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Limitary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inter-subjective system
1
作者 李文婷 《海外英语》 2017年第14期121-122,共2页
Throughout the past year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ranslators has always been overlooked. The invisibility was even taken as one of the standards of a good translator. However, great change happens, especially after th... Throughout the past year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ranslators has always been overlooked. The invisibility was even taken as one of the standards of a good translator. However, great change happens, especially after the"culture turn"in translation study and the role of the translators has been laid emphasis on. This kind of sharp change has led to two extreme thoughts on this issue: scholars choose either total invisibility or complete subjectiv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inter-subjective system, in which the subjectivity should be emphasized only with constraints. The other subjects in the inter-subjective system contribute to the restriction of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By writing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shes to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and balanced way of understanding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herefore, no matter analyz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r evaluating translation products, people will be more objective towards the role of transl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itary subjectivity INVISIBILITY inter-subjective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舞蹈的身体之维--基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国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8-173,198,I0003,共8页
身体是舞蹈的载体和基础,舞蹈最重要的是借助于身体这个媒介来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舞蹈真正以身体的“在世存在”为本源,相反,大多数舞蹈在本质上仅把身体当作通向精神、社会、情感、神灵、个人遭遇等等的工具而进行身体之外的意义的... 身体是舞蹈的载体和基础,舞蹈最重要的是借助于身体这个媒介来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舞蹈真正以身体的“在世存在”为本源,相反,大多数舞蹈在本质上仅把身体当作通向精神、社会、情感、神灵、个人遭遇等等的工具而进行身体之外的意义的表达。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提出了身体现象学理论,他反对将意识作为哲学的起点,而把身体作为认识的中心:“我”在“我”的身体中,“我”就是“我”的身体,身体是身—心的统一;我们通过身体存在于世,用我们的身体感知世界,其本质就是身体与身体、身体与世界的交织交错、互感互生。而舞蹈正是这种身体哲学的表达形式之一,是人类谋求共生共在的重要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 梅洛—庞蒂 身体主体 语言 身体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SDS Proximity-1及其在编队飞行小卫星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世练 张尔扬 《遥测遥控》 2003年第3期10-14,共5页
讨论近距离空间链路协议 Proximity- 1的层次结构和传输帧 Version- 3构成 ,分析包括 CCSDS标准包和用户自定义数据的数据业务及定时业务。针对编队飞行小卫星群的星间数据交换和自主测控 ,对 Proximity-
关键词 CCSDSProximity-1 编队飞行卫星群 星间链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塘桥社区启示录--转型背景中社区公共空间营造教学工作坊的参与进程及其思考 被引量:7
4
作者 言语 郭蓉春 徐磊青 《新建筑》 2018年第2期32-39,共8页
讨论了国内市民社会涌现、存量优化大背景下建筑教育的转型和社区营造的兴起,并以2016"行走上海"社区微更新之塘桥社区的参与式进程的全景式介绍为主线,对照前述时代背景剖析了此次参与式进程设计的关键框架及其推行的缘由。... 讨论了国内市民社会涌现、存量优化大背景下建筑教育的转型和社区营造的兴起,并以2016"行走上海"社区微更新之塘桥社区的参与式进程的全景式介绍为主线,对照前述时代背景剖析了此次参与式进程设计的关键框架及其推行的缘由。工作坊摸索并践行了一系列行动主义的步骤与理念,即参与式观察引导,参与式过程、工具、场景的设计与空间实践,完成场所实验等进程;秉持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格局意识,将自身嵌入行动者网络之中,将设计落实到近人尺度。从工具性与学科主体性的角度来说,参与过程设计、工具设计、场景设计是重中之重。讨论旨在为当下市民导向的城市治理与更新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希望对设计教育转型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培力 公众参与 批判的行动主义 社区营造 教学工作坊 互为主体 设计代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被试间相关性探究针刺治疗丘脑卒中后麻木患者的群体脑效应
