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9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rocess-level hierarchical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SDA)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an integrated steel plant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骁浚 廖胜明 +1 位作者 饶政华 刘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402-412,共11页
A hierarchical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process-level input-output(I-O) tables to analyze the drivers of energy consumption changes in an integrated steel plant during 2... A hierarchical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process-level input-output(I-O) tables to analyze the drivers of energy consumption changes in an integrated steel plant during 2011-2013. By combining the principle of hierarchical decomposition into D&L method, a hierarchical decomposition model for multilevel SDA is obtained. The developed hierarchical IO-SDA model would provide consistent results and need less computation effor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DA model. The decomposition results of the steel plant suggest that the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reduced steel final demand are two major reasons for declined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The technical improvements of blast furnaces, basic oxygen furnaces, the power plant and the by-products utilization level have contributed mostly in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A major retrofit of ancillary process units and solving fuel substitution problem in the sinter plant and blast furnace are important for further energy saving. Besid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this work also discussed that why and how hierarchical SDA can be applied in a process-leve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aggregated indic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input-output table energy consumption embodied energy integrated steel pla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智慧农业的规模测度与效应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少华 陈壬涛 黎美玲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1,共10页
文章旨在对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首次测度中国智慧农业的增加值规模并评估其产业关联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为此,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借助100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将农业部门的产业数字化部门分解出来,... 文章旨在对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首次测度中国智慧农业的增加值规模并评估其产业关联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为此,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借助100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将农业部门的产业数字化部门分解出来,以测度中国智慧农业的规模并评估其效应。研究发现:(1)我国智慧农业的平均规模为3713.88亿元,在农业大类中占比为5.58%,占GDP比重仅为0.47%,说明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空间巨大。同时,无论是智慧农业还是传统农业,其年均增长速度均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说明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依然要加大农业发展力度。(2)从产业关联角度看,我国智慧农业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尤其是数字产品制造业的后向联系较大,智慧农业发展从初期的基础建设转移到提高生产服务效率与数字技术创新领域;与此同时,智慧农业和传统农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作用几乎相等,且相比于传统农业,智慧农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供需变动不敏感。(3)从最终需求的敏感度分析看,智慧农业是消费依赖性产业,但各项最终需求对智慧农业的推动较小,且有效需求的扩张大部分作用于传统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农业 投入产出分析 产业关联效应 最终需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的中国沿海地区水-能系统耦合研究
3
作者 赵良仕 杨爽 许淑婷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51-2867,共17页
