性及P5 3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α干扰素与阿糖胞苷联合应用可显著抑制K5 6 2细胞的生长 ,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降低K5 6 2细胞端粒酶活性 ,升高P5 3蛋白的表达水平 ,其作用呈现出明显的量 效与时 效关系。结论 :α干扰素与阿糖胞苷联合应用对白血病K5 6 2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 ,降低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升高P5 3蛋白的表达水平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阿糖胞苷 端粒酶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及胸腺肽α_1治疗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郭力红 张岁 +3 位作者 刘静 段卫 李保欣 佟立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408-2410,共3页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及胸腺肽α1治疗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46例CH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应用胸腺肽α11.6 mg/次,2次/周,皮下注射,持续6个月;同时肌肉注射干扰素300万U,隔日...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及胸腺肽α1治疗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46例CH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应用胸腺肽α11.6 mg/次,2次/周,皮下注射,持续6个月;同时肌肉注射干扰素300万U,隔日1次;口服利巴韦林0.4 g/次,2次/d。对照组20例,仅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用量、用法及疗程与治疗组相同。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及CD4+/CD8+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CD8+T淋巴细胞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及胸腺肽α1治疗CHC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随着抗病毒、免疫调节的治疗,CD4+、CD8+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干扰素α 利巴韦林 胸腺素 T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干扰素-α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学宁 吴一龙 +3 位作者 王思愚 黄植蕃 区伟 余辉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339-343,共5页
目的 探讨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 (non smallcelllungcancer ,NSCLC)完全性切除术后α 干扰素(interferon alpha ,IFN α)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44例Ⅰ、Ⅱ期NSCLC完全性切除术后随机分成两组 ,研究组 (手术加IFN α治疗 )术后予IFN... 目的 探讨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 (non smallcelllungcancer ,NSCLC)完全性切除术后α 干扰素(interferon alpha ,IFN α)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44例Ⅰ、Ⅱ期NSCLC完全性切除术后随机分成两组 ,研究组 (手术加IFN α治疗 )术后予IFN α治疗 ,3× 10 6U ,肌肉注射 ,每 2天一次 ,整个疗程共 90天 ;对照组 (单独手术治疗 )术后未行任何辅助治疗。入组病例观察和评价 pTNM分期、病理类型、复发转移、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 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 90 .5 %、80 .9%、5 2 .4%、5 2 .4% ,对照组分别为 95 .2 %、80 .9%、66.0 %、5 0 .8% ,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P =0 .663 9)。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术后病理分期、淋巴结状态和消瘦仍是判断早期NSCLC预后的预后因子。结论 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小剂量IF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干扰素-Α 治疗 手术 NSCLC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酵母鸡α干扰素的诱导表达及其抗MDV、NDV能力 被引量:8
12
作者 蔡梅红 曹瑞兵 +2 位作者 曹景立 王秀红 陈溥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7-41,共5页
【目的】获得鸡α干扰素重组酵母菌诱导表达的最佳诱导时间和甲醇的体积分数,并测定诱导表达产物对鸡马立克氏病毒(MDV)和鸡新城疫病毒(NDV)的抑制能力。【方法】挑取2个鸡α干扰素重组酵母菌单菌落至BMGY培养基中培养,待菌液OD600为4... 【目的】获得鸡α干扰素重组酵母菌诱导表达的最佳诱导时间和甲醇的体积分数,并测定诱导表达产物对鸡马立克氏病毒(MDV)和鸡新城疫病毒(NDV)的抑制能力。【方法】挑取2个鸡α干扰素重组酵母菌单菌落至BMGY培养基中培养,待菌液OD600为4左右时,分别转接至BMMY培养液诱导,1瓶每隔12 h补加1次体积分数0.5%甲醇,另1瓶每隔12 h补加1次体积分数1%甲醇,于24,48,72 h收集样品,备SDS-PAGE检测用。根据不同时间(24,48,72,96 h)诱导上清液表达量的差异,留用表达量最高时段的上清液,经初步纯化后,利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分别测定重组酵母鸡α干扰素抑制MDV及NDV的能力。【结果】鸡α干扰素重组酵母菌在每隔12 h补加1次体积分数1%甲醇诱导48 h时,或每隔12 h补加1次体积分数0.5%甲醇诱导72 h时,重组酵母鸡α干扰素表达量均达到最高;且诱导上清液具有较好地抑制MDV、NDV的能力。【结论】获得了鸡α干扰素重组酵母菌小量发酵的最佳条件;获得的重组酵母鸡α干扰素对MDV和ND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α干扰素 酵母 MDV ND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α干扰素的表达及在PAM细胞系中抗PRRSV活性检测 被引量:9
