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尺度对流系统:从年际年代际变率到气候响应
1
作者 聂绩 林中曦 +7 位作者 李普曦 杨邱 丁天 宋丰飞 孟智勇 孙建华 李建 赵传峰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0-785,共16页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由多个对流系统组成的云系,其降水水平空间尺度介于雷暴单体与温带气旋之间,时间尺度通常为数小时或更久,频繁引发高影响、致灾性强的天气事件。受到青藏高原、东亚季风等地理和气候系统影响,中国的MCS展现出独特...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由多个对流系统组成的云系,其降水水平空间尺度介于雷暴单体与温带气旋之间,时间尺度通常为数小时或更久,频繁引发高影响、致灾性强的天气事件。受到青藏高原、东亚季风等地理和气候系统影响,中国的MCS展现出独特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中国水资源、暴雨及洪涝灾害产生重大影响。MCS的研究对于提升天气预报精确度等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极端天气等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系统回顾了中国学者在MCS的变率和气候响应领域的重要成果和进展。自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对MCS进行观测试验以来,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对MCS的统计分析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已从单一案例和短期统计分析,发展到对多区域、长时间尺度的精细特征和机理的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气象工作者对MCS的时、空变率进行了大量分析,并将MCS的发生、发展与背景条件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关于MCS长期变异性统计分析和机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从中国不同区域MCS的年际和年代际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降水变率的贡献,以及气候长期变率对MCS的调控机制两方面回顾了MCS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相关研究。对于全球变暖背景下MCS的响应这一热点和前沿问题,回顾了气候变化对MCS频率和强度的影响的观测和机理研究,并探讨了气溶胶排放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对MCS的影响。最后,对MCS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年际变率 年代际变率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73年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归因分析
2
作者 孟凡昌 李本霞 王娟娟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4,共10页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最佳热带气旋路径数据,以中央气象台24 h台风警戒线为界,分析研究影响我国TC数量、强度、发源地等历史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49—2021年平均每年约有15.1个热带气旋影响我国,主要集中在7、8、9三月,不同...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最佳热带气旋路径数据,以中央气象台24 h台风警戒线为界,分析研究影响我国TC数量、强度、发源地等历史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49—2021年平均每年约有15.1个热带气旋影响我国,主要集中在7、8、9三月,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集中的月份略有不同,后几个月份高强度的热带气旋占比更大;(2)影响我国的TC数量长期来看略有减少的趋势,有比较明显的高峰、低谷期,2017年至近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3)影响我国热带气旋的发源地,长期变化呈现出西进、北抬的趋势;(4)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数量与Niño3.4指数有一定的相关性。Niño3.4指数与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的数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超强台风的数量呈一定的正相关;(5)热带气旋发源地的长期变化趋势与海表面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关系密切,若未来全球气候继续变暖,热带气旋的生成位置可能会继续西进、北抬,届时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受其影响可能会越来越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我国的台风 年际变化 台风发源地 Niño指数 SST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秦皇岛和唐山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大尺度环流和海温因子
3
作者 向亮 孙婉怡 +1 位作者 张潇潇 祝从文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2-446,共15页