随着中国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水和能源需求大幅攀升,沿海地区面临严峻的水和能源短缺挑战。将水和能源看作一个整体系统,研究水-能系统耦合对制定水-能协同管理政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水-能系统的... 随着中国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水和能源需求大幅攀升,沿海地区面临严峻的水和能源短缺挑战。将水和能源看作一个整体系统,研究水-能系统耦合对制定水-能协同管理政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水-能系统的研究逐渐丰富,但从虚拟水和隐含能流动视角下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水-能系统耦合的研究较少。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模型测度了虚拟水和隐含能的流动、水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用水和能耗的拉动效应;从用水与能耗的相对系数和相对乘数两方面研究了水-能系统关联,分析沿海各省各部门相对于沿海地区整体水平下的水-能联系强度;考虑耦合网络中各省各部门的虚拟水和隐含能流动特性,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衡量水-能系统耦合协调状态。研究发现:(1)虚拟水净流入的5个省同样是隐含能的净流入省,包括广东、浙江、天津、山东和福建,此外海南也是隐含能的净流入省。农业、建筑业是虚拟水流动关键部门,建筑业是隐含能流动关键部门。主要能源部门中炼焦(石油加工和炼焦)是与用水密切相关的关键领域,针对各省在水部门耗能方面存在的差异政府应采取不同的措施。(2)各省水生产供应业均呈现HwHe的特点,生产过程中应同时注重节水节能,HwLe、LwHe部门应分别将节水与节能作为缓解资源压力的重点。(3)建筑业(SwSe)的用水和能耗相对乘数均远高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与其他部门表现出强烈的水-能联系,是节水和节能的关键部门。(4)沿海地区各部门水-能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都处于协调发展状态,但结合水-能利用效率和拉动效应划分,各部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需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协调水和能源利用关系、部门间拉动效应及虚拟水和隐含能的流动。本文旨在为沿海地区水-能协同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入产出分析 水-能系统关联 耦合协调度 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
4
作者 陈黎明 赵元元 谢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7,共13页
采用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多区域乘性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拉动作用高于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且“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 采用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多区域乘性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拉动作用高于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且“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贡献在样本期间内有所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的最终需求显著增长。在国家层面,印度、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越南、土耳其、波兰、沙特阿拉伯等对中国能源强度的贡献较大。建筑业,纺织业,电机与机械业,教育、卫生与其他服务业是“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影响中国能源强度的主要渠道。中国能源强度在样本期间内大幅下降,部门能源强度效应是驱动其下降的主要力量,而国内和“一带一路”国家的最终需求效应,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投入产出结构效应对中国能源强度的下降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能源强度 投入产出 乘性结构分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紫云英还田的水稻产量和效益的量化研究
5
作者 王建红 冯含笑 +6 位作者 曹凯 张贤 徐静 斯林林 徐昌旭 王佳宇 曹卫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828,共10页
【目的】通过对我国南方稻区7省(自治区)典型稻田定位试验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量化紫云英还田及配施化肥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明确紫云英在水稻生产上的增产增效作用以及化肥替代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紫云英(milk ve... 【目的】通过对我国南方稻区7省(自治区)典型稻田定位试验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量化紫云英还田及配施化肥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明确紫云英在水稻生产上的增产增效作用以及化肥替代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紫云英(milk vetch)”、“紫云英与化肥配施(milk vetch combined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和“水稻产量(rice yield)”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和百度学术数据库检索2024年4月30日之前的文献。然后基于以下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1)试验地点在中国南方稻区;2)数据限于大田定位试验;3)试验限于紫云英−水稻轮作系统,并包含不种紫云英休闲对照、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单施化肥和单施紫云英处理;4)观测结果包含样本量、均值和标准误差。最终获得39篇文献,4850个水稻产量数据。运用数据正态区间估值方法,计算紫云英和化肥的水稻增产率、紫云英的化肥替代率、紫云英及化肥的肥料产投比等特征值。【结果】我国南方稻区紫云英的水稻增产率平均为48.3 kg/t,单季稻低于双季稻但高于早稻系统。化肥的水稻增产率平均为6.18 kg/kg,紫云英的化肥替代率平均为8.52 kg/t。紫云英鲜草产量在22.5 t/hm^(2)时,紫云英产投比平均为2.23,化肥产投比平均为2.66,这些指标在早稻、单季稻、双季稻系统间均无显著差异,紫云英作为肥用的经济价值平均为187.7元/t;当紫云英的鲜草产量低于9.92 t/hm^(2)时,紫云英在紫云英-水稻系统中的经济效益表现为负效益。紫云英-水稻轮作系统的水稻增产潜力比冬闲-水稻轮作系统增加729 kg/hm^(2)。【结论】在我国南方稻区长期紫云英−水稻轮作制度下,紫云英作为肥用的经济价值平均为187.7元/t,对水稻的增产率平均为48.3 kg/t,化肥替代率8.52 kg/t。综合紫云英提升水稻增产潜力等结果,南方稻区应充分重视利用冬闲田种植紫云英,并采用可提升紫云英鲜草产量的生产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分析 紫云英 水稻增产量 紫云英的化肥替代率 紫云英产投比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农业强国——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驱力、典型路径与收入效应
