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石家及遇村遗址性质与相关问题
1
作者 杜博瑞 王永安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66,共10页
石家及遇村遗址是陇东地区首次发现的两周时期大型聚落。该遗址经历了单一墓地、城址功能完备、城址衰落三个阶段。根据墓葬特征可以看出,该遗址一直以周文化为主导,并在不同阶段与殷移民、西戎、秦等人群进行交往。春秋早期伊始,该地... 石家及遇村遗址是陇东地区首次发现的两周时期大型聚落。该遗址经历了单一墓地、城址功能完备、城址衰落三个阶段。根据墓葬特征可以看出,该遗址一直以周文化为主导,并在不同阶段与殷移民、西戎、秦等人群进行交往。春秋早期伊始,该地区成为周余民人群的重要聚居地。基于此,我们可以对陇县边家庄墓地族属与陇东地区周、秦、戎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及遇村遗址 演进 周余民 族群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在场的互嵌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新疆南疆阿合奇县良种场的田野调查
2
作者 马治龙 罗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6,共11页
文章基于新疆南疆阿合奇县良种场的田野调查,从国家在场角度呈现了一个国营良种繁育场的建设过程及各族群众迁移汇聚中互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发现,良种场各族群众在互嵌格局中形成了经济上互利互惠、社会上交融共生、文化上交流共... 文章基于新疆南疆阿合奇县良种场的田野调查,从国家在场角度呈现了一个国营良种繁育场的建设过程及各族群众迁移汇聚中互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发现,良种场各族群众在互嵌格局中形成了经济上互利互惠、社会上交融共生、文化上交流共享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态,团场体制塑造的集体记忆进一步延续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达成了个体之间、个体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国家在场是良种场这类国营农牧场互嵌格局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推动力,良种场的个案为南疆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格局 国家在场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视界中的族际交往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新平 徐艳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89-92,共4页
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对其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深入访谈,揭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族际交往的现状及其对族际交往影响因素的态度,从而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对其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深入访谈,揭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族际交往的现状及其对族际交往影响因素的态度,从而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在他们看来,民族属性不是影响因素,他们很乐意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同学交往,但是由于环境、宗教等原因的影响,在族际婚恋的问题上则比较谨慎。他们积极支持有利于族际交往的各种措施,反对不利于族际交往的阻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少数民族大学生 族际交往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民族良性互动的构筑与赓续:基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模态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马伟华 方浩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102,共9页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各民族社会实践相交互、社会资源相嵌入的新型动态结构。交互性和嵌入性是其核心的模态,分别指涉多民族社会实践互动中的知识规则和社会要素互动中的依赖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实质上是一个具有良性互动规律的有机体,...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各民族社会实践相交互、社会资源相嵌入的新型动态结构。交互性和嵌入性是其核心的模态,分别指涉多民族社会实践互动中的知识规则和社会要素互动中的依赖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实质上是一个具有良性互动规律的有机体,而非静态的、单向的、分隔的结构系统。它不仅依靠经济和生活体系构筑了各民族的经济纽带和生活规范,支撑起团结互信的基石和共赢共享的目标;还通过组织和文化机制赓续了多民族的组织规范和意义纽带,强化了协商动员的保障机制和关联涵化的维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 城市民族事务治理 嵌入性 社会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与灾变:我国北方沙地粮食作物兴衰历史的启示——以沙米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国君 曾凡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3-13,共11页
历史上,沙米是我国北方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粮食作物,分布面积十分广阔,曾经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粮食安全和沙地生态系统维护,做出过积极贡献。秦汉以降,在农、牧民族长期频繁的族际"拉锯战"中,固定农耕观念逐渐代替了... 历史上,沙米是我国北方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粮食作物,分布面积十分广阔,曾经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粮食安全和沙地生态系统维护,做出过积极贡献。秦汉以降,在农、牧民族长期频繁的族际"拉锯战"中,固定农耕观念逐渐代替了畜牧思想,使得沙米退变为"贱谷""野谷"。由此兴起的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不能很好地与干旱草原生态环境相互兼容,从而引发了草原沙化灾变面积的扩大。总结其间的经验与教训,对今天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的维护,粮食安全建设可望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米 草原沙化 族际互动 沙地粮食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民族走廊族际经济互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军 袁丽红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2年第3期102-111,155,共11页
南岭民族走廊族际经济互动主要包括市场型与互惠型两种模式,是经济意义与文化意义的有机统一。从经济视角看,族际经济互动实现了不同群体之间生产生活资料的互补,其内在驱动力是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这是由不同民族群体对物品需求的... 南岭民族走廊族际经济互动主要包括市场型与互惠型两种模式,是经济意义与文化意义的有机统一。从经济视角看,族际经济互动实现了不同群体之间生产生活资料的互补,其内在驱动力是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这是由不同民族群体对物品需求的多元性及所处生态环境制约所决定的;从文化视角看,经济交往是族际间最基本、最重要的交往方式,其蕴含着交往双方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尊重与价值认同,从而进一步促进族际间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与融合发展;同时,南岭民族走廊族际经济互动对“一带一路”建设及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民族走廊 族际经济互动 文化价值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际互惠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逻辑与功能——基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诗谣 刘小珉 吴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30,共8页