本文基于1981~2022年中国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大气再分析、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厄尔尼诺(Ni?o3.4)指数,采用经验正交函数、相关和合成等统计方法,揭示了秦皇岛和唐山(简称秦唐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特征,探讨了对... 本文基于1981~2022年中国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大气再分析、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厄尔尼诺(Ni?o3.4)指数,采用经验正交函数、相关和合成等统计方法,揭示了秦皇岛和唐山(简称秦唐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特征,探讨了对其产生影响的大尺度环流和海温因子。结果表明,秦唐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表现为符号一致性特征,降水量呈由北向南递减分布。蒙古气旋(MC)和日本海高压(SJH)是影响该地区夏季降水的两个关键环流系统,环流强度与降水量变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MC和SJH偏强有利于水汽输送和冷暖空气交汇,导致该地区夏季降水极端偏多;当SJH偏弱时,水汽输送减少,该地区夏季降水极端偏少。前期冬春季的Ni?o3.4指数处于负(正)位相时,夏季印度洋海温偏低(高),西北太平洋海温偏高(低),SJH偏强(弱),秦唐地区降水偏多(少)。当春季PDO为正(负)位相时,夏季西北太平洋呈“北正南负(北负南正)”型海温分布,MC偏强(弱),秦唐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少)。因此,前期冬春季ENSO和春季PDO的位相状态对秦唐地区夏季降水的精细化季节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的分析结果同样适用于华北地区,为提高华北夏季降水空间精细化的季节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唐山地区 夏季降水 年际变化 环流异常 海温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O/AMO对ENSO与前后冬东亚冬季风年际关系的年代际调制
4
作者 钟诗雅 曾刚 +1 位作者 倪东鸿 施健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4-575,共12页
基于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和NOAA全球海表温度资料,利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滑动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与前冬(11—12月)和后冬(1—3月)东亚冬季风年际关系的... 基于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和NOAA全球海表温度资料,利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滑动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与前冬(11—12月)和后冬(1—3月)东亚冬季风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并对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的年代际调制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ENSO对前、后冬东亚冬季风均会产生影响,但厄尔尼诺引起的偏南风异常在前冬时期更加深入到东亚北部地区,对东亚冬季风的削弱作用更强,即ENSO对前冬时期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比后冬更加显著。2)ENSO与前、后冬东亚冬季风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初后均发生了年代际减弱。3)由于PDO不同位相阶段正的异常高度场向副热带西太平洋发展及太平洋-北美遥相关(Pacific-North American teleconnection,PNA)模态的建立,所以在前冬与后冬时期PDO负位相时ENSO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更加显著。4)AMO对ENSO与东亚冬季风关系的影响仅在后冬显著,且影响局限于热带地区;相比于AMO正位相,在AMO负位相时,ENSO对后冬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冬 后冬 东亚冬季风 ENSO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4—2021年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锋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郝祚千 陈民强 +5 位作者 赵盖博 任兆鹏 江文胜 王涛 胡连波 边昌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8,共14页
本研究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了1984—2021年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物锋面(Suspended sediment fronts,SSF),并分析了SSF位置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SF的位置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距河口最远而夏季距河口最近,... 本研究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了1984—2021年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物锋面(Suspended sediment fronts,SSF),并分析了SSF位置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SF的位置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距河口最远而夏季距河口最近,平均距离分别为45.6与24.2 km。通过黄河口海域表层悬浮物浓度的年代际变化推测SSF在1984—2021年向河口方向收缩了大约25.6%。黄河口附近气象站的风速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在近40年的减小是SSF向河口收缩的主要原因;黄河入海水沙虽然也存在显著下降的趋势,但对黄河口SSF年代际变化的直接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锋面 Landsat卫星 黄河口 年代际变化 悬浮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磷虾渔业兼捕鱼类组成及其分布特征