6
作者 罗良清 刘钰 王亚菲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0,共18页
打造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迈向农业强国的有力支撑。本文基于2012—2020年全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以需求价值引领和固定资本投入保障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分别刻画了两种驱动模式下农业... 打造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迈向农业强国的有力支撑。本文基于2012—2020年全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以需求价值引领和固定资本投入保障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分别刻画了两种驱动模式下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延伸路径与上下游关键部门,并评估其作用于农业生产部门的收入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农业部门收入形成主要来自于其面向下游部门中间投入的供给,部分产业部门在产业链供应链中起到核心作用,头部经济效应逐渐放大,其中以农业加工产品部门表现最为突出。农业部门资本要素逐渐丰裕,以“智慧农业”为代表的科技型资本投入规模持续增长。农用物资、农业生产性服务、能源以及交通运输投资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打造起到关键的保障作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下游的固定资本投入对收入形成的作用效率要显著大于上游,但总体有所下降。本文建议,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打造应紧扣供需关系变化,充分发挥关键产业部门的“龙头”优势,引领下游延伸方向;持续推进改良投资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产业链供应链提供全过程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链供应链 投入产出分析 供需关系 固定资本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产业转移的人口规模回旋空间作用研究——基于跨国投入产出表产业转移测量结果
7
作者 王金营 周昊然 《人口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8,共18页
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而要素成本和要素质量是国际产业转移和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重构的基本因素,人口作为基础生产和市场要素对国际产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已有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和研究文献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 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而要素成本和要素质量是国际产业转移和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重构的基本因素,人口作为基础生产和市场要素对国际产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已有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和研究文献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全球乃至各国人口规模增大以及人口素质提升这一基础性因素。那么,在国际产业转移由“梯度单向”向“双向转移”演变过程中,全球人口规模增大以及分布结构非均衡化发展到底起到怎样的作用?未来全球人口增长趋缓,各国人口增减呈现显著分化,国际产业转移将会如何发展?为此,本文将人口因素(特别是人口规模因素)纳入国际产业转移的分析框架,通过文献析出的方法探究人口规模在产业转移中的优势。进一步利用2000—2021年全球跨区域投入产出表测量各国国际产业转移强度,将人口规模以及人口素质因素纳入模型,定量检验分析人口规模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具体作用和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已有的产业转移理论中无论是比较优势理论还是竞争优势理论所提及的要素优势都体现或者决定于人口规模的优势,人口规模还会通过增大创新潜力和市场规模的驱动效应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使国际产业呈现“双向转移”。实证结果验证了由文献析出的推论,证明人口规模对本国的国际产业转出具有抑制效应;单位劳动力成本和创新增进能力在人口规模对国际产业转出的影响机制方面分别发挥中介和遮掩效应。2008年金融危机后人口规模较大的国家呈现产业“双向转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若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则为产业本土化建设成长提供丰裕劳动力和人才存量,承担更多产业转移;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其人口规模对产业转移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是人口规模而非人口的变动速度。最后,将人力资本(人口素质)纳入模型发现国际产业转出取决于人口规模与人口素质的交互促进作用。这一方面证明人口规模对于产业转移具有回旋空间作用;另一方面也提示我国应充分发挥巨大人口规模所拥有的回旋空间优势,培育本国全产业链,推动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布局,预防“产业空心化”现象发生,实现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协同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韧性和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规模 国际产业转移 人口回旋空间 人力资本 投入产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测算及产业转移贡献度分析
