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絮团模式下大口黑鲈养殖水环境及氮磷收支研究
1
作者 金渝钦 孟顺龙 +4 位作者 徐慧敏 宋超 范立民 裘丽萍 李丹丹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5,共12页
为探究生物絮团模式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环境及氮磷收支情况,在300 L玻璃缸中进行实验,设置空白组(投喂基础饲料)和生物絮团组(外加葡萄糖维持系统C/N为15),每组设置3个平行,放养密度为20尾/缸,进行60 d的零换水养... 为探究生物絮团模式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环境及氮磷收支情况,在300 L玻璃缸中进行实验,设置空白组(投喂基础饲料)和生物絮团组(外加葡萄糖维持系统C/N为15),每组设置3个平行,放养密度为20尾/缸,进行60 d的零换水养殖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较,生物絮团模式下养殖系统水体中的NH_(4)^(+)-N、NO_(2)^(-)-N、NO_(3)^(-)-N、TN和TP含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分别减少了57.07%、80.22%、30.50%、24.64%和31.47%。饲料是养殖系统氮、磷输入的主要方式,分别占空白组和絮团组氮总输入的(90.60±0.08)%、(87.16±0.19)%,占磷总输入的(96.08±0.19)%、(92.30±0.24)%。收获的大口黑鲈是养殖系统氮输出的主要方式,分别占空白组和絮团组氮总输入的(43.04±1.42)%、(44.17±1.53)%;而底泥累积是养殖系统磷输出的主要途径,分别占空白组和絮团组磷总输入的(75.92±0.47)%、(74.70±0.71)%。絮团组氮的绝对利用率和相对利用率分别为(44.17±1.53)%、(50.69±1.87)%,均高于空白组的(43.04±1.42)%、(47.51±1.60)%,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絮团组磷的绝对利用率和相对利用率分别为(17.41±0.14)%、(18.87±0.20)%,均显著高于空白组(13.06±0.36)%、(13.59±0.38)%(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模式养殖大口黑鲈能调节养殖水质,降低氮、磷累积,提高养殖生物对氮、磷的利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对促进我国水产养殖健康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大口黑鲈 养殖水环境 氮磷收支 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饵料微藻对马氏珠母贝生理代谢和碳氮收支的影响
2
作者 任鹏 张兴志 +3 位作者 刘敬灿 吕淑果 王爱民 刘春胜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5-243,共9页
为明确饵料种类和质量浓度对马氏珠母贝生理代谢及碳氮收支的影响,在水温(26.0±0.5)℃下,将壳长(55.06±1.22)mm、湿质量(23.26±1.12)g的马氏珠母贝饲养在200L砂滤海水的塑料桶中,投喂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 为明确饵料种类和质量浓度对马氏珠母贝生理代谢及碳氮收支的影响,在水温(26.0±0.5)℃下,将壳长(55.06±1.22)mm、湿质量(23.26±1.12)g的马氏珠母贝饲养在200L砂滤海水的塑料桶中,投喂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每种藻类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2、4.4、6.6mg/L(干质量),研究微藻种类和质量浓度交互作用下马氏珠母贝的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排粪率及钙化率等生理代谢指标,以此计算马氏珠母贝的碳氮收支。试验结果显示:饵料种类和质量浓度显著影响马氏珠母贝摄食率[13.36~39.14mg/(g·h)](P<0.05);球等鞭金藻组,马氏珠母贝摄食率随饵料质量浓度变化先升后降;其他两组则随饵料质量浓度升高而升高。饵料种类显著影响马氏珠母贝耗氧率和排氨率(P<0.05),其中亚心形扁藻组耗氧率较低[0.63~1.34mg/(g·h)],牟氏角毛藻组排氨率较高[0.44~0.71mg/(g·h)]。饵料种类和质量浓度显著影响马氏珠母贝生长碳收支,本试验条件下,生长碳占比随饵料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相同饵料质量浓度条件下,生长碳占比为球等鞭金藻组>牟氏角毛藻组>亚心形扁藻组。低饵料质量浓度下(2.2mg/L),马氏珠母贝排泄氮占比较高(36.75%~81.63%),生长氮占比较低(-26.91%~29.48%)。在饵料较高质量浓度下(4.4、6.6mg/L),马氏珠母贝生长氮占比为球等鞭金藻组>亚心形扁藻组>牟氏角毛藻组。本试验量化了不同微藻种类及质量浓度下马氏珠母贝各生理代谢及碳氮收支参数,可为提升双壳贝类养殖技术及生态适应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微藻种类及浓度 生理代谢 碳氮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甬江流域氮素收支估算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宏伟 黄国鲜 +6 位作者 罗艳 雷坤 郎琪 翁巧然 王文辉 彭嘉玉 李晓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35-1445,共11页