6
作者 王紫一 赵国庆 +4 位作者 黄洪亮 张港琛 李帅 李灵智 杨嘉樑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2,共10页
为深入了解南极磷虾渔业兼捕渔获情况,根据我国2019—2022年南极磷虾捕捞渔船的捕捞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资源密度和月间兼捕渔获平均中心深度,探讨了南极半岛北部海域(南极海域48.1、48.2和48.3亚区)磷虾渔业兼捕鱼类的时空... 为深入了解南极磷虾渔业兼捕渔获情况,根据我国2019—2022年南极磷虾捕捞渔船的捕捞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资源密度和月间兼捕渔获平均中心深度,探讨了南极半岛北部海域(南极海域48.1、48.2和48.3亚区)磷虾渔业兼捕鱼类的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019—2022年间,兼捕主要发生在1—8月,共出现17种兼捕鱼类,其中优势种1种,常见种3种。不同兼捕鱼类在48区各亚区内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且资源密度也有较大差异,48.1亚区兼捕鱼类的单位网次渔获量为1.12 kg·网^(-1),其主要兼捕品种为眼斑雪冰鱼(Chionodraco rastrospinosus)以及一种南极鱼科(Nototheniidae)鱼类,主要分布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以及德雷克海峡;48.2亚区兼捕鱼类的单位网次渔获量为19.45 kg·网^(-1),其主要的兼捕品种为裘氏鳄头冰鱼(Champsocephalus gunnari),主要分布于南奥克尼群岛西北部以及南乔治亚岛东部海域;48.3亚区兼捕鱼类的单位网次渔获量为6.23 kg·网^(-1),其主要兼捕品种为拉氏雅南极鱼(Nototheniops larseni),主要分布于南乔治亚岛,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附近也有出现。各亚区年间兼捕种类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优势种变化不大。1—3月作业区域集中于48.2亚区,兼捕鱼类出现的主要深度处于45~60 m,月间中心深度变化较小;3—6月作业区域集中于48.1亚区,兼捕鱼类出现的中心深度逐渐增加至100m以深;6—8月主要作业区域集中在48.3亚区,同时在48.2亚区也有部分捕捞活动,两区域中兼捕鱼类出现的平均深度均在6月份达到最大:其中,48.2亚区的平均深度为220.1 m,48.3亚区的平均深度为97 m。兼捕鱼出现的中心深度随水深变动而变化,平均水深达到400 m时兼捕鱼中心深度最大,为127.2 m。研究结果可为南极48渔区海域渔业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捕鱼类 相对重要性指数 时空分布 年际变动 南极48渔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辐射强迫加速近期冬春季青藏高原东部雪深消融速率
7
作者 廖舒洁 吴其冈 +2 位作者 孙冷 姚永红 户元涛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3-405,共23页
冬春季青藏高原东部平均雪深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大约20世纪90年代之前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之后为显著减少趋势。本文首先利用观测资料分析1960~1989年和1990~2014年两阶段青藏高原东部冬春季雪深与相关气象要素场(包括气温和降水)... 冬春季青藏高原东部平均雪深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大约20世纪90年代之前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之后为显著减少趋势。本文首先利用观测资料分析1960~1989年和1990~2014年两阶段青藏高原东部冬春季雪深与相关气象要素场(包括气温和降水)和大气环流条件等的趋势及其相互联系。其次选用CESM2模式的三套历史输出资料,包括:(1)全部外部辐射强迫、(2)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和(3)人为气溶胶辐射强迫等不同模拟方案,评估辐射强迫和北大西洋涛动(NAO)对两个阶段冬春季青藏高原东部雪深趋势的分别影响。观测分析表明,1990年以后冬季雪深减少趋势主要由地表气温升高和降雪减少共同导致,而春季雪深减少则主要由地表气温升高所致。对比分析观测和模拟雪深及其与大气变量趋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部辐射强迫或者单独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辐射强迫对1960~1989年间高原东部雪深增加趋势贡献较少,NAO大约解释49%的冬季雪深增加趋势,但对春季增加趋势贡献较少。全部辐射强迫导致青藏高原东部1990~2014年间显著增温,降雪减少,对后期冬春季雪深均持续减少有显著贡献,可以解释后期观测大约29%的冬季和82%的春季站点平均积雪减少趋势。其中温室气体强迫和气溶胶辐射强迫对高原增温均有显著贡献,共同导致冬春季高原东部雪深的减少。NAO指数下降趋势可解释1990~2014年青藏高原东部冬季积雪雪深减少的22%,但对春季雪深减少贡献较小。随着未来人为温室气体增加和气溶胶排放减少,预期高原东部增暖将进一步加剧,冬春季节高原东部雪深将持续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雪深 年代际变化 辐射强迫 北大西洋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异常与初冬我国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忠贤 王庭轩 +1 位作者 曾刚 邓伟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1143,共13页