8
作者 邢会 安鹏钊 +1 位作者 李元杰 霍晓谦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3-224,共12页
文章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域,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运用2012年、2017年及2020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精准识别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和地区,并运用2次结构分解分析,剖析了非首都功能外迁背景下产业转移对京津冀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 文章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域,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运用2012年、2017年及2020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精准识别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和地区,并运用2次结构分解分析,剖析了非首都功能外迁背景下产业转移对京津冀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研究期内,京津冀贸易隐含碳排放在增加,生产的产品更多地是满足其他地区的消费;在区域间的贸易中,北京市是贸易隐含碳的净转出区,河北省是贸易隐含碳净转入区,虽然天津市的转入和转出基本持平,但贸易隐含碳变化幅度最大。(2)北京市大部分行业发生了贸易隐含碳的转出,其对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需求并没有消失,只是从北京内部生产转移至天津、河北生产后再调入至北京,河北省大部分行业发生了贸易隐含碳的转入。(3)在研究期内,产业转移对北京市和天津市贸易隐含碳的影响为先抑制后促进,对河北省的影响为先促进后抑制。整体来看,产业转移降低了北京市和天津市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但增加了河北市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各行业的变化趋势同区域整体的变化趋势一致,其中影响较大的行业主要为金属冶炼及制品工业、电力、热能、燃气和水的生产分配行业及其他服务业。基于此,文章从产业结构、能源使用和环境政策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协同减排提供决策支持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贸易隐含碳排放 产业转移 投入产出分析 结构分解分析 RA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产业水-能-碳三维全足迹立体关联研究
9
作者 杨传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3-2345,共13页
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如何追求产业良性发展的同时控制水能消耗并减少碳排放,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现实任务.为此挖掘深层次产业经济联系,架构产业水-能-碳三维全足迹立体关联理论框... 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如何追求产业良性发展的同时控制水能消耗并减少碳排放,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现实任务.为此挖掘深层次产业经济联系,架构产业水-能-碳三维全足迹立体关联理论框架,设计产业要素足迹投入产出计算模型,创建函数修正投入产出表夯实数据基础.选择2002年至2022年中国产业为研究对象,计算产业水、能、碳三维全足迹,构建中国产业水-能-碳三维全足迹立体关联网络,动静态对比解析网络属性及关系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产业水、能、碳全碳足迹年均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总量大幅增加,其中水足迹增加主要源于产业直接足迹增加,而能足迹和碳足迹则是归于产业间接足迹增加.(2)各产业水-能-碳及双要素的三维足迹存在巨大差异,需要综合考虑产业特点和足迹特征提升要素使用效率.(3)研究期产业水-能-碳各种网络各项指标及耦合后性能均有所改善,但循环可持续性、共生互利及关联状况均未达到理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碳 三维全足迹 投入产出分析 关联网络 中国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灾害影响的产业链跨部门传导机制——以台风“天鸽”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舒婷 夏琳琳 +1 位作者 王晓明 梁赛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19,共7页
极端天气事件会通过产业链对经济系统产生级联影响,现有研究聚焦极端天气事件影响评估,但仍未明晰极端天气事件影响在经济系统产业链的跨部门传导机制。该文通过整合自适应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结构路径分析和介数中心性分析方法,以台风... 极端天气事件会通过产业链对经济系统产生级联影响,现有研究聚焦极端天气事件影响评估,但仍未明晰极端天气事件影响在经济系统产业链的跨部门传导机制。该文通过整合自适应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结构路径分析和介数中心性分析方法,以台风“天鸽”为例,揭示了台风灾害影响对广东省产业链的跨部门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台风“天鸽”造成广东省经济损失共310亿元,其中间接损失占13%。在台风灾害发生阶段,造成经济损失的关键传导路径与建筑业紧密相关,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筑业;关键传输部门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典型的关键部门间关联包括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建筑业等。在重建阶段,金属矿采选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部门从重建需求中获得较多经济收益。研究为提高产业链适应能力和灾后资金分配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事件 台风 经济影响 投入产出分析 产业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协同减污降碳影响研究