5
作者 钱勋琦 陈星 +6 位作者 贾卫华 马燕红 宋蕾 吕秋艺 彭景 单之彧 张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48-155,共8页
目的探究针刺对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的疗效及群体脑效应。方法招募24例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患者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23名,对2组受试者进行每周3次、持续4周的形神共调针刺治疗,观察针刺前后麻木VAS量表评分变化... 目的探究针刺对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的疗效及群体脑效应。方法招募24例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患者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23名,对2组受试者进行每周3次、持续4周的形神共调针刺治疗,观察针刺前后麻木VAS量表评分变化。对2组受试者进行功能核磁共振扫描,并在扫描时进行针刺干预,分别采集静息态、针刺任务态和留针态3种状态下的血氧依赖水平数据,运用fMRIPrep、BrainIAK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被试间相关性(ISC),分别比较不同条件下2组受试者各脑区的ISC值。结果针刺治疗显著降低麻木VAS量表评分。静息状态下,2组受试者ISC值均未出现显著变化。针刺条件下,患者组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中央后回、左侧岛叶、左侧前扣带回、右侧额中回、右侧前扣带回脑区ISC值显著升高。留针条件下,对照组两侧中央前回部分脑区出现轻微负激活。患者组针刺态较静息态左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楔前叶、左侧中央后回、左侧岛叶、左侧前扣带回、左侧丘脑、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前扣带回ISC值显著升高。结论针刺能改善卒中后肢体麻木症状,并能在患者中引起一种特异性的群体激活模式,该模式涉及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丘脑、岛叶、前额叶、扣带回等区域。针刺可能通过激活感觉运动网络和皮质-丘脑-皮质环路增强对感觉信息的处理能力,同时调节中央执行网络和下行疼痛控制通路促进疼痛症状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丘脑卒中 肢体麻木 功能核磁共振 被试间相关性 群体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的音乐意义获取 被引量:6
6
作者 蒋方舟 杜伟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下,音乐的意义获取变得更为复杂而深刻。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发展,将其应用于音乐领域,揭示了音乐对个体情感共鸣和社会互动能力的深远影响。音乐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旋律与和声,而是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分...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下,音乐的意义获取变得更为复杂而深刻。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发展,将其应用于音乐领域,揭示了音乐对个体情感共鸣和社会互动能力的深远影响。音乐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旋律与和声,而是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分享与合作,构建情感共鸣的纽带。主体间性理论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策略,鼓励多元文化体验、社交媒体互动和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获取音乐的意义,促使其个体发展与社会融合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理论 音乐教育 音乐意义 音乐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如何话语?从互为主体性的建构谈起
7
作者 郑涵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129,I0003,共6页
研究旨在从互为主体性的角度探讨设计话语的建构与运作。首先通过对设计话语概念的厘清,明确设计话语存在的可能性。接续将设计话语置于互为主体性的脉络之中,以探讨设计话语的建构。最后,通过对设计话语的准确性、丰富性、延续性以及... 研究旨在从互为主体性的角度探讨设计话语的建构与运作。首先通过对设计话语概念的厘清,明确设计话语存在的可能性。接续将设计话语置于互为主体性的脉络之中,以探讨设计话语的建构。最后,通过对设计话语的准确性、丰富性、延续性以及创造性进行探讨,厘清设计话语的运作及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话语 互为主体性 主体间性 自我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问题及优化
8