本文基于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全国160站气温资料以及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 本文基于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全国160站气温资料以及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和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1951~2020年秋季(9~11月)北大西洋海温年际异常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初冬(12月)我国气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EOF的第一模态是纽芬兰岛东南部海温为负(正)距平,北大西洋副极地和副热带及其东部海温为正(负)距平的马蹄型海温模态,方差贡献率为20.5%。研究表明,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异常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初冬气温异常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模态呈正位相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初冬气温偏高,反之,我国大部分地区初冬气温偏低。进一步分析表明,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异常能够持续到初冬。当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呈正(负)位相时,初冬北大西洋副极地和副热带海温异常通过加热(冷却)异常能够引起局地对流层上层的辐散(辐合)运动,并且激发出南、北两支Rossby波列。其中,北支波列由北大西洋副极地向东北方向传播至巴伦支海附近,然后沿西伯利亚向东南方向传播至我国上空;南支波列由北大西洋副热带向东传播至我国上空。在南、北支波列的影响下,我国上空对流层上层出现异常辐合(辐散),与之伴随的异常下沉(上升)运动使得我国上空云量减少(增加),到达地表的短波辐射增加(减少),同时地表向低层大气传输的长波辐射增加(减少),在非绝热加热的作用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偏低)。利用NCAR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3(CAM5.3)模式模拟了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异常对初冬大气环流、辐射强迫和气温的影响,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表明该海温模态能够激发出遥相关波列,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异常,通过非绝热加热的作用影响我国气温异常的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海温 初冬气温 非绝热加热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汛期降水季节循环异常的典型特征及成因
9
作者 刘伯奇 段亚楠 +2 位作者 马双梅 高辉 施洪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3-747,共15页
北京地区汛期降水季节循环存在明显年际差异,对首都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基于1981—2022年北京地区20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观测数据,使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和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当地汛期降水季节循环异常时、空变化的... 北京地区汛期降水季节循环存在明显年际差异,对首都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基于1981—2022年北京地区20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观测数据,使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和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当地汛期降水季节循环异常时、空变化的典型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汛期降水的季节循环异常具有4种独立类型,可归结为“持续旱、涝”和“旱、涝急转”两种典型特征,分别占比45.2%和54.8%,其直接原因是日本海上空具有相当正压结构的环流异常。在持续旱、涝年,当日本海上空出现高压(低压)异常时,中纬度蒙古气旋和高空南亚高压异常耦合联动,局地盛行低空北风(南风)异常,抑制(促进)来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输送,降水持续偏少(偏多)。在旱、涝急转年,当7月日本海上空盛行低压(高压)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南移(北抬)时,北京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偏多);8月,伴随着蒙古气旋的异常加强(减弱),日本海上空转变为高压(低压)异常,北京地区降水随之异常偏多(偏少)。持续旱、涝型异常和热带外海温存在显著相关,而旱、涝急转型异常不仅与热带ENSO事件联系紧密,还和局地降水显著的10—30 d季节内振荡信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降水季节循环异常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 年际变化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指数对中国冬季气候变化表征能力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敖康顺 耿新 +1 位作者 张文君 王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89,共22页
