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mRNA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曲增强 吴孟超 +3 位作者 陈汉 方石岗 钱其军 郭亚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740-742,共3页
目的:研究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m RNA 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分子杂交及North-ern blot方法检测34例肝癌组织中ICAM-1 m RNA 的表达。结果:34例肝癌中24例包膜... 目的:研究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m RNA 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分子杂交及North-ern blot方法检测34例肝癌组织中ICAM-1 m RNA 的表达。结果:34例肝癌中24例包膜不完整、门静脉癌栓或形成转移灶,10例肝癌包膜完整,34例肝癌中21例肝癌细胞ICAM-1 m RNA表达阳性。伴门静脉癌栓或形成转移的肝癌18例中,16例ICAM-1m RNA 表达(+ + )~(+ + + );6例包膜不完整的肝癌3例表达阳性,而10例包膜完整的肝癌仅有2例表达阳性。门静脉癌栓及肝内转移灶ICAM-1 m RNA 表达强阳性。结论:肝癌细胞ICAM-1 m RNA 的表达与肝癌的侵袭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肿瘤转移 ICAM-1 肿瘤侵袭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利心Ⅰ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血清sICAM-1浓度及6min步行试验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莉 高翯 窦金金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0,共2页
目的:通过对CHF患者血清sICAM-1浓度及6min步行试验的观测,观察利心Ⅰ号治疗CHF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4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心Ⅰ号口服。采用酶... 目的:通过对CHF患者血清sICAM-1浓度及6min步行试验的观测,观察利心Ⅰ号治疗CHF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4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心Ⅰ号口服。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sICAM-1浓度,参照Vera Bittner报道的方法观测两组患者6MWT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sICAM-1浓度均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sICAM-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2组患者6MWT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利心Ⅰ号可降低CHF患者血清sICAM-1浓度,纠正细胞因子网络的紊乱;可改善CHF患者6min步行试验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利心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 6min步行试验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检测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叶青 韩涛 李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中检测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9月住院及门诊就诊的PBC患者61例,其中初发患者29例,缓解期患者21例,复发患者11例;AIH患者共59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中检测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9月住院及门诊就诊的PBC患者61例,其中初发患者29例,缓解期患者21例,复发患者11例;AIH患者共59例,其中初发患者26例,缓解期患者20例,复发患者13例。健康对照50例。血清sICAM-1测定方法为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采用生物化学酶法测定血清ALT、TBil。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BC患者中,初发组和复发组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均=0.000);初发组和复发组之间sI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4);缓解组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0);AIH患者中,初发组和复发组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均=0.000);初发组和复发组之间sI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2);缓解组和对照组之间sI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1);PBC、AIH患者血清sICAM-1与ALT呈正相关(r=0.664,P=0.000;r=0.784,P=0.000);PBC、AIH患者血清sICAM-1与TBil呈正相关(r=0.715,P=0.000;r=0.580,P=0.000)。结论 sICAM-1可能参与PBC、AIH的免疫损伤机制,PBC、AIH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升高程度与肝损害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动态观察其血清水平的变化,可望在病情活动评估、判断预后、指导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间粘附分子1 肝硬化 胆汁性 肝炎 自身免疫性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4
作者 吴勇 刘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结直肠癌(CRC)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ICAM-1和VCAM-1在CRC发生、转移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测定78例CRC原发病灶及癌旁正常组织、42例... 目的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结直肠癌(CRC)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ICAM-1和VCAM-1在CRC发生、转移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测定78例CRC原发病灶及癌旁正常组织、42例结直肠腺瘤组织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78例CRC患者和40例健康者血清ICAM-1和VCAM-1的含量。结果CRC原发病灶组织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C组血清ICAM-1和VCAM-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组织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有相关性(P<0.01)。结论 ICAM-1和VCAM-1在CRC原发病灶组织和外周血中均呈高表达,且随着肿瘤浸润转移的发展而增加,其可能对肿瘤的进展、恶性程度的判断及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免疫组织化学法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