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电站综合智能组件探讨 被引量:52
1
作者 张斌 倪益民 +3 位作者 马晓军 陈丽红 徐石明 黄国方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91-94,共4页
综合智能组件的研究对于高压设备智能化和智能电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实际情况,介绍了综合智能组件的概念和研究意义。以110kV变压器综合智能组件为例,分析了综合智能组件在智能变电站中承担测量、控制、监... 综合智能组件的研究对于高压设备智能化和智能电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实际情况,介绍了综合智能组件的概念和研究意义。以110kV变压器综合智能组件为例,分析了综合智能组件在智能变电站中承担测量、控制、监测、计量、保护功能的融合设计模式及其网络结构和功能架构。探讨了变压器综合智能组件当前的功能架构和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变电站 综合智能组件 状态监测 变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集成方案讨论 被引量:113
2
作者 倪益民 杨宇 +3 位作者 樊陈 郭艳霞 窦仁晖 黄国方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4-199,共6页
随着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应用的日趋成熟,将现有二次设备按照需求进行集成整合将是今后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趋势。对智能变电站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设备的集成方案进行了讨论,重点针对过程层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集成方案进行了分析;对间... 随着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应用的日趋成熟,将现有二次设备按照需求进行集成整合将是今后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趋势。对智能变电站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设备的集成方案进行了讨论,重点针对过程层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集成方案进行了分析;对间隔层保护装置、集中式测控装置、多功能测控装置、智能组件、故障录波和网络分析仪集成等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述;对站控层一体化监控系统的集成进行了讨论。结合当前工程实际应用情况,提出在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试点应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集成装置、保护测控集成装置较为可行,为今后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备集成 IEC 61850 一体化监控系统 合并单元 智能组件 智能变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压器状态监测组件功能整合研究和性能提升设计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小铭 王煜 +2 位作者 饶丹 张鹏 李云龙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30-135,共6页
传统变压器状态监测组件IED较多,信息交互复杂,装置误报警率高,系统可靠性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整合型变压器状态监测智能组件性能提升方案。通过对在线监测装置的硬件和软件功能集成及油色谱装置的优化设计,可有效减少变压器状... 传统变压器状态监测组件IED较多,信息交互复杂,装置误报警率高,系统可靠性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整合型变压器状态监测智能组件性能提升方案。通过对在线监测装置的硬件和软件功能集成及油色谱装置的优化设计,可有效减少变压器状态监测组件的IED数量和提高系统可靠性。基于Xenomai的Linux实时系统的研究,结合嵌入式SQLite数据库和Web Service应用技术,实现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的采集功能集成化和诊断流程标准化设计。所设计的智能组件整合了油色谱在线监测、铁心接地电流监测和特高频(UHF)局部放电监测等监测功能,已在重庆220 kV虎啸智能变电站中得到应用,效果良好,充分体现了未来智能监测组件向结构紧凑化、通信标准化和状态可视化的方向发展,具备较好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整合 状态监测 变压器智能组件 油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软构件模型的农业智能系统平台 被引量:12
4
作者 赵春江 吴华瑞 +3 位作者 杨宝祝 孙想 王纪华 顾静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0-143,共4页
详细分析了农业智能系统平台的软构件构造流程,提出了一种面向构件设计的自适应软总线模型,依据模型可以进行系统功能构件的组装和组装推导。建立了一个可扩展、可裁减的公共构件底层框架,该框架对构件的接口、约束和交互协议进行了描述... 详细分析了农业智能系统平台的软构件构造流程,提出了一种面向构件设计的自适应软总线模型,依据模型可以进行系统功能构件的组装和组装推导。建立了一个可扩展、可裁减的公共构件底层框架,该框架对构件的接口、约束和交互协议进行了描述,并通过XML格式提供构件扩展机制。在框架研究基础上,开发了一个构件化农业智能系统平台,为农业信息技术人员提供了统一规范、方便快捷的二次开发环境,可显著提高农业智能系统的开发质量,并缩短系统开发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智能系统 开发平台 构件 自适应软总线模型 软件重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敏捷化CAPP系统建模与实现方法 被引量:5