利用1951—2022年ERA5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全国站点气温和降水资料,将33个常用的东亚冬季风(EAWM)指数划分为海陆差异类、高压特征类、大槽特征类、低层风场类、中高层风场类和综合类6类,按类别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线性变化... 利用1951—2022年ERA5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全国站点气温和降水资料,将33个常用的东亚冬季风(EAWM)指数划分为海陆差异类、高压特征类、大槽特征类、低层风场类、中高层风场类和综合类6类,按类别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线性变化趋势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就各指数对中国冬季气温、降水时空变化的表征能力以及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极涛动(AO)等气候系统主要内部变率的关系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显示:(1)在趋势变化方面,中国冬季气候暖湿化特征明显,但仅大槽特征类和综合类指数反映出季风的减弱趋势,其余类型指数则多呈现微弱的增强趋势,表明EAWM各子成员对当前全球变暖的响应存在差异;(2)在年际、年代际变化方面,EAWM指数主要表现为准4 a、准8 a和准16 a的周期振荡,基本都能刻画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EAWM的年代际减弱,对于21世纪第1个10年中期EAWM的年代际增强,考虑了南北气压差的海陆差异类指数以及高压特征类、大槽特征类和中高层风场类指数能较好表征;(3)在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变率的能力方面,除低层风场类指数外,各类指数表现良好,尤其是高压特征类指数的表征能力最佳,而在降水变率方面,高压特征类指数的代表性较差,低层风场类指数的指示意义最好;(4)在与气候系统主要内部变率的关系方面,大多数指数能较好反映ENSO与EAWM之间的关系,其中低层风场类指数的表征能力最好。而在反映AO与EAWM的关系上,则是高压特征类和大槽特征类指数的表现更佳。总体而言,除趋势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外,各类EAWM指数能够一致地反映中国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类别指数所表征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因此,在分析EAWM相关科学问题时应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指数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ENSO 北极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特征变化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鼎妍 李敏 +1 位作者 胡睿 谢玲玲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8,共15页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登陆热带气旋数据集,对秋季登陆广东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s)的时空特征和可能机制进行分析,并与夏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73年共76个TCs秋季登陆广东,占登陆总数的28.5%,...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登陆热带气旋数据集,对秋季登陆广东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s)的时空特征和可能机制进行分析,并与夏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73年共76个TCs秋季登陆广东,占登陆总数的28.5%,以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占主,且平均最大强度强于夏季。相比夏季,秋TCs更大比例(72.4%)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生成经纬度偏南、偏东;秋TCs的年均破坏潜力指标(power dissipation index,PDI)可达0.4×10^(7)m^(3)·s^(-2),与夏季相当;秋TCs登陆后比夏季更快消亡,移速更慢,PDI较小。秋TCs登陆数量长期变化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与夏季相当,登陆强度上升且上升速率为夏季1.8倍,移速减缓速率为夏季2.5倍,PDI下降速率明显弱于夏季。不同于夏季登陆TCs在拉尼娜年增多,秋TCs更易在厄尔尼诺年登陆广东;登陆广东秋TCs数与上一年冬春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指数相关系数达到0.3,并对后一年ENSO具有指示作用。秋TCs登陆频数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指数显著相关,1977—1996和1997—2016暖冷两个位相期,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68。对比有无秋TCs的环境场,发现南海北部海温暖异常时,其西北侧激发的气旋性引导气流利于TCs登陆广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登陆热带气旋 变化趋势 年际变化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土壤温度在中国东北盛夏降水年际分量预测中的关键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占梅 张井勇 杜振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9-1391,共13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东北夏季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对人类和自然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但是,目前东北夏季降水预测水平较低,远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求。中国东北汛期降水主要集中在盛夏(7~8月),其年际变率与年代际变率相当。本文聚焦在...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东北夏季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对人类和自然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但是,目前东北夏季降水预测水平较低,远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求。中国东北汛期降水主要集中在盛夏(7~8月),其年际变率与年代际变率相当。