“族际互惠”作为多民族地区社会支持的一个方面,呈现于怒江州各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与文化等诸多领域。就族际互惠的形成机制而言,族际共同性基础上的差异性、个体对自我经济利益的追求、共享文化传统的延续、国家权力的运作以及“大致等... “族际互惠”作为多民族地区社会支持的一个方面,呈现于怒江州各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与文化等诸多领域。就族际互惠的形成机制而言,族际共同性基础上的差异性、个体对自我经济利益的追求、共享文化传统的延续、国家权力的运作以及“大致等价的交换”的道德规范为怒江各族提供了多重支撑。作为一种柔性社会联结纽带的“族际互惠”,可以使更多民族的异质性个体之间形成高度整合与有机社会团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是基于各民族间广泛深入的互惠关系得以发生、维系和深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族际互惠 实践 怒江各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部地区高校汉族大学生族际交往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黄俊霖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0,共5页
随着东部地区高校在西部地区的扩招,大量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东部地区高校,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族际交往之间而产生的矛盾也随之凸显。通过采用MAXQDA质性分析软件对来自广东L大学的16名汉族大学生的访谈文本分析发现,存在个体... 随着东部地区高校在西部地区的扩招,大量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东部地区高校,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族际交往之间而产生的矛盾也随之凸显。通过采用MAXQDA质性分析软件对来自广东L大学的16名汉族大学生的访谈文本分析发现,存在个体认知结构、族际文化符号以及族际接触媒介影响族际接触的频率,进而影响东部地区高校汉族大学生族际交往的态度。因此,东部地区高校应积极开展个体认知结构的引导,加强民族文化符号意义的渗透,增强族际交往交融平台的建设,进而改善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族际交往交流态度、创建和谐校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地区高校 汉族大学生 族际交往态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越多重边界的共生、互动与融合——川甘交界郎木寺的族际互动与民族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朱金春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93,共9页
地处川甘交界区域的郎木寺跨越着地理、行政、生态的多重边界,且民族与宗教的存在也使其存在着社会文化上的族群与宗教边界,在这一多重边界的空间区域内,回藏民族展开着频繁密切的交往,并实现着跨越多重边界的共生、互动与共融。本文以... 地处川甘交界区域的郎木寺跨越着地理、行政、生态的多重边界,且民族与宗教的存在也使其存在着社会文化上的族群与宗教边界,在这一多重边界的空间区域内,回藏民族展开着频繁密切的交往,并实现着跨越多重边界的共生、互动与共融。本文以多重边界的视野考察川甘郎木寺地区的回藏等民族互动,呈现其如何在多维的交往中展开着跨越生态边界的生计互补与经济共生、跨越行政边界的资源竞争与利益共享、跨越族群边界的社会互动与文化融合、跨越宗教边界的适应与调适,实现着郎木寺地区民族关系的和谐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木寺 边界 族际互动 民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山县汉族鞭炮生产与族际互动研究
10
作者 余丽 郭周卿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5期135-143,共9页
清雍乾时期“改土归流”后在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安屯设堡,大批汉族移民迁居雷山县,并传承了汉族鞭炮生产技艺。此后,鞭炮成为汉族与当地苗族互动的一种技术性商品。通过对雷山县屯堡村落南屏村和治安村的田野考察,探讨... 清雍乾时期“改土归流”后在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安屯设堡,大批汉族移民迁居雷山县,并传承了汉族鞭炮生产技艺。此后,鞭炮成为汉族与当地苗族互动的一种技术性商品。通过对雷山县屯堡村落南屏村和治安村的田野考察,探讨鞭炮生产与地方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鞭炮生产既满足汉族社会的需求,也融入苗族社会中。正是因为苗族民众是鞭炮消费的一个很大市场,汉族才得以传承了炮竹技艺,使得鞭炮成为苗汉民族互动的重要媒介。自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末,鞭炮生产一直是汉族家庭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受家庭劳动力人数、鞭炮制作技艺、鞭炮市场环境等因素制约,鞭炮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分层;此外,鞭炮生产也成为当地婚姻流向的重要考量。作为外来物的鞭炮成为苗汉之间建立关系的重要桥梁,为屯堡汉族更好地融入异乡社会提供持久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山县 汉族移民 鞭炮生产 市场 族际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羊育肥与族际互动: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共生互惠共同体的生成
11
作者 朱金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5-96,共12页
牛羊育肥作为农牧结合地带的一种特色产业,不仅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而且串联起不同区域与环节过程中的各个民族,将之编织到同一个有机的经济社会网络之中,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青海循化的牛羊育肥产业在牛... 牛羊育肥作为农牧结合地带的一种特色产业,不仅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而且串联起不同区域与环节过程中的各个民族,将之编织到同一个有机的经济社会网络之中,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青海循化的牛羊育肥产业在牛羊贩运、育肥、屠宰、出售等各个阶段中,撒拉族、藏族、回族、汉族等民族都存在着广泛且深入的交往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跨区域跨民族的互惠互助关系。牛羊育肥所推动形成的多民族共生互惠关系,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树立了典型案例,对当前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羊育肥 农牧交错 族际互动 共生互惠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多民族社区的文化共生机制研究——以铜鼓镇苗、侗、汉民族的文化互动为例
12
作者 祁进玉 吴寒婵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6期60-70,共11页
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已成为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地处西南地区的贵州省黔东南州铜鼓镇作为典型的多民族互嵌社区,当地的汉族、苗族与侗族长期毗邻共存,在长期的交往交流过程中,不同民族通过持续的文化互动逐步构建起... 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已成为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地处西南地区的贵州省黔东南州铜鼓镇作为典型的多民族互嵌社区,当地的汉族、苗族与侗族长期毗邻共存,在长期的交往交流过程中,不同民族通过持续的文化互动逐步构建起跨民族的社会联结,并在维持文化边界的基础上实现了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对铜鼓镇的研究表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是多民族互嵌社区构成的前提,而民族间的生计耦合、仪式共践以及社区共治推动了多元文化共生结构的形成,使民族文化符号逐步实现共享。在此基础上,通过营造公共空间、生成文化深层共享模式以及构建跨民族经济文化产业链可进一步巩固多元文化的互嵌共生,在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同时使多元文化达到深度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互动 文化共生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