近年来,大量农业氮肥施用、化石燃料使用等人为活动的扰动增加了生态系统的氮输入,导致河流硝酸盐超标、湖库与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和土壤酸化等环境问题。长江口-杭州湾是我国近岸海域劣四类水质分布的主要区域,甬江作为汇入杭州湾的重要... 近年来,大量农业氮肥施用、化石燃料使用等人为活动的扰动增加了生态系统的氮输入,导致河流硝酸盐超标、湖库与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和土壤酸化等环境问题。长江口-杭州湾是我国近岸海域劣四类水质分布的主要区域,甬江作为汇入杭州湾的重要河流之一,近年来其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和氮通量反弹明显,开展甬江流域的氮收支估算是开展流域氮污染治理与管控、改善近岸海域水质的重要前提。本文利用2021年甬江流域的基本统计数据和相关参数对该区域氮的收支进行估算,阐明了氮收支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21年甬江流域氮输入量为5.1×10^(4 )t;氮盈余量高达2.17×10^(4) t,占氮输入量的42.56%;流域氮负荷[172.56 kg/(hm^(2)·a)]和陆地氮通量[105.8 kg/(hm^(2)·a)]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氮输入源主要包括人畜排泄、化学氮肥、大气沉降,占比依次为39.11%、26.33%、20.91%;氮输出中,有48%被作物收获带走,有26.98%通过反硝化、氮挥发进入大气,有21.47%以径流的形式进入水环境;从空间分布上,鄞州、镇海等地区面临较为严峻的氮污染潜势。冗余分析(RDA)显示,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农作物种植面积、畜禽数量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工业企业总产值、城镇化程度和GDP是甬江流域氮盈余、氮负荷以及陆地氮通量的主要驱动因素。鉴于甬江流域显著的氮盈余状况,建议采用氮素源头减排治理管控措施以消除氮素盈余对甬江流域氮平衡造成的负面影响。甬江流域氮收支平衡估算可为合理制定氮污染治理管控措施,科学调控流域氮收支和改善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收支 甬江流域 氮负荷 陆地氮通量 驱动因素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饵料种类及浓度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生理代谢及碳氮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任鹏 刘敬灿 +5 位作者 鲍凌翔 胡青松 张兴志 彭金霞 王爱民 刘春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9-987,共9页
为了探究饵料种类及浓度对翡翠贻贝生理代谢和碳氮收支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测量了3种微藻饵料(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和亚心形扁藻)及3个饵料浓度(2.2、4.4和6.6 mg/L,干重)交互作用下翡翠贻贝的摄食率、呼吸率、排泄率、排粪率及钙... 为了探究饵料种类及浓度对翡翠贻贝生理代谢和碳氮收支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测量了3种微藻饵料(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和亚心形扁藻)及3个饵料浓度(2.2、4.4和6.6 mg/L,干重)交互作用下翡翠贻贝的摄食率、呼吸率、排泄率、排粪率及钙化率,继而对翡翠贻贝在相应条件下的碳氮收支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翡翠贻贝摄食率受微藻种类影响不明显,但随饵料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呼吸率和排泄率主要受饵料种类影响,且饵料种类和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高饵料浓度条件下牟氏角毛藻组呼吸率高于亚心形扁藻组和球等鞭金藻组;饵料种类和浓度显著影响翡翠贻贝排粪率,在相同饵料浓度下,牟氏角毛藻处理组排粪率高于其他两种微藻组;同种微藻条件下,排粪率随饵料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翡翠贻贝钙化率受饵料种类及浓度影响不显著。碳收支方面,排粪碳与生长碳占翡翠贻贝所摄食碳量的78.37%~96.22%。各饵料组生长碳占比随饵料浓度增加而升高,投喂高浓度(4.4和6.6 mg/L)球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的翡翠贻贝生长碳占比较高(71.75%~74.49%)。氮收支方面,球等鞭金藻组和亚心形扁藻组翡翠贻贝生长氮随饵料浓度增加而增加,而排泄氮呈相反趋势。低饵料浓度条件下,牟氏角毛藻组生长氮和排粪氮最高,而排泄氮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翡翠贻贝 微藻种类 饵料浓度 碳氮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池塘的氮磷收支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家赫 许世玲 +6 位作者 左妍 张立坤 李瑞红 郭文飞 吴彦 赵春龙 于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4-743,共10页