本文聚焦在分析春季土壤温度在中国东北盛夏降水年际分量预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中国东北盛夏降水年际分量与欧洲中东部春季土壤温度年际分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青藏高原东部和西亚东北部春季土壤温度年际分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春季关键区土壤温度异常对应下游地区盛夏土壤温度异常,从而引起东亚盛夏大气环流异常,高空西风急流偏强偏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进而造成中国东北水汽辐合与上升增强,引起中国东北盛夏降水增强。进一步采用欧洲中东部、青藏高原东部和西亚东北部春季土壤温度年际分量建立了中国东北盛夏降水年际分量的季节预测模型,1979~2021年留一法交叉检验时间相关系数在GLDAS-Noah、ERA5和CRA/Land三套数据中最高可达0.64,2012~2021年的后报试验时间相关系数在三套数据中最高可达0.78,表明春季土壤温度在中国东北盛夏降水年际分量预测中起到关键作用。研究成果能够为提高中国东北夏季降水预测提供科学基础,并易于应用到实际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夏降水异常 春季土壤温度 年际分量 季节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月华南气温的岭回归预测模型 被引量:3
13
作者 韩浦城 纪忠萍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0-492,共13页
该文研究5月华南气温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寻找海温前兆信号并探讨其影响气温的可能物理机制,建立5月华南气温的多元岭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5月华南气温异常偏高(偏低)年表现为乌拉尔山、东亚的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以及贝加尔湖附近... 该文研究5月华南气温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寻找海温前兆信号并探讨其影响气温的可能物理机制,建立5月华南气温的多元岭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5月华南气温异常偏高(偏低)年表现为乌拉尔山、东亚的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以及贝加尔湖附近的异常气旋(反气旋)环流,使东亚经向环流减弱(加强),冷空气活动减弱(加强);同时副热带高压在华南地区异常西伸(东退)和西南风减弱(加强)。海温前兆信号主要为前冬北大西洋三极子型、印度洋全区一致型,其中北大西洋海温前兆信号的相关性最强。北大西洋海温前兆信号为正(负)位相时,通过欧亚遥相关波列使经向环流减弱(增强)和冷空气活动减弱(加强),同时副热带高压在华南一带西伸(东退),有利于华南地区气温偏高(低)。利用前冬前兆信号所建立的5月气温多元岭回归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并对异常年份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月华南气温 年际变化 前兆信号 岭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关系的年代际减弱
14
作者 蒋圆圆 李忠贤 +1 位作者 倪东鸿 彭丽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1-891,共11页
基于1961—2020年Hadley海温资料、CN05.1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夏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关系的年代际变... 基于1961—2020年Hadley海温资料、CN05.1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夏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表明,当夏季北大西洋中纬度海温正(负)异常、副热带海温负(正)异常,即北大西洋偶极型(North Atlantic dipole,NAD)海温异常正(负)位相时,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增加(减少)。二者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发生年代际减弱。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961—1988年,夏季NAD海温异常可以激发从北大西洋出发沿欧亚中高纬向东传播的大气遥相关波列,在东亚上空产生反气旋/气旋环流异常。东亚反气旋/气旋环流异常引起长江流域上空气流垂直运动变化,并通过垂直运动引起的热力作用等,影响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的变化。而在1989—2020年,夏季NAD海温异常激发的欧亚中高纬大气遥相关波列强度减弱,东亚上空的反气旋/气旋环流异常的强度也相应减弱,从而使得NAD海温异常与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之间的联系减弱。NAD海温异常激发的欧亚中高纬遥相关波列强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的减弱可能与NAD海温异常振幅的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海表温度 北大西洋 长江流域 年际变化 年代际减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夏亚洲大陆上空急流变化的两类模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
15
作者 李双吟 张耀存 +1 位作者 黄丹青 况雪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5-904,共10页