5
作者 戈鹏 殷国富 高伟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4-188,共5页
将敏捷制造的理念引入CAPP系统的建模之中。分析了传统CAPP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智能组件技术的敏捷化CAPP系统体系结构,总结了智能组件应具有的特性,并对体系中的智能组件进行了分类研究。讨论了敏捷化CAPP系统与企业资源、CAD、PDM的... 将敏捷制造的理念引入CAPP系统的建模之中。分析了传统CAPP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智能组件技术的敏捷化CAPP系统体系结构,总结了智能组件应具有的特性,并对体系中的智能组件进行了分类研究。讨论了敏捷化CAPP系统与企业资源、CAD、PDM的集成模式,以及工艺设计方法的扩展模式,并给出了敏捷化CAPP系统的软件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组件技术 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 敏捷 软件体系结构 集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并联智能电池组件的分布式直流电源系统 被引量:8
6
作者 史丽萍 柳狄 +1 位作者 李明浩 宗哲东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2-615,共4页
针对十堰郧县220 kV变电站采用就地布置二次设备预制舱的布置方案,紧密结合一体化电源技术特点,提出选用新型的分布式直流电源系统,采用并列蓄电池组方案,对该技术方案的可靠性进行论述。结合并列蓄电池方案以及新型蓄电池技术发展热点... 针对十堰郧县220 kV变电站采用就地布置二次设备预制舱的布置方案,紧密结合一体化电源技术特点,提出选用新型的分布式直流电源系统,采用并列蓄电池组方案,对该技术方案的可靠性进行论述。结合并列蓄电池方案以及新型蓄电池技术发展热点,提出选用磷酸铁锂蓄电池并对该种蓄电池进行选型论证。对常规铅酸蓄电池的直流电源系统及采用磷酸铁锂的分布式直流电源系统进行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比较,发现新方案更加经济可靠,最终确定了本站一体化电源系统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智能电池组 磷酸铁锂蓄电池 一体化电源 全寿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数据库工具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邓铁清 杨文婷 +1 位作者 何久田 周堤基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76-279,共4页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个智能数据库支持工具FoxPert的设计与实现技术.该工具立足于主流数据库系统,采用一种增强的松耦合结构实现了FoxPro,Oracle与知识表示语言CLIPS(Clanguageintegrated...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个智能数据库支持工具FoxPert的设计与实现技术.该工具立足于主流数据库系统,采用一种增强的松耦合结构实现了FoxPro,Oracle与知识表示语言CLIPS(Clanguageintegratedproductionsystem)的无缝连接.它在体系结构、集成平台、集成方向和集成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技术特点,已在不同部门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软件 数据库 系统集成 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场智能测控仪表软件组件集成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袁爱进 唐明新 +4 位作者 乔毅 杨国勋 苏晓达 陈晓侠 劭力耕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9-271,276,共4页
本文以“SHCAN2 0 0 0型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开发为背景 ,探讨了现场智能测控仪表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组态原理、扩充方法等软件组件集成技术的重要内容。本软件组件集成技术已在调节器、巡检仪、积算器、PL C等近 2
关键词 软件组件集成技术 组态软件 智能仪表 现场总线仪表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NN和IGS的铅锌烧结块成分智能集成预测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春生 吴敏 佘锦华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6-320,共5页
针对复杂的烧结块成分预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过程神经网络和改进灰色系统的铅锌烧结块成分智能集成预测模型.首先利用过程神经网络可充分表达时间序列中时间累积效应、灰色系统可弱化数据序列波动性的特点,分别对烧结块成分进行预测,然... 针对复杂的烧结块成分预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过程神经网络和改进灰色系统的铅锌烧结块成分智能集成预测模型.首先利用过程神经网络可充分表达时间序列中时间累积效应、灰色系统可弱化数据序列波动性的特点,分别对烧结块成分进行预测,然后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一种确定各预测模型加权系数的熵值递推算法,通过对两个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加权集成,获得更加准确的铅锌烧结块成分预测结果.结果表明,智能集成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单一预测模型,能有效地对烧结块成分进行预测,满足了配料计算对预测精度和数据完备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烧结过程 成分预测 过程神经网络 改进灰色系统 信息熵 智能集成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脸签名在智能化办公系统中的身份认证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文红 周忠丽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73-1377,共5页