为了探寻更清洁高效的养殖模式,研究将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了改良,对5个月试验周期内池塘水体理化指标和氮磷收支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池塘水体的理化指标呈波动性变化,试验结束时总氮、总磷浓度分别为4.85和1.04 mg/L,总... 为了探寻更清洁高效的养殖模式,研究将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了改良,对5个月试验周期内池塘水体理化指标和氮磷收支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池塘水体的理化指标呈波动性变化,试验结束时总氮、总磷浓度分别为4.85和1.04 mg/L,总氮浓度符合淡水养殖尾水排放二级标准。饲料和底泥是池塘氮磷输入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池塘氮元素输入量的50.6%和43.7%,磷元素输入量的49.4%和46.9%;底泥积累是池塘氮磷输出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池塘氮磷元素输出量的53.3%和78.7%。试验池塘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65.2%和16.6%,其中鲤对氮磷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鱼类(P<0.05),鲢、鳙对磷的利用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改良后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有效降低了营养负荷,提高了养殖生物的氮磷利用率,减轻了养殖尾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是一种成本较低且可持续发展的池塘养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氮磷收支 氮磷利用率 养殖尾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养殖乌鳢池塘氮磷收支及养殖效果比较
6
作者 周聃 黄飞 +3 位作者 刘梅 倪蒙 邹松保 原居林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64-69,共6页
为比较不同饵(饲)料对乌鳢(Channa argus)养殖池塘的氮磷收支变化及养殖效果,4月将体质量(310.25±27.72)g的越冬乌鳢鱼种饲养在家庭农场6口池塘中,密度为5000~5300 ind./667m^(2),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鱼,每组设置3口平行池塘,... 为比较不同饵(饲)料对乌鳢(Channa argus)养殖池塘的氮磷收支变化及养殖效果,4月将体质量(310.25±27.72)g的越冬乌鳢鱼种饲养在家庭农场6口池塘中,密度为5000~5300 ind./667m^(2),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鱼,每组设置3口平行池塘,定期监测乌鳢生长和水质,计算池塘氮磷收支,评价生态和经济收益。结果显示:养殖前期冰鲜鱼组乌鳢生长速度快于饲料组,养殖中后期乌鳢生长速度慢于饲料组;饲料是氮磷主要输入来源,分别占饲料组和冰鲜鱼组总氮输入的(88.66±2.06)%和(94.30±2.21)%,占总磷收入的(94.96±2.13)%和(97.10±2.40)%;沉积物是氮磷主要支出方式,分别占饲料组和冰鲜鱼组总氮支出的(39.50±1.17)%和(48.90±1.60)%,占总磷支出的(43.23±1.53)%和(53.78±1.73)%;饲料组氮磷绝对利用率和相对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冰鲜鱼组,排污系数分别为7.06±0.34和2.10±0.13,均显著低于冰鲜鱼组的21.49±1.01和5.61±0.21;饲料组利润和产出投入比显著高于冰鲜鱼组。综上所述,饲料组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优于冰鲜鱼组,应不断优化乌鳢饲料配方,逐步取缔冰鲜鱼,促进乌鳢养殖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生长 氮磷收支 养殖效果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虾生态养殖池塘系统氮磷收支、赋存与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峰 董佩谕 +2 位作者 高云芳 朱永安 闫法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941,共11页