基于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EOF分解方法揭示出1960-2019年7-8月亚洲大陆上空西风急流变化的两类主要模态,并利用合成方法研究了两类模态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及其气候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亚洲大陆上空西风急流变化的... 基于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EOF分解方法揭示出1960-2019年7-8月亚洲大陆上空西风急流变化的两类主要模态,并利用合成方法研究了两类模态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及其气候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亚洲大陆上空西风急流变化的第一模态为纬向风以急流轴为界南北的反位相变化,主要表现为急流整体的南北移动;第二模态为纬向风以青藏高原为界在东西方向上的反相变化,主要表现为急流轴的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向倾斜,该结论不同于以往大多数研究将第二模态定义为急流的强度变化。通过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分析发现,急流的南北移动对应南亚高压同步的南北移动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范围的变化,急流向南移动时,南亚高压脊线偏南,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南扩张,急流向北移动时则相反,该模态主要影响亚洲地区40°N以南的降水异常以及贝加尔湖一带、东亚和南亚的温度异常。第二模态即纬向风以青藏高原为界的反相变化主要伴随着南亚高压强度的东西振荡,急流轴呈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向倾斜时,南亚高压东侧(西侧)位势高度增强,该模态与西亚高纬度地区、中亚以及印度半岛的降水异常有关。此外,第二模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影响整个欧亚大陆的气温,并呈现双偶极子型的异常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西风急流 年际变率模态 青藏高原 大气环流异常 气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夏季极端高温日数年际变化的主要模态及产生机理
16
作者 尹秋超 王璐 +1 位作者 葛子安 高庆九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57-1673,共17页
本文基于1961~2017年中国逐日最高温度资料(CN05.1),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揭示了中国夏季极端高温日数(EHTD)年际变化的主导模态,探究了导致各模态形成的关键影响因子和相关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第一模态表现为横贯中国的纬向型... 本文基于1961~2017年中国逐日最高温度资料(CN05.1),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揭示了中国夏季极端高温日数(EHTD)年际变化的主导模态,探究了导致各模态形成的关键影响因子和相关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第一模态表现为横贯中国的纬向型分布,该模态主要与北极涛动(AO)有关。AO正位相时从北欧向南传播的罗斯贝波列加强横贯中国的纬向高压异常。(2)第二模态表现为经向偶极子型分布,该模态主要受从北大西洋向东亚地区传播的极地—欧亚型遥相关波列(POL)和赤道西太暖池区上升支加强局地哈德来环流的共同影响,使得华南地区(中国北方)受高压(低压)的控制。前两个模态的极端高温日数增加均与局地高压异常造成的降水减少引起的入射太阳短波辐射增加有关。(3)第三模态的分布集中在青藏高原,主要受从地中海向下游传播的纬向波列的影响。与该波列对应的环流异常一方面会造成水汽辐散、上升运动减弱,从而使得云量减少、向下的云—短波辐射增加,另一方面会造成大气增温、从而使得晴空向下的长波辐射增加,二者共同为极端高温日数增加提供有利条件。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夏季极端高温变化特征的认识,并为未来开展极端高温的季节预测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日数 年际变化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中纬度罗斯贝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区域海温对中国东部冬季雾日年际变化影响的对比研究
17
作者 岑琦胜 刘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3-1506,共14页
利用观测资料,发现中国东部冬季雾日数明显高于其余月份,且冬季雾日数的气候统计诊断变量分布不均匀,从而可将中国东部分为南、北方两个区域。又根据雾日数变化趋势的强弱,以及南北方间雾日数相关性的特点,可将冬季分为早冬(11-12月)和... 利用观测资料,发现中国东部冬季雾日数明显高于其余月份,且冬季雾日数的气候统计诊断变量分布不均匀,从而可将中国东部分为南、北方两个区域。又根据雾日数变化趋势的强弱,以及南北方间雾日数相关性的特点,可将冬季分为早冬(11-12月)和晚冬(次年1-2月)。通过分析早晚冬时南北方雾日与海表温度的关系发现,在早冬,南北方两区域的雾日都受热带太平洋区域海温显著影响;在晚冬,北方雾日受北大西洋区域海温影响显著,而南方仍受热带太平洋区域海温显著影响。通过分析环流发现,早冬时,热带太平洋区域海温的暖异常,有利于中低纬西太副高显著增强北抬,促使中高纬日本北部上空出现深厚的反气旋异常、西伯利亚高压明显减弱,从而使整个中国东部出现一致的偏南风异常,有利于南北方雾日都增加。在晚冬,热带太平洋对东亚中高纬地区的影响显著减弱,异常偏南风仅能维持在南方,仅使南方雾日偏多,并不能影响北方的雾日变化;而此时北大西洋区域海温暖异常通过波列的作用,对东亚中高纬地区的影响显著,使得北方地区受到异常东南风控制,有利于北太平洋水汽的输送,配合冬季气候态极强的下沉气流,大气层结相对稳定,使得北方地区雾日显著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冬季雾日 海表温度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功能性状对刈割与氮添加响应的年际间差异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旭 王佳智 +6 位作者 马文红 杨雨 李翔宇 王明臣 刘新亮 胡锦香 王永慧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89-2401,共13页