作者 胡航 吴沂骏 《军事高等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30-36,107,共8页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思政必修课之一,当前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育人路径、课程评估等方面都存在优化空间。研究对上海10所高校2,708名“00后”大学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主体间性理论可以有效回应“00后”大学生对于高校“...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思政必修课之一,当前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育人路径、课程评估等方面都存在优化空间。研究对上海10所高校2,708名“00后”大学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主体间性理论可以有效回应“00后”大学生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群体期待,对促进课程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应创新建设“备课—磨课—讲课—评课”四步骤优化体系,全过程、全方位推动学生主体性的整体提升,进而打造新时代“师生主体间优质互动”型高校思政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形势与政策”课 学生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式“哪里是A,简直是B”的主观性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唐贤清 罗主宾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6-400,共5页
构式"哪里是A,简直是B"表示客观现实中的A与说话者心理预期存在反差,选择B时经常运用比喻、夸张、仿词、对比等修辞手段表达对A的主观评价。构式中"简直"与构式义相和谐并突显了构式的主观性,"哪里是A"... 构式"哪里是A,简直是B"表示客观现实中的A与说话者心理预期存在反差,选择B时经常运用比喻、夸张、仿词、对比等修辞手段表达对A的主观评价。构式中"简直"与构式义相和谐并突显了构式的主观性,"哪里是A"激活了构式的相互主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直 构式 主观性 相互主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 被引量:140
10
作者 郝文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21,共7页
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是主客体关系还是主体间关系是自为的,不是自在的。如果重视人与物的形式联系而不是本质联系,就会以形式逻辑认识问题,把认识和实践的指向性作为标准划分主客体,笼统地把作为对象的人与物都当作客体。如果重视人与人... 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是主客体关系还是主体间关系是自为的,不是自在的。如果重视人与物的形式联系而不是本质联系,就会以形式逻辑认识问题,把认识和实践的指向性作为标准划分主客体,笼统地把作为对象的人与物都当作客体。如果重视人与人的本质联系及其与物的本质区别,则会以哲学思维思考问题,把思想作为划分主客体的标准,把作为认识和实践者的人和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人都看作是主体。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与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有本质区别。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是非平等的,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是追求价值者的主体性,目的是单向的,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不仅是追求价值者的主体性,也是价值追求对象的主体性,目的是双向的。师生主客体关系的主体性的形成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单项和强制的,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主体性的形成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双向、交往和理解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对立和主客体对立的规律,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的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和谐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规律。因此,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建构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也不同于在师生主客体关系中建构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建构师生主体间关系应该遵循自我确认、指导学习、研究性教学、人文关怀、独特共在和全面发展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教师 主体 主体性 主体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否则”类连词的语法化梯度及其表现 被引量:23
11
作者 曹秀玲 张磊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21,共11页
"否则"类连词的内部构成和历史来源各不相同,经过语法化成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组篇章连接成分,因前后小句之间语义关系的复杂性备受学界关注,但辞书对这组词几乎是互训的。事实上,"否则"类连词之间既有共... "否则"类连词的内部构成和历史来源各不相同,经过语法化成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组篇章连接成分,因前后小句之间语义关系的复杂性备受学界关注,但辞书对这组词几乎是互训的。事实上,"否则"类连词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这种异同来源于历史上各词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由于语法化进程不同,"否则"类连词各成员在共时层面上语义功能呈现梯度分布状态,而语义功能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主观性增强,具体表现是"否则"类篇章对假设小句依存度降低、前后相对次序自由化、与话语标记的结合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则”类连词 语法化 主观性 交互主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乡建参与者的主体融合与共生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海彬 吴晓倩 张海琳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5期126-133,共8页