为研究生态养殖对池塘氮磷收支、赋存与分布特征影响,采用陆基网式围隔,设置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密度:10、15 ind./m^(2))和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密度:0、2、4、8 ind./m^(2))不同放养密度组合。结果表明... 为研究生态养殖对池塘氮磷收支、赋存与分布特征影响,采用陆基网式围隔,设置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密度:10、15 ind./m^(2))和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密度:0、2、4、8 ind./m^(2))不同放养密度组合。结果表明:收获各组刺参个体重、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虾个体重、成活率均较低,且差异显著(P<0.05)。换水是系统氮磷收支主要途径。水层、刚毛藻、渗漏、底质积累、参、虾、吸附等收支都相对较小,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系统水环境氮磷负荷量分别为N-0.7 g/m^(2)、P-0.5 g/m^(2)。系统沉积物氮磷含量呈明显季节性变化,其中总氮(TN)、铵态氮(NH_(4)^(+)-N)、总磷(TP)、有机态磷(简称O-P)含量季节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5月、11月低,7月、9月高。特征性磷季节性变化趋势和垂直分布趋势较复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特征性磷的赋存和分布与TP、TN、NH4+-N含量密切相关。初步揭示出不投喂参虾生态养殖系统氮磷变化规律,以期为海水绿色生态养殖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虾生态养殖 氮磷收支 沉积物 氮磷赋存和分布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影响高留残茬黑土稻田碳收支机理分析
8
作者 张作合 张忠学 +3 位作者 龚振平 薛里 周利军 吕项龙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4-302,共9页
为探明水氮运筹对稻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浅湿干灌溉(D)和淹水灌溉(F)两种灌溉模式,及110kg/hm^(2)(当地施肥标准,N1)、99kg/hm^(2)(减氮10%,N2)和88kg/hm^(2)(减氮20%,N3)3个施肥水平,观测高留残茬稻田水稻收获后... 为探明水氮运筹对稻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浅湿干灌溉(D)和淹水灌溉(F)两种灌溉模式,及110kg/hm^(2)(当地施肥标准,N1)、99kg/hm^(2)(减氮10%,N2)和88kg/hm^(2)(减氮20%,N3)3个施肥水平,观测高留残茬稻田水稻收获后不同器官的干物质量及碳含量,同时监测稻田CO_(2)和CH4排放通量,计算水稻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稻田净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NECB)。结果表明:水氮运筹会影响稻株各器官干物质及碳含量,所有处理中DN2处理NPP最大(8918.02kg/hm^(2)),浅湿干灌溉模式各处理NPP均大于淹水灌溉模式,分别增加12.13%、36.73%、8.01%;浅湿干灌溉模式增加了稻田土壤呼吸的CO_(2)排放通量,减施氮肥则降低了CO_(2)排放通量,浅湿干灌溉减施氮肥降低了CH_(4)排放通量;两种灌溉模式下各处理CO_(2)和CH_(4)排放总量均随氮肥施用量减少而降低,淹水灌溉模式下各处理CH_(4)排放总量均显著高于浅湿干灌溉模式(P<0.05);各处理稻田生态系碳净收支均为正值,黑土区高留残茬稻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其中DN2处理NECB最高,为1950.96kg/hm^(2)。综合来看,浅湿干灌溉模式+减氮10%处理的稻田生态系统碳“汇”最强。研究可为寒地黑土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水氮运筹 净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 碳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养草鱼池塘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和氮磷收支 被引量:40
9
作者 高攀 蒋明 +4 位作者 赵宇江 吴凡 刘伟 冷向军 文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77,共7页
在以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的8个标准池塘中分别投喂两种商品饲料,进行为期283d的养殖试验,饲养期间分10次对养殖池塘水质进行检测,起捕后对生长性能和氮、磷收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水体中氨氮、硝态氮、悬浮物... 在以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的8个标准池塘中分别投喂两种商品饲料,进行为期283d的养殖试验,饲养期间分10次对养殖池塘水质进行检测,起捕后对生长性能和氮、磷收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水体中氨氮、硝态氮、悬浮物含量逐渐增大,9月23日时达到最大值,亚硝态氮、总氮含量在11月1日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均显著下降,水体总磷含量持续升高,在试验结束时达到最大值。