13
作者 万博 鲍登克 +4 位作者 乔松林 徐德 杨苏珍 王彦斌 张改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3-95,99,共4页
为研究猪α干扰素蛋白功能和了解猪α干扰素蛋白的抗病毒活性,扩增并测序了猪α干扰素基因(IFN-α),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IFN-α,将pET-IFN-α转化至BL21进行表达。Western-Blot结果表明,表达的蛋白具有... 为研究猪α干扰素蛋白功能和了解猪α干扰素蛋白的抗病毒活性,扩增并测序了猪α干扰素基因(IFN-α),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IFN-α,将pET-IFN-α转化至BL21进行表达。Western-Blot结果表明,表达的蛋白具有很好的生物学活性。用细胞病变抑制法在PAM细胞系上进行抗病毒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猪α干扰素有较为显著的抗PRRSV活性,其抗病毒活性效价约为1.13×106U/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Α干扰素 表达 抗病毒活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诱导人鼻咽癌细胞CNE1、CNE2多药耐药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海 刘发全 +3 位作者 温居一 宫卫东 邹宁 张积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97-999,共3页
目的研究辐射诱导及逆转药物环孢霉素A(CsA)、干扰素α(IFNα)对鼻咽癌细胞CNE1、CNE2多药耐药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辐射处理诱导鼻咽癌细胞CNE1、CNE2,流式细胞术、RTPCR分析辐射诱导前后Pgp、MRP、TOPⅡ、GSTπ在蛋白、mRNA水平... 目的研究辐射诱导及逆转药物环孢霉素A(CsA)、干扰素α(IFNα)对鼻咽癌细胞CNE1、CNE2多药耐药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辐射处理诱导鼻咽癌细胞CNE1、CNE2,流式细胞术、RTPCR分析辐射诱导前后Pgp、MRP、TOPⅡ、GSTπ在蛋白、mRNA水平表达的改变。同时,研究CsA、IFNα逆转耐药处理对放疗诱导的多药耐药的影响。结果辐射诱导后CNE1、CNE2细胞Pgp、MRP、GSTπ在蛋白、mRNA水平表达上调,辐射后给予CsA、IFN处理可以逆转辐射诱导的Pgp、MRP蛋白表达上调。结论辐射可以诱导鼻咽癌细胞CNE1、CNE2出现多药耐药,而CsA、IFN可以逆转辐射诱导的多药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辐射 抗药性 多药 环孢菌素 干扰素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α抑制HUVECs以及荷人肝癌裸小鼠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汤地 梁力建 +3 位作者 彭宝岗 周凡 李绍强 殷晓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495-1498,共4页
目的:检测IFN-α体内外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的抑制作用,探讨IFN-α抑制肝癌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运用细胞增殖抑制试验、MTT试验、管样结构形成试验、移动抑制试验以及裸鼠体内移植瘤生长和血管密度测定探讨IFN-α对HUVECs... 目的:检测IFN-α体内外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的抑制作用,探讨IFN-α抑制肝癌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运用细胞增殖抑制试验、MTT试验、管样结构形成试验、移动抑制试验以及裸鼠体内移植瘤生长和血管密度测定探讨IFN-α对HUVECs的抑制作用。结果:IFN-α对HUVECs的细胞增殖、移动和管样结构形成试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内实验提示试验组移植瘤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微血管密度(MVD)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IFN-α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的血管新生,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肝肿瘤 抗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16
作者 潘蕾 魏欣 +4 位作者 谢玉梅 郝春秋 王九平 贾战生 白雪帆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84-85,95,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与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CV/HBV)共感染者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疗效的观察。方法治疗前后定期采集31例CHC、30例HCV/HBV共感染者的外周血,检测HCV RNA、HBV DNA和肝脏纤维化...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与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CV/HBV)共感染者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疗效的观察。方法治疗前后定期采集31例CHC、30例HCV/HBV共感染者的外周血,检测HCV RNA、HBV DNA和肝脏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后CHC患者血清中HCV RNA含量51.6%<102拷贝/ml,HCV/HBV共感染者HCV、HBV下降均不理想。结论 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HCV/HBV共感染者疗效较单纯丙型肝炎患者差,但对HBV、HCV有抑制作用,并部分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及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 丙型 慢性 肝炎病毒属 肝炎病毒 乙型 干扰素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多糖L-2对荷瘤小鼠TNF-α和IL-2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6
17
作者 阮征 付晓芳 +2 位作者 周泉城 胡筱波 吴谋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23-226,共4页