植物功能性状调控植物响应环境条件变化,但也因受其影响而具有生态系统间和年际间差异。本研究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4年的刈割与氮添加试验,分析探讨了植物功能性状对刈割与氮添加的响应及年际因素和试验处理对其的影响强度。研究对象包... 植物功能性状调控植物响应环境条件变化,但也因受其影响而具有生态系统间和年际间差异。本研究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4年的刈割与氮添加试验,分析探讨了植物功能性状对刈割与氮添加的响应及年际因素和试验处理对其的影响强度。研究对象包括羊草(Leymus chinens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3种优势植物的植株高度、叶面积、叶片碳氮含量等10种功能性状。结果表明,刈割显著降低了植物的植株高度,且刈割、氮添加及二者结合的处理均提高了植物叶片的氮含量并降低了碳氮比。然而,刈割和氮添加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可塑性影响很小。同时,研究发现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对处理的响应存在显著的年际间变异性,这主要是由于降水量年际差异的潜在影响。这表明,增强的降水量年际波动会增加预测植物功能性状和植物功能响应的难度,而考虑土地利用方式背景有助于实现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典型草原 植物功能性状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 养分富集 年际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球遥相关对东南亚低纬高原冬季降水年际变化影响的研究
19
作者 徐铭阳 曹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025,共15页
根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美国地质调查局与加州大学共同开发的气候灾害组融合站点(CHIRPS)月平均降水资料,以及全球降水气候项目提供的全球降水气候数据集(GPCP)月平均降水资料,利用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 根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美国地质调查局与加州大学共同开发的气候灾害组融合站点(CHIRPS)月平均降水资料,以及全球降水气候项目提供的全球降水气候数据集(GPCP)月平均降水资料,利用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冬季环球遥相关(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CGT)对东南亚低纬高原地区同期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CGT呈现方差贡献大致相当的两个主要模态,垂直方向上呈现相当正压结构,水平方向上的四个异常中心分别为位于地中海附近和印度半岛附近的负异常中心,以及位于阿拉伯半岛附近和东南亚低纬高原附近的正异常中心。CGT第一模态与东南亚低纬高原冬季降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当冬季CGT处于正位相时,欧洲西部、阿拉伯半岛西北部、阿拉伯海和东南亚低纬高原分别为异常“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控制。异常气旋东侧的西南风将增加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进入东南亚低纬高原的水汽输送,并在东南亚低纬高原地区辐合上升,最终促使东南亚低纬高原地区冬季降水偏多;反之,当冬季CGT处于负位相时,欧洲西部、阿拉伯半岛西北部、阿拉伯海和东南亚低纬高原为异常“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控制。异常反气旋东侧的东北风减弱了由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进入东南亚低纬高原的水汽,加之东南亚低纬高原处于异常辐散下沉区,最终导致东南亚低纬高原地区冬季降水偏少。东南亚低纬高原12月、1月和2月的降水与同期CGT之间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联系两者的关键物理过程与整个冬季的一致。典型个例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相关分析所揭示的环球遥相关影响东南亚低纬高原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关键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球遥相关 东南亚低纬高原 冬季降水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ngaloo Niño/Niña对华西秋雨异常的影响
20
作者 吴越 王顺久 +1 位作者 张绿夷 于浩慧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利用1979~2016年NOAA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CN05.1降水资料,首次研究了Ningaloo Niño/Niña与华西秋雨异常的联系,揭示了Ningaloo Niño/Niña与华西秋雨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在Ningaloo Ni... 利用1979~2016年NOAA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CN05.1降水资料,首次研究了Ningaloo Niño/Niña与华西秋雨异常的联系,揭示了Ningaloo Niño/Niña与华西秋雨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在Ningaloo Niño/Niña年秋季,副热带东印度洋地区海温将发生明显变化,在扣除ENSO信号影响后,Ningaloo Niño/Niña会导致华西秋雨雨量的变化,在Ningaloo Niño年雨量增多而在Ningaloo Niña年雨量减少。2)Ningaloo Niño(Niña)年秋季,副热带东印度洋地区海温升高(降低),致使南北半球中低纬经向环流异常进而导致华西地区上升(下沉)气流增强,南海地区向华西地区的水汽辐合增强(减弱),与此同时,赤道附近的纬向环流异常与北半球低纬到中高纬的经向环流异常联系紧密,导致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环流经向度加大(减小),为华西秋雨的增加(减少)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成果可为华西秋雨预测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ngaloo Niño/Niña 华西秋雨 年际变化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