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悬浮物和总磷含量在整个养殖期间变化范围分别为0.28~0.92mg/L,0.03-0.13mg/L.0.08—0.75mg/L,2.24—3.92mg/L,29.33~90.67mg/L,0.19~0.63mg/L,养殖结束时含量比养殖前含量分别升高104%-114%,74%~122%,687%-694%,48%~52%,121%~131%和215%~238%。池塘中以鱼体形式产出的氮、磷分别占投入总氮、总磷的35.4%~37.9%和18.9%-2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池塘养殖 水质 氮收支 磷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青蛤和江蓠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0
10
作者 常杰 田相利 +5 位作者 董双林 王大鹏 包杰 马甡 孙怡超 孙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33-39,共7页
为减少养殖污水中营养盐的排放量,降低对近海水质的污染,采用海水陆基围隔实验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青蛤(Cyclina sinesis)和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不同混养系统的氮(N)、磷(P)收支状况... 为减少养殖污水中营养盐的排放量,降低对近海水质的污染,采用海水陆基围隔实验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青蛤(Cyclina sinesis)和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不同混养系统的氮(N)、磷(P)收支状况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中的单养组投放的饵料占N总输入的75.5%,占P总输入的93.6%,混养组投放的饵料占N总输入的54.7%~64.8%,占P总输入的81.6%~88.7%;在支出项目中,单养组和混养组收获的养殖生物分别占N总输入的25.0%和44.4%~51.5%,占P总收入的11.2%和25.1%~31.8%;底泥沉积N,P为其主要支出项目。单养组和混养组分别占总输入的45,1%和30.0~32.5%,68.3%和50.3%~57.1%,其中混养组N,P的底泥沉积量低于单养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收支 氮磷变动 氮磷利用率 混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秆还田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 被引量:41
11
作者 李勇 曹红娣 +5 位作者 储亚云 邓九胜 朱荣松 朱彩云 蒋新华 白洁瑞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9-573,共5页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不同N肥运筹模式对水稻生长及土壤N素供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使水稻增产5.3%,且N肥运筹模式由传统模式A(基蘖肥:穗肥=5:5,基肥:分蘖肥=6:4)优化为B(基蘖肥:穗肥=6.5:3.5,基肥...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不同N肥运筹模式对水稻生长及土壤N素供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使水稻增产5.3%,且N肥运筹模式由传统模式A(基蘖肥:穗肥=5:5,基肥:分蘖肥=6:4)优化为B(基蘖肥:穗肥=6.5:3.5,基肥:分蘖肥=8:2)时,增产幅度更大,达9.3%。秸秆全量还田主要通过提高水稻结实率和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实现水稻增产。秸秆还田影响了水稻生长进程,表现为抑制水稻前期(孕穗期)生长和N素累积,而促进后期生物量增加和N素累积。同一时期,N肥模式B水稻生物量、N素累积量均高于模式A。秸秆全量还田后,土壤矿质N发生变化,水稻生育前期较不还田处理(CK)低,而后期较CK高,且N肥运筹模式B较A高。秸秆还田提高了N肥利用率,RNA、RNB分别比CK增加4.1和8.6个百分点,且土壤N素表观盈余量表现为:RNB<RNA<CK。因而,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并采用N肥运筹模式B,是实现水稻高产,维持土壤N素平衡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 氮肥运筹 土壤矿质氮 土壤氮素表观盈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 被引量:25
12