我们提取纯化得到一种重均分子量为2.03×105、单糖为葡萄糖的香菇多糖级分(L-2)后,评价了香菇多糖L-2对荷S-180小鼠细胞免疫的影响。连续10d通过腹腔注射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香菇多糖L-2(10mg/kg体重),测定了正常小鼠与荷S-180小鼠... 我们提取纯化得到一种重均分子量为2.03×105、单糖为葡萄糖的香菇多糖级分(L-2)后,评价了香菇多糖L-2对荷S-180小鼠细胞免疫的影响。连续10d通过腹腔注射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香菇多糖L-2(10mg/kg体重),测定了正常小鼠与荷S-180小鼠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2(IL-2)的含量,以及香菇多糖L-2对TNF-α和IL-2的mRNA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血清中TNF-α含量有显著增加,而血清中IL-2含量没有变化,与此同时,香菇多糖L-2可以上调TNF-α的mRNA的表达。结果揭示多糖L-2有增加TNF-α含量的作用,多糖增强免疫力与TNF-α含量增加以及在转录水平上调TNF-αmR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多糖 肿瘤坏死因子 白介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右心耳CD11b、IL-6和TNF-α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志祥 葛圣林 +6 位作者 周汝元 林敏 葛建军 高晴云 张士兵 张飞 李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右心耳中性粒细胞黏附因子11b(CD11b)、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心房组织中CD11b、IL-6和TNF-α的mRNA含量,用免疫组织化... 目的观察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右心耳中性粒细胞黏附因子11b(CD11b)、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心房组织中CD11b、IL-6和TNF-α的mRNA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评价IL-6和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窦性心律组相比,慢性房颤组CD11b、IL-6和TNF-α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心房肌细胞IL-6和TNF-α的表达强度也显著大于窦性心律组。结论慢性房颤患者心房组织CD11b、IL-6和TNF-α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炎症反应可能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免疫学 心房颤动/病理学 肿瘤坏 死因子α/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体表面展示人干扰素-α 2b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晓兰 潘卫 +4 位作者 马仲才 陈秋莉 武文斌 曹明媚 戚中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3-406,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研究人干扰素-α结构与功能的新平台。方法: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phage display)技术表达人于扰素-α2b(hIFN-αa2b)基因。结果:生物活性测定表明,3×108TU重组噬菌体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与SIU基因工程IFN-α2a... 目的:建立一种研究人干扰素-α结构与功能的新平台。方法: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phage display)技术表达人于扰素-α2b(hIFN-αa2b)基因。结果:生物活性测定表明,3×108TU重组噬菌体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与SIU基因工程IFN-α2a的活性相当,并能被 IFN-α单抗中和。结论:hlFN-α 2b在噬菌体表面能正确折叠和功能性表达,即成功地建立了噬菌体展示外源肽(hIFN-α)的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干扰素-α 抗病毒活性 噬菌体表面展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联合或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案的探讨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强 卓其斌 +2 位作者 黄玉仙 李新艳 陈良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495-499,共5页
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有干扰素(IFN)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两大类。IFN在抗HBV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抗病毒作用有限,且不良反应较大;NAs抗病毒作用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停药后易复... 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有干扰素(IFN)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两大类。IFN在抗HBV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抗病毒作用有限,且不良反应较大;NAs抗病毒作用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停药后易复发、随着疗程延长产生耐药的趋势增加等。因此,探索抗病毒药物的优化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CHB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临床医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两类药物联合或序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使临床医生对抗HBV的联合或序贯治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核苷类 核苷酸类 干扰素Α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