近些年来,由于艺术的“社会介入性”逐渐受到各界关注,艺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和嵌入乡村振兴之中。“艺术乡建”的不同参与者基于自身的需要及利益和环境的重构性,以不同的主体身份与其进行对话与互动。在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 近些年来,由于艺术的“社会介入性”逐渐受到各界关注,艺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和嵌入乡村振兴之中。“艺术乡建”的不同参与者基于自身的需要及利益和环境的重构性,以不同的主体身份与其进行对话与互动。在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政府成为艺术乡建纵向的上层主体,依循一种内在逻辑进行乡村治理和城乡边界融合的多维调度;艺术家、各类社会机构等其他横向外部参与主体,有其“介入”与“融入”的路径差异;本地村民在艺术乡建中拥有天然的内生动力,其主体性地位也在不断地被强化。明晰当前艺术乡建不同参与者的动因和逻辑,对其“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进行综合把握,提升其主体的能动性,以理性对话方式使其回归价值理性,可以形成艺术乡建多元主体理想的共生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主体 主体间性 价值理性 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扭曲的交流”:社交媒体时代假新闻现象的三重批判 被引量:12
13
作者 骆正林 曹钺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8年第4期80-89,共10页
社交媒体时代,假新闻的概念所指、生产方式及社会影响,均与大众传播时代表现出本质的不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新旧媒介作为技术座架的差异。研究将假新闻放置在人类交流的视野中,探究其与社交媒体的关系,并从主体性、主体间性与人机关系... 社交媒体时代,假新闻的概念所指、生产方式及社会影响,均与大众传播时代表现出本质的不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新旧媒介作为技术座架的差异。研究将假新闻放置在人类交流的视野中,探究其与社交媒体的关系,并从主体性、主体间性与人机关系三个维度展开批判,得出如下结论:认知心理层面,假新闻通过一系列文本话语策略对公众实施"远距离操纵",撩拨社会情绪,刺激态度分化以瓦解理性共识;生产关系层面,假新闻规模产业剥削数字劳工,加深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商品化;人机交互层面,机器不仅成为交流过程中的普遍中介,而且自身也成为参与者。机器人假新闻将前两种隐喻的消极后果推进到极致的同时,也造成人类主体性地位的陨落与主体间关系的迷失。社交媒体作为一项技术,为人类敞开的是一个爱欲扩张、事实退场、信息商品化加剧、虚拟与现实生活混淆的世界,其致命弱点在于无法保证沟通与互动的真实性。而它遮蔽的恰是被传播研究长期忽视的"身体"问题。因此,研究认为"重拾交谈"可以视为抵抗假新闻对日常生活干扰的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新闻 社交媒体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人机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间性”的精品课程评价系统及其构建 被引量:7
14
作者 韩艺 陶珊珊 郭鹏飞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5-112,共8页
精品课程评价是一个多主体间参与互动并协同增效的"主体间性"过程。"主体间性"视角不但为洞悉传统精品课程评价存在的一元主体主导、师生参与不足、协商交流不够、评价与改进脱节等问题提供了分析透镜,而且为构建... 精品课程评价是一个多主体间参与互动并协同增效的"主体间性"过程。"主体间性"视角不但为洞悉传统精品课程评价存在的一元主体主导、师生参与不足、协商交流不够、评价与改进脱节等问题提供了分析透镜,而且为构建起有效的精品课程评价系统提供了可行路径。为此,在构建"主体间性"的精品课程教学评价系统SPR模型的基础上,文章形成包括4个评价维度、15个评价基面、44个评价影响因子的指标体系,经Delphi法确定指标权重后,基于AHP层次分析的实证过程,在证明了指标信度和效度的同时,得出各层级指标的总排序权重,反映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中的对话沟通、"教学方法"中的"互动式教学"备受重视,"主体间性"评价需求提升。文章基于实证研究结论的省思可得,"主体间性"的课程教学评价系统的践行离不开理念、制度、机制和平台等条件的构建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品课程评价 主体间性 互动式评价 SP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造力测评中的评分者效应 被引量:4
15
作者 韩建涛 刘文令 庞维国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1-180,共10页
创造力测评中的评分者效应(ratereffects)是指在创造性测评过程中,由于评分者参与而对测评结果造成的影响。评分者效应本质上源于评分者内在认知加工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其评分结果的差异。本文首先概述了评分者认知的相关研究,以及评分... 创造力测评中的评分者效应(ratereffects)是指在创造性测评过程中,由于评分者参与而对测评结果造成的影响。评分者效应本质上源于评分者内在认知加工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其评分结果的差异。本文首先概述了评分者认知的相关研究,以及评分者、创作者、社会文化因素对测评的影响。其次在评分结果层面梳理了评分者一致性信度的指标及其局限,以及测验概化理论和多面Rasch模型在量化、控制该效应中的应用。最后基于当前研究仍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化评分者认知研究、整合不同层面评分者效应的研究,以及拓展创造力测评方法和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分者效应 创造力 主观评分 评分者认知 评分者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重趋势系数模糊优选法在供水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学森 王本德 +1 位作者 凌贤长 周惠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8-141,共4页