作者 石岳峰 张民 +2 位作者 张志华 宋瑞磊 朱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5-98,共4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肥料类型、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及植株氮素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但施肥过量产量降低。同等施氮条件下,控释掺混氮肥各处理夏玉米...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肥料类型、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及植株氮素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但施肥过量产量降低。同等施氮条件下,控释掺混氮肥各处理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高于普通尿素处理。施氮显著增加了0-40cm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同时显著提高了玉米生长中后期植株体内氮素含量。经夏玉米季后,除高量施氮的T4,T6处理出现土壤氮素表观盈余外,其余处理均出现土壤氮素表观亏缺,施氮后土壤表观盈余量增加,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利用效率 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 植株氮素累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春玉米种植体系中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变化及盈亏 被引量:26
13
作者 戴明宏 陶洪斌 +3 位作者 王利纳 夏来坤 梁哲军 王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7-423,共7页
在华北平原北部高肥力土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包括不施氮、推荐施氮和经验施氮)对春玉米物质生产、土壤无机氮时空动态、氮素盈亏和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1)推荐施氮和经验施氮未能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但显著提高了总吸氮量... 在华北平原北部高肥力土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包括不施氮、推荐施氮和经验施氮)对春玉米物质生产、土壤无机氮时空动态、氮素盈亏和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1)推荐施氮和经验施氮未能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但显著提高了总吸氮量,而氮素收获指数与总吸氮量呈相反趋势。2)春玉米生长季内,土壤铵态氮含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土壤中无机氮形态以硝态氮为主;全生育期内的土壤硝态氮含量,经验施氮均明显高于其它施氮措施,推荐施氮居中,不施氮最低。3)受土壤肥力和天气的影响,春玉米生长期间土壤硝态氮会发生大幅度的垂直运移,潜在淋洗量很大。4)不施氮处理中土壤矿化量占总吸氮量的75%,其中绝大部分矿化集中于春玉米生育后期,土壤Nmin残留量比播前起始值下降了21.4%;经验施氮中施氮量过大造成大量的损失,表观损失率高达42.6%,残留率为48.6%;而推荐施氮处理不仅能够保持产量和土壤供氮能力的稳定,更减少了氮素损失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土壤无机氮 时空变化 盈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水环境中氮的循环与平衡 被引量:42
14
作者 舒廷飞 温琰茂 汤叶涛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0-34,共5页
养殖水环境中 ,由于人为的介入和影响 ,使得水体中氮的各种形态转化和循环过程发生了改变。笔者详细地介绍了养殖水环境中氮的各种存在形态 ,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和循环过程 ,同时总结了前人研究和提出的各种养殖水环境中氮的物质平衡模... 养殖水环境中 ,由于人为的介入和影响 ,使得水体中氮的各种形态转化和循环过程发生了改变。笔者详细地介绍了养殖水环境中氮的各种存在形态 ,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和循环过程 ,同时总结了前人研究和提出的各种养殖水环境中氮的物质平衡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 水环境 形态转化 循环 物质平衡 水产养殖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播旱作水稻的吸氮特征与土壤氮素表观盈亏 被引量:16
15
作者 殷晓燕 徐阳春 +2 位作者 沈其荣 周春霖 Klaus Dittert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575-1581,共7页