为了提高基于网络的智能化办公系统特别是敏感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使用人脸识别作为智能化办公系统的身份认证方法。采用多部件融合的人脸识别算法,将人脸图像分成一系列基元部件,从中选取选择出具有统计最优的部件集合,提取其局部二值模... 为了提高基于网络的智能化办公系统特别是敏感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使用人脸识别作为智能化办公系统的身份认证方法。采用多部件融合的人脸识别算法,将人脸图像分成一系列基元部件,从中选取选择出具有统计最优的部件集合,提取其局部二值模式(LBP)直方图特征,通过对应的线性判别分析(LDA)变换矩阵得到LDA变换后的特征,作为每个部件的最终特征,并用求和的方式实现部件的相似度融合。将此算法应用于智能化办公系统的身份注册与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精度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识别 身份认证 多部件融合 智能化 办公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智能集成链群体系结构的研究
11
作者 钱旭 彭苏萍 +1 位作者 宁书年 李郴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2004年第4期493-495,共3页
一个知识点是企业生产智能信息集成系统的一个基本调用单位,企业生产单元在系统智能协同链群组建时可以按照自己的生产协同需求调用合适的知识点以构成智能型生产单元(生产管理网软节点知识点),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协同需求删除不合适(或过... 一个知识点是企业生产智能信息集成系统的一个基本调用单位,企业生产单元在系统智能协同链群组建时可以按照自己的生产协同需求调用合适的知识点以构成智能型生产单元(生产管理网软节点知识点),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协同需求删除不合适(或过时)的知识点。各生产单元以知识点的形式分布于物理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网络(环节)的各个端点。知识点是由若干智能元(或称智能元类)构成。智能元是组成知识点的基本单位,是对一条知识的模式描述与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协同链群 知识集成 生产单元 知识点 知识协同 智能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M+GIS的运营重载铁路隧道快速建模与信息集成技术 被引量:11
12
作者 魏兴国 柴金飞 李尧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8-121,共4页
目前各类BIM(建筑信息模型)建模软件中隧道构件库仅具有存储和展示管理功能,无法与实际构件后期应用进行信息交互,极大影响了构件库的应用价值。本文首先确定了隧道构件的编码方式,然后探讨了运营重载铁路隧道BIM快速构建技术和基于BIM+... 目前各类BIM(建筑信息模型)建模软件中隧道构件库仅具有存储和展示管理功能,无法与实际构件后期应用进行信息交互,极大影响了构件库的应用价值。本文首先确定了隧道构件的编码方式,然后探讨了运营重载铁路隧道BIM快速构建技术和基于BIM+GIS(地理信息系统)的隧道设备服役状态信息集成方法,构建了隧道构件库,建立了典型隧道地质模型和结构模型,开发了隧道地质模型、结构模型、倾斜摄影模型与GIS图像的融合技术;最后根据朔黄铁路现场实测数据开发了重载铁路隧道设备BIM+GIS展示平台。研究成果可为重载铁路隧道设备智能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隧道 设备管理 智能运维 BIM GIS 构件库 信息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械制造全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10
13
作者 罗利河 《现代电子技术》 2022年第15期182-186,共5页
为了提升机械元件制造精度,设计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械制造全过程控制系统。在Multi⁃Agent集成框架体系中,按需连接Holonic机械制造元件与Job⁃Shop调度控制主机,完成系统硬件搭建。在此基础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节点辨识原则,处... 为了提升机械元件制造精度,设计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械制造全过程控制系统。在Multi⁃Agent集成框架体系中,按需连接Holonic机械制造元件与Job⁃Shop调度控制主机,完成系统硬件搭建。在此基础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节点辨识原则,处理执行控制程序之间的交互关系,根据信息反馈原则判断机械元件制造精度水平,完成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实验结果表明,与数字孪生系统相比,在人工智能技术作用下,所加工的机械元件制造精度水平更为贴近理想化精度数值,能够充分满足机械制造全过程精准控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制造全过程 控制系统 人工智能 Multi⁃Agent集成框架 Holonic机械制造元件 Job⁃Shop调度控制主机 执行程序 信息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