11
作者 樊宇 经思雨 +1 位作者 王宁 张健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201,229,共10页
基于环境投入产出结构分解和协同效应评估方法分析了各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大气污染物(SO_(2)、烟粉尘、NOx)与CO_(2)排放的协同影响。研究发现:(1)经济增长与工业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未实现协同解耦;(2)最终需求视角下,工业大气污染... 基于环境投入产出结构分解和协同效应评估方法分析了各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大气污染物(SO_(2)、烟粉尘、NOx)与CO_(2)排放的协同影响。研究发现:(1)经济增长与工业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未实现协同解耦;(2)最终需求视角下,工业大气污染物和CO_(2)的共同关键排放部门为机械工业,主要差异部门在轻工业和电力热力、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2007—2020年直接排放强度、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因素是促进工业污染减排的主要驱动力,人均最终需求因素促进了工业污染和CO_(2)的增排。此外,还发现各因素驱动各污染物与CO_(2)排放的协同影响逐渐呈一致性。未来通过增强生产技术创新、以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产品的认证、增加绿色项目投资等措施可促进工业协同减污降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减污降碳 投入产出分析 结构分解分析 协同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土地利用跨区域产业链驱动机制
12
作者 王淇 邢泽霖 +1 位作者 李雨萌 梁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170-6180,共11页
上海市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导致了严峻的土地利用形势。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上海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土地利用,其他地区生产消费活动对上海市土地利用的跨区域产业链驱动机制尚不清晰,无法为缓解上海市土地利用压力的政策决策提供充分依据... 上海市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导致了严峻的土地利用形势。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上海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土地利用,其他地区生产消费活动对上海市土地利用的跨区域产业链驱动机制尚不清晰,无法为缓解上海市土地利用压力的政策决策提供充分依据。构建了一个全行业土地利用核算框架,并结合环境扩展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生产侧、需求侧、供给侧视角识别了多区域产业链中驱动上海市土地利用的关键地区与行业。结果表明,生产侧视角下,上海市用地面积最大的行业包括“种植业”和“批发和零售”;需求侧视角下,上海对“种植业”产品的需求驱动了大量的本市土地利用,河南、广东等省份的最终需求对上海市用地的驱动作用显著;供给侧视角下,关键初始投入行业包括上海市“种植业”和“批发和零售”,江苏等省份的初始投入行业间接驱动了较多的上海市用地。研究结果从多视角为上海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管理指出着力点,同时可为其他地区的土地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产业链 投入产出分析 需求侧 供给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都市圈分工:增值收益与影响效应
13
作者 何雅兴 朱彦瑾 马丹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37,共17页
在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背景下,本文借助2012年、2015年和2017年的中国城市尺度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中国都市圈分工增加值及其效应分解框架,以测算中国都市圈分工的增值收益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第一,2012—2017年间,都市圈内其他... 在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背景下,本文借助2012年、2015年和2017年的中国城市尺度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中国都市圈分工增加值及其效应分解框架,以测算中国都市圈分工的增值收益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第一,2012—2017年间,都市圈内其他城市最终使用、都市圈内分工和混合分工所带来的增加值占比均在4%~5%左右。第二,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在不同分工中优势各异,中部地区在都市圈分工中具有相对优势。第三,2015—2017年间,服务业参与都市圈分工带来的增加值超越制造业,成为都市圈分工中的主导产业。第四,国内最终使用和出口是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都市圈分工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生产技术效应、都市圈带动效应、都市圈拓展效应和网络结构效应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第五,城市增值效应、都市圈带动效应和都市圈拓展效应是导致都市圈分工存在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客观评价了中国都市圈分工增值收益的内在构成,刻画了都市圈分工的时空演变特征,为有关部门制定推进都市圈发展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分工 增值收益 影响效应 投入产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碳汇造林投入产出效率分区优化对策
14