为了实现跨流域调水系统中供水方案的合理选取,针对现有的模糊优选模型,通过引入评价指标的权重趋势系数,将主观权重与系统客观发展趋势有机结合,并考虑权重趋势系数对主观权重的修正,建立一个评价与优选跨流域调水系统供水决策方案的... 为了实现跨流域调水系统中供水方案的合理选取,针对现有的模糊优选模型,通过引入评价指标的权重趋势系数,将主观权重与系统客观发展趋势有机结合,并考虑权重趋势系数对主观权重的修正,建立一个评价与优选跨流域调水系统供水决策方案的模糊识别模型.实际工程应用表明,所建立的模糊识别模型与相应的评价方法可行、实用,既考虑了决策者主观意愿、又考虑了事物的客观发展趋势,因而使方案优选结果更切合实际,并容易据水资源系统的未来供水需求实时修正评价指标的权重趋势系数,以优选出符合用水发展趋势的最优方案,该方法很好扩展与充实了只单纯考虑主观权重的现行供水方案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流域调水系统 主观权重 客观发展趋势 供水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交互)主观性表达的句法位置 被引量:16
17
作者 完权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2,共10页
海外学者曾根据法语、英语语料提出跨语言的(交互)主观性表达的位置不对称假说。本文首先确立判别交互主观性的原则,再依据现代汉语语料全面考察了针对该假说的正反两方面例证,包括对应词的句法语义表现和对位置敏感的其他典型词例。事... 海外学者曾根据法语、英语语料提出跨语言的(交互)主观性表达的位置不对称假说。本文首先确立判别交互主观性的原则,再依据现代汉语语料全面考察了针对该假说的正反两方面例证,包括对应词的句法语义表现和对位置敏感的其他典型词例。事实表明,汉语(交互)主观性的表达并不依赖特定的位置。据此,文末提出一个替代性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主观性 (交互)主观化 句法位置 不对称 标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 被引量:24
18
作者 潘德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273-277,280,共6页
现代诠释学各流派之间的的差异,根源在于对诠释的目标、诠释的主体与对象及其关系上的认识差异。对诠释的主体性的安顿乃是诠释学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在现代诠释学形成之前,因强调解释的客观性而要求排除理解过程中的主观性因素。施莱尔... 现代诠释学各流派之间的的差异,根源在于对诠释的目标、诠释的主体与对象及其关系上的认识差异。对诠释的主体性的安顿乃是诠释学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在现代诠释学形成之前,因强调解释的客观性而要求排除理解过程中的主观性因素。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继承了这一观点,并且为保证理解的准确性与和谐一致性,将心理学引入了诠释学。理解被视为主观地重建客观的过程。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变革使诠释学摆脱"客观知识"的束缚而彻底转向"意义"问题提供了本体论基础,诠释学本身也由理解的方法理论扩展为本体论学说。理解不惟是把握文本的方式,而且直接就是人的存在状态。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最终将被理解对象主体化,完成了诠释学从传统的注重"主-客体"关系的认知模式到"主体间"的理解模式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文本 理解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物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及其教育意蕴 被引量:6
19
作者 安世遨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7,共7页
人物主体间性实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与整全,建构了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物主客间性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而人物主体间性则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之道。人物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道法自然”的宇宙根本... 人物主体间性实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与整全,建构了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物主客间性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而人物主体间性则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之道。人物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道法自然”的宇宙根本法则、“关系本体”的先验之根、“众生平等”的万物主体性、“人物共生”的生存之道以及“人物感通”的人类情怀。确立人物主体间性,就为教育确立了一种新的自然伦理向度,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人”的人学理念,并有利于建构一种新的生态教育观和培养人“天地境界”的美学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间性 主体间性 人物主体间性 自然伦理 生态人 生态教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主体间性视野下党的群众路线 被引量:16
20
作者 阮超群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8-333,共6页
党的群众路线本质上是党的主体系列和人民群众主体系列的主体间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分解为:群众路线的认知主体间性、生存主体间性、伦理主体间性、实践主体间性。群众路线认知主体间性为群众路线提供源源不断的理性力量;生存主体间性为... 党的群众路线本质上是党的主体系列和人民群众主体系列的主体间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分解为:群众路线的认知主体间性、生存主体间性、伦理主体间性、实践主体间性。群众路线认知主体间性为群众路线提供源源不断的理性力量;生存主体间性为群众路线提供目标力量;伦理主体间性为群众路线提供道德力量;实践主体间性是群众路线的具体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中国共产党 群众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