水稻旱作是水稻节水栽培中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旱作直播条件下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征以及土壤矿质氮的动态变化 ,并对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亏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 ,直播旱作水稻较水作水稻更注重中后期对氮素养分的吸收 ,... 水稻旱作是水稻节水栽培中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旱作直播条件下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征以及土壤矿质氮的动态变化 ,并对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亏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 ,直播旱作水稻较水作水稻更注重中后期对氮素养分的吸收 ,尤其是对土壤氮素的吸收 ;幼穗分化后水稻的土壤吸氮量占阶段吸氮总量的 6 9.5 % ,比水作水稻多 17.8%。对 0~ 4 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时空变化的研究表明 ,直播旱作水稻生育前期土壤表层矿质态氮大量累积 ,在灌水和降雨的影响下 ,向下层的迁移增加 ,基肥施用后裸地处理 2 0~ 4 0 cm土层的矿质氮高达 10 4 kg N/hm2 。对水稻各生育期土壤氮素盈亏的计算结果表明 ,自分蘖盛期后旱作各处理都表现出土壤氮素不同程度上的表观亏缺 ,然而就全生育期土壤氮素盈余量而言 ,旱作处理平均高达 12 7kg N/hm2 ,生育前期氮肥的大量投入是氮素盈余的主要原因。本试验结果表明 ,直播旱作水稻生育前期对施用的肥料氮吸收很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水稻 吸氮量 土壤矿质氮 土壤氮素表观盈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粮水平对黑鲷幼鱼氮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李军 徐世宏 薛玉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8-373,共6页
于1994年8-11月进行4次黑鲷幼鱼摄食-生长实验,平均水温为26.8,24.4,20.1和14.8℃,每次实验分4个日粮水平(停食-饱食),分别对单位体重日氮摄取、粪便氮、氮排泄和氮生长进行测定和估计。结果表明,氮收支各组分的单位体重日... 于1994年8-11月进行4次黑鲷幼鱼摄食-生长实验,平均水温为26.8,24.4,20.1和14.8℃,每次实验分4个日粮水平(停食-饱食),分别对单位体重日氮摄取、粪便氮、氮排泄和氮生长进行测定和估计。结果表明,氮收支各组分的单位体重日平均量随日粮水平的降低而减少,氮排泄、氮生长与氮摄取、氮吸收分别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氮收支组分以占氮摄取百分比表示时,粪便氮、氮排泄随日粮水平的降低而增加,氮生长则是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同时,对黑鲷幼鱼在不同的日粮水平下的氮生长效率和吸收效率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鲷 氮收支 日粮水平 幼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室内封闭式养殖水质变化与氮收支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臧维玲 杨明 +4 位作者 戴习林 张煜 侯文杰 刘永士 丁福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19-1024,共6页
采用模式Ⅰ(臭氧机、增氧机、净水网与复合微生物制剂等)与模式Ⅱ(增氧机、净水网、复合微生物制剂与漂白粉精等)开展室内凡纳滨对虾封闭式养殖试验,探讨了养殖池水质变化规律及氮收支状况。结果表明,在80d养殖过程中,两模式所调控的养... 采用模式Ⅰ(臭氧机、增氧机、净水网与复合微生物制剂等)与模式Ⅱ(增氧机、净水网、复合微生物制剂与漂白粉精等)开展室内凡纳滨对虾封闭式养殖试验,探讨了养殖池水质变化规律及氮收支状况。结果表明,在80d养殖过程中,两模式所调控的养殖试验池主要水质指标均控制在对虾生长的安全范围。其中以模式Ⅰ与模式Ⅱ分别调控水质的1号与3号试验池主要水质指标平均值为:pH分别为7.92与7.96,DO分别为6.43与6.37mg·L-1,TAN分别为0.517与0.558mg·L-1,NO2-N分别为0.396与0.318mg·L-1,异养菌总数6863与19cfu·mL-1,弧菌数分别为13456与25cfu·mL-1。两池单位水体产量分别为1.18和1.02kg·m-3。两试验池氮收支估算结果为:投入饲料氮分别占氮总输入94.6%与95.3%,水层与虾苗含氮共占5.4%与4.7%;水层氮(含排污水)占氮总输出50.7%与58.3%,其近似于通常泥底养虾塘水层与底泥含氮之和占氮总输出的比例,其次是收获对虾占氮总输出31.9%与25.3%,池水渗漏等损失输出氮量占氮总输出17.4%与1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水质 饲料 氮收支 封闭式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冬小麦季化肥氮去向及土壤氮库盈亏定量化探索 被引量:17
18
作者 倪玉雪 尹兴 +2 位作者 刘新宇 巨晓棠 张丽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2-397,共6页
为提高华北平原冬小麦种植体系的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本研究对前人的试验数据进行整理核算,分析肥料氮、作物氮和土壤氮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冬小麦季化肥氮的去向及土壤氮库的盈亏情况。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冬小麦当季化... 为提高华北平原冬小麦种植体系的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本研究对前人的试验数据进行整理核算,分析肥料氮、作物氮和土壤氮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冬小麦季化肥氮的去向及土壤氮库的盈亏情况。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冬小麦当季化肥氮的吸收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对土壤氮素的吸收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秸秆50%还田和100%还田两种情况下,土壤氮库盈亏量与施氮量之间均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且土壤氮库达到平衡时的施氮量分别是N 192和166kg·hm-2;冬小麦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推荐施氮远高于传统施氮,过量施氮不仅不会提高作物产量,还会降低氮肥利用率,增加土壤残留和损失;3种秸秆处理方式下的冬小麦氮肥各去向绝对量与施氮量(N 75-375 kg·hm-2)之间均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秸秆不还田条件下的地上部吸收率、秸秆吸收率和秸秆50%还田下的地上部吸收率及秸秆100%还田下的0-100 cm土壤残留率均与施氮量(N 75-375 kg·hm-2)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 华北平原 冬小麦 氮去向 化肥 土壤氮库 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张凯 田相利 +4 位作者 董双林 董佳 奉杰 何瑞鹏 闫法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53,共10页
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实验围隔,研究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不同混养系统的养殖效果以及氮(N)和磷(P)的收支和利用率状况.结果表明:(1... 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实验围隔,研究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不同混养系统的养殖效果以及氮(N)和磷(P)的收支和利用率状况.结果表明:(1)适宜的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三元混养,能有效提高三疣梭子蟹养殖的综合效益.(2)投喂的饵料(包括对虾配合饲料与蓝蛤(Aloidis laevis))是系统N、P的主要来源,占N总输入量的84.41%~89.75%和P总输入量的96.64%~98.35%;其次为水层中带入的N、P,占N总输入量的7.14%~11.97%和P总输入量的0.39%~1.11%.N、P的支出主要为底泥积累,占N总支出量的39.88%~57.17%和P总支出量的35.69%~68.45%;其次为养殖生物收获N、P,占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6.86%~32.24%和18.72%~33.55%;N的输出渗漏损失较大,水层积累较少,而P的输出水层积累较多,渗漏损失较少.(3)各处理比较,三元混养PLR3组N的利用率显著提高,比其它处理提高了9.95%~15.80%.综合养殖效果和各系统N、P利用率结果,在本研究条件下,蟹、虾、贝混养最优比例为三疣梭子蟹6 ind/m^2、凡纳滨对虾45 ind/m2、菲律宾蛤仔30~60 ind/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养 N、P收支 围隔 三疣梭子蟹 凡纳滨对虾 菲律宾蛤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渤海无机氮的收支模式初探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保栋 单宝田 +1 位作者 战闰 藏家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3-36,共4页
根据黄、渤海无机氮的收支状况 ,首次提出了黄、渤海无机氮的稳态收支模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大气沉降、陆源输入和海底输入的无机氮通量分别占黄、渤海无机氮浮游植物总需求量的3 %、4%和12%。无机氮的外部输入约占总需求量的1/5 ,... 根据黄、渤海无机氮的收支状况 ,首次提出了黄、渤海无机氮的稳态收支模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大气沉降、陆源输入和海底输入的无机氮通量分别占黄、渤海无机氮浮游植物总需求量的3 %、4%和12%。无机氮的外部输入约占总需求量的1/5 ,其他部分则由水柱中的内部再循环 (再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支模式 氮循环 渤海 黄海 无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