作者 曾予心 苏建兰 +1 位作者 李伟 周星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153,共8页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推进,云南碳汇造林虽具潜力,但因成本高、效率低及管理不足等原因亟需优化。本研究以云南省腾冲市碳汇造林项目为例,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四象限法,评估农户在碳汇林投入产出过程中的效率,探讨其资源配...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推进,云南碳汇造林虽具潜力,但因成本高、效率低及管理不足等原因亟需优化。本研究以云南省腾冲市碳汇造林项目为例,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四象限法,评估农户在碳汇林投入产出过程中的效率,探讨其资源配置、技术应用和管理差异。结果显示:Ⅰ区间农户在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上表现较好,但存在资源配置冗余,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不匹配导致整体效率偏低;Ⅱ区间农户虽有较好的规模效率,但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滞后,限制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Ⅲ区间农户面临规模和技术双重瓶颈,资源浪费严重,需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技术应用来提高效率;Ⅳ区间农户虽在技术效率上较高,但由于规模过小,未能充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需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并优化资源整合。此外,研究还发现碳汇林的产出潜力在不同区间农户中存在显著差异,Ⅰ和Ⅱ区间的碳汇产出接近饱和,而Ⅲ和Ⅳ区间农户则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因此,管理水平和技术应用是提升碳汇林生产效益的关键因素,农户应加强对林地管理的重视,特别是在森林资源利用和合理施肥等方面提升碳汇林经营的投入产出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造林 投入产出效率 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四象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土地资源生态效率评价——以洞庭湖为例
15
作者 黄瑞昌 周佳豪 +2 位作者 李怡瑾 王沙 李春华 《山东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5-26,共12页
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生态效率影响因素,也能进一步提高湿地的生态效率并为全球湿地做贡献。本研究基于超效率SBM模型以及2016~2020年24个地区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各县(市、区)土地资源生态效率;基于... 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生态效率影响因素,也能进一步提高湿地的生态效率并为全球湿地做贡献。本研究基于超效率SBM模型以及2016~2020年24个地区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各县(市、区)土地资源生态效率;基于SFA回归,分析了影响城市土地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方向,并将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项剔除,从而得到更真实的生态效率值。结果表明:2016~2020年洞庭湖第1阶段初始生态效率的平均值为1.0258,第3阶段调整后的生态效率的平均值为0.9564,第3阶段结果和第1阶段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说明环境因素以及随机干扰项对土地的生态效率存在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率评价 投入产出 数据包络分析(DEA) 随机前沿回归分析(SFA)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全球生产网络结构特征与风险识别研究
16
作者 沈洁 杨飞洋 史亚东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3,共14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已经形成高度融合、相互依存的全球生产网络,但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充满挑战的新时期,全球生产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我国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在不断变化。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以ICIO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已经形成高度融合、相互依存的全球生产网络,但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充满挑战的新时期,全球生产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我国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在不断变化。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以ICIO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从全球、区域、国家三个维度考察中间品生产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发展演化态势,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层面中间品交易规模稳步提升,但各国对外依存度相对削弱;区域层面经历了分散—整合—再分散的过程,欧洲、北美社群离心力凸显,原有生产网络结构正在洗牌重构;国家层面来看,中美两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但优势领域和风险行业存在明显差异。文章最后基于当前逆全球化局势和中美战略竞争关系提出我国防范化解潜在风险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生产网络 投入产出 网络分析 最强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期刊学术质量指数
17
作者 俞立平 胡林瑶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9-64,共6页
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对于提升学术影响力、引导科研资源配置至关重要,但期刊学术质量评价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期刊学术质量测度的难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内容的测度思路——期刊学术质量指数JQ。根据经济学投入产出的原理,... 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对于提升学术影响力、引导科研资源配置至关重要,但期刊学术质量评价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期刊学术质量测度的难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内容的测度思路——期刊学术质量指数JQ。根据经济学投入产出的原理,对期刊产出和影响进行评价,用计算出的得分减去期刊投入,就得到期刊学术质量指数JQ。以农业经济学科期刊为例开展实证分析,并研究JQ指数与h指数、CI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能长期直接沿用相关指标来评价期刊学术质量;JQ指数是测度期刊学术质量的有效工具;JQ指数与h指数、CI指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评价结果较为可靠,且JQ指数的评价结果更符合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期刊学术质量指数 投入产出分析 线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全球化下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演变趋势及调控优化策略
18
作者 韩梦瑶 孙紫荻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5,共12页
在低碳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现阶段的出口结构仍然以高碳行业为主,其进出口隐含碳排放不容忽视,合理优化贸易布局是中国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应对风险的有效措施。结合全球贸易隐含碳研究结果,力求刻画全球贸易隐含碳时空演变格局,对比不... 在低碳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现阶段的出口结构仍然以高碳行业为主,其进出口隐含碳排放不容忽视,合理优化贸易布局是中国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应对风险的有效措施。结合全球贸易隐含碳研究结果,力求刻画全球贸易隐含碳时空演变格局,对比不同情景下中国隐含碳转移的趋势差异,解析不同情景下中国高碳行业的贸易风险,主要结论如下:全球主要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印度、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中国出口隐含碳的总量和规模相较进口变化幅度大,隐含碳主要出口国仍为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基准情景下中国各行业隐含碳排放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的实施对中国高碳行业产出和对外贸易结构产生较大程度冲击,并导致中国出口贸易呈现缩减的倾向;“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增强对中国行业结构和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产生正向影响,对出口隐含碳的减排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全球化 进出口贸易 投入产出法 隐含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隐含碳网络图与碳转移板块分析的低碳产业优化研究——以重庆为例
19
作者 肖伟 王禹 +1 位作者 代银帅 赵凯钦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30,共10页
产业结构低碳优化和碳减排责任划分是完成“双碳”目标的重要工作,从产业关联和隐含碳流动视角综合分析各行业碳排放对区域碳排放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对基于直接碳排放量的传统低碳产业规划方法的进一步完善。论文以重庆为例,通过多区... 产业结构低碳优化和碳减排责任划分是完成“双碳”目标的重要工作,从产业关联和隐含碳流动视角综合分析各行业碳排放对区域碳排放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对基于直接碳排放量的传统低碳产业规划方法的进一步完善。论文以重庆为例,通过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产业碳转移规模、隐含碳生产率,分别从全国和区域层面绘制了隐含碳网络图谱,划分国内隐含碳流动板块,刻画产业部门关联特征并识别重庆关键核心部门。研究表明,重庆国内碳转移网络中属于“净受益者”,重庆产业碳关联的核心部门为化学制品业、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与仓储邮政业,在制定碳减排政策时,应综合考虑以上行业的碳排放情况以及对其他行业的贡献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多区域投入产出 产业关联分析 碳转移网络 减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O-SDA法的2020~2060年中国行业CO_(2)排放预测与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火根 汪钰婷 肖丽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43-1755,共13页
采用IO-SDA法测算2017~2020年CO_(2)排放,后结合国内权威预测报告,利用RAS法推导2025~2060年投入产出表和各行业能源消费数据,利用IO-SDA法定量评价各驱动因素在2020~2060年对CO_(2)排放总量和各行业CO_(2)排放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20... 采用IO-SDA法测算2017~2020年CO_(2)排放,后结合国内权威预测报告,利用RAS法推导2025~2060年投入产出表和各行业能源消费数据,利用IO-SDA法定量评价各驱动因素在2020~2060年对CO_(2)排放总量和各行业CO_(2)排放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2020~2060年中国行业CO_(2)排放总量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2030年左右达峰,后经历平台期,2035年开始快速减排,2050年后减排速度变慢;CO_(2)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为最终需求规模,最主要的促降因素为碳排放强度;投入产出结构和最终需求结构只在个别时期促进CO_(2)排放增长,总体上对CO_(2)减排有积极作用,但作用有限,且伴随着经济结构趋于稳定,这两者的作用逐渐削弱;CO_(2)排放总量和4项因素的变化幅度在达峰平台期、快速减排期与全面中和期3个阶段由小变大再变小;从行业角度看,电力等公共品生产和供应业、金属产品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化学工业是CO_(2)减排的主要动力.为有效实现CO_(2)减排目标,政府实施CO_(2)减排政策的过程中,应在继续充分发挥碳排放强度积极效应的同时,更加注重释放重点行业技术创新、最终需求结构优化对CO_(2)减排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投入产出 结构